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针刺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一、针刀加手法冶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论文文献综述)

许念慈(CHOMPUNUD SOJISIRIKUL)[1](2021)在《针刺治疗颈椎病可视化分析及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对涉及针刺治疗颈椎病领域的相关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揭示该领域发展脉络,找出主要研究机构和热点人物,并预测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为科研人员选题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针对其研究热点,应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近十年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为该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根据研究目的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知网、万方医学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通过对针刺治疗颈椎病领域相关的期刊文献与博硕论文中的数据,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和描述统计。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针刺治疗颈椎病领域文献进行一般情况分析。应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和VOSviewer,对该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关系、机构合作关系、基金资助情况等方面数据进行共现分析,找出该领域研究的活跃学者和活跃机构;对该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预测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本研究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第二部分:数据主要来自CNKI、VIP、万方医学、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The Cochrane Library等中英文数据库,辅以领域书籍杂志。检索以针刀疗法为治疗组干预措施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学术论文。有两名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对其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根据文献的基线资料,应用软件为RevMan5.3。采用Stata 15.0软件对研究指标(有效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进行系统评价。结果:1.该领域发文近年来出现下降,但仍然保持较高发文量;纳入研究的论文受到基金资助比较少,期刊文献受基金资助占比7.03%,博硕论文受基金资助占比0.39%,其中期刊文献中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的最多,为38篇。纳入研究的期刊文献,其核心期刊545篇,占比22.28%。《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中国针灸》,是该领域很有影响力的杂志,载文量分别为119篇、107篇、92篇,排名前3位。排名前20名,国家级为11家,中文核心和科技核心为9家,各自占比相差不多。广州中医大学授予针刺治疗颈椎病领域博硕士学位最多,达到84个,接近总数三分之一;H指数期刊文献为43,博硕论文为11。2.该领域研究地域分布广泛,研究机构间既有内部机构或同地区间合作,也有跨地区机构合作。最主要研究机构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东南和中部地区。3.该领域形成了四大作者合作网络,网络中包含作者众多,每个合作网络都有其核心作者团队,此外还有4人以下较小的合作网络。4.针刺治疗颈椎病研究的主要针刺治疗方式包括:针刀、针刺、温针灸、银质针、电针、内热针、杵针、手三针、腹针等。内热针和杵针有望成为热点针刺方式。主要中医辅助治疗方式包括:手法、正骨推拿、整脊、拔罐、神灯照射、中药等。正骨推拿有望成为热点中医辅助方式。主要西医辅助方式:高压氧、外科手术、压顶试验、超声引导、麦肯基疗法等;其中超声引导有望成为热点西医辅助治疗方式。对疾病的分型研究较多,其中神经根型的研究有望成为热点。主要科研方法包括:临床疗效观察、动物实验、综述、系统评价、数据包络分析、随机对照试验、经验总结等,动物实验或为近几年热点科研方法。此外,对于血流动力学、特效穴和经筋理论对于该疾病的研究也有望成为热点。5.临床有效率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981>0.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RR=1.12,95%CI(1.00,1.25),P<0.001],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示治疗组在有效率上优于对照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1,表明具有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SMD=-1.97,95%CI(-2.69,-1.24),P<0.001],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示治疗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优于对照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1,表明具有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SMD=-1.75,95%CI(-2.44,-1.05),P<0.001],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示治疗组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上优于对照组。纳入11篇文献中有2篇文献提及不良反应,一篇无不良反应发生,一篇报道有压痛、僵硬、上肢不适等症状,第二天即消失。结论:1.近年来该领域相关文献发文量虽然有小幅度下降,但仍然保持较高热度,具有一定研究价值。2.在期刊文献发表方面,《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中国针灸》是该领域主要的载文期刊。在硕博学位论文发表方面,广州中医药大学发文量较多。3.期刊文献和博硕论文均受基金资助较少,所占比重较小。说明针刺治疗颈椎病领域申请课题成功的项目不多,但国家级基金资助比例逐年增加,说明该领域研究逐渐受到国家重视。4.由H指数可知,期刊文献质量普遍较高,博硕论文高质量论文相对缺失。5.机构合作方面,该领域科研机构跨地区,跨机构合作方面都较好。其中广州中医药大学是针刺治疗颈椎病领域合作最广泛的机构,广东省中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甘肃省中医院是比较活跃的机构。存在包括广东和广西,辽宁和上海,甘肃和上海,北京和上海,即存在“南北合作”,“东西合作”。6.团队合作方面,江西中医药大学刘福水教授团队,解放军464医院刘玉珍团队,南京军区福建总医院林木南教授,福建中医药大学修忠标教授团队将有可能在未来几年活跃在针刺治疗颈椎病研究领域。7.针刺方向上针刀、针灸、温针灸将可能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内热针、杵针、手三针、铍针、揿针可能将成为近几年新兴的针刺方式;辅助针刺方向上中西医结合以及针刺与中医康复手法结合将成为热点;神经根型可能成为热点分型,以及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型将成为研究热点;科研方法上临床疗效观察、系统评价以及经验总结将可能成为研究热点,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分析将成为新兴的研究方法。8.针刀疗法与其他方式(常规针刺治疗、美洛昔康治疗、神经阻滞法、射频、臭氧、电针、牵引、推拿)相比,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总有效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方面,均有一定的疗效优势。9.本系统评价纳入的文献数量较少,且大多数文献质量不高,缺少相关数据和缺少相关外文文献(针刀疗法多局限于国内),影响了本系统评价结论的外推性及准确性,故该研究结论谨慎对待。

金玉立[2](2020)在《针刀干预对颈椎病模型兔软骨终板聚集蛋白聚糖、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针刀干预对颈椎病兔软骨终板聚集蛋白聚糖(AGG)、Ⅱ型胶原(Col-Ⅱ)、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的影响,探讨针刀对颈椎病兔软骨终板基质的调节作用,以期为针刀治疗颈椎病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1.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6月龄新西兰兔分为空白组、针刀组、电针组、模型组,每组各10只。2.将需要造模的实验动物置于自制的木质造模盒中,造模时使实验动物保持头部屈曲45°,每次5小时,每天造模1次,共持续12周。造模前后每组各随机抽取2只进行X线侧位片拍摄,拍摄前用胶带将兔子绑在适合的长方形木板上,两次拍摄每只兔子均保持相同的体位,验证造模是否成功。3.造模成功后电针组1周后行电针干预,首先剔除实验兔颈部毛发,用碘伏进行消毒,取“大杼”、“百劳”、“天柱”穴进行针刺,在同侧天柱穴和大杼穴上加电针,每次治疗20分钟,每周治疗3次,每两次治疗间隔1天,一共治疗3周。针刀组1周后行针刀治疗,首先剔除实验兔颈部毛发,然后根据四步进针法进行操作(1)定点:针刀施术者对兔颈椎棘突两旁进行触诊,根据颈部肌肉僵硬度以及条索状物所处的位置,于相应棘突点及C2-C7棘突旁开1~1.5 cm寻找进针点,每次选取相应棘突点及棘突两侧分别取2点行针刀治疗,进针点的选取交替进行,记号笔标记后用碘伏进行消毒;(2)定向:戴上无菌手套,将刀刃平行于兔子脊柱方向且垂直颈后皮肤;(3)加压:以左手拇指对进针部位进行加压分离;(4)刺入:针刀沿着押手指甲旁进针至骨面,在0.3cm范围内先纵割3次,然后横剥2次出针,最后加压止血。每周治疗1次,共3次。模型组不予以治疗。4.各组动物于干预结束1周后进行取材观测,所有实验动物采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后迅速取C4-5椎间盘,于外科显微镜下分离出软骨终板,放置准备好的塑料试管内,封盖,冷冻于-80℃的环境中。