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关于“刽子手骨折的手术治疗”的一些思考

回复“关于“刽子手骨折的手术治疗”的一些思考

一、对“对《Hangman骨折的外科治疗》的一些看法”的回复(论文文献综述)

梁龙[1](2020)在《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Radiculopathy,CR)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该病常表现为颈部疼痛、活动障碍、上肢的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罹病久者可甚至可发生肌肉萎缩。多个统计研究报告结果表明,神经根型颈椎病已经处于危害人们健康的非致死性疾病的前列。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和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年化,该病在我国更为严重,影响个人生活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寻找一种有效、简便、适宜性强的治疗措施显得尤为必要。目前,保守治疗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首选治疗措施。功能锻炼作为其中的一种治疗措施,其临床有效性已经在许多研究中被证实。颈椎是由动力系统和静力系统两部分组成。动力系统主要指的是颈部肌肉,静力系统主要是颈椎骨。颈椎病的发病有着“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的论述,颈椎部的“筋”异常导致“骨错位”的发生,最终“筋骨同病”,引发本病。目前研究也表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与颈部肌肉的肌张力增高有关。颈肌肌张力增高,即“筋急”的发生,“筋急”产生异常应力,对颈椎骨造成牵拉,导致“骨错缝”的发生,长期的骨不正会导致应力性骨赘、椎间盘退变,刺激到颈神经根就导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生。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可以总结成“筋骨同病,以筋为先”,再根据《灵枢·卫气失常》中论述,“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所以对于本病的治疗应该对颈部“筋”进行干预,调节颈肌的状态,“经筋治骨”,最后达到“筋柔骨正”、“筋柔骨自安”的生理状态。颈椎康复操是由朱立国教授结合颈椎的解剖、生理状态和颈椎疾病发病特点创制的一套颈椎锻炼方法。本颈椎康复操已经收录于中华中医药学会编纂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指南,并作为其中的一种推荐治疗方法。颈椎康复操获得了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创新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也是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推广项目。颈椎康复操是对颈部“筋”进行直接的干预,符合以上“经筋治骨”的治疗原则。本团队前期研究发现颈椎康复操配合其他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更好的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率。但是单一的颈椎康复操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作用及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基于此,我们提出假说:颈椎康复操可以通过降低肌张力,进而改善颈椎骨等应力,调节颈椎受力平衡而发挥治疗作用。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四个部分来阐述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干预作用及潜在机制。1文献研究功能锻炼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1.1目的检索当前国内外关于功能锻炼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Meta分析方法来明确功能锻炼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1.2方法计算机检索了 Medline数据库(通过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7个数据库关于功能锻炼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然后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的数据分析和图形制作。使用漏斗图评价文献的发表偏倚,如异质性较高,则使用敏感性分析结果的稳健性,使用亚组分析来明确研究间异质性来源,并使用GRADE分级对每个结局指标进行强度推荐。1.3结果经过严格筛选,总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0篇,共有87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功能锻炼能显着降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VAS评分[SMD=-0.89;95%CI:(-1.34,-0.44),P<0.0001]和 NDI 指数[MD=-3.60;95%CI:(-6.27,-0.94);Z=2.65,P=0.008<0.05],由于没有文献报告 SF-12、SF-36 这两个指标,所以无法进行分析。漏斗图显示VAS评分和NDI指数两者对称性稍差,可能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但敏感性性分析表明Meta分析指标稳健性尚可。亚组分析表明高异质性来源可能与干预时间、发表语言、发表年份有关。GRADE分级结果是VAS评分和NDI指数均是低等级。1.4结论单独进行功能锻炼干预或功能锻炼辅助其他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缓解颈椎疼痛,改善颈部功能,但仍需大量高质量的研究提供更充足的证据。2临床研究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干预作用的探索性试验2.1目的初步探索颈椎康复操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增强颈椎康复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证据,为颈椎康复操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2.2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科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市朝阳区东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非急性期)患者。将所有纳入病例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颈椎健康指导,治疗组予以颈椎康复操+颈椎健康指导。记录干预前、干预后1周、2周、3周、4周、2月、3月患者的VAS评分、NDI指数、SF-12PCS评分、SF-12 MCS评分、不良反应。使用SPSS 17.0、GraphPad Prism 8.0.2软件对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图形的绘制。2.3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患肢情况、干预前的VAS评分、NDI指数、SF-12PCS评分、SF-12MCS评分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相关指标比较结果如下:(1)NDI指数: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NDI指数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且各个观察时间点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颈椎康复操可以较好的改善患者NDI指数,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越明显。(2)VAS评分: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下降幅度与对照组相似(P>0.05),且干预后3月与干预后2月差异不明显(P>0.05),余各个时间点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颈椎康复操在降低患者疼痛方面效果不明显,但疼痛可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更好,效果可延续到干预后2月。(3)SF-12 PCS评分:治疗组患者的SF-12PCS评分较对照组患者增高显着(P<0.05),且各个观察时间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颈椎康复操干预后3月内能有效的改善患者机体功能,而且随时间的延长疗效越好。(4)SF-12MCS评分:治疗组患者SF-12MCS评分增高明显,且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颈椎康复操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且随时间的延长,效果更显着。(5)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1例锻炼后颈肩部酸胀不适的症状,嘱其热敷,减少锻炼次数,症状消失。还有1例患者做雏鸟起飞出现患侧手臂的酸麻感,嘱其减小手臂后伸角度后,症状消失。余未见异常。2.4结论颈椎康复操可以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非急性期患者颈椎功能状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且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好。颈椎康复操的安全性也较好。虽然对疼痛的改善效果不明显,但是配合颈椎康复操的仍保持一定优势。疼痛的改善的结果可能与疾病处于非急性期或样本量小、观察时间点等有关。3应用基础研究基于筋束骨理论探讨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肌张力及颈椎活动度的影响3.1目的基于“筋束骨”理论,通过对颈椎康复操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面域肌张力、颈椎活动度的作用的研究,明确颈椎康复操对颈部“筋”的作用,以及“筋”对“骨”的影响,从而探讨颈椎康复操治疗神经根型可能的治疗机制,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3.2方法3.2.1肌张力测量采用软组织张力测试分析系统(Mtone JZL-III型)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部肌张力面域测量,测出200g压力时软组织张力测试分析系统所对应的刻度位移记为该点的肌张力。分别记录颈椎康复操干预前、干预后1周、2周、3周、4周的多点肌张力数据,使用MATLAB R2015a软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处理,绘制肌张力云图,然后进行比较分析。3.2.2颈椎活动度测量使用OptiTrack-V120:Duo&Trio仪器在颈椎康复操干预前、干预后1周、2周、3周、4周时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活动度的测量,再使用Optitrack Motive软件和Visual3D V5软件对数据进行记录和计算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对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使用GraphPad Prism 8.0.2软件进行图形绘制。