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股神经卡压综合征5例报告

急性股神经卡压综合征5例报告

一、急性股神经卡压综合征5例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郑鸥[1](2020)在《毫针联合皮内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毫针联合皮内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毫针联合皮内针是否可以更好地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及减少后遗症的出现,进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花园山)门诊收治的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对符合纳入标准而不符合排除标准的病例按照就诊先后顺序进行随机分组,共分3组,即毫针组、皮内针组、毫针加皮内针组,每组各30例,90例患者均全程配合完成研究。患者入组前先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心电图、颅脑CT等检查,指标异常者将进行综合评估,不符合纳入标准或符合排除标准者予以排除,毫针组患者采用单纯毫针针刺治疗,皮内针组患者采用单纯皮内针治疗,毫针加皮内针组患者采用毫针治疗后加皮内针治疗,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6日后休息1日,共治疗4周,并在治疗前,第2周、第4周治疗结束后进行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评分、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面神经功能评分记录,并进行疗效评估。运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1.毫针组、皮内针组、毫针加皮内针组三组基线资料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型、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评分、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面神经功能评分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三组具有可比性。2.三组组内比较:(1)与治疗前对比,三组FDIP评分治疗2周后、4周后均提高,FDIS评分治疗2周后、4周后均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治疗前对比,三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治疗2周后、4周后均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治疗前对比,三组面神经功能评分治疗2周后、4周后均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组间比较:(1)毫针组与皮内针组对比,FDIP评分、FDIS评分、H-B面神经功能分级、面神经功能评分治疗2周后、4周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毫针加皮内针组与毫针组、皮内针组对比,治疗2周后、4周后,(1)FDIP评分较高,FDIS评分较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H-B面神经功能分级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面神经功能评分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疗效比较:(1)毫针组与皮内针组对比,治疗2周后,毫针组治愈率为6.67%,总有效率为66.67%;皮内针组治愈率为3.33%,总有效率为63.33%;治疗4周后,毫针组治愈率为13.33%,总有效率为76.66%,皮内针组治愈率为6.66%,总有效率为7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毫针加皮内针组与毫针组、皮内针组对比,治疗2周后,治愈率为26.67%,总有效率为90%;治疗4周后,治愈率为50%,总有效率为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毫针针刺、皮内针以及毫针联合皮内针均可以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减少后遗症的出现,且毫针联合皮内针组效果更明显,因此,临床中在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患者时,可以联合毫针和皮内针以加强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并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粟小芸[2](2020)在《多序列定量磁共振神经成像在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多序列磁共振神经成像用于周围神经丛检查定量方法的建立目的:探讨多序列定量磁共振神经成像在臂丛和腰骶丛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测定臂丛(C5-C8神经根)和腰骶丛(L4-S1神经根)多参数的正常参考值,同时探讨各参数值在正常人左、右两侧和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方法:共纳入163名健康受试者(平均年龄38岁,年龄范围18-65岁),完全随机分为臂丛组、腰骶丛组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组。臂丛和腰骶丛组扫描序列包括冠状位涡轮反转恢复幅度序列,冠状位容积内插体部检查序列和三维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序列。DTI组包括DTI和质子加权成像序列。测量双侧臂丛(C5-C8),腰骶丛(L4-S1)神经根的直径、对比强化比(contrast-enhanced ratios,CR)、神经-肌肉T2 信号比(nerve-to-muscle T2 signal intensity ratios,nT2)、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 anisotropy,FA)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iusion coefficient,ADC)以及纤维束追踪成像。