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

一、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于庆洋[1](2021)在《基于脑肠轴探讨静宁颗粒对ADHD胃肠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文中指出背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又称小儿多动症,是儿童青少年时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以多动、冲动和注意力不集中为核心症状表现,同时常伴随一种或多种共患疾病。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危害性和由此造成的防治压力也在不断提升。然而该病的具体发病机制仍是未知,既往的研究多围绕多巴胺(dopamine,DA)、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等单胺类神经递质及相关信号通路展开。随着脑肠轴理论的提出和不断丰富,以及肠道微生物被证实在越来越多尤其是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探究脑肠轴在ADHD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以及脑肠肽的调节作用,对拓展ADHD的机制研究领域以及临床治疗思路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本研究由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构成。通过临床研究对静宁颗粒治疗气阴两虚证ADHD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再评价,评估ADHD的胃肠功能问题,验证静宁颗粒对ADHD伴随的胃肠道症状以及血清GAS、MTL、Ghrelin、VIP、SP水平和肠道微生物的改善作用。通过动物实验探究脑肠肽和肠道微生物通过脑肠轴在ADHD发病中的作用机制,验证ADHD的胃肠症状与其核心症状相关,脑肠肽除参与胃肠功能改变以外可能和肠道微生物共同作用通过脑肠轴影响大脑的功能并引起ADHD发病的假设。方法:临床研究:本研究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6~14岁ADHD患儿30例,予静宁颗粒口服治疗8周,采用中医证候积分量表、SNAP-Ⅳ量表、数字划消测试以及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评价静宁颗粒对气阴两虚证ADHD患儿的临床疗效;采用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和血清GAS、MTL、Ghrelin、VIP、SP水平评价ADHD患儿的胃肠功能以及静宁颗粒的改善作用;分别检测ADHD患儿经静宁颗粒治疗前后的粪便标本了解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的变化。实验研究:将50只4周龄雄性SHR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模型组、静宁颗粒高、中、低剂量组(静高组、静中组、静低组)和托莫西汀组(ATX组),10只同周龄雄性Wistar大鼠作为空白组,分别予对应药物及去离子水灌胃6周,每日1次。6周后进行旷场实验,处死。计算胃内容物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GAS、MTL、Ghrelin、VIP、SP水平,前额叶GAS、MTL及其相应受体水平,以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结果:临床研究:ADHD患儿经静宁颗粒治疗8周后SNAP-Ⅳ量表、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及数字划消测试、中医证候总积分评分均显着下降(P<0.01);中医证候各项次证积分中面色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项均改善明显(P<0.01);静宁颗粒在治疗气阴两虚证ADHD患儿的疾病总有效率为80.00%,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3.33%;静宁颗粒可以显着改善ADHD患儿的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评分(P<0.01),对血清GAS、MTL、Ghrelin、VIP和SP水平均有显着的调节作用(P<0.01);ADHD患儿经静宁颗粒治疗前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存在差异,两组在属水平上的优势物种均以Blautia(布劳特氏菌)、Bifidobacterium(双歧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粪杆菌属)、Eubacteriumhalliigroup(霍氏真杆菌)、Subdoligranulum(罕见小球菌属)和Bacteroides(拟杆菌属)为优势属种;两组在OTU水平上的Sobs丰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hannon多样性有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差异性检验显示Bacteroides(拟杆菌属)在属水平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差异较大的菌属还包括Clostridiuminnocuumgroup(无害梭菌属)、NorankfnorankoClostridiaUCG-014(未排位梭菌属UCG-014)和Abiotrophia(贫养菌属)。实验研究:各组大鼠(除空白组)在0周和6周时体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旷场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运动总路程、中心区域运动时间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总静止时间和边缘区域运动时间显着低于空白组(P<0.01),中药组和ATX组较模型组在运动总路程、中心区域运动时间上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在总静止时间和边缘区域运动时间上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胃内容物残留率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静高组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静中组和ATX组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肠推进率显着低于空白组(P<0.01),静高组、静中组和ATX组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静中组低于AT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低组显着低于ATX组和静高组(P<0.01)。模型组在血清MTL、GAS、Ghrelin、VIP和SP水平上存在显着差异(P<0.01),静宁颗粒高、中剂量组和ATX组均能有效改善这种差异(P<0.01或P<0.05),静宁颗粒低剂量组仅对MTL、Ghrelin、VIP有改善作用(P<0.05)。模型组在前额叶皮质的GAS、MTL水平上和空白组存在显着差异(P<0.01),静宁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ATX组均能显着升高前额叶皮质GAS、MTL水平(P<0.01)。模型组前额叶皮质的GAS受体(CCKBR)和MTL受体mRNA表达量较空白组显着偏低(P<0.01),静宁颗粒高、中剂量组和ATX组的CCKBR mRNA表达量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各治疗组MTL受体mRNA表达量较模型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分析结果显示,群落Bar图中各组大鼠在优势菌属种类上基本一致,但在相对丰度上存在较大差异,优势菌属为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Blautia(布劳特氏菌属)、Allobaculum、norankfMuribaculaceae、UnclassifiedfLachnospiraceae(未分类毛螺菌科菌属)、UCG-005(瘤胃菌科UCG005菌属);Heatmap图显示各组在Desulfovibrio(脱硫弧菌属)、NonrankfEggerthellaceae(未定级伊格尔兹氏菌科菌属)、Turicibacter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静中组、静低组和ATX组在属水平上的群落组成相似,静高组与空白组在群落组成上更为相似。属水平的组间差异显着检验显示Blautia(布劳特氏菌属)、Allobaculum、NorankfMuribaculaceae、Unclassified fLachnospiraceae(未分类毛螺菌科菌属)、Romboutsia(罗姆布茨菌属)、Faecalibaculum(粪杆菌属)、LachnospiraceaeNK4A136group、Dubosiella(杜氏杆菌属)、Parabacetroides(副杆菌属)、ChristensenellaceaeR-7group(克里斯滕森氏菌科R-7菌属)为具有显着性差异的菌属。在门水平对差异性菌门进行组间差异显着性检验,最终结果显示Bacteroidota(拟杆菌门)、Actinobacteriota(放线菌门)和 Desulfobacterota(脱硫杆菌门)为目标菌门,以Bacteroidota(拟杆菌门)的差异最为显着(P<0.001)。结论:1.静宁颗粒能够有效治疗气阴两虚证ADHD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等核心症状,显着改善SNAP-Ⅳ、数字划消测试、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以及中医证候积分量表等量表评分。2.ADHD患儿在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和GAS、MTL、Ghrelin、VIP和SP等脑肠肽水平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障碍,且静宁颗粒可以有效改善其胃肠症状,减少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积分,调节血清GAS、MTL、Ghlin、VIP和SP水平。3.ADHD患儿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在经静宁颗粒治疗前后存在差异,尤以Bacteroides(拟杆菌属)差异显着,肠道微生态的变化在ADHD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而静宁颗粒对其有较好的改善作用。4.静宁颗粒可以显着改善SHR大鼠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样行为学表现,减少其过度的旷场活动。5.SHR大鼠较空白组大鼠存在胃内容物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以及血清和前额叶皮质GAS、MTL等脑肠肽及相关受体水平的差异,药物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这种差异,脑肠肽及其受体可能通过脑肠轴在ADH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6.各组大鼠在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上存在显着差异,静宁颗粒和ATX对SHR大鼠的肠道微生物具有调节作用,脑肠肽可能和以Bacteroides(拟杆菌)为主的其他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通过脑肠轴途径改变大脑功能状态,引起ADHD发病。

