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上旬主要国内药用动物价格对照表(元/公斤)

12月上旬主要国内药用动物价格对照表(元/公斤)

一、12月上旬国内主要药用动物价格对比表(元/公斤)(论文文献综述)

杨馥源[1](2021)在《采收期对酸枣仁品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选题依据:酸枣仁为鼠李科枣属植物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Bunge)Hu ex H.F.Chou的干燥成熟种子,是治疗失眠的首选药物。酸枣仁中富含黄酮、生物碱、皂苷和脂肪酸类成分,具有改善睡眠、抗焦虑和抗抑郁等作用,药用价值和市场价值极高。课题组前期对市售17批酸枣仁样品进行含量测定,发现斯皮诺素含量均低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0.08%要求。酸枣为野生资源,没有归属权。近年来,酸枣仁“抢青”现象较为严重,农民从非适宜采收期阳历7月份便进行大规模采摘酸枣青果,进行晾晒,脱果肉和果核后,销往全国各地。采收期的差异将带来药材质量的变化,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推测“抢青”可能是导致酸枣仁有效成分积累不足、含水量过高及黄曲霉毒素超标的主要原因。因此本课题从性状评价和理化评价角度,整合HPLC和GC-MS多种技术全面分析不同采收期酸枣仁生物积累量、色泽度、水分含量和次级代谢物及脂肪酸成分的含量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将为山西主产地酸枣仁适宜采收期的确立提供依据。目的:以山西产酸枣仁为研究对象,将出仁率、百粒重、色度、水分和黄曲霉素作为评价指标,整合HPLC、GC-MS技术对适宜采收期和抢青采收期酸枣仁的质量进行评价。方法:(1)2019年于山西7月、8月和9月实地考察酸枣的生长环境、采收酸枣,并进行晾晒、浸泡、手工脱果肉及烘干枣核砸碎得到酸枣仁样品。采用Apollo C18柱(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和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柱温为30℃,流速为1.0 m L/min,检测波长分别为227 nm和335 nm,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漂移管温度105℃;空气体积流量为2.5 L/min。分别以木兰花碱、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为特征峰,建立山西产酸枣仁特征图谱;以乌药碱、木兰花碱、维采宁Ⅱ、斯皮诺素、6′′′-阿魏酰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酸枣仁皂苷B为指标成分,建立HPLC-UV-ELSD同时测定酸枣仁中7种化学成分含量的方法。(2)2020年7月、8月、9月和10月于山西榆次区采收酸枣,计算出仁率和百粒重;采用色度仪测定色度值;测定水分含量和黄曲霉毒素;采用已建立的HPLC-UV-ELSD方法对不同采收期酸枣仁中7个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利用皮尔逊法对色度值与7种有效成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索氏提取器提取酸枣仁脂肪油,并计算出油率,进而采用GC-MS的SIM模式对不同采收期酸枣仁中7种脂肪酸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1)本实验考察了山西酸枣主产地生长环境,临汾大宁、晋中榆次、运城闻喜的经纬度相近,其中榆次产地海拔最高,同一采收期内气温最低。从定性的角度建立了山西产酸枣仁特征图谱,结果显示在HPLC-UV 227 nm图谱中,9批酸枣仁样品生物碱类成分相似度为1,在HPLC-UV 335 nm图谱中,9批酸枣仁黄酮类成分的相似度为0.979~0.991。在HPLC-ELSD图谱中,9批酸枣仁样品皂苷类成分的相似度为0.995~0.999,显示各批次样品之间所含生物碱类和皂苷类成分相似度极高,结果表明山西产酸枣仁均一性良好,为今后山西产酸枣仁道地性评价提供依据。从定量的角度建立了一种HPLC-UV-ELSD同时测定酸枣仁7种有效成分的方法,对色谱条件进行了优化,能够更有效的分离酸枣仁中黄酮类和皂苷类中的同分异构体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产地因素对评价不同采收期酸枣仁生物碱、皂苷和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具有较大的影响。(2)于2020年晋中榆次7月底到10月中旬采摘酸枣,从性状色泽和生物积累量(出仁率、百粒重)以及化学成分(水分、黄曲霉毒素、次生代谢物和脂肪酸)含量综合评价了适宜采收期和抢青采收期酸枣仁品质变化规律。从性状色泽角度分析,9月中旬到10月中旬亮度值(L*)、红度值(a*)以及黄度值(b*)最优,种仁饱满富油性;从生物积累量角度分析,9月中旬到9月底出仁率(4.4%)和百粒重(52.4 g)达到最高值;从化学成分角度分析,9月中旬到10月中旬生物碱类、黄酮类、皂苷类和7种脂肪酸类成分含量最高;适宜采收期与抢青采收期酸枣在短时间浸泡(24 h)条件下,均不会滋生黄曲霉毒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斯皮诺素、6’’’-阿魏酰斯皮诺素和酸枣仁皂苷A是直接关联并促进酸枣仁亮度值和红度值升高的成分。综合以上指标判断9月中旬到10月中旬应当为酸枣仁的最佳采收时间。结论:本研究针对酸枣仁存在“抢青”现象,斯皮诺素含量不达标的问题,系统开展了适宜采收期和抢青采收期酸枣仁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酸枣的最佳采收期为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且不同产地因素和采集植株不一致因素对品质评价影响较大。通过以上研究,为山西产酸枣仁的道地性品质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对酸枣仁采收技术规范和地方标准编制提供了实验基础,对山西省酸枣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王彤[2](2017)在《从边缘到一体: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与防治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滇西德宏地区由于独特的气候环境、地理条件、民族风俗等原因,加之医疗卫生水平低,技术落后,意识薄弱,瘴疠、疟疾等热带疾疫频繁爆发。又受频繁水灾、兵灾的破坏,对当地社会医疗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故一直都是中外闻名的“瘴疠之区”。传统社会中,滇西德宏地区疟疾长期肆虐,但主要只依靠宗教医疗和巫医抵御疾病。乾隆滇缅战争后,中医开始进入德宏,才打破了巫医治病的局面。晚清时期,随着传教士的进入、西医西药的传入,近代医疗萌芽、发展,但成效有限。20世纪30年代末,战乱频仍,疟疾流行加剧,医疗卫生事业也因战争医疗的进入得到了显着发展,但因受政治、经济和民族风俗等因素的影响,疟疾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1950年代后,疟疾的防治与国家对边疆的开发及经营紧密联系到了一起,爱国医疗卫生运动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展,有效遏制了疟疾的流行和传播。1980年代后,改革开放政策及边境口岸的开放,人员流动和贸易往来随之增多,输入型疟疾成为德宏疟疾流行的主要动因,但因疟疾防治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德宏疟疾得到了及时控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流行和传播,基本处于可控状态。2000年后全球疟疾基金的推广,云南疟疾防控进入了全球化阶段,疟疾控制成为联合国卫生组织的重要目标,德宏疟疾控制也取得了极大进步。滇西德宏地区地处边疆国境线地带,境内少数民族众多,易受国内外政治环境和当地少数民族观念等因素的多重影响,疟疾的流行和防治也呈现出其独有的特性。全球化、政治、技术、战争等因素是使滇西德宏地区和外部世界的联系逐步加强,医疗卫生的“国家化”和“现代化”成为主流,这些在疟疾的防治政策、措施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体现,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滇西德宏地区在政治、社会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的努力与实践。

赵梅[3](2016)在《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理论在农业及农村领域的延伸,是整个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它的提出已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及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以中国革命老区江西莲花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挖掘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和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重点分析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与技术,对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多方面、多角度地剖析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优势和障碍因子,并提出了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和措施。具体来看:(1)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莲花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几经曲折,经历了5个不同的发展时期:(1)传统农业主导期(1949年前):莲花县土地为封建私有制,土地归个人所有。(2)农业发展转型期(1949-1977年):建立了农村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提高了农民知识和技术水平、改进了农田耕作制度。(3)现代农业发展初期(1978-1991年):恢复和扩大农村社队的自主权,恢复自留地、家庭副业、集体副业和集市贸易,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4)现代农业发展中期(1992-2005年):加大了政府政策支持,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农业逐步进行规划发展,农田耕作制度趋简,农业税费得到了改革。(5)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2006-至今):主要呈现出产业化经营规模壮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休闲现代农业快速兴起等特点。近年来,莲花县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业产业化结构不断优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稳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效果良好、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大、农业相关政策扶持不断完善等,同时以“莲花”为主题打造当地特色产业。(2)该县资源非常丰富,一直以来都是以种植粮食为主的农业大县。通过调查发现,莲花县已经形成了多种典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技术,包括山地立体农业模式与技术、水体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模式和技术等。