3.3结果3.3.1肌张力随着颈椎康复操锻炼的持续,自干预前,干预后1周,2周,3周,4周,肌张力有着逐渐下降趋势。3.3.1.1干预前从总体看,干预前患者的颈部肌张力增高情况对称性稍差,右侧整体肌张力较左侧高。肌张力低区域主要集中在C3-C6颈椎两侧的肌肉,自C6-T1区域的肌张力较颈项部要高。3.3.1.2干预后1周云图分布对称性较干预前好,肌张力增高区域有所缩小,尤其C6-7区域肌张力降低比较明显。3.3.1.3干预后2周颈项部以“团块区域”的肌张力分布逐渐扩散成跟解剖形态相近的“条带状”区域,云图两侧的对称性较之前更显着。3.3.1.4干预后3周颈部云图整体有下降趋势并且无论颈椎区域还是肩胛区域对称性均较好。颈项部及肩胛区的肌张力基本按照解剖形态分布。3.3.1.5干预后4周云图肌张力整体下降明显,颈项部肌张力仍有明显下降趋势,低肌张力区域逐渐增大明显,左右两侧肌张力云图对称性较好。3.3.2颈椎活动度3.3.2.1颈椎前屈颈椎康复操干预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前屈角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后发现,除了干预前和干预第一周颈椎活动度改善不明显(P>0.05),余各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2.2颈椎后伸颈椎康复操干预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后伸角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后发现,干预前与干预后一周、干预后三周和干预后四周颈椎后伸角度虽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2.3颈椎左侧屈颈椎康复操干预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左侧屈角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后显示,干预后第三周和干预后第二周相比,颈椎左侧屈角度虽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观察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2.4颈椎右侧屈颈椎康复操干预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右侧屈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后显示,各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2.5颈椎左旋颈椎康复操干预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左旋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后显示,各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2.6颈椎右旋颈椎康复操干预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右旋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后显示,各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4结论颈椎康复操能够有效的降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肌肌张力,调节颈部受力平衡,由“筋急”向“筋柔”方向转变。通过颈椎活动度这一指标可以看出“筋柔”后又干预“骨错缝”使其向“骨正”方向改善。说明颈椎康复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能是通过改善颈肌紧张状态来改善骨的受力,调整了颈椎的应力平衡来实现的。4基础研究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干预的生物力学研究4.1目的通过对将颈椎康复的动作进行量化后,加载到构建好的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上,分析每个动作的生物力学机制,为后期运动处方的开发提供支撑。再通过筋骨关系来分析颈椎康复操干预后导致颈肌肌张力降低后对颈椎的影响,探讨其深层的治疗机制。4.2方法4.2.1颈椎康复操的量化将颈椎康复操每个动作进行可量化地拆分,选取20名志愿者完成颈椎康复操动作,使用Optitrack动捕系统和测力手套对每个动作进行轨迹捕捉和后期数据处理,得出每个动作的量化参数。4.2.2颈椎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颈椎康复操动作加载使用CT扫描一名正常人颈椎,通过多个软件进行几何重建、逆向工程、网格划分、材料赋值等过程,构建出包含椎体(C0-T1)、椎间盘(C2-C7)、韧带、关节软骨、肌肉等结构完整的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待验证其有效性后,再将量化好的颈椎康复操参数加载到该模型上,分析每个动作对椎体、椎间盘、韧带的应力及肌肉的应变情况。4.2.3不同肌张力变化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影响通过对颈椎间盘退变的模拟来构建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特征的疾病模型,再用刚度参数来模拟颈肌肌张力,构建肌张力增高、肌张力正常、肌张力降低的三个神经根型颈椎病有限元模型。根据颈椎日常活动的动作,对三个模型进行前屈、后伸、旋转、侧屈四个工况的加载,从而分析颈椎康复操使得肌张力降低后的颈椎的筋骨影响关系,进一步探索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机制。4.3结果4.3.1颈椎康复操的量化对颈椎康复操进行动作拆分和参数测量。前屈后伸动作拆分成颈椎前屈后伸两个动作,测量结果是前屈63.31°,后伸62.15°;旋颈望踵动作拆分成旋转和前屈,测量结果是左旋81.2°,右旋79.3°,左侧前屈15.66°,右侧前屈19.06°;回头望月动作拆分成旋转和后伸45°,测得结果是左旋81.2°,右旋79.3°;雏鸟起飞动作可以拆分成颈椎后伸,上肢后伸及上肢的下拉力三部分,结果测得颈椎后伸62.15°,上肢后伸与躯干的角度38.18°,上肢下拉力为77.36N。摇转双肩动作可以拆分为肩关节的向上、向前、向下、向后四个动作,测量位移参数结果是向上 83.82mm、向前 96.83mm、向下 48.03mm、向后 50.46mm。4.3.2颈椎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颈椎康复操动作加载构建了颈椎所有椎体和椎间盘、10个韧带结构、14组肌肉的全颈椎有限元模型,并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比对,结构表明该模型的仿真性较好。对颈椎康复操每个动作在模型上进行加载。4.3.2.1前屈后伸颈椎前屈时,颈椎整体的受力区是枕骨下及所有椎体、椎间盘区域,其中寰椎的前后弓受力最大。椎体中应力自C2至C4应力逐渐增加,又从C4至C7椎间减小。椎间盘的应力最大集中在C4-5椎间盘,最大应力主要集中在椎间盘的前部。颈夹肌和肩胛提肌是应变最大的两个肌肉。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和棘上韧带的应力都随着颈部前屈活动应力不断增加,且承受最大应力的韧带为黄韧带。对颈椎有限元模型进行后伸动作加载,应力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关节突关节及钩椎关节,寰椎应力最大区域在前后弓。椎体中所受应力是C2椎体。椎间盘较大应力主要出现在椎间盘的两侧,其中C3-4是受力最大的椎间盘。胸锁乳突肌是产生最大形变的肌肉,前纵韧带是承受最大应力的韧带。4.3.2.2旋颈望踵加载旋颈望踵动作后,C4和C5椎体所受应力最大,寰椎最大应力区域在前后弓,C2椎体至C6椎体,最大应力区域主要集中在左侧上关节突、下关节面,椎体部分的较大应力区域自上而下,由椎体左侧转移到椎体右上部外侧,直到C7椎体最大应力区域转移至右侧椎体部分。所受应力最大椎间盘位于C3-4、C4-5节段。产生最大形变的肌肉是颈夹肌。旋转运动时各韧带应力均有所增加,最大应力位于黄韧带,在进行前屈运动时,前纵韧带应力逐渐下降,余韧带应力明显增加。4.3.2.3回头望月将回头望月在颈椎有限元上加载,承受最大应力的椎体是C3,C3到C6椎体的最大应力位置分布于钩椎关节部位、左侧上关节突、下关节面区域,至C7椎体后应力明显区域转至钩椎关节部位。椎间盘最大应力出现在C3-4节段。头最长肌为应变最大的肌肉。右旋动作时,各韧带的应力都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黄韧带为受力最大的韧带,后伸运动后,除了前纵韧带应力增加明显外,余韧带应力都在下降。4.3.2.4雏鸟起飞将雏鸟起飞进行动作加载,颈椎受力明显区域主要集中在椎体和上关节突和下关节面部位。C2椎体承受着椎体中的最大应力。寰椎的最大应力仍位于前后弓部位,余各椎体应力明显区域出现在椎体与椎体的结合部位。C3-4椎间盘所受应力最大。胸锁乳突肌是该运动形变最大的肌肉。而前纵韧带是应力最大的韧带。4.3.2.5摇转双肩对模型中肱骨头参考点进行向上、向前、向下、向后的位移工况加载,颈椎的应力分布大致相同。寰椎前后弓有明显应力改变,余椎体应力改变不明显。椎间盘的应力改变也不明显。承受最大应力出现在C4椎体,椎体应力明显位置处于椎体与椎体连接的钩椎关节区域。椎间盘受力自上而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应力明显区域也从椎间盘的两侧逐渐向后移至椎间盘的后外侧。在肌肉方面,向上、向前运动都是颈夹肌和颈最长肌形变最大,向下和向后运动是产生最大形变的是肩胛提肌。韧带受力方面,向上运动除了前纵韧带,其余韧带应力均逐渐增加,其中黄韧带最为明显;向前运动各个韧带有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向下运动时,前纵韧带反而应力不断增加,而其余三个韧带应力逐渐减小;向后运动时,原本上升的前纵韧带也是先小幅度上后下降,呈抛物线状。4.3.3不同肌张力变化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影响4.3.3.1前屈工况在肌张力增高、正常肌张力、肌张力降低的三个神经根型颈椎病有限元模型中进行前屈工况加载,发现椎体的应力较大的部位发生在椎体与椎体的结合部位,椎板及棘突部位分散的应力较少。其中寰椎所受的应力最大,肌张力增高、正常肌张力、肌张力降低三个模型寰椎的所受的最大应力分别是42.17Mpa、38.81Mpa、35.22Mpa。椎间盘应力较大区域主要是椎间盘前部及前外侧。肌张力增高模型中各个椎体所受的应力增高,随着肌张力的降低,椎体应力有逐渐减小趋势。各个颈椎间盘的应力趋势基本与椎体情况相似,但是在C2-3和C5-6椎间盘,随着肌张力降低,应力有着轻微增大趋势。4.3.3.2后伸工况对三个疾病模型进行后伸工况加载,三个模型的应力分布区域大致相似,应力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椎体钩椎关节、上关节突和下关节面,寰椎在前后弓部位。所受应力最大的椎体是C2椎体。椎间盘应力较大区域分布自上而下由前外侧转向后外侧,其中受力最大的椎间盘为C3-4椎间盘。4.3.3.3旋转工况在旋转工况的加载下,肌张力增高、肌张力降低、肌张力正常三个神经根型颈椎病有限元模型应力分布区域大体一致。寰椎应力最大区域主要集中在前后弓部位,余椎体最大应力区域主要是在钩椎关节、右侧关节突部位。椎间盘的应力区域主要是在两侧。所受应力最大的椎体是C5椎体,且各个椎体所受的应力大小相差不大,承受应力较大的椎间盘C3-4节段。4.3.3.4侧屈工况侧屈工况加载后,椎体最大应力分布主要集中在左侧椎弓根部位及左侧椎体部位,寰椎最大应力仍然在前后弓,受力最大的椎体为C4椎体,自C4上下椎体应力逐渐减小。椎间盘最大应力部位在两侧,其中是以右侧为主,C3-4节段是受力最大的椎间盘。三个模型的最大应力分布区域大致相同。4.4结论不同的颈椎康复操动作对颈椎有着不同的生物力学作用,可以根据各自的作用特点制定合适的运动处方。颈椎康复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内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颈肌肌张力,进一步发挥降低颈椎椎体、椎间盘的应力,对于有应力集中部位,通过增加椎间盘的缓冲能力和分散应力来调节颈椎的应力平衡。