唐艳鹏[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究王素梅教授治疗儿童多动症经验》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当前,中医药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本课题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王素梅教授门诊的多动症病案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研究,总结王素梅教授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诊疗思路及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更多方法。方法收集王素梅教授自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儿童多动症病案,进行规范化后,得到符合纳入标准的54例病案,168次处方记录。将患者的一般信息、四诊信息录入平台系统,统计分析男女性别比例、年龄分布、药物性味归经等,采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熵聚类和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方式统计出处方中的症状及证候频次、药物频次、药物关联度、核心药物组合等,从而得出王素梅教授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证型分布、用药导向及潜在的新方,由此总结王教授对儿童多动症的认识及治疗该病的思路和用药规律。结果1.本研究纳入的54名患儿中,男童43例(79.63%),女童11例(20.37%),男女比例约为3.9:1,男童患病率明显高于女童。就诊年龄多集中在7-10岁,约占总数的 64.82%。2.在本次研究的54例病案中,出现的常见症状共有18种,排名前7的分别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大便干、做事拖延、纳呆、睡眠不安。3.本研究涉及四种中医证型:脾肾两虚,心肝火旺证144次(85.71%),痰火内扰证11次(6.55%),脾肾两虚,痰湿内盛证9次(5.36%),肝肾阴虚证4次(2.38%),其中脾肾两虚,心肝火旺证的多动症患儿人数最多。4.本研究中王素梅教授治疗儿童多动症共使用药物146味,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前20位中药分别是益智仁、龟甲、石菖蒲、龙骨、远志、牡丹皮、钩藤、百合、陈皮、熟地黄、决明子、柴胡、龙胆、黄连、天麻、栀子、白芍、法半夏、茯苓、竹茹。5.四气五味归经统计:在王教授治疗儿童ADHD的方剂中,以应用寒性药、温性药、平性药为主;五味主要以甘、辛、苦味为主;归经主要集中在肝经、心经、肾经、脾经。6.王教授治疗小儿多动症的常用中药组合共74条,包含中药10味。2味药物组合26组,3味药物组合31组,4味药物组合15组,5味药物组合2组。7.经聚类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28组,挖掘出潜在新方14首。结论1.王素梅教授认为儿童多动症病位主要涉及心、肝、脾、肾四脏。脾肾两虚,心肝火旺为该病的主要病机。2.王教授在用药上以寒性,甘味,归肝、心、肾、脾经的药物为主,常用药物有益智仁、龟甲、石菖蒲、龙骨、远志、牡丹皮、钩藤、百合、陈皮等。3.王教授治疗本病方用自拟“静心安神汤”加减,以“补肾健脾,清心平肝”为治则。

邓岚柳[3](2021)在《盐酸哌甲酯与盐酸托莫西汀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龄期儿童及青少年体格生长指标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盐酸哌甲酯(methylphenidate,MPH)、盐酸托莫西汀(atomoxetine,ATX)治疗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学龄期儿童及青少年体格生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ADHD专科门诊随访的86名药物治疗≥24周的ADHD患儿(平均年龄为8.9±2.2岁)病历资料。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Anthro plus软件(2007年WHO儿童体格生长标准)将每次随访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数据转换为年龄、性别校正的Z评分。运用t检验分析药物治疗6月后体格生长数据Z评分的变化、药物种类与食欲下降发生的关系;运用线性拟合分析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内的体格生长指标Z评分的变化趋势;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MPH治疗下体格生长指标Z评分变化值的影响因素,变量筛选采用逐步筛选法。结果:ADHD患儿的初始身高、体重、BMI三者的Z评分在初始MPH治疗6月后显着下降(P<0.001);在ATX初始治疗6月后,ADHD患儿身高的Z评分有显着下降(P<0.001),但体重、BMI的下降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PH治疗6月内ADHD患儿的身高、体重、BMI的Z评分拟合直线斜率分别为-0.18,-0.58,-0.69;然而在整个疗程后,身高、体重、BMI的Z评分拟合直线斜率分别回升至-0.027,-0.26,-0.2。ATX治疗初始6月内患儿的身高Z评分拟合直线斜率为较小负值,但体重、BMI的Z评分拟合直线斜率未见明显变化。ATX整个疗程下ADHD患儿的体格生长指标拟合直线斜率均为正值。ADHD患儿药物治疗初始6月内的平均身高增长速度较低(4.87cm/年),而在治疗第6-18月、第18-30月、第30月之后的平均身高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分别为5.41cm/年,5.59cm/年,5.52cm/年)。食欲下降(57%)是ADHD患儿在药物治疗期间常见的自发报告的副作用。服用MPH的患儿相较于服用ATX的患儿更容易报告食欲下降(P<0.05),并且服用MPH的ADHD患儿服药6月内体重、BMI的下降与食欲下降显着相关(P<0.01)。结论:与ATX相比,MPH治疗对ADHD患儿的体格生长指标有更大的消极影响,但消极影响随疗程延长逐渐减轻。药物治疗期间临床医生应加强对ADHD患儿饮食和睡眠状况的关注。

