采用 MTSD 的桅杆结构风致疲劳控制

采用 MTSD 的桅杆结构风致疲劳控制

一、杆身设置MTSD的桅杆结构风振疲劳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黄铭枫,魏歆蕊,叶何凯,叶建云,楼文娟[1](2021)在《大跨越钢管塔双平臂抱杆的风致响应》文中提出基于风洞高频天平测力试验,获取抱杆结构在不同风向角和平臂姿态条件下的体型系数;建立施工全过程中典型工况下双平臂抱杆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到抱杆结构在多种施工工况和不同风向下的动力时程响应和风振系数,并与高耸结构设计规范的风振系数取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抱杆杆身部分,基于时程分析的风振系数结果沿高度变化规律比规范风振系数更加复杂;对于第一道腰环拉索以上部分,即抱杆顶部悬臂部分,规范给出的风振系数较为保守,显着大于时程分析方法风振系数.对于抗风最不利工况,抱杆顶部在0°和45°风向角下的时程风振系数分别达到3.05,2.24(45°x向)和2.28(45°y向).

王璊璊[2](2019)在《通信单管塔维护与改造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信单管塔因其机械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能有效节约占地、缩短工期及节省人工成本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于通信基站建设中。随着电信基础设施资源整合与共享,存量铁塔的维护与改造工程成为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通过维护和改造存量铁塔以挂载新型天线或更多天线,达到增强信号覆盖范围的目的。基于通信单管塔的广泛应用背景和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趋势,本文以通信单管塔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分析通信单管塔的设计方法及标准,选择适用于存量单管塔复核改造的设计标准。2)通过对100个随机抽取的通信单管塔检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影响通信单管塔安全可靠性的因素。3)利用3D3S计算软件,对通信单管塔改造前后的计算参数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通信单管塔的改造方案。全文通过理论和实际工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在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减低对塔顶位移的限制,建议存量单管塔改造设计时控制塔顶位移满足《钢结构单管通信塔技术规程》规定的,在风荷载频遇组合下不大于的限值1/50即可。(2)通过抽取通信单管塔的检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影响通信单管塔安全可靠性的因素主要有杆塔垂直度偏差、法兰与基础间未进行二次浇筑、地脚螺栓锈蚀等,并对各个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维护建议。此外,结合维护和改造的需要,论文制定了统一的检测清单。(3)“紧身”和“轻装”改造方案能有效提高存量单管塔的挂载能力。通信单管塔改造工程设计应用时应根据实际挂载天线尺寸及位置,通过放样确定天线挡风面积折减系数。新增斜撑是存量单管塔一个可行的改造措施,该加固措施对25米以下的单管塔比较有效。增加壁厚能有效增加截面强度降低应力比,但对塔顶位移影响较小。新增塔架改造措施能显着改善塔顶位移,适用于位移明显不足,塔身高度较高的存量单管塔。此外,论文给出了一个通信单管塔地脚螺栓的加固方案。

叶何凯[3](2019)在《钢管塔施工过程双平臂抱杆风致响应及钢管涡振疲劳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推进,对电力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而对于地理位置复杂的特高输电塔建设,对施工过程的安全可靠性、经济性、建设速度和施工技术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对组立输电塔所用的起重装备——双平臂抱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双平臂抱杆作为一种起重类桅杆结构,高度高,横截面小,长细比大,结构非常柔,在施工期间比钢管塔更易发生风致破坏,因此对双平臂抱杆开展风洞试验和风振响应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由于施工过程中抱杆与建设的钢管塔是相互耦合的,因此有必要研究钢管塔对抱杆风振响应的影响作用。大跨越输电钢管塔位于舟山沿海地区,作为铁塔斜的钢管由于长细比较大,在微风作用下容易发生涡激共振,影响结构的使用寿命。因此,有必要通过开展圆形钢管的涡激振动风洞试验来研究钢管风致涡振疲劳效应。首先,本文介绍了双平臂抱杆的应用背景和存在问题,并对高耸结构非线性风振分析的研究现状和钢管涡激振动及风振疲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其次,本文在双平臂抱杆风洞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抱杆结构各部分的体型系数,并与规范值进行了比较,补充了格构式抱杆结构在不同风向角下的体型系数数据。第三,本文基于双平臂抱杆风洞试验数据,计算了施工过程中不同姿态下的抱杆结构动力风荷载,建立了典型施工工况下的抱杆结构有限元模型,完成了抱杆结构在不同施工阶段的风振响应时域分析,计算得到了各种关键施工工况下抱杆结构沿高度的风振系数,并进一步分析确定了抱杆结构的等效静力风荷载。第四,结合实际钢管塔组立过程,建立了双平臂抱杆和钢管塔耦合体系,对耦合体系进行时域内风振分析,并与单独抱杆结构的风振响应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钢管塔在组立过程中对抱杆结构风振响应的影响。论文最后对钢管塔中典型长细比圆形钢管构件进行了涡激振动风洞试验,基于试验数据,分别在时域和频域内计算了钢管构件的涡振疲劳损伤,并结合钢管塔所在地风气象数据,评估了钢管构件在设计使用期限内的风致疲劳寿命。

