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预防进行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预防进行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

一、中西医结合预防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兆忻[1](2020)在《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评价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遵循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符合纳入条件的脑梗死(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60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以随机对照试验为标准开展研究。将60例患者按1:1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二级预防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蒺藜皂苷胶囊进行治疗,共治疗28天。记录治疗前,治疗28天后、发病180天后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巴氏指数(Barthel-Index)、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及中医单项症状评分等项目。用统计学方法,通过组间对比及组内前后对比综合评价药物疗效。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入组后,治疗组脱落2例,故用统计学方法对治疗组28例,对照组30例患者的MRS评分、B-I评分、NIHSS评分及中医单项症状评分进行分析处理。组内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各时间节点、各项评分组内比较,结果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8天后组内前后比较,下肢不遂、口舌歪斜、痰多三个症状评分P>0.05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时间节点、各项评分均P<O.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28天后对两组患者各项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言语謇涩与痰多两个症状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评分P<0.05,有统计学意义。发病180天后对两组患者各项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口舌歪斜、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言语謇涩、痰多等症状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评分P<O.05,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所有入组病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凝血四项、肝功、肾功能、12导联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均未出现与用药相关的具有临床意义的异常变化。结论:本试验初步证明了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患者的疗效。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患者肢体相关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作用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主要的中医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水平与家庭负担。同时用药安全性较高,试验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

张旭东[2](2019)在《行气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中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行气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中风的临床效果,根据中医、西医量表评分比较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中医治疗的效果差异,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apoplexy)提供理论支持,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81例气滞血瘀型中风患者分出血、缺血2组,出血组再分试验组、对照组,缺血组再分试验组、对照组,共分4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导师自拟方行气活血方加减治疗,28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以及第28天时患者中医中风评分及西医NIHSS评分变化以及临床表现变化。结果:治疗后中医中风评分、NIHSS评分缺血性、出血性中风试验组与对照组均存在差异(P<0.05),而治疗后缺血性中风试验组、出血性中风试验组中医中风评分、NIHSS评分无差异(P>0.05)。结论:中医行气活血法对气滞血瘀型中风(缺血性和出血性)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对出血性中风性、缺血性中风效果相同,且均未出现再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

王丛[3](2019)在《调气法干预痰瘀内阻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调气法治疗痰瘀内阻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rogressing ischemic Stroke,PIS),观察患者症状、体征,总结评价其治疗效果,并尝试分析其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脑血管病,特别是PIS开拓思路,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明确诊断为痰瘀内阻证型,并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PI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6例),研究过程中脱落3例,最终共记录并分析69例患者数据。按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两组均给予规范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服调气汤剂,共服14天。治疗前统计两组患者的安全性指标、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BI指数、mRS分级;治疗7天、14天后复查血常规、肝肾功等安全性指标,再次评价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14天时进行中医证候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评估;随访30天进行日常生活能力(BI指数)评价;随访90天进行神经功能恢复状况(mRS分级)评价。建立数据库,应用IBM 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结果P<0.05有显着差异,P<0.01有非常显着差异。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布的采用秩和检验;有等级的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无等级的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1.安全性指标:两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期间无显着不良反应。2.疗效指标:两组患者经治疗7天、14天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方面,治疗7天后,两组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疗效无差异(P>0.05);在中医证候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BI指数)方面,随访30天评定,两组患者的BI指数较治疗前均好转(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神经功能恢复(mRS分级)方面,随访90天评定,两组较治疗前均好转(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调气法治疗痰瘀内阻型PIS患者,临床应用安全,且能够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提高证候疗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因此临床中应用调气法治疗痰瘀内阻型PIS是安全、可行且有效的。