年龄在18-40岁之间者为青年组,大于40岁者为中年组。统计学方法包括卡方列联表,Kruskal-Wallis H检验,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一致性分析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估。结果:臂丛组(n=54),腰骶丛组(n=54)和DTI组(n=55)受试者的性别及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神经根直径与BMI无统计学相关(P>0.05)。各参数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一致性评估良好(ICC范围0.703-0.891)。各参数的左、右两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C7神经根和腰骶丛神经根直径大于女性(P<0.05)。中年组神经根的nT2值大于青年组(P<0.05)。腰骶丛神经根的CR值中年组大于青年组(P<0.05)。中年组S1神经根的直径小于青年组(P<0.05)。C8神经根的FA值与年龄呈弱负相关(r=-0.25,P=0.011)。神经根、神经节的FA值与ADC值间分别呈弱和中等程度的负相关。神经节FA值均小于相应节段神经根(P<0.05),而ADC值均大于神经根(P<0.05)。结论:多序列定量磁共振神经成像是可行且可重复的,并且获得了臂丛、腰骶丛神经根多参数的正常参考值。正常神经根参考值两侧虽无明显差异,但各参数在不同性别和年龄间存在一定差异性。第二部分磁共振神经成像评价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异常分布和影像特征研究目的:采用磁共振神经成像评估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CIDP)在外周神经中的异常受累分布和磁共振影像特征。材料和方法:共纳入31例CIDP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者。使用3.0 T磁共振扫描仪行增强后的三维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three-dimensional,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optimized contrasts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3-D SPACE)序列获取臂丛和腰骶丛的磁共振神经成像。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行马尾神经T1、T2加权平扫和T1加权增强成像。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神经医师评估外周神经肥大的类型(Ⅰ型:均匀弥漫性肥大;Ⅱ型:多灶性梭形肥大)、分布和马尾神经异常表现。测量臂丛(双侧C5-C8神经根)和腰骶丛(双侧L4-S1神经根、坐骨和股神经)直径。非正态分布数据表示为中位数(M)和四分位数(QI,Q3)。统计学方法包括卡方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结果:在CIDP中,19/31例(61.3%)臂丛神经和25/31例(80.6%)腰骶丛神经异常肥大并伴有T2信号增高。对照组外周神经未见异常影像表现。其中,Ⅰ型肥大:臂丛17例(54.8%),腰骶丛21例(67.7%);Ⅱ型肥大:臂丛2例(6.5%),腰骶丛4例(12.9%)。在CIDP患者中发现11例(35.5%)双侧迷走神经,12例(38.7%)颅外三叉神经分支和10例(32.3%)肋间神经呈弥漫均匀性或多灶性梭形肥大。3例(9.7%)CIDP患者可见马尾神经增粗,13例(41.9%)马尾神经强化。CIDP组的臂丛(C5-C8神经根)、腰骶丛(L4-S1神经根和坐骨、股神经)的直径大于对照组(P<0.001)。ROC分析示L5神经根具有最佳的诊断效能,其截止值、灵敏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06mm,86.4%,97.4%和0.964。CIDP组和对照组的臂丛、腰骶丛神经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的一致性良好(ICC范围为0.83-0.91)。结论:增强后SPACE序列磁共振神经成像有助于评估CIDP异常的外周神经影像特征和分布受累范围,是值得推荐的有价值的诊断方法。腰骶丛神经成像较其它区域对CIDP的诊断更为敏感,可作为对CIDP推荐的成像部位。第三部分多序列定量磁共振神经成像在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中的鉴别诊断研究目的:探讨多序列磁共振神经成像在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CIDP)中臂丛和腰骶丛多参数定量评估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共纳入37例CIDP患者和37例年龄相匹配的对照组患者。对臂丛和腰骶丛神经行多序列的磁共振神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MRN)检查,包括涡轮反转恢复幅度序列,容积内插体部检查序列,三维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three-dimensional,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optimized contrasts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3D SPACE)序列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序列。测量臂丛(C5-C8神经根)和腰骶丛(L4-S1神经根)双侧神经根直径,神经-肌肉T2信号强度比(nerve-to-muscle T2 signal intensity ratio,nT2),强化比(contrast-enhanced ratio,CR),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采用30度翻转角和FA阈值为0.1进行弥散张量纤维束追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统计学分析包括wilcoxon符号秩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和 Spearman 等级相关。