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钛催化剂研究新进展

含钛催化剂研究新进展

一、含钛催化剂研究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魏曰[1](2020)在《钛硅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环氧化反应研究》文中认为钛硅催化剂-双氧水催化氧化反应体系具有原子利用率高、催化剂易分离回收、反应条件温和等优势,在生物质催化氧化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当前该反应体系仍面临催化效率低、依赖溶剂使用、选择性不够高等瓶颈问题,阻碍了其推广使用。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主要围绕无溶剂条件下典型的植物油基不饱和脂肪酸甲酯(UFAMEs)-油酸甲酯(MO)在钛硅催化剂上的环氧化反应展开,重点是通过表面修饰改性及孔结构调变,研制MO环氧化反应的高效钛硅催化剂,主要内容如下:首先,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不同钛硅分子筛(小晶粒多级孔TS-1(HTS-1)、大晶粒HTS-1、Ti-MCM-41和Ti-HMS等),分别在有/无溶剂条件下,以H2O2为氧化剂考察了上述催化剂对MO环氧化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以乙腈为溶剂条件下小晶粒HTS-1的催化性能最优,其在最佳反应条件下MO转化率可达100%,产物选择性可达94.9%。但在无溶剂条件下介孔分子筛的催化活性高于小晶粒HTS-1。在无溶剂条件下MO环氧化反应要求催化剂具有更好的孔道扩散性和表面疏水性。因此,本文采用甲醇、乙醇对HTS-1分子筛进行了表面疏水性的改性研究。结果表明,甲醇、乙醇改性均提高了 HTS-1对无溶剂条件下MO环氧化的催化性能。其中,室温乙醇处理所得到的改性HTS-1催化剂性能提高显着,MO转化率和环氧化物选择性分别比未改性的HTS-1提高了 35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此催化性能的提升作用主要归因于醇分子与骨架中Si-OH、Ti-OH缺陷反应,修补缺陷位的同时将烷氧基团共价接枝到骨架上,提高了催化剂的疏水/亲油性能,有效促进了有机底物与催化活性位的接触反应。另外,醇分子对孔道内无定形杂质的洗脱及疏通孔道作用也有利于底物的内扩散。另一方面,为了提升Ti-HMS催化无溶剂条件下MO环氧化的活性及产物选择性,本文对介孔分子筛Ti-HMS开展了有机基团功能化的研究,即采用一步共沉积法合成了不同有机基团(甲基、丙基、十六烷基、苯基)功能化的Ti-HMS(Cn-HMS)催化剂。MO无溶剂环氧化反应结果表明,加入甲基硅烷合成的C1-HMS-50具有最优的催化性能,其MO转化率可达95.9%,环氧化物选择性可达65.2%,明显高于无有机基团功能化的Ti-HMS(80.5%,35.3%)。甲基基团功能化对C1-HMS-50催化剂所起的作用主要为:ⅰ)甲基基团的引入提高了催化剂的疏水/亲油性,促进了催化剂对底物的吸附及两相间传质;ⅱ)甲基三乙氧基硅烷前驱体的使用增加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容,改善了内扩散;ⅲ)甲基基团功能化还减少了样品骨架缺陷,有效抑制了副反应发生。在此基础上,本文还采用界面沉积法合成了以介孔TiO2-SiO2(TS)为核,有机介孔氧化硅(PMO)为壳的两亲且核表面富钛的核-壳结构复合催化剂TS@PMO,并将其用于无溶剂MO环氧化反应。结果表明,TS@PMO催化无溶剂条件下MO环氧化的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分别可达90.2%和70.2%,明显优于介孔内核TS(63.7%,49.2%)。TS@PMO催化剂的优势在于,两亲PMO外壳可高效富集、传输底物和H2O2至TS内核,有机硅烷生长引发的刻蚀效应致使内核表面钛富集,大大提高了活性钛中心的可接触性。