钟文坤[4](2018)在《格构式高耸结构风荷载参数识别与风振响应分析》文中提出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格构式高耸塔架已广泛应用于各类生命线工程。由于其具有轻质、高柔、阻尼小等主要特性,风荷载成为对其进行结构设计的主要控制荷载。由于作用于格构式高耸塔架上的风荷载形成机理较为复杂,本文在已有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格构式高耸结构的高频测力天平和气动弹性风洞实验结果,从风致响应分析振型修正、风荷载参数识别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展开格构式高耸结构风振响应的研究。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根据某一假想的格构式高耸结构电视塔高频测力天平风洞试验结果,在对其进行半刚性处理的基础上,用六种不同的方法分别考虑空间三维模态、非直线振型及各方向气动荷载耦合等因素,与考虑单方向一维直线振型的风致位移响应计算结果,在五个不同风向角下进行了电视塔顶部位移均方根响应的对比分析。2.根据某一假想的格构式高耸结构通讯塔的高频测力天平风洞试验结果,求出模型基底的剪力、弯矩并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利用ESDU规程计算得到实际结构的基底剪力、弯矩并对其进行无量纲化;根据模型与实际结构的基底的剪力、弯矩的无量纲比值因子关系来建立线性优化函数,分别求出五个不同风向角的顺风向阻力系数和横风向升力系数的优化值;最后利用优化后的阻力系数、升力系数求出通讯塔的顶部位移均方根并与风洞试验结果对比。3.以285m高带有4层牵拉缆绳的桅杆结构为研究对象,先根据ESDU规程计算出杆身在30?风向角下的顺风向阻力系数和横风向升力系数,再用Von Kaman谱通过自回归AR法模拟得到A类地貌和B类地貌下顺风向、横风向的脉动风速时程,并分别计算出杆身的风荷载和缆绳的风荷载,最后用SAP2000建立桅杆结构的三维模型,结合MATLAB程序用API接口导入结点风荷载并对桅杆结构进行两类地貌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最后再与气弹性风洞试验结果对比。

皇甫尚乾[5](2018)在《改进罚函数分级遗传算法及其在结构优化设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中往往存在设计变量离散、部分约束条件难以用设计变量显式表达、目标函数不可导等问题,传统的结构优化设计方法不能很好的解决此类问题。遗传算法作为一种仿生类智能算法,有着良好的适应性,它不依赖于问题的复杂程度,也不需要将约束条件以自变量显式表达,因此能够较好的克服传统优化算法不足。本文在遗传算法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结构优化设计的特点对基本遗传算法的缺点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罚函数分级遗传算法,该方法根据种群中个体偏离约束条件限值的程度对其进行适当惩罚,能够较好的处理非可行解空间,使得有潜力的非可行解个体能够得到繁衍机会,从而维系了种群个体的多样性;通过对当前种群进行分级、排序操作,保证优秀的个体得到合适的繁衍机会,使得良好的基因能够在迭代中不断进化,结合改进的惩罚函数能够降低陷入局部最优解的概率,增大了全局寻优的能力。改进后的遗传算法有效的改善了基本遗传算法容易局部收敛、收敛结果不稳定等问题。通过三个经典函数DeJong、Shubert和Griewank,验证了改进算法的寻优性能。本文将改进的遗传算法应用到两个经典的结构优化案例—17杆平面桁架结构和72杆空间桁架结构,较其他文献相比,新方法的优化结果更具优势,表明了本文所改进的遗传算法具有更强优化性能,可推广到其他结构形态的优化设计中。已有文献关于遗传算法在结构优化中的应用大多集中在简单的结构形态,这主要是由于每一次遗传迭代所有个体均需要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耗时长,内存消耗巨大,对计算机性能和代码的优化有着很高的要求。本文基于MATLAB平台和SAP2000有限元软件的应用程序接口(API),创建了并行计算环境,有效地解决了智能算法在进行复杂结构优化设计时经常出现的内存溢出和程序崩溃问题。以两个复杂结构—1164杆桅杆结构和5980杆超高层框架结构为案例,进行了抗风结构优化设计,优化结果显示,本文改进的遗传算法及相关技术在大型复杂形态结构上的优化设计方面亦有较好的应用。

朱金林[6](2016)在《桅杆结构动力特性及风致响应对比分析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通讯和电力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桅杆结构已经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塔、通讯塔及输电线塔。由于桅杆结构高柔、轻质、阻尼小等特点,风荷载成为此类结构设计的主要控制水平荷载。未来随着我国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桅杆结构在数量上和高度上都会有更大的突破,其应用将更加广泛。目前国内不乏对桅杆结构的动力特性和风致响应的研究,但是以往的研究基本建立的是线性化的计算模型,同时大多采用频域法计算结构的动力特性和风致响应,对其进行非线性的时域分析研究相对较为缺乏。因此,本文以4层缆绳牵拉的高285m的通讯桅杆结构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三类SAP2000有限元模型,求解结构的动力特性和风致响应,并分别考虑横风向脉动风荷载和气动阻尼的影响,对风致响应的计算结果作对比分析。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第一、通过四阶自回归AR法,模拟桅杆结构的顺风向、横风向脉动风速,模拟得到的脉动风速功率谱密度与Von Kaman目标谱非常吻合,且脉动风速均方根值、湍流强度的模拟值均与目标值吻合十分良好,验证脉动风速模拟的可行性,为后文计算风荷载提供可靠的风速数据。第二、采用准定常假定并参考加拿大规范(CSA S37-01)阻力系数的取值,分别计算桅杆结构的杆身风荷载和缆绳风荷载,其中杆身风荷载包括平均风荷载和顺风向、横风向脉动风荷载,缆绳风荷载只考虑平均风荷载,为后文桅杆结构的风致响应时程分析提供风荷载数据。第三、应用通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并结合MATLAB程序API接口,建立桅杆结构的三维模型,并在其基础上分别对杆身和缆绳作简化,依次建立桅杆结构的等效梁柱模型和弹簧质量模型。对比分析桅杆结构三类模型的动力特性,验证本文对桅杆结构简化的可行性,并为后文桅杆结构三类模型的风致响应时程分析提供基础数据。第四、通过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桅杆结构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对三类模型顺风向风致位移、加速度、弯矩响应的结果作对比分析,分别考虑横风向脉动风荷载和气动阻尼的影响,对桅杆结构三维模型顺风向及横风向风致位移、加速度、弯矩响应的结果作对比分析。