结果:共纳入74例患者(共148个神经丛,1036根神经)。CIDP组和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CIDP患者的双侧C5-C8,L4-S1神经根、坐骨神经和股神经直径均显着大于患者对照组(P<0.001)。CIDP组臂丛、腰骶丛神经根的CR,nT2和ADC值均显着高于患者对照组,而CIDP组的FA值较对照组显着减低(P<0.001)。ROC分析显示在单指数模型中腰骶丛神经根的FA值具有最佳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为0.807,相应灵敏度为94.1%、特异度为53.5%,cut-off值为0.355。在双指数联合诊断模型中,腰骶丛神经根的FA值联合CR值显示出最高的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为0.892,相应的灵敏度为83.8%,特异度为80.9%。在CIDP和对照组中,神经根FA值与ADC值存在中等程度的负相关关系(|r’s|值范围0.403-0.477,P<0.01)。神经根CR值与FA和nT2值存在轻度相关(|r’s|值范围0.179-0.252,P<0.01),而与其余参数无显着相关。在CIDP组中,神经根nT2与ADC值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s=0.495,P<0.01),而在对照组中呈轻度相关(r’s=0.284,P<0.01)。余FA值、直径、nT2和ADC值间存在轻度相关关系(|r’s|值范围0.216-0.390,P<0.01)。各参数值存在较好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的一致性表现(ICC范围:0.754-0.892)。结论:多序列磁共振神经成像能多参数定量臂丛和腰骶丛神经根,对CIDP与其他多发性神经病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3D SPACE序列结合DTI和对比增强技术可作为脱髓鞘多发性神经病的联合推荐方案。第四部分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的神经电生理、临床及与定量磁共振神经成像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以及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CIDP)患者的临床资料、电生理参数与定量磁共振神经成像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共纳入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患者102例,其中CIDP组41例,遗传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hereditary motor and sensory neuropathies,HMSN)组 30 例,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组31例。对所有患者的正中、尺、腓总和胫神经行神经电生理检查。A组为所检神经均能引出反应波形,B组为一条及以上无法引出反应波形。采用炎性 Rasch-built 整体残疾量表(Inflammatory Rasch-built Overall Disability Scale,I-RODS)、CIDP 疾病活动状态分级(CIDP disease activity status,CADS)以及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the UK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RC)六级肌力评定法评估疾病活动性以及严重程度。对CIDP患者行臂丛和腰骶丛磁共振神经成像检查。测量双侧神经根直径,神经-肌肉 T2 信号强度比(nerve-to-muscle T2 signal intensity ratio,nT2),强化比(contrast-enhanced ratio,CR),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后取神经丛同侧神经根各参数值的平均值。统计学方法包括卡方列联表、Kruskal-Wallis H和Mann-Whitney U检验、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双尾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神经电生理共测定492条四肢运动神经,505条感觉神经。CIDP下肢神经的未引出率较上肢更高(P<0.001),感觉神经的未引出率较运动神经更高(P<0.05)。B组运动传导速度(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MCV)、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SCV)、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波幅均显着低于A组。且B组运动末端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和感觉峰潜伏期(peak latency,PL)均较A组更长(P<0.05)。CIDP组运动神经传导的未引出率较GBS组高(P<0.01),而与HMSN组无显着意义(P>0.05)。定量分析示,HSMN组较CIDP组MCV更低,DML更长(P<0.05)。GBS组较CIDP组MCV更高,但CMAP波幅更低(P<0.05)。CIDP组感觉神经传导的未引出率较HMSN组高(P<0.01),而与GBS组无显着差异(P>0.05)。定量分析示,HSMN组较CIDP组SCV、SNAP波幅更低(P<0.05)。而CIDP组腓浅神经SCV、SNAP波幅较GBS组更低(P<0.05)。MCV、DML与神经根直径、nT2、FA及ADC值间均有中等程度相关性(| r |范围:0.4-0.7)。SCV、PL与CR值之间,以及SNAP波幅与ADC间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关系(|r|范围:0.4-0.7)。FA与疾病病程(r=-0.406)和CSF蛋白定量(r=-0.441)存在中等程度的负相关,且ADC与后者呈轻度正相关(r=0.356)(P<0.05)。CR值与 CADS 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s=0.570,P=0.003)。FA值与四肢MRC肌力评分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r’s范围:0.410-0.493,P<0.05)。I-RODS评分与磁共振参数间未见显着统计学相关。结论:CIDP、HSMN和GBS神经电生理均表现为脱髓鞘合并轴索损伤改变,但存在一定差异。多序列磁共振神经成像定量参数与CIDP髓鞘相关的神经电生理参数、以及实验室检查和疾病严重程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可提供有效的MR标志物。