陈本夏[2](2020)在《高效氧化铝载钯催化剂的设计及其甲烷氧化反应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其燃烧热值高,与汽油或柴油相比,其作为燃料时所产生的CO2、NOx和其他污染物的量较低,因而逐步用于发电厂和汽车的动力燃料。但其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不完全燃烧所排放的尾气总是存在微量的甲烷,将导致严重的温室效应,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净化处理。降低甲烷排放的有效方法是催化燃烧法。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尤其是氧化铝负载钯型催化剂在甲烷催化燃烧反应中表现出较为优异的催化活性。负载钯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取决于载体的性质,表面酸碱性和钯-载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活性Pd物种的性能等。然而该类型催化剂在实际应用中的低温(<400℃)活性不理想,且在高温条件下活性PdO容易分解导致催化剂失活。因此,设计并制备低温条件下活性高且稳定性好的催化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超声辅助溶胶-凝胶法,通过对溶胶体系中溶剂种类及物质量比的调变,简易合成出具有规则介孔结构的氧化铝(MA);考察了不同气氛和温度条件的预处理对以其为载体制备的负载钯催化剂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了钛掺杂的氧化铝载体制备的催化剂中PdO的电子效应、稳定性及其与载体相互作用对甲烷燃烧性能的影响。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以P123为模板剂,异丙醇铝(Al(OC3H7)3)为铝源,采用超声辅助溶胶-凝胶法合成具有规则介孔结构的氧化铝;考察了超声条件以及溶剂种类和物质量比对所合成氧化铝的形貌以及结构性能的影响;探究了以其为载体制备的载钯催化剂载体的结构性能与处理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的声空化效应可为反应体系提供能量,促进Al(OC3H7)3的水解;通过调节异丙醇与醋酸的物质量比可影响交换反应的平衡,防止高度聚合的铝物种的生成;通过对溶剂配比和超声时间的调控可获得不同孔分布大小的MA,显着地缩短了合成反应的时间。发现催化剂经过不同温度焙烧后活性物种钯的存在形式不同,其中经过800℃热处理的催化剂,其活性钯物种Pd2+/Pd0的原子比例约为1.64,且PdO更易于被还原,在甲烷催化燃烧反应中的表观活化能更低,具有更优异的催化活性。2.研究了不同气氛预处理(如空气,10 vol.%CH4和10 vol.%H2)催化剂的性能,探究CH4预活化作用的机理,详细叙述了反应过程中活性组分钯的价态分布以及活性位点的重构对甲烷燃烧性能的影响:甲烷预处理改变了钯的价态分布,诱导催化剂对CH4的吸附,CH4分子活化脱氢生成CH3*基团,形成甲烷衍生的吸附物种,使得催化剂保持活跃状态,可瞬时活化C-H键,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此外,PdO与表面活性氧协同作用,有效活化CH4,促进C-H键的裂解。3.采用超声辅助溶胶-凝胶法简便合成出钛掺杂介孔氧化铝,并以其为载体制备出性能优异的负载Pd催化剂。研究发现适量钛的掺杂可改善催化剂中的电子传递性能,优化电子的分布,从而促进活性PdO晶格的构建,提高催化剂稳定性;PdO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提高了活性氧迁移率,获得了最佳的Pd2+/Pd0的原子比例分布(约为1.22);电子效应影响催化剂表面酸碱性能,Br?nsted酸位点的生成也有利于稳定PdO物种。适宜量钛掺杂催化剂在甲烷催化燃烧反应中具有良好的低温活性,催化剂循环使用性能稳定。催化剂分别在反应气和甲烷气氛中,以不同温度(T=290或310℃)进行的等温预活化后,表现出优异的低温活性,其T90为340℃。

孙培[3](2019)在《钛硅分子筛催化苯制苯酚和苯二酚》文中研究指明苯酚主要用于生产酚醛树脂和己内酰胺等重要化学品,苯二酚包括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广泛应用在香料、染料和橡胶合成等领域。至今为止,世界上92%的苯酚由异丙苯法生产,然而异丙苯法对设备腐蚀严重,并且污染环境。苯二酚的生产工艺主要采用苯酚双氧水羟基化法,反应以无机酸盐为催化剂,存在催化剂分离困难、转化率低等诸多问题。研究温和条件下苯直接羟基化制苯酚和苯二酚对开发苯酚/苯二酚的绿色生产工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论文通过分步水解和水热法合成了纳米级钛硅分子筛(TS-1),并利用酸处理改性、浸渍法和原位金属负载等方法对TS-1进行修饰。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氮气吸附仪(BET)、化学吸附仪(NH3-TP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SEM)对TS-1及修饰后的TS-1的物理性质和表观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TS-1具有较好的结晶度和完整的MFI拓扑结构,钛主要存在于分子筛骨架中,粒径在50-100 nm,具有较多的微孔和较大的比表面积(489 m2·g-1)。盐酸处理改性增加了分子筛表面的强酸含量,负载改性未改变TS-1的主体结构,金属颗粒在分子筛表面分散较好。利用TS-1及改性的TS-1催化剂催化苯羟基化制苯酚/苯二酚,系统考察了溶剂、原料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循环次数等条件对转化率和苯酚/苯二酚选择性的影响,推测了苯直接羟基化制苯酚/苯二酚的反应机理,计算了反应的热力学数据。结果表明,增加苯的加入量会导致反应不完全,转化率较低,增加过氧化氢用量,目标产物易被过氧化产生副产物。水分子较小,容易进入分子筛孔道,作为溶剂更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丙酮的存在限制了羟基自由基的传递,苯二酚在乙腈中易过度氧化为苯醌。反应时间小于6 h时,苯的转化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上升,但反应时间大于6 h后,转化率变化不大。温度低于65 oC时,苯的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上升,当温度过高,过氧化氢易分解,苯转化率降低。在最优的条件下(0.2 g盐酸改性的钛硅分子筛作为催化剂,苯和30 wt%过氧化氢体积比为1:1,20 mL去离子水,反应温度65 oC,反应时间6 h),苯转化率为36.1%,苯酚和苯二酚总选择性为100%。在四次循环后,催化剂仍然保持较好的催化活性,苯转化率为21.1%,苯酚和苯二酚总选择性为100%。该论文有图35幅,表10个,参考文献95篇。

