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消胶囊联合维生素E、B_6治疗乳腺增生

平消胶囊联合维生素E、B_6治疗乳腺增生

一、平消胶囊与维生素E、B_6对乳腺增生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刘宇飞[1](2021)在《消症丸对小鼠乳腺增生病及乳腺非典型增生、乳腺癌HCC1937细胞系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乳腺增生病是女性高发的良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高达40%左右,其临床症状有乳房胀痛、刺痛,触及乳房肿块伴压痛,时有乳头溢液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乳腺非典型增生及乳腺原位癌属于乳腺癌前病变范畴,随着疾病进展会逐渐演变为浸润性癌,影响患者生存。消症丸是基于张介宾《景岳全书》中柴胡疏肝散加减而成的中成药,临床研究表明该药能有效治疗乳腺增生病,且药物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中已经广泛应用。本研究将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探讨消症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作用机制,以及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消症丸的临床应用及扩大药物临床适应证提供实验数据支持。研究方法:(1)消症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分析消症丸所含中药的有效化学成分,以及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关键化学成分、关键蛋白、主要生物学过程以及关键通路。建立乳腺增生病小鼠模型,通过检测激素水平以及HE观察病理形态验证模型建立情况;消症丸各剂量干预后,测定小鼠脏器指数变化;ELISA检测激素E2、P、LH、FSH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ERα、ERβ、PR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增殖相关蛋白Raf1、ERK1/2、ELK表达,以及血管生成相关蛋白HIF-1α、VEGFA、bFGF的表达。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模型组与对照组、消症丸各剂量组与模型组之间的代谢差异,筛选差异代谢物,分析其变化趋势、差异代谢物之间的作用关系以及作用涉及的代谢通路等。(2)消症丸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作用机制研究:网络药理学分析消症丸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关键化学成分、关键蛋白、主要生物学过程以及关键通路。建立乳腺非典型增生小鼠模型,HE染色验证模型;免疫组化检测ERα、ERβ、PR以及炎症指标TNF-α、IL-1β、iNOS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炎症相关蛋白FAK、Gas6、Axl的表达。体外实验验证消症丸主要有效成分柴胡皂苷A对乳腺原位癌细胞HCC1937的影响,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并计算IC50值;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Hoechst 33258染色实验观察细胞核改变;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9、Caspase-3 的表达。研究结果:(1)消症丸共包括78个药物活性成分,其活性成分的治疗作用靶点共123个,匹配4656个乳腺增生病靶点后,得到99个消症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可能作用靶点。与治疗作用最相关的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川陈皮素等,与治疗相关的核心靶点包括IL6、EGFR、VEGFA、CASP3、MAPK8、ER等,与治疗相关的关键通路包括HIF-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2)激素造模法能有效建立小鼠乳腺增生病模型。消症丸对小鼠脏器指数及肝组织形态无异常影响;消症丸使乳腺增生病小鼠的E2、FSH水平降低,P、LH水平升高;消症丸能恢复小鼠乳腺组织的正常结构,降低乳腺导管上皮内ERα、ERβ、PR表达;消症丸可抑制Raf-ERK-ELK通路蛋白表达,也可抑制HIF-1α、bFGF的蛋白表达,但对VEGFA蛋白的影响不显着。(3)代谢组学分析共发现654种代谢产物,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有36个代谢物显着上调,5个显着下调。将消症丸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进行比较,分别有7个、30个、36个代谢物显着上调,以及分别有19个、25个、34个代谢物显着下调。四组比较数据的交集代谢产物包括:牛磺胆酸、牛磺-α-鼠胆酸钠盐、甘氨胆酸、胆固醇花生四烯酸酯、二十碳五烯酸等,KEGG分析发现,消症丸低、中、高剂量组治疗乳腺增生病与胆固醇代谢(map04979)、代谢通路(map01100)、HIF-1信号通路(map04066)等相关。(4)消症丸的123个作用靶点匹配8087个疾病靶点后,筛选出消症丸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关键蛋白包括GAS6、AXL、IL6、VEGFA、EGFR等,关键通路包括细胞凋亡、TNF信号通路等。(5)DMBA联合激素造模法能有效建立小鼠乳腺非典型增生模型。高剂量消症丸以及联用FAK抑制剂能使乳腺非典型病变小鼠乳腺组织的结构趋于正常,降低乳腺导管上皮内ERα、ERβ、PR表达以及炎症因子TNF-α、IL-1β水平。高剂量消症丸对FAK蛋白磷酸化以及Gas6的蛋白抑制作用明显,联用FAK抑制剂后对Gas6的蛋白抑制作用更为显着。各组对Axl蛋白磷酸化作用不显着。(6)消症丸主要成分柴胡皂苷A可抑制乳腺原位癌HCC1937细胞的增殖,破坏细胞形态,降低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柴胡皂苷A能上调 Bax 表达,并下调 Bcl-2、Caspase-3、Caspase-9 表达。研究结论:(1)消症丸能改善乳腺增生病小鼠的激素水平,抑制乳腺上皮细胞过度增殖,作用机制与FGF-Raf-ERK-ELK通路相关。代谢组学研究提示消症丸治疗小鼠乳腺增生病与胆固醇代谢等相关。(2)消症丸能治疗小鼠乳腺非典型增生,降低乳腺组织的炎症水平,其作用机制与FAK-Gas6信号通路相关。体外实验表明柴胡皂苷A对乳腺原位癌HCC1937细胞具有诱导凋亡的作用,其机制与内源性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

