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村集体财务管理的若干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思远[1](2021)在《农村“三变”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锦州市为例》文中指出农村“三变”改革发端于贵州省六盘水市,主要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深入推进农村发展新模式,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该举措对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进一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村改革发展有显着成效。农村“三变”改革既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创新,也是新时代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锦州市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农村改革成为推动锦州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动力。锦州市通过借鉴六盘水市农村“三变”改革成功经验,不断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打破农业农村发展桎梏,进而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锦州市农村“三变”改革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对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分析农村“三变”改革的现实背景和理论依据,阐明农村“三变”改革不仅使破解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困境的客观需要,而且具有坚实的理论支撑;第三部分,论述农村“三变”改革的内涵、实质及其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的重要的现实意义;第四部分,总结锦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主要做法、相关成效和典型经验,进一步论证农村“三变”改革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五部分,分析锦州市在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锦州市进一步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建言献策。
黄友坤[2](2021)在《基层村组“微腐败”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 ——以韶关市曲江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先后推行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各项惠农富农政策及资金源源不断流入农村基层,乡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得以改善。但由于涉及基层村组的法治建设和监管机制不够健全,县区农业农村局、财政局、民政局和基层党委政府对村组干部缺乏实质有效的监督以及农村熟人社会、人情社会干扰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基层村组一级的小微权力极易异化为少数村组干部用于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基层村“微腐败”问题也逐渐演化成一个影响基层安定的不稳定因素,损害了村集体组织和广大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啃食了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对此,如何结合农村的实际,分析“微腐败”现象背后的原因,查找制度和监管漏洞,进而建立健全对基层村组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推动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本文首先界定了“基层村组”、“农村干部”和“微腐败”等概念定义,以行政问责寻租理论和治理理论为理论工具,以韶关市曲江区村组干部微腐败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韶关市曲江区2016至2020年村级腐败的数据和典型案例,对当前基层村组干部腐败现状、基层纪委惩治村组干部腐败的做法及成效等进行分析,并结合行政问责理论、治理理论,深入剖析农村基层村组干部微腐败的内外部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治标”和“治本”两种治理手段,提出加强廉政教育,狠抓村组干部作风建设;完善干部选拔机制,提高村组干部待遇;强化监督制约,让村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日常监管,盯紧村组干部手中权力;整合各类监督力量,打通监督最后一公里这五条治理对策。通过全方位压缩直至消除基层村组干部的寻租空间,铲除微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进而实现基层村组干部“微腐败”的“标本兼治”,助推农村基层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崔舒逸[3](2020)在《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广大农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地区发展水平不同、区位不同、政策不同以及发展基础不同等等,集体经济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差异越来越突出,因此需要运用分类研究的方法对新形势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进行多角度研究和探索。大都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都普遍快于远郊村,但同时也是问题和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因此如何破解好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创新好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是激发农村集体经济活力的关键。本研究着眼于天津城郊这一特定区域,将北辰区、西青区、津南区和东丽区四个区的村集体经济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实证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进行了梳理、总结和提炼,提出了内生动力型和外部推动型这两大类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内生动力型发展路径基于产业发展动力不同,细分为工业园区推动型、租赁发展型、乡村旅游型、商贸发展型;外部推动型发展路径又可分为街镇统一管理型、撤村建居型,并进行路径评述。分析政府、村干部、村民三个不同治理主体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政策供给不足,集体经济发展统筹规划和引导不足,村干部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村班子工作任务多绩效考核机制有待完善,村民对集体经济发展参与度不高。根据以上问题提出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提高政策针对性,强化产业规划和引导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村干部管理能力培优育强领头人,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激励考核机制,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增强主人翁意识等方面可行性对策建议,以期推动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进入发展快车道。
范颖杰[4](2020)在《J市S镇村级财务管理模式转换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为农村资金提供高效率的保障,模式的改革创新迫在眉睫。村级财务管理的是集体资产,而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在村民集体手中。所以,无论从资金性质,还是管理方式来说,村级财务管理都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本研究以J市S镇村级财务管理模式改革为背景,从“双代管模式”转型升级为“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模式”。改善了村镇关系,加强了监督效用,有效助推了村民自治的多元化发展。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为辅助分析工具,调查村级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结合前面的理论研究,提出自己关于改善村级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模式”存在以下问题:多部门联合管理,工作效率不高;农村基层财务人员配置薄弱,代理会计流动性大;财务公开不规范;会计核算不合规;农村干部贪污腐败问题仍然存在;村民对村级事务参与度不高。根据理论分析与实际调研,本文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明确划分各部门责任;加强村财会人员队伍建设;切实实行财务公开制度;建全财务管理和审计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作用;加强村民有效自治,发展民主协商决策。
