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闸门对水流及河床演化的影响

珠江三角洲闸门对水流及河床演化的影响

一、珠江三角洲联围筑闸对水流及河床演变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朱晨春,陈晓宏,杨杰,白文魁[1](2020)在《西北江三角洲河道纵向连通性变化及其成因分析》文中指出河道的纵向连通性反映了河道上下游物质和能量的传递能力,对区域的水资源、防洪、生态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研究基于西北江三角洲1958~2005年15个站点的月潮位统计数据,通过纵向连通性指标、分段线性回归方程等多种方法分析整体区域和主要河段上纵向连通性的变化特征,并结合相关分析方法探讨其成因。结果表明:(1)1958~2005年间,西北江网河区大部分河道的纵向连通性呈现明显的"先降后升"的阶段变化,变化的转折点为1982年;(2)西北江网河区纵向连通性与上游来水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呈现出北江三角洲河道纵向连通性高于西江三角洲,非汛期高于汛期的规律;(3)网河区纵向连通性受到联围筑闸和河道挖沙等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影响,且河道所受人类活动的扰动越大,其连通性变化率相应也越大。研究结果可为西北江三角洲网河区河道生态修复及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郭嘉亮[2](2020)在《澳门内港挡潮闸工程分析与水文情势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随着沿海城市的不断发展,下垫面硬化加快了降雨产汇流速度,城市内滞涝水量增加,加之风暴潮、天文大潮引起的水浸灾害,导致水淹灾害更甚,给当地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澳门与珠海将成为珠三角发展重中之重的城市,使得澳门附近水域周边区域的经济社会地位进一步上升,使得澳门附近水域周边地区成为防洪防淹重点关注保护区域,必然对防洪(潮)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澳门内港挡潮闸工程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内港区域防洪(潮)排涝能力,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本研究以澳门内港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根据相关设计文件的数据和数模计算的方法,对挡潮闸工程进行工程分析,并着重对工程施工期和运营期的水文情势影响进行预测分析,旨在对项目建设的合理性和工程效果进行预测,主要结论如下:(1)澳门内港挡潮闸工程的建设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也符合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建闸方案相比于建堤方案,在水文情势、水环境和水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湾仔水道控制水位为1.8 m,近期推荐按1.5 m水位实施,施工导流方式只能考虑采用分期围堰导流的方式。(2)在施工期二期围堰上游潮位稍有壅高;围堰下游潮位主要受潮汐控制,潮位变化不明显。潮位壅高现象在丰水期比枯水期稍明显。工程建设后,不透水建筑物之间出现局部射流系统,流速出现不同程度增加,不透水建筑物正对区域流速稍有降低,不透水构筑物附近围堰后流向发生一定偏转工程附近河道涨潮期间纳潮量较工程前总体下降,下降幅度最明显出现在前山河工程下游区域。(3)工程营运期闸门打开情况下,工程上游区域潮位出现轻微壅高现象,工程下游区域潮位变化不明显。工程营运期外海潮位超过1.5 m闸门关闭情况下,闸内区域高高潮位保持为关闸时刻潮位,闸外高高潮位不变;低低潮位稍有壅高。营运期流速增加较明显出现在不透水构筑物之间的局部射流系统区域,流速减缓较明显出现在不透水构筑物屏蔽作用区域,工程前后动力变化主要发生在距工程180 m范围内。运营期工程附近河道涨潮期间纳潮量变化趋势与施工期相同。

周晴,赵玲玲,吴康敏,李苑君[3](2019)在《粤港澳大湾区传统农业洪潮适应开发模式与生态文明经验》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梳理17世纪以来至20世纪50年代粤港澳大湾区适应洪涝环境的地域开发典型模式,发现该地区根据洪水和潮水不同作用特点形成3种模式:1)北部肇庆、高要、清远、三水一带的低塱地区,以洪水影响为主,利用西江洪水期旺发的鱼苗资源进行涡塘养殖,发展种植耐涝的深水稻和经济水生植物;2)中部南海、顺德、高明洪潮叠加区普遍开发为连片桑基鱼塘,发展一套防洪抗涝与利用洪水期潮水排灌的技术体系;3)中山、番禺、东莞、新会一带的沿海口门区以潮水作用为主,当地通过沿岸浅滩大量投石修筑小型丁坝、种植水草等技术措施加速滩涂泥沙淤积,围、垦开发。滩涂开发过程中创造性地利用洪潮加速潮滩植物群落演替,以及排灌、改良培肥水稻土、选种适生作物。这3种开发模式是粤港澳大湾区在地域开发中变害为利的具体实践,总结其人水和谐的经验,可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刘畅,林绅辉,焦学尧,沈小雪,李瑞利[4](2019)在《粤港澳大湾区水环境状况分析及治理对策初探》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梳理粤港澳大湾区河流、水库、近岸海域的水体污染现状,分析城市内涝、河流及入海口水量变化问题,发现湾区水体污染主要由大城市密集的人口和工业活动造成,不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和管理体系使水体污染进一步加剧;对生态用水的过度侵占是水量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总结国际先进湾区完善立法、提高标准、控制排放和保护生态的水环境治理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水环境的进一步治理提出对策:1)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污水处理;2)加强海绵城市建设;3)控制围垦,加强生态保护;4)加快推进社会经济转型。