宋家敏[2](2021)在《偶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运用偶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比治疗前后及随访1个月的量表评分及治疗前后的乳腺超声的变化,观察治疗前后受试者乳腺增生症的改善程度,探索乳腺增生症临床新的治疗思路。方法:本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纳入17例乳腺增生症患者,脱落1例,最后纳入统计共16例。采用偶刺法根据受试者所提供的乳腺超声结果并结合乳房触诊检查,选取前胸乳腺结节最大处和触诊乳腺疼痛最明显处下肌肉层位点,背部选取对应阳性反应点,配穴为膻中和双侧三阴交,治疗时间为一周2次,两次治疗时间至少间隔2天,月经期不予干涉,共八次治疗,治疗时间为一个月。通过对比受试者前后治疗的超声变化、疼痛分级指数(PR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现有疼痛强度(PPI)等积分的变化来评估改善程度,对所有得到的数据用SPSS25.0软件进行处理统计分析。结果:1、根据最后纳入统计的16例受试者所提供的乳腺超声,结果显示,有12例乳腺超声结果中结节或囊肿发生了减小或消失,有3例完全无变化,2例变大。2、治疗前后及随访后VAS评分值改变:治疗前与治疗后VAS评分相比P<0.01,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偶刺法对乳腺增生症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效果在治疗后疗效明显;而治疗后与随访后VAS评分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随访后的效果基本持平于治疗后。3、治疗前后及随访PPI评分值改变:治疗前与治疗后PPI评分相比P<0.01差异具有显着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偶刺法对乳腺增生症患者的现有疼痛程度改善在治疗后效果更为显着;而治疗后与随访后PPI评分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并不显着。4、治疗前后及随访PRI感觉项评分值改变:治疗前与治疗后PRI感觉项评分比较P<0.01,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偶刺法对乳腺增生症受试者疼痛感觉项在治疗前后改善效果明显;而治疗后与随访后PRI感觉项评分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表明随访后效果基本持平于治疗后,并无差异。5、治疗前后及随访PRI情感项评分值改变:治疗前与治疗后PRI情感项评分比较P<0.01,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与随访后PRI情感项评分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偶刺法对乳腺增生症患者的情感项在治疗前后改善效果显着,但治疗后与随访后相比并无改变,效果基本持平。研究结论:1、偶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症1个月后可对受试者乳腺结节大小发挥作用,在影像学上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受试者接受1个月治疗后结节消失。2、偶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症对于乳腺增生症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性质、情感等方面在治疗前后都具有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方面效果基本持平于随访后,说明疗效至少可以维持一个月。

周艳[3](2020)在《乳增散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讨论分析丛慧芳教授以肝为核心,以“疏肝解郁”为治疗大法,运用乳增散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的疗效观察,为进一步促进临床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症提供依据。方法:纳入乳腺增生症(肝郁痰凝型)并符合本次研究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共60例。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30例用乳增散治疗,对照组30例用乳癖消胶囊治疗。观察时间为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月经前7天乳房疼痛的平均VAS评分、雌二醇及孕酮的波动水平变化、B超下结节大小、中医主、次症积分、将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月经前7天乳房疼痛VAS评分、雌二醇、孕激素、在治疗前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月经前7天乳房疼痛VAS评分、雌二醇、孕激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缓解乳腺增生疼痛症状、调节雌、孕激素水平。经两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对乳房疼痛,调节雌、孕激素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B超下结节大小,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对乳房结节无明显治疗作用。在中医主症总积分的比较上,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中医主症。在中医次症总积分的比较上,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次症的比较上,治疗组对情志的改善,胸闷不适,口苦咽干和月经的量、色、质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次症方面总体效果更好。结论:1.乳增散和乳癖消胶囊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相当。2.乳增散不仅能改善中医症候,也证明“肝经四联征”以“郁”为病机通路,以“疏肝解郁”为治疗大法的中医整体观念和异病同治的思路,值得推广。