邢伟[5](2020)在《“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集体资产股权流转过程中权利边界模糊、交叉,影响部分权能实现;所有权缺位、虚化、弱化,行使主体不明确,造成集体资产流失;部分权能流转范围受限,流转市场不完整,有偿退出难,抵押担保难;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财产性权能流动性低,财产性权益难以充分实现,与改革目标相违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范围不明,行权主体缺位,管理机制不畅,导致合作制性质不明,股份制作用发挥不畅;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缺失,公益性功能发挥不充分,存在管理空白。以上这些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改革进程,阻碍着产权各要素权能的充分实现,影响着农村发展效果和治理效能。本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重点阐释本文选题背景与意义、理论综述、研究框架与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以农村集体所有制为基础,论述农村所有权、承包权(资格权)、经营权(使用权)、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公益性资源资产产权等相关概念,结合建国后各个时期农村产权制度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第三部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依托河北省部分地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现状,结合全国各地改革情况,深入剖析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与问题。第四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探索建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分别负责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公益性资源资产和经营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权能。第五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构建与新时代乡村治理模式相适应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第六部分“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用法经济学方法对“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进行全面剖析。第七部分“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以期实现细化各项权能、明晰产权归属、严格产权保护、顺畅产权流转目标。第八部分“结论”,回答了在导论部分提出的、本文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所有资源资产进行了系统梳理,根据不同资源资产的形态、功能、使用方式以及产权构成、行权模式,将其划分为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和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四种类型。在坚持农村集体制度不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底线不变、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固定不变基础上,剥离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经营性资源资产股东权、公益性资源资产管理权中所包含的身份性权能,在分权基础上将包含身份属性的权能(成员权)统一归位于所有权,形成所有权权利组织体,即“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根据不同资源资产性质及其权能构成,分别搭建由不同成员组成的“农村承包权人集体”“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和“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分别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经营性资源资产和公益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权能和身份权权能。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在农村集体所有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转换过程中,严把“目标层+准则层+决策层”三大环节,统筹宏观设计与微观运行,找寻出一条可以最大限度明晰产权界限、充分发挥产权权能、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运行体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效能。
常贝贝[6](2020)在《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设置及股利分配方案研究》文中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发展,关系到民族的伟大复兴。2018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意见》,指出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2019年度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具有股份化特色的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民的收入,又为农村经济创造新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供给侧改革。但是集体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如: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不清,运做机制不灵活,集体资产运营监管不到位,广大农户由于自身经营规模小,农户资金不足以及农民自我组织能力弱的问题限制了农村集体资产改革的发展。因此,本文通过研究我国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现状,结合羌村历史条件、地理优势、经济发展情况,制定适合其有效经营的龙头企业带动型股份经济合作社及股权配置方案,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新方向。国内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也较丰富。但现有的研究侧重于东部、南部发达地区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改革现状,对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该如何发展研究较少。本文主要通过调查研究国内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案例,总结其改革经验,根据羌村具体情况,建立适合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发展的龙头企业带动型股份经济合作社,在现有的农村股份合作社基础上创新发展思路,为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建议。文章在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下研究:(1)首先阐释该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课题的研究思路,总结提出本文的创新之处。(2)对羌村集体经济进行股份制改革动因进行阐述分析。(3)对国内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从量化资产、成员界定、股权配置、治理机构方面总结问题与经验,为羌村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提供理论指导。(4)在分析羌村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为其设置适宜发展的企业带动型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股权配置方案。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企业带动型股份经济合作社是农村发展的新途径;如何设置股权是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核心也是农民利益保障的关键。