(3)本研究同时基于农业生产、农业经济、资源环境、农业科技和农村社会等5个方面,结合莲花县山多、森林覆盖率高的特点,通过实地调研并咨询当地相关农业专家的意见,构建了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单项指标评价和综合加权评价模型对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可持续发展单项指标评价值及其权重看,影响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农业劳动生产率、农用土地生产率、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升级程度、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贫困率和恩格尔系数。其中农业总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发展较好,增长态势明显,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导因素;恩格尔系数虽有增长,但呈现波动性;农村贫困率是影响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体因子。从单项指标的评价值看,农业总产值、林业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资源承载能力和农业科技投资能力发展较好,增长态势明显。2010至2014年,它们分别增长了78.30%、55.08%、99.58%、100.94%、65.79%和74.14%。人均粮食产量、农业集约化程度、农业中间消耗生产率、农业机械总动力、教育文化投资率和恩格尔系数虽有一定的增长,但增长缓慢,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42%、5.48%、8.75%、7.48%、4.78%和6.09%,且人均粮食产量和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还出现波动性;农用土地产出率和农村贫困率出现波动性下降,呈不可持续性。莲花县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度都处于较好的状态,均处于不断增长态势。与十一五末年(2010年)相比,2014年,莲花县可持续发展水平为137.19%,年均增长率达8.22%;可持续发展能力为128.71%,年均增长率为6.51%;可持续发展度为131.75%,年均增长率为7.14%。可持续发展水平要高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度后劲需进一步加强。(4)本研究探讨了莲花县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现状,同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宏微观环境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给出定量综合评价结果,为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结果为:(1)莲花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覆盖率高,特别是全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农业小气候资源丰富,适宜绿色山地蔬菜、各类特色水果、优质茶叶等多种作物生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使得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农业生产模式、经营方式等取得创新性发展等都对莲花县农业持续发展起着强劲的拉动作用。(2)发展势头良好的莲产业;逐渐显现的区位优势;快速崛起的农业合作社;积极、宽松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等为莲花县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3)劣势与挑战: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资源稀缺并持续减少;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大;农业灾害频发;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较低;人才匮乏,技术落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弱化;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差等因素对现代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负面影响大。综上所述,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力、发展度都处于不断整长态势,这主要还要归功于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优势条件,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阻碍发展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发展对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让透支的资源休养生息;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立足本地特色,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建立防灾减灾长效工作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技能教育普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农业产品品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富民工程,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健全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等。

曹博[4](2014)在《山茱萸资源潜在分布预测及影响有效成分形成的环境因子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干燥果皮是我国传统大宗中药材之一,具有补气固虚、祛痰健胃和调节免疫及抗肿瘤等作用。此外,山茱萸在开发食品和保健饮料、植被保护、园林绿化等方面也有广泛应用。近年来,我国开始实施中医药现代化战略,尤其是在山茱萸的临床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后,山茱萸的市场用量逐步增加,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许多地方大量引种栽培,忽略了当地的环境适宜性,导致山茱萸并不能很好地生长,严重影响了山茱萸产量和临床用药的稳定性。因此,对于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来说,急需从生态位理论的角度对山茱萸适宜分布范围作出预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种植区划工作。与此同时,探索山茱萸的果实性状、有效成分含量和基因组值是否受环境因子影响和调控,将会为中药材道地性和有效成分形成的生态机制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以来自中国和美国收集的80份山茱萸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以陕西、河南、浙江等主产区117份山茱萸标本记录、253份马钱苷含量和16个产地环境因子为基础数据,以最大熵模型和模糊数学相结合的方法,应用GIS对山茱萸资源的潜在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揭示山茱萸不同等级的分布区域和决定分布的环境因子范围。在潜在分布预测结果的基础上,制定了陕西省山茱萸种植区划。并且,采用流式细胞法(FCM)对含单宁酸类化合物药用植物C值测定的方法进行了优化,测定了陕西、河南、浙江和来自美国麦迪逊等地区的山茱萸细胞核DNA含量,并深入探讨了山茱萸果实性状、马钱苷含量和C值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收集山茱萸资源标本记录数据117条和马钱苷含量测定数据253条信息,以药典规定的马钱苷不少于0.6%的入药标准为基准,使用模糊逻辑对环境图层赋值及标准化。AUC值为0.980,表明模型结果具有非常好的可信度。西北、华中和华东为我国山茱萸的适宜分布区,其中“秦岭-伏牛山-天目山”为核心分布带,这一区域包括陕西境内的汉中、安康、商洛,河南境内的南阳,安徽境内的毫州以及浙江境内的临安。潜在分布区域可以分为4个等级,其中适宜和高度适宜等级区域面积分别为264316和155351平方公里。影响山茱萸潜在分布和有效成分含量的环境因子主要为3月最低温度(贡献率23%)、3月降水量(贡献率17.6%)、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标准差(贡献率13.3%)、年均降水量(贡献率9.5%)和海拔(贡献率9.1%)。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山茱萸适宜性的环境因子在不同等级的范围进行了统计学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山茱萸资源适宜性评价、标准化栽培和种植区划等提供依据。2.在预测潜在分布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分区原则,初步制定陕西省山茱萸种植区划。研究结果将陕西省山茱萸产区划分为2个主产区和4个亚区。第1大区为南暖温带种植区,本区是省内最大的山茱萸种植区,可以分为I-1秦岭山地湿润气候种植区和1-2商洛丹江河谷盆地半湿润气候种植区;第1I大区为北亚热带种植区,可分为II-1汉中—安康汉江河谷盆地湿润气候种植区和II-2米仓山—大巴山地过湿润气候种植区。在此基础上提出陕西省山茱萸种植布局结构调整和生产基地选建的建议。以上研究结果将为山茱萸进一步大规模种植和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3.优化和确定了富含单宁酸类药用植物(山茱萸)基因组值的最佳提取及测定方法。测定条件为:使用Otto I对山茱萸干燥叶片进行浸泡预处理15min,取出重新添加1mL的4℃Otto I,与新鲜标样蚕豆的叶片混合垂直快速切碎,经30μm滤网过滤,细胞核悬浮液经4℃下1.0×103g离心2min。按照上述方法,最终首次测定山茱萸2C值为5.92pg,基因组大小为2893Mbp。这一方法将为应用FCM测定富含单宁酸类化合物的药用植物C值、基因组大小或倍性等研究提供参考。4.在成功测定中国主产区山茱萸C值的基础上,利用实验室前期测定的美国麦迪逊山茱萸C值数据和中国陕西、河南和浙江三大产区山茱萸果实和种子性状数据和马钱苷含量数据,提取出山茱萸样本采集点的环境因子,对中美两国80份山茱萸种质表型、马钱苷含量和基因组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同时探讨了环境因子与山茱萸上述性状之间的互作关系。结果显示,麦迪逊山茱萸果实纵径、种子横径、百粒果实鲜重、百粒果皮干重和出皮率显着高于中国3个产区,而中国山茱萸的马钱苷含量和2C值(分别为0.9%,5.92pg)显着高于麦迪逊(分别为0.6%,5.29pg)(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山茱萸有效成分马钱苷的含量与部分环境因子存在显着相关性(P<0.001)。上述结果表明山茱萸的C值和马钱苷含量在新环境长期适应性进化过程中有降低的趋势,可以推测生态因子对于药用植物表型多样性、基因组值和有效成分含量等性状具有决定性作用。