尚子琨[2](2020)在《不同手术策略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和多节段颈椎病的生物力学分析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术前牵引+颈后路椎板减压关节突松解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与影像学资料的研究目的: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凸的疗效存在争议。传统的椎板成形术对于颈椎后凸的矫形效率较低,退变的颈椎容易产生小关节的骨赘形成或者局部韧带增厚,而颈椎椎板切除术有两大缺点:椎板切除术后硬膜粘连严重和术后融合率低导致曲度丢失。本文介绍术前牵引+颈后路椎板减压关节突松解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和放射学结果及有效性。对于成功的颈椎矫形术来说,一定要在解除颈椎后凸畸形造成脊髓压迫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回复颈椎前凸是手术目的中最关键的。这给外科医生控制力量和密切监视手术范围带来了不便。方法:回顾性研究17例患有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并在术后完成至少12个月的临床随访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检查。其中,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龄43-70岁。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术前牵引+颈后路椎板减压关节突松解侧块螺钉内固定术(C2-7 7例;C3-7 6例;C2-6 4例)。并且接受过术前牵引+颈后路椎板减压关节突松解侧块内固定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手术前后及随访时采用X线、CT进行影像学评估术后骨性融合情况,以及颈椎矢状面垂直轴(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SVA)及C2-C7 Cobb角。所有患者均接受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改良颈椎评分(modified Japanesc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m JOA)进行临床疗效的评价。结果:17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7例)均进行最少12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4个月(13个月至27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65.3min(120-210 min)、出血量289.4m L(200-500 m L),术后10例患者出现轴性症状,7例患者在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未出现椎动脉损伤。末次随访时VAS、NDI、m JOA分别由术前7.8±1.7、37.7±5.4、7.4±2.4改善为4.7±1.4、27.2±7.2、10.4±2.1。术后CT显示手术节段均获融合,复位未丢失。C2-C7 Cobb角由16.0°±5.7°改变为-1.4°±5.8°;C2-C7矢状面垂直轴(C-SVA)由57.5±10.2mm改变为24.6±7.9mm。结论:使用术前牵引+颈后路椎板减压关节突松解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操作者可以获得一个更好的术前软组织松解,术中安全的,有控制的复位与密切监测的外科手术。该技术可能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为颈椎矫正截骨术提供稳定的三维复位。第二部分颈椎前路楔形截骨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与影像学资料的研究目的:回顾性研究颈椎前路楔形截骨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wedge osteotomy decompression and vertebral fusion,ACWODF)技术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变。方法:收集分析我院在2015年3月至2018年5月共26例因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合并颈椎病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颈椎前路楔形截骨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技术(ACWODF)进行畸形矫形,并在术后完成至少12个月的临床随访。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44-67岁。共有52节段进行颈椎前路楔形截骨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C3/4 10例;C4/5 20例;C5/6 17例;C6/7 5例)。这些患者接受中单节段手术融合6例,双节段融合14例,三节段融合6例。通过颈椎前方入路,经椎间隙进行椎间盘切除,并且进行楔形截骨,两侧切除部分钩椎关节骨质并进行软组织松解,楔形截除椎间隙上下椎体的部分终板及骨质,潜行截除上下椎体椎体后缘,保留上下椎体的部分终板,彻底切除椎体后缘的增生骨质,彻底切除后纵韧带。术中使用Caspar型颈椎撑开器、带角度Peek椎间融合器(Cage)、麻醉完成后通过X线透视调整颈椎位置及角度等方法,预先矫形并为手术减压提供更好的体位。椎间融合器内填充患者自体骨,椎体前缘植入钛板固定。术中使用超薄椎板咬骨钳和气动磨钻进行辅助截骨操作。手术前后及随访时采用X线、CT进行影像学评估术后骨性融合情况,以及颈椎矢状面垂直轴(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SVA)及C2-C7 Cobb角。所有患者均接受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改良颈椎评分(modified Japanesc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m JOA)进行临床疗效的评价。结果:26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11例)均进行最少12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4个月(14个月至28个月)。平均手术时间91.9min(50-150 min)、出血量111.1 m L(50-220 m L),术后15例患者出现轴性症状,8例患者在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未出现椎动脉损伤。末次随访时VAS、NDI、m JOA分别由术前3.3±2.1、34.3±7.6、8.6±2.7改善为3.1±1.4、14.6±7.7、13.1±2.1。术后CT显示手术节段均获融合。C2-C7 Cobb角由10.6°±4.1°改变为-1.6°±5.6°;C2-C7矢状面垂直轴(C-SVA)由52.0±9.3mm改变为24.0±9.0mm。结论:对于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采用颈椎前路楔形截骨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颈椎后凸畸形,矫正整体颈椎的曲度,有效地预防颈椎后凸加重的进一步发生,但术后接受该手术方式的患者会出现颈部疼痛等轴性症状。通过颈椎前路楔形截骨可以有效的解除脊髓压迫,去除椎体后缘骨赘,可应用多节段联合楔形截骨术,提高矫形效果,适用于由椎间盘退变,颈椎前柱出现骨性增生等原因导致的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第三部分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跳跃型多节段颈椎病的远期临床疗效与影像学分析的回顾性研究目的:这是一项关于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ADR)与颈前路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跳跃型多节段颈椎病(“skip”multi-segment cervical spondylosis SCS)的长期随访(48个月以上的)观察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分析的相关研究。方法:采用Bryan颈椎ADR(18例)和ACDF(31例)治疗49例SCS。在术前和术后48个月以上使用m JOA、NDI和VAS对每个病例进行评估。评估颈椎矢状面曲率、颈椎总体活动度(ROM)和中间节段运动程度。MRI用于评估邻近节段退变(ASD)、脊髓压迫和信号改变。结果:两组术后m JOA、NDI、VAS评分均明显改善。在最后一次随访中,Bryan组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11.1%和45.2%)、VAS、ROM和运动中段程度方面均优于ACDF组。Bryan组ROM为38.2±4.6°;ACDF组ROM为25.3±4.6°。Bryan组运动中段为8.4±2.0°;ACDF组为12.2±2.2°。Bryan组无ASD患者。ACDF组1例内固定器脱位,2例邻近节段椎间盘变性,但无需二次手术。结论:对于治疗多节段跳跃型颈椎病,人工间盘置换术能有效改善SCS的神经功能,保持颈椎的整体活动,从而降低邻近节段退变和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第四部分颈椎前路楔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凸畸形动物模型的生物力学分析目的:颈椎前路椎体切除融合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但同时该术式对及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矫正效率较低。我们设计使用颈椎前路楔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进行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矫正,可以扩大颈椎椎管容积,并且有效的恢复颈椎生理曲度。通过对颈椎后凸畸形山羊颈椎标本的术前术后手术节段相邻节段椎间盘压力的改变,来研究该术式对手术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研究。方法:将6只公山羊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实验组山羊颈椎标本被给予颈椎前路楔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照组山羊颈椎标本采用的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对新鲜颈椎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各组三只山羊分别进行两个节段融合内固定术。比较各组手术节段上下两个间盘术前术后的的前屈、后伸和轴向旋转的应力变化。在手术前和手术后,X线片检查两种术式对于颈椎整体曲度和手术节段曲度的影响。结果:两种手术方式在山羊颈椎后凸畸形模型的手术治疗效果上较为满意。颈前路楔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相较于颈前路常规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在颈椎整体曲度和手术节段曲度的恢复上有显着的优势(P<0.01),在大部分方向上的应力改变,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颈椎前路楔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常规融合术相比,可以恢复一定程度生理曲度,但由于使用了较大的椎间融合器,邻近节段间盘的应力较常规减压明显增大。结论:颈椎前路楔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为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手术方式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提供了更多的术式选择,但有证据表明该手术方式并不能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