沈兴邦[3](2019)在《颈夹脊穴温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的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对比局部推拿与颈夹脊穴温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的临床疗效,分析评价颈夹脊穴温针灸结合推拿疗法的优势与特点,为临床诊治顽固性、难治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与角度,并为临床上综合方法治疗的推广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标准(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剔除标准),将符合标准的70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配至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颈夹脊穴温针灸结合局部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局部推拿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是隔天治疗一次,5次为1疗程,共2个疗程,总治疗时间为20天。疗效观察指标为长海痛尺评分、握力指数、患肢ADL评分、改良肘关节HSS评分之功能活动评分。通过观察记录,得出治疗前后及随访3月指标评分数据并进行疗效比较。所得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处理。最后结合数据统计结果及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对整个课题研究进行探讨与总结。成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观察指标(长海痛尺评分、握力指数、患肢ADL评分、改良肘关节HSS评分之功能活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资料平衡,具有临床可比性。两组治疗后长海痛尺评分均较前明显下降,握力指数、患肢ADL评分、改良肘关节HSS评分之功能活动评分均较前明显提高,治疗前后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均有疗效。同时,除改良肘关节HSS评分之功能活动评分以外,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较对照组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短期整体疗效优。随访3月,治疗组失访1人,对照组失访2人,两组长海痛尺评分仍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握力指数、患肢ADL评分、改良肘关节HSS评分之功能活动评分仍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均有远期效果。同时,治疗组随访3月差值较对照组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长期疗效优。失访人员不纳入统计学处理,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3%,随访3月为91.2%,对照组总有效率是82.9%,随访三月为75.8%,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观治疗后、随访3月疗效对比,表明治疗组短期及长期疗效均较对照组优。结论:针对顽固性网球肘,局部推拿疗法与结合了颈夹脊穴温针灸的综合疗法均有一定疗效,而颈夹脊穴温针灸结合推拿疗法在短期与长期疗效均较单纯局部推拿治疗更具优势,对顽固性网球肘的治疗与复发控制皆有积极意义。这种针对顽固性疾病的远近结合、针灸推结合的综合疗法值得临床深入探讨与推广。

曲涛[4](2017)在《正常成人男性会阴部肌肉骨骼系统高频超声检查》文中指出目的:明确正常成人男性会阴部肌肉骨骼系统的超声声像图特征,阐明正常成人男性会阴部肌肉骨骼系统的高频超声扫查方法。方法:使用Toshiba Aplio500型高频超声诊断仪检查30例正常成人男性会阴部,通过横切、纵切及斜切等扫查方法,记录并描述正常成人男性会阴部肌肉、骨骼、韧带、血管、神经的超声声像图;测量尿道球的最大横截面积各3次,取其平均值,分别按照年龄5岁间距、身高5cm间距、体重5kg间距进行分组,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年龄5岁间距组、身高5cm间距组及体重5kg间距组受检者尿道球横截面积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本研究以耻骨联合、坐骨结节、尾骨尖、肛门及肛尾韧带等为解剖标志,获取正常成人男性会阴部各个切面的高频超声声像图。具体描述了会阴深隙、会阴浅隙、坐骨直肠窝、阴部管、阴股沟内容物及肛门外括约肌、肛提肌、会阴中心腱、肛提肌腱弓、坐骨海绵体肌、球海绵体肌、会阴浅横肌、会阴深横肌的相互毗邻关系和超声声像图特点;阐明了阴部内动脉、肛动脉、阴茎球动脉、阴茎深动脉及阴部神经的超声定位及超声声像图特征;明确了肛尾韧带、耻骨弓状韧带的起止及其超声声像图特点。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年龄5岁间距组、身高5cm间距组及体重5kg间距组的受检者尿道球横截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可作为正常成人男性会阴部肌肉骨骼系统首选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曲涛,尹倩,鄂占森[5](2016)在《高频超声在男性会阴部肌骨疾病中的应用进展》文中认为男性会阴部解剖结构复杂,病变多种多样,对其相关疾病的诊断一直首选X线、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高频超声具有无创、价廉、可重复性好、实时动态观察等优势,能够清晰显示男性会阴部的肌肉、肌腱、韧带、神经及血管的正常解剖声像图及相关疾病的位置、范围、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和血流分布情况。