董德波[4](2020)在《精神分裂症低级-高级脑功能系统交互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精神类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发病常起于青壮年时期,即使有药物等治疗手段,病症往往相伴一生。其主要心理特征是思维、感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紊乱以及精神活动严重不协调。从全球范围来看,精神分裂症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大约为1%,在中国其患病率更是达到了1.5%。由于其高致残性,给患者及其家庭、护理人员和整个社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加深对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已成为找到有效的治疗康复办法的关键。到目前为止,大部分考察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病理学机制的出发点都着眼于高级认知脑功能系统。对低级的感知觉系统在精神分裂症神经病理机制中的作用关注较少。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精神分裂症低级感知觉系统,及其与高级认知功能系统的交互异常对理解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病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基于此,本研究借助功能磁共振成像,以功能连接为核心分析手段,系列性的考察了精神分裂症低级感知觉系统,及其与高级认知功能系统的交互机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元分析统计技术,对文献中报告的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和基于体素的各向异性(FA)的白质结构连接异常进行了系统性的统计整合。以突显网络功能连接改变为主要特征的功能连接元分析结果提示了精神分裂症对感知和管理周围环境突显性信息功能紊乱,指出了加强精神分裂症感知觉功能系统研究的必要性。基于无偏的体素FA的结构连接元分析发现了连接大脑后部视觉顶叶皮层的右后扣带纤维以及连接大脑前后部的左侧后上纵束都揭示了精神分裂症在大脑后部信息初级处理及其与大脑前部的高级控制皮层信息交互方面存在功能异常。两个子研究的结果可以有机的整合到精神分裂症的失连接网络模型里面,而且两者可以互为补充和彼此验证,得到精神分裂症大尺度功能连接和结构连接较为一致的结论。重要的是,两个子研究共同指出了加强对低级感知觉以及感知觉和高级认知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研究的必要性。2.采用动态功能连接方法,从体素、脑区到网络三个不同水平较全面考察了精神分裂症动态功能连接的改变,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的初级感知觉系统在体素、脑区和网络三个不同功能连接水平上都一致的显示了增加的变异性。高级认知网络(如默认模式网和额顶网络)仅在全脑连接水平上而不是局部体素水平显示功能连接可变性的降低。这些发现表明了增强的低级感知觉系统动态交流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明在精神分裂症中感知觉输入信息的不稳定性),和精神分裂症高级认知网络对包括对来自低级感觉系统的信息的全脑动态整合能力减弱。这些发现为精神分裂症感知觉和高级认知过程瓦解的假说提供了新颖的神经相关性证据,而且进一步强调了自下而上的加工在理解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机制中的关键作用。3.基于上述2个研究分别发现精神分裂症静态和动态功能连接较大范围的改变,我们推测精神分裂症在构成人脑信息加工的基本原则之一的宏观低级-高级脑功能系统层级结构组织会发生改变。因此,本研究从宏观的功能层级结构组织出发,采用功能连接梯度和逐步功能连接分析的组合分析,互补性的刻画精神分裂症皮层低级感觉运动-高级联合皮层层级结构组织。连接梯度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显示出被压缩的皮层层级结构组织,感觉运动区被压缩的更明显,额顶网络受压缩程度不那么明显,导致低级感知觉和高级额顶认知系统之间的分离减少。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压缩代表的是功能性方面的一种集成性改变,而不是脑结构方面的压缩。逐步连接分析发现这种功能性压缩的宏观模式与低级感知觉系统内整合能力下降、低级感知觉-高级认知系统分离下降紧密相关。本研究为精神分裂症的低级的早期感知觉和高级认知功能的病理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系统水平的神经关联物,即感知觉到多功能联合皮层层级组织的功能性压缩。在压缩的皮层层级组织的框架内,低级的初级感知觉系统所导致的级联损伤,自下而上的感知觉信息与自上而下的注意力需求和执行控制过程的低效整合可能部分解释了精神分裂症的高级认知缺陷。4.理论和实证研究已指出小脑在精神分裂症病理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以小脑为研究模型,从宏观的功能层级结构出发,采用功能连接梯度分析方法,我们进一步考察了在大脑皮层中观测到的被压缩功能层级模式是否也存在于小脑内以及小脑到大脑的回路间。通过构建小脑内、小脑-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小脑功能连接的功能层级梯度,组间对比分析显示精神分裂症在小脑内、小脑-大脑、大脑-小脑的低级感觉运动-高级认知宏观层级组织均受到了压缩。此外,精神分裂症患者小脑内、小脑-大脑、大脑-小脑感觉运动网络-高级认知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增加表明了低级功能网络和高级功能网络之间的分离减少,进一步支持了压缩的功能层级结构组织。这种功能性压缩模式在感知运动网络中最为突出,可能表明了存在由低级的感觉运动系统破坏引起的向上的级联损伤,这可能部分解释了精神分裂症的高级认知功能损伤。因此,压缩的功能层级梯度可能代表了一种神经生物学框架,可帮助我们理解精神分裂症中小脑内、小脑-大脑、大脑到小脑皮层回路的低级和高级功能系统异常的共存及其之间的信息交互异常。5.从宏观的功能层级结构和跨诊断观点出发,我们考察了低级感知觉-高级认知功能层级结构组织是否可以表征跨疾病临床症状和行为维度。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以小脑为研究模型,采用多元的偏最小二乘统计技术,构建小脑低级感觉运动-高级认知层级组织与跨诊断精神病理学维度的关联性。分析发现小脑功能层级连接梯度与跨诊断的多种行为维度之间存在关联。关系可以表征为四个维度:一般精神病理学,一般注意调节能力缺乏,内在化症状和记忆功能障碍。每个行为维度都与一个独特的小脑连接梯度模式相关联,支持低级感知运动-高级认知功能层级结构组织的个体变异性可以捕获跨诊断精神病学的多个行为维度的变异性,暗示了低级脑功能系统和高级脑功能系统交互异常可能是跨诊断精神病理学维度的潜在核心机制。综上所述,本论文为精神分裂症低级-高级脑功能系统交互机制提供了一个神经生物学框架解释:压缩的低级感知觉-高级认知脑功能层级结构。白质结构的改变为功能层级性的改变提供了结构基础。在压缩的功能层级结构中,精神分裂症低级感知觉系统对周围环境突显性信息异常加工和对信息编码的高不稳定性。同时,低级感知觉系统内的损伤会沿着层级结构上传至更高级的脑功能系统,产生级联效应,进一步破坏后续信息处理。此外,高级脑功能系统内部功能结构松散导致其无法正常高效地行使其认知控制的能力,进而对来自低级感觉系统的实时信息的动态整合能力减弱。再者,精神分裂症患者低级感知觉系统和高级认知功能系统之间分离性减弱,导致两系统边界模糊,不同加工阶段处理的信息容易发生混淆。压缩的功能层级结构模式进一步强调了感知觉系统内部损伤,及其与高级认知系统低效的信息整合在理解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机制的重要性。暗示了在改善精神分裂症高级认知功能的训练中,至少在初期,基于提升受损的低级感知觉训练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本论文把改变的低级感知觉-高级认知功能层级结构拓展到了与跨疾病中的多个精神病理学维度相关联,进而验证了该功能层级结构改变具有泛化能力,进一步暗示了低级脑功能系统和高级脑功能系统交互异常可能是跨诊断精神病理学维度的潜在核心机制。

王久菊,孙黎,舒华,刘璐,王玉凤[5](2020)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共患阅读障碍:认知-脑-基因的多维度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和发展性阅读障碍(developmental dyslexia,DD)是两种常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二者共患的比率高达25%~48%.本文拟从认知-脑-基因等多个维度对ADHD共患D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ADHD和DD共患的共同认知损害可能是加工速度缺陷,其作为内表型能够很好地帮助解释遗传因素如何通过影响认知功能进而导致出现ADHD共患DD的临床表型.而国内对ADHD共患DD的研究较少,已有的多项研究仅关注ADHD伴学习障碍,但缺乏标准的DD临床诊断标准.本文指出了统一诊断标准、结合多学科研究以及未来个体化训练的必要性.