王小丽[7](2016)在《桅杆结构拉耳焊缝损伤的模糊模式识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桅杆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领域及重要的生命线工程,但该结构的频繁破坏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调查发现,桅杆结构杆身和纤绳连接处拉耳的焊缝疲劳损伤是导致其倒塌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及时对桅杆结构拉耳进行损伤诊断显得尤为重要。考虑风荷载作用下桅杆结构纤绳索力随机变化对拉耳表面应变变化影响的复杂性,本文提出了通过测量纤绳索力和拉耳表面应变,采用两步模糊模式识别方法对桅杆结构拉耳的焊缝裂纹长度进行识别,以确定其损伤程度的方法,并采用有限元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该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在分析拉耳表面应变对焊缝裂纹长度灵敏度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测量拉耳表面应变对其焊缝裂纹扩展长度进行两步模糊模式识别的技术;2.建立了桅杆结构整体有限元模型和拉耳节点有限元模型,通过桅杆结构整体有限元模型的风振响应分析及拉耳表面关键点的选取,建立了索力—拉耳关键点应变—焊缝裂纹扩展长度关系三维空间模式库;3.选取了有效的识别原则,确定了一级索力和二级裂纹扩展长度的隶属函数,并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两步模糊模式识别方法的有效性;4.设计制作了一组带焊缝裂纹拉耳足尺模型,以不同索力下模型关键点的实测应变为待识别样本,采用两步模糊模式识别方法对不同模型的焊缝裂纹长度进行识别,验证了此识别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采用两步模糊模式识别方法进行拉耳焊缝裂纹扩展长度识别是行之有效的,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

万鹏[8](2015)在《桅杆结构考虑几何非线性效应的风致响应对比分析研究》文中提出上世纪中叶,随着通信事业逐渐地发展,桅杆结构已广泛地应用于广播电视、气象监测等工程领域。上世纪70年代初,桅杆结构逐渐开始在我国得到发展和应用。近年来随着我国通信事业日臻发达,桅杆结构将在这一时代背景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桅杆结构具有高柔、轻质、阻尼小等特点,风荷载作为此类格构式高耸结构设计的主要控制水平荷载。为保证桅杆结构在通信工程建设及使用过程中健康安全,对其风致效应的理论和实验方法研究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目前,在我国有关关于桅杆结构的风振响应研究并不多,特别是考虑桅杆中缆绳预拉力和桅杆结构体系的几何非线性条件下的风致振动响应则更少,以往的研究主要注重于采用频域方法进行顺风向的风致响应理论分析,对其进行时域及风洞实验方面的研究相对较为缺乏。因此,本论文以一高285m、4层牵拉的桅杆结构为研究实例,对其在顺风向荷载作用下考虑缆绳预拉力和结构几何非线性影响,对其采用几何非线性时程动力分析方法评估其风致响应,并与其气动弹性风洞实验结果和Patch Load简化计算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的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第一,为了对桅杆结构进行风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时程动力分析,首先通过线性滤波法模拟得到桅杆结构在两类不同地面粗糙度下不同高度处的脉动风速时程,并通过脉动风速目标功率谱、目标均方根等模拟结果,验证了本文所采用的线性滤波法模拟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第二,介绍了桅杆结构节点顺风向脉动风荷载的计算方法,参考加拿大桅杆结构设计规范所建议的桅杆结构风压系数取值规定,采用准定常假定计算作用在桅杆结构各节点处上的脉动风荷载时程,为后续桅杆结构的时程动力分析提供了基础输入数据。第三,通过SAP2000应用程序开发(API)的MATLAB开发环境,建立了桅杆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考虑桅杆中缆绳预拉力和桅杆结构体系的几何非线性效应,结合SAP2000强大的非线性时程动力分析功能,应用Newmark??法理论获得了桅杆结构在顺风向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时程动力分析结果。第四,简要介绍格构式桅杆结构气动弹性风洞试验的试验过程及方法,将本文的桅杆结构在顺风向风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时程动力风致响应结果,与在两种地貌条件和两个不同方向角的风洞实验结果(包括风致位移和风致弯矩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两者结果在大部分情况下数值结果基本吻合,相对误差在10%36%之间。验证了本文所采用的考虑几何非线性效应的格构式桅杆结构时程动力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第五,研究了格构式结构风致响应的简化算法——Patch Load伪静力计算方法,将此简化计算的风致响应结果同时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Patch Load法计算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刘永辉[9](2014)在《500kV FRP抢修杆塔的受力性能分析》文中提出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了除西北地区以外以500kV为骨干的的电网结构,并逐渐形成了以北、中、南为主的三大“西电东送”通道,实现了区域内及区域间电网互联。但是自然灾害频发,导致输电杆塔倒塔事故频发,输电中断造成很大的损失。以往的抢修杆塔搬运及组装耗时耗力,由FRP材料制作的抢修杆塔不仅质轻高强,而且绝缘性良好,可高效的实现快速的供电。鉴于此,需要对由FRP材料制作的500kV抢修杆塔的构件进行研究,以及对整个抢修杆塔进行安装工况和大风工况作用下的受力分析,以此来研究这种结构的受力。本文选取了3种不同的直径、5种长细比共计15根FRP管材构件进行轴心受压试验,以得出FRP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各构件的破坏形式与长细比的关系。将试验得出的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与各种钢结构设计规范进行对比,且在参考相关的研究分析的成果基础之上,拟合得出了适合FRP管材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计算公式。本文通过对500kV FRP材料抢修杆塔进行了真型试验,研究了这种结构在两种工况即安装工况和大风工况的作用下拉线及整体结构的静力受力性能和变形情况,此外用SAP2000有限元进行仿真对比分析,同时考虑节点对结构和螺栓的受力对结构滑移变形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影响抢修杆塔的受力性能及变形情况,本文还分析了影响抢修杆塔结构的主要因素,即节点构造对结构受力的影响、拉线设置参数对FRP抢修杆塔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杆塔杆段划分对抢修杆塔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并提出抢修杆塔结构合适的参数设置。通过对比分析可知,选取合适的参数可使结构变形减小,可以很好地发挥此种材料的力学性能,可为今后FRP抢修杆塔的计算提供参考。