因此,高频超声检查对男性会阴部肌肉骨骼系统疾病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柳现飞[6](2011)在《汶川地震致两类特殊类型非离断性闭合周围神经伤的发病与治疗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体位性周围神经损伤目的探讨体位性周围神经损伤发生的发病情况和可能机制,为该类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的确立奠定基础。方法2008年8月-2010年5月,对四川省绵竹地震灾区康复救治中心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填写自制的地震周围神经损伤随访调查问卷表,采用下乡登门随访,电话预约门诊随访和推荐抽样方式采集病例,由专家以LSUMC Grading System周围神经损伤评价为标准,进行物理检查,辅助EMG,高频B超和MRI检查,筛选体位性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全部数据统计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评价,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界值。结果体位性神经损伤共73例(14.51%),122条神经(12.36%),男29例(39.73%),女44例(60.27%),年龄8-89岁,平均年龄(44.41±22.60),受困时间2-38小时,平均受困时间(12.69±10.38)小时。53例为坐骨神经损伤,9例为臂丛神经损伤,11例为股神经损伤。髋关节屈曲体位58例,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伸直体位12例,膝关节屈曲体位61例,其中蹲踞体位32例,髋关节过伸体位11例,肩关节伸展体位9例,3例患者双腿分开,呈劈叉体位。手术治疗0例,康复治疗34例,无任何治疗39例。1年后,股神经全部恢复,臂丛神经2例恢复缓慢,坐骨神经4例恢复缓慢,2年后LSUHSC整条神经评3级以上100%。结论体位性神经伤与受困时间、体位性牵拉和神经本身的特点有关,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促进其再生和修复,神经功能恢复满意。第二部分:比目鱼肌腱弓综合征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地震所造成的比目鱼肌腱弓综合征的发病率和特点,初步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09年5月-2010年5月,胫神经损伤患者为调查对象,由高级职称的专家以LSUHSC的胫神经损伤评价为标准进行物理检查,胫后腘窝Tinel征阳性,辅助肌电图(EMG)、高频B超和核磁共振成像(MRI)筛查。个别比目鱼肌腱弓综合征患者实施手术松解和冷热水辅助康复理疗,此后每3月一次电话随访直至术后2年。全部数据统计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评价,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界值。结果胫神经损伤患者67例,77条(含双侧),比目鱼肌腱弓处Tinel征(+)11例(16.42%),均有筋膜间室综合征,4例合并患肢小腿挤压综合征、骨折和2型糖尿病,手术松解5例,随访24个月,胫神经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比目鱼肌腱弓综合征发生率低,女性常见且发生部位隐蔽,损伤机理与水肿压迫、缺血与再灌注及其特殊的解剖结构有关,手术松解效果满意。

张海波,白新明,马术友[7](2009)在《髂腰肌筋膜室综合征5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髂腰肌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分析5例不同原因造成的髂腰肌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5例患者均在早期依靠病史及查体即确诊,3例CT检查,1例B超检查均对诊断提供有利证据。5例患者经急诊手术病灶清除、减压获得良好疗效。结论:髂部疼痛及包块、股神经损害是髂腰肌筋膜室综合征特点,早期手术减压效果好。

胡波[8](2008)在《针刀松解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镇痛作用的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慢性软组织损伤类疾病迁延难愈、容易复发,中西医疗法对此均难以从根本上治愈。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软组织损伤,常导致顽固难愈的下腰痛,影响正常工作,降低生活质量,消耗大量医疗资源。针刀疗法是我校已故朱汉章教授首创的,在中医经络理论指导下,借鉴外科手术原理,以针刀为主要治疗手段的中医新疗法,是具有知识产权的一项新发明成果。大量的临床报道证实,依据针刀医学关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理论,针刀松解法通过对第三腰椎横突末端松解粘连、刮除瘢痕,使其动态平衡得到恢复,患者疼痛减轻、功能活动恢复正常。针刀治疗以患者易于接受,治疗时间短,疗效显着、巩固,费用较低显示了突出的优越性。但是对于针刀的研究,以往主要集中在临床治疗上,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较少。本课题以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研究针刀松解法镇痛作用及其机理。为阐明针刀医学科学性、完善针刀医学的理论体系、推动针刀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1将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治疗组和针刀治疗组,后三组通过手术在腰椎横突末端植入明胶海绵建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后两组分别给与电针和针刀松解法治疗。大鼠分别存活28天和56天。