陆永军,季荣耀,王志力,顾继一,贾良文,莫思平[5](2019)在《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低水位时空变化规律》文中提出珠江三角洲近30年的大规模无序采挖沙改变了网河区水多沙少、河势稳定的演变趋势,促使河床由缓慢淤积转变为大幅下切,低水位出现明显下降。这种人为作用已涵盖并远超同期河流自然演变的程度,对取水供水、生态保护、航运保障等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总结河口三角洲地区水位变化研究的基础上,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为例,按低水位变化划分为常年潮流段、季节性潮流段和常年径流段。其中,常年潮流段基本不受采砂影响;季节性潮流段依据径流、潮流比例,越靠近枯水潮流界,低水位变化越大;常年径流段还存在溯源冲刷引起的低水位下降。结合水沙变异过程,试图探讨水动力对河床急剧演变的响应机制,以期为通航低水位设计提供依据。

石盛玉,程和琴,玄晓娜,胡方西,袁小婷,姜月华,周权平[6](2018)在《近十年来长江河口潮区界变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潮区界是标志水位是否受潮动力影响的关键界面,对港航安全与区域防洪意义重大.限于研究方法,近期海平面上升以及大规模工程建设运行背景下的潮区界变动情况亟待研究.对20072016年长江下游水文站实测水位资料进行频谱分析,结合红噪声检验判断水位过程中的潮差变化,分析了长江河口潮区界变动范围与特征.结果显示:(1)特大枯水时期,九江站流量约8440m3s-1时,潮区界在九江附近;特大洪水时期,九江站流量约66700m3s-1时,潮区界在枞阳闸与池口之间;(2)自上而下九江流量对潮区界的影响沿程减弱,南京潮差的影响沿程增强,相近流量/潮差下潮区界位置有变动,变动范围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潮差的减小而增大;(3)在海平面上升以及流域河口工程建设的持续影响下,未来潮区界或将进一步上移.

袁菲,何用,吴门伍,刘斌[7](2018)在《近60年来珠江三角洲河床演变分析》文中提出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实测河床地形资料分析表明,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干支流河道及主要入海水道在人类活动及来水来沙变化的共同影响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切演变。西江干流河道在1999年前以淤积为主,1999年后,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河道严重冲蚀。北江干流河道在1960年前呈自然淤积的状态,1960年后,河道河床严重下切。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末珠江三角洲支流河道普遍下切,且程度不均。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珠江入海口门水道中,洪奇沥和磨刀门水道下切较为明显,蕉门及崖门水道受采砂影响,出现异常深坑。初步分析表明来沙减少对西江河床下切的最大贡献率约为26%,采砂活动和航道整治是珠江三角洲快速下切的主要原因。

王静新[8](2017)在《近四十年来西江磨刀门水道河床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将西江磨刀门水道1962、1977、1999年航道图高程信息数字化,建立了磨刀门水道的DEM,为珠江三角洲网河其它河道建立DEM提供了借鉴。利用此模型研究了磨刀门水道河床近40多年的河床演变,研究表明:1962-1977年总体表现为淤积,淤积量20.33×106m3,主要冲淤深度介于2-2m之间;1999年较1977年河床处于冲刷状态,冲刷量26.17×106m3,冲淤深度在4-2m之间。19621999年磨刀门水道总体表现为冲刷状态,净冲刷量约5.76×106m3,年均冲刷率0.16×106m3/a,单位河长冲刷率约为0.13×106m3/km,浅滩面积减少,河槽深槽范围扩大,水深增大,断面向窄深发展。上游水沙来量变化、三角洲网河及河口区围垦和联围筑闸的影响及网河区大规模河床采砂是近四十年西江磨刀门水道河床演变的主要驱动因子。