王文利[10](2012)在《风力作用下桅杆结构拉耳焊接节点板裂纹萌生疲劳寿命的评估》文中认为桅杆结构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通讯工程的高耸结构。由于它具有高和柔的特点,因此对风荷载的作用比较敏感,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桅杆结构风致倒塌破坏的案例。而在桅杆结构风致倒塌破坏的事故中,疲劳损伤主要发生在主桅杆与纤绳联结的拉耳节点处,桅杆结构在风荷载的作用下,其纤绳与桅杆杆身连接的拉耳处最先发生初始裂纹,拉耳耳板与桅杆杆身通常采用焊接的连接方法,而焊接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残余应力,虽然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消除一部分焊接残余应力,但是采用不同的方法消残的程度不一致,而且很难彻底清除,于是在焊接残余应力和扰动风荷载的双重作用下,更有可能萌生裂纹。因此,如何在考虑焊接残余应力影响的基础上来进行焊缝裂纹萌生累积疲劳损伤的评定并进行疲劳寿命的计算还是一个新的课题。桅杆结构整体的风致动力响应与纤绳分布、外荷载等多种因素有关,桅杆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因风向不同、风荷载强度等级不同,致使其动力响应不同。于是本文首先考虑采用LINK10三维空间杆单元模拟纤绳和BEAM44三维空间梁单元模拟杆身,建立了桅杆结构整体尺度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然后采用基于FFT算法的改进谐波叠加法进行了标准高度处各种风速等级对应的脉动风速的模拟。再采用Newmark-β直接积分并结合修正的Newton-Raphson迭代法求解桅杆结构在模拟平均风和脉动风荷载共同作用下时域内的动力响应。桅杆结构拉耳焊接节点的焊接过程复杂,焊接残余应力对结构的疲劳性能有着重要影响。然而目前无法对实际工程中的焊件测定其焊接残余应力,因此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焊接节点的焊接残余应力场分布情况是进行疲劳分析的基础。本文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基于热弹塑性力学理论,开发了一套完整的焊接有限元程序,并对桅杆结构拉耳焊接节点的焊接过程成功实现了三维动态模拟,分析了各个时刻的温度场和最终的焊接残余应力场,并模拟消除焊接残余应力技术,进行了各个消除残余应力比例后的应力场结果。本文将焊接节点的焊接残余应力考虑在内,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桅杆拉耳子结构焊接节点的动应力场多尺度有限元分析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出桅杆结构整体尺度的纤绳动应力响应时程,然后对需要进行疲劳分析的焊接节点施加两端固结的边界条件;接着建立焊接节点的精细实体有限元模型,将焊接残余应力当作初始应力,施加上步得到的力学和位移边界条件进行小尺度的动应力分析,得到焊接节点局部细节处的应力应变状态,最后由Von-mise等效应力准则确定应力最大的节点为疲劳危险点,结果表明拉耳子结构焊接节点的疲劳危险点出现在焊缝的焊趾处。本文采用基于应变的多轴疲劳的临界面方法,计算了桅杆拉耳子结构焊接节点的裂纹萌生寿命。首先分析疲劳危险点的应变时程确定临界面的位置,然后采用循环计数方法提取临界面上的正、剪应变循环,并将其合成统一的多轴疲劳损伤参量,再根据是否考虑平均应力,分别采用Mason-coffin公式Morrow公式和Mason-Halford公式计算0°风向、12m/s风速等级的工况下500s内的多轴疲劳累积损伤,发现平均应力对疲劳损伤的影响不可忽略,特别是对弹性阶段的影响比较大。最后考虑风速风向概率分布,利用Miner准则估算了消除40%残余应力的桅杆拉耳子结构的裂纹萌生寿命。考虑到焊接残余应力对焊接结构的疲劳强度有着很大的影响,高强度的残余拉应力对疲劳寿命有不利的影响,而残余压应力则对延长结构或构件的疲劳寿命有很好的效果。在焊接残余应力和外荷载的双重作用下,更容易产生疲劳失效。为了能定量的评定焊接残余应力对疲劳强度的影响,前人虽然提出力用平均应力的观点来考虑其对疲劳损伤的影响,但忽略了残余应力其实与材料的状态有关这一事实,于是本文提出将残余应力作为外荷载符合材料的疲劳破坏特性。为了能定量的评定焊接残余应力对桅杆拉耳子结构疲劳裂纹萌生寿命的影响程度,以标准高度处V(10)=12m/s风速等级为例,将不同风向下未消除、消除20%、消除40%、消除60%、消除80%和不考虑残余应力的六种情况下500s内的平均应力结果,以及用不同寿命公式计算出来的不同消残比例下的500s内的疲劳累积损伤进行对比分析,最后考虑风速风向概率分布,对比计算了六种消残比例的疲劳裂纹萌生寿命。

二、杆身设置MTSD的桅杆结构风振疲劳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杆身设置MTSD的桅杆结构风振疲劳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2)通信单管塔维护与改造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通信铁塔概述
        1.2.1 角钢塔
        1.2.2 三角塔及三管塔
        1.2.3 拉线塔
        1.2.4 单管塔
    1.3 国内外关于单管塔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关于单管塔的研究
        1.3.2 国内关于单管塔的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通信单管塔的设计方法
    2.1 材料选用
    2.2 计算方法
        2.2.1 荷载组合
        2.2.2 荷载类别
        2.2.3 通信单管塔水平位移限制
        2.2.4 地脚螺栓设计
    2.3 施工验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信单管塔安全可靠性调研与分析
    3.1 前言
    3.2 通信单管塔杆塔检测调查统计
    3.3 通信单管塔的维护与建议
    3.4 通信单管塔杆塔事故案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存量单管塔的改造设计
    4.1 前言
    4.2 存量单管塔改造原则与步骤
        4.2.1 改造原则
        4.2.2 改造步骤
    4.3 存量铁塔安全评估
    4.4 存量单管塔检测要求
    4.5 存量单管塔安全等级评价
    4.6 存量单管塔改造设计
        4.6.1 减小作用效应
        4.6.2 提高结构抗力
        4.6.3 维护与整改
        4.6.4 改造设计
        4.6.5 存量单管塔改造设计算例一
        4.6.6 存量单管塔改造设计算例二
        4.6.7 存量单管塔改造设计算例三
        4.6.8 存量单管塔改造设计算例四
        4.6.9 存量单管塔改造设计算例五
    4.7 通信单管塔地脚螺栓加固设计
        4.7.1 计算步骤
        4.7.2 地脚螺栓加固算例
        4.7.3 工艺要求
    4.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钢管塔施工过程双平臂抱杆风致响应及钢管涡振疲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高耸结构风致动力响应研究进展