曹阳[6](2020)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执行功能与静息态脑功能影像特征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静息态脑功能影像特征,及其与症状及执行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1.对40例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少科门诊就诊的6-16岁ADHD儿童青少年及37例性别、年龄和受教育年限与之相匹配的正常发育儿童青少年(TD)进行执行功能测试;采集ADHD组儿童的行为学数据。2.采集ADHD组及TD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使用局部一致性(Re Ho)、百分率振幅(Per AF)、度中心性(DC)三种计算方法对全脑逐个体素水平进行分析,比较两组局部脑区功能变化的特征,并分析差异脑区Per AF值与执行功能及症状的相关性。3.比较ADHD组与TD组功能连接(FC)的差异,分析其与执行功能及症状的关系。结果(一)第一部分1.两组儿童静息态Per AF值的比较ADHD组与TD组相比,Per AF值增高的脑区有:双侧颞下回、左侧直回。Per AF值降低的脑区包括:双侧额上回、左内侧额上回、中央前回、缘上回、苍白球及右侧三角部额下回、角回和楔前叶。2.两组儿童静息态Re Ho值的比较ADHD组与TD组相比,Re Ho增高的脑区有:右侧顶上回、小脑及左侧尾状核。Re Ho降低的脑区有:左侧颞下回、中央前回、直回、角回及右侧壳核。3.两组儿童静息态DC的比较ADHD组与TD组相比,DC增高的脑区有:双侧额上回及右侧岛叶。DC降低的脑区有:双侧颞下回、颞中回,右侧颞上回,左侧眶部额上回、岛盖部额下回、岛叶和缘上回。4.ADHD组儿童临床症状及执行功能与Per AF差异脑区的相关性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得分、SNAP-IV量表各因子得分与各差异脑区Per AF之间未见显着性相关(r=-0.37~0.39,P=0.09~0.98>0.05)。Per AF与执行功能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左侧内侧额上回与WISC-IV中顺背数字广度呈正相关(r=0.46,P=0.04);左侧缘上回与Stroop甲表正确读数(r=0.52,p=0.02)、乙表正确读数(r=0.47,P=0.04)、倒背数字广度(r=0.74,P=0.00)呈正相关;右侧三角部额下回与WCST持续错误数呈负相关(r=-0.50,P=0.03);左侧直回与BRIEF量表中“转换”因子呈正相关(r=0.47,P=0.04);左侧颞下回与Stroop甲表正确读数(r=0.50,P=0.03)、乙表正确读数(r=0.55,P=0.01)呈正相关。(二)第二部分1.两组儿童脑功能连接的比较ADHD组较TD组功能连接增强的有:左侧眶部额上回与左侧小脑,右侧三角部额下回与双侧尾状核、左侧海马旁回、左侧丘脑,左侧直回与左侧小脑7b区、小脑Crus I区、左侧额中回。ADHD组较TD组功能连接减弱的有左侧眶部额上回与左内侧额上回,左内侧额上回与右侧直回、乳头体,左侧直回与双侧颞中回、双侧内侧眶部额上回、左内侧额上回。2.ADHD组儿童症状及执行功能与FC差异脑区与的相关分析ADHD组左侧眶部额上回与左侧内侧额上回FC与PSQ量表中学习因子和心身因子呈正相关;左侧直回与左侧小脑Crus I功能连接与PSQ量表“学习问题”因子及“多动指数”呈正相关,与BRIEF量表“计划组织”、“监督”因子呈正相关;左侧内侧额上回与乳头体的功能连接与WCST持续错误数呈负相关;左侧直回与左内侧眶部额上回功能连接与顺背数字广度呈正相关。结论1.ADHD患儿存在小脑、额叶(中央前回、内侧前额叶、眶额叶、额下回)、颞叶、顶叶、纹状体、岛叶自发活动异常。这些区域功能异常与ADHD患儿执行功能缺陷存在相关性。2.ADHD患儿存在额叶-纹状体、额叶-小脑、额叶-边缘系统、额颞叶、额叶-丘脑及额叶各脑区间的功能连接异常,涉及DMN、执行、注意网络,并且这些异常连接与ADHD患儿的症状及执行功能缺陷有关。