束成程[7](2020)在《乡镇政府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Q市N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发布,正式拉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帷幕。在党的十九大与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清产核资,进行身份确认、股份量化”。这为深化改革,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指明了方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包括两步: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前者是为了摸清家底,整合资产;后者是为了盘活资产,为农村集体创收。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还应从解决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着手,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如何合理的管理农村集体资产不仅仅是乡镇政府的工作重点,也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确定了以“乡镇政府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为主题,以Q市N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研究,并将研究分为三大部分:乡镇政府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概况,以及乡镇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乡镇政府优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对策。Q市N镇自2017年开始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已经完成了清产核资,正在推进股份合作改革,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该文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和产权制度改革大背景的基础上,首先阐述了乡镇政府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的普遍做法,以及各地的先进经验,然后找出乡镇政府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委托代理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最后找出解决方法,优化乡镇政府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方面的对策,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从而保障农村集体资产规范化管理,维护农村集体和农民的切身利益,激活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为实施乡村振兴,引领农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基础。该文将理论知识和相关工作经历结合,通过对Q市N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提供范例,丰富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为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也为乡镇政府解决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问题积极建言,同样对促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严肃[8](2020)在《城市社区财务监管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T区C街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基层事务管理的重点,财务监管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深入各个领域,基层财务监管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但有些地方仍旧存在会计核算不规范、监督管理不到位、公开不及时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社区集体资产的安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层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能助力于社区基本职能的发挥,而完善好基层的财务管理体系,不仅有利于提高社区资金的使用效益,还能为社区带来自创收入,更能推动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社区居民。在基层财务监管方面,从文中可以看出,社区财务监管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导致社区财务监管中出现的矛盾日益激化。理论上讲,在城市化背景下,街道一级对社区的财务监管力度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基层的财务监管应该呈现出一种相对完美的状态,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寻找对策的同时,我们也在认真思考产生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通过分析街道办事处与社区的关系可以发现,除了指导与被指导、管理与被管理,二者的关系似乎很是微妙。然而,当前大部分研究都将重点放在了街道办事处如何进一步加强财务监管上,对于街道对社区的依赖并没有多加笔墨,这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文中通过时间轴的方式对C街道对社区的财务监管发展演变史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街道与社区的关系微妙而复杂的,一方面,街道管理着社区,另一方面,街道依赖着社区,这就造成了财务监管的便与不便,从而衍生了诸多问题,细细探索问题背后的原因,让我们渐渐揭开现下基层财务监管的诸多漏洞,进而寻求对策,实现基层财务监管的完善。文中以基层财务监管现状为出发点,在第一章详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和意义,对国内外现状进行了相关描述,对财务监管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解释,交代了论文的研究方法、框架结构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对文中应用到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论述。第三章主要通过对C街道的相关财务工作人员进行走访调研,对C街道不同时期对社区财务监管内容的演变进行了分阶段的论述,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整体的把握。第四章结合对C街道的居民的问卷调查,通过查阅街道档案,综合分析发现,在财务监管制度和政策方面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监管政策执行不力。第五章通过梳理街道对社区财务监管弱化的种种表现,从街道对社区的控制与激励以及街道对社区的依赖和软化两个方面着手,重点分析背后的原因。第六章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强化街道对社区财务监管的措施,主要包括: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信息公开程度、健全财务监督体系、提升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调整机构设置的合理性、贯彻落实工作流程。最后是本篇论文的结论和致谢。
黄润青[9](2020)在《鲁东南地区的社会变迁 ——朱村研究(1949-2000)》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学术界更侧重于集体化时期的乡村被“国家化”的一面,直到1980年代的农村改革之后,相关研究虽再次确立乡村的主体地位,但是乡村社会的主体意识和发展策略却被或多或少有所忽略。当以乡村为研究视角时,可以发现国家对乡村的主导并不能完全取代乡村的主体意识,也抹杀不了乡村社会的发展策略。相反,国家权力的下沉,造就了乡村社会强势的公共权力。山东朱村的半个世纪发展历程和社会变迁表明,乡村社会有其独特的生存规则、价值取向,及其对国家权力的集体应对方式。国家与乡村的“二元对立”的解释模式,一定程度上矮化了乡村社会的发展策略和主体意识。1949年以来,朱村的核心问题是人口增长和人地失衡,朱村要面临其带来的资源短缺、家庭贫困、人际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1960年代朱村的出生率高于全省平均值,人口暴增,加之水利工程占地,使得朱村的人地冲突问题更为严重。人口的增长与家庭的核心化致使家庭的劳动力比重减少,从而使家庭个体的经济收入和抗风险能力降低。公共资源的紧缺与家庭负担的增大,使朱村村民更加依赖于通过国家建构的集体权力。集体对资产、农产品的支配权,成为乡村公共权力的支点和集体行动的基础。一方面,乡村的组织化、单位化,缩小了村民生活、生产的距离,从而给乡村社会留下了自我管理的空间;另一方面,人地关系的失衡、资源的短缺,也迫使朱村不断地在国家经济体制框架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借以维系生存和寻求发展。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是依靠国家在乡村建立的党政组织基础上实现的。干部是乡村公共权威的直接代表,同时又区别于国家代理人、乡村保护者。