黎柳娇[4](2019)在《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作为治疗组,与口服乳癖消片对比治疗乳腺增生病,通过观察两者在治疗前后乳房疼痛、乳房肿块、全身伴随症状等方面的变化,探讨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的疗效及优势,以期为临床治疗乳腺增生病提供新的参考及借鉴。方法:收集6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主要采用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治疗,主要取穴:膻中(单)、乳根(患)、屋翳(患)、乳周围阿是穴(患)、期门(双)、丰隆(双)。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肝郁气滞加太冲、肩井;痰湿阻络加内关、中脘;冲任失调加关元、三阴交。背部走罐选择4号罐,从大椎穴起始,向下止于第10胸椎,向外止于肩胛部位(包括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在内),走罐至皮肤潮红为度。针刺治疗每周5次,10次为一疗程,火罐操作在第1、6、11、16次针刺结束后进行。对照组服药为每日3次,每次3片,10天为1疗程。2组均治疗2个疗程,并于经期停止治疗,月经结束后继续该疗程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对受试者进行评价,主要采用乳房疼痛积分、乳房肿块积分(包括质地、范围、大小等)、全身伴随症状积分,并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乳房疼痛积分、乳房肿块积分、全身伴随症状积分等方面进行比较,组内比较提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干预后均可改善临床症状。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治疗后乳房疼痛、乳房肿块、全身伴随症状等各积分改善情况,结果提示治疗组改善要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改善全身伴随症状方面治疗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3例,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3.33%,对照组治愈1例,显效8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3%,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疗法与口服乳癖消片治疗乳腺增生病均有疗效,但在改善临床症状上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治疗要优于口服乳癖消片治疗,尤其在改善全身伴随症状方面,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连小龙[5](2018)在《西黄丸抗乳腺增生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西黄丸对乳腺增生大鼠相关激素和受体、微环境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西黄丸抗乳腺增生作用机制,为临床使用西黄丸防治乳腺增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90只Wistar雌性大鼠,SPF级,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西黄丸高、中、低剂量组。采用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0.5 mg/kg+黄体酮5 mg/kg的方法建立乳腺增生大鼠模型,空白组大鼠肌肉注射生理盐水0.05 ml/天。造模第1天开始给予药物进行干预,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阳性组给予他莫昔芬0.0018g/kg灌胃,西黄丸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2.16 g/kg、1.08 g/kg、0.54 g/kg给予西黄丸灌胃,连续灌胃31天,每天1次。末次给药结束后,游标卡尺测量各组大鼠乳头直径和高度;计算各组大鼠脾脏和胸腺的脏器指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E2、P、PRL、T、IL-2、TNF-α含量以及用化学试剂盒检测血清中SOD活性和MDA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乳腺组织中ERα、ERβ、PR、VEGF、bFGF、PCNA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1从乳头高度和直径及乳腺组织病理学来看,与模型组比较,西黄丸高、中、低剂量组大鼠乳头直径明显减小(P<0.01);西黄丸高、中剂量组大鼠乳头高度明显减小(P<0.01或P<0.05),西黄丸低剂量组大鼠乳头高度有减小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组大鼠乳腺组织无增生现象;模型组大鼠乳腺组织中乳腺小叶、腺泡数量增多,腺泡腔明显扩张,分泌现象明显,上皮细胞出现增生;西黄丸干预后,乳腺小叶和腺泡数目减少,腺泡开始萎缩,腔内分泌物亦减少,增生情况得到改善。采用立体定量学方法检测可知,与模型组比较,西黄丸高、中、低剂量组大鼠乳腺小叶体密度、腺泡比表面减小,间质体密度增大(P<0.01或P<0.05)。2从血清激素含量及乳腺组织受体表达水平来看,与模型组比较,西黄丸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E2、PRL、T水平降低,P水平升高(P<0.01或P<0.05);西黄丸高、中、低剂量组乳腺组织ERα、PR表达均减弱(P<0.01或P<0.05),ERβ表达无差异性变化(P>0.05)。3从微环境来看,与模型组比较,西黄丸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全血粘度、血浆粘度降低(P<0.01或P<0.05),其中西黄丸低剂量组低切全血粘度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黄丸高、中、低剂量组大鼠乳腺组织VEGF、bFGF、PCNA表达减弱(P<0.01或P<0.05),其中西黄丸低剂量组PCNA表达有减弱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从血清生化指标来看,与模型组比较,西黄丸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IL-2含量升高(P<0.01或P<0.05),TNF-α含量降低(P<0.01或P<0.05);西黄丸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SOD活性增强(P<0.01或P<0.05),MDA含量降低(P<0.01)。结论:1西黄丸能够减小乳腺增生大鼠的乳头直径和高度,改善乳腺增生组织的病理变化,具有抗乳腺增生作用,机制主要是降低E2、PRL、T含量,升高P含量,同时降低乳腺组织ERα、PR的表达,调节激素紊乱,降低受体敏感性。2西黄丸能够降低乳腺增生大鼠血液粘度,降低乳腺组织VEGF、bFGF、PCNA表达,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和上皮细胞增生;升高胸腺、脾脏脏器指数、IL-2含量,降低TNF-α含量,增强免疫功能;增强SOD活性,降低MDA含量,抑制机体脂质过氧化反应,调节自由基代谢。3西黄丸既能调节激素及受体表达水平,又能改善微环境,增强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表明西黄丸抗乳腺增生作用是多环节、多靶点。

