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呼吸机的急诊病人的护理

使用呼吸机的急诊病人的护理

一、急救病人应用呼吸机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杨美[1](2021)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认为目的构建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指标权重,为护理管理者和临床工作者评价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善。方法1.以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等为关键词,运用文献回顾、内容分析法等方法筛选有价值的中外文献,提取潜在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2.拟定访谈提纲,通过半结构访谈进一步获取补充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临床评价指标。3.召开专家小组会议进一步讨论确定各指标的名称、类别、计算公式、收集方法。根据专家意见修改指标,初步拟定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4.根据初拟的早产儿呼吸窘迫征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编制函询问卷,采用Likerts5级评分法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分。运用德尔菲法向新生儿危重症护理、护理管理、新生儿临床医学等领域的24名专家进行了3轮专家函询。5.运用SPSS24.0对专家函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yerarchy Process,AHP)建立指标层次结构模型,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各指标权重。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4篇文献,两名分析员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结构模式为理论指导结合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专病特点,初步提取41项三级指标,将同一类别相近指标整理归纳11项二级指标。2.分析访谈资料根据访谈结果补充9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评价指标。3.经专家讨论认为初步提取的指标符合其分类类别,根据专家意见新增10项指标。初步拟定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池,共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59项。4.三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0.00%、92.86%、92.31%,专家权威系数为0.88,说明专家积极性和权威性较高。而三轮函询的Kendall W协调系数分别是0.303、0.212、0.236,非参数检验P<0.05,反映了专家意见具有一致性。最终构建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3项,三级指标43项。5.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层次结构模型和两两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系数CR<0.1,权重分配合理。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结构指标(0.1958)、过程指标(0.4934)、结果指标(0.3108)。二级指标权重前三位分别为:NICU专科护理(0.1383)、产房复苏(0.1383)、院内感染(0.1026)、安全不良事件(0.1026)。三级指标权重前三位分别为:黄金时间段复苏规范执行率(0.0922)、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0.0684)、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0.0684)。结论参加3轮函询的专家的积极系数和权威系数较高,地域分布广泛,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可信度高。构建形成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涵盖了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可操作性强,具有较好的系统性、科学性。可为临床深入评价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质量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闫妍[2](2021)在《基于人-机任务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当前,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卫生保健领域广泛渗透,护士作为临床一线工作者必须面对大量人-机任务带来的诸多变革,尤其ICU中各种医疗仪器设备种类和数量都越来越多,仪器的精密性及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由此带给护士工作心理负荷的变化值得关注。因此,本研究拟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聚焦ICU护士,探究基于人-机任务的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任务难度、系统可用性及自我效能对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影响的作用路径,以期为制定基于人-机任务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应对策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与内容:本研究包括如下四部分研究内容:1、基于人-机任务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体验的质性研究:通过对14名ICU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ICU护士在执行护理人-机任务时的工作心理负荷体验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归纳总结ICU常见护理人-机任务。2、典型护理人-机任务筛选的调查研究:依据前期研究结果形成护理人-机任务调查表初稿,并通过专家论证形成最终的护理人-机任务调查表;采用便利抽样法对7所三级甲等医院的159名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ICU护士对调查表中护理人-机任务的重要性、执行频率和困难程度的评价结果筛选出典型护理人-机任务。