干部个人的家庭背景、出身、经历等因素,成为其行为选择的重要原因。朱村在抗战时期即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政权,1949年之后的干部群体基本是革命时期中共党员、干部群体的延续。朱村作为人口众多的主姓村庄,更能体现出国家权力运作和内生的社会关系网络交叠、博弈的复杂性。在乡村与国家博弈和双向渗透的过程中,乡村社会内生的家族、血缘关系对乡村政治产生重要影响,朱村新任干部的血缘关系网络愈加清晰。乡村社会存在多层次、多维度的利益主体,村民以“己”为出发点构建利益共同体和“私人的道德”。“公”与“私”的界限是集体管理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国家主导下的制度建设、内生性的社会关系网络和个体的理性行为选择共同维系着乡村社会秩序。朱村人口众多,其秩序的维系依赖于制度和规则,这既是国家意志在乡村社会的体现,也符合乡村社会生存逻辑。而且,在绝大多数村民不具备向村外发展的能力时,村民维护其自身利益的同时必然会对管理者进行监督,相比于国家的权力制约,乡村社会内部的制约往往更具常规和有效。集体化时期分配制度的“平均主义”,并不是导致生产效率的低下的全部因素,以工分制为基础的分配制度也不能囊括乡村贫困的原因。集体化时期普遍贫穷的状态使乡村社会依靠生存伦理和互惠原则,并将分配制度推向“平均主义”方向。但是,所谓的“平均主义”是以家庭劳动力再生产作为“道义经济”契约的担保。集体化制度的问题并不在于集体经营效率的低下,而在于人口与制度的悖论使乡村无法突破人地冲突的困局,从而导致“过密化”生产愈发严重。作为生产单位的乡村,是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内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人多地少的困境,朱村的首要目标是生存,其次是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并不能完整覆盖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乡村社会利用其受限的自主权和可掌控的“边缘地带”,围绕着“生存”和“发展”不断努力,其中既包括以“反行为”方式呈现的生产劳动和生活需求,也包括朱村在农业生产规划、劳动力分配、农业机械化发展和集体权利的维护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经济理性和自主意识。为解决生产“内卷化”的问题,朱村规划集体副业、林业的生产,鼓励村民从事建筑、运输等工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朱村种植业集体经营的单位面积产出不低于自留地。“集体”并不仅仅是国家权力下延在乡村社会的代表,同时是作为乡村社会利益的角色代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因为土地资源的紧缺,朱村的劳动力逐渐走向市场。与此同时,朱村利用集体化时期的公共积累发展村办企业,农民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公共权力削减,村民的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距离拉大,集体行为的逻辑也慢慢失去其根基。转型期内乡村社会的地方性规则和市场化的发展使乡村管理者具备了利益交换的可能。村民选择向外发展,从而在乡村的公共事务上主动退让。乡村社会中既涵盖个人逻辑、集体逻辑和国家逻辑之间的冲突和博弈,也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契合和渗透。乡村社会的发展策略,并不限于农民的“反行为”。朱村的历史变迁表明,无论是集体化时期还是改革时期,国家权力不能替代乡村社会的主体意识。
王庆[10](2020)在《衡阳县村级财务审计研究》文中指出进入新时代,中央和各地政府把对“三农”的重视程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更是空前少有;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对新时期农村财务审计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由于历史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我国基层政治体制的束缚,加上村级会计财务不完整,村级财务制度不规范,村务公开不透明,乡镇财政所监督不到位,导致村级“三资”管理漏洞多、风险高、村民意见大。因此,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开展农村财务审计工作,能够有效盘清集体资产,理清集体账目,透明群众心底,对于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深化农村财务改革、防范农村财务管理风险、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衡阳县村级财务审计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衡阳县村级财务审计现状、村级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学习国内村级财务审计先进经验,提出衡阳县村级财务发展建议。首先,论文学习了国内外村级财务审计的相关文献,明确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其次,论文对村级财务、村级财务管理、村级财务审计进行了界定,归纳总结了与村级财务审计相关的委托代理理论、集权与分权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第三,论文从衡阳县当前村级财务审计原则、关系、环节的做法进行了现状分析。第四,论文对衡阳县村级财务审计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发现衡阳县村级财务审计在审计合力、审计制度、审计环境、审计效果方面的问题;论文从村级财务审计认识不高、机制不完善、要素供给不足和缺乏权威性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通过学习国内村级财务审计的先进经验,结合衡阳县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实际,从加强村级审计组织领导、引入村级财务管理第三方审计制度,加强村级财务审计要素投入和完善村级财务审计民主监督机制提出了衡阳县村级财务审计的建议。
二、关于村集体财务管理的若干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村集体财务管理的若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三变”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锦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农村“三变”改革的现实背景和理论依据 |
一、农村“三变”改革的现实背景 |
(一)“三农”改革发展相对滞后 |
(二)脱贫攻坚面临新挑战 |
(三)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
二、农村“三变”改革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乡村发展的相关思想 |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二章 农村“三变”改革的内涵、实质和意义 |
一、农村“三变”改革的内涵 |
(一)资源变资产 |
(二)资金变股金 |
(三)农民变股东 |
二、农村“三变”改革的实质 |
(一)农村“三变”改革没有改变农村土地集体属性 |
(二)农村“三变”改革没有改变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 |
(三)农村“三变”改革是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的创新 |
三、农村“三变”改革的意义 |
(一)有利于盘活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的资源资产 |
(二)有利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
(三)有利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
(四)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 |
第三章 锦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实践探索 |
一、锦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主要做法 |
(一)“三变”+金融+集体经济 |
(二)“三变”+产业+扶贫 |
(三)“三变”+招商+就业 |
二、锦州市农村“三变”改革取得的成效 |
(一)有效盘活了闲置资源 |
(二)合理聚集了分散资金 |
(三)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
(四)培育了新型经营主体 |
(五)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
三、锦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典型经验 |
(一)立足自身优势,探索农村“三变”改革发展新模式 |
(二)抓住核心要义,激发农村“三变”改革发展新活力 |
(三)发挥多重效应,打造农村“三变”改革发展新气象 |
第四章 锦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
一、锦州市农村“三变”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农村改革特别是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相对缓慢 |
(二)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 |
(三)经营主体缺乏且实力不强 |