严梦辉[4](2019)在《含钛MWW结构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含钛MWW结构分子筛以其独特的晶体结构和孔道体系在烯烃环氧化反应方面展现了卓越的催化活性,在绿色化工反应过程中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本论文以含硼MWW结构分子筛ERB-1为前体,采用无机钛源或有机钛源为原料,分别通过嫁接法(Grafting)、原子原位移植法(Atom-planting)合成了含钛MWW结构分子筛。通过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脱附测试(BET)、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扫描电子显微镜与电子能谱(SEM-EDS)、紫外拉曼共振光谱(UVRRS)等方法对分子筛的晶体及孔道结构进行表征,探究引入分子筛内部钛物种的存在形式与含量。并通过1-己烯双氧水(H2O2)环氧化反应、环己烯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环氧化反应,比较含钛催化剂在双氧水和有机体系中的催化活性和催化效率,探究烯烃环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位点及催化剂的结构特点。采用嫁接法以四丁基钛酸酯(TBOT)和四异丙基钛酸酯(TIPT)等不同钛源、改变钛源与硅源的投料摩尔比合成了一系列含钛MWW结构分子筛G-Ti-D-ERB-1,对比了钛源、嫁接的钛含量以及焙烧对分子筛结构和催化环己烯叔丁基过氧化氢环氧化活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经酸处理脱硼和负载钛,ERB-1前驱体的MWW基本结构和孔道体系不会被破坏,嫁接法合成的原料硅钛摩尔比为50的未焙烧样品50G-Ti-D-ERB-1的催化活性最高,催化环己烯环氧化的转化率可以达到52.21%,选择性为96.32%。以1-己烯双氧水环氧化反应和环己烯叔丁基过氧化氢环氧化反应为模型反应,对比原子原位移植法与嫁接法合成的含钛MWW结构分子筛、MFI结构钛硅分子筛TS-1、锐钛矿型二氧化钛等不同含钛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结果显示1-己烯双氧水环氧化反应中,除了包含骨架四配位钛物种的TS-1和原子原位移植合成的Ti-D-ERB-1外,嫁接法合成的G-Ti-D-ERB-1和锐钛矿型二氧化钛没有催化活性,说明四配位骨架钛物种是催化活性位;环己烯叔丁基过氧化氢环氧化反应中,TS-1受限于其相对狭窄的孔道结构也没有催化活性,而合成的含钛MWW结构分子筛以其独特的超笼结构显示了卓越的催化活性,最高可达52.03%。原子原位移植法合成含钛MWW分子筛时,通过调整移植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四氯化钛(Ti Cl4)的饱和蒸气压等条件可以调控进入分子筛内钛物种的配位状态及钛含量。在573 K下,合成的Ti-D-ERB-1-L分子筛以四配位和六配位钛形式共存,移植的钛含量更多,烯烃催化活性更高,1-己烯和环己烯的转化率可分别达到为35.16%和41.02%;在773 K下,合成的Ti-D-ERB-1-H分子筛主要以四配位钛形式存在,催化效率更高,环己烯的环氧产物选择性更好,最高可达95.00%。并且两个系列样品随着处理时间延长,移植的钛量越多,烯烃的转化率越高,当处理时间达到9 h时,环己烯转化率可达26.04%。

江玉刚[5](2019)在《基于QPQ技术的H13模具钢表面处理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深层QPQ技术这个概念很早就提出了,但是随着处理对象的不同衍生出不同的工艺,对于H13模具钢来说,该工艺可以提高模具的抗热疲劳性和耐腐蚀性。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下面几点:通过对现有浴盐和新型钛催渗方法的理论分析以及实际应用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旨在增加新式H13模具钢表面渗层厚度,在模具表面形成致密膜来提高模具寿命和耐腐蚀性能。通过研究新式H13模具钢的化学成分,QPQ处理工艺参数和镀钛方式等因素,分析上述因素对于处理后的渗层质量,厚度和耐腐蚀性的影响。同时通过表面显微硬度测试,横截面的硬度分布,金像观察以及耐磨性测试来验证上述影响。新式氮盐在620℃使用2h后,CNO-浓度经测量是30%。在其后36小时使用过程中,CNO-浓度下降较慢,浴液流动性较好,处理的模具钢经测量其表面疏松层较薄。使用一段时间后添加再生盐,可将浴液中的碳酸盐转化为氰酸盐该过程是为了恢复CNO-活性,同时起到降低CN-浓度和调整液面高度的作用。处理形成的氧化膜对模具外表有保护作用,可以提高模具的耐腐蚀性。深层QPQ处理后的组织结构,最外层是Fe3O4氧化物膜,然后是铁的氮化物层(厚度大约为10-35μm),这个化合物层被命名为含N的α-Fe固溶体。模具钢本身微量元素含量不同,深层QPQ处理后渗层的质量和厚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钛催化后再进行深层QPQ处理,与常规工艺相比较,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同样的氮化温差,镀钛时间和CNO-浓度下,CNO-浓度越高,溶液中活性氮原子越多,形成的氮化层厚度越大。