李洪凤[6](2016)在《自制乳贴外用治疗乳痛症—肝郁痰凝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自制乳贴外用治疗乳痛症-肝郁痰凝证的临床疗效,探讨中医药治疗乳痛症的机制,探索治疗乳痛症更有价值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开放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将60例乳痛症-肝郁痰凝证的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常规口服中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外用自制乳贴治疗。观察两组治疗2个月经周期后乳房疼痛(分级、性质、乳房肿块、治疗前后大小变化及与月经的关系)、月经情况、中医临床证候积分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乳房疼痛及疼痛性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均显着下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乳房疼痛改善(显效+有效)病例数为26例,改善率为86.7%,对照组乳房疼痛改善病例数为22例,改善率为7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性质无明显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疼痛性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乳房肿块及质地比较:治疗组肿块疗效改善(显效+有效)病例数为28例,改善率为93.3%,对照组改善病例数为18例,改善率为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肿块的质地无明显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乳房疼痛与月经关系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乳房疼痛与月经的关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月经情况比较:月经期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月经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月经血块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月经颜色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痛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均显着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证候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显着改善有11例,改善率为36.7%,对照组中医证候显着改善有3例,改善率为10.0%,两组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在胸胁胀痛、情绪烦躁易怒、情绪低落抑郁、善太息、反酸、口苦、嗳气、食欲不振、大便情况治疗后均有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膝酸软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胁胀痛治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乳贴联合中药口服治疗乳痛症在乳房疼痛、乳房肿块、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比单用中药口服具有优势。

努尔曼古丽·卡马力[7](2016)在《维吾尔医综合治疗异常黑胆质型乳腺增生病患者疗效观察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乳腺增生病是妇女常见的一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乳腺疾病。本病好发于2545岁的育龄期妇女,且有一定的恶变几率。在维吾尔医古籍中命名为痞斯坦尼.固杜帝(Pistani Gudud);本研究以维吾尔医理论为指导,以异常黑胆质型乳腺增生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治疗前后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以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为主要观察指标,证候为次要观察指标,观察维吾尔医综治疗异常黑胆质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本课题依据诊断标准,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异常黑胆质型乳腺增生病患者60例。2.将符合入组要求的病例先给予异常黑胆质成熟剂100ml,口服,一日两次,按维吾尔医辨证分型量化表评分,按病情连续口服1545天;出现异常体液成熟的表现后口服艾非提蒙糖浆100ml/次、一日两次、饭后,按病情口服35天;玛热艾飞蜜膏(小艾飞蜜膏)5g,口服,一日两次,连续口服90天;外用乳腺孜麻得包乳,50g,外用,一日一次;外用药10天为一个疗程;上述治疗三个疗程结束后,对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按照乳腺疼痛程度、乳腺肿块的大小、全身伴随症状等方面进行积分统计。建立数据表,采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以观察结果。结果:1、治疗前后乳房疼痛积分值比较:乳房疼痛积分值(均值±标准差)9.27±1.60,治疗后降到2.10±1.80;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乳腺疼痛疗效分析:痊愈率:25%,显效率:48%,有效率:25%,无效率:2%,总有效率:98%。2、治疗前后乳房肿块积分值比较:乳房肿块积分值(均值+标准差)5.18±1.23,治疗后降到3.53±0.87;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乳腺肿块疗效分析:痊愈率:6%,显效率:58%,有效率:24%,无效率:12%,总有效率:88%。3、安全性评价:血常规,肝、肾功能治疗前后结果均无明显变化,治疗期间未出血不良反应,经处理后都有好转,安全性好。结论:维吾尔医综合治疗法治疗异常黑胆质型乳腺增生病能缓解乳房疼痛、缩小或消除乳房肿块、改善全身伴随症状,疗效确切,因此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