(四)农民职业素养普遍偏低 |
(五)缺乏专业人才队伍 |
(六)风险防范机制不够完善 |
二、锦州市进一步深化农村“三变”改革的对策 |
(一)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不断激发内生活力 |
(二)增强基层党组织作用,积极服务“三变”改革 |
(三)大力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
(四)切实提高农民职业素养,调动农民积极性 |
(五)培养壮大农村专业人才队伍,科学经营管理集体资产 |
(六)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确保农民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基层村组“微腐败”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 ——以韶关市曲江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理论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设计 |
1.3.3 论文的创新点 |
1.4 研究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4.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概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微腐败”概念界定 |
2.1.2 基层村组概念界定 |
2.1.3 农村干部概念界定 |
2.2 理论概述 |
2.2.1 行政问责理论 |
2.2.2 治理理论 |
第三章 韶关市曲江区基层村组干部腐败现状 |
3.1 党的十九大以来村组干部腐败案件查处的情况 |
3.1.1 几起典型案例 |
3.1.2 村组干部违纪违法的主要类型 |
3.1.3 村级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腐败情况 |
3.1.4 村小组长腐败情况 |
3.2 村组干部腐败情况分析 |
3.2.1 问卷调查收集问题的总体情况 |
3.2.2 农村基层腐败问题易发多发 |
3.2.3 基层村组干部作风问题突出 |
3.2.4 村组干部窝案、串案占比呈上升趋势 |
3.2.5 违规处置集体“三资”现象普遍 |
3.2.6 “白头单”入账套取集体资金风险较大 |
3.2.7 动扶贫奶酪,优亲厚友现象突出 |
3.3 村组干部腐败的表现形式 |
3.3.1 集体权力个人化 |
3.3.2 集体资产私有化 |
3.3.3 工作作风形式化 |
3.3.4 个人生活奢靡化 |
第四章 村组干部“微腐败”问题成因分析 |
4.1 村组干部腐败的内部因素 |
4.1.1 基层村组干部素质不高,纪法观念淡薄 |
4.1.2 村组干部亦官亦商,身份定位模糊 |
4.1.3 村组干部存在侥幸心理和补偿心理 |
4.2 村组干部腐败的外部因素 |
4.2.1 农村基层法治建设不够完善 |
4.2.2 乡镇党委政府监管不力 |
4.2.3 基层纪检监察机关监督不力 |
4.2.4 县级农业农村局等上级部门监督不力 |
4.2.5 村民监督权难以落到实处 |
第五章 基层村组干部“微腐败”的治理对策 |
5.1 加强廉政教育,狠抓村组干部作风建设 |
5.1.1 抓实农村警示教育,筑牢农村干部思想防线 |
5.1.2 加强素质能力培训,提升村组干部综合素质 |
5.2 完善干部选拔机制,提高村组干部待遇 |
5.2.1 加强对村组干部选举工作的领导和监督 |
5.2.2 提高村组干部待遇,保障合理薪酬补贴 |
5.3 强化监督制约,让村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
5.3.1 健全涉农法律法规,堵塞制度管理漏洞 |
5.3.2 制定小微权力清单,明晰村组权力范围 |
5.3.3 建立廉政档案,推动村组干部廉洁自律 |
5.3.4 加强村务监督,促进村组权力公开透明 |
5.4 加强日常监管,盯紧村组干部手中权力 |
5.4.1 开展述责述廉,推动村级“一把手”正确履职 |
5.4.2 集中保管合同公章,把村组权力关进“笼子” |
5.4.3 搭建“三资”交易平台,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监督 |
5.4.4 实行村组账镇代记代管,管好村级钱袋子 |
5.4.5 推行交叉审计,及时发现村级财务问题 |
5.5 整合各类监督力量,打通监督最后一公里 |
5.5.1 压实党委责任,强化部门监管责任 |
5.5.2 配强纪检干部,强化纪检监察监督 |
5.5.3 延伸监察职能,实现村级监察全覆盖 |
5.5.4 严厉查处腐败,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 |
第六章 研究局限与展望 |
6.1 研究局限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曲江区基层村组干部“微腐败”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致谢 |
(3)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5 可能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三章 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
3.1 天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梳理 |
3.2 天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和特点 |
3.3 天津郊区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比较分析 |
3.4 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
第四章 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及典型案例分析 |
4.1 内生动力型 |
4.2 外部拉动型 |
第五章 天津城郊村村民参与集体经济发展及满意度调查 |
5.1 问卷设计与样本选择 |
5.2 受访村民的基本情况 |
5.3 受访村民的家庭年收入情况及来源结构 |
5.4 受访村民参与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
5.5 受访村民对集体经济发展满意度情况 |
第六章 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6.1 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政策供给不足 |
6.2 集体经济发展统筹规划和引导不足 |
6.3 村干部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
6.4 村班子工作任务多绩效考核机制有待完善 |
6.5 村民对集体经济发展参与度不高 |
第七章 促进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 |
7.1 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提高政策针对性 |
7.2 强化产业规划和引导优化发展环境 |
7.3 提升村干部管理能力培优育强领头人 |
7.4 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激励考核机制 |
7.5 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增强主人翁意识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
(4)J市S镇村级财务管理模式转换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 |
五、创新之处与研究困难 |
一、村级财务管理的概念、模式和理论基础 |
(一) 相关概念 |
1、村级财务 |
2、村级财务管理 |
(二) 村级财务管理的模式 |
1、村级财务管理的发展历史 |
2、四种村级财务管理模式 |
(三) 理论基础 |
1、委托代理理论 |
2、内部控制理论 |
3、村民自治理论 |
4、乡村振兴理论 |
二、J市S镇村级财务管理模式转换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一) J市S镇基本情况介绍 |
(二) 从“双代管”模式向“会计委托”模式的转换 |
1、推进村级财务管理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
2、J市S镇“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新模式的实施 |
(三) “会计委托”新模式出现的问题 |
1、多部门联合管理,工作效率不高 |
2、农村基层财务人员配置薄弱,代理会计流动性较大 |
3、财务公开不规范 |
4、会计核算不合规 |
5、农村干部贪污腐败问题仍然存在 |
6、村民对村级事务参与度不高 |
三、J市S镇村级财务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责任划分不明确,资金监管职责不清 |
(二) 村级财务管理队伍建设不到位 |
(三) 财务公开主体责任意识较弱,缺乏有效监管 |
(四) 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
(五) 民主监督作用不强 |
(六) 村民自治体制行政化与低效率 |
四、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新模式运行的对策 |
(一) 明确划分各部门责任 |
(二) 加强村财会人员队伍建设 |
1、加强村财会人员队伍建设 |
2、制定人员薪酬管理机制,保持相对稳定 |
3、提高干部认识,加强财会人员继续教育 |
(三) 切实实行财务公开制度 |
1、细化财务公开制度 |
2、公开形式多样化 |
(四)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审计制度 |
1、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
2、规范工作流程、会计核算 |
3、健全村级财务核查和审计制度 |