3、基于典型人-机任务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及影响因素研究:根据前期研究形成的基于人-机任务的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影响因素理论框架,应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护士版NASA任务负荷指数量表、护理操作技术难度评价表、系统可用性量表等工具,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选取9所三级甲等医院的427名ICU护士进行调查,应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基于人-机任务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的影响因素。4、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分析任务难度、系统可用性及自我效能对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影响的作用路径。研究结果:1、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描述现象学研究法,通过对14名ICU护士的半结构式访谈,析出“面临种类繁多的护理人-机任务”、“认可人-机任务普及的优势”、“面对新的负荷挑战”“工作心理负荷呈现阶段变化的趋势”以及“工作心理负荷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五大主题。2、本研究通过专家论证,形成最终的护理人-机任务调查表,根据159名ICU护士对护理人-机任务重要性、执行频率、困难程度的评价结果,筛选出8项ICU典型护理人-机任务:j使用护理工作站进行护理评估与记录;k使用护理工作站处理医嘱;l微量注射泵推注药液;?血气分析仪分析血气;n呼吸机的使用;o除颤仪除颤;p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q血糖仪测量血糖。3、本研究针对427名ICU护士调查结果的分析显示:(1)ICU护士执行护理人-机任务时工作心理负荷总分为(52.04±16.48),负荷感受、自我评价两个维度得分为(59.71±21.56)、(36.70±18.16)。8项典型护理人-机任务按照心理负荷得分由高至低依次为除颤仪除颤(58.48±14.66)、呼吸机的使用(58.45±15.02)、使用护理工作站处理医嘱(54.23±14.61)、使用护理工作站进行护理评估与记录(53.89±13.88)、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51.17±16.23)、血气分析仪分析血气(50.45±15.72)、微量注射泵推注药液(45.88±16.70)、血糖仪测量血糖(43.77±18.41)。(2)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影响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CU护士执行不同人-机任务时其工作心理负荷影响因素不同,其中任务难度、系统可用性在ICU护士执行不同人-机任务时都会影响其工作心理负荷,而职称、工作科室、自我效能、新技术接受度和机器接受度等因素仅在某些护理人-机任务执行过程中会影响ICU护士的工作心理负荷。4、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任务难度、系统可用性和自我效能感对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的作用路径发现,8项典型护理人-机任务执行过程中,任务难度对ICU护士执行人-机任务工作心理负荷具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系统可用性对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起间接的负向预测作用,而护士自我效能对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有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研究结论:1、ICU护士认可人-机任务普及带来工作量减少等优势,其在执行人-机任务时工作心理负荷处于中等水平,但脑力要求越来越高,在特殊情境中护士容易产生受挫感,且ICU护士执行人-机任务时的工作心理负荷呈现阶段变化的趋势,会经历磨合期、适应期、谨慎期三个阶段。2、护理人-机任务分为常规治疗、急救及生命支持、监测、信息化四大类,从中筛选出8项典型护理人-机任务。ICU护士执行急救及生命支持类护理任务时负荷感受最高,而自我评价最差,其次是信息化类护理任务,而监测类和常规治疗类任务给护士带来的负荷感受较低,自我评价较好。3、ICU护士执行护理人-机任务时其工作心理负荷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包括个体因素(职称、工作科室、自我效能、新技术接受度、机器接受度)、任务因素(任务难度、任务中断、多任务)、机器因素(系统可用性)等。4、本研究构建了“基于人-机任务的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影响因素模型”。任务难度直接影响ICU护士执行人-机任务时的工作心理负荷,护士的自我效能和机器的系统可用性通过任务难度间接ICU护士执行人-机任务时的工作心理负荷。

李成根[3](2020)在《车载呼吸机对急性心力衰竭合并低氧血症患者超早期干预的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机械通气(MV)能为呼吸衰竭患者提供机体所必需要的肺泡通气量,排除体内聚集过多的二氧化碳,明显提高了肺的通气功能,改善了肺的顺应性,减少了呼吸肌做功,缓解了呼吸肌疲劳,有利于呼吸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患者肺功能。其中,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以及车载呼吸机对危重症患者区间转运的保障已经得到临床证实。本研究旨在评估车载呼吸机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对急性心力衰竭合并低氧血症患者进行超早期呼吸支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市急救中心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院前接诊急性力衰竭合并低氧血症的患者60例,根据是否使用车载呼吸机的原则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A组)27例,观察组(B组)33例。所有的患者结合具体病情,均予以对症处理,A组患者再辅以普通供氧,B组再使用车载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车载多参数监护仪持续动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记录院前接诊时及到达医院时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末端脑钠肽前体(pro-BNP II)数值。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临床症状改善效果、生命体征数值、pro-BNP II、血气分析方面的差别,以及住院日、病死率方面的差别。结果:两组患者经过积极对症治疗后,临床症状、生命体征指标、pro-BNP II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临床症状较前好转,B组中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pro-BNP II、血气分析指标恢复明显优于A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升高,住院日、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药物联合鼻导管氧疗对急性心力衰竭合并低氧血症患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在院前超早期使用车载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治疗更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缺氧,有利于患者肺功能的恢复,同时对住院日的和病死率减少也有一定的作用,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一定的经济价值,值得在院前急救中积极推广和应用。