5.采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软骨终板AGG、Col-Ⅱ、MMP-1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RT-PCR: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AGG基因表达显着下降(p<0.01)、Col-Ⅱ基因表达显着下降(p<0.01)、MMP-13基因表达显着上升(p<0.01),电针组相比于空白组Col-Ⅱ基因表达下降(p<0.05);电针组相比于模型组AGG基因表达上升(p<0.05)、MMP-13基因表达下降(p<0.05),针刀组相比于模型组AGG基因表达显着上升(p<0.01)、Col-Ⅱ基因表达上升(p<0.05)、MMP-13基因表达下降(p<0.05)。2.Western blot:模型组相比于空白组AGG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1)、MMP-13蛋白含量显着上升(p<0.01)、Col-Ⅱ蛋白含量下降(p<0.05);电针组相比于模型组AGG蛋白含量上升(p<0.05)、MMP-13蛋白含量下降(p<0.05),针刀组相比于模型组AGG蛋白含量显着上升(p<0.01)、MMP-13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1)、Col-Ⅱ蛋白含量上升(p<0.05)。结论:针刀治疗颈椎病可以增加AGG、Col-Ⅱ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降低MMP-1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使病变的软骨终板得以修复,这可能是针刀疗法对颈椎病兔的作用机制之一。

曾海[3](2020)在《灸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网状meta分析和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采用网状meta分析(network meta-analysis,NMA)方法,比较4种灸法(精灸、热敏灸、温和灸、麦粒灸)在颈椎病颈痛人群中的临床疗效。2.通过临床研究,对比精灸、麦粒灸和温和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并补充3种灸法同时直接比较的临床证据。方法:1.网状meta分析检索万方、中国知网、维普及PubMed数据库以获取4种灸法(精灸、麦粒灸、热敏灸、温和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包括有效率、NPQ量表和VAS评分。Stata 15.0软件用于实施网状meta分析和绘制干预措施网状结构图。2.临床研究受试者来源在广东省中医院门诊部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95名受试者,随机分为精灸组(32例)、麦粒灸组(32例)和温和灸组(31例)。艾灸选穴风池穴、百劳穴、大杼穴、肩中俞穴、肩井穴、心俞穴、胆俞穴。三组艾灸所选用的腧穴相同,且均为双侧选穴。艾灸操作精灸组:将规格为2×3mm(底径×高)的艾炷放置于腧穴上,用线香点燃艾炷,当受试者有灼痛感时(艾炷剩余约1/4),即用镊子夹去艾炷,每穴共灸2壮。麦粒灸组:将规格为5×8mm(底径×高)的艾炷放置于腧穴上,用线香点燃艾炷,当受试者少许灼热或灼痛感时(艾炷剩余约1/3),即用镊子夹去艾炷,每穴共灸2壮。温和灸组:将艾条一端点燃,置于施灸腧穴皮肤上方约2-3cm,使受试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灸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每穴艾灸5分钟。疗程每周治疗2次,每次治疗至少间隔48小时,治疗持续5周,总计10次治疗。评价时点和结局指标在治疗前、治疗后以及随访1个月时对NPQ量表、MPQ量表及VAS进行评分,在治疗后进行等级疗效(痊愈、显效、有效、无效)评价。安全性评价指标为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分析统计分析应用SPSS 23.0软件,对于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分类资料选择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在多个时点均测量的定量数据,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安全性指标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结果:1.网状meta分析数据库检索获得文献380篇,最终获取合格临床研究8项,共纳入患者624例。有效率麦粒灸[OR=0.11,95%CI(0.02,0.56)]和温和灸[OR=0.07,95%CI(0.01,0.46)]的有效率低于精灸,热敏灸的有效率高于温和灸[OR=3.55,95%CI(1.84,6.87)],其余配对比较差异不显着。根据SUCRA值进行最优干预措施概率排序,精灸(97.3%)>热敏灸(67.3%)>麦粒灸(29.8%)>温和灸(5.6%)。NPQ量表评分在NPQ量表评分方面,热敏灸优于温和灸[MD=-17.07,95%CI(-33.85,-0.28)],其余配对比较差异不显着。根据SUCRA值进行最优干预措施概率排序,热敏灸(83.4%)>精灸(70.1%)>麦粒灸(41.7%)>温和灸(4.7%)。VAS评分在 VAS 评分方面,麦粒灸[MD=0.76,95%CI(0.19,1.33)]和温和灸[MD=1.36,95%CI(0.46,2.26)]劣于精灸,热敏灸优于温和灸[MD=-0.81,95%CI(-1.12,-0.50)],其余两两比较差异不显着。根据SUCRA值进行最优干预措施概率排序,精灸(95.6%)>热敏灸(60.7%)>麦粒灸(42.1%)>温和灸(1.7%)。2.临床研究本研究中,纳入分析的受试者有88例,其中精灸组31例,麦粒灸组28例,温和灸组29例。基线特征方面,三组受试者性别比例、年龄、病程、文化程度、颈椎病分型、中医辨证、NPQ量表、MPQ量表以及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Q量表评分测量时间点的比较:三组治疗后评分低于治疗前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随访1个月时评分低于治疗前评分,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精灸组,治疗后和随访1个月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麦粒灸组和温和灸组在随访1个月时的评分高于治疗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时,三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灸组低于麦粒灸组,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精灸组低于温和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麦粒灸组和温和灸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Q量表评分的变化值方面,在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时,三组变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灸组高于麦粒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灸组高于温和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麦粒灸组高于温和灸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MPQ量表评分测量时间点的比较:三组治疗后评分低于治疗前评分,随访1个月时评分低于治疗前评分,而随访1个月时评分高于治疗后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时,三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灸组和麦粒灸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精灸组低于温和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麦粒灸组低于温和灸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MPQ量表评分的变化值方面,在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时,三组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灸组高于麦粒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灸组高于温和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麦粒灸组高于温和灸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测量时间点的比较:三组治疗后评分低于治疗前评分,随访1个月时评分低于治疗前评分,而随访1个月时评分高于治疗后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时,三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灸组和麦粒灸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灸组低于温和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麦粒灸组低于温和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变化值方面,在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时,三组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灸组高于麦粒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灸组高于温和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麦粒灸组高于温和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级疗效评价三组等级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灸组优于麦粒灸组和温和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麦粒灸组与温和灸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本研究中共6例受试者出现轻度不良反应,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2%,经对症治疗后均可缓解。研究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网状meta分析表明,在颈椎病颈痛的治疗方面,精灸的疗效优于麦粒灸和温和灸,热敏灸的疗效优于温和灸。在4种灸法中,精灸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高,其次为热敏灸和麦粒灸,而温和灸的概率最低。2.临床研究与网状meta分析结果基本相符,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疗效有优于麦粒灸和温和灸的倾向,且麦粒灸的疗效有优于温和灸的倾向。