    1.3 高耸结构非线性特性研究进展
    1.4 钢管涡激振动及涡致疲劳研究进展
    1.5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双平臂抱杆风洞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风洞试验
        2.2.1 工程背景
        2.2.2 风洞试验模型制作
        2.2.3 试验设备
        2.2.4 节段模型测力试验
        2.2.5 整体模型测力试验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2.3.1 节段模型体型系数研究
        2.3.2 整体模型风力系数研究
    2.4 本章结论
第3章 双平臂抱杆风致动力响应研究
    3.1 引言
    3.2 抱杆结构动力风荷载
        3.2.1 抱杆计算工况
        3.2.2 动力风荷载确定
    3.3 抱杆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3.3.1 抱杆有限元计算模型
        3.3.2 抱杆动力特性
    3.4 抱杆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3.4.1 抱杆动力响应
        3.4.2 位移时程结果对比
    3.5 抱杆结构风振系数研究
        3.5.1 高耸结构设计规范风振系数
        3.5.2 抱杆典型工况时程风振系数
        3.5.3 基于时程风振系数的抱杆风振响应分析
    3.6 本章结论
第4章 抱杆耦合结构风致响应研究
    4.1 引言
    4.2 抱杆耦合结构动力风荷载
    4.3 抱杆耦合结构动力特性与动力响应分析
        4.3.1 钢管塔与抱杆耦合系统有限元模型
        4.3.2 耦合系统动力特性
        4.3.3 钢管塔与抱杆耦合系统动力响应
    4.4 抱杆耦合结构与单抱杆结构动力分析对比
        4.4.1 抱杆结构自振频率对比
        4.4.2 抱杆结构位移对比
        4.4.3 抱杆结构受力对比
    4.5 本章结论
第5章 钢管涡激振动及风致疲劳分析
    5.1 引言
    5.2 钢管涡激振动响应理论分析
    5.3 钢管涡激振动风洞试验结果分析
        5.3.1 钢管涡激振动风洞试验
        5.3.2 钢管涡激振动起振风速及共振力计算
        5.3.3 钢管涡激振动时程共振力与折算应力分析
    5.4 钢管涡激振动疲劳损伤及疲劳寿命计算
        5.4.1 疲劳计算方法与准则
        5.4.2 疲劳分析方法
        5.4.3 钢管涡激振动疲劳损伤分析
    5.5 联合风速分布的实地钢管涡激振动疲劳损伤预测
    5.6 本章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4)格构式高耸结构风荷载参数识别与风振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格构式塔架风振响应研究的方法
    1.3 格构式塔架风振响应的研究现状
        1.3.1 格构式塔架风致响应振型修正研究
        1.3.2 格构式塔架风力系数方面研究
        1.3.3 格构式塔架桅杆风致响应研究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2章 考虑空间三维模态及振型修正的格构式高耸结构风振响应分析
    2.1 高频底座测力天平风洞实验
        2.1.1 实验模型
        2.1.2 模型简化
        2.1.3 风洞实验数据
    2.2 电视塔结构振型修正
        2.2.1 仅考虑单方向一维振型的风致响应振型修正
        2.2.2 考虑三维耦合振型的风致响应振型修正方法
    2.3 风振响应结果分析
        2.3.1 0°风向角下电视塔顶部位移均方根计算
        2.3.2 30°风向角下电视塔顶部位移均方根计算
        2.3.3 45°风向角下电视塔顶部位移均方根计算
        2.3.4 60°风向角下电视塔顶部位移均方根计算
        2.3.5 90°风向角下电视塔顶部位移均方根计算
        2.3.6 各工况结果对比
    2.4 章节小结
第3章 格构式高耸结构风荷载参数识别
    3.1 风荷载基本理论
        3.1.1 平均风
        3.1.2 脉动风
    3.2 格构式高耸结构风振响应计算基本理论
        3.2.1 格构式高耸结构风荷载计算方法
        3.2.2 格构式高耸结构风振响应计算方法
    3.3 通讯塔高频底座测力天平风洞实验
        3.3.1 通讯塔风洞实验模型
        3.3.2 模型简化
        3.3.3 风洞实验数据处理
    3.4 通讯塔风力系数优化
        3.4.1 通讯塔风力系数计算
        3.4.2 通讯塔风力系数优化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格构式桅杆结构动力风致响应对比分析研究
    4.1 桅杆结构气弹模型风洞试验简介
        4.1.1 桅杆结构气弹模型风洞实验无量纲相似比
        4.1.2 桅杆结构气弹模型风洞实验的腿柱相关参数
        4.1.3 桅杆气弹模型风洞实验的测试工况
    4.2 桅杆结构模型
    4.3 桅杆结构风荷载计算
        4.3.1 桅杆结构脉动风速时程模拟
        4.3.2 桅杆杆身风荷载计算
        4.3.3 缆绳风荷载
    4.4 桅杆风振响应时程分析
        4.4.1 桅杆结构SAP2000模型建立
        4.4.2 桅杆结构风振响应时程分析方法
    4.5 桅杆结构风致响应对比分析
        4.5.1 桅杆结构顺风向位移响应结果对比
        4.5.2 桅杆结构顺风向弯矩响应结果对比
    4.6 本章小节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论文主要工作概述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改进罚函数分级遗传算法及其在结构优化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及背景
    1.2 结构优化设计概况
        1.2.1 结构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
        1.2.2 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的发展
    1.3 遗传算法的发展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基本遗传算法及其基本原理
    2.1 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
    2.2 遗传算法的特点
        2.2.1 遗传算法的优点
        2.2.2 遗传算法的缺点
    2.3 遗传算法的应用领域