石盛玉[9](2017)在《近期长江河口潮区界变动及河床演变特征》文中提出潮区界作为感潮河段上界,是标志水位受潮动力作用与否的关键界面,其位置随径流与潮流相对强弱不断变化。近年来,人类活动对长江径流时空分布与能量的改变,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都影响了潮波上溯过程,潮区界也随之发生变动。潮差造成的水位抬高给防汛抗洪带来直接威胁,而潮区界下游河段由于径流受阻、水位雍高,复杂的水流特性对河床演变与岸坡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新形势下长江潮区界如何变动的研究对防洪及港航安全意义重大。世界上各大流域大型水利工程对河槽动力、沉积、地貌过程造成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长江作为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自三峡截流后流域来沙量急剧减少,对潮区界变动河段河床演变进行研究,在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增强干线航运能力,改善支流通航条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对2007~2016年长江下游水文站实测水位资料进行频谱分析,研究水位过程中潮差的变化情况,判断长江河口潮区界变动范围,归纳其变动特征;通过GIS技术对变动河段水下地形资料进行河床演变分析,归纳整体地貌演变特征;利用多波束测深系统重点对冲淤显着的区域进行现场测量,分析河床局部地貌演变特征,讨论其形成环境,为日后的航道整治以及河槽治理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07~2016年,九江站流量在8440~66700m3/s之间,水位频谱分析显示:潮区界总体变动范围为江西九江到安徽池口。九江站流量约8440 m3/s时,九江水位中有微弱潮差,潮区界上界应在九江附近;九江站流量约66700m3/s时,池口水位中有微弱潮差,而枞阳闸水位中潮差消失,潮区界下界应位于枞阳闸与池口之间。(2)潮区界至九江的距离与同期九江站平均流量呈较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相近流量下潮区界位置有变动,变动范围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与南京站平均潮差呈较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相近潮差下潮区界位置有变动,变动范围随潮差的减小而增大。九江流量对潮区界变动的影响自上而下沿程减弱,南京潮差对潮区界变动的影响自上而下沿程增强。(3)1998~2013年九江-芜湖河段岸线基本稳定,江心洲移动显着,主要形式为洲头冲刷,沙洲整体下移与并岸、大沙洲分离以及小沙洲合并等;Om浅滩大多蚀退、下移,整体面积减小;-5 m、-10 m以深区域范围增大;深泓线整体呈浅滩刷深、凹陷段淤涨的特点,底形趋于平缓。九江-安庆段深泓整体刷深,安庆-铜陵段深泓小幅淤浅,铜陵-芜湖段深泓沿程由淤转冲。主支汉地位相对稳定,同汉内深槽大幅摆动,横断面普遍冲刷,主要形式为河床整体下切、双槽向单槽转换以及强烈的近岸冲刷等,多数断面呈左冲右淤、槽冲滩淤的特点。(4)1998~2013年九江-芜湖河段整体冲刷,其中,Om以下河槽冲刷总量约为24775万1m3,平均冲刷深度约0.37 m,年均冲刷速率为1652万m3/a;Om以上浅滩整体淤积,淤积总量约1880万m3,年均淤积速率为125万m3/a,远低于河槽冲刷幅度。自上而下河槽冲刷逐渐减弱,浅滩淤积逐渐增强。河槽冲刷总体呈凹岸强凸岸弱、洲头强洲尾弱、主汉强支汊弱以及冲淤交替出现的特点。随着流域以及河口大型工程的建设,这种冲刷环境还将持续,并进一步对潮区界变动以及相应河段的河床演变造成影响。(5)冲淤显着的区域发育有冲刷深槽、冲刷坑、水下堆积岸坡、水下侵蚀岸坡以及复合型侵蚀岸坡等微地貌。其中,冲刷深槽主要发育在顺直微弯河段,冲刷坑主要发育在分汉河段局部河槽地貌突变处,水下侵蚀岸坡主要发育在近岸冲刷严重的区域。