蒲俪丹[4](2016)在《益气活血法预防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168例急性早期缺血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研究,观察治疗前与益气活血药治疗至发病第8天的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量化评分,评价益气活血法在预防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6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82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丹红注射液干预,连续用药至发病第7天。统计分析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中医证候量化评分,对治疗组与对照组评分变化进行组内前后比较,以及两组治疗前后评分进行比较,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证型分布特征。结果:治疗组1例发生进展性脑卒中,对照组7例;益气活血组发生进展性脑卒中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P>0.05),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评分(P<0.05),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比较(P>0.05),表明治疗组中医证候量化评分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比较,对照组治疗后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表明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化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神经缺损程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各证素治疗前后(P>0.05),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火热证候未见明显变化。证素之间比较未见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各证候治疗前后(P>0.05),无统计学意义。各证素之间比较,风证与瘀证有明显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证素之间未见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照组治疗前后火热证未见明显变化。两组血压比较治疗组第一天143.94±19.18,第二天141.21±17.04,第三天138.15±15.41;对照组第一天145.44±15.18,第二天141.51±14.71第三天138.24±12.92,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气虚血瘀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病理进程的主要机制,尤其决定着进展性脑卒中的预后转归;2益气活血法可有效控制进展性脑卒中发生,能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未发现改药有明显的不良反应;3益气活血法可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

王哲义,孙怿泽,张媛凤,田金洲,卢涛[5](2022)在《丹参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丹参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VIP、WanFang Data和CNKI数据库,搜集有关丹参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2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6.0软件和RevMan 5.3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0个RCT,包括8种治疗措施(7种中药注射剂):丹红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H+CT)、丹参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S+CT)、丹参川芎嗪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SCXQ+CT)、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常规治疗(DSDFS+CT)、复方丹参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FFDS+CT)、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常规治疗(SI+CT)、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STS+CT)和常规治疗(CT)。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总有效率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DSDFS+CT(93.0%)>DH+CT(80.5%)>STS+CT(66.7%)>DSCXQ+CT(66.4%)>SI+CT(50.0%)>DS+CT(26.7%)>FFDS+CT(16.7%)>CT(0.1%)。(2)在NIHSS评分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STS+CT(95.5%)>DH+CT(80.9%)>DSCXQ+CT(70.1%)>SI+CT(64.7%)>DSDFS+CT(42.0%)>FFDS+CT(24.4%)>DS+CT(20.1%)>CT(2.4%)。(3)在Barthel指数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DH+CT(76.2%)>DSCXQ+CT(74.3%)>STS+CT(64.1%)>DSDFS+CT(62.2%)>FFDS+CT(51.8%)>SI+CT(46.0%)>DS+CT(21.7%)>CT(3.8%)。结论当前证据显示,丹参多酚酸注射液+常规治疗的总有效率最高,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和丹红注射液分别在改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方面有优势。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李晓旭,刘芳,汤骐羽[6](2022)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Medline、Clinicaltrials.gov、IgakuChouZasshi(ICHUSH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0年7月。手工检索相关期刊以及文献资料,2名作者独立阅读所有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进展性脑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文献,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提取资料后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2版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2项RCT,共计2340例患者,其中治疗组1186例,对照组1154例。各项纳入研究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其中有21项采用随机方法,仅有1项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且均未提及盲法和分配隐藏情况。