李银燕[4](2019)在《穴位埋线结合易筋经托天桩治疗颈型颈椎病(项痹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结合易筋经托天桩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颈型颈椎病的临床康复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颈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单纯穴位埋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易筋经托天桩练习。干预周期:穴位埋线15天1次,4次为一个疗程;易筋经托天桩每天练习3次,每次10分钟,每周5天,2个月为一个疗程。干预前后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椎多功能评估训练系统(Multi-Cervical Unit,MCU)评测、患者总体疗效评价(PGIC)等观察指标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干预周期结束后对相关的观察指标进行整理分析,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以探讨不同干预方案对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组间治疗后比较以及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以探讨两种干预方案的临床疗效优劣。结果:1.基线情况:本次研究总共纳入合格的颈型颈椎病患者60例,在干预过程中脱落5人(治疗组脱落2人,对照组脱落3人)。两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均衡可比。2.疼痛评分:SF-MPQ总分:两组受试者在干预2月后SF-MPQ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疗2月后SF-MPQ总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SF-MPQ单项得分:两组受试者在干预2月后PRI、PPI、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降低,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疗2月后PRI、PPI、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3.颈椎功能障碍评分:两组受试者在干预2月后N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疗2月后NDI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4.颈椎关节活动度评估:2个月的干预期结束之后,组间比较显示,与单纯穴位埋线治疗相比,穴位埋线结合易筋经托天桩训练在颈椎屈伸和旋转评分方面明显增高,其中前屈、后伸方面尤为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埋线结合易筋经托天桩训练对颈型颈椎病前屈、后伸、左侧屈、左旋、右旋方面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单纯的穴位埋线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颈椎肌力评估:2个月的干预期结束之后,组间比较显示,与单纯穴位埋线治疗相比,穴位埋线结合易筋经托天桩训练在颈椎前屈肌力和后伸肌力评分方面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埋线结合易筋经托天桩训练对颈型颈椎病前屈肌力、后伸肌力、右侧屈肌力方面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单纯的穴位埋线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穴位埋线结合易筋经托天桩训练可以有效地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颈椎功能康复,而且其效果优于单纯穴位埋线治疗;2.将具有长效刺激作用的穴位埋线疗法与患者主动参与的传统易筋经功法训练相结合形成的颈椎病临床干预方案,可为临床颈型颈椎病的康复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邓淑仪(Tang Suk Yee)[5](2019)在《针刺结合刺络放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中西医方面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的学习,以加深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此外,采用常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进而比较两者的疗效差异,分析其中的作用机理,探寻一种新的治疗本病的方法。方法:本研究所收集的病例全部为佛山健翔医院招募的志愿者,具体病例收集时间为2017-11-1至2018-12-31,共收集66例符合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将这6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和观察组(常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组)。除去脱落的部分,其中年龄最大者为64岁,最小者为31岁;男性13例,女性47例;病程最长者为2年,最短者为1个月。观察组(常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组)与对照组(常规针刺组)的针刺取穴均参照高树中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版《针灸治疗学》,取穴:颈夹脊(双)、天柱(双)、阿是穴、曲池(双)、外关(双)、后溪(双)、申脉(双)。针刺结合刺络放血组(观察组)的刺络放血选穴也参照《针灸治疗学》,取穴:大椎、颈夹脊(双)、大抒(双)、肩井(双),用三棱针点刺穴位后,拔罐放血,每次选取一个穴位。观察组采用常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治疗,对照组仅用针刺,取穴与观察组相同。治疗疗程:每周二、周四、周六下午治疗一次,每周共治疗3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前后共治疗1个疗程。观察指标:包括评估颈椎功能、焦虑症状、疼痛程度和生存质量等,分别采用了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麦吉尔疼痛问卷(具体包括:疼痛评级指数(PRI)、视觉疼痛评分(VSA)和现在疼痛状况(PPI)三部分)、GAD-7广泛性焦虑量表以及SF-36生存质量表。在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疗效评定,比较两种治法的临床疗效。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偏差(x±s)表示。符合正态性分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组内评分情况,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评分情况;否则,采用配对符号秩和检验比较组内评分情况,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比较组间评分情况。治疗前后评分差值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用频数n(构成比%)表示,且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样本均衡性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对合格受试对象进行分组,共收集合格患者66例,观察组入组33例,脱落3例,对照组入组33例,脱落3例。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的分布上,其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和年龄方面均衡可比。二、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症状及功能评定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无显着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均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可知,治疗前后差值为正,说明治疗后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均较前升高。同时,观察组的升高幅度(8.43±2.86)高于对照组(6.87±1.66),两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认为观察组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在改善颈椎病症状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的常规针刺,同时缓解颈椎病症状效果也更加明显。三、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疼痛综合评定的比较(一)McGill-PRI 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McGill-PRI评分无显着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McGill-PRI评分均减低。且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可知治疗前后差值为负,说明治疗后McGill-PRI评分减低。同时,观察组的降低幅度(10.47 ±4.785)大于对照组(7.63±4.319),两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x 2=-4.70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认为观察组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在降低McGill-PRI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的常规针刺,同时缓解疼痛的症状更为明显。