李夏[5](2012)在《资源理论在我国现代制药行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回归自然”潮流的兴起,我国现代制药行业,特别是中药制药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和WTO的加入,竞争的加剧,我国现代制药行业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正是人们生活水平和对生命健康质量要求的提高,对医药产品的需求增加,由此给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带来更多的压力。目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的推动下,迫切需要将资源理论引入我国制药行业中,理论引导实践,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保障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法:资源理论包括:企业资源理论、系统资源理论和公共池塘资源理论。企业资源理论应用于制药行业内部,而系统资源理论和公共池塘资源理论应用于一个扩大的生态系统当中,讨论制药企业活动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和应注意的问题。结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的发展中国家,资源十分匮乏,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在主观愿望上希望药品的药效越强越好,安全有效的药品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越好。然而,资源学与经济学中的稀缺性概念告诉我们,人们的愿望和需求是无限的,而用于满足愿望和需求是无限的。正是这种“有限”和“无限”的矛盾存在,使得现代制药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理论的科学指导,资源是现代制药行业的生命线。现代制药行业尤其要在生产发展中,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现代制药行业内部管理资源和企业系统资源的科学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和合力,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问题。以系统原理指导系统资源配置,系统资源的科学合理保护与运用,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资源优化,积极引导企业投入资金、人员进行新产品开发,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势在必行。

许亮[6](2010)在《牛蒡子生态适宜性及质量规范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论文是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攻关项目“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之子课题“牛蒡子生态适宜性分析技术研究及适宜生产区区划”(子课题编号:2006BAI09B02-6)和《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质量标准研究之子课题“牛蒡子及炒制牛蒡子的质量标准修订”(子课题编号:YD101, YD102)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国家科技部基础平台项目“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之子课题“牛蒡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项目编号:2005DKA21004)的部分内容。本研究包括牛蒡子资源调查、产地生态因子分析、药材品质评价、生态适宜性与TCMGIS产区区划分析、牛蒡子和炒牛蒡子质量标准修订等五方面,为牛蒡子优良品种的培育、规范化栽培、质量评价等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按统一规范标准实地进行牛蒡子资源调查与样品采集,使用GPS仪对经度、纬度进行测定,并记录相关信息,对收集的牛蒡种质资源进行保存,置于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并进行网络共享平台“中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信息共享系统”中牛蒡相关内容的建设。依据经度、纬度坐标在TCMGIS系统数据库中获取湿度、日照、年降水量等生态因子。采用各行业标准对牛蒡子土壤样品进行多指标测定分析,对牛蒡根际土壤微生物、牛蒡内生菌进行初步分析研究。对牛蒡种质进行发芽率、千粒重、染色体数目、染色体核型、ITS序列等多指标的分析,对牛蒡子药材进行HPLC法测定指标性成分牛蒡苷含量等质量评价,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对其进行质量排序,探讨种质和生态等不同因素对牛蒡子药材质量的影响。通过统计分析对牛蒡子生态适宜性进行研究,结合实际调查与生态适宜性的分析结果,采用TCMGIS系统进行牛蒡子药材生产区区划,并且制定了关大力规范化栽培技术草案,对2005版药典中牛蒡子的质量标准进行修订,制定了牛蒡子和炒牛蒡子的质量标准,并为2010版药典所收录。结论:对12个省51个地区的牛蒡资源进行了调查,发现牛蒡子药材以野生获得为主,有少量栽培,市场价格较低,在野生资源中,分布在东北的“关大力”蕴藏量最大。牛蒡的根作为保健蔬菜在山东、江苏等省有大量栽培,出口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浙江桐乡产者称为“杜大力”,文献记载质量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该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原来曾大量栽培,但由于价格低现已不再生产了牛蒡根际土壤真菌分布其常见类群主要有木霉、镰刀菌、青霉、毛霉等。水培实验发现,对牛蒡致害的镰刀菌F130和F131毒性作用最为明显,结合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鉴定F130和F131均为Fusarium solani。镰刀菌F131接种48天后使牛蒡幼苗发病,镰刀菌数可达5.8×104cfu/g,通过生物防治实验发现,海洋枯草芽胞杆菌3512A能够在牛蒡根际有效定殖并有效抑制镰刀菌F131,降低发病率。从牛蒡的根、茎、叶、总苞、果实中分离纯化了57株内生菌。以牛蒡子干粉为底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转化培养液中牛蒡苷和牛蒡苷元的含量,筛选得到6株转化牛蒡苷的内生菌。其中L2的转化率最高,可达76.9%。利用HPLC-MS等方法对其转化产物牛蒡苷元进行了验证。L2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及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氧化微杆菌Microbaterium oxydans。对牛蒡子千粒重、粒数百分比、重量百分比、发芽势、发芽率等进行测定比较,东北产的“关大力”质量好。细胞学研究发现不同产地牛蒡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36。其伪品新疆产毛头牛蒡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36,新疆产大翅蓟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34,大连产紫穗槐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0,沈阳产水飞蓟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36。中国牛蒡属植物有牛蒡与毛头牛蒡两种,其染色体核型均为“2B”型。牛蒡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36=6L+6M2+16M1+8S,核型公式是K(2n)=2X=36=18m+18sm。毛头牛蒡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36=6L+4M2+20M1+6S,核型公式是K(2n)=2X=36=20m+16sm.毛头牛蒡的核型不对称系数为62.01,比牛蒡的62.62略小。毛头牛蒡染色体总长和长臂总长比牛蒡略大,而染色体体积比牛蒡的大5.03μm3,毛头牛蒡18对染色体中m型有10对,占55.56%,sm型有8对,占44.44%,而牛蒡18对染色体中m型有9对,占50%,sm型有9对占50%。分子生物学研究,成功扩增并测定26个产地牛蒡ITS序列,其序列有14个位点具多样性,通过建立系统树26份样品被分成两组,以此牛蒡可分为两种基因型,经过SPSS 13.0统计分析,在0.05显着水平下,两种基因型的牛蒡子药材中牛蒡苷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并对牛蒡的伪品10个样品进行ITS序列测定,通过分析比较,系统树重建聚类,能够有效的进行真伪鉴定,ITS序列可以作为标准序列进行中药牛蒡子的分子鉴别。采用HPLC法对不同产地的牛蒡子进行牛蒡苷和苷元的含量测定,测定千粒重、发现东北产的“关大力”质量好,牛蒡苷含量高。灰色关联分析,表明产于吉林梅河口的牛蒡子药材样品质量最好。“关大力”资源最丰富,质量评价最好,为牛蒡子中的道地药材。牛蒡子药材质量相关性分析,牛蒡子千粒重和牛蒡苷含量在0.01水平下呈极显着正相关(r=0.774**),说明传统的牛蒡子评价标准与指标性成分的含量评价相符,牛蒡根际土壤、牛蒡营养器官、牛蒡子药材中12种元素的相关分析,在0.05水平下牛蒡子药材与牛蒡营养器官中Mg元素含量呈显着正相关(r=0.419*),药材中的Mg元素含量比根际土壤中的Mg元素含量高,且具有显着性,牛蒡子药材中Mg元素平均值为7553.59ug/g,根际土壤中Mg元素平均值为5923.60ug/g,说明牛蒡子有从土壤中富积Mg元素的作用。在0.05水平下牛蒡子药材与牛蒡营养器官中Ca元素含量呈显着正相关(r=0.446*)。在0.05水平下根际土壤与营养器官中Fe元素含量呈显着正相关(r=0.407*)。在0.05水平下根际土壤与牛蒡子药材中Pb元素含量呈显着正相关(r=0.476*)。在牛蒡根际土壤、牛蒡营养器官、牛蒡子药材中Na、Cu、Zn、As、Cd、Hg、Mn、K等元素的含量无相关性。‘诸药所生,皆有其境”。经统计分析,影响牛蒡子药材质量的主导生态因子为年降水量、7月最高温和7月平均温。“关大力”品质评价以吉林省梅河口市和辽宁省岫岩县样品为佳,其生态适宜性主导因子范围是年降水量:724-755mm;7月最高温:26.9-27.0℃;7月平均温:22.3-22.9℃。全国范围内牛蒡子生态适宜主导因子范围是年降水量:700-800mm;7月最高温为:25.1-28.0℃;7月平均温为:21.1-24.0℃。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是我国首次开发的以基础地理信息、气候、土壤数据库及第3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为后台支撑的快速分析系统。对牛蒡子药材适宜产区区划进行分析,包括全国范围取样的牛蒡子药材适宜区分析、“关大力”药材适宜区分析、“川大力”药材适宜区分析,经过加权和非加权两种方法进行数据运算,经过比较认为经加权的分析结果更为理想。生态适宜性分析及生产区区划以科学理论和方法指导中药材种植地的选择,是中药材资源可持续生产和引种栽培的基础,对于保证中药材的质量以及实现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中药材的生产也受到经济因素、人为因素、历史因素等的影响,“杜大力”主产区为浙江桐乡,该地区历史上有较大规模的栽培,通过资源调查,现今没有“杜大力”商品药材了。经TCMGIS分析得到的适宜生产区还要和当地的经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结合,制定更好的适宜中药材产区区划。按我国中药材GAP要求,制定了辽宁产的“关大力”规范化栽培技术草案。对牛蒡子和炒牛蒡子进行了质量规范化研究,对2005版药典中牛蒡子项下内容进行修订,增加了炒牛蒡子项,牛蒡子药材水分测定项、灰分测定项、以干品计算牛蒡苷的含量测定项等,并已被2010版药典所收录。