柯苏苏[4](2020)在《三级甲等医院ICU新护士岗位胜任力培训大纲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调查三级甲等医院ICU新护士岗位胜任力培训需求的基础上编制合乎我国临床实际的岗位胜任力培训大纲,为相关培训及考核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经文献回顾性分析,参照ICU护士岗位胜任力特征模型及评价指标拟定问卷条目池。经专家内容效度评定后形成问卷初稿,分析问卷信度、效度并对湖北省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342名综合性ICU护士进行调查,包含人口统计学资料、培训需求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编制培训大纲初稿和专家咨询问卷,最终经两轮Delphi法完成ICU新护士岗位胜任力培训大纲的构建。结果(1)编制ICU新护士岗位胜任力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并加以验证分析。问卷内容效度CVI值为0.98,I-CVI值介于0.83~1.00之间。项目分析结果显示该问卷所有条目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经探索性因子分析,本研究提取的四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56.50%。问卷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964,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在0.795~0.947之间,各维度与问卷间得相关系数介于0.710~0.920。(2)ICU新护士岗位胜任力培训需求总分为(208.62±19.28)分,各维度均分高低排序为:特质维度(4.59±0.47)分、技术维度(4.43±0.54)分、知识维度(4.39±0.41)分、能力维度(4.30±0.50)。47项培训内容的培训需求程度均分在4.08~4.73分之间,其中有21项均分在4.5分以上。培训方式需求以理论授课、案例分析、示范教学等传统培训方式为主,但因各维度培训内容不同而有所侧重。具有学历、职称差异的ICU新护士在培训内容需求程度上的差别不具有显着性(P>0.05)。(3)2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100%、90%,均为有效回收,专家建议率分别为65%、38.9%。专家权威系数为0.89,培训项目、培训内容重要性赋值均数分别为 4.500~4.940、4.000~4.890,变异系数分别为 0.048~0.157、0.066~0.210,Kendall协调系数W值分别为0.304、0.377,经卡方检验具有显着性(P<0.01)。(4)最终确立的ICU新护士岗位胜任力培训大纲,包括专业技术、专业知识、个人特质、专业能力4大培训项目和52项培训内容,并设置了与之相对应的培训目标和培训方式,需105个学时完成整个培训。结论(1)ICU新护士岗位胜任力培训需求调查问卷信度和效度颇佳,可认为调查结果可靠有效。(2)ICU新护士在岗位胜任力层面的培训需求水平较高,维度上以特质维度为甚,内容上以常用急救知识与技术需求最高。(3)本研究的咨询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较高,各指标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可认为本研究咨询结果具可靠性、科学性。构建的三级甲等医院ICU新护士岗位胜任力培训大纲,突出了专科特征,具备靶向性和实操价值,可为ICU新护士相关培训的开展和落实奠定基础,利于维持我国ICU新护士及ICU专科的长远发展。

金瑞[5](2019)在《上海三级综合医院急救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三级综合医院急救能力内涵及框架,分析影响医院急救能力的因素,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且适合上海三级综合医院的急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量化评估不同医院间的急救能力差异、有效引导三级综合医院加强急救能力建设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理论模型框架,通过文献研究法、个人深度访谈法和专家组访谈,初步构建三级综合医院的急救能力评价指标并设计咨询问卷,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本市8家综合医院的急诊科人员共进行两轮在线问卷咨询,应用归一化方法确立各级指标权重,构建出三级综合医院急救能力的理论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采用加权TOPSIS法对某三级综合医院的急救能力进行评价。结果:两轮参与咨询的专家分别为26人和23人,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6.3%和88.46%;专家权威系数两轮均为0.78。最终共形成结构指标、过程指标、结果指标等3项一级指标、人力资源配置、物力资源配置、服务量、救治能力、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以及救治质量6项二级指标和31项三级指标。应用评价体系对某三级综合医院2016年至2018年每年的急救能力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后,得出某三级综合医院的历年评价排名依次为3、2、1,急救能力逐年提升。相关工作建议:(1)制定全市院内急救医疗资源配置规划,完善医院急救医疗资源布局。(2)保障医院急救资源投入和急诊科室的标准规范建设。(3)落实急诊患者分级救治和院内外分流,保障入口和出口有序。(4)加强急诊-ICU一体化建设,优化急危重患者抢救流程,提高医疗质量。(5)加强重点病种管理,纳入病种绩效分析。(6)推进急诊信息化建设,以提升效率和质量。(7)完善医保急诊报销政策,助推患者双向转诊建设。(8)配合医改工作推进,通过物价、支付等政策引导患者合理分流。(9)探索适用于急救学科和队伍建设的评价制度,绩效分配和职称晋升倾斜。