(二)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无显着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均下降,且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可知治疗前后差值为负,说明治疗后VAS评分降低。同时,观察组的降低幅度(4.83±0.913)大于对照组(3.53±0.776),两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x 2=-4.85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认为观察组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在降低VAS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的常规针刺,同时缓解直观疼痛的症状更为明显。(三)PP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PPI评分无显着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PPI评分均降低,且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可知治疗前后差值为负,说明治疗后PPI评分减低。同时,观察组的降低幅度(1.53±0.571)大于对照组(0.97±0.183),两组间存在显着差异(x 2=-4.862,P<0.05)且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认为观察组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在降低PPI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的常规针刺,同时缓解颈椎病的症状更为明显。四、GAD-7广泛性焦虑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GAD-7评分无显着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GAD-7评分均降低,且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可知治疗前后差值为负,说明治疗后GAD-7评分降低。同时,观察组的降低幅度(5.50±2.389)大于对照组(3.50±1.592),两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x2=-4.80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而可以认为观察组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在降低GAD-7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的常规针刺,同时缓解焦虑障碍效果更优。五、生存质量的描述两组患者治疗前生存质量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的生存质量评分均上升,且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可知治疗前后差值为正,说明治疗后生存质量评分上升。同时观察组的上升幅度(250.30± 100.203)高于对照组(175.06±130.52),两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x2=-7.22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而可以认为观察组的针刺结合刺络放血在增加生存质量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的常规针刺,同时可以显着提高生存质量。六、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愈率为16.7%,显效率为43.3%,有效率为40%,无效率为0%,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率为3.3%,显效率为36.7%,有效率为46.7%,无效率为13%,总有效率为87%,两组之间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因而可以认为针刺结合刺络放血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结论:与常规针刺相比,针刺结合刺络放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恢复颈椎的生理功能,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缓解焦虑症状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疗效更优。

刘堂祥[6](2019)在《百会压灸结合程氏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英文全称为 vertebral artery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简称为CSA,属于临床各类颈椎病中的常见类型,而且复发率也相对较高,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为患者本人及其家庭都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现代社会发展,长时间低头使用智能手机等现代设备、不规范坐姿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广泛蔓延,本病近年来呈多发、年轻化趋势,危及到越来越多患者。为了向制定CSA的规范化中医治疗方案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本研究旨在通过合理指标来全面量化评估百会压灸结合程氏手法治疗CSA的疗效。研究方法:将符合条件的CSA患者通过单盲法,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共60例。治疗组采用的治疗方式为百会压灸结合程氏手法,对照组单独采用程氏手法治疗,两组均给予合适的生活细节指导。实验过程中分两个时段(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进行眩晕症状和功能评估表、简易McGill疼痛量表评分,并详细记录相关数据。评分初步结果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后,选用如SPSS19.0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根据结果作出合适描述分析。研究成果:治疗前,百会压灸结合程氏手法组、单纯程氏手法组在性别、年龄、病程、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评分,经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的各项资料具有可比性。经过三周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得分比较显示:百会压灸结合程氏手法组和单纯程氏手法组的眩晕、头、颈肩部疼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且百会压灸结合程氏手法组的临床疗效在眩晕、头痛、生活及工作能力、心理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症状改善比单纯程氏手法组明显,在颈肩痛方面两组比较不明显。但在总体疼痛评价方面,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得分比较显示:百会压灸结合程氏手法组的总体疼痛改善明显好于单纯手法组。可见两种治疗手段都能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起到一定疗效,但是在手法的基础上结合百会压灸,可以更好得改善局部症状,从而促进颈部功能的恢复。研究结论:通过本次临床研究表明,单一的程氏推拿手法便是一种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一定临床疗效的治疗方案。但是百会压灸结合程氏手法治疗方案则在单一手法治疗的基础上拓展了治疗层次,显着提升治疗效果,是一种安全清洁,易于推广的新型治疗方案,为中医治疗CSA的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制定中医规范化治疗CSA提供有水平的循证医学证据。

何丽芬[7](2019)在《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颈痛是一种常见且具有挑战性的健康问题,治疗方法种类繁多。针灸治疗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多年来一直被用于治疗多种病症,尤其是痛症。腹针是近几十年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的针灸疗法,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来调节脏腑功能和局部经络,治疗各种病症,其特点是安全、无痛或微痛。本研究的目的是透过在广州进行一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探讨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确定其临床价值,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客观证据。方法:本课题为一项前瞻性、受试者和评估者盲、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以随机分配的方式按1:1比例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患者分配至腹针组(试验组)和邻近假穴针刺对照组(对照组)。本试验经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针灸科门诊进行。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方可参与本研究。本研究由合资格针灸医师进行治疗操作,并严格按照统一程序进行相应治疗。试验组取穴为中脘、关元、双侧商曲和双侧滑肉门。对照组穴位取试验组穴位旁开1寸的位置,操作方法及程序完全模仿试验组进行。试验组和对照组每次治疗均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两组均于颈部使用场效应治疗仪进行局部温热理疗。两组疗程均为期两周,每周3次,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6次。停止治疗后连续追踪至治疗完成后4周。以治疗前、首次治疗后、治疗完成时、治疗完成后4周随访作为主要评价时点观察疗效。本临床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为治疗前后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orthwick Park Neck Pain Questionnaire,NPQ)评分变化。