蔡伟[7](2010)在《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背景下的产业转型研究》文中指出在工业、农业文明下,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相对立的发展路径,严重削弱城市经济的再生产能力,使城市发展难以为继。而生态文明城市通过将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纳入到城市经济发展的框架之中,使城市发展免于陷入不可持续的困境,故必定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贵阳作为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上都是在探索一种超常规、超常速的经济增长路径,现已初步建立起了以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的产业结构体系。但随着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战略的提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当前的产业发展模式下,经济发展必然会给环境和资源造成很大的破坏,如果不加以改变,虽然贵阳的经济总量可能会获得暂时地迅速提升,但必定在不久的将来使贵阳面临的生态挑战更为严峻。因此,只有通过产业转型实现产业从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非生态型向追求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型转变,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使贵阳建成生态文明城市,实现贵阳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说,研究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背景下,如何进行产业转型,找出产业转型的重点和主要任务,对促进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全文除绪论与结语外共分7个部分:1.产业转型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理论探讨。该章首先围绕着“什么是生态文明城市?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这一中心议题为出发点,阐述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背景下产业转型内涵、理论基础,重点探讨产业转型对构建生态文明城市的基础性作用。2.贵阳市情及产业现状分析。简述贵阳市情概况,分析贵阳产业现状。得出以下结论,应将做大做强绿色种植业,发展生态畜牧业、生态林业,以及着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作为贵阳未来农业转型的重点方向;应将大力发展循环工业,大力培育新兴生态工业,以及大力发展废物炼制产业作为贵阳未来工业转型的重点方向;应将促进生态旅游业全面发展,努力对传统服务业进行生态化改造,积极培育一批生态型服务业作为贵阳未来服务业转型的重点方向。3.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背景下产业转型的战略构想。阐述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背景下产业转型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以及战略框架。4.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背景下的农业转型。阐述农业转型的提出;详述贵阳农业转型的重点及主要任务。5.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背景下的工业转型。阐述工业转型的提出;详述贵阳工业转型的重点及主要任务。6.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背景下的服务业转型。阐述服务业转型的提出;详述贵阳服务业转型的重点及主要任务。7.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背景下产业转型的保障措施。阐述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背景下,为实现产业转型的顺利进行,所应采取的政策保障措施。本文的主要观点是:1.发展是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要求实现“经济—社会—文化—自然”共生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其中自然生态系统是生态文明城市发展的基础,经济生态系统是生态文明城市发展的动力,文化生态系统是生态文明城市发展的保障,社会生态系统是生态文明城市发展的目的。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过程中,必须围绕发展的目的出发,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建立在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之上。2.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产业转型。通过产业转型构建生态文明城市,就要求产业通过由“低技术”向“高技术”的转型;由“三高”向“三低”的转型;由短链经济向长链经济的转型;由线型经济向循环型经济的转型;由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型;以及由产业分割向产业整合的转型。从而将资源消耗型的传统生产转变为资源再生型的生态生产,以促进城市中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本文阐述了生态文明城市的含义及特征,结合实际分析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优势和不足,指出产业转型是贵阳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环节,提出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背景下产业转型的重点及主要任务。2.从产业转型角度来对贵阳构建生态文明城市的研究较少,且多是在城市化的模式、途径、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而本文借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内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促进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3.传统产业理论往往注重产业的经济效益,忽视自然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在这种发展观下势必导致对自然生态资源的滥用,致使城市发展难以为继。本文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城市功能的角度出发,研究构建生态文明城市的产业转型问题,它比传统产业理论更全面、更系统地反映社会需要,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观的体现。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多学科理论视角,引入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社会学及统计学等多学科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在全面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对变量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定性分析;对各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数理分析;最后立足基本理论、结合贵阳实情,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系统分析;以力求研究结果与实际接近。

李西文[8](2009)在《川贝母保护生物学研究》文中指出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中国《药典》2005版收载,以鳞茎入药,主要功效为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加速了川贝母资源濒危,已成为我国三级保护物种,其生物学保护工作迫在眉睫。本文在川贝母野外资源调查、产地适宜性分析、生理生态学研究、生物条形码鉴定及cDNA文库建立和功能基因挖掘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为川贝母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川贝母资源濒危机制的分析提出了保护策略。综合以上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川贝母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川西高原,主产于四川甘孜州。采用TCMGIS系统可以科学、准确地分析出与川贝母道地产区最接近的区域,有利于生产布局的合理规划。贝母类药材按照环境因子可以分为西北高原产区、中东部平原和低山产区及东北山区产区,且生物碱种类与贝母在种的水平上与环境密切相关。(2)首次对川贝母进行了系统的生理生态学研究,结果表明:川贝母未受到明显的环境胁迫,通径分析表明人工引种过程中光照强度、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温度是影响川贝母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通过提高非光化学淬灭,耗散过多吸收的热能是川贝母防止光合机构破坏的主要方式。川贝母生活史各个阶段均对光照敏感,一匹叶和树儿子强光下受到明显的光抑制,灯笼花阶段强光下可以正常生长。不同群落类型对川贝母的光合生理影响差异显着,相对湿度、土壤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是主要影响因子,光合作用速率与土壤中Fe、Cu、Zn和有效N呈显着相关,香柏+杜鹃灌丛适宜进行野生抚育。海拔与川贝母光合速率呈负相关,气孔导度、光合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为关键影响因子。(3)首次在自然条件下人工复制了植物的返祖现象并研究了其发生机制,发现川贝母表型返祖是生境遭到破坏后的一种生态适应对策,有利于其克服非生物胁迫。(4)首次对贝母属主要药用植物进行了生物条形码鉴定,结果表明单一的候选序列不能完全把贝母属药用植物区分开,但TrnH-psbA+ITS2组合序列可以成功实现彻底鉴定的目标。另外,我们发现贝母属植物系统发育构建、产地适宜性分析、生物碱种类和实验所选条形码候选序列碱基组成存在显着的一致性。(5)首次对川贝母花期鳞茎构建了cDNA文库,并对其功能基因进行挖掘。在1330个unigene中,我们获得8个与生物碱生物合成途径相关的基因,7个与生长素调节生长发育相关的基因,23个与环境胁迫相关的基因,16个抗病基因,这些基因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基因功能及其开发利用、改良川贝母品质、提高人工引种技术提供了依据。另外,有165个EST可能是其它物种尚未报道的新基因。(6)从研究结果看,川贝母濒危的原因主要为:生境破碎化和人为采挖过度造成的资源破坏;川贝母自身生理因素决定的种群竞争力下降,如川贝母需要4—6年才能进行有性繁殖、衰退型种群年龄结构、自然种子萌发率和幼苗保苗率低、地理分布区域狭窄等。由此我们提出保护对策:一、就地保护,在原生境较好或生态相似性好的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或野生抚育区,把药材生产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建立“生产保护”的模式。二、异地保护,开展人工引种和种质资源保护、建立繁育基地(包括种子、器官组织和基因组DNA等),实现川贝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范芳[9](2008)在《怀地黄营养规律与氮磷钾及其配比肥效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研究怀地黄营养规律,进一步初步确定怀地黄合适的施肥用量,通过氮、磷、钾三种肥料配施的田间试验,对怀地黄的施肥效应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将怀地黄的生长划分为苗期、大根拉长期、块根膨大期、采收期四个时期。