刘齐[8](2016)在《针刺对乳腺增生模型大鼠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通过乳腺增生模型大鼠在针刺“膻中”、双侧“足三里”、双侧“太冲”穴治疗作用后,测量各组大鼠乳头直径大小,观察各组大鼠乳腺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检测各组大鼠乳腺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的蛋白表达程度。分析血管生成因子异常表达与乳腺增生疾病相关性,比较针刺组与乳癖消的实验结果有效性和差异性,同时从血管生成因子的角度去分析和讨论针刺“膻中”、双侧“足三里”、双侧“太冲”穴降低乳腺组织过度增生程度的机制材料和方法:将40只SPF级未孕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乳癖消组(即阳性药物对照组)。除正常组外其他三组造模,各组大鼠正常饲养,经25天造模成功后,进行干预治疗。正常组大鼠每日抓拿一次;模型组大鼠每日捆绑固定15min,每日一次不予针刺和灌胃;针刺组大鼠参照《实验针灸学》选取“膻中”、双侧“足三里”、双侧“太冲”穴,对“膻中”穴进行普通针刺治疗,膻中穴平刺约3mm,对双侧“足三里”、双侧“太冲”穴进行电针治疗,足三里直刺深度约3mm,太冲穴斜刺深度约2mm,电针治疗参数:时间15分钟,疏密波,频率2Hz,强度以针柄微颤为度;乳癖消组大鼠每日灌胃,乳癖消大鼠灌胃标准0.3g/kg。按照上述对各组大鼠干预措施进行实验,每日一次,每周六次,共四周。治疗结束后,用游标卡尺测量各组大鼠第2对第3对左侧乳头直径大小,然后取大鼠第二对乳房组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乳腺组织的形态学改变,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各组大鼠乳腺组织中VEGF和BFGF蛋白表达程度。结果:经过4周的干预治疗后观察1、各组大鼠乳头直径的变化:模型组与正常组比,乳头直径显着增大(P<0.01);针刺组和乳癖消组与模型组相比,乳头直径显着缩小(P<0.01);针刺组与乳癖消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针刺组乳头直径更小。2、各组大鼠乳腺组织的病理组织形态学改变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腺泡形状不规则,腺泡内有大量分泌物,腺泡细胞明显增生;针刺组和乳癖消组与模型组比,腺泡形状明显规则,腺泡内的分泌物减少,腺泡细胞增生程度减轻;针刺与乳癖消组相比,腺泡形状相对规则,腺泡细胞增生程度减轻,腺泡腔内分泌物相对减少。3、各组大鼠乳腺组织内VEGF蛋白表达程度的变化模型组大鼠乳腺组织内VEGF蛋白表达程度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针刺组和乳癖消组乳腺组织中VRGF蛋白表达程度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针刺组与乳癖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RGF蛋白表达程度相对更低。4、各组大鼠乳腺组织内BFGF蛋白表达程度的变化模型组大鼠乳腺组织内BFGF蛋白表达程度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针刺组和乳癖消组乳腺组织中Bf GF蛋白表达程度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针刺组与乳癖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FGF蛋白表达程度相对更低。结论:1、针刺“膻中”、双侧“足三里”、双侧“太冲”穴能够减小乳腺增生模型大鼠的乳头直径大小及改善病理组织学形态,从而推断针刺“膻中”、双侧“足三里”、双侧“太冲”穴的方式对乳腺增生症可能起到治疗作用。2、乳腺组织内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表达程度的异常可能与乳腺增生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3、针刺“膻中”、双侧“足三里”、双侧“太冲”穴治疗措施可能是通过调节乳腺组织中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表达程度来达到治疗乳腺增生症目的4、针刺“膻中”、双侧“足三里”、双侧“太冲”穴治疗措施对乳腺增生症治疗效果优于灌胃中药乳癖消治疗措施。