陈国轩,艾小榆,黄剑威,王鑫[10](2016)在《东莞水乡河网区联围筑闸防洪影响分析研究》文中认为联围筑闸可简化水系、缩短防洪堤线,控支强干、使泄洪通畅,对保护围内土地起到重要作用。东莞水乡河网区被河流分割成众多独立联围,造成了涉水管理分割、水体流动性不足,加剧了水体污染,制约着区内经济发展。为实现堤围一体化建设与管理,对东莞市水乡河网区进行不同联围筑闸方案进行研究,通过各方案对河网水位、分流比的影响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为东莞水乡河网区水利建设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二、珠江三角洲联围筑闸对水流及河床演变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珠江三角洲联围筑闸对水流及河床演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西北江三角洲河道纵向连通性变化及其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与数据
2 研究方法
    2.1 纵向连通性指标LC
    2.2 分段线性回归模型
3 结果分析及讨论
    3.1 纵向连通性变化特征
        3.1.1 趋势变化分析
        3.1.2 季节变化分析
    3.2 成因分析
        3.2.1 上游来水
        3.2.2 人类活动
4 结论

(2)澳门内港挡潮闸工程分析与水文情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背景
        1.1.2 工程建设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程分析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分析的内容
    2.3 工程建设与相关政策及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2.3.1 与产业政策的符合性分析
        2.3.2 与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
    2.4 总体方案比选
        2.4.1 水文情势比选分析
        2.4.2 水环境比选分析
        2.4.3 水生态环境比选分析
    2.5 工程方案环境合理性分析
        2.5.1 控制水位选择合理性分析
        2.5.2 通航孔底、闸底板高程与闸孔总净宽选择合理性分析
        2.5.3 施工导流方案环境合理性分析
    2.6 工程管理及运行调度
        2.6.1 管理运营
        2.6.2 运行调度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文现状及施工期水文情势影响预测
    3.1 水文现状
        3.1.1 径流特性
        3.1.2 洪水特性
        3.1.3 潮汐特性
        3.1.4 泥沙
    3.2 施工期水文情势影响预测
        3.2.1 预测分析方法
        3.2.2 潮位影响分析
        3.2.3 潮流影响分析
        3.2.4 纳潮量影响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营期水文情势影响预测
    4.1 拟建工程调度运行方式
    4.2 营运期工程区域水文情势影响分析
        4.2.1 分析方法与工况
        4.2.2 潮位影响分析
        4.2.3 潮流影响分析
        4.2.4 纳潮量影响分析
        4.2.5 石角咀水闸上游水文情势影响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粤港澳大湾区传统农业洪潮适应开发模式与生态文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冴
2 开发模式
    2.1 北部洪潦区的深水稻与涡塘养殖模式
    2.2 中部洪潮叠加区的桑基鱼塘开发模式
    2.3 沿海潮区的人工促淤与稻作模式
        2.3.1 人工促淤
        2.3.2应对洪涝的稻田耕作制度
        2.3.3 水利与灌溉
3 生态文明经验
4 结论

(4)粤港澳大湾区水环境状况分析及治理对策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水环境问题
    1.1 水环境污染
        1.1.1 河流污染
        1.1.2 水库污染
        1.1.3 近岸海域污染
    1.2 城市内涝
    1.3 水文特征的改变
2 国内外典型湾区的治理措施及启示
    2.1 国际先进湾区水环境治理历程
        2.1.1 纽约湾
        2.1.2 旧金山湾
        2.1.3 东京湾
    2.2 国内主要湾区水环境治理历程
        2.2.1 渤海湾
        2.2.2 胶州湾
        2.2.3 环杭州湾
3 粤港澳大湾区水环境治理对策

(5)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低水位时空变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珠江三角洲近期水沙变异过程
    1.1 同流量下水位变化
    1.2 河床演变对人工采砂的响应
    1.3 潮汐动力变化
2 低水位时空变化规律
3 结论与建议

(6)近十年来长江河口潮区界变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水文数据收集与处理
    2.2 时间序列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潮区界变化范围
        3.1.1 极端流量水情
        3.1.2 潮区界上界
        3.1.3 潮区界下界
    3.2 潮区界变动特征
        3.2.1 九江站
        3.2.2 湖口站
        3.2.3 彭泽站
        3.2.4 安庆站
    3.3 流量、潮差与潮区界关系
        3.3.1 九江流量与潮区界关系
        3.3.2 南京潮差与潮区界关系
        3.3.3 流量与潮差对潮区界变动的综合影响
4 讨论
    4.1 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4.2 表征径潮强度的参数选择
    4.3 潮区界变动的影响因素
5 结论

(7)近60年来珠江三角洲河床演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干流河道河床演变
    1.1 西江干流河床演变
    1.2 北江干流河床演变
2 支流河道河床演变
3 入海水道河床演变
4 珠江三角洲河道河床演变影响因素
    4.1 人类活动影响
    4.2 来水来沙变化
    4.3 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5 结论