冷坤岳[6](2016)在《钛改性多级孔材料的制备及氧化脱硫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深,许多国家都颁布了法令和法规将燃油中的硫含量严格限制在了10或15 ppmw以下,这就要求燃油中像二苯并噻吩(Dibenzothiophene,DBT)和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imethyldibenzothiophene,4,6-DMDBT)这样的大分子含硫化合物必须被脱除。氧化脱硫(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ODS)工艺作为最典型的非加氢脱硫技术,由于成本低、能耗小且脱硫效果优异,被认为在深度脱硫领域最具应用潜力。本文中以钛改性多级孔材料为出发点制备了氧化脱硫催化剂,对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技术、氮气吸附脱附性能和光谱学分析等表征,并针对样品的制备及在燃油深度氧化脱硫中的性能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以钛酸四丁酯(tetrabutyl orthotitanate,TBOT)作为钛物种前驱体,通过等体积浸渍的方式制备了钛改性多级孔丝光沸石。由于TBOT的分子尺寸较大,改性后钛物种分布在了丝光沸石的微孔之外,因此多级孔丝光沸石中的钛物种更容易与含硫化合物相接触。催化反应实验证明,介孔结构的存在使得钛改性多级孔丝光沸石在DBT的ODS反应中展现了较高的催化活性,并且在研究中发现大的介孔孔容有利于提升催化剂的活性。基于这一点,介孔孔容较大的钛改性多级孔丝光沸石Ti/MM-0.5作为催化剂时,在反应温度60 o C,双氧水作为氧化剂的反应条件下,DBT的脱除率在120分钟的反应时间内达到了98.6%,活性接近钛改性微孔丝光沸石的四倍。脱硫之后模拟油中的硫含量由1000ppmw降低至14 ppmw。但研究中也发现,催化剂对于4,6-DMDBT的ODS能力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针对前面研究遇到的问题,首次通过后处理的方式制备了钛改性多级孔Beta沸石作为燃油深度氧化脱硫的催化剂。研究中发现,在引入钛物种之前对Beta沸石的骨架进行脱铝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催化剂在DBT和4,6-DMDBT的ODS反应中的催化活性。与单独脱硅或者脱铝的催化剂相比,通过脱硅-脱铝制备的钛改性多级孔Beta沸石Ti-B-M-DA在ODS反应中展现了更好的性能。在常压,反应温度为60 o C的条件下,Ti-B-M-DA催化DBT氧化脱硫的TOF值达到了58.4 h-1。而更为重要的是Ti-B-M-DA在4,6-DMDBT的ODS反应中也展现了优异的催化活性,TOF值可以达到27.2 h-1,将模拟油的中的硫含量由500 ppmw几乎降低为零。为进一步改善催化剂的性能,使用了无氟、无溶剂添加的合成方法在4小时内快速制备了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大孔容的的MIL-101(Cr)类材料MIL-101(Cr)-1.5-4,之后通过后处理法制备了钛改性的MIL-101(Cr)类材料Ti/MIL-101(Cr)-1.5-4。该催化剂在DBT的DOS反应中展现了较高的活性。在常压,反应温度为60 o C,双氧水作为氧化剂的反应条件下,20分钟的反应时间内可以将模拟油中的含硫化合物全部脱除,此催化活性是相同反应条件下钛改性多级孔丝光沸石的6倍,钛改性多级孔Beta沸石的3倍。另外,该催化剂可以多次循环使用,在DBT的ODS反应中循环使用三次后催化活性没有明显的降低。

张强,张东恒[7](2015)在《烯烃绿色环氧化反应制备环氧烷烃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溶性聚醚是一些高端润滑油产品重要的基础油成分,而环氧烷烃是生产油溶性聚醚的最主要原料。文章介绍了近年来发展的基于绿色化学理念、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的烯烃环氧化反应研究进展,并制备了过氧磷钨酸催化剂,采用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研究了长链烯烃(1-十八烯)的环氧化反应,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

易忠芹,王宇,田小兵,王秀艳,金陶胜[8](2014)在《室内环境臭氧污染与净化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随着灰霾等空气污染现象的日益频繁,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越来越关注。臭氧是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对室内环境中臭氧污染的相关研究,分析室内臭氧污染的来源和目前室内环境臭氧污染情况,探讨目前有关臭氧净化治理的方法与技术,指出应进一步发展更为高效、实用的多相热催化等净化技术。

位威[9](2013)在《钛基介孔碳的光催化应用及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人类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消除水中有毒污染物是污染控制化学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二氧化钛由于其具有卓越的降解水中有毒污染物的能力,因此在光催化材料领域研究最为广泛。但是TiO2在光催化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1、可见光利用率低;2、TiO2多为粉末样品,在重复使用、回收过程中流失较严重;3、多次重复使用后,TiO2颗粒易发生团聚等。近年来在针对提高纳米TiO2光催化剂性能的研究中,负载和改性(特别是非金属元素的晶格掺杂)是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碳材料是一类具有大比表面积稳定的载体,同时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这些性质使其成为负载TiO2的优良载体。因此,本文分别从有序介孔碳-二氧化钛的协同吸附-光催化应用和非金属元素共掺杂二氧化钛晶格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研究背景概述,主要介绍了半导体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和TiO2催化剂的负载及改性的研究概况。第二章介绍了高度有序介孔碳结构对二氧化钛光催化活性的改善及其在协同吸附-光催化中的应用。由于针对C-TiO2复合材料的介观结构特性展开的光催化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我们通过理解介孔C-TiO2复合材料的结构本质,设计了一种新颖的协同吸附-光催化降解路径,该方法能够有效去除水中高浓度有毒污染物。复合材料首先是通过自组装技术,“一锅”合成。该复合材料不仅对有毒污染物分子具有高效的吸附性能,且材料中TiO2为单一锐钛矿相。由于锐钛矿纳米晶颗粒尺寸均一(约4.2nm),且被有效的粘附在无定形碳骨架中,使得该复合材料在重复使用超过80次后,依然保持良好的光催化活性和介观结构形貌。论文的第三章,研究了有序介孔碳-二氧化钛可见光光催化降解苯酚性能和效率。通过连续协同吸附-光催化循环,被200mg/L苯酚污染的水溶液经历了10次循环后,溶液中苯酚可以被完全矿化除去。这种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方法为处理水中高能度污染物提供了新颖的思路。第四章介绍了介孔N,C共掺杂二氧化钛@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我们以四氯化钛为钛源,A阶酚醛树脂为碳源,通过在自组装合成过程中添加氮源,以实现N、C元素共掺杂TiO2晶格,该合成过程相对于常见的非金属元素掺杂TiO2晶格合成方法,简便高效且不需要后处理,复合绿色化学的理念。通过XRD、BET、IR等表征,该复合材料具有非常良好的介观结构。通过XPS,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等表征,得出N、C元素对复合材料中TiO2的晶格掺杂。