曹鹏飞[7](2020)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托莫西汀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及其microRNA表达水平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考察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rTMS)、托莫西汀(ATX)以及两者联合(rTMS+ATX)三种方法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效果,并比较三种方法的治疗效果。2.评估ADHD患者经系统治疗后,执行功能的改善情况。3.比较ADHD患者与健康儿童血清miRNA let-7d和miRNA-107表达水平的差异,以及ADHD患者治疗前后它们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1.临床治疗:将70名ADHD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组(n=23)、药物(ATX)组(n=23)、联合(rTMS+ATX)组(n=24)。rTMS组接受rTMS+安慰剂治疗;药物组口服ATX+假rTMS治疗;联合组采用相同参数rTMS、口服相同剂量ATX进行联合治疗。2.重复经颅磁刺激、托莫西汀及联合治疗对ADHD的效果评估: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6周末使用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PSQ)、SNAP-IV问卷对ADHD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并比较3组治疗的效果。3.ADHD患者治疗前后执行功能的差异: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6周末使用持续操作测验(CPT)以及韦氏儿童智力测验(WISC)中的三个分测验(算术、数字广度和编码)考察ADHD患者“冷”执行功能的损害程度及改善情况。在相同的时间节点,使用爱荷华赌博任务(IGT)考察ADHD患者“热”执行功能的损害程度及改善情况。4.ADHD患者与健康儿童血清miRNA表达水平的差异:抽取ADHD组(n=75)与健康对照组(n=18)血样,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并比较miRNA let-7d、miRNA-107的表达水平。5.ADHD患者治疗前后血清mi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将ADHD患者随机分成药物组(n=32)和非药物组(n=43),再各自随机分为2个亚组:ATX组(n=16)、安慰剂组(n=16)、rTMS组(n=22)、假rTMS组(n=21),治疗6周后再次抽取ADHD组血样,复测miRNA let-7d、miRNA-107的表达水平,并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1.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ATX组、联合组ADHD患者经过6周治疗后,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6个因子的得分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MS组心身障碍因子得分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5个因子得分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SNAP-IV问卷:rTMS组、ATX组和联合组ADHD患者经过6周治疗后,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对立违抗障碍3个因子的得分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算术、数字广度、编码:rTMS组、ATX组和联合组ADHD患者经过6周治疗后,算术、数字广度(顺背、倒背)、编码分测验的分数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持续操作测验(CPT):rTMS组、ATX组和联合组ADHD患者经过6周治疗后,CPT的使用错误提示(DEPRIME)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爱荷华赌博任务(IGT):rTMS组、ATX组和联合组ADHD患者经过6周治疗后,IGT的成绩(选择有利纸牌次数与不利纸牌次数的差值)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联合组与rTMS组、ATX组治疗效果比较:联合组相对于rTMS组和ATX组,在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的品行问题、SNAP-IV问卷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在“冷”、“热”执行功能如算术、顺背、编码以及IGT也表现较好的疗效(P<0.05);联合组较rTMS组在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的学习问题、多动指数因子治疗前后得分差值有显着差异(P<0.05);ATX组在编码和IGT上优于rTMS组。7.ADHD患者血清miRNA let-7d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儿童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iRNA-107表达水平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8.经6周ATX或rTMS治疗后,ADHD患者血清miRNA let-7d的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miRNA-107表达水平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托莫西汀、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托莫西汀在改善ADHD患者注意缺陷、多动冲动核心症状及“冷”、“热”执行功能方面均有效。联合方法较两个单独治疗组,存在一定疗效优势。与rTMS组相比,ATX组在编码和IGT上有较好的改善。2.血清miRNA let-7d可能是ADHD的潜在生物标记物之一,可用于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

宋蕊[8](2020)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执行功能缺陷干预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计算机辅助的执行功能训练对症状及执行功能效果的临床对照研究目的比较计算机辅助系统(EFTS)的执行功能训练、药物治疗和训练联合药物三种治疗方法对ADHD患儿的疗效。方法来自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门诊,符合DSM-5中ADHD诊断标准的104例患儿被随机分为计算机训练组、药物治疗组和训练联合药物组,疗程8周。治疗前后采用SNAP-IV评定量表父母版和长处和难处困难问卷(SDQ)父母版评估患儿症状,Stroop色词关联测试(SCWT)、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试(WCST)、韦氏智力测试的数字广度测试和译码测验、父母版执行功能量表(BRIEF-P)评估执行功能,Weiss功能评定量表父母版(WFIRS-P)及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评估社会功能和自我意识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经8周治疗,三组SNAP-IV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得分,SDQ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困难总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NAP-IV对立违抗得分存在组间差异,计算机训练组的得分减少较药物治疗组明显(P<0.05)。(2)三组患儿治疗后Stroop测验甲表和乙表正确数增加、甲表错误数和乙表时间减少(P<0.05);WISC-IV译码得分,顺背数字广度和得分、倒背数字广度均提高(P<0.05);WCST持续错误数减少(P<0.05);概念化水平、分类完成数和持续应答数均提高(P<0.01),但以上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乙表错误数及纠正数、倒背数字得分时间和组别交互作用显着(P<0.05)。乙表错误数的简单效应分析显示,治疗前后训练联合药物组及计算机训练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乙表纠正数的简单效应分析显示治疗前后训练联合药物组及药物治疗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组倒背数字得分简单效应分析发现,治疗前后训练联合药物组的差异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三组BRIEF-P情绪控制、组织、监控因子,行为管理指数、元认知指数及总分治疗前后的差异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启动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抑制因子分存在组间差异,训练联合药物组的下降趋势大于计算机训练组,两组差异显着(P<0.05),计算机训练组的下降趋势大于药物治疗组,两组差异显着(P<0.05)。(4)WFIRS-P冒险活动因子时间*组别的变化趋势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差异显着(P<0.01),治疗前后药物治疗组的差异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8周末冒险活动得分增加。三组WFIRSP总分均降低,药物治疗组的总分下降更明显。WFIRS-P学习和学校因子组间存在差异,计算机训练组和药物治疗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机训练组和训练联合药物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生活技能、自我观念因子均分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儿PHCSS行为、合群、幸福与满足及总分均提高,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组患儿核心症状均改善,EFTS训练对对立违抗的改善作用优于药物治疗;EFTS可改善患儿多个领域的执行功能缺陷,部分执行功能改善效果优于药物治疗组;训练联合药物组在倒背数字得分及BRIEF-P抑制因子分上疗效更优;EFTS可改善患儿社会功能及自我意识水平,训练联合药物组对学习和学校功能的改善效果更优;药物治疗可能增加患儿冒险活动。第二部分计算机辅助训练不同频度对ADHD患儿干预效果的研究目的低频度和高频度计算机辅助的执行功能训练系统(EFTS)对执行功能效果的比较及探索低频度训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58例6-12岁的ADHD患儿匹配分为低频度训练组(每周1次)和高频度训练组(每周3次),评估工具包括症状问卷、执行功能指标测试,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对患儿症状进行评估,采用Stroop色词关联测试、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试(WCST)、韦氏儿童智力测验第四版(WISC-Ⅳ)的背数、译码及符号检索测验进行执行功能评估。采用患者总体印象:改善(PGI-I)和患者对治疗的接受度问卷及脱落率来进行可行性评估。结果两组患儿干预后的结果显示,低频度执行功能训练后患儿家长报告的ADHD症状有改善,PSQ品行因子分及学习问题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执行功能指标有改善,训练后患儿Stoop乙表正确数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WCST持续错误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WISC-IV的顺背数字广度和顺背数字得分和译码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符号检索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CST分类完成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概念化水平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持续应答数得分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高频度组训练后执行功能指标和核心症状均有显着差异。两组组间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除甲乙表错误数,两组其余指标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度计算机训练是可行、有效的,患儿对治疗接受度高,依从性高。结论不同干预频度的计算机执行功能训练均可改善ADHD患儿的执行功能和症状,低频度训练可行、有效,可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应用。