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奥扎格雷钠组总有效率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RR=1.28,95%CI:(1.22,1.34),P<0.000 01];14项研究(1665例患者)提供了治疗前和治疗后14天的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奥扎格雷钠组神经功能缺损有所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RR=-0.80,95%CI:(-1.02,-0.59),P<0.000 01];奥扎格雷钠组出血相关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RD=0.00,95%CI:(-0.01,0.02),P=0.48],且均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两组急性期死亡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RD=-0.01,95%CI:(-0.02,0.00),P=0.20]。结论:奥扎格雷钠注射液能减少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王哲义[7](2021)在《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特点。丹参酮ⅡA磺酸钠是丹参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经磺化后的水溶性物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运用网状Meta分析系统评价丹参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网络药理、蛋白组学技术探究丹参酮ⅡA可能作用机制,并在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和PC12神经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模型中对可能的靶点和机制进行验证。方法:(1)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检索起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2月。由两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按照Jadad量表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进行统计分析。(2)使用TCMSP数据库检索丹参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在GeneCards、NCBI和OMIM数据库中获取缺血性卒中的靶点,并将药物和疾病交集后的靶点输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Cytoscape3.8.2软件构建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疾病网络。通过Bioconductor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3)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损伤(MCAO/R)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根据神经功能评分(Z-Longa)、TTC染色及HE染色评价MCAO/R模型及药物疗效。(4)使用DIA定量蛋白组学分析各组大鼠脑缺血半影区蛋白表达的情况,根据|log2FC|≥0.58且p<0.05的标准筛选差异蛋白;利用R软件绘制火山图和差异蛋白聚类分析热图;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差异蛋白的互作(PPI)网络;利用DAVID、ClueGO等工具对差异蛋白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并用平行反应监测技术(PRM)的方法验证蛋白表达。(5)利用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系构建氧糖剥夺复氧(OGD/R)模型,同时给予不同浓度(1μM、5μM、10μM、20μM、40μM)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3h、6h、12h,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给药剂量和时间,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蛋白组学预测的可能靶点。结果:(1)共纳入160项研究,总样本量18079例,共纳入7种中药注射剂和8种治疗措施,包括丹红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H+CT)、丹参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S+CT)、丹参川芎嗪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SCXQ+CT)、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常规治疗(DSDFS+CT)、复方丹参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FFDS+CT)、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常规治疗(SI+CT)、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STS+CT)和常规治疗(CT)。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DSDFS+CT(93.0%)>DH+CT(80.5%)>STS+CT(66.7%)>DSCXQ+CT(66.4%)>SI+CT(50.0%)>DS+CT(26.7%)>FFDS+CT(16.7%)>CT(0.1%)。在 NIHSS评分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STS+CT(95.5%)>DH+CT(80.9%)>DSCXQ+CT(70.1%)>SI+CT(64.7%)>DSDFS+CT(42.0%)>FFDS+CT(24.4%)>DS+CT(20.1%)>CT(2.4%)。在 Barthel 指数方面,DH+CT(76.2%)>DSCXQ+CT(74.3%)>STS+CT(64.1%)>DSDFS+CT(62.2%)>FFDS+CT(51.8%)>SI+CT(46.0%)>DS+CT(21.7%)>CT(3.8%)。(2)从丹参中共筛选出65个活性成分和108个对应靶点,以及缺血性卒中相关靶点2558个,取交集后获得靶点87个,其中度值大于50的靶点有6个,包括AKT1、IL6、FOS、VEGFA、MAPK1、EGFR,即本研究的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24个(p<0.05),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出134条信号通路(p<0.05),以PI3K/AKT、HIF-1信号通路所占靶点数目最多。构建的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疾病网络显示,丹参酮ⅡA等活性化合物在整个网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3)与假手术组相比,MCAO/R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着升高,TTC染色显示梗死范围扩大,HE染色显示大脑皮层及纹状体区域组织变性明显。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可降低神经功能评分,缩小梗死面积,减轻空泡样改变及胞核皱缩等病变。(4)蛋白组学在大鼠脑组织中共鉴定出5880个蛋白,其中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差异蛋白为423个。经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共有285个差异蛋白。将三个组别进行整合分析,共有127个有表达趋势的差异蛋白,这些差异蛋白GO富集主要参与缺氧反应、神经元凋亡过程、钙离子转运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通路。PPI网络获得Alb、mTOR、Dync1h1、Stxbp1、Cltc、Sptan1等核心差异蛋白。