    2.4 遗传算法的理论基础
        2.4.1 模式定理
        2.4.2 积木块假设
    2.5 遗传算法的基本用语
    2.6 基本遗传算法的实现
        2.6.1 编码与解码
        2.6.2 初始种群的选取
        2.6.3 适应度函数
        2.6.4 选择算子
        2.6.5 交叉算子
        2.6.6 变异算子
        2.6.7 遗传算法的控制参数
    2.7 遗传算法的基本流程图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进的遗传算法及其在桁架结构优化中的应用
    3.1 桁架结构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3.2 遗传算法的改进
        3.2.1 约束条件的处理
        3.2.2 分级排序
        3.2.3 选择算子
        3.2.4 交叉和变异
        3.2.5 算法流程图
    3.3 案例分析
        3.3.1 DeJong函数
        3.3.2 Shubert函数
        3.3.3 Griewank函数
        3.3.4 算例一:17杆平面桁架优化设计
        3.3.5 算例二:72杆空间桁架优化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进遗传算法在桅杆结构抗风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4.1 桅杆结构的快速建模
        4.1.1 计算平台介绍
        4.1.2 模型信息
        4.1.3 模型建立与分析
    4.2 桅杆结构等效静力风荷载计算
        4.2.1 顺风向风致响应的组成
        4.2.2 确定风速
        4.2.3 风致位移响应的计算
        4.2.4 惯性风荷载计算等效静力风荷载
        4.2.5 荷载工况
    4.3 桅杆结构的抗风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4.4 抗风优化设计流程
        4.4.1 参数设置
        4.4.2 设计流程
        4.4.3 优化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进遗传算法在框架结构抗风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5.1 工程概况
        5.1.1 超高层框架结构的快速建模
        5.1.2 施加风荷载
    5.2 框架结构抗风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5.3 并行计算搭建以及多模型隔代循环机制
        5.3.1 并行计算搭建
        5.3.2 多模型隔代循环机制
    5.4 抗风优化设计流程
        5.4.1 参数设置
        5.4.2 设计流程
        5.4.3 优化设计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桅杆结构动力特性及风致响应对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桅杆结构风致响应研究现状
        1.2.1 风对结构的作用
        1.2.2 桅杆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风致响应研究方法
    1.3 桅杆结构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桅杆结构脉动风速模拟及风荷载计算
    2.1 风的基本概念
        2.1.1 大气边界层
        2.1.2 平均风特性
        2.1.3 脉动风特性
    2.2 桅杆结构脉动风速模拟
        2.2.1 参数选取
        2.2.2 顺风向脉动风速时程
        2.2.3 横风向脉动风速时程
    2.3 桅杆结构风荷载计算
        2.3.1 杆身风荷载
        2.3.2 缆绳风荷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桅杆结构SAP2000模型及动力特性对比分析
    3.1 桅杆结构计算模型
    3.2 桅杆结构简化模型
        3.2.1 等效梁柱模型
        3.2.2 弹簧质量模型
    3.3 动力特性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桅杆结构风致响应对比分析
    4.1 风致响应时程分析
    4.2 桅杆结构顺风向风致响应对比分析
        4.2.1 位移响应
        4.2.2 加速度响应
        4.2.3 弯矩响应
    4.3 考虑横风向脉动风荷载的桅杆结构风致响应对比分析
        4.3.1 位移响应
        4.3.2 加速度响应
        4.3.3 弯矩响应
    4.4 考虑气动阻尼影响的桅杆结构风致响应对比分析
        4.4.1 位移响应
        4.4.2 加速度响应
        4.4.3 弯矩响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桅杆结构拉耳焊缝损伤的模糊模式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结构损伤识别的研究现状
        1.2.1 结构损伤识别的基本内容及发展现状
        1.2.2 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智能算法在损伤识别中的应用
        1.2.4 桅杆结构损伤识别的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两步模糊模式识别方法
    2.1 引言
    2.2 模糊模式识别的基本概念
        2.2.1 模糊集合
        2.2.2 隶属度函数
        2.2.3 模糊模式识别的方法
    2.3 模糊模式识别方法的优越性
    2.4 两步模糊模式识别技术思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空间模糊模式库的建立
    3.1 引言
    3.2 随机风荷载作用下桅杆结构纤绳索力均值计算
        3.2.1 桅杆结构的有限元建模
        3.2.2 风荷载的基本特性
        3.2.3 脉动风速时程模拟
        3.2.4 风荷载时程曲线模拟
        3.2.5 桅杆结构的风振响应分析
    3.3 拉耳表面关键节点选取
        3.3.1 桅杆结构拉耳节点模型建立
        3.3.2 关键点选取原则
        3.3.3 关键点选取结果
    3.4 关键节点应变模糊模式库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糊模式的两级识别及仿真分析
    4.1 引言
    4.2 两级模糊模式识别过程