2以甩尾反射潜伏期为指标,观察针刀松解法的镇痛作用;3分别以光镜和电镜观察模型大鼠病变局部组织病理表现,观察针刀松解法消除局部炎症、促进肌肉再生修复作用;4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脊髓和下丘脑内疼痛相关物质SP、L-ENK、β-EP、CCK-8含量为指标,观察针刀松解法对紊乱的神经肽的调节作用;5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中枢内SP、ENK阳性表达为指标,观察针刀松解法对疼痛信号传递的抑制作用。结果:1造模第2天到第14天干预治疗前,与正常组相比,手术各组大鼠痛阈降低(P<0.05)。28天和56天病理显示肌组织有炎性细胞的浸润,结缔组织增生,肌束膜增厚。电镜下的超微结构显示肌丝断裂,线粒体肿胀,胶原纤维增多。呈现慢性无菌性炎症,说明造模成功,该模型符合临床病理特点,可以用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深入研究。2针刀松解法治疗后(第16天)即能升高模型大鼠降低的痛阈,这种作用能维持较长的时间,28天和56天的痛阈值都有比模型组高的趋势;3针刀松解法能减少病变局部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增加再生肌纤维数量,增生的胶原纤维排列有序,与肌纤维基本平行;4针刀松解法能降低模型大鼠脊髓和下丘脑内升高的SP、L-ENK、β-EP、CCK-8含量(P<0.05,P<0.01),使其更接近正常水平,28天和56天两个存活期的结果一致;5针刀松解法能抑制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大量表达的SP,同时相应降低脊髓背角、下丘脑、海马、皮层的L-ENK表达(P<0.05,P<0.01),28天和56天两个存活期的结果一致。结论:针刀松解法具有镇痛作用,并且能有较长时间的效应。针刀松解法能促进受损肌肉的再生修复,减轻局部的炎症反应。针刀松解法对模型大鼠中枢内紊乱的神经肽SP、L-ENK、β-EP、CCK-8具有良性调节作用,不但可以降低增多的致痛物质,抑制疼痛信息的传递;还能相应降低高水平的镇痛物质,减少其对机体的不利影响。针刀松解法使机体的痛与镇痛水平趋向正常,恢复机体的平衡稳态,体现了中医针灸疗法整体性、双向性和良性的特点。

姚运峰,刘振华,陈晓东[9](2004)在《急性股神经卡压综合征5例报道》文中研究指明

陈辉[10](2011)在《中药泥灸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中药泥灸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一个全面、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广东省家家乐医院的门诊部就诊84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患者作为受试对象,并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的试验方法。分别为中药泥灸组和小针刀组,每组42例患者。中药泥灸组:将含有制川乌、草乌、制乳香、没药、制附子、桂枝、当归、川芎、血竭等一定量的中草药研磨成粉,加水调成泥状。取出药泥外敷于命门穴、肾俞、气海俞及阿是穴,同时外用红外线理疗机隔空30cm持续加热30min,保持药泥温度,使局部皮肤泛红而不灼伤为度,治疗结束后给予患者100ml的热水饮下,每次1小时,每日1次,5次为一个疗程。小针刀组:患者俯卧位标记压痛点,常规消毒铺孔巾,用2%利多卡因注射局麻满意后,用针头小心刺入达第三腰椎横突尖端骨面,在尖端周围注入含有曲安奈德10mg与2%利多卡因混合液5毫升,出针后用针刀进针达横突骨面,行切割松解,松解范围以横突尖部、背侧及横突上下缘为度,刀下松动即可出刀,术毕创可贴敷伤口,每周一次,5次为一个疗程。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改善程度评分、疼痛综合评分、临床疗效比较、疗次评分、症状及ADL能力评分、体征评分等项目进行量化评分,并以此作为疗效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泥灸组优于针刀组(P<0.05);(2)治疗前后症状及ADL能力评分差值比较:泥灸组优于针刀组(P<0.05);(3)治疗前后体征评分差值比较:泥灸组优于针刀组(P<0.05);(4)治疗前后疼痛综合评分差值比较:泥灸组优于针刀组(P<0.05)。结论中药泥灸组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有如下优点:(1)中药泥灸疗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日常生活能力;(2)中药泥灸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一个全面、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易于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二、急性股神经卡压综合征5例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股神经卡压综合征5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毫针联合皮内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词缩略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工具
        2.3 治疗方案
        2.4 不良反应的处理
        2.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水平比较
        3.2 三组FDI评分比较
        3.3 三组HBGs分级比较
        3.4 三组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3.5 三组疗效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5 结论
讨论
    1 中医对“口眼?斜”的认识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预后
        1.3 中医疗法
    2 西医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
        2.1 面神经
        2.2 病因病理
        2.3 西医疗法
    3 毫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作用机制