王金鑫,王志勇,梅其炳[9](2016)在《平消胶囊治疗乳腺疾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平消胶囊是一种纯中药制剂,具有扶正祛邪、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和止痛散结等功效。平消胶囊对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增生和乳腺癌等乳腺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综述平消胶囊在多种乳腺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评价及相关研究进展。

刘满元,张青叶[10](2015)在《乳癖散结胶囊联合三苯氧胺及维生素E胶囊治疗乳腺增生104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三苯氧胺片、维生素E胶囊联合乳癖散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医院妇科门诊2013年1月至10月收治的200例乳腺增生患者按就诊单双号分为观察组(104例)和对照组(9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口服乳癖散结胶囊、三苯氧胺片和维生素E胶囊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三苯氧胺片和维生素E胶囊方案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2%,高于对照组的90.6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29,P=0.053);观察组月经紊乱、恶心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0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8,P=0.039);随访期间,观察组乳腺增生复发率为2.44%,低于对照组的7.7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P=0.157)。结论乳癖散结胶囊联合三苯氧胺片、维生素E胶囊治疗乳腺增生较单纯内分泌调节疗法,能明显降低月经紊乱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且能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

二、平消胶囊与维生素E、B_6对乳腺增生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消胶囊与维生素E、B_6对乳腺增生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消症丸对小鼠乳腺增生病及乳腺非典型增生、乳腺癌HCC1937细胞系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 乳腺增生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研究一 消症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机制研究
        实验一 消症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二 消症丸治疗小鼠乳腺增生病的体内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三 消症丸治疗小鼠乳腺增生病的代谢组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二 消症丸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机制研究
        实验四 消症丸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五 消症丸治疗小鼠乳腺非典型增生的体内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六 消症丸主要成分对乳腺原位癌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情况

(2)偶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于乳腺增生症的认识
        1. 病名及历史沿革
        2. 病因病机
        3. 治疗方法
    综述二 乳腺增生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研究
        2.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
        3. 病因及病理机制
        4. 乳腺的解剖关联
        5. 治疗
    综述三 偶刺的认识与进展
        1. 偶刺的由来
        2. 偶刺法的现代发展与延伸
        3. 偶刺法的临床发挥
        4. 偶刺法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性指标
        2.4 观察方法
        2.5 数据分析
    3. 研究数据
        3.1 基本资料
        3.2 治疗前后变化
        3.3 随访效果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5. 脱落情况记录
    6. 研究结果
    7. 分析与讨论
        7.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7.2 针刺手法及部位的选择
        7.3 相关因素分析
    8. 小结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乳增散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乳腺增生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肝郁气滞
        1.2 冲任失调
        1.3 痰凝血瘀
        1.4 中医学对乳腺增生症的治疗
    2 西医学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
        2.1 西医学对乳腺增生症的病因认识
        2.2 西医学对乳腺增生症的治疗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观察时间
        2.5 疗效判定标准
        2.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基线比较
    4 安全性检测
讨论
    1 立论依据
    2 病机探讨
        2.1 肝经四联征的认识
        2.2 肝经四联征的病机分析
        2.3 肝郁为本病的病理基础
        2.4 以肝郁体质为辨病的依据
        2.5 “形神一体”,七情内伤可致本病
    3 “木郁达之”以疏肝解郁为治疗大法
    4.选方分析
    5.结果与分析
    6.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介