桂素梅[9](2020)在《龙牡桂枝汤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模型大鼠海马-HPA轴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比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模型SHR大鼠与其正常对照WKY大鼠下丘脑、海马组织细胞形态及下丘脑CRH、GR、MR,海马GR、MR的蛋白表达差异,观察SHR大鼠海马-HPA轴的病理改变;并在此基础上观察复方龙牡桂枝汤对SHR大鼠下丘脑CRH、GR、MR及海马GR、MR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通过调控海马-HPA轴治疗ADHD的作用机制。方法:1.幼年SHR大鼠为ADHD模型组、WKY大鼠为对照组,采用HE染色法观察两组大鼠下丘脑、海马组织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大鼠下丘脑CRH、GR、MR及海马GR、MR的蛋白表达水平。2.幼年SHR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盐酸哌甲酯组(2mg·kg-1)、龙牡桂枝汤组(30g·kg-1),分别予相应药物灌胃14天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三组大鼠下丘脑CRH、GR、MR及海马GR、MR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组SHR大鼠与对照组WKY大鼠下丘脑、海马组织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但模型组SHR大鼠下丘脑CRH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WKY大鼠(P<0.01),而下丘脑、海马GR、MR的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WKY大鼠(P<0.01)。2.龙牡桂枝汤组、盐酸哌甲酯组大鼠下丘脑CRH、GR、MR及海马GR、MR蛋白表达水平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且龙牡桂枝汤组大鼠海马GR蛋白表达水平高于盐酸哌甲酯组(P<0.05)。结论:1.ADHD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海马-HPA轴中下丘脑CRH蛋白的低表达及下丘脑、海马GR、MR蛋白的高表达有关。2.龙牡桂枝汤可通过上调下丘脑CRH、GR、MR及海马GR、MR的蛋白表达水平来改善海马-HPA轴功能,可能是龙牡桂枝汤治疗ADHD的作用机制之一。

任思婳[10](2020)在《双相障碍患者脑白质完整性异常与多基因风险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是一种严重的既有躁狂发作又可伴有抑郁发作的心境障碍,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然而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对于疾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对临床症状的评估,缺少影像学特征性改变和生物学标志物来辅助诊断。既往研究发现BD患者存在多个脑区的脑白质异常,包括连合纤维、联络纤维、投射纤维等多种白质纤维束的改变,这种大脑结构性变化可能与BD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有关。然而,大部分单中心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小,对于这一复杂疾病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另外,BD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具有较高的遗传率,大量研究发现多种基因变异与BD患者的脑白质异常有关。因此,研究BD患者的基因变异情况对探索BD的生物学机制十分重要。然而,既往研究主要针对单基因变异,其对于风险的预测和遗传度的解释有限,难以很好地说明BD复杂的多基因遗传机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利用多基因风险评分(polygenic risk scores,PRS)来评估患病风险。PRS体现了成百上千的全基因组基因变异的累加效应,它可以用来评估精神疾病的基因风险。既往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PRS与精神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间的关联性,然而目前尚无BD患者脑白质完整性异常与多基因风险之间的关联性分析。研究PRS与BD患者脑白质异常间的关联性可以将遗传因素与影像学改变相结合,进一步探索基因变异导致BD患者大脑结构性变化的内在生物学机制。本实验拟应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BD患者的脑白质完整性异常,探索BD患者的大脑结构性改变,同时应用PRS评估BD的基因风险,进行BD患者脑白质完整性异常与PRS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为探索BD脑白质损伤的内在生物学机制及其与基因变异之间的关联性提供了新的神经影像学证据,为今后的影像遗传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补充,同时也为临床诊断提供了BD患者的影像学改变作为辅助支持,为今后的药物治疗寻找靶点提供了新的方向。方法:收集13-30岁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IV version,DSM-Ⅳ)诊断标准的BD患者136例,同时通过广告招募收集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222例,并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人口学资料采集、临床症状评估、磁共振扫描、血液样本采集和基因数据收集。由于有的受试者拒绝采血或者其他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最终完成基因数据收集的受试者共124人,其中BD患者52人,HC 72人。对所有受试者使用GE 3.0T磁共振机器进行DTI扫描,收集到的图像数据应用PANDA软件进行预处理,使用基于Matlab平台的SPM软件进行数据后处理,计算出所有受试者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然后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两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BD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FA值的差异,寻找BD患者脑白质完整性出现异常的脑区,研究发生改变的白质纤维束。对于有基因数据的被试,经过基因组DNA提取、基因分型、基因型填充、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质控和样本质控之后,应用PRSice软件计算出不同阈值(0.00001、0.0001、0.001、0.01、0.1)的PRS。最后应用偏相关分析研究BD患者的脑白质完整性异常与PRS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探索基因变异导致BD患者大脑结构性改变的内在机制。结果:1.人口学资料统计发现BD患者和HC之间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临床量表评分均有显着差异,杨氏躁狂量表(Young mania rating scale,YM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17)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的量表评分均显着升高(P<0.05)。2.两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BD患者的FA值在胼胝体、枕上回白质、左侧下额枕束、前扣带回和丘脑均显着低于HC(P<0.005,GRF校正后)。3.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BD患者在丘脑、胼胝体膝部及左侧下额枕束的FA值与PRS(阈值为0.00001)呈显着负相关(丘脑:r=-0.325,P=0.021;胼胝体膝部及下额枕束:r=-0.334,P=0.018)。结论:1.BD患者的FA值在多个脑区显着低于HC,提示胼胝体、枕上回白质、左侧下额枕束、前扣带回和丘脑的脑白质完整性受损,表明BD患者存在包括连合纤维、联络纤维、投射纤维等多种白质纤维束的广泛的大脑结构性改变。而这种异常可能参与BD的病理生理学过程,是BD的一种神经生物学改变。在脑白质的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变化可能导致白质纤维束完整性受损,从而造成大脑结构性异常,进而影响相应脑区的功能活动,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实验结果为临床提供了BD患者的影像学改变作为辅助诊断,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探索BD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确切的影像学依据及理论支持。2.BD患者多个脑区的FA值与PRS呈显着负相关,表明丘脑、胼胝体膝部及左侧下额枕束的脑白质完整性受损与更高的多基因风险有关,提示PRS可以用于预测BD患者的脑白质异常,BD患者的大脑结构性改变可能与基因变异有关,基因变异可能通过影响脑白质的发育过程从而造成白质完整性变化,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与临床症状的出现。既往研究主要针对单基因变异,其对于遗传度的解释和对风险的预测是有限的。PRS作为评估BD基因风险的新方法可以更好地解释复杂的多基因遗传机制,实验结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BD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提供了新的影像遗传学证据,同时也为今后的药物治疗寻找靶点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脑肠轴探讨静宁颗粒对ADHD胃肠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ADHD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2 中医药治疗ADHD的临床研究与应用
        3 中医药关于ADHD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二)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 共患病
        3 诊断
        4 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与实验研究
    (一) 临床研究: 静宁颗粒对ADHD患儿胃肠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二) 实验研究: 静宁颗粒对SHR大鼠胃肠功能、肠道菌群及GAS、MTL受体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中医证候评分表
附录2 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
附录3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筛査量表(SNAP-IV)
附录4 Conners父母用问卷
附录5 数字划消测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数据挖掘探究王素梅教授治疗儿童多动症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中医研究
        1 中医病名认识
        2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3 中医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西医研究
        1 流行病学研究
        2 病因研究
        3 治疗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数据挖掘在名医经验传承方面的研究进展
        1 数据挖掘的概述
        2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行业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王素梅教授治疗儿童多动症经验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王素梅教授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经验总结
    7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盐酸哌甲酯与盐酸托莫西汀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龄期儿童及青少年体格生长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人体测量方法
    1.3 给药方式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2.2 初始治疗 6 月后体格生长指标的 Z 评分与治疗前对比
    2.3 初始药物治疗6 月期间Z评分的变化
    2.4 药物治疗6月后ADHD患儿的体格生长指标同WHO标准的比较
    2.5 ADHD患儿的体格生长指标在整个疗程的变化
    2.6 身高增长速度
    2.7 胃肠道、睡眠相关的副作用
    2.8 身高、体重、BMI的ΔZ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药物治疗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体格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文章