怀地黄块根干物质的累积趋势与怀地黄总的干物质累积趋势均类似于指数曲线,怀地黄干物质9月上旬之前主要分配在叶片,之后主要分配在块根。10月是怀地黄块根干重增长最快的时期,因此这段时间应加强管理合理追肥以增加怀地黄产量。11月开始块根干重增长极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因此初步确定怀地黄采收时间为11月。对怀地黄中NPK的吸收分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怀地黄对氮、钾的需求量远大与磷,故追肥应氮、钾配合。大根拉长期和块根膨大期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很大,三者应配合施用。NPK在块根中的分配量随着生育期的推移逐渐增大,三者最大值均出现在10月下旬。根据NPK养分的测定结果,求得在每667m21.66吨的产量水平下生产1t鲜地黄需要N 5.43kg、P2O5 4.17kg、K2O 20.04kg。采用干灰化-ICP法研究了怀地黄对铁、锰、铜、锌四种微量元素的吸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怀地黄对铁、锰、铜、锌的吸收动态与植株干物质的积累规律基本一致,生长初期吸收较少,随时间推移,吸收积累速率较快,到后期稍有下降,9月中旬到10月下旬是怀地黄吸收这四种微量元素最多的时期,因此这个时期应加强微肥的施用,以提高怀地黄的品质。怀地黄体内铁、锰、铜、锌的分配趋势大致相同,前期主要分配在叶片中,后期主要分配在块根。由怀地黄四种微量元素的测定结果可以得出,在每667m21.66吨的产量水平下,每生产一吨鲜地黄需要铁、锰、铜、锌的量分别为38.99g,2.54g,2.21g,6.30g。研究了怀地黄产量和各施肥处理之间的关系,筛选出氮、磷、钾肥的最优处理组合为N 15kg/667m2、P2O5 8 kg/667m2、K2O 12 kg/667m2。试验采用了L27(313)正交混杂设计方法,建立氮磷钾施肥与怀地黄产量之间的效应模型y=215.3970+12.8068x1+18.3953x2+10.0991x3-0.3659x12-0.7828x22-0.2618x32+0.2030x1x2+0.0116x1x3-0.4239x2x3,对回归模型进行计算模拟寻优,求得了高产施肥组合方案N=20.90kg/667m2, P2O5=11.67 kg/667m2,K2O=10.30kg/667m2和最大和最大利润施肥方案N=19.68kg/667m2 ,P2O5=10.11kg/667m2 ,K2O=5.14kg/667m2 ,对区域性怀地黄施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进一步统计分析表明:氮肥是影响怀地黄产量的主导因子,参试各因素对产量的贡献率的排序为氮肥>磷肥>钾肥。但是三种肥料在超过一定的使用量时会对产量带来明显的负作用。运用DPS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研究了氮磷钾不同施肥配比对怀地黄NPK含量、吸收分配及生物量的影响,得出:影响怀地黄植株内NPK含量的关键因素分别为磷肥、氮肥、钾肥,影响生物量的关键因素为氮肥。

张剑波[10](2008)在《丽珠黄芪GAP基地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医药要走向世界,离不开“数字化中药”的成熟与完善,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正是“数字化中药”的源头和基础。自2002年6月中药材GAP正式实施以来,截止到2008年4月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发布了6次中药材GAP检查公告,共有49个品种通过了GAP认证。本文以大同丽珠芪源药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同丽珠)设在山西浑源的黄芪GAP基地(以下简称GAP基地)建设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本文运用质量管理中的PDCA循环模型理论对GAP基地建设进行研究,首先对中药材GAP的现状和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其次分别介绍了PDCA循环理论和SWOT分析法等理论:接下来根据PDCA循环理论,从P(计划)、D(执行)、C(检查)和(A处理)四个阶段分别叙述了GAP基地的建设情况。在此基础上,为了使大同丽珠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市场竞争,根据企业所处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总结了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向。为大同丽珠在“数字化中药”的路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为实现丽珠集团2010年远景规划,提供了新思路。本论文的建议和对策,对同行业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12月上旬国内主要药用动物价格对比表(元/公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2月上旬国内主要药用动物价格对比表(元/公斤)(论文提纲范文)

(1)采收期对酸枣仁品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立题背景及意义
    1.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2.3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酸枣仁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2.1.1 酸枣仁的古代品质评价
        2.1.2 酸枣仁的现代品质评价
        2.1.3 总结与展望
    2.2 采收期对中药材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2.2.1 采收时间对药材品质的影响
        2.2.2 中药材采收期研究方法与技术
        2.2.3 展望
第三章 山西产酸枣仁HPLC-UV-ELSD特征图谱的建立及7种成分含量测定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药材
    3.3 实验方法
        3.3.1 酸枣及酸枣仁性状观察
        3.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3.4 色谱条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采收产地环境评价
        3.4.2 酸枣及酸枣仁性状评价
        3.4.3 特征图谱
        3.4.4 含量测定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采收期酸枣仁的质量评价
    4.1 引言
    4.2 酸枣仁的采收加工流程
        4.2.1 酸枣样品采收
        4.2.2 酸枣样品预处理
    4.3 不同采收期酸枣仁出仁率、百粒重、色度、水分和黄曲霉毒素研究
        4.3.1 实验材料
        4.3.2 实验方法
        4.3.3 结果与讨论
    4.4 不同采收期酸枣仁中7 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4.4.1 实验材料
        4.4.2 实验方法
        4.4.3 结果与讨论
    4.5 不同采收期酸枣仁色度值与7 种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4.6 基于GC-MS技术测定不同采收期酸枣仁脂肪酸类成分的研究
        4.6.1 实验材料
        4.6.2 实验方法
        4.6.3 结果与讨论
    4.7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语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基于1H-NMR代谢组学技术的不同采收期酸枣仁初级代谢物的分析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从边缘到一体: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与防治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的社会生态背景
    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疟疾
        一、纬度、气候与疟疾
        二、地形、海拔与疟疾
        三、山河与疟疾
        四、区位与疟疾
    第二节 社会环境与疟疾
        一、环境卫生与疟疾
        二、生活习惯与疟疾
        三、傣族人居环境与疟疾
        四、宗教信仰与疟疾
    第三节 医疗卫生状况与疟疾
        一、医疗卫生组织与疟疾
        二、医疗卫生条件与疟疾
        三、少数民族医药与疟疾
第二章 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的疟疾流行
    第一节 疟疾流行概况
        一、清代及其以前瘴气分布状况
        二、民国时期疟疾流行状况
        三、1950年代以后疟疾流行情况
    第二节 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特点
        一、清代及其以前瘴气分布特点
        二、民国时期疟疾流行特点
        三、新中国时期拒疾流行特点
    第三节 疟疾流行原因分析
        一、清代瘴气分布原因
        二、民国时期疟疾流行原因
        三、1950年代以后疟疾流行原因
第三章 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的防治
    第一节 晚清以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的防治
        一、元明时期的巫医治疗法
        二、清中前期的中医诊疗法
    第二节 晚清至民国时期滇西德宏地区疟疾的防治
        一、国际社会的抗疟行为
        二、国民政府的抗疟措施
    第三节 1950年代以后的疟疾防治
        一、调查研究和防治结合阶段(1950-1958年)
        二、大面积防治阶段(1959—1966年)
        三、制止疟疾暴发流行阶段(1967-1975年)
        四、现代化防治阶段(1976—2002年)
    第四节 全球化防治阶段(2003-2014年)
        一、全球疟疾基金项目初始阶段(2003-2006年)
        二、中缅边境疟疾联防项目阶段(2007-2009年)
        三、全球基金暨消除疟疾项目阶段(2010-2014年)
第四章 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的地方性认知
    第一节 病原的认识
        一、恶鬼致病
        二、疫气致病
    第二节 病因的认识
        一、道德因素
        二、现实因素
    第三节 西医传入后的认知
        一、病原的认识
        二、病因的认识
        三、治疗方式的认识
第五章 从边徼之地到天下一体: 医疗卫生体系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第一节 民众行为与疟疾流行病学
        一、少数民族风俗、观念与疾病
        二、人口流动与疟疾流行
    第二节 疾病、医疗格局的现代化转换
        一、滇西德宏地区医疗格局的现代化转换历程
        二、从医疗史角度对“现代化”问题的反思
    第三节 疾病、政治与国家
        一、臣民·国民·人民·公民: 中国医疗政治的转向
        二、防疫、社会动员与国家
        三、国家的凸显和地方的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资料来源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资料来源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2.1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2.1.1 提出