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治疗前后颈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变化和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The 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变化。其他观察指标包括盲法评价及安全性评价。本研究的数据分析严格遵循意向分析原则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测,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 70例年龄介乎23-62岁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患者,其中男性试验组10例、对照组12例,女性试验组25例、对照组23例;平均年龄试验组46.94±9.02岁,对照组48.57±8.74岁;病程试验组平均5.58±5.18年,对照组平均6.97±6.45年。两组受试者在人口学数据及颈椎病颈痛病史等项目比较,计数资料采用皮尔逊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不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时采用秩和检验),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组基线特征基本均衡,具可比性。另外,各观察指标的基线评分比较,两组基线特征均衡,具可比性(P>0.05)。对于主要结局指标NPQ评分,两组受试者治疗前NPQ得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5),具有可比性。两因素混合设计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点(治疗前、治疗完成时、治疗完成后4周随访)与组别(试验组、对照组)的交互作用,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对照组中,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因素对NPQ得分的单独效应F=5.033,P-0.018(采用Greenhouse-Geisser校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治疗时间的变化,对照组NPQ得分先下降后稍回升,其中对照组治疗前后NPQ得分相比,P=0.032(采用Bonferroni校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试验组中,时间因素对NPQ得分的单独效应F=22.341,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治疗时间的变化,试验组NPQ得分逐渐降低,其中试验组治疗前与治疗完成时及治疗完成后4周时NPQ得分相比,P<0.001(采用Bonferroni校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NPQ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此外,对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两组治疗前后NPQ评分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当中试验组气滞血瘀型受试者随着治疗时间的变化,NPQ得分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次要结局指标VAS评分,两组受试者治疗前VA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具有可比性。两因素混合设计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测量时间(治疗前、治疗完成时、治疗完成后4周随访)与组别(试验组、对照组)的交互作用,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对照组中,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因素对VAS得分的单独效应F=1.129,P=0.3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治疗时间的变化,对照组VAS得分先下降后稍回升。在试验组中,时间因素对VAS得分的单独效应F=49.93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治疗时间的变化,试验组VAS得分逐渐降低,其中试验组治疗前与治疗完成时及治疗完成后4周时VAS得分相比,P<0.001(采用Bonferroni校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VAS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另外,对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当中试验组气滞血瘀型受试者随着治疗时间的变化,VAS得分逐渐降低,时间因素对VAS得分的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气滞血瘀型受试者首次治疗后颈痛程度亦明显降低(P=0.004)。至于次要结局指标SF-36评分,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因素对试验组在生理功能(PF)、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精神健康(MH)、躯体健康总评(PCS)、精神健康总评(MCS)及自评健康变化(HT)的得分方面,P<0.05(采用Bonferroni校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治疗时间的变化,试验组得分与治疗前相比,具不同程度的改善,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至于气滞血瘀型受试者SF-36评分,在对照组中,时间因素对GH及RE得分的单独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GH及RE得分先上升后下降;在试验组中,时间因素对BP、GH、SF、MH、PCS及MCS得分的单独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BP、SF、PCS及MCS得分随着治疗时间的变化逐渐升高,试验组GH和MH得分则先上升后稍回落。根据治疗完成时NPQ评分的改善情况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对照组有效12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34.3%;试验组显效5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5.7%。经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临床疗效的分布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方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气滞血瘀型受试者显效2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100.0%。两组均有受试者曾服用缓解疼痛的药物。随着治疗时间的变化,试验组用药的病例逐渐减少但对照组用药病例逐渐增加。两组用药情况比较,首次治疗后(P=0.721)及治疗完成时(P=0.07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完成后4周时,两组用药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试验组使用缓解疼痛药物的病例较对照组少。本研究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相对安全,没有任何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本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腹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疗效是肯定的。腹针治疗在改善颈痛功能状况、减低颈痛程度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均有显着优势,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方法安全。腹针是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有效的替代疗法。

刘西纺,杨民毅,惠国栋,李含笑,姬笑颜[8](2019)在《针刀枕下三角松解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功能评分及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针刀枕下三角松解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与功能评分及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中医骨科神经脊柱病区收治的57例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9例,采用小针刀松解枕下三角的治疗方法;对照组28例,采用针灸和干扰电治疗。治疗结束后均给予颈部功能康复锻炼。分别于首次治疗后、治疗2周及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与功能评分和脑血流图中椎动脉血流峰值的变化,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症状与功能评分和椎动脉血流峰值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首次治疗后和治疗2周后,治疗组症状与功能评分和椎动脉血流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治疗3个月后,两组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与功能评分和椎动脉血流峰值均较治疗前提高(P <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刀松解颈部枕下三角区软组织可快速有效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颈部功能和椎动脉血流,近期疗效优于针灸和理疗,远期疗效类似。针刀治疗见效快,简便廉价,值得推广应用。