赵秋霞[6](2019)在《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急诊科规范化培训方案的构建》文中认为目的根据“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文件的要求,以急诊科护理工作职责和能力需求为导向,基于岗位胜任力理论,构建培训目标明确、培训过程量化可行、质量评价全面真实、具有急诊专业特色的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急诊科规范化培训方案,为我国有效开展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急诊科规范化培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文献回顾:研究小组以新入职护士/新护士/Newly graduate nurses/New graduate nurses/Newly hired nurses/Novice nurses/New recruiting nurse、规范化培训/Standardized training/Residency program/Transition、岗位胜任力/Post competency、急诊科/Emergency department/Department of emergency等为检索词,在Pub 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搜索,对搜集文献进行分析,根据结果初步拟定本研究调查问卷。2.半结构访谈:研究小组选取10位专家进行半结构访谈,包括急诊医疗、护理专家和护理管理、教育专家,根据专家对本研究的建议和要求,丰富本研究问卷内容,拟定最终调查问卷。3.德尔菲专家函询:研究小组严格按照专家纳入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40位德尔菲函询专家。专家对问卷中各指标给予修改意见并进行重要性赋值,研究小组根据两轮函询中专家意见修改问卷,最终确定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急诊科规范化培训方案。4.统计学方法:运用Excel 2010和SPSS 23.0计算各级指标的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计算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协调系数。指标增加删除标准:专家建议增加或删除,通过研究小组商讨同意。另外如果某项指标同时满足重要性赋值均数≤3.5,变异系数≥0.2,给予删除。采用比例分配法进行权重计算。结果1.最终33位专家完成了两轮函询,来自于北京、山东、四川、广东、浙江等16个省市。第一轮专家积极系数为90.00%,第二轮专家积极系数91.67%;专家权威系数为0.83;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为0.128(p<0.01)和0.147(p<0.01)。2.本研究共发放两轮函询问卷,根据第一轮函询专家意见修改培训方案,拟定第二轮调查问卷;根据第二轮函询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培训方案,最终确定由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85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急诊科规范化培训方案。3.本研究运用比例分配法对各级指标的权重值进行计算,并对指标重要性进行排序。一级指标的权重值排序依次为:培训目标(0.3347)、培训过程(0.3326)、质量评价(0.3326)。培训目标下二级指标的权重值排序依次为:急诊临床实践能力(0.0907)、自我发展能力(0.0846)、急诊组织管理能力(0.0805)、教育与科研能力(0.0789)。培训过程下二级指标的权重值排序依次为:培训课程(0.0692)、临床实践(0.0688)、考核方式(0.0670)、培训方式(0.0666)、培训时间安排(0.0611)。质量评价下二级指标的权重值排序依次为:客观评价(0.1742)、主观评价(0.1585)。结论本研究依据“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内容,基于岗位胜任力理论,经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确定了由3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和85项三级指标组成的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急诊科规范化培训方案。本研究中选取的专家有区域代表性,积极性和权威程度高,专家意见集中,协调性好,研究结果科学可靠。本研究明确培训学历层次为本科学历,培训目标反映急诊专科护理特点,培训过程具体量化可行,质量评价全面真实。为今后我国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急诊科规范化培训提供参考和借鉴。下一步将评价本研究构建培训方案的临床实施效果,为持续完善新入职护士急诊科规范化培训提供实证依据。

冯丽伟[7](2019)在《机械通气患者二次插管影响因素分析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研究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衰患者的二次插管的影响因素,确定二次插管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独立危险因素中各项指标对机械通气患者二次插管的预测价值。2.研究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前白蛋白、膈肌移动度与二次插管的相关性。探究机械通气患者膈肌能否做为白蛋白与脱机结果的中介作用。方法1.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使用机械通气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衰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脱机结果分为一次成功脱机组与二次插管组,收集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和血化验指标,包括:性别、年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肌力、拔管前白蛋白、拔管前血红蛋白、拔管前肌酐值、拔管时激素使用情况、咳痰能力、痰液的量、营养状态、BNP值、APACHEⅡ评分、是否合并肺动脉高压、机械通气时间、住ICU的时间,所得数据基本资料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二次插管的影响因素;再以二次插管为因变量,将P<0.05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中进行分析,探讨二次插管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项指标的预测价值。2.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2017年6月-2018年3月收治的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准备脱机时行自主呼吸试验(SBT)约1小时,期间为患者行胸部超声检查,测定患者的膈肌移动度。当SBT顺利结束时,取血送检血气分析以及血常规及生化检查。根据患者脱机结果,分为一次成功脱机组和二次插管组,分别记录患者胸部超声测得的膈肌移动度和拔管前的血清白蛋白。采用SPSS24.0进行统计分析,首先采用K-S检验,分析患者拔管前白蛋白与膈肌移动度的正态分布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方法,分析拔管前白蛋白与膈肌移动度的相关性;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拔管前白蛋白与二次插管的相关性,膈肌移动度与二次插管的相关性。采用中介作用方法,根据变量类型,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拔管前白蛋白与膈肌移动度的作用关系;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探讨白蛋白对脱机结果的作用,膈肌移动度对脱机结果的作用;再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讨白蛋白和膈肌共同对脱机结果的作用,进一步采用Sobel检验,探究膈肌移动度能否作为白蛋白和脱机结果的中介作用。