        2.1.2 概念
        2.1.3 特征
    2.2 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
    2.3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
        2.3.1 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2.3.2 美国“低投入可持续农业”与“高效率可持续农业”
        2.3.3 日本“环保型可持续农业”
        2.3.4 德国“综合型可持续农业”
        2.3.5 其他国家的可持续农业
    2.4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2.4.1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2.4.2 国内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第3章 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与取得的成就
    3.1 莲花县自然条件
        3.1.1 区域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土壤植被
        3.1.4 气候
        3.1.5 水文
    3.2 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
        3.2.1 传统农业主导期(1949 年以前)
        3.2.2 农业发展转型期(1949-1977 年)
        3.2.3 现代农业发展初期(1978-1991 年)
        3.2.4 现代农业发展中期(1992-2005 年)
        3.2.5 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2006 年-)
        3.2.6 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3.3 莲花县农业发展成就
        3.3.1 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3.3.2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3.3.3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3.4 机械化水平提高
        3.3.5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3.3.6 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
        3.3.7 休闲旅游农业提升发展
        3.3.8 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3.3.9 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大
        3.3.10 农业相关政策不断完善
    3.4 小结
第4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和技术
    4.1 山地立体农业模式与技术
        4.1.1 莲花县山地立体农业布局
        4.1.2 莲花县立体农业经营实例
    4.2 水体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
        4.2.1 莲田生态系统
        4.2.2 稻田生态系统
    4.3 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3.1 生猪产业主导的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3.2 其他畜禽产业的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4 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4.1 绿色水稻农业模式
        4.4.2 无公害蔬菜农业模式
        4.4.3 高产油菜农业模式
        4.4.4 优质茶叶农业模式
        4.4.5 优质莲产业农业模式
    4.5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5.1 以莲为媒的生态休闲农业
        4.5.2 其他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4.6 小结
第5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5.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的内涵
        5.1.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5.1.3 莲花县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
        5.1.4 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的结构
    5.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5.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2 评价指标体系
        5.2.3 数据来源及指标说明
        5.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5.3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
        5.3.1 单项指标描述评价模型
        5.3.2 综合评价模型
        5.3.3 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
    6.1 优势(Strengths)
        6.1.1 农业气候资源丰富
        6.1.2 生态环境优美
        6.1.3 农业主导产业突出
        6.1.4 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方面有较大突破
        6.1.5 体制机制创新性发展
    6.2 劣势(Weaknesses)
        6.2.1 基础设施薄弱
        6.2.2 资源锐减
        6.2.3 生态环境恶化
        6.2.4 环境破坏
        6.2.5 农业灾害频发
    6.3 机遇(Opportunities)
        6.3.1 发展势头良好的莲产业
        6.3.2 逐渐显现的区位优势
        6.3.3 快速崛起的农业合作社
        6.3.4 优越的创业环境
        6.3.5 积极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
    6.4 挑战(Threats)
        6.4.1 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较低
        6.4.2 重视不够,资金贫乏
        6.4.3 人才匮乏,技术落后
        6.4.4 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能力不足
    6.5 小结
第7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7.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7.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7.2.1 人口战略
        7.2.2 资源战略
        7.2.3 环境战略
        7.2.4 科技战略
        7.2.5 法制战略
    7.3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7.3.1 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7.3.2 基于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7.3.3 建立防灾减灾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技能教育
        7.3.4 增加扶持政策,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
        7.3.5 扩大农业宣传,培育农业商品品牌
        7.3.6 建立农业基金,增加财政资金支持
        7.3.7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整体生产能力
        7.3.8 实施富民工程,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
        7.3.9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7.3.10 推进制度建设进程,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4)山茱萸资源潜在分布预测及影响有效成分形成的环境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药用植物资源及山茱萸研究进展
        1.1.1 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概述
        1.1.2 山茱萸资源研究进展
        1.1.3 山茱萸自然分布及资源利用概况
    1.2 植物潜在分布预测和适宜性评价进展
        1.2.1 Maxent和ArcGIS在潜在分布预测及适宜评价中的应用
        1.2.2 药用植物适宜性评价的研究现状和方法
    1.3 基因组值测定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1.3.1 基因组值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1.3.2 基因组值在生物学研究中的进展及意义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基于MaxEnt和ArcGIS的山茱萸资源潜在分布预测及种植区划研究
    摘要
    2.1 研究材料
        2.1.1 山茱萸标本记录数据
        2.1.2 马钱苷含量数据
        2.1.3 环境变量
    2.2 研究方法
        2.2.1 环境变量图层fuzzy标准化
        2.2.2 最大熵模型预测
        2.2.3 模型验证
    2.3 建模与统计分析
        2.3.1 模型运算
        2.3.2 ArcGIS结果统计与分析
        2.3.3 山茱萸种植区划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2.4.2 模型AUC值
        2.4.3 山茱萸在中国的潜在分布范围
        2.4.4 影响山茱萸分布的环境因子
        2.4.5 陕西省山茱萸种植概况
    2.5 讨论
        2.5.1 Maxent模型在药用植物分布及适宜性评价中的可行性
        2.5.2 山茱萸预测分布区域与实际产区的一致性
        2.5.3 药用植物适宜性评价和种植区划
        2.5.4 产地生态环境与中药材道地性的形成
第3章 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山茱萸基因组值的方法探讨
    摘要
    3.1 实验材料
        3.1.1 山茱萸样品材料
        3.1.2 标品材料