        4.2.1 索力的模糊模式识别
        4.2.2 焊缝裂纹扩展长度的模糊模式识别
    4.3 仿真模拟与识别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设计
        5.2.1 试验模型设计
        5.2.2 测点布置
        5.2.3 加载制度
        5.2.4 试验装置
    5.3 试验过程及数据记录
    5.4 试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5.4.1 关键点应变数据对比
        5.4.2 实验样本的隶属度识别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桅杆结构考虑几何非线性效应的风致响应对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桅杆结构风致响应研究现状
        1.2.1 风对结构的作用
        1.2.2 风致响应的研究现状
        1.2.3 风致响应计算方法
    1.3 桅杆结构的研究难点
        1.3.1 桅杆结构的非线性
        1.3.2 桅杆结构的风效应
        1.3.3 桅杆结构的阻尼因素
    1.4 桅杆结构的破坏案例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破坏案例简介
        1.4.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主要工作
        1.5.1 研究背景
        1.5.2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工作
第二章 桅杆结构顺风向脉动风速模拟
    2.1 风的特征
        2.1.1 平均风的特征
        2.1.2 脉动风的特征
    2.2 脉动风速数值模拟方法
        2.2.1 谐波叠加法
        2.2.2 线性滤波法
    2.3 桅杆结构风速时程数值模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桅杆结构顺风向风荷载及非线性时程分析
    3.1 桅杆结构模型参数及结构形式
    3.2 桅杆结构的有限元模型
        3.2.1 结构有限元模型
        3.2.2 模型全局坐标布置
        3.2.3 桅杆结构的模态分析
    3.3 时程风荷载的计算
        3.3.1 准定常假定计算脉动风荷载
        3.3.2 风压系数的计算[42]
        3.3.3 桅杆结构时程风荷载
    3.4 非线性时程分析
        3.4.1 结构阻尼的确定
        3.4.2 脉动风荷载下桅杆结构风振响应时程结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时程分析与风洞试验结果及Patch Load法对比分析
    4.1 风洞试验简介
        4.1.1 桅杆结构气动弹型风洞实验模型相似理论
        4.1.2 气动弹性模型风洞试验基本相似准则[52]
        4.1.3 风洞实验无量纲相似比
        4.1.4 结构风洞试验模型的腿柱相关参数
        4.1.5 风洞试验简介
        4.1.6 实际结构模型的风剖面
    4.2 桅杆结构风致位移响应结果对比
        4.2.1 郊区B类
        4.2.2 近海A类
    4.3 桅杆结构风致弯矩响应结果对比
        4.3.1 郊区B类
        4.3.2 近海A类
    4.4 峰值因子比较
        4.4.1 位移峰值因子
        4.4.2 弯矩峰值因子
    4.5 Patch load法
        4.5.1 Patch Load的荷载类型
        4.5.2 Patch Load荷载类型分析结果
        4.5.3 分析结果对比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500kV FRP抢修杆塔的受力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高压输电杆塔倒塔事故频发
        1.1.2 发展轻质高强抢修杆塔的重要性
    1.2 抢修杆塔体系特征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输电杆塔体系简介
        1.2.2 桅杆结构的研究现状
    1.3 500kV FRP 抢修杆塔基本概况
    1.4 本文研究主要工作
2 FRP 管材的轴心受压试验
    2.1 概述
    2.2 试件的设计与制作
    2.3 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试验
        2.3.1 抗压强度
        2.3.2 弹性模量
    2.4 轴心受压构件试验的加载方案及测点布置
    2.5 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2.5.1 试验现象
        2.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6 FRP 管材构件的稳定性分析
        2.6.1 稳定系数试验值与各国规范的稳定系数计算值比较
        2.6.2 稳定系数的拟合公式
    2.7 本章小结
3 FRP 抢修杆塔的真型试验
    3.1 500kV 玻璃钢抢修杆主要设计参数
    3.2 抢修杆塔试验
        3.2.1 试验使用设备及目的
        3.2.2 位移及应变测点布置
        3.2.3 试验工况及加载方案
        3.2.4 试验过程及试验现象
    3.3 本章小结
4 抢修杆塔的静力分析
    4.1 概述
    4.2 拉线的静力计算理论
    4.3 杆身的静力计算理论
    4.4 抢修杆塔结构的静力分析理论
    4.5 本章小结
5 抢修杆塔的试验结果与有限元模型的对比分析
    5.1 抢修杆塔的有限元模型
        5.1.1 SAP2000 简介
        5.1.2 FRP 材料的本构关系模型
    5.2 抢修杆塔建模处理
    5.3 FRP 抢修杆塔模型
    5.4 FRP 抢修杆塔在安装工况下的受力分析
        5.4.1 安装工况下 X、Y 两方向位移的对比分析
        5.4.2 拉线拉力的对比分析
        5.4.3 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分析
        5.4.4 主杆应变对比分析
    5.5 FRP 抢修杆塔在大风工况下的受力分析
        5.5.1 水平位移的对比分析
        5.5.2 拉线拉力的对比分析
        5.5.3 结构的内力及变形分析
    5.6 0°大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受力分析
    5.7 影响 FRP 抢修杆塔结构受力性能的因素分析
        5.7.1 节点构造对结构受力的影响