郭琪[3](2020)在《龟鹿三黄汤调节机体炎症微环境改善骨代谢防治乳腺癌骨质疏松临床对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引起的骨代谢异常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如何改善调节骨微环境稳态以防治骨质疏松是临床研究热点之一。中医认为患者发病多为肝肾两虚,临床证实补益肝肾类方药治疗该阶段骨质疏松疗效确切,但其相关治则治法机制探索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临床应用发现,以补益肝肾法为指导的龟鹿三黄汤可改善骨代谢异常状态,其中三黄煎剂能够影响乳腺恶性肿瘤患者体内肿瘤细胞所处内环境,降低机体内氧化应激血清学相关指标水平,同时具有抗炎、改善机体血瘀相关指标及增强总体抗肿瘤疗效,龟板胶与鹿角胶乃血肉有情之品,具备良好的添精补髓、滋养肝肾功效,将龟板胶与鹿角胶加入三黄煎剂中,形成龟鹿三黄汤,以此方针对肝肾两虚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患者,进一步推测其作用机制与调节患者体内的相关炎症介质IL-2、IL-4、IL-8、IL-10、IL-1 β、TNF-α及骨胶原相关因子PINP、β-CTX、N-MID相关,其变化可由调控患者机体应激N0、SOD、MDA情况、雌激素情况基础上调控。目的:探索龟鹿三黄汤调节患者骨微环境代谢异常的临床相关作用机制及靶点,为开发新型内分泌治疗后引起骨质疏松类中药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择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及治疗组患者30例。治疗组口服内分泌药物外加用中药汤剂龟鹿三黄汤+钙尔奇口服;对照组单纯内分泌治疗+钙尔奇。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各观察记录一次中医症状量表、骨质疏松量表、生活质量量表SF、Karnofsky(KPS)卡氏评分、实验室检查项目(雌激素水平、IL-2、IL-4、IL-8、IL-10、IL-1β、TNF-α、NO、SOD、MDA、CEA、CA125、CA153、PINP、β-CTX、N-MID)、腰椎骨密度;血常规、肝肾功能、肝胆胰脾彩超、心电图、(全部病例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必检项);胸部CT全部病例治疗前、治疗6个月必检项,了解各组患者用药后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在调研跟踪肝肾亏虚型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患者在治疗期间的骨代谢异常情况,对照组单纯服用钙片,治疗组在服用钙片基础上服用龟鹿三黄汤,期间检测症状学、血清学等各项指标,同时监测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血常规、肝肾功、心电图、肝胆胰脾彩超、胸部CT无明显异常。患者在服用龟鹿三黄汤6个月后,肝肾亏虚型患者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治疗组改善总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符合中国骨质疏松量表调查结果,治疗组应用龟鹿三黄汤6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升高(p<0.05),疼痛、身体机能、精神心理状总评分尤为突出;生活质量量表SF调查结果提示,治疗组在6月后,体力活动及自我健康评价均有改善(p<0.05),提高了患者的部分生活质量;KPS评分,主要针对患者能否耐受抗肿瘤治疗进行实时监测,结果得出,治疗组评分升高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能很好的耐受目前治疗方案。实验室检测中:治疗组在运用龟鹿三黄汤后,N0较前降低,SOD较前略升高(p<0.05),优于对照组,提示龟鹿三黄汤依然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体内的氧化应激情况;在监测患者炎症因子水平中,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较对照组,IL-2 较前升高(p<0.05),IL-10、IL-1β、TNF-α 较前降低(p<0.05),提示龟鹿三黄汤可改善机体炎症状态,已达到提高抗肿瘤、降低骨破坏的功效;为证实龟鹿三黄汤对骨代谢异常的干预,进行了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指标的检测,发现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PINP、β-CTX较治疗前降低(p<0.05),提示龟鹿三黄汤可改善骨合成及骨吸收情况;骨密度检测结果可看出,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骨矿含量升高,且优于对照组(p<0.05);在肿瘤标记物监测中,发现两组对肿瘤标记物均略有改善,其中治疗组CEA改善明显(p<0.05);检测雌激素水平(p>0.05),两组治疗后均无明显影响(p>0.05),提示加用龟鹿三黄汤并不影响内分泌治疗效果。结论:龟鹿三黄汤可通过改善体内相关炎症因子并减少体内氧化应激反应微环境,降低骨质异常代谢情况,减少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同时不影响内分泌治疗效果。