mTOR、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是调控自噬的上游信号,将上述通路的关键靶点及自噬相关蛋白进行PRM验证,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mTOR和p62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HIF-1α、LC3-Ⅱ/LC3-Ⅰ、PI3K和AKT1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后,HIF1α和LC3-Ⅱ/LC3-Ⅰ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p6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mTOR、PI3K和AKT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体外研究中CCK-8结果显示,与OGD/R模型组相比,丹参酮ⅡA磺酸钠1μM、5μM的给药浓度在3h、6h、12h等不同给药时间对细胞活力均无显着影响;而10μM、20μM和40μM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在各个给药时间均表现出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且依赖给药时间和药物浓度呈梯度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qPCR显示,与对照组相比,OGD/R模型组HIF1α、Beclin1、LC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多(p<0.01),而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减少(p<0.01);与OGD/R组相比,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后HIF1α、Beclin1、LC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减少(p<0.01),而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结论:根据网状Meta分析结果,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在改善患者NIHSS评分方面有优势;网络药理学筛选出丹参酮ⅡA可能是丹参主要活性化合物,并且经蛋白组学预测其磺化后可能作用于mTOR等核心靶点,参与调节PI3K/AKT、HIF-1等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细胞凋亡、抗炎、调节自噬等作用;体内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能通过HIF-1信号通路,作用于mTOR等靶点,抑制细胞自噬,改善MCAO/R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减小脑梗死面积,减轻脑组织损伤;体外研究显示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能通过HIF-1途径上调mTOR表达,抑制细胞自噬,发挥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马岱朝[8](2021)在《丹参多酚酸通过小胶质细胞P2X7/NLRP3/GSDMD通路减轻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大量研究表明丹参多酚酸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结局,并通过多种药理作用及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小胶质细胞参与脑梗死后的炎症反应,而小胶质细胞中由NLRP3炎症小体及其上游的P2X7受体和下游的GSDMD分子构成的P2X7/NLRP3/GSDMD通路介导脑梗死后的炎症级联反应。本研究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MCAO/R)模型和大鼠原代神经元与原代小胶质细胞共培养缺氧缺糖/复氧复糖(OGD/R)模型,通过观察丹参多酚酸的注射剂型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SAFI)对MCAO/R模型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神经元凋亡、炎症因子表达及OGD/R模型中神经元细胞活力与凋亡的影响,并且观察SAFI对MCAO/R模型脑皮质及OGD/R模型中小胶质细胞中P2X7/NLRP3/GSDMD通路中相关分子的表达的影响,旨在探讨SAFI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P2X7/NLRP3/GSDMD通路对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材料与方法:1.SAFI对MCAO/R模型大鼠神经保护作用(1)将58只SD大鼠随机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大鼠随机分2组:I/R组(MCAO/R+生理盐水),I/R+SAFI组(MCAO/R+SAFI),于术后第1至第7天每天进行一次神经功能评分,于术后第7天获取脑组织测量梗死体积。实验第二部分动物随机分为四组:Control组(假手术+生理盐水),SAFI组(假手术+SAFI),I/R组(MCAO/R+生理盐水),I/R+SAFI组(MCAO/R+SAFI),该部分大鼠3天后取脑用于组织学(HE、免疫组化、TUNEL、荧光染色)检测及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2)使用尼龙线由颈外动脉插入至大脑中动脉(MCA)阻断MCA血供引起供血区域缺血损伤,封堵120分钟后拔出尼龙线恢复血流,建立MCAO/R模型。通过观察MCAO/R模型大鼠梗死体积、神经功能评分、HE染色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炎症因子表达、TUNEL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评估SAFI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2.SAFI对经OGD/R处理的神经元细胞活力与凋亡影响的研究(1)取新生SD乳鼠分离提取原代神经元细胞及原代小胶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神经元标记物MAP2的表达鉴定神经元,免疫荧光检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CD11-b的表达鉴定小胶质细胞。MTT法检测不同浓度SAFI对OGD处理的大鼠原代神经元细胞和原代小胶质细胞的细胞活性筛选SAFI最佳药物浓度。(2)根据细胞类型,分为单纯神经元培养组与小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组。单纯神经元培养组分为三个亚组:Neuron组(神经元正常条件下培养),Neuron+OGD/R组(神经元行OGD/R处理),Neuron+OGD/R+SAFI组(神经元行OGD/R及SAFI处理。处理方法:在Neuron+OGD/R+SAFI组,将原代神经元接种于培养板中,给予SAFI预处理24 h,将培养换至无葡萄糖的DMEM于95%N2+5%CO2环境中(培养液含同浓度SAFI)培养3h,接着将细胞于正常培养条件下继续培养24h后收集细胞用于检测;Neuron+OGD/R组不加SAFI,培养条件同前;Neuron组不加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培养。小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组分为三个亚组:Neuron+Microglia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正常条件下共培养),Neuron+Microglia+OGD/R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并行OGD/R处理),Neuron+Microglia+OGD/R+SAFI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并行OGD/R及SAFI处理)。处理方法:在Neuron+Microglia+OGD/R+SAFI组,将原代小胶质细胞和原代神经元细胞利用Transwell共培养体系培养。神经元细胞接种于下室,小胶质细胞接种于上室,用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预处理24 h后,将细胞换至无葡萄糖的DMEM(含相同浓度的SAFI)于95%N2及5%CO2环境中,37℃培养3 h构建OGD模型,于正常培养条件下继续培养24 h后,收集神经元细胞及培养基用于检测;Neuron+Microglia+OGD/R组不加SAFI,培养条件同前;Neuron+Microglia组不加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培养。