谭忠,徐秀东,严立安,周奇龙[10](2011)在《Ziegler-Natta型丙烯聚合催化剂内给电子体复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简述了Ziegler-Natta催化剂内给电子体的作用,指出通过内给电子体复配可以使其优势互补,得到综合性能更优的催化剂。深入调研了国内外相关单位的研究动向,以LyondellBasell公司、DOW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等多个研究单位为着眼点,阐述了复配内给电子体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内给电子体复配的广阔前景。

二、含钛催化剂研究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钛催化剂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钛硅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环氧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植物油资源及其环氧化
    1.2 植物油环氧化催化体系
        1.2.1 均相催化剂
        1.2.2 酸性离子交换树脂
        1.2.3 酶类催化剂
        1.2.4 多金属氧酸盐
        1.2.5 金属配合物催化剂
        1.2.6 金属氧化物
        1.2.7 含钛催化剂
    1.3 钛硅分子筛及其催化性能影响因素
        1.3.1 TS-1分子筛
        1.3.2 影响钛硅催化剂液相氧化性能的因素
        1.3.2.1 烯烃环氧化机理
        1.3.2.2 钛活性中心调控
        1.3.2.3 扩散性能调节
        1.3.2.4 疏水/亲水性调节
    1.4 介孔材料合成及结构调节
        1.4.1 介孔材料概述
        1.4.2 不同维度有序介孔材料合成
        1.4.3 介孔材料结构调节
    1.5 两相界面催化反应
        1.5.1 相边界催化
        1.5.2 Pickering乳液催化
    1.6 论文选题背景和思路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2.2 催化剂合成
    2.3 催化剂表征
        2.3.1 X-射线多晶粉末衍射(XRD)
        2.3.2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2.3.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3.4 氮气物理吸附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7 极化/交叉极化魔角旋转固体核磁共振(~1H→~(29)Si CP/MAS NMR和~(29)Si MAS NMR)
        2.3.8 热重分析(TG)
        2.3.9 有机元素分析(CHN)
        2.3.10 X-射线荧光光谱(XRF)
        2.3.11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12 接触角测试
        2.3.13 光学显微镜
        2.3.14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2.4 反应性能评价
        2.4.1 油酸甲酯环氧化
        2.4.2 真实油品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环氧化反应
3 钛硅分子筛催化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环氧化
    3.1 引言
    3.2 催化剂制备
    3.3 催化剂表征结果
    3.4 HTS-1催化MO环氧化反应性能评价
        3.4.1 产物表征
        3.4.2 合成条件对所得HTS-1催化性能的影响
        3.4.3 溶剂种类的影响
        3.4.4 氧化剂用量的影响
        3.4.5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3.4.6 反应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3.4.7 Box-Behenken响应曲面法优化MO环氧化过程
        3.4.7.1 试验设计
        3.4.7.2 响应曲面分析及优化
        3.4.8 添加油酸的影响
        3.4.9 HTS-1催化真实植物油基UFAMEs环氧化反应
    3.5 不同钛硅分子筛催化MO环氧化
        3.5.1 有/无溶剂条件下不同钛硅分子筛催化MO环氧化
        3.5.2 氧化剂的影响
        3.5.3 Ti过氧活性物种研究
        3.5.4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及失活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甲醇、乙醇改性HTS-1催化无溶剂油酸甲酯环氧化
    4.1 引言
    4.2 催化剂制备
    4.3 催化剂表征结果
        4.3.1 醇改性HTS-1骨架和孔结构
        4.3.2 醇改性HTS-1疏/亲水性
        4.3.3 醇改性HTS-1形貌
    4.4 醇改性HTS-1催化无溶剂MO环氧化反应性能评价
    4.5 催化剂稳定性
    4.6 本章小结
5 有机基团功能化的Ti-HMS催化无溶剂油酸甲酯环氧化
    5.1 引言
    5.2 催化剂制备
    5.3 催化剂表征结果
        5.3.1 催化剂组成与结构特性
        5.3.2 催化剂亲/疏水性
        5.3.3 催化剂孔结构
        5.3.4 催化剂形貌
    5.4 Cn-HMS催化无溶剂MO环氧化反应性能评价
        5.4.1 有机硅烷种类及用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5.4.2 反应机理研究
        5.4.3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
    5.5 正辛烷调控合成C1-HMS催化无溶剂MO环氧化
        5.5.1 催化剂表征结果
        5.5.2 C1-HMS-x催化无溶剂MO环氧化反应性能评价
    5.6 本章小结
6 两亲核-壳结构含钛介孔氧化硅催化无溶剂油酸甲酯环氧化
    6.1 引言
    6.2 催化剂合成
        6.2.1 TS的合成
        6.2.2 核-壳结构TS@PMO的合成
    6.3 催化剂表征结果
    6.4 TS@PMO催化无溶剂MO环氧化反应性能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正辛烷调控合成C1-HMS催化无萃取剂氧化脱硫
    A1.1 引言
    A1.2 C1-HMS-x催化无萃取剂ODS反应性能评价
        A1.2.1 反应温度的影响
        A1.2.2 不同催化剂的氧化脱硫性能研究
        A1.2.3 催化剂Pickering界面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A1.3 本章小结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高效氧化铝载钯催化剂的设计及其甲烷氧化反应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实验部分
    1.1 主要试剂及气体
    1.2 样品的制备步骤
    1.3 性能表征技术
    1.4 催化剂甲烷燃烧活性评价
第二章 超声辅助溶胶-凝胶法合成介孔氧化铝及在甲烷催化燃烧的应用
    2.1 引言
    2.2 样品制备
        2.2.1 介孔氧化铝载体的合成
        2.2.2 催化剂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超声辅助合成氧化铝的结构性能
        2.3.2 超声辅助合成MA的微观形貌
        2.3.3 合成MA的机理
        2.3.4 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与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气氛预处理对催化剂在甲烷燃烧反应中的性能影响
    3.1 引言
    3.2 样品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经不同气氛预处理后的性能研究
        3.3.2 催化剂的甲烷燃烧反应机制的探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钛掺杂的氧化铝负载钯催化剂在甲烷燃烧反应中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样品制备
        4.2.1 超声辅助溶胶-凝胶法合成钛掺杂介孔氧化铝
        4.2.2 催化剂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催化剂在甲烷燃烧反应中的活性评价
        4.3.2 催化剂结构与性能研究
        4.3.3 催化剂的甲烷燃烧机理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钛硅分子筛催化苯制苯酚和苯二酚(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苯酚和苯二酚的性质及用途
    1.2 苯酚的合成方法
    1.3 苯二酚的合成方法
    1.4 苯/苯酚羟基化反应催化剂
    1.5 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催化剂表征方法
    2.4 产物分析方法
3 催化剂的合成和表征
    3.1 催化剂的制备
    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
    3.3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
    3.4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
    3.5 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
    3.6 氮气吸脱附
    3.7 紫外可见光谱表征
    3.8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表征
    3.9 小结
4 苯羟基化制苯酚和苯二酚
    4.1 催化剂的评价及分析
    4.2 不同催化剂对苯羟基化反应的影响
    4.3 反应温度的影响
    4.4 反应时间的影响
    4.5 溶剂的影响
    4.6 苯和过氧化氢配比的影响
    4.7 催化剂的可循环性
    4.8 苯羟基化反应机理和热力学分析
    4.9 小结
5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术论文数据集