白宇哲,朱加亮,杨林,杨润功[4](2018)在《快速成型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RP)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一种快速生成模型或者零件的制造技术。在计算机控制与管理下,依靠已有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数据,采用材料精确堆积的方式,即由点堆积成面,由面堆积成三维,最终生成实体[1]。依靠此技术可以生成非常复杂的实体,而且成型的过程中不需要模具的辅助[2]。该技术一经问世,就很快被

李亮[5](2018)在《足部镍钛记忆合金三角固定器的设计及生物力学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设计并生产出以镍钛记忆合金为材料的足部三角固定器,比较三角固定器固定,H型接骨板固定,克氏针固定内固定中足外侧柱移位性损伤中对前足足底压力分布的影响,并对其生物力学进行分析,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于我院影像科收集并整理2013~2016年成人足部CT扫描影像学资料60例(男性30例,女性30例),测量相关数据,并设计出合适的镍钛记忆合金三角固定器。取6只成人下肢尸体冷冻标本。制成第4、5跖跗关节骨折脱位模型,对4、5跖跗关节进行记忆合金三角固定器固定,H型接骨板固定,2.0mm克氏针固定,克氏针分别从4、5跖骨打入骰骨。经加载600 N后,通过Tekscan压力传感器,测量前足足底压力的变化,应用ElectroForce(?)3510高精度生物材料试验系统机进行轴向压缩力学测试,提取不同状态标本在疲劳试验前后压缩载荷下位移,载荷除以位移即可得各处理组的压缩刚度,计算刚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损伤的第4、5跖跗关节分别用三角固定器、钢板、克氏针固定后,第4、5跖骨头下的峰值压力则较骨折脱位状态有所增大,第2、3跖骨头下的峰值压力较骨折脱位状态下都有所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角固定器组第4、5跖骨头下压力峰值与正常组相近。疲劳试验前处理组B的压缩刚度明小于处理组C(P<0.05)、处理组D(P<0.05)、处理组E(P<0.0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疲劳试验前钢板固定组、记忆合金三角固定器、克氏针固定组组对外侧柱脱位固定后与正常组相比足部总体压缩刚度值无显着差异(P>0.05),疲劳试验前后克氏针固定组静态压缩刚度较疲劳试验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测量、图画设计、遵循材料的自身的特质成功设计并制作出适合运用于足部的镍钛记忆合金三角固定器,通过生物力学实验,了解了记忆合金三角固定器固定,H型接骨板固定,克氏针固定对足底压力恢复的能力的差异。通过疲劳试验前和疲劳试验后对比,证实三角固定器良好的抗轴向压缩能力,三角固定器治疗跖跗关节外侧柱损伤其恢复足底压力的能力及生物力学稳定性良好。

约瑟夫·芬德,孔雁[6](2017)在《疑云重重》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1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决定能够改变一生。幕间休息时,亚伯拉罕·林肯的保镖决定在福特剧院的吧台多逗留片刻,再喝一杯酒。在萨拉热窝,斐迪南大公的司机因为不愿意问路而拐错了弯。这就是小决定带来的灾难。历史的大门往往在不经意间打开。而丹尼·古德曼的噩梦则开始于一次握手和一个友好的微笑。

麻俊超[7](2017)在《克氏针在多段耻骨支骨折合并髋臼前柱骨折手术治疗应用》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探讨克氏针在多段耻骨支骨折合并髋臼前柱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复位方法及技巧,提高骨折复位质量,促进骨盆骨折愈合。资料与方法:对我院骨科2012年4月2016年12月间就诊的11例髋臼骨折合并复杂耻骨支骨折和耻骨支高位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患者治疗资料:骨折患者11例,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1765岁,平均41.5岁.其中车祸外伤7例,高处坠落3例,重物砸伤1例.按Tile分型:B2型7例,B3型3例,C1型1例。合并伤有颅脑外伤1例,尿道损伤1例,股骨骨折2例,胫骨骨折1例,肝脏破裂2例,肋骨骨折并血气胸1例。按髋臼骨折letournel分型:前柱骨折5例,前柱伴横行3,横行3例。手术时间为伤后315 d。结果:观察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并采用Matta影像学骨折复位评价标:优8例,良2例,差1例。手术时间75135min,平均95min;术中出血量400900ml,平均600ml。11例术后均获随访,时间718个月,平均12.5个月。所有患者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2.75个月,平均3.1个月。术后无伤口化脓感染、异位骨化,但有一位患者螺钉退钉松动;无腹壁疝发生及血管神经或医源性神经损伤情况。骨盆骨折Ma-jeed功能评分,总分85.32±8.50,其中优7例,良2例,一般1例。结论:克氏针在多段耻骨支骨折合并髋臼前柱骨折手术治疗应用中将复杂性骨折转变为简单性骨折,有利于骨折复位及提高复位质量,促进骨折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患者远期生活质量。