许铁宾[9](2017)在《针刀治疗颈性失眠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针刀治疗颈性失眠的临床疗效,并与推拿结合点穴疗法比较其优越性,以期为临床防治颈性失眠提供一定的治疗依据。方法:挑选满足颈性失眠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采用SPSS17.0软件将60例颈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针刀治疗组(试验组)与推拿结合点穴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试验组采用针刀疗法治疗,选穴以“三穴五点”——天柱双、大椎、天髎双为主,辅以阿是穴,1周1次,共治疗4次(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推拿结合点穴疗法治疗,运用推拿手法放松颈肩部软组织,结合点穴,选取天柱、大椎、天髎、百会、四神聪、风池、肩井,2日1次,共治疗12次(1个疗程)。于疗程开始前一天及疗程结束后第二天,分别对患者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调查及前后颈椎生理曲度的测量,并于治疗过程中,仔细观察每个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情况,详细记录。在所有患者疗程结束后,按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中关于颈椎病与失眠症的疗效评判标准,并结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标准及颈椎生理曲度测量依据,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颈椎生理曲度在治疗前后的差异,综合评价两种干预治疗措施的临床效果,并比较其优越性。结果:①此次纳入临床试验研究的60例颈性失眠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在睡眠质量指数、颈椎生理曲度方面,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改善。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试验组的睡眠质量指数及颈椎生理曲度较对照组改善明显。③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针刀治疗颈性失眠疗效优于推拿结合点穴疗法治疗。结论:针刀治疗及推拿结合点穴治疗对改善颈性睡眠均有效果,且疗效确切,但前者总有效率高于后者。针刀治疗对颈性失眠效果更明显,对颈肩部肌筋膜挛缩、粘连的松解,力度更大、彻底,针对性更强;对改善、纠正颈椎的生物力学失衡,疗效显着,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田园[10](2017)在《三维正骨推拿结合电针颈椎病穴治疗椎动脉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分别以三维正骨推拿结合电针颈椎病穴与常规推拿结合电针作为治疗手段,评价三维正骨推拿结合电针颈椎病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相关症状的疗效,为三维正骨推拿结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临床证据。方法:本课题选取从2016年6月—2017年1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就诊且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表现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脱落患者1例,有效病例共39例。观察组采用三维正骨推拿结合电针颈椎病穴作为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结合电针颈夹脊穴作为治疗方法,每天治疗1次,7天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研究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2周分别记录患者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与功能评分,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应用经颅多普勒检查患者椎-基底动脉峰值平均血流速度,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1.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与功能评分(总分)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与功能评分(总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与功能评分(分项目)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积分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眩晕”的改善上,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对于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项目的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3.椎-基底动脉峰值平均血流速度:两组治疗前后相比,椎-基底动脉峰值平均血流速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显愈率比较,观察组显愈率为90%;对照组为84%,两组差异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三维正骨推拿结合电针颈椎病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及相关症状均有改善作用,且对眩晕症状、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善程度较好;该种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恢复椎动脉血供。2.三维正骨推拿结合电针颈椎病穴与传统推拿结合电针颈夹脊穴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相关症状相比,其症状改善程度较好,但二者相比,疗效无明显差异。

二、针刀加手法冶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刀加手法冶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治疗颈椎病可视化分析及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基于文献计量学针刺治疗颈椎病可视化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近十年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系统评价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近十年针刀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2)针刀干预对颈椎病模型兔软骨终板聚集蛋白聚糖、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历史回顾 针刀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
    1 临床疗效
    2 针刀治疗点的选取
    3 针刀操作手法
    4 针刀治疗颈椎病的疗程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技术路线图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模型制作与验证
        2.2 实验动物处理
        2.3 取材与样本处理
        2.4 指标检测
        2.5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
        1 针刀对颈椎病兔软骨终板AGG、Col-Ⅱ、MMP-13mRNA表达的影响
        2 针刀干预对颈椎病模型兔软骨终板AGG、Col-Ⅱ、MMP-13蛋白表达的影响
    讨论
        1 颈椎病概述
        2 实验指标选择依据
        3 实验结果分析
        4 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机制探讨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3)灸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网状meta分析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颈痛的研究
        1.1.1 定义及流行病学研究
        1.1.2 发病机制
        1.1.3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1.2 中医学对颈椎病颈痛的研究
        1.2.1 中医病名
        1.2.2 中医病因病机
        1.2.3 中医药治疗方法
        1.2.4 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
第二章 灸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网状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文献检索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2.1.5 偏倚风险评估
        2.1.6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文献检索结果
        2.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2.2.3 偏倚风险评估
        2.2.4 NMA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临床研究
    3.1 研究对象
        3.1.1 病例来源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1.5 脱落和剔除标准
        3.1.6 中止试验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样本含量估计
        3.2.2 随机和盲法
        3.2.3 试验分组对照
        3.2.4 治疗方案
        3.2.5 结局指标
        3.2.6 观察时点
        3.2.7 不良事件处理
        3.2.8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基线特征分析
        3.3.2 各结局指标分析
        3.3.3 不良反应
        3.3.4 病例完成情况和脱落率分析
    3.4 讨论
        3.4.1 立论依据
        3.4.2 选穴依据
        3.4.3 结局指标的选择