(五) 加强监督管理作用 |
1、充分发挥村务监事会监督作用 |
2、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监督作用 |
(六) 加强村民有效自治,发展民主协商决策 |
1、结合实际,创新自治有效实现形式 |
2、 推进民主协商发展的有效途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理论综述 |
三、研究框架与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重点、难点 |
五、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
第一节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相关理论 |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
二、法与经济学视角下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构成 |
三、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权能分析 |
四、国外土地产权构成及权能分析 |
第二节 1949 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概况 |
一、第一阶段(1949 年—1956 年):合作化运动时期 |
二、第二阶段(1956 年—1978 年):人民公社时期 |
三、第三阶段(1978 年—2012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
四、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三权分置”改革实施期 |
第三节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
一、演化博弈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
二、对各个阶段产权变革的演化博弈分析 |
第二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以河北省部分地区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为样本 |
第一节 河北省个别地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情况 |
一、邢台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
二、定州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
第二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 |
一、农村集体资产难核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难确定、集体资产股权难设定 |
二、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难、抵押担保难和有偿退出难 |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权能规则不完善 |
四、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 |
五、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不清 |
六、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范围不明、改革不畅 |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
一、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影响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 |
二、统分结合经营体制长期失衡,制约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
第三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 |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概念界定 |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内涵与外延 |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性质与特征 |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作用 |
一、明晰产权结构、释放产权权能 |
二、实化农村所有权 |
三、推进乡村振兴 |
四、优化乡村治理机制 |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路径 |
一、提升农村各治理主体间的协调性 |
二、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科学性 |
三、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保障性 |
四、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合法性 |
第四节 农村产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转换路径 |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架构的静态设计 |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动态运行 |
第四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 |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四大行权主体 |
一、“农村承包权人集体”——承包地所有权 |
二、“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宅基地所有权 |
三、“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
四、“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行权模式 |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架构 |
第四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的治理问题分析 |
第五章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
第一节 科斯定理及成本—效益分析 |
第二节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运行审视 |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决策事项与程序 |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科斯定理审视 |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前提 |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关键 |
三、“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成本效益SWOT分析 |
第四节 经济绩效管理视角下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
一、绩效管理与“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
二、“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绩效管理剖析 |
第六章 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
第一节 产权归属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化 |
一、构建流程规范、账实清晰、公开公正的清产核资大格局 |
二、构建设置科学、动静结合、权能完整的股权管理模式 |
三、构建主体明确、范围清晰、分配合理、渠道科学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体系 |
第二节 产权流转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市场化 |
一、基础——由“确权确地”向“确权确股不确地”转变 |
二、关键——由“政府干预”向“市场运作”转变 |
三、核心——由“单一形式”向“协调联动”转变 |
四、支撑——由“重流转轻保障”向“流转保障并重”转变 |
五、突破——由“权能杂糅”向“赋权明责”转变 |
第三节 产权保护与农村集体产权的法治化 |
一、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
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认的相关规定 |
三、成立独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机构 |
第四节 智慧产权与农村集体产权的科技化 |
一、区块链技术作为关键支撑 |
二、构建“区块链+农村土地确权及流转”模型体系 |
第五节 信息披露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公开化 |
一、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原则 |
二、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内容、标准与方式 |
三、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风险 |