(4)精神分裂症低级-高级脑功能系统交互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功能连接
        1.2.1 成像原理
        1.2.2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1.2.3 功能连接
    1.3 精神分裂症的功能连接研究
    1.4 本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1.5 本论文的组织安排
第二章 精神分裂症脑网络的功能连接和结构连接元分析研究
    2.1 引言
    2.2 基于种子点的静息态功能连接元分析
        2.2.1 方法
        2.2.2 研究结果
    2.3 基于各向异性的脑白质结构连接元分析
        2.3.1 方法
        2.3.2 研究结果
    2.4 讨论
        2.4.1 精神分裂症紊乱的大尺度脑网络功能连接
        2.4.2 精神分裂症紊乱的结构连接
        2.4.3 精神分裂症紊乱的功能和结构连接概念上的整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精神分裂症低级-高级脑功能系统动态功能连接研究
    3.1 引言
    3.2 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数据采集和数据预处理
        3.2.3 区域体素水平功能连接的时间变异性的构建
        3.2.4 脑区域水平功能连接的时间变异性的构建
        3.2.5 脑网络内和网络间功能连接的时间变异性的构建
        3.2.6 统计分析
        3.2.7 改变的功能连接时间变异性与临床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3.3 结果
        3.3.1 精神分裂症的区域体素水平功能连接的时间变异性的改变
        3.3.2 精神分裂症的脑区域功能连接的时间变异性的改变
        3.3.3 精神分裂症的脑网络水平功能连接的时间变异性的改变
        3.3.4 改变的功能连接时间变异性与临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精神分裂症大脑皮层低级-高级脑功能系统层级结构的研究
    4.1 引言
    4.2 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数据采集和图像预处理
        4.2.3 功能连接梯度分析
        4.2.4 逐步功能连接分析
        4.2.5 统计和控制性分析
        4.2.6 改变的层级结构与临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3 结果
        4.3.1 精神分裂症大脑皮层的功能连接梯度的改变
        4.3.2 精神分裂症逐步功能连接的改变
        4.3.3 控制性分析
        4.3.4 改变的层级结构与临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4.4 讨论
        4.4.1 沿感知觉-认知连续过程的早期感知觉缺陷的级联效应
        4.4.2 自下而上的感知觉信息与自上而下的过程的整合效率下降
        4.4.3 高级认知功能的“自下而上”失调的整体神经科学观点
        4.4.4 对未来治疗研究的意义
        4.4.5 局限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精神分裂症小脑低级-高级脑功能系统层级结构的研究
    5.1 引言
    5.2 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数据采集和数据预处理
        5.2.3 功能连接梯度分析
        5.2.4 统计分析
        5.2.5 基于网络的功能连接分析
        5.2.6 改变的功能连接梯度与临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3 结果
        5.3.1 精神分裂症的小脑内功能连接梯度的改变
        5.3.2 精神分裂症的小脑-大脑皮层功能连接梯度的改变
        5.3.3 精神分裂症的大脑-小脑皮层功能连接梯度的改变
        5.3.4 压缩的功能连接梯度模式及其背后改变的功能连接结构
        5.3.5 改变的功能连接梯度与临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5.4 讨论
        5.4.1 小脑功能连接梯度感觉运动部分的突出功能性压缩
        5.4.2 感觉运动网络与认知网络之间的超连接性
        5.4.3 对跨精神疾病的神经生物学异常的暗示
        5.4.4 局限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低级-高级脑功能层级结构与跨诊断的精神病理维度的关联研究
    6.1 引言
    6.2 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行为评估
        6.2.3 数据采集和数据预处理
        6.2.4 功能连接梯度分析
        6.2.5 偏最小二乘分析
        6.2.6 控制性分析
    6.3 结果
        6.3.1 连接功能连接梯度和行为的四个稳健的潜在维度
        6.3.2 LV1:一般精神病理学症状
        6.3.3 LV2:一般注意调节能力缺乏
        6.3.4 LV3:内在化症状
        6.3.5 LV4:记忆功能失调
        6.3.6 控制性分析
    6.4 讨论
        6.4.1 功能连接梯度与跨诊断的精神病理学维度相关联
        6.4.2 潜在维度的功能意义
        6.4.3 局限性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共患阅读障碍:认知-脑-基因的多维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ADHD共患DD的诊断及共患率
2 ADHD共患DD的神经病理模型
3 认知心理学研究进展
4 神经生理学研究进展
5 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6 小结及展望

(6)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执行功能与静息态脑功能影像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执行功能缺陷
    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执行功能相关的脑影像学研究
        (一)执行功能相关的脑区定位
        (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脑影像学研究
第一部分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脑自发活动的研究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
        3.2 ADHD患儿执行功能的特征
        3.3 ADHD患儿局部脑区自发活动的特征
        3.4 ADHD 患儿局部脑区功能变化与症状的相关性
        3.5 ADHD 患儿脑功能与执行功能的相关性
    4 讨论
    5 结论
    6 局限性及展望
第二部分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脑功能连接的研究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功能连接的比较
        3.2 ADHD患儿脑功能连接与症状的相关性
        3.3 ADHD患儿脑功能连接与执行功能的相关性
    4 讨论
    5 结论
    6 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参与翻译及撰写的书稿
参加会议
附件