管华清[8](2016)在《PVP和PKP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的有限元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脊柱胸腰段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目的]探索建立脊柱胸腰段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有限元模型的方法,为脊柱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的有限元研究提供模型。脊柱三明治骨折定义:一个完好的未骨折椎,其上方和下方相邻的两个椎体均发生骨折,这种特殊类型的椎体骨折称为三明治骨折,中间完好的未骨折椎称为夹心椎。[方法]选取男性志愿者1名,采用薄层CT扫描胸腰段脊柱(T10——L2),使用Mimics 15.0、ANSYS12.0等软件提取CT图像,进行重建、优化、网格化和组装,采用骨质疏松脊柱的材料参数,制作脊柱胸腰段骨质疏松有限元模型。并将脊柱胸腰段骨质疏松有限元模型中的T11、L1椎体前缘高度降低35%制作脊柱胸腰段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有限元模型来模拟T11、L1三明治骨折。在有限元模型T10椎体的上表面施加均匀分布的垂直向下力,共400N,模拟人体直立时的载荷,然后施加10Nm的力矩,分别模拟人体前屈、后伸、侧弯和右旋转时的载荷。记录并比较各个模型载荷下的变形和应力分布。[结果]建立了脊柱胸腰段骨质疏松有限元模型和脊柱胸腰段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脊柱胸腰段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有限元模型显示T11、L1骨折后:有限元模型在前屈、侧弯和右旋载荷下,夹心椎(T12)最大应力均明显增加,其中前屈载荷下夹心椎最大应力增加52.89%,并且应力向夹心椎终板集中;而T12/L1椎间盘在中立、前屈载荷下最大应力明显增加。[结论]1、应用螺旋CT扫描的数据和Mimics、ANSYS等软件可以建立脊柱胸腰段骨质疏松有限元模型和脊柱胸腰段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有限元模型,通过验证,上述模型可以用于有限元研究。2、当脊柱发生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后,夹心椎的最大应力明显升高,应力向夹心椎终板集中,夹心椎再骨折风险增大。第二部分PVP和PKP治疗脊柱三明治骨折的有限元生物力学评估[目的]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脊柱三明治骨折的有限元生物力学情况。[方法]在脊柱胸腰段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PVP治疗脊柱三明治骨折有限元模型及PKP治疗脊柱三明治骨折有限元模型,模拟PVP和PKP治疗脊柱三明治骨折。对模型施加各种载荷,记录并比较各个模型载荷下的变形和应力分布。[结果]建立了PVP治疗脊柱三明治骨折有限元模型及PKP治疗脊柱三明治骨折有限元模型。模型显示,T11、L1三明治骨折后,PKP术后与术前相比各种载荷下模型整体最大变形和夹心椎最大应力显着减小,脊柱胸腰段刚度显着增加;尤其是在前屈载荷下,夹心椎最大应力减少36.62%,并且夹心椎前柱的应力显着减小;PKP术后夹心椎邻近下位椎间盘(T12/L1椎间盘)各种载荷下最大应力显着减小,尤其是在直立、前屈、后伸、侧弯载荷下,最大应力减小十分显着。而PVP术后与术前相比,夹心椎各种载荷下最大变形和应力无明显变化,脊柱胸腰段刚度无明显改变,并且夹心椎前柱的应力集中无显着改变,夹心椎邻近下位椎间盘(T12/L1椎间盘)各种载荷下的最大应力部分增加。[结论]与三明治骨折保守治疗相比1.PKP可以显着增加脊柱胸腰段刚度,PVP对于脊柱胸腰段刚度无明显改变。2.PKP可以减小夹心椎的最大应力和减少夹心椎前柱的应力集中;而PVP对于夹心椎的最大应力及夹心椎前柱的应力集中无明显改变。3.PKP可以减小夹心椎邻近下位椎间盘的最大应力,而PVP可以增加夹心椎邻近下位椎间盘的最大应力。第三部分PKP治疗脊柱三明治骨折术中骨水泥弥散、渗漏及预防性强化的有限元生物力学评估[目的]探讨PKP术中出现骨水泥弥散、渗漏及骨水泥渗漏后夹心椎预防性强化对夹心椎的有限元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在PKP治疗脊柱三明治骨折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有限元模拟PKP术中骨水泥弥散、渗漏及骨水泥渗漏后将夹心椎预防性骨水泥强化的三种情况,分别建立骨水泥弥散模型、骨水泥渗漏模型和夹心椎预防性强化模型。对模型施加各种载荷,记录并比较各个模型载荷下的变形和应力分布。[结果]建立骨水泥弥散模型、骨水泥渗漏模型和夹心椎预防性强化模型。模型显示,与PKP治疗脊柱三明治骨折模型相比:骨水泥弥散后脊柱胸腰段刚度减小,骨水泥弥散对夹心椎及邻近椎间盘应力无明显改变;骨水泥渗漏后,模型整体载荷下的变形显着减少,脊柱胸腰段刚度增加,应力向夹心椎终板及骨折邻近椎间盘集中,夹心椎前屈载荷下最大应力由弥散模型的16.69 Mpa增加到19.75 Mpa,骨水泥渗漏后骨折邻近椎间盘(T10/11、T11/12、T12/L1及L1/2椎间盘)前屈载荷下最大应力较骨水泥弥散状态明显增加,分别由4.17、1.74、2.46、1.59 Mpa增加到111.83、95.71、61.18、49.62Mpa;而夹心椎预防性强化后脊柱胸腰段刚度减小,骨折邻近椎间盘载荷下最大应力显着降低,分别回落到8.21、11.68、6.80、9.11 Mpa,夹心椎前屈载荷下的最大应力进一步上升到35.47Mpa,但应力分布向夹心椎后方关节突转移和集中,夹心椎终板应力显着下降。[结论]脊柱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采用PKP治疗术中1.骨水泥弥散有助于脊柱胸腰段刚度的减小,对夹心椎及邻近椎间盘应力影响较小。2.骨水泥渗漏会造成脊柱胸腰段刚度的增加,应力向夹心椎终板及骨折邻近椎间盘集中,增加夹心椎再骨折及骨折邻近椎间盘退变的风险。3.夹心椎预防性强化后脊柱胸腰段刚度减小,骨折邻近椎间盘的应力显着减小,有助于延缓椎间盘退变。4.夹心椎预防性强化后应力分布向夹心椎后方关节突转移集中,夹心椎终板应力显着下降,夹心椎再骨折风险降低。第四部分PVP和PKP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的临床研究[目的]比较PVP和PKP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的临床疗效并探讨PVP和PKP术后夹心椎再骨折的相关影响因素。PKP和PVP统称为椎体强化术。[方法]收集2004年1月到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椎体强化术治疗的脊柱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患者资料,共90例。(1)参照手术方式患者分为两组:PKP组,共68例;PVP组,共2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VAS评分(the 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ODI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三明治骨折节段后凸角。(2)以PKP、PVP术后随访过程中夹心椎是否发生骨折作为二分类因变量,将90例患者分为夹心椎骨折组(n=15)和夹心椎未骨折组(n=75),选取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骨密度、累计骨水泥强化椎体数、夹心椎是否位于胸腰段、三明治骨折节段术前后凸角、手术方式、骨水泥注射入路(单或双侧)、骨水泥注射体积、夹心椎间隙骨水泥渗漏、三明治骨折节段术后后凸角、随访时间等作为自变量,先后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90例脊柱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患者总共包含97个夹心椎,初次强化总共226个骨折椎接受PKP或PVP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1)PKP组68例患者包括73个夹心椎172个骨折椎、PVP组包括22例患者24个夹心椎54个骨折椎接受治疗。术后1天和历次随访中,PKP组和PVP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显着改善(p<0.05),两组间除术后三明治骨折节段后凸角(p<0.05)外,VAS评分、ODI评分、骨水泥渗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共有15个夹心椎发生骨折。两组患者术后再骨折椎总数(p=0.044)和再骨折夹心椎数目(p=0.0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PKP组的术后椎体再骨折率(17.6%)和夹心椎再骨折率(10.96%)均低于文献报道三明治骨折保守治疗的椎体再骨折率(22%)和夹心椎再骨折率(12.5%)。(2)卡方检验显示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累计骨水泥强化椎体数、夹心椎是否位于胸腰段、三明治骨折节段术前后凸角、骨水泥注射入路(单或双侧)、骨水泥注射体积、随访时间、夹心椎间隙骨水泥渗漏等因素在夹心椎椎骨折组(n=15)与非骨折组(n=75)间差异无统计学无意义(P>0.05);骨密度、手术方式、三明治骨折节段术后后凸角在夹心椎椎骨折组与非骨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密度(BMD≤-3.5SD)与三明治骨折节段术后后凸角≥10°是术后夹心椎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PKP和PVP都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的安全有效方法。2.PKP比PVP有着更强的后凸畸形矫正能力、术后夹心椎再骨折发生率较低。3.低骨密度(BMD≤-3.5SD)、椎体强化术后三明治骨折节段后凸角≥10°是术后夹心椎发生再骨折的危险因素。4.脊柱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采用PKP治疗后的总椎体再骨折率和夹心椎再骨折率均低于文献报道三明治骨折采用保守治疗后的椎体再骨折率。5.脊柱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采用PVP治疗后的总椎体再骨折率接近文献报道三明治骨折采用保守治疗后的总椎体再骨折率,而夹心椎再骨折率高于文献报道三明治骨折采用保守治疗后的夹心椎再骨折率。