四、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结果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设置及股利分配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简评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2.1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的相关理论 |
2.1.1 农村集体经济 |
2.1.2 农村集体资产 |
2.1.3 股份化 |
2.1.4 农村股份合作组织 |
2.2 双层股权结构 |
2.2.1 双层股权结构的内涵 |
2.2.2 双层股权结构的特征 |
2.3 股利分配理论 |
第三章 羌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动因分析 |
3.1 羌村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原因 |
3.2 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3.2.1 必要性分析 |
3.2.2 可行性分析 |
第四章 我国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经验 |
4.1 我国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案例 |
4.1.1 江苏省陈巷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
4.1.2 浙江省温州市城南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 |
4.1.3 河北省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
4.1.4 陕西省袁家村专业农民合作社 |
4.2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经验 |
4.3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存在问题 |
第五章 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设计方案 |
5.1 股权设计 |
5.1.1 量化资产 |
5.1.2 成员界定 |
5.1.3 股权设计 |
5.2 股利分配 |
5.3 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组建和经营机制 |
第六章 羌村合作社股权设置及股利分配方案实行的保障措施 |
6.1 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 |
6.2 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 |
6.3 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 |
6.4 保障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7)乡镇政府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Q市N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创新之处 |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 |
1.国内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研究 |
2.国外农村资产管理的研究 |
一、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农村集体资产 |
2.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
(二)相关理论依据 |
1.委托代理理论 |
2.内部控制理论 |
二、乡镇政府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概况 |
(一)乡镇政府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背景 |
1.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提出 |
2.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情况 |
(二)乡镇政府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的做法 |
1.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
2.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 |
3.实施农村集体资产财务公开 |
4.提高农村集体资产利用率 |
5.各地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的经验 |
(三)Q市N镇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的做法与成效 |
1.N镇概况及农村集体资产情况 |
2.相关做法及成效 |
三、乡镇政府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乡镇政府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1.登记台账与实际不符 |
2.产权交易管理不规范 |
3.信息公开不详实 |
4.产权权属界定不明 |
5.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 |
6.资产流失防控不到位 |
(二)乡镇政府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问题上的原因分析 |
1.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力量薄弱,缺乏专业人才 |
2.制度建设不完善,保障机制落后 |
3.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监管不力 |
4.法律宣传力度不够,民主法律意识淡薄 |
四、乡镇政府优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对策 |
(一)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
1.加强组织建设,增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队伍 |
2.加强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
3.实行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人员选聘制 |
4.建立合理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 |
(二)做好乡镇法制宣传和民主监督,保障制度落实 |
1.加强法制宣传,保障政策落地 |
2.规范财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 |
3.完善管理制度,保障制度落实 |
(三)凸显政府监管职能,引入第三方平台 |
1.推行第三方代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账务 |
2.融入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 |
3.加强与第三方交易平台合作,促进规范交易 |
(四)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数据库 |
1.全面清查,精准农村集体资产信息 |
2.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完善信息库 |
(五)借鉴先进经验,发展适应本地的集体资产运营模式 |
1.加强登记监管,发展股权承包经营 |
2.精准的农村产业布局,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
3.打造农村集体品牌,创新农村集体资产运营新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城市社区财务监管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T区C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的依据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 |
1.3.1 城市社区 |
1.3.2 财务管理 |
1.3.3 财会委托代理制 |
1.3.4 村级(社区)财务集中管理服务中心 |
1.4 理论基础 |
1.4.1 委托代理理论 |
1.4.2 内部控制理论 |
1.4.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1.5 技术路线图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查阅 |
1.6.2 实地调研 |
1.6.3 问卷调查 |
1.7 创新之处 |
2 T区C街道对社区财务监管的演变过程 |
2.1 T区 C街道基本情况 |
2.2 T区 C街道对社区财务监管的演变过程 |
2.2.1 自主式时期(1978-2002 年) |
2.2.2 监管式时期(2002-2004 年) |
2.2.3 代理式时期(2004年7 月至今) |
3 C街道对社区财务监管面临的困境 |
3.1 监管制度弛而不张 |
3.1.1 财务管理制度落后 |
3.1.2 财务公开程度低 |
3.1.3 财务监督不到位 |
3.2 监管政策执行无力 |
3.2.1 人员方面,会计队伍良莠不齐 |
3.2.2 机制方面,机构设置不合理 |
3.2.3 落实方面,工作流程执行不严格 |
4 C街道对社区财务监管产生困境的原因 |