(7)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托莫西汀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及其microRNA表达水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托莫西汀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血清micro RNA表达水平差异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综述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病机制、执行功能 及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执行功能缺陷干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概念及流行病学现状
        1.1.2 ADHD患儿的执行功能缺陷
        1.1.3 执行功能缺陷非药物治疗进展
        1.1.4 小结
    1.2 研究假设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计算机辅助的执行功能训练对症状及执行功能效果的临床对照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评估工具
        2.2.3 训练工具
        2.2.4 研究方案
        2.2.5 结局指标
        2.2.6 统计方法
        2.2.7 伦理学
    2.3 结果
        2.3.1 一般人口学资料
        2.3.2 三组患儿基线症状的比较
        2.3.3 三组患儿基线执行功能的比较
        2.3.4 三组患儿基线社会功能水平的比较
        2.3.5 三组患儿基线自我意识水平的比较
        2.3.6 三组患儿干预前后症状学指标的组间比较
        2.3.7 三组患儿治疗前后操作性执行功能的组间比较
        2.3.8 三组患儿治疗前后生态执行功能的组间比较
        2.3.9 三组患儿治疗前后社会功能的组间比较
        2.3.10 三组治疗前后自我意识水平的比较
    2.4 讨论
        2.4.1 治疗前后ADHD症状改善情况
        2.4.2 操作性执行功能的改善情况
        2.4.3 生态执行功能的改善情况
        2.4.4 社会功能改善情况
        2.4.5 自我意识改善情况
        2.4.6 药物治疗的局限性
第三章 计算机辅助训练不同频度对ADHD患儿干预效果的比较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评估工具
        3.2.3 训练工具
        3.2.4 研究流程
        3.2.5 评估指标
        3.2.6 统计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一般情况分析
        3.3.2 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
        3.3.3 两组干预前后的对比
        3.3.4 干预前后两组疗效的比较
        3.3.5 低频度组可行性分析
    3.4 讨论
        3.4.1 低频度训练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3.4.2 患儿对低频度EFTS训练的评价
        3.4.3 患儿训练动机的维持
第四章 总结
    4.1 结论
    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4.4 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获得的科研成果、专利等

(9)龙牡桂枝汤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模型大鼠海马-HPA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及所用抗体
        1.3.1 主要试剂
        1.3.2 所用抗体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SHR大鼠海马-HPA轴的病理改变
        2.1.1 动物的分组
        2.1.2 石蜡切片制备
        2.1.3 HE染色观察下丘脑、海马组织细胞形态
        2.1.4 IHC法检测大鼠下丘脑CRH、GR、MR及海马GR、MR蛋白表达
        2.1.5 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
        2.1.6 统计学处理
    2.2 龙牡桂枝汤对SHR大鼠海马-HPA轴的影响
        2.2.1 动物的分组
        2.2.2 药物制备
        2.2.3 给药方法
        2.2.4 石蜡切片制备
        2.2.5 IHC法检测大鼠下丘脑CRH、GR、MR及海马GR、MR蛋白表达..
        2.2.6 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
        2.2.7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SHR大鼠海马-HPA轴的病理改变
        3.1.1 SHR大鼠下丘脑、海马组织细胞形态
        3.1.2 SHR大鼠下丘脑CRH、GR、MR蛋白表达
        3.1.3 SHR大鼠海马GR、MR蛋白表达
    3.2 龙牡桂枝汤对SHR大鼠海马-HPA轴的影响
        3.2.1 龙牡桂枝汤对SHR大鼠下丘脑CRH、GR、MR蛋白表达的影响
        3.2.2 龙牡桂枝汤对SHR大鼠海马GR、MR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海马-HPA轴与ADHD的关系
        4.1.1 HPA轴与ADHD的关系
        4.1.2 海马与HPA轴的关系
        4.1.3 动物模型的选择依据
        4.1.4 实验结果分析
    4.2 龙牡桂枝汤对SHR大鼠海马-HPA轴的影响
        4.2.1 中医对ADHD的认识
        4.2.2 龙牡桂枝汤治疗ADHD的立法依据
        4.2.3 龙牡桂枝汤的组方分析
        4.2.4 实验结果分析
        4.2.5 现代药理研究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
致谢

(10)双相障碍患者脑白质完整性异常与多基因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双相障碍患者脑白质完整性研究
    1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收集与评定
        2.3 MRI数据收集
        2.4 MRI数据预处理
        2.5 统计分析
        2.5.1 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
        2.5.2 BD患者和健康对照间FA值的比较
    3 结果
        3.1 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信息
        3.2 DTI的统计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BD患者的连合纤维异常
        4.2 BD患者的联络纤维异常
        4.3 BD患者的投射纤维异常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第二部分 :双相障碍患者脑白质完整性异常与多基因风险评分的关联性研究
    6前言
    7 材料与方法
        7.1 研究对象
        7.2 资料收集与评定
        7.3 基因数据收集及处理
        7.3.1 基因组DNA提取
        7.3.2 基因分型
        7.3.3 基因型填充
        7.4 数据分析
        7.4.1 数据分析流程图
        7.4.2 SNP质控
        7.4.3 样本质控
        7.5 PRS计算
        7.6 统计分析
        7.6.1 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
        7.6.2 BD患者FA值和PRS的关联性分析
    8 结果
        8.1 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信息
        8.2 基因数据分析及PRS结果
        8.3 BD患者脑白质完整性异常与PRS的关联性
    9 讨论
        9.1 PRS与BD患者脑白质完整性异常的关联性
        9.2 基因变异与BD患者脑白质完整性异常的关联性
        9.3 基因变异导致脑白质完整性异常的内在生物学机制
        9.4 本研究的局限性
    10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脑肠轴探讨静宁颗粒对ADHD胃肠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 于庆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数据挖掘探究王素梅教授治疗儿童多动症经验[D]. 唐艳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盐酸哌甲酯与盐酸托莫西汀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龄期儿童及青少年体格生长指标的影响[D]. 邓岚柳.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精神分裂症低级-高级脑功能系统交互机制研究[D]. 董德波.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5]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共患阅读障碍:认知-脑-基因的多维度研究进展[J]. 王久菊,孙黎,舒华,刘璐,王玉凤.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20(11)
  • [6]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执行功能与静息态脑功能影像特征的研究[D]. 曹阳.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托莫西汀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及其microRNA表达水平的临床研究[D]. 曹鹏飞.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8]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执行功能缺陷干预的研究[D]. 宋蕊.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龙牡桂枝汤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模型大鼠海马-HPA轴的影响[D]. 桂素梅.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双相障碍患者脑白质完整性异常与多基因风险研究[D]. 任思婳.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