(8)近四十年来西江磨刀门水道河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
2. 研究资料与处理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河床形态的分析
    3.2 河道横断面特征变化
    3.3 河床纵断面特征变化
    3.4 冲淤量变化分析
    3.5 冲淤分布特征
4. 磨刀门水道河床冲淤演变原因分析
    4.1 上游水沙来量变化
    4.2 三角洲网河及河口区围垦和联围筑闸的影响
    4.3 网河区大规模河床采砂
5. 结语

(9)近期长江河口潮区界变动及河床演变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发展与现状
        1.2.1 潮区界变动研究现状
        1.2.2 河床演变特征研究方法
        1.2.3 长江中下游河段河床演变研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水文泥沙特征
    2.2 河口潮汐特征
    2.3 流域地貌特征
    2.4 流域大型工程
    2.5 重点研究区域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水文数据的收集与预处理
    3.2 水位频谱分析
    3.3 表层沉积物样品采集与粒度分析
    3.4 水下地形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3.5 床面微地貌的现场测量与数掘处理
第四章 近期长江河口潮区界变动
    4.1 潮区界变动范围
        4.1.1 极端流量
        4.1.2 潮区界上界与下界
    4.2 潮区界变动特征
        4.2.1 九江站
        4.2.2 湖口站
        4.2.3 彭泽站
        4.2.4 安庆站
    4.3 九江流量-潮区界对应关系
    4.4 南京潮差-潮区界对应关系
    4.5 流量与潮差对潮区界变动的综合影响
    4.6 分析与讨论
        4.6.1 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4.6.2 潮差与径流强度的参数选择
        4.6.3 潮区界变动的影响因素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江潮区界变动河段河床演变特征
    5.1 平面形态变化
        5.1.1 潮区界变动河段分段
        5.1.2 潮区界变动上段平面形态
        5.1.3 潮区界变动下段平面形态
        5.1.4 潮区界下游河段平面形态
    5.2 河槽断面形态变化
        5.2.1 河槽纵向变化
        5.2.2 典型横断面变化
    5.3 冲淤特征分析
    5.4 典型冲淤区域床面微地貌特征
        5.4.1 冲刷深槽
        5.4.2 冲刷坑
        5.4.3 水下堆积岸坡
        5.4.4 水下侵蚀岸坡
        5.4.5 复合型冲刷微地貌
    5.5 近期潮区界变动河段冲刷环境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东莞水乡河网区联围筑闸防洪影响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东莞水乡河网区概况
2 联围筑闸方案设计
    2.1 联围筑闸必要性
    2.2 联围筑闸方案
    2.3 方案影响分析方法
        2.3.1 数模概况
        2.3.2 模型验证
        2.3.3 方案影响分析边界控制条件
3 联围筑闸方案影响分析结果
4 结论

四、珠江三角洲联围筑闸对水流及河床演变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北江三角洲河道纵向连通性变化及其成因分析[J]. 朱晨春,陈晓宏,杨杰,白文魁. 水文, 2020(06)
  • [2]澳门内港挡潮闸工程分析与水文情势研究[D]. 郭嘉亮.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3]粤港澳大湾区传统农业洪潮适应开发模式与生态文明经验[J]. 周晴,赵玲玲,吴康敏,李苑君. 热带地理, 2019(05)
  • [4]粤港澳大湾区水环境状况分析及治理对策初探[J]. 刘畅,林绅辉,焦学尧,沈小雪,李瑞利.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 [5]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低水位时空变化规律[J]. 陆永军,季荣耀,王志力,顾继一,贾良文,莫思平. 水科学进展, 2019(06)
  • [6]近十年来长江河口潮区界变动[J]. 石盛玉,程和琴,玄晓娜,胡方西,袁小婷,姜月华,周权平.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8(08)
  • [7]近60年来珠江三角洲河床演变分析[J]. 袁菲,何用,吴门伍,刘斌. 泥沙研究, 2018(02)
  • [8]近四十年来西江磨刀门水道河床特征研究[J]. 王静新. 珠江水运, 2017(12)
  • [9]近期长江河口潮区界变动及河床演变特征[D]. 石盛玉. 华东师范大学, 2017(11)
  • [10]东莞水乡河网区联围筑闸防洪影响分析研究[J]. 陈国轩,艾小榆,黄剑威,王鑫. 人民珠江, 2016(07)

标签:;  ;  ;  ;  ;  

珠江三角洲闸门对水流及河床演化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