        3.4.4 研究结果与分析
        3.4.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穴位埋线结合易筋经托天桩治疗颈型颈椎病(项痹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方法
    1 临床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与选择
        1.2 研究对象的规定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样本含量
        2.3 随机分组方法及隐藏
        2.4 治疗方法
        2.5 结局指标及其观测方法
        2.6 统计分析
        2.7 研究的伦理审批
        2.8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基本情况
        1.1 一般资料及基本特征比较
    2 疼痛改善情况比较
        2.1 两组患者治疗2 月前后SF-MPQ总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2月前后单项得分比较
    3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4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关节活动度比较
        4.1 两组患者颈椎关节活动度基线状态比较
        4.2 两组患者干预后颈椎关节活动度比较
    5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肌力比较
        5.1 两组患者颈椎肌力基线状态比较
        5.2 两组患者干预后颈椎肌力比较
    6 干预结束后的总体疗效评价
    7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讨论
    1 中西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传统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2 颈椎病的功能评估概况
        2.1 颈椎病临床评定量表
        2.2 颈椎病功能障碍的康复评定
    3 颈型颈椎病的中西医治疗概况
        3.1 中医治疗颈型颈椎病
        3.2 西医治疗颈型颈椎病
    4 穴位埋线治疗颈型颈椎病
        4.1 穴位埋线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机制
        4.2 不同质量埋线治疗颈椎病的特异性
        4.3 穴位埋线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5 穴位埋线结合易筋经托天桩治疗颈型颈椎病
        5.1 易筋经托天桩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机制
        5.2 穴位埋线结合易筋经托天桩的临床疗效研究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针刺结合刺络放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一、古代文献对颈椎病的相关描述
        二、颈椎病的病因病机
        三、颈椎病的辩证分型
        四、中医治疗颈椎病的方法
    第二节 西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一、颈椎病的概念
        二、颈椎病的病因
        三、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四、颈椎病的病理改变
        五、颈椎病的分型
        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七、西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进展
    第三节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概况
        一、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穴位选择
        二、针灸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
    第四节 刺络放血疗法
        一、刺络放血疗法的理论依据
        二、刺络放血疗法的治疗原则
        三、刺络放血疗法中出血量的多少
        四、刺络放血疗法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
        一、病历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六、中止观察标准
        七、脱落标准
        八、病例退出后的处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安全性评价
        五、不良事件记录
        六、统计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病历采集情况
        二、两组组间均衡性、治疗前后评分及总有效率比较
第三章 讨论
    一、刺血疗法及常规针刺的穴位选择
        (一) 刺血疗法穴位的选择
        (二) 常规针刺穴位的选择
    二、刺络放血疗法及常规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机理分析
        (一) 刺络放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机理分析
        (二)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机理分析
    三、针刺结合刺络放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一) 针刺结合刺络放血疗法对患者症状及功能改善的疗效分析
        (二) 针刺结合刺络放血疗法减轻患者疼痛的疗效分析
        (三) 针刺结合刺络放血疗法改善患者焦虑症状的疗效分析
        (四) 针刺结合刺络放血疗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疗效分析
        (五) 针刺结合刺络放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总体疗效分析
第四章 结论
    (一)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二)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病症状评分的比较
    (三)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的比较
    (四) 两组治疗前后GAD-7广泛性焦虑评分的比较
    (五) 两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的比较
第五章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一: 颈椎症状量表20分法
    附二: McGill疼痛问卷
    附三: GAD-7广泛性焦虑量表
    附四: SF-36生存质量表
    附五: 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6)百会压灸结合程氏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一、对病名的认识
        二、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现代中医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研究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一、椎动脉的解剖结构
        二、发病机制
        三、常用诊断方法
        四、治疗方法及相关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研究资料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设计
        三、病例来源
        四、诊断、纳入及排除脱落标准
        五、治疗措施
        六、生活细节指导
        七、检测指标
        八、疗效判断标准
        九、统计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观察
        二、症状与功能评估表的比较
        三、总体疼痛评分比较
        四、总体疗效比较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果分析
    第二节 百会压灸结合程氏手法治疗CSA的起效依据
    第三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四节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颈椎病的流行病学
    1.2 西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1.2.1 颈椎病的基本概念
        1.2.2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1.2.3 颈椎病的诊断与分型
        1.2.4 西医治疗方法及研究现状
    1.3 中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1.3.1 病名源流
        1.3.2 颈椎病的病因病机
        1.3.3 颈椎病的中医分型
        1.3.4 中医药治疗方法及研究现状
    1.4 腹针治疗颈椎病的研究现状
        1.4.1 腹针疗法概述
        1.4.2 腹针疗法治疗颈椎病的认识
        1.4.3 腹针治疗颈椎病的研究现状
    1.5 针刺研究中安慰对照的研究现状
        1.5.1 安慰对照的意义
        1.5.2 针刺研究中安慰对照的设计
        1.5.3 国内外针刺研究中安慰对照的现状
第二章 临床研究方案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设计类型、原则与试验步骤
        2.3.1 研究设计
        2.3.2 研究步骤
    2.4 研究对象
        2.4.1 病例来源
        2.4.2 诊断标准及中医证侯分类
        2.4.3 纳入标准
        2.4.4 排除标准
        2.4.5 剔除标准
        2.4.6 终止研究标准
    2.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5.1 治疗方法