        3.1.3 解离液和悬浮液制备
    3.2 方法
        3.2.1 流式细胞术测定
        3.2.2 FCS软件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解离液选择
        3.3.2 材料选择
        3.3.3 标品植物选择
        3.3.4 预浸泡处理
        3.3.5 离心处理
    3.4 讨论
        3.4.1 山茱萸基因组值测定方法
        3.4.2 含单宁酸类药用植物基因组值测定探讨
第4章 环境因子对山菜萸果实性状、有效成分含量和基因组值的影响
    摘要
    4.1 实验材料
        4.1.1 表型数据
        4.1.2 马钱苷含量数据
        4.1.3 基因组值测定数据
    4.2 方法
        4.2.1 环境变量提取
        4.2.2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果实表型性状和马钱苷含量的评价
        4.3.2 果实表型性状和马钱苷含量的相关性
        4.3.3 马钱苷含量和环境变量的相关性
        4.3.4 C值与基因组值的差异
    4.4 讨论
        4.4.1 环境因子对药用植物表型性状的影响
        4.4.2 C值、果实性状、种子性状与有效成分含量之间的关系
        4.4.3 中药材有效成分的形成与产地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5)资源理论在我国现代制药行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立题依据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基础与条件
        1.4.1.1 基础
        1.4.1.2 条件
        1.4.2 研究线路图
2 企业资源理论、系统资源理论和“公共池塘”资源理论的发展与概念
    2.1 资源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2.2 资源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2.2.1 系统资源统筹协调原理研究
        2.2.2 层次、能级原理系统研究
        2.2.3 综合动态平衡原理研究
        2.2.4 资源优化配置系统研究
3 现代制药行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主要问题
    3.1 国外现代制药行业资源应用与发展
        3.1.1 美国制药行业现状
        3.1.1.1 生产基础雄厚
        3.1.1.2 严格的管理原则
        3.1.1.3 以诚信求发展
        3.1.2 日本制药行业现状
        3.1.2.1 较强的质量意识
        3.1.2.2 国家制药工业发展政策
        3.1.2.3 高质素的人员
        3.1.3 印度制药行业现状
        3.1.3.1 印度制药产业规模发展迅速
        3.1.3.2 印度拥有国内外广大高科技人员
        3.1.3.3 生物信息学发达
        3.1.3.4 生产能力强
    3.2 我国药物资源发展优势与利用现状
        3.2.1 我国制药行业发展概况
        3.2.2 我国药物资源发展的优势
        3.2.2.1 中药自然资源丰富
        3.2.2.2 中药品种发展优势
        3.2.2.3 中药治疗疾病的优势
        3.2.2.4 科研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
        3.2.2.5 良好的环境资源优势
    3.3 现代化的中药产业资源发展
        3.3.1 中药农业兴起
        3.3.2 中药饮片、中成药、制药机械行业的发展
        3.3.3 以总代理、总经销和连锁经营的中药商业发展
    3.4 中药知识产业的发展
    3.5 医药的历史资源
4 我国制药行业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中药材产量、质量下降,对制药行业发展的影响
    4.2 制药行业缺乏竞争力产品,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
        4.2.1 同一品种、多家企业、多规格重复生产
        4.2.2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药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4.2.3 新药研发成本升高
        4.2.4 新药研发成功率降低
        4.2.5 研发周期延长
        4.2.6 新药研发缺乏多学科协作
        4.2.7 制药企业重视注册品种,忽视投产的现象
    4.3 行业产业联盟初步形成,合作效率低下
5 我国现代制药行业的政策优势与发展机遇
    5.1 我国现代制药行业的政策优势
        5.1.1 现代制药行业发展具有法律地位
        5.1.2 国家法规、政策、制度对药品发展的支撑
    5.2 现代制药行业发展机遇
        5.2.1 “回归自然”热潮兴起
        5.2.2 传统中医药体系独具优势
        5.2.3 国内外中药及天然药物市场巨大
        5.2.4 中医药正积极融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
        5.2.5 科学研究方兴未艾
        5.2.6 世界卫生组织大力推动中医药的发展
        5.2.7 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迅速发展
        5.2.8 制药行业是高产出高收益的朝阳产业
    5.3 现代制药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5.3.1 中医药产品融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的困难
        5.3.1.1 进入标准的高门槛是关键原因
        5.3.1.2 产品内在质量不高是客观原因
        5.3.2 我国中药产业在国际、国内所占市场份额低
        5.3.3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给中药产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6 资源理论在制药行业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6.1 资源是现代制药行业的生命线
    6.2 系统资源的科学合理应用,依赖于管理学系统原理的指导
    6.3 系统资源理论在现代制药企业的运用的优势和特性
        6.3.1 系统资源理论应用的目的性
        6.3.2 系统资源理论应用的整体性
        6.3.3 系统资源应用的层次性
        6.3.4 系统资源应用的开放性
        6.3.5 系统资源应用的转换性
        6.3.6 系统资源应用的控制性
7 我国现代制药行业资源理论科学应用模式构建
    7.1 以“企业、系统、公共池塘资源理论”为基础,构建现代制药企业资源科学应用模式
    7.2 以“公共池塘”资源稀缺性理论为指导,处理好药物资源利用与保护关系
    7.3 以资源理论为基础,发挥企业资源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7.4 科学运用系统资源理论,促进制药行业内部资源流转
    7.5 用资源理论科学指导,发展“大集团、大品种、大市场”,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
    7.6 优化组合资源,大力发展我国制药行业间的战略联盟
    7.7 大力开展中药替代资源研究
    7.8 发挥资源理论在药品企业开办中的作用
    7.9 资源理论在新药研发、注册审评中的科学应用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致谢

(6)牛蒡子生态适宜性及质量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Abstract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牛蒡子资源调查与种质保存
    一、牛蒡子资源调查与采集规范
    二、牛蒡种质资源保存与共享
    三、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牛蒡子产地生态因子研究
    第一节 牛蒡子产地气候因子
    第二节 牛蒡子产地土壤因子
    第三节 牛蒡根际土壤微生物
    第四节 牛蒡内生菌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牛蒡子品质评价研究
    第一节 牛蒡种质资源评价
    第二节 牛蒡子药材质量评价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牛蒡子生态适宜性与产区区划分析
    第一节 牛蒡子生态适宜性分析
    第二节 TCMGIS进行牛蒡子药材产区区划分析
    第三节 关大力规范化栽培技术草案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牛蒡子和炒牛蒡子质量标准修订研究
    第一节 牛蒡子药材质量标准修订
    第二节 炒牛蒡子质量标准修订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7)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背景下的产业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
        1.1.2 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提出
        1.1.3 产业转型是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关键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与评述
        1.2.1 研究概况
        1.2.2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4 内容框架
2 产业转型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理论探讨
    2.1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理论基础
        2.1.1 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和特征
        2.1.2 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目标和内容
    2.2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背景下的产业转型理论探讨
        2.2.1 产业转型内涵的科学界定
        2.2.2 产业转型的理论基础
        2.2.3 产业转型是构建生态文明城市的基础
        2.2.4 产业转型的层次
    2.3 本章小结
3 贵阳市情及产业现状分析
    3.1 市情概况
    3.2 产业现状及分析
        3.2.1 贵阳农业现状及分析
        3.2.2 贵阳工业现状及分析
        3.2.3 贵阳服务业现状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背景下产业转型的战略构想
    4.1 总体要求
    4.2 遵循原则
        4.2.1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2.2 坚持统筹规划的原则
        4.2.3 坚持政府指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4.2.4 坚持科技创新的原则