(3)经OGD/R处理细胞,通过检测培养基中LDH水平反映细胞受损程度,通过CCK-8法检测各组神经元细胞的活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元细胞的凋亡等方法,来观察SAFI对单纯培养及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的神经元的保护作用。3.SAFI对MCAO/R模型及OGD/R模型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与焦亡相关蛋白GSDMD影响的研究(1)动物造模及分组同上。将共培养细胞分为4组:分别为Control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正常条件下共培养),SAFI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正常条件下共培养并加入SAFI),OGD/R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并行OGD/R处理),OGD/R+SAFI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并行OGD/R处理且加入SAFI干预)。(2)将体外培养的原代小胶质细胞和体外培养的大鼠原代神经元细胞利用Transwell共培养体系培养,神经元细胞种于下室,小胶质细胞接种于上室,用50ug/ml浓度的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预处理24 h,后将细胞换至无葡萄糖的DMEM(含相同浓度的SAFI)于95%N2+5%CO2环境中,37℃培养3 h构建OGD模型,于正常培养条件下继续培养24 h后收集神小胶质细胞。OGD/R组不加SAFI,培养条件同前。SAFI组加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培养。Control组不加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培养。(3)构建MCAO/R模型及小胶质细胞OGD/R模型后,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皮质小胶质细胞NLRP3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及培养的小胶质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与焦亡相关蛋白GSDMD表达及裂解的水平,采用RT-PCR检测脑组织中及培养的小胶质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相关的m RNA表达和GSDMD的m RNA表达水平。(4)采用尼日利亚菌素和尿酸单钠作NLRP3炎症小体激活剂,在培养小胶质细胞后加入脂多糖激惹细胞,用PBS洗脱脂多糖后以SAFI处理细胞,然后以尼日利亚菌素或尿酸单钠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处理细胞,然后裂解细胞后进行western blot检测。4.SAFI对MCAO/R模型及OGD/R模型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上游的膜离子通道P2X7表达的影响及SAFI组分与P2X7的分子对接(1)MCAO/R造模及OGD/R模型制备及分组同上。(2)采用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方法,观察SAFI对大鼠MCAO/R脑皮质及OGD/R模型中与神经元共培养的小胶质细胞中P2X7表达的影响。(3)采用计算机分子对接方法,从RCSB数据库下载大鼠P2X7的X-ray晶体三维结构文件,通过文献报道获取该蛋白与ATP通过氢键与离子相互作用结合口袋的主要氨基酸残基,运用Discovery Studio4.2软件对蛋白质删除配体处理,利用Auto Dock 4.2.6软件进行加氢、计算电荷、转化格式等处理。从TCMSP数据库、ZINC数据库、Pub Chem数据库获取SAFI主要成分的分子结构。利用Auto Dock软件进行半柔性对接。采用Discovery Studio4.2软件对对接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观察SAFI的主要成分丹酚酸B、丹酚酸D、丹酚酸Y、紫草酸及迷迭香酸与P2X7结合的能力。结果:1.SAFI可改善大鼠脑MCAO/R模型神经功能缺损并减小脑梗死体积,并可减轻MCAO/R模型脑组织病理损伤。2.SAFI可减少大鼠脑MCAO/R模型脑皮质炎症因子ICAM-1、IL-1β、IL-18、TNF-α的表达水平,并减少MCAO/R模型皮质神经细胞凋亡。3.SAFI对OGD/R处理的单纯培养及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神经元的细胞损伤有减轻作用,并可改善细胞活力,且能降低凋亡率。4.在共培养条件下经OGD/R处理,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有细胞毒性作用,而SAFI可能具有减轻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细胞毒性的作用。5.SAFI可以降低大鼠脑I/R损伤后小胶质细胞中NLRP3表达,并可抑制脑I/R损伤后IL-1β及IL-18等促炎性因子的表达。6.SAFI可抑制脑I/R损伤后皮质及与神经元共培养并经OGD/R处理的小胶质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7.SAFI可以抑制脑I/R损伤后脑皮质及与神经元共培养并经OGD/R处理的小胶质细胞的焦亡相关蛋白GSDMD的裂解。8.SAFI可以降低脑I/R损伤后皮质及OGD/R处理后的小胶质细胞中NLRP3、ASC、caspase1、IL-1βm RNA的表达水平。9.SAFI可降低MCAO/R模型大鼠脑皮质Iba1及P2X7双标阳性的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并可降低MCAO/R模型大鼠脑皮质及与神经元共培养并经OGD/R处理的小胶质细胞中P2X7蛋白及m RNA表达。10.SAFI中的丹酚酸D、丹酚酸Y、紫草酸等活性成分可能与P2X7受体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1.抑制炎症反应及减轻神经元凋亡是SAFI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部分药理学基础,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是体现SAFI活血化瘀功效的一个方面。2.SAFI对OGD/R处理的神经元具有直接的和可能通过拮抗小胶质细胞对神经细胞毒性而产生间接的神经保护作用。3.SAFI中的丹酚酸D、丹酚酸Y、紫草酸等活性成分可能有拮抗P2X7受体激活的作用。4.SFAI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部分原因可能是SAFI可抑制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及细胞焦亡。5.SAFI可能通过小胶质细胞P2X7/NLRP3/GSDMD通路抑制NLRP3炎症的激活及细胞焦亡,缓解下游炎症级联瀑布扩大,从而对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游承锟[9](2021)在《穴位埋线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讨常规治疗加服补阳还五汤兼穴位埋线疗法,对恢复期脑梗死(气虚血瘀型)患者的治疗效果,为采用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恢复期脑梗死(气虚血瘀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临床资料:总共选取2019年11月到2021年1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患者90例。随机将其分为基础组、中药组和线药组按1:1:1对照,各为30例2治疗方法:基础组给予神经内科西医常规治疗,中药组在常规组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补阳还五汤,线药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补阳还五汤兼穴位埋线疗法。2周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的临床疗效。3疗效观察:在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对三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NHI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中医证候分以及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经过2疗程的治疗后,治疗后基础组总有效率为60%,中药组总有效率为76.67%,线药组总有效率为86.67%。在治疗前,三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NHI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NHI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提高。