        5.7.2 拉线设置参数对 FRP 抢修杆塔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
        5.7.3 杆身划分分段对 FRP 抢修杆塔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
    5.8 抢修杆塔建模时的处理建议和注意事项
    5.9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风力作用下桅杆结构拉耳焊接节点板裂纹萌生疲劳寿命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1 桅杆结构概况
        1.2.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桅杆结构动力特性研究概况
        1.3.2 焊接有限元模拟的发展概况
        1.3.3 焊接残余应力的消除方法
        1.3.4 疲劳问题研究
        1.3.5 焊接构件疲劳寿命研究概况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桅杆结构拉耳焊接节点板焊接残余应力分析
    2.1 构件焊接性
        2.1.1 构件焊接性定义
        2.1.2 构件焊接性影响因素
    2.2 焊接温度场
        2.2.1 焊接热过程
        2.2.2 焊接传热基本定律
        2.2.3 焊接温度场的有限元方程
    2.3 焊接应力场
        2.3.1 焊接应力分析基本理论
        2.3.2 焊接应力场有限元方程
        2.3.3 焊接残余应力的消除
    2.4 桅杆结构拉耳焊接节点板焊接残余应力计算
        2.4.1 焊接残余应力的有限元模型
        2.4.2 ANSYS有限元分析过程
        2.4.3 拉耳焊接节点板焊接残余应力计算
        2.4.4 焊接残余应力的消除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尺度分析方法的桅杆拉耳子结构焊接节点板的动应力场分析
    3.1 多尺度分析方法
        3.1.1 多尺度模型的建立
        3.1.2 边界条件
        3.1.3 采用多尺度方法的桅杆结构焊接节点应力场分析步骤
    3.2 桅杆结构特性及整体尺度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1 桅杆结构特性概述
        3.2.2 桅杆结构工程实例
        3.2.3 桅杆结构整体尺度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
    3.3 桅杆结构风荷载模拟
        3.3.1 风荷载基本特性
        3.3.2 平均风速的计算
        3.3.3 脉动风速模拟理论及结果
        3.3.4 风速、风向分布玫瑰图
    3.4 桅杆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纤绳应力时程
        3.4.1 桅杆结构动力特性计算原理
        3.4.2 桅杆结构时域内的动力响应求解结果
    3.5 考虑焊接残余应力的桅杆结构拉耳节点板应力场分析
        3.5.1 桅杆结构整体模型及风致动响应
        3.5.2 边界条件
        3.5.3 动应力分析及疲劳危险点的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临界面法的拉耳子结构焊接节点风致疲劳裂纹萌生寿命计算
    4.1 多轴疲劳临界面法
        4.1.1 临界面的确定
        4.1.2 多轴疲劳损伤参量计算
        4.1.3 多轴疲劳裂纹萌生寿命计算
        4.1.4 Miner准则
    4.2 桅杆拉耳子结构多轴疲劳损伤平面的确定
        4.2.1 拉耳子结构的受力状态
        4.2.2 疲劳危险点的应变状态
        4.2.3 疲劳危险点的应变状态
    4.3 桅杆拉耳子结构多轴疲劳损伤参量的确定
        4.3.1 临界而上的正、剪应变时程
        4.3.2 正、剪应变循环幅值的提取
        4.3.3 多轴损伤参量的计算
    4.4 桅杆拉耳子结构疲劳裂纹萌生寿命的估算
        4.4.1 指定风速等级指定风向500s内的疲劳损伤
        4.4.2 各个风速等级各个风向作用下500s内的损伤结果对比
        4.4.3 考虑风速风向概率的疲劳裂纹萌生寿命估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消残比例的焊接残余应力对拉耳子结构节点板疲劳裂纹萌生寿命的影响评估
    5.1 残余应力对金属材料疲劳性能影响的某些进展
        5.1.1 用平均应力的观点来估价残余应力的作用
        5.1.2 残余应力的多轴性
        5.1.3 基于有限元法的焊接残余应力对疲劳损伤评定
    5.2 焊接残余应力对拉耳子结构节点板疲劳损伤的影响评估
        5.2.1 平均应力
        5.2.2 不同消残比例的疲劳累积损伤
    5.3 焊接残余应力对拉耳子结构节点板疲劳裂纹萌生寿命的影响评估
        5.3.1 平均应力
        5.3.2 考虑风速风向概率分布不同消残比例有疲劳裂纹萌生寿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致谢

四、杆身设置MTSD的桅杆结构风振疲劳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跨越钢管塔双平臂抱杆的风致响应[J]. 黄铭枫,魏歆蕊,叶何凯,叶建云,楼文娟.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1(07)
  • [2]通信单管塔维护与改造应用研究[D]. 王璊璊.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钢管塔施工过程双平臂抱杆风致响应及钢管涡振疲劳研究[D]. 叶何凯. 浙江大学, 2019(01)
  • [4]格构式高耸结构风荷载参数识别与风振响应分析[D]. 钟文坤. 广州大学, 2018(01)
  • [5]改进罚函数分级遗传算法及其在结构优化设计中的应用[D]. 皇甫尚乾. 广州大学, 2018(01)
  • [6]桅杆结构动力特性及风致响应对比分析研究[D]. 朱金林. 广州大学, 2016(03)
  • [7]桅杆结构拉耳焊缝损伤的模糊模式识别研究[D]. 王小丽.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
  • [8]桅杆结构考虑几何非线性效应的风致响应对比分析研究[D]. 万鹏. 广州大学, 2015(05)
  • [9]500kV FRP抢修杆塔的受力性能分析[D]. 刘永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 [10]风力作用下桅杆结构拉耳焊接节点板裂纹萌生疲劳寿命的评估[D]. 王文利. 武汉理工大学, 2012(11)

标签:;  ;  ;  ;  ;  

采用 MTSD 的桅杆结构风致疲劳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