(4)含钛MWW结构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MWW结构分子筛
        1.1.1 MWW分子筛结构特点
        1.1.2 MWW结构分子筛的类型
        1.1.3 MWW层状基本结构分子筛的合成方法
        1.1.4 MWW衍生分子筛的合成方法
    1.2 含钛MWW结构分子筛
        1.2.1 含钛MWW结构分子筛的合成
        1.2.2 含钛MWW结构分子筛的应用
    1.3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分子筛合成
        2.3.1 含硼MWW结构分子筛的合成
        2.3.2 酸处理脱硼
        2.3.3 采用嫁接法合成含钛MWW微孔分子筛
        2.3.4 采用原子原位移植法合成含钛MWW微孔分子筛
    2.4 催化剂的表征
        2.4.1 X射线粉末衍射
        2.4.2 电子扫描显微镜及电子能谱
        2.4.3 比表面积测试
        2.4.4 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2.4.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4.6 紫外拉曼共振光谱
    2.5 催化反应
        2.5.1 1-己烯双氧水环氧化
        2.5.2 环己烯叔丁基过氧化氢环氧化
    2.6 产物分析
        2.6.1 GC分析
        2.6.2 碘量法测双氧水含量
第3章 嫁接法制备含钛MWW分子筛合成条件及环氧化活性
    3.1 嫁接法合成含钛MWW分子筛的结构分析
        3.1.1 X射线粉末衍射
        3.1.2 N_2吸脱附曲线
    3.2 嫁接法合成含钛MWW分子筛的影响因素
        3.2.1 投料硅钛比合成含钛MWW分子筛的结构及活性的影响
        3.2.2 钛源对合成含钛MWW分子筛的结构及活性的影响
        3.2.3 焙烧对合成含钛MWW分子筛的结构及活性的影响
    3.3 小结
第4章 原子原位移植法制备含钛MWW分子筛结构及环氧化活性位的对比分析
    4.1 原子原位移植制备含钛MWW结构分子筛的基本结构分析
        4.1.1 X射线粉末衍射确定晶相结构
        4.1.2 元素分析
        4.1.3 N_2吸脱附曲线
    4.2 原子原位移植制备的含钛MWW结构分子筛钛活性位的分析
        4.2.1 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
        4.2.2 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4.2.3 紫外拉曼共振光谱
        4.2.4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
    4.3 含钛MWW结构分子筛的环氧化活性位分析
        4.3.1 不同含钛催化剂中钛的配位状态
        4.3.2 不同含钛催化剂催化环氧化的活性对比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原子原位移植制备含钛MWW分子筛合成条件及催化条件优化
    5.1 原子原位移植制备含钛MWW分子筛的影响因素及其催化性能
        5.1.1 反应时间及温度对分子筛中钛物种及活性的影响
        5.1.2 TiCl_4饱和蒸气压对分子筛中钛物种及活性的影响
        5.1.3 酸洗对分子筛中钛物种及活性的影响
        5.1.4 含钛MWW分子筛的重复使用活性测试
    5.2 催化反应条件优化
        5.2.1 催化剂用量对1-己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5.2.2 氧化剂用量对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5.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基于QPQ技术的H13模具钢表面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H13 模具钢的应用现状
        1.1.2 深层QPQ复合处理技术的优点
    1.2 H13 模具钢应用深层QPQ技术现状
    1.3 H13 模具钢应用深QPQ技术的最新发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深层QPQ技术应用于H13 模具钢处理工艺方案
    2.1 钛催渗氮化研究步骤
        2.1.1 催化机理
        2.1.2 钛催化工艺过程
    2.2 深层QPQ技术研究
        2.2.1 H13 模具钢的选择和开始参数的采集
        2.2.2 深层QPQ处理的技术路线
        2.2.3 深层QPQ处理方程式
    2.3 深层QPQ工艺盐浴配方的改进
    2.4 处理设备和检测仪器
    2.5 渗层的形成
        2.5.1 渗层的组成
        2.5.2 影响渗层形成的因素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深层QPQ氮化工序的研究
    3.1 盐的选择
        3.1.1 基盐、再生盐的选择
        3.1.2 基盐中的CNO-含量测试
    3.2 氮化时间对渗层形成的影响
        3.2.1 氮化处理后硬度对照
        3.2.2 氮化层厚度检测以及质量分析
    3.3 CNO浓度对渗层的影响
        3.3.1 CNO浓度对渗层硬度的影响
        3.3.2 硬度测试
        3.3.3 深层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深层QPQ氧化工序的研究
    4.1 氧化盐的选择
    4.2 氧化前后的分析和耐腐蚀性评估
        4.2.1 氧化后的相分析
        4.2.2 盐雾试验