结果1.机械通气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衰患者的二次插管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通过一次成功脱机组与二次插管组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拔管前白蛋白、拔管前血红蛋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PACHEⅡ评分、咳痰能力、痰液的量、营养状态评估、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的得分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拔管前白蛋白、拔管前血红蛋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营养状态、APACHEⅡ评分、咳痰能力、机械通气时间、痰液的量、住ICU时间是机械通气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衰患者二次插管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拔管前白蛋白、拔管前血红蛋白是机械通气患者二次插管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ROC曲线分析拔管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两组连续变量得出如下结果:拔管前白蛋白预测二次插管的最佳临界值为30.4g/L,敏感度为:65.4%,特异度为:77.8%,曲线下面积(AUC)为:0.731(0.616,0.846),阳性预测值为:86.56%(74.35,94.37),阴性预测值为:50.72%(36.07,65.28)。拔管前血红蛋白预测二次插管的的最佳临界值为111.5g/L,敏感度为:37.3%,特异度为:94.4%,曲线下面积为:0.671(0.550,0.792),阳性预测值为:92.73%(75.88,99.14),阴性预测值为:44.01%(32.56,55.95)。2.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前白蛋白、膈肌移动度和二次插管的相关性分析,膈肌移动度作为白蛋白和脱机结果的中介作用的分析结果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首先进行K-S检验,结果显示患者的拔管前白蛋白和膈肌移动度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方法,结果显示拔管前白蛋白与膈肌移动度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脱机结果是否进行二次插管为二分类变量,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拔管前白蛋白与二次插管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膈肌移动度与二次插管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中介作用方法,根据变量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白蛋白对膈肌移动度的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蛋白对脱机结果的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膈肌移动度对脱机结果的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然而,白蛋白和膈肌移动度共同作用于脱机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采用Sobel检验方法,结果显示膈肌移动度作为白蛋白和脱机结果的中介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膈肌不能作为白蛋白和脱机结果的中介作用。结论1.机械通气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衰的患者,拔管前白蛋白、拔管前血红蛋白,是影响患者二次插管的独立危险因素。2.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拔管前白蛋白与膈肌移动度具有相关性,拔管前白蛋白与二次插管具有相关性,膈肌移动度与二次插管具有相关性。膈肌移动度不能作为白蛋白和脱机结果的中介作用。

刘陈勇,刘贤英[8](2018)在《便携式呼吸机在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护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和分析便携式呼吸机在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护理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期间使用便携式呼吸机对40例危重患者进行院内转运中的护理,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人,分别使用常规护理以及便携呼吸机护理(综合护理),对转运过程中相关并发症的出现机率以及抢救的成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过程中,其各项生理指标基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抢救的成功率要高于死亡率。结论在急诊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的过程中合理使用便携式呼吸机护理,能够有效的对患者的呼吸情况进行维持,提升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使用。

周艳[9](2018)在《基于Copula对某三甲医院部分科室医院感染率动态相关性及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医院感染暴发社会影响较大,不仅给病人及家属带来了较重精神和肉体痛苦,也让医疗机构蒙受了经济和名誉的损失,导致医患矛盾不断升级,给国家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医院感染影响因素众多,目前,研究者一般是从单科室、某一病种的医院感染影响因素或某一个影响因素进行微观研究,很少从多个科室或多病种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宏观研究。基于此,期望通过本研究了解医院感染现状,并基于Copula理论宏观分析出部分科室感染率的动态相关程度及影响因素,为医院感染的监测与防控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手段,为建立针对医院层面的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预警模型做前期准备,为采取前瞻性干预措施奠定基础。方法1.对2010年至2016年内住院病人开展回顾研究。住院病人的相关资料由医院感控科的专职工作者利用医院感染管理监测系统逐份调查并录入模版表格,全部数据由三人独立进行录入,并由第四人进行校验。利用EXCEL表按各科室、各感染部位统计每月感染率、感染例次,并对每年度数据进行科室排名、感染部位排名。2.收集2015年肝胆外科、神经外科和胸外科等三个科室住院病人的基本信息和医院感染相关信息等数据,采集数据使用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降维处理优选获得三个科室各科医院感染的核心风险因素。