    4 皮内针法
        4.1 中医理论基础
        4.2 历史沿革
        4.3 中医作用及作用原理
        4.4 西医作用机制
        4.5 选穴依据
    5 毫针、皮内针的联合作用
    6 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2)多序列定量磁共振神经成像在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多序列磁共振神经成像用于外周神经丛检查中 定量方法的建立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第?部分 磁共振神经成像评价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 性神经病的异常分布和影像特征研究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7.附图
第三部分 多序列定量磁共振神经成像在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中的鉴别诊断研究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7.附表和附图
第四部分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的神经电生理、临床及与定量磁共振神经成像的相关性研究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7.附表
综述 磁共振周围神经成像在多发性神经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献
附录1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2
致谢

(3)颈夹脊穴温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顽固性网球肘的流行病学概述
    1.2 西医对顽固性网球肘的理论探究
        1.2.1 顽固性网球肘的概念
        1.2.2 顽固性网球肘的相关解剖认识
        1.2.3 顽固性网球肘的病因病机探讨
        1.2.4 顽固性网球肘的西医治疗方法及进展
    1.3 中医对顽固性网球肘的理论探究
        1.3.1 病名探源
        1.3.2 病因病机的认识
        1.3.3 中医的治疗方法及进展
    1.4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脱落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容量及分组
        2.2.2 设计思路
        2.2.3 治疗方法
        2.2.4 观察指标
        2.2.5 疗效评价
        2.2.6 统计学处理
    2.3 研究结果
        2.3.1 病例完成情况
        2.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资料比较
        2.3.3 两组患者治疗后结果比较
    2.4 安全性评价
第三章 总结与探讨
    3.1 研究结果总结与分析
        3.1.1 基线资料情况
        3.1.2 临床观察指标情况
        3.1.3 临床疗效情况
        3.1.4 总结
    3.2 本次研究的意义及依据
        3.2.1 顽固性网球肘单纯局部疗效不佳原因探讨
        3.2.2 本次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依据
    3.3 温针灸与颈夹脊穴机制探讨
        3.3.1 颈夹脊穴研究情况
        3.3.2 温针灸研究情况
        3.3.3 总结
    3.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4)正常成人男性会阴部肌肉骨骼系统高频超声检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5)高频超声在男性会阴部肌骨疾病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1.1 血管瘤
    1.2软纤维瘤
    1.3 纤维脂肪瘤
    1.4 畸胎瘤
    1.5 肛周表皮样囊肿
    1.6 神经源性肿物
        1.6.1 神经鞘瘤
        1.6.2 神经纤维瘤
2 损伤性疾病
    2.1 肌肉及肌腱损伤
    2.2 韧带损伤
    2.3 筋膜损伤
    2.4 神经损伤
    2.5 软组织异物损伤
    2.6 尿道断裂
3 炎症性病变
    3.1 肛周脓肿
    3.2 肛瘘
    3.3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
    3.4 痔痔是局部静脉慢性充血致使直肠垫不正常增大形成的。
4 其他
    4.1 阴部管神经阻滞麻醉
    4.2后尿道结石
    4.3 阴股沟皮瓣的临床应用
    4.4 会阴疝
5 小结

(6)汶川地震致两类特殊类型非离断性闭合周围神经伤的发病与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体位性周围神经损伤
    Ⅰ 研究背景
    Ⅱ 对象与方法
    Ⅲ 结果
    Ⅳ 讨论
第二部分:比目鱼肌腱弓综合征
    Ⅰ 研究背景
    Ⅱ 对象与方法
    Ⅲ 结果
    Ⅳ 讨论
附图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7)髂腰肌筋膜室综合征5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治方法
        1.2.1 诊断
        1.2.2 治疗
2 结果
3 讨论
    3.1 解剖学基础与发病原因
    3.2 诊断及治疗

(8)针刀松解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镇痛作用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软组织损伤概述
        1 软组织损伤的概念
        2 软组织损伤的病因
        3 软组织损伤的分类
        4 软组织损伤的基本病理变化