1神经功能缺损(NHISS)评分比较分析:经过统计分析,三组患者在治疗开始前的NHISS评分的可比性存在。2个疗程结束后,基础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9.53±5.14,中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8.63±4.93,线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6.17±4.22。疗程开始前、疗程结束后、前后配对差的NHISS评分数据分布不满足参数检验的要求,故选用秩和检验进行组内疗程前后变化的比较。基础组配对z=3.276,p=0.001,中药组配对z=3.069,p=0.000,线药组z=4.774,p=0.000,三组数据的p值均小于0.05,在检验水平为0.05的情况下,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显着性。表明了患者NIHSS积分改善的情况存在于三个组别内。三组疗程结束后的NIHSS积分的数据分布情况及方差满足ANOVA分析的假设条件,故使用本法进行检验,p=0.022,在检验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差异具有显着性。可认为三组的NIHSS积分改善情况不同。用LSD法对两组之间的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p(基础组-中药组)=0.042,p(基础组-线药组)=0.008,p(中药组-线药组)=0.049,说明三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显着性。该结果表明穴位埋线疗法配合服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恢复期脑梗死(气虚血瘀型)患者可减轻患者的NHISS评分,对患者康复有利,线药组疗效相比中药组及基础组更好。中药组疗效优于基础组。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比较分析:经过统计分析,三组患者在治疗开始前的ADL评分的可比性存在。2个疗程结束后,基础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51.00±7.36,中药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53.83±8.27,线药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63.67±11.06。疗程开始前、疗程结束后、前后配对差的NHISS评分数据分布满足正态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基础组配对t=5.430,p=0.000,中药组配对t=8.735,p=0.000,线药组t=12.757,p=0.000,在检验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差异具有显着性。表明了患者ADL积分改善的情况存在于三个组别内。三组疗程结束后的ADL积分的数据分布情况及方差满足ANOVA分析的假设条件,故使用本法进行检验,p=0.000,在检验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差异具有显着性。用LSD法对两组之间的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p(中药组-线组)=0.000,p(基础组-中药组)=0.013,p(基础组-线药组)=0.000,说明三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显着性。该结果表明穴位埋线疗法配合服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恢复期脑梗死(气虚血瘀型)患者可提高ADL积分,对患者康复有利,线药组疗效相比中药组及基础组更好。中药组疗效优于基础组。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析:经过统计分析,三组患者在治疗开始前的中医证候积分的可比性存在。2个疗程结束后,基础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为15.8±7.67,中药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为15.53±7.51,线药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为9.83±6.55。三组疗程开始前、疗程结束后、前后配对差的中医证候积分数据分布不满足参数检验的要求,故选用秩和检验进行组内疗程前后变化的比较。基础组配对z=4.671,p=0.000,中药组配对z=4.544,p=0.000,线药组z=4.737,p=0.000,三组数据的p值均小于0.05,在检验水平为0.05的情况下,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显着性。表明了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的情况存在于三个组别内。三组疗程结束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的数据分布情况及方差满足ANOVA分析的假设条件,故使用本法进行检验,p=0.002,在检验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差异具有显着性,可认为三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不同。用LSD法对两组之间的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p(基础组-中药组)=0.002,p(基础组-线药组)=0.012,p(中药组-药线组)=0.003,说明三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显着性。该结果表明穴位埋线疗法配合服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恢复期脑梗死(气虚血瘀型)患者可减轻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对患者康复有利,线药组疗效相比中药组及基础组更好。中药组疗效优于基础组。4中医临床疗效比较分析:治疗后基础组总有效率为60%,中药组总有效率为76.67%,线药组总有效率为86.67%。使用秩和检验对三组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p=0.001,在检验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用秩和检验对两组之间的比较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z=-1.995,p值为0.046,基础组与线药组相比较,z=-3.813,p值为0.00,中药组与线药组相比较,z=-2.370,p值为0.018。说明三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显着性。该结果表明穴位埋线疗法配合服用补阳还五汤可以提高恢复期脑梗死(气虚血瘀型)患者的治疗效果,线药组的疗效高于中药组及基础组,中药组疗效高于基础组。结论:穴位埋线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着,且效果优于中药组与基础治疗组,中药组疗效优于基础组。

侯慧敏[10](2021)在《中风膏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D34、VEGF、MMP-9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观察研究中风膏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脑血管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64只,体重280±2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脑缺血预适应模型组3天(BDP 3d)、5天(BDP 5d)、7天(BD P 7d),中风膏预适应模型组3天(ZFG+I/R 3d)、5天(ZFG+I/R 5d)、7天(ZFG+I/R 7d),每组各8只。S组仅暴露CCA、ECA及ICA,但不阻断MCA,灌服生理盐水;I/R组参照Longa等改进的大脑中动脉二次线栓法制备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BDP组制备脑缺血预适应模型;ZFG+I/R组予中风膏悬浊液预先灌胃,再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在麻醉清醒前后实验大鼠的一般情况、精神状况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将各组大鼠进行脑组织常规HE染色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CD34蛋白表达;E LISA法进行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含量测定;RT-PCR技术检测缺血脑组织内VEGF、MMP-9基因表达情况。结果:(1)通过观察脑缺血大鼠的精神、饮食及体重等情况,说明中风膏能够促进脑缺血大鼠一般情况的恢复;(2)中风膏预适应与脑缺血预适应对脑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对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改善作用,中风膏预适应的保护作用更显着。(3)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实验大鼠脑组织切片发现脑缺血区CD34蛋白表达增加,说明中风膏对缺血区脑组织具有血管重塑作用;(4)通过ELISA法检测出缺血区脑组织VEGF的蛋白含量增高、MMP-9的蛋白含量降低,RT-PCR技术检测出缺血脑组织内VEGF基因表达增加、MMP-9基因表达减少,说明中风膏具有诱导缺血区脑组织血管再生的作用。结论:中风膏预适应能够诱导脑组织产生缺血耐受机制,而这种机制对脑组织具有延迟保护效应,能够减轻缺血再灌注造成的损伤;而这种保护效应可能是通过增加了缺血损伤区域CD34蛋白的表达,增加了VEGF的含量及基因表达、降低了MMP-9的含量及基因表达而实现的。