3.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胸外科、肝胆外科和神经外科住院病人各月度医院感染率,运用Copula理论研究两两科室间医院感染率动态相关性。多元Copula函数刻画两两间的相关性包括两个主要步骤:一是选取适合的边缘分布函数和Copula函数。二是对估计所选Copula函数的参数并刻画两两科室间医院感染率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1.在2010年-2016年期间,研究共查该院住院病人663331人,总医院感染率为3.21%,总医院感染例次率为4.04%,各年医院感染率波动在2.66%3.61%。医院感染率排名显示,ICU、血液科、胸外科、神经外科等7年来医院感染率排名多在前5位,其中ICU连续6年排名第1位。在外科科室中,胸外科、神经外科和肝胆外科连续7年医院感染率排名在前15位,且医院感染率均高于年平均水平。各年各部位医院感染率排名发现,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血液感染均排名在前5位,其中肺部感染连续7年感染排名均在首位,且占总医院感染例次都在35%以上。各年各科术后感染率排名显示,胸外科、神经外科和肝胆外科连续7年手术后医院感染率排名在前5位;各年各部位术后医院感染率排名发现,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和腹腔感染在手术后医院感染中均排名在前5位,其中肺部感染连续7年感染排名均在首位,且占总医院感染例次都在35%以上。初步选定肝胆外科、神经外科和胸外科作为下一步重点研究对象。2.2015年肝胆外科医院感染率为6.25%,感染部位主要为腹腔、肺部、血流和切口;术后感染率为10%,术后感染部位也主要为上述4个部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要的危险因素是抗生素的使用,使用的呼吸机数量和抗生素的联合使用等。2015年,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率为8.57%,感染部位多是肺部、血液;术后感染率为16.19%,术后感染部位也主要为上述2个部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要的危险因素是是否使用特殊级抗生素,是否使用抗生素,以及使用呼吸机的次数等。2015年胸外科医院感染率为9.61%,感染部位主要为肺部和血液;术后感染率为26.88%,术后感染部位也主要为上述2个部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要危险因素是是否使用抗生素、有无糖尿病和有无恶性肿瘤等。3.采用KS检验和Q-Q图估计分布函数的效果检验表明,胸外科、肝胆外科和神经外科的医院感染率较好的被非参数核密度函数刻画,结果均通过了均匀分布的检验,符合Copula函数对样本数据的边缘分布的要求。采用两阶段方法对Copula函数的参数进行估计显示,动态Copula比静态Copula更优。根据极大似然函数和AIC最小值选取准则,最终选择时变SJC Copula分别刻画肝胆外科和胸外科、神经外科和肝胆外科、胸外科和神经外科两两间的感染率的相依结构,结果为三个科室两两间感染率低的相关性均远远高于其高的相关性,而只有肝胆外科和胸外科在感染率高时有相关性,但感染率低时相关性较高。结论通过收集某大型三甲医院医院近7年医院感染数据可知,该院目前医院感染整体情况较平稳,未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也满足国家对于大于500张床位医院感染率低于10%的要求。医院需对重点科室包括ICU、血液科、胸外科和神外科和肝胆外科等进行重点把控,着重加强肺部感染的防控。医院应当加强医院感染内外部因素的防控,尤其是环境、手部卫生和抗生素等因素的监测。运用Copula刻画了胸外科、神经外科和肝胆外科等三个科室感染率两两间的相依结构实证结果表明Copula对三个科室感染率的拟合度较好,三个科室所得到两两间感染率相关性的影响因素为各科室病种分布特征、环境因素、手术操作、护理情况、抗生素管理及感控科干预等,尤其是在感染率控制方面。采用Copula方法从宏观上建模研究科室间医院感染率发生的相关性,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了新的工作模式,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真实有效的量化证据,也在方法上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了新思路,为建立综合性医院的医院感染暴发流行预警模型提供了实证基础。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10](2016)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国卫办妇幼发[2016]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完善妇幼保健机构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妇幼保健机构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我委印发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为准确解读评审标准,我委组织制定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

二、急救病人应用呼吸机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救病人应用呼吸机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理论模型与相关概念
        4.1 Donabedian模型
        4.2 护理质量
        4.3 护理质量指标
        4.4 早产儿
        4.5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5 技术路线图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半结构访谈法研究对象
        1.2 专家会议法研究对象
        1.3 德尔菲法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
        2.2 半结构访谈
        2.3 专家会议
        2.4 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
        2.5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3 统计学方法
    4 质量控制
        4.1 指标体系初步拟定阶段
        4.2 德尔菲专家函询阶段
        4.3 统计分析阶段
结果
    1 文献研究结果
    2 半结构访谈内容提炼结果
    3 专家会议结果
    4 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
    5 指标权重结果
讨论
    1 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分析
    2 德尔菲专家函询的可靠性分析
    3 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专病护理特色
        3.1 结构指标着眼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所需的基本要素
        3.2 过程指标聚焦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救治的重点环节