苏纪权,于士龙,张巨彬,孟祥宇,解学详,焦雪峰,王世龙[9](2016)在《多节段脊柱骨折伴多发伤62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多节段脊柱骨折伴多发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城正骨医院骨科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62例多节段脊柱骨折伴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神经功能按照ASIA分级,其中A级2例、B级22例、C级26例、D级7例、E级5例。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结果患者术前准备时间312 d,术后切口均为Ⅰ/甲愈合。62例患者术后获得1218个月随访,复查X线提示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松动;患者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为(20.3±3.3)mm,后凸角度为(16.1±2.8)°;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0.6±2.4)mm、(7.6±2.6)°,较术前具有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分级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前A级2例均恢复至B级;术前B级恢复至C级13例、D级9例;术前C级恢复至D级24例、E级2例;术前D级恢复至E级7例。结论多节段脊柱骨折伴多发伤的患者伤情危重,多数患者入院前伴随胸腹部脏器伤,尤其对于颈椎骨折伴有骨盆和骶髂关节骨折移位明显的患者,多有截瘫、高热、低钠血症、失血性休克、低蛋白血症、呼吸功能障碍、心动过缓等生命体征不稳定的现象,在院前及时救治的同时,围手术期的治疗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后择期对多节段脊柱骨折和伴随的多发骨折伤的救治。

魏远莹[10](2016)在《漫漫百年路:关于回医文化传承人张宝玉的田野调查》文中指出以往关于“人物世界”的研究,习惯于将视线关注在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大人物身上,而往往忽视了社会基层的“小人物”。小人物以其自己的方式演绎着真实的生活,不同的职业特点和社会地位,使他们在各自的群体当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这些汇聚在一起的点滴对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选取了一位具有回医职业特点的小人物——张宝玉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对话和参与观察为主的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经过长期深入的田野作业,收集到大量丰富的一手资料,以后现代民族志的形式对张宝玉做“回医”与“小人物”这两个社会角色背景下的具体展示。全文分三大部分十章,从横、纵两个方向出发,通过参与观察研究对象的生产生活,深入描写张宝玉从幼儿到现在的成长经历、以及张氏对回医文化传承与创新所做的工作等。研究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小人物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处理工作与家庭间的平衡关系;作为一个回医,他所处的回医群体目前的生存现状,以及如何处理在社会发展中西医文化与中医文化二者之间的碰撞;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医患问题”上,回医是如何处理医患关系的;如何通过现有的社会资源,来延续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随着研究工作的进行,以上问题将在文中逐一被解答。最后,笔者就田野调查的整个过程与收获进行田野反思。

二、对“对《Hangman骨折的外科治疗》的一些看法”的回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对《Hangman骨折的外科治疗》的一些看法”的回复(论文提纲范文)