二、中西医结合预防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预防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研究现状
        1 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溯源
        2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诊断的认识
        4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的治疗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研究现状
        1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2 脑卒中的病因分型
        3 脑梗死恢复期二级预防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研究标准
    4 治疗方案
    5 观察指标
    6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处理
    7 临床观察与结果
    8 药物安全性评价
    9 脱落病例
讨论
    1 对风邪致病的讨论
    2 对风痰瘀阻证的讨论
    3 对刺蒺藜的讨论
    4 临床疗效分析
    6 问题展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行气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中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一般资料
    2.病例选择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2.2.1 排除标准
        2.2.2 脱落标准
        2.3 诊断标准
        2.3.1 中医病名诊断标准[13]
        2.3.2 证候分型标准[14]
        2.3.3 西医诊断标准
        2.3.3.1 出血性中风[18]
        2.3.3.2 缺血性中风[19]
    3.研究方法
        3.1 分组设计
        3.2 治疗方案
        3.2.1 西医治疗标准
        3.2.2 治疗方法
        3.3 观察与评定
        3.3.1 背景资料
        3.3.2 安全性指标
        3.3.3 疗效性指标
        3.3.4 疗效判定
        3.3.4.1 中医疗效评判
        3.3.4.2 西医疗效评判
        3.4 统计方法
    4.研究结果
        4.1 基本资料统计
        4.2 各组患者治疗前数据统计
        4.2.1 中医中风评分量表
        4.2.2 NIHSS评分量表
        4.3 各组患者治疗后数据统计
        4.3.1 中医中风评分量表
        4.3.2 NIHSS评分量表
        4.4 疗效判定
        4.4.1 中医疗效判定
        4.4.2 西医疗效判定
        4.5 结果分析
        4.6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1.1 历史由来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论治
    2.西医对中风的认识
        2.1 概述及病因
        2.2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2.3 诊断与治疗
    3.行气活血法与导师学术思想
        3.1 立法依据
        3.2 导师学术思想探讨及机理研究
        3.3 导师方药读解
        3.3.1 导师自拟方方药组成及方义分析
        3.3.2 行气活血方中部分主要药物的研究
    4.结论与总结
    5.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风病的研究及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3)调气法干预痰瘀内阻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内容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础资料比较
        3.2 安全性指标比较
        3.3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4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5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NIHSS评分)
        3.6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比较
        3.7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比较(BI指数)
        3.8 神经功能恢复状况比较(mRS分级)
讨论
    1 PIS的定义
    2 PIS的病因病机
    3 调气法治疗痰瘀内阻型PIS的理论依据
    4 方义详解及现代药理研究
    5 临床疗效分析与评价
    6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性卒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4)益气活血法预防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益气活血法防治脑卒中及进展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丹参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1.1.2 研究对象
        1.1.3 干预措施
        1.1.4 结局指标
        1.1.5 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2.4 网状Meta分析结果
        2.4.1 网状关系图
        2.4.2 不一致性检验
        2.4.3 总有效率
        2.4.4 NIHSS评分
        2.4.5 Barthel指数
    2.5 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2.6 发表偏倚检验
3 讨论

(6)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文献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4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及筛选情况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
    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4 急性期死亡率
    2.5 临床疗效
    2.6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2.7 出血相关不良反应
    2.8 发表偏倚
3 讨论
    3.1 进展性卒中发生的原因及抗血小板治疗的作用