        3.3 结果指标体现了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效果
    4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4.1 结构指标权重分析
        4.2 过程指标权重分析
        4.3 结果指标权重分析
结论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2.1 创新性
        2.2 局限性
    3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2)基于人-机任务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文献分析
    三、相关理论及借鉴
    四、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基于人-机任务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体验的质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小结
第三部分 典型护理人-机任务筛选的调查研究
    一、护理人-机任务调查表的专家论证
    二、典型护理人-机任务筛选的调查研究
    三、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典型人-机任务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及影响因素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小结
第五部分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统计学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小结
第六部分 讨论
第七部分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专家小组会议咨询表
    附录二 护理人-机任务调查表
    附录三 典型人-机任务情境下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调查问卷
综述 基于CiteSpace的医护人员工作心理负荷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3)车载呼吸机对急性心力衰竭合并低氧血症患者超早期干预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常规治疗
        2.2 呼吸支持治疗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研究设计路线图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应用现状及并发症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三级甲等医院ICU新护士岗位胜任力培训大纲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3 理论基础
    1.4 国内外ICU护士胜任力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ICU新护士岗位胜任力培训需求调查问卷的编制
    2.1 问卷编制
    2.2 信效度检验
    2.3 质量控制
第3章 ICU新护士岗位胜任力培训需求的调查
    3.1 调查对象
    3.2 调查工具
    3.3 调查方法
    3.4 质量控制
    3.5 统计学方法
    3.6 调查结果
第4章 ICU新护士岗位胜任力培训大纲的构建
    4.1 咨询专家的选择
    4.2 编制专家咨询问卷
    4.3 专家咨询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4 统计学方法
    4.5 结果
第5章 讨论
    5.1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ICU新护士培训需求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5.2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ICU新护士培训需求调查
    5.3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ICU新护士培训大纲的构建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训需求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5)上海三级综合医院急救能力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提出
    1.4 研究对象界定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5.1 国内急诊医疗服务现状及评价体系研究发展情况
        1.5.2 国外急诊医疗服务现状及评价体系研究发展情况
        1.5.3 当前的急救能力评价存在的不足
    1.6 研究目标
第二章 资料来源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急救能力建设的内涵与框架
        2.1.2 调研三级综合医院急诊能力的影响因素
        2.1.3 制定三级综合医院急诊急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实证分析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实地调研和专家组访谈
        2.2.3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Delphi)
    2.3 指标筛选原则
    2.4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2.4.1 结构-过程-结果模型
        2.4.2 确定指标构建的范围
    2.5 专家咨询问卷的形成
    2.6 统计处理方法
        2.6.1 数据处理方法
        2.6.2 主要统计结果及计算
        2.6.3 指标权重处理方法
    2.7 评价指标筛选方法
    2.8 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2.9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医院急救能力的内涵
    3.2 医院急救能力的影响因素
        3.2.1 资源因素
        3.2.2 人力因素
        3.2.3 管理和制度因素
        3.2.4 信息因素
    3.3 急救能力指标评价体系研究结果
        3.3.1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3.3.2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3.3.3 急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小结
    3.4 急救能力指标评价体系实证分析
        3.4.1 研究对象与资料来源
        3.4.2 数据录入处理及统计方法
        3.4.3 急救能力评价指标实际数据
        3.4.4 同趋势化后的原始数据结果