    4.3 氧化过程对渗透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4.3.1 耐磨性测试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钛改性多级孔材料的制备及氧化脱硫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燃油中的含硫组分及燃油深度脱硫的意义
    1.2 氧化脱硫领域的研究现状
        1.2.1 现有脱硫工艺存在的问题
        1.2.2 氧化脱硫的优势
        1.2.3 氧化脱硫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 含钛多孔材料作为氧化脱硫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1.3.1 含钛微孔沸石分子筛
        1.3.2 含钛介孔硅基材料
        1.3.3 含钛多级孔沸石分子筛
        1.3.4 含钛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1.4 含钛多级孔材料作为氧化脱硫催化剂存在的问题
        1.4.1 含钛多级孔MOFs存在的问题
        1.4.2 含钛多级孔沸石分子筛存在的问题
        1.4.3 氧化脱硫反应中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材料与化学试剂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催化剂的制备
        2.2.1 钛改性多级孔丝光沸石的制备
        2.2.2 钛改性多级孔Beta沸石的制备
        2.2.3 钛改性MIL-101(Cr)类材料的制备
    2.3 催化剂的表征
        2.3.1 X射线衍射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3 氮气吸附脱附性能测试
        2.3.4 元素含量分析
        2.3.5 光谱分析
        2.3.6 电子顺磁共振
        2.3.7 液体核磁共振
        2.3.8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4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测试
        2.4.1 均三甲苯的苄基化
        2.4.2 环己烯的催化氧化
        2.4.3 模拟油的氧化脱硫
        2.4.4 催化反应结果分析
第3章 钛改性多级孔丝光沸石的制备及氧化脱硫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多级孔丝光沸石的制备及催化性能评价
    3.3 钛改性多级孔丝光沸石的制备与表征
    3.4 钛改性多级孔丝光沸石氧化脱硫性能的评价
        3.4.1 在DBT的氧化脱硫反应中的性能
        3.4.2 催化剂的循环使用能力
        3.4.3 催化剂活性提升的机理分析
        3.4.4 在 4,6-DMDBT的氧化脱硫反应中的性能
        3.4.5 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氧化脱硫性能的影响
        3.4.6 合成方法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钛改性多级孔Beta沸石的制备及氧化脱硫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多级孔Beta沸石的制备及催化性能评价
    4.3 钛改性多级孔Beta沸石的制备及表征
    4.4 钛改性多级孔Beta沸石氧化脱硫性能的评价
        4.4.1 在DBT氧化脱硫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4.4.2 在 4,6-DMDBT氧化脱硫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4.4.3 催化剂循环使用能力的测试
    4.5 与其它含钛催化剂的活性比较
    4.6 活性位点的形成机理及催化活性提升原因的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钛改性MIL-101(Cr)类材料的制备及氧化脱硫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MIL-101(Cr)类材料的制备与催化性能研究
        5.2.1 MIL-101(Cr)类材料的制备
        5.2.2 MIL-101(Cr)类材料的催化性能测试
    5.3 MIL-101(Cr)类材料合成方法的改进
        5.3.1 水热法合成MIL-101(Cr)类材料存在的问题
        5.3.2 无氟无溶剂快速合成MIL-101(Cr)类材料
        5.3.3 无氟无溶剂条件下合成参数对MIL-101(Cr)类材料的影响
        5.3.4 不同方法合成的MIL-101(Cr)类材料催化性能的测试
    5.4 钛改性MIL-101(Cr)类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5.4.1 钛改性MIL-101(Cr)类材料的制备
        5.4.2 钛改性MIL-101(Cr)类材料的表征
    5.5 钛改性MIL-101(Cr)类材料氧化脱硫的性能研究
        5.5.1 在DBT氧化脱硫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5.5.2 在 4,6-DMDBT氧化脱硫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5.5.3 催化剂循环使用能力的测试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烯烃绿色环氧化反应制备环氧烷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过渡金属环氧化催化剂研究进展
    1. 1 含钛催化剂
    1. 2 含钨催化剂
2 实验部分
    2. 1 催化剂的制备
    2. 2 环氧化物制备
3 结果与讨论
    3. 1 过氧磷钨酸相转移催化剂的表征
    3. 2 反应条件的优化
    3. 3 产物的表征
4 结论