        2.5.2 合并其他治疗
    2.6 观察项目与检测时点
        2.6.1 主要结局指标
        2.6.2 次要结局指标
        2.6.3 其他观察指标
    2.7 疗效评定标准
    2.8 安全性评价
    2.9 不良事件的观察及处理
        2.9.1 晕针
        2.9.2 滞针
        2.9.3 弯针
        2.9.4 断针
        2.9.5 血肿
    2.10 研究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2.11 数据安全监查
    2.12 统计学处理
        2.12.1 数据库的构建和管理
        2.12.2 统计分析
    2. 13 临床研究的伦理学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完成情况
    3.2 基线一般情况比较
    3.3 基线各观察指标评分比较
    3.4 主要结局指标评价
        3.4.1 两组治疗前后NPQ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3.4.2 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两组治疗前后NPQ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3.5 次要结局指标评价
        3.5.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3.5.2 两组首次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3.5.3 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3.5.4 不同中医辨证分型首次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3.5.5 两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3.5.6 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前后SF-36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3.6 临床疗效评定
    3.7 合并治疗及用药情况
    3.8 安全性评价
第四章 讨论
    4.1 主要研究结果的探讨
        4.1.1 主要结局指标分析
        4.1.2 次要结局指标分析
        4.1.3 邻近假穴针刺对照实施得宜
        4.1.4 安全性分析
    4.2 立论及方案制定依据
        4.2.1 腹针的治疗作用
        4.2.2 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的机制
        4.2.3 本研究的选穴原则及依据
    4.3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优点
    4.4 本研究不足之处和今后研究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针刀枕下三角松解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功能评分及椎动脉血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
    2.2 两组椎动脉血流峰值变化比较
3 讨论

(9)针刀治疗颈性失眠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1.7 研究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研究步骤
        2.3 治疗方法
        2.3.1 针刀治疗
        2.3.2 对照组
        2.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2.4.1 安全性评价
        2.4.2 有效性评价
    3 结果
        3.1 安全性评价
        3.2 有效性评价
    4 讨论
        4.1 失眠的病因病机
        4.1.1 传统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4.1.2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4.2 颈性失眠的病因病理
        4.3 失眠的治疗现状
        4.3.1 中医中药的治疗现状
        4.3.2 现代医学的治疗现状
        4.4 设置推拿结合点穴为实验对照组的依据
        4.5 针刀治疗颈性失眠的作用机理
        4.5.1 “三穴五点”针刀闭合松解术
        4.5.2 针刀的治疗作用
        4.5.3 针刀调治颈性失眠的原理
        4.6 针刀治疗颈性失眠的疗效分析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6.1 不足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B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附录C 受试者颈椎生理曲度C值测量记录表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三维正骨推拿结合电针颈椎病穴治疗椎动脉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观察对象
        1.1 观察对象
        1.2 患者入组情况
        1.3 有效病例的一般资料
        1.4 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3.病例入选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3.2 排除病例标准
        3.3 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
        3.4 中止病例标准
    4.研究方法
        4.1 随机、分组、对照及盲法
        4.2 治疗方案
        4.3 不良反应处理
    5.观察指标
        5.1 一般资料
        5.2 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与功能评分
        5.3 经颅多普勒(TCD)
    6.疗效评价标准
        6.1 疗效评定
        6.2 疗效判定
    7.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评价
        1.1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
        1.2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峰值平均血流速率比较
        1.3 两组患者愈显率及总有效率的比较
        1.4 不良事件及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西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理解
    2.中医对该病的认识
    3.三维正骨推拿结合电针颈椎病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供血不足状况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3.1 三维正骨推拿手法的有效性分析
        3.2 颈椎病穴的有效性分析
        3.3 电针的有效性分析
    4.三维正骨推拿结合电针颈椎病穴与传统推拿结合电针颈夹脊穴颈夹脊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相关症状及椎动脉供血情况影响的对比分析
    5.研究不足及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A:病例报告表
附件B:综述 近5年来椎动脉颈椎病的临床治疗综述
    参考文献

四、针刀加手法冶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治疗颈椎病可视化分析及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系统评价[D]. 许念慈(CHOMPUNUD SOJISIRIKUL).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2]针刀干预对颈椎病模型兔软骨终板聚集蛋白聚糖、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影响[D]. 金玉立.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3]灸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网状meta分析和临床研究[D]. 曾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穴位埋线结合易筋经托天桩治疗颈型颈椎病(项痹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银燕.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针刺结合刺络放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邓淑仪(Tang Suk Yee).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百会压灸结合程氏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刘堂祥.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的随机对照研究[D]. 何丽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针刀枕下三角松解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功能评分及椎动脉血流的影响[J]. 刘西纺,杨民毅,惠国栋,李含笑,姬笑颜. 中国医药导报, 2019(09)
  • [9]针刀治疗颈性失眠的临床观察[D]. 许铁宾.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7(01)
  • [10]三维正骨推拿结合电针颈椎病穴治疗椎动脉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田园.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7(04)

标签:;  ;  ;  ;  

针刺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