        3.4.5 归一化后的数据矩阵结果
        3.4.6 急救能力评价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基于结构-过程-结果模型的权重分析
    4.2 部分删除指标的分析
    4.3 实证结果的分析
第五章 对策探讨
    5.1 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急救资源配置
        5.1.1 制定全市院内急救医疗资源配置规划,完善医院急救医疗资源布局
        5.1.2 保障医院急救资源投入和急诊科室的标准规范建设
    5.2 优化管理模式,提高急救医疗效率和质量
        5.2.1 落实急诊患者分级救治和院内外分流,保障入口和出口有序
        5.2.2 加强急诊-ICU一体化建设,优化急危重患者抢救流程,提高医疗质量
        5.2.3 加强重点病种管理,纳入病种绩效分析
        5.2.4 推进急诊信息化建设,以提升效率和质量
    5.3 完善配套措施,支持急诊建设发展
        5.3.1 完善医保急诊报销政策,助推患者双向转诊建设
        5.3.2 配合医改工作推进,通过物价、支付等政策引导患者合理分流
        5.3.3 探索适用于急救学科和队伍建设的评价制度,绩效分配和职称晋升倾斜
第六章 创新与不足
    6.1 本文创新点
    6.2 本文局限性
    6.3 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6)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急诊科规范化培训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技术路线图
    5 本研究的质量控制
结果
    1 文献研究法结果
    2 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3 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7)机械通气患者二次插管影响因素分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机械通气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衰患者二次插管的影响因素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样本量估计
        1.1.5 伦理原则
        1.1.6 评估工具
        1.1.7 研究方法
        1.1.8 统计学分析
        1.1.9 质量控制
        1.1.10 研究技术路线
    1.2 结果
        1.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1.2.2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2.4 预测二次插管的结果
    1.3 讨论
        1.3.1 拔管前白蛋白对二次插管的影响
        1.3.2 拔管前血红蛋白对二次插管的影响
        1.3.3 咳痰能力对二次插管的影响
    1.4 小结
二、血清白蛋白和膈肌移动度与二次插管的关系
    2.1 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样本量估计
        2.1.5 伦理原则
        2.1.6 研究方法
        2.1.7 统计学分析
        2.1.8 质量控制
        2.1.9 研究技术路线
    2.2 结果
        2.2.1 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
        2.2.2 一次成功脱机组与二次插管组患者的治疗时间比较
        2.2.3 血清白蛋白与膈肌移动度之间的相关性
        2.2.4 白蛋白与二次插管的相关性,膈肌移动度与二次插管的相关性
        2.2.5 膈肌作为白蛋白和脱机结果的中介作用
    2.3 讨论
        2.3.1 膈肌在呼吸运动中的重要性
        2.3.2 白蛋白、膈肌移动度和脱机的关系
        2.3.3 膈肌作为白蛋白与脱机结果之间的中介作用
    2.4 小结
结论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便携式呼吸机在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1.2 方法
    1.3 指标观察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结束语

(9)基于Copula对某三甲医院部分科室医院感染率动态相关性及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路线
第二章 2010 年至2016 年某三甲医院医院感染近况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部分科室医院感染风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部分科室医院感染率动态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我国医院感染影响因素及控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硕士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急救病人应用呼吸机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杨美. 青岛大学, 2021(02)
  • [2]基于人-机任务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及影响因素研究[D]. 闫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3]车载呼吸机对急性心力衰竭合并低氧血症患者超早期干预的疗效研究[D]. 李成根. 皖南医学院, 2020(04)
  • [4]三级甲等医院ICU新护士岗位胜任力培训大纲的构建[D]. 柯苏苏. 长江大学, 2020(04)
  • [5]上海三级综合医院急救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 金瑞.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急诊科规范化培训方案的构建[D]. 赵秋霞. 青岛大学, 2019(02)
  • [7]机械通气患者二次插管影响因素分析的临床研究[D]. 冯丽伟.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8]便携式呼吸机在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护理[J]. 刘陈勇,刘贤英. 中国医疗设备, 2018(S1)
  • [9]基于Copula对某三甲医院部分科室医院感染率动态相关性及因素研究[D]. 周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10]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J].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报, 2016(08)

标签:;  ;  ;  ;  

使用呼吸机的急诊病人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