4.1 街道对社区管理的软化 |
4.1.1 权责不相适应 |
4.1.2 案例分析 |
4.2 街道对社区管理的依赖 |
4.2.1 建设经费匮乏 |
4.2.2 案例分析 |
5 强化街道对社区财务监管的对策 |
5.1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
5.1.1 严格执行三级限额决策制度 |
5.1.2 全面贯彻招投标管理制度 |
5.1.3 认真落实审计检查制度 |
5.2 强化财务信息公开 |
5.2.1 丰富财务信息公开的内容 |
5.2.2 确保公布信息的真实性 |
5.2.3 创新财务公开的方式 |
5.3 健全财务监督体系 |
5.3.1 完善监督检查机制 |
5.3.2 明确监督管理责任 |
5.3.3 加强会计人员教育监督 |
5.4 提升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 |
5.4.1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
5.4.2 改善会计人员的聘任机制 |
5.4.3 创新会计人员激励机制 |
5.5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
5.5.1 规范工作机制 |
5.5.2 明确责任分工 |
5.5.3 坚持从严整治 |
5.6 贯彻执行工作流程 |
5.6.1 “三资”民主决策方面 |
5.6.2 财务工作规范方面 |
5.6.3 公章管理使用方面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鲁东南地区的社会变迁 ——朱村研究(1949-200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学术史综述 |
三、研究框架 |
四、资料概述 |
第一章 朱村早期的自然生态和社会历史 |
第一节 村落形成与对外联系 |
一、傍水而居的生态地理 |
二、自然灾害与宗族迁居 |
三、经济地理空间 |
四、婚姻圈与社会交往 |
第二节 文化背景与社会变革 |
一、科举传统与文化教育 |
二、中共党组织的建立 |
三、土改与朱村权力结构 |
小结 |
第二章 集体化与朱村的人口家庭变迁 |
第一节 人地冲突与调整 |
一、人口增长与人地失衡 |
二、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影响 |
三、人地冲突与人口外迁 |
第二节 人口增长与家庭制度的变迁 |
一、家庭规模变化 |
二、核心家庭趋向 |
三、家庭周期与经济负担 |
第三节 家庭困境及其应对 |
一、合作化前的家庭经济 |
二、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化 |
三、人民公社时期的家庭收入 |
四、灾荒与家庭经济生活 |
小结 |
第三章 集体财产与家庭经济 |
第一节 集体财产与家庭财产 |
一、合作社与生产资料的集体化 |
二、“大跃进”与资产的“再集体化” |
三、核算单位变更与资产下放 |
四、农村改革与资产分配 |
第二节 超支借款与家庭经济 |
一、集体化与超支欠款 |
二、借款与经济依赖 |
三、欠款问题的解决 |
小结 |
第四章 国家、乡村与公共权力 |
第一节 组织与管理者 |
一、乡村社会的组织结构 |
二、主要干部的新陈代谢 |
三、家族关系的强化 |
第二节 制度建设与权力制约 |
一、“四清”与财务整顿 |
二、整党与队伍净化 |
三、民主理财与政治、经济路线的监督 |
四、双向表达与“向下”的权力 |
第三节 公共权力与乡村秩序 |
一、“看青”与社会管理空间 |
二、多维利益与“公”“私”界限 |
三、围绕公共食堂的利益冲突 |
小结 |
第五章 经济变迁中的乡村理性 |
第一节 农业种植的有限自主 |
一、生产计划中的国家与乡村 |
二、计划中的“反行为”视角 |
三、种植结构的人为因素 |
第二节 劳动力分配 |
一、合作化与劳动定额 |
二、劳动报酬与“退社”风波 |
三、公社时期的劳动管理 |
四、集体经济与联产承包 |
第三节 劳动力、机械化与集体经营 |
一、集体经营与密集型生产 |
二、六七十年代的机械化发展 |
三、剩余劳动力与副业生产 |
第四节 土地、水利与作为共同体的乡村 |
一、土地登记与地权集中 |
二、水利占地与林业发展 |
三、维权与共同行动 |
小结 |
结语:乡村社会的主体意识 |
一、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 |
二、集体行为的经济理性 |
附录 |
附录一 《庭训琐言》 |
附录二 常胜社部分社员土地股金登记表(1955年) |
附录三 金星社固定财产投资表(1955年) |
附录四 朱村固定财产统计表(1975年) |
附录五 部分朱村人口迁出表(1940-1963年) |
附录六 部分家庭土地、住宅情况表(1952年) |
附录七 部分家庭户口统计表(1958年) |
附录八 阶级家庭阶级成分统计表(1966年) |
附录九 部分家庭土地收入表(1953年) |
附录十 朱村劳动致富登记表(部分)(1983年) |
附录十一 小麦、地瓜劳动定额分类表 |
附录十二 朱村主要粮食作物面积表(集体经营)(1958—1977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衡阳县村级财务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村级财务 |
2.1.2 村级财务管理 |
2.1.3 村级财务审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集权与分权理论 |
2.2.3 内部控制理论 |
3 衡阳县概况及其村级财务审计现状 |
3.1 衡阳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3.1.1 农业经济增长状况 |
3.1.2 城乡居民收入 |
3.1.3 农村集体经济状况 |
3.2 衡阳县村级财务审计做法 |
3.2.1 坚持村级财务审计原则 |
3.2.2 处理村级财务审计关系 |
3.2.3 统筹村级财务审计各环节 |
3.2.4 村级财务审计实施步骤及流程 |
4 衡阳县村级财务审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衡阳县村级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 |
4.1.1 村级财务审计没有形成合力 |
4.1.2 村级财务审计制度无模式可循 |
4.1.3 村级财务审计执行环境欠佳 |
4.1.4 村级审计工作效果不够明显 |
4.2 衡阳县村级财务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村级财务审计认识不高 |
4.2.2 村级财务审计机制不完善 |
4.2.3 村级财务审计要素供给不足 |
4.2.4 村级财务审计缺乏权威性 |
5 国内村级财务审计建设经验及启示 |
5.1 国内村级财务审计经验借鉴 |
5.1.1 浏阳市村级财务审计建设经验 |
5.1.2 双峰县村级财务审计建设经验 |
5.1.3 新宁县村级财务审计建设经验 |
5.2 国内村级财务审计经验启示 |
5.2.1 制定村级财务审计制度 |
5.2.2 保障村级财务审计要素 |
5.2.3 提升村级财务审计公信力 |
6 完善衡阳县村级财务审计的对策建议 |
6.1 强化村级财务审计组织领导 |
6.1.1 提高村级财务审计思想认识 |
6.1.2 明确村级财务审计责任主体 |
6.1.3 完善村级财务审计内控制度 |
6.2 引入村级财务管理第三方审计制度 |
6.2.1 严把第三方审计机构资格准入关 |
6.2.2 落实第三方审计机构责任清单 |
6.2.3 保障第三方审计主导地位 |
6.3 加强村级财务审计要素投入力度 |
6.3.1 加强村级财务审计经费保障 |
6.3.2 加大村级财务审计教育培训 |
6.3.3 建立稳定的村财务审计队伍 |
6.4 完善村级财务审计民主监督机制 |
6.4.1 加强村级财务审计监管 |
6.4.2 推进村级财务审计信息化建设 |
6.4.3 强化村级财务审计结果转化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衡阳县村级财务审计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关于村集体财务管理的若干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三变”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锦州市为例[D]. 张思远.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2]基层村组“微腐败”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 ——以韶关市曲江区为例[D]. 黄友坤. 兰州大学, 2021(12)
- [3]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D]. 崔舒逸. 天津农学院, 2020(09)
- [4]J市S镇村级财务管理模式转换问题及对策研究[D]. 范颖杰. 苏州大学, 2020(03)
- [5]“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D]. 邢伟.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6]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设置及股利分配方案研究[D]. 常贝贝.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7]乡镇政府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Q市N镇为例[D]. 束成程.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城市社区财务监管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T区C街道为例[D]. 严肃.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9)
- [9]鲁东南地区的社会变迁 ——朱村研究(1949-2000)[D]. 黄润青. 山东大学, 2020(09)
- [10]衡阳县村级财务审计研究[D]. 王庆.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