    4.3 战略框架
    4.4 本章小结
5 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背景下的农业转型
    5.1 农业转型的背景
        5.1.1 农业转型的提出
        5.1.2 贵阳进行农业转型的意义
    5.2 农业转型的重点及主要任务
        5.2.1 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绿色种植业
        5.2.2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
        5.2.3 加快生态林业建设
        5.2.4 着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5.3 本章小结
6 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背景下的工业转型
    6.1 工业转型的背景
        6.1.1 工业转型的提出
        6.1.2 贵阳进行工业转型的意义
    6.2 工业转型的重点及主要任务
        6.2.1 大力发展循环工业
        6.2.2 培育和壮大新兴生态工业
        6.2.3 大力发展废物炼制产业
    6.3 本章小结
7 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背景下的服务业转型
    7.1 服务业转型的背景
        7.1.1 服务业转型的提出
        7.1.2 贵阳进行服务业转型的意义
    7.2 服务业转型的重点及主要任务
        7.2.1 加快生态旅游业发展
        7.2.2 对传统服务业的生态化改造
        7.2.3 培育和壮大一批生态型服务业
    7.3 本章小结
8 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背景下产业转型的保障措施
    8.1 切实加强领导为加快产业转型提供组织保障
        8.1.1 加强产业中间组织建设协调行动
        8.1.2 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8.2 建立污染权交易制度促进产业转型
    8.3 建立和健全环境法律法规促进产业转型
    8.4 拓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为产业转型提供资金保障
        8.4.1 加大在产业转型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
        8.4.2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8.5 本章小结
9 总结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川贝母保护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地理分布及自然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产地适宜性分析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川贝母种群生理生态学
    第一节 川贝母和梭砂贝母生理生态学评价
    第二节 川贝母遮荫下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征
    第三节 川贝母不同表型对光照和遮荫的光合响应
    第四节 川贝母表型返祖克服非生物胁迫的生态假说
    第五节 川贝母不同群落类型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第六节 川贝母不同海拔光合蒸腾特性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贝母属药用植物生物条形码鉴定研究
    第一节 中药材DNA barcoding(条形码)技术鉴定概述
    第二节 贝母属药用植物DNA的提取和PCR扩增
    第三节 贝母属药用植物条形码鉴定生物信息学分析
    参考文献
第六章 EST文库构建及功能基因发掘
    Reefrenees
第七章 致危机制分析和保护性策略研究
    第一节 濒危药用植物川贝母濒危机制分析
    第二节 野生抚育及其种群生理生态学研究概述
    第三节 药用植物生态产业功能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怀地黄营养规律与氮磷钾及其配比肥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地黄概述
        1.1.1 地黄形态特征
        1.1.2 地黄分布区域
        1.1.3 地黄生长习性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黄化学成分研究
        1.2.1.1 苷类
        1.2.1.2 糖类
        1.2.1.3 氨基酸
        1.2.1.4 有机酸
        1.2.1.5 微量元素及其它成分
        1.2.2 地黄药理作用研究
        1.2.2.1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2.2.2 对骨髓造血系统的影响
        1.2.2.3 抗肿瘤功能
        1.2.2.4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
        1.2.2.5 抗氧化作用
        1.2.2.6 其他药理作用和用途
    1.3 地黄国内外市场状况
    1.4 我国药用植物的栽培状况
    1.5 药用植物营养规律与施肥的研究现状
        1.5.1 中药材营养规律的研究
        1.5.2 施肥与药材产量的关系
        1.5.3 施肥与药材有效成分的关系
    1.6 药用植物施肥存在的问题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怀地黄营养规律研究试验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记载及分析项目
        3.1.4 测定方法
        3.1.4.1 土壤基础肥力养分测定项目及方法
        3.1.4.2 植株样品养分测定项目及方法
    3.2 氮磷钾及其配比效应试验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采集
        3.2.4 测定方法
    3.3 数据的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怀地黄营养规律的研究
        4.1.1 怀地黄生长规律
        4.1.1.1 怀地黄的个体发育过程
        4.1.1.2 怀地黄植株干重的增长动态
        4.1.1.3 怀地黄块根、叶片数量的增长动态
        4.1.1.4 怀地黄各器官干物质的累积增长动态
        4.1.1.5 怀地黄各器官干物质的日均增长动态
        4.1.1.6 怀地黄不同时期植株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
        4.1.2 怀地黄氮、磷、钾素的营养吸收特性
        4.1.2.1 怀地黄对氮、磷、钾的吸收动态
        4.1.2.2 怀地黄各器官氮、磷、钾含量变化动态
        4.1.2.3 氮、磷、钾在各器官的分配规律
        4.1.3 怀地黄铁、锰、铜、锌含量及吸收分配规律
    4.2 不同施肥处理对怀地黄产量的影响
        4.2.1 氮磷钾配施最优组合的选择
        4.2.2 怀地黄产量与NPK 施肥量回归分析的肥料效应方程
        4.2.2.1 肥料的主效应分析
        4.2.2.2 氮磷、氮钾、磷钾的交互效应分析
        4.2.2.3 最佳施肥方案
        4.2.3 不同施肥处理对怀地黄NPK 含量的影响
        4.2.3.1 不同施肥处理对不同时期怀地黄N 素含量的影响
        4.2.3.2 不同施肥处理对不同时期怀地黄P 素含量的影响
        4.2.3.3 不同施肥处理对不同时期怀地黄K 素含量的影响
        4.2.4 不同施肥处理对怀地黄NPK 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4.2.4.1 氮磷钾配施对怀地黄氮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4.2.4.2 氮磷钾配施对怀地黄磷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4.2.4.3 氮磷钾配施对怀地黄钾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4.2.5 不同施肥水平对怀地黄整株养分含量,生物量及养分总量的影响
5 结论
6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10)丽珠黄芪GAP基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分析工具概述
    2.1 PDCA循环理论概述
    2.2 SWOT分析法概述
第三章 丽珠黄芪GAP基地建设计划制定
    3.1 企业概况
    3.2 GAP基地建设的SWOT分析
    3.3 GAP基地建设人员情况
    3.4 GAP基地选址
    3.5 GAP基地建设的目标分析和时间规划
第四章 丽珠黄芪GAP基地建设实施
    4.1 基地建设概况
    4.2 初加工厂建设概况
    4.3 黄芪技术研究概况
    4.4 黄芪质量检验概况
第五章 丽珠黄芪GAP基地建设检查控制
    5.1 主要环节质量控制
    5.2 质量监控的方法、方式
    5.3 黄芪种植、初加工监控图
第六章 丽珠黄芪GAP基地建设标准化处理
    6.1 GAP文件的分类
    6.2 GAP文件的编码规则
    6.3 GAP文件的编写、审核与批准
    6.4 GAP文件的分发与执行
    6.5 GAP文件的保管与借阅
    6.6 GAP文件的修改和撤销
    6.7 PDCA循环处理及PDCA循环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硕士生简介

四、12月上旬国内主要药用动物价格对比表(元/公斤)(论文参考文献)

  • [1]采收期对酸枣仁品质影响研究[D]. 杨馥源. 山西大学, 2021(12)
  • [2]从边缘到一体: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与防治变迁研究[D]. 王彤. 云南大学, 2017(06)
  • [3]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赵梅.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5)
  • [4]山茱萸资源潜在分布预测及影响有效成分形成的环境因子分析[D]. 曹博.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2)
  • [5]资源理论在我国现代制药行业中的应用研究[D]. 李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3)
  • [6]牛蒡子生态适宜性及质量规范化研究[D]. 许亮.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0(04)
  • [7]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背景下的产业转型研究[D]. 蔡伟. 贵州财经学院, 2010(05)
  • [8]川贝母保护生物学研究[D]. 李西文.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10)
  • [9]怀地黄营养规律与氮磷钾及其配比肥效的研究[D]. 范芳. 河南农业大学, 2008(04)
  • [10]丽珠黄芪GAP基地建设研究[D]. 张剑波. 沈阳药科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12月上旬主要国内药用动物价格对照表(元/公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