(8)室内环境臭氧污染与净化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室内空气臭氧污染来源
2 室内臭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3 臭氧净化方法与技术
4 结论

(9)钛基介孔碳的光催化应用及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中涉及到的专业名词的缩写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概述
    1.2 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2.1 二氧化钛的性质及其光催化机理
        1.2.2 二氧化钛光催化存在的问题
        1.2.3 提高二氧化钛光催化性能的途径
    1.3 负载型二氧化钛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1 硅质类
        1.3.2 金属类
        1.3.3 碳质类
    1.4 非金属元素晶格掺杂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
    1.5 选题依据与研究方案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方案
第二章 高度有序介孔碳结构对二氧化钛光催化活性的改善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药品
        2.2.2 低阶酚醛树脂预聚体的合成
        2.2.3 有序介孔碳-二氧化钛催化剂的合成
        2.2.4 协同吸附-光催化性能测试
    2.3 表征方法
    2.4 结果和讨论
        2.4.1 有序介孔C-TiO_2(60)光催化剂的晶体结构
        2.4.2 有序介孔C-TiO_2(60)光催化剂中碳与TiO_2的相互作用
        2.4.3 有序介孔C-TiO_2(60)光催化剂的介观结构
        2.4.4 有序介孔C-TiO_2(60)的协同吸附-光催化循环
        2.4.5 碳骨架对二氧化钛光催化活性的增强
    2.5 本章结论
第三章 钛基介孔碳在协同吸附-光催化降解水中苯酚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表征方法
    3.4 结果和讨论
        3.4.1 有序介孔OMC-TiO_2的组成及骨架结构
        3.4.2 有序介孔OMC-TiO_2的光催化降解苯酚测试
    3.5 本章结论
第四章 N, C共掺杂介孔二氧化钛@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表征方法
    4.4 结果和讨论
        4.4.1 有序介孔N, C-TiO_2@C的介观结构
        4.4.2 非金属元素N、C的共掺杂
        4.4.3 有序介孔N, C-TiO_2@C的光催化活性测试
    4.5 本章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论文发表情况

(10)Ziegler-Natta型丙烯聚合催化剂内给电子体复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内给电子体在Z-N催化剂发展中的作用
2 复配内给电子体的研究
    2.1 Lyondell Basell公司 (含Montell公司)
    2.2 Dow化学公司
    2.3 北京化工研究院
    2.4 其它产品
3 展望

四、含钛催化剂研究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钛硅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环氧化反应研究[D]. 魏曰.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2]高效氧化铝载钯催化剂的设计及其甲烷氧化反应性能研究[D]. 陈本夏.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3]钛硅分子筛催化苯制苯酚和苯二酚[D]. 孙培.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 [4]含钛MWW结构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 严梦辉.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 [5]基于QPQ技术的H13模具钢表面处理工艺研究[D]. 江玉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6]钛改性多级孔材料的制备及氧化脱硫性能研究[D]. 冷坤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1)
  • [7]烯烃绿色环氧化反应制备环氧烷烃的研究[J]. 张强,张东恒. 润滑油, 2015(02)
  • [8]室内环境臭氧污染与净化技术研究进展[J]. 易忠芹,王宇,田小兵,王秀艳,金陶胜. 科技导报, 2014(33)
  • [9]钛基介孔碳的光催化应用及改性[D]. 位威.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1)
  • [10]Ziegler-Natta型丙烯聚合催化剂内给电子体复配的研究进展[J]. 谭忠,徐秀东,严立安,周奇龙. 化工进展, 2011(12)

标签:;  ;  ;  ;  ;  

含钛催化剂研究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