        5 软组织损伤的疼痛机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概述
        1 中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3 针灸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4 针刀松解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针刀松解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痛阈及局部病理变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针刀松解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中枢SP、ENK、β-EP、CCK-8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针刀松解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中枢ENK、SP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照片

(10)中药泥灸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1. 流行病学研究
        2. 第三腰椎的解剖结构
        3. 发病机理研究
        4. 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5.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疗效评定
        6. 治疗研究进展概况
        7. 动物实验方面研究
    二、灸疗概述
        1. 灸法的字解
        2. 中医的灸疗发展史是一个悠久的过程
        3. 施灸材料
        4. 施灸方法及器械
        5. 部位与灸量
        6. 灸疗作用
        7. 灸法适应证
        8. 灸疗法的优势和特点
        9. 灸法的弊端
        10. 灸疗法的发展
    三、中药泥灸的介绍及其机理
        1. 中药泥灸的来源
        2. 中药泥灸的方法
        3. 选穴组方的机理
        4. 中药泥灸作用机理
        5. 中药泥灸的适应症
        6. 中药泥灸的优势和特点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一般资料
        1. 病例来源
        2. 病例标准
        3. 统计学方法
        4. 一般资料
    二、治疗方法
        1. 中药泥灸组(治疗组)
        2. 小针刀组(对照组)
        3. 疗程
    三、观察项目
        1. 疗效评定
        2. 疼痛改善程度评分
        3. 疼痛综合评分
    四、治疗结果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期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能力评分差值比较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综合评分差值比较
        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征评分差值比较表
第三部分 讨论
    一、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的病理特点
    二、小针刀和中药泥灸的治疗机理
        1. 小针刀的医疗原理
        2. 中药泥灸的医疗原理
    三、临床研究的分析
    四、小针刀的现实缺点
    五、中药泥灸的优势和特点
    六、本课题的创新点及特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急性股神经卡压综合征5例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毫针联合皮内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的临床研究[D]. 郑鸥.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2]多序列定量磁共振神经成像在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中的应用研究[D]. 粟小芸.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3]颈夹脊穴温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的疗效研究[D]. 沈兴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正常成人男性会阴部肌肉骨骼系统高频超声检查[D]. 曲涛. 遵义医学院, 2017(10)
  • [5]高频超声在男性会阴部肌骨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 曲涛,尹倩,鄂占森. 医学综述, 2016(09)
  • [6]汶川地震致两类特殊类型非离断性闭合周围神经伤的发病与治疗研究[D]. 柳现飞.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11(10)
  • [7]髂腰肌筋膜室综合征5例分析[J]. 张海波,白新明,马术友.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15)
  • [8]针刀松解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镇痛作用的机理研究[D]. 胡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9]急性股神经卡压综合征5例报道[J]. 姚运峰,刘振华,陈晓东. 解剖与临床, 2004(04)
  • [10]中药泥灸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陈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4)

标签:;  ;  ;  

急性股神经卡压综合征5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