(4)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认识
        1.1 发病机制研究
        1.2 影响因素研究
        1.3 临床表现
        1.4 西医治疗
        1.5 小结
    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概述
        2.1 病名认识
        2.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认识
        2.3 中医辨证分型
        2.4 中医治疗
        2.5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不良事件及处理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治疗前各项评价指标积分
        3.3 治疗后两组各项评价指标积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5 不良反应
        3.6 安全性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 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1.1 针刺选择依据
        1.2 罐法选择依据
    2 对照组选题思路
    3 研究结果的总结及讨论
        3.1 研究结果总结
        3.2 疾病分析
        3.3 疗效分析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西黄丸抗乳腺增生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说明
前言
第一章 西黄丸对乳腺增生大鼠乳腺组织病理学改变及相关激素和受体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饲养条件
        1.3 药物与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模型建立
        2.3 灌胃给药
        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对各组大鼠乳头直径和高度的影响
        3.2 对各组大鼠乳腺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3.3 对各组大鼠乳腺小叶体密度、间质体密度和腺泡比表面的影响
        3.4 对各组大鼠血清中E_2、P、PRL、T含量的影响
        3.5 对各组大鼠乳腺组织ERα、ERβ、PR表达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西黄丸对乳腺增生大鼠血液流变学及乳腺组织VEGF、bFGF、PCNA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饲养条件
        1.3 药物与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模型建立
        2.3 灌胃给药
        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对各组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3.2 对各组大鼠乳腺组织VEGF、bFGF、PCNA表达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西黄丸对乳腺增生大鼠血清IL-2、TNF-α及SOD、MDA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饲养条件
        1.3 药物与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模型建立
        2.3 灌胃给药
        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对各组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3.2 对各组大鼠血清中IL-2、TNF-α含量的影响
        3.3 对各组大鼠血清中SOD活性、MDA含量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结语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6)自制乳贴外用治疗乳痛症—肝郁痰凝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乳腺增生病
        1 乳腺增生病的命名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影响因素
        4 检查方法
        5 病理分型
        6 治疗
        7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乳腺增生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1 病因病机研究
        2 治法治则研究
        3 以中医药为主的治疗研究进展
        4 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治法研究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
    诊疗标准
        1 诊断标准
        2 病例选择标准
        3 治疗方案及疗程
        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5 统计方法
    结果
        1 基本情况
        2 疗效评价
    讨论
        1 对乳痛症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
        2 自制乳贴的功效及药理研究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4 结论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维吾尔医综合治疗异常黑胆质型乳腺增生病患者疗效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疗效评价标准
    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导师评阅表

(8)针刺对乳腺增生模型大鼠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参考文献
实验结果
    1 针刺“膻中”、 双侧“足三里”、双侧“太冲”穴对于大鼠第二对、第三对乳头直径的影响
    2 HE 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病理形态学改变
    3 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大鼠乳腺组织 VEGF 蛋白表达程度
    4 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大鼠乳腺组织 BFGF 蛋白表达程度
讨论
    1 选则穴位主要依据
    2 血管生成因子与乳腺增生的关系
    3 针刺与乳癖消对于乳腺增生疾病治疗效果的比较
    4 针刺对于乳腺增生机体内血管生成因子的影响
    5 发生乳腺增生疾病时机体内血管生成因子增多原因的理论探讨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的认识和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对乳腺增生的认识和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9)平消胶囊治疗乳腺疾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浆细胞性乳腺炎
2 乳腺增生
3 乳腺癌
    3.1 预防作用
    3.2 与化疗联合治疗乳腺癌
    3.3 联合内分泌调节药物治疗乳腺癌
4 总结

(10)乳癖散结胶囊联合三苯氧胺及维生素E胶囊治疗乳腺增生104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1. 2治疗方法
    1. 3疗效判定标准 [2 ]
    1. 4统计学处理
2结果
3讨论

四、平消胶囊与维生素E、B_6对乳腺增生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消症丸对小鼠乳腺增生病及乳腺非典型增生、乳腺癌HCC1937细胞系的作用机制研究[D]. 刘宇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偶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宋家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乳增散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D]. 周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 黎柳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西黄丸抗乳腺增生作用机制研究[D]. 连小龙.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自制乳贴外用治疗乳痛症—肝郁痰凝证的临床观察[D]. 李洪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4)
  • [7]维吾尔医综合治疗异常黑胆质型乳腺增生病患者疗效观察研究[D]. 努尔曼古丽·卡马力.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2)
  • [8]针刺对乳腺增生模型大鼠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影响的实验研究[D]. 刘齐.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2)
  • [9]平消胶囊治疗乳腺疾病的研究进展[J]. 王金鑫,王志勇,梅其炳. 世界临床药物, 2016(02)
  • [10]乳癖散结胶囊联合三苯氧胺及维生素E胶囊治疗乳腺增生104例[J]. 刘满元,张青叶. 中国药业, 2015(04)

标签:;  ;  ;  ;  ;  

平消胶囊联合维生素E、B_6治疗乳腺增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