(1)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概况及其非手术治疗进展
        1 病因病机
        1.1 机械压迫
        1.2 炎症浸润
        2 诊断
        2.1 临床表现
        2.2 影像学检查
        3 非手术治疗
        3.1 西药
        3.2 牵引
        3.3 颈托
        3.4 锻炼
        3.5 中药
        3.6 针灸
        3.7 推拿手法
        4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三维有限元分析在颈椎病生物力学分析中的应用
        1 颈椎有限元建模的发展历史
        2 颈椎各部位的建模
        2.1 颈椎体
        2.2 椎间盘
        2.3 韧带
        2.4 颈肌
        3 有限元分析技术在颈椎病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3.1 颈椎病发生机制探讨
        3.2 颈椎病的治疗机制探讨
        3.2.1 手法治疗
        3.2.2 手术治疗
        3.2.3 其他治疗措施
        4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功能锻炼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来源和检索方法
        2.2.2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2.2.3 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
        2.3 统计学方法
        2.4 GRADE分级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筛选及纳入研究特征
        3.2 纳入文献风险质量评估
        3.3 Meta分析结果
        3.3.1 VAS评分
        3.3.2 NDI指数
        3.3.3 SF-36或SF-12分数
        3.3.4 发表偏倚
        3.3.5 敏感性分析
        3.3.6 亚组分析
        3.3.7 GRADE分级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干预作用的探索性试验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剔除标准
        2.7 终止标准
        2.8 干预措施
        2.9 观察指标
        2.9.1 VAS评分
        2.9.2 NDI指数
        2.9.3 SF-12评分
        2.9.4 不良反应
        2.10 观察时间点
        2.11 统计学方法
        2.12 样本量情况
    3 结果
        3.1 研究总体情况
        3.2 两组基线情况
        3.2.1 性别
        3.2.2 年龄
        3.2.3 病程
        3.2.4 患肢情况
        3.2.5 干预前评价指标的情况
        3.3 观察结果
        3.3.1 NDI指数
        3.3.2 VAS评分
        3.3.3 SF-12 PCS评分
        3.3.4 SF-12 MCS评分
        3.3.5 不良反应
    4 讨论
        4.1 研究设计方面
        4.1.1 研究类型
        4.1.2 样本量
        4.2 研究内容
        4.2.1 “筋束骨”理论指导下神经根型颈椎病“筋”、“骨”关系辨析
        4.2.2 功能锻炼对颈椎的作用及颈椎康复操的合理性
        4.2.3 研究对象的选择
        4.2.4 研究结果分析
        4.3 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应用基础研究 基于筋束骨理论探讨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肌张力及颈椎活动度的影响
    前言
    实验一 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肌肌张力影响研究
        1 资料来源
        2 仪器与方法
        2.1 测量仪器
        2.2 测量部位
        2.3 测量方法
        3 分析方法
        4 结果
        4.1 干预前颈椎肌张力云图
        4.2 干预后1周颈椎肌张力云图
        4.3 干预后2周颈椎肌张力云图
        4.4 干预后3周颈椎肌张力云图
        4.5 干预后4周颈椎肌张力云图
    实验二 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度的干预作用
        1 资料来源
        2 仪器与方法
        2.1 测量仪器与软件
        2.2 测量方法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颈椎前屈角度
        4.2 颈椎后伸角度
        4.3 颈椎左侧屈角度
        4.4 颈椎右侧屈角度
        4.5 颈椎左旋角度
        4.6 颈椎右旋角度
        5 讨论
        5.1 目前肌张力测量的现状、局限性及使用肌张力云图的必要性
        5.2 肌张力实验部分结果分析
        5.2.1 肌张力与颈椎功能的关系
        5.2.2 颈椎康复操对颈肌肌张力影响的结果分析
        5.2.3 颈椎康复操对颈肌肌张力影响的原因探讨
        5.3 颈椎活动度指标的选择理由
        5.4 选用动态捕捉技术测量颈椎活动度的必要性
        5.5 颈椎活动度结果分析
        5.5.1 颈椎前屈角度
        5.5.2 颈椎后伸角度
        5.5.3 颈椎左侧屈角度
        5.5.4 颈椎右侧屈角度
        5.5.5 颈椎左旋角度
        5.5.6 颈椎右旋角度
        5.6 “筋柔”对“骨正”的潜在影响
        5.7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5.7.1 肌张力实验部分
        5.7.2 动态捕捉部分实验
        6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基础研究 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干预的生物力学研究
    前言
    实验一 动态捕捉系统对颈椎康复操的量化研究
        1 资料来源
        2 仪器与方法
        2.1 测量仪器与软件
        2.2 测量方法
        2.2.1 动作拆分
        2.2.2 测量方法
        2.2.3 测量结果
    实验二 颈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颈椎康复操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硬件设备
        1.2 软件设备
        1.3 实验对象
        2 图像采集
        3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3.1 骨性结构的构建
        3.2 颈椎间盘的构建
        3.3 关节软骨模型的提取与创建
        3.4 韧带和肌肉的构建
        3.5 网格划分
        3.6 材料参数设置
        4 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5 颈椎康复操动作加载情况
        6 结果
        6.1 前屈后伸
        6.1.1 前屈动作
        6.1.2 后伸动作
        6.2 旋颈望踵
        6.3 回头望月
        6.4 雏鸟起飞
        6.5 摇转双肩
    实验三 神经根型颈椎病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颈椎康复操治疗机制的探讨
        1 实验材料
        2 图像采集
        3 神经根型颈椎病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4 加载条件和工况
        5 结果
        5.1 神经根型颈椎病三维有限元模型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大小的变化
        5.2 不同肌张力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应力分析结果
        5.2.1 前屈工况
        5.2.2 后伸工况
        5.2.3 旋转工况
        5.2.4 侧屈工况
        6 讨论
        6.1 颈椎康复操量化研究
        6.2 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6.3 肌肉肌张力与材料参数刚度的关系
        6.4 颈椎康复操动作加载的有限元结果分析
        6.5 颈椎康复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机制分析
        6.6 研究的局限性
        7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2)不同手术策略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和多节段颈椎病的生物力学分析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术前牵引+颈后路椎板减压关节突松解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与影像学资料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颈椎前路楔形截骨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与影像学资料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跳跃型多节段颈椎病的远期临床疗效与影像学分析的回顾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颈椎前路楔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凸畸形动物模型的生物力学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颈椎后凸畸形手术策略的临床研究和影像学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龟鹿三黄汤调节机体炎症微环境改善骨代谢防治乳腺癌骨质疏松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乳腺癌骨质疏松的现状:发生率及易发生的人群
    2. 现代医学治疗骨质疏松方法
    3. 炎症微环境与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4. 骨胶原代谢与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5. 炎症因子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6. 氧化应激与乳腺癌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7. 中医药改善骨质疏松研究现状
    8. 龟鹿三黄汤应用基础及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4. 结论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 病因病机
    2 治疗方案
        2.1 辨证施治
        2.2 中成药
        2.3 其他中医治疗方案
    3 中药治疗现代理论
        3.1 炎症因子
        3.2 调节干细胞
        3.3 调节骨髓内环境
        3.4 信号通路
        3.5 氧化应激
    4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4)快速成型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RP技术
    1. RP技术原理:
    2. RP技术分类:
二、RP技术在脊柱外科领域的应用
    1. RP技术制作脊柱三维仿真实物模型:
    2. RP技术制作椎弓根导向模板:
三、展望

(5)足部镍钛记忆合金三角固定器的设计及生物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足部镍钛记忆合金三角固定器的设计
    1. 材料与方法
    2. 三角固定器的尺寸
    3. 设计三角固定器CAD图
    4. 将三角固定器CAD图设转化为实体
第二章 足部Ni-TiSM三角固定器与接骨钢板和克氏针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生物力学