    3.2 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进展性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3.3 安全性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7)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缺血性脑卒中和自噬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丹参脂溶性成分及其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研究一 丹参类中药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网状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脑缺血再灌注的药效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四 基于DIA和PRM技术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MCAO/R模型大鼠缺血半影区蛋白组学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五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PC12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模型的效应及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丹参多酚酸通过小胶质细胞P2X7/NLRP3/GSDMD通路减轻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SAFI)对MCAO/R模型大鼠神经保护作用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SAFI对经OGD/R处理的神经元细胞活力与凋亡影响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SAFI对MCAO/R模型及OGD/R模型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与GSDMD影响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四 SAFI对MCAO/R模型及OGD/R模型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上游的膜通道P2X7表达的影响及SAFI组分与P2X7的分子对接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一 脑梗死后的免疫反应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9)穴位埋线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and acronyms)
引言
综述 西医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1.1 早期预防
    1.2 急性期的治疗
    1.3 介入治疗
    1.4 康复治疗
1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试验方法
    1.3 观测指标
    1.4 疗效评定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资料分布比较
    2.2 治疗结果分析
3 讨论与分析
    3.1 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
    3.2 补阳还五汤探究
    3.3 穴位埋线治疗中风的机理
    3.4 研究结果分析
    3.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10)中风膏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D34、VEGF、MMP-9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主要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药物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3.1 各实验组大鼠生活状态观察
    3.2 中风膏对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3.3 中风膏对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3.4 中风膏对大鼠脑组织中CD34 蛋白浓度的影响
    3.5 中风膏对大鼠脑组织中VEGF浓度的影响
    3.6 中风膏对大鼠脑组织中MMP-9 浓度的影响
    3.7 中风膏对大鼠脑组织中VEGFm RNA表达的影响
    3.8 中风膏对大鼠脑组织中MMP-9m RNA表达的影响
4.讨论
    4.1 缺血预适应保护机制研究
    4.2 中药预适应现代研究
    4.3 中风膏主要组成治疗中风研究
    4.4 中风膏在ICVD中的应用研究
    4.5 中风膏预适应对实验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4.6 中风膏预适应对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4.7 中风膏对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影响
    4.8 中风膏预适应对大鼠脑组织中CD34 蛋白、VEGF?MMP-9 含量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4.8.1 中风膏对CD34 蛋白的影响
        4.8.2 中风膏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4.8.3 中风膏对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
5.结语
    5.1 结论
    5.2 体会与不足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1 医学实验动物合格证书
附录2 实验动物设施使用证明
附件

四、中西医结合预防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兆忻.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行气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中风的临床观察[D]. 张旭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3]调气法干预痰瘀内阻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D]. 王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4]益气活血法预防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D]. 蒲俪丹. 河北医科大学, 2016(04)
  • [5]丹参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J]. 王哲义,孙怿泽,张媛凤,田金洲,卢涛.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2(02)
  • [6]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 李晓旭,刘芳,汤骐羽.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2(01)
  • [7]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D]. 王哲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丹参多酚酸通过小胶质细胞P2X7/NLRP3/GSDMD通路减轻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D]. 马岱朝.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穴位埋线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临床观察[D]. 游承锟.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中风膏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D34、VEGF、MMP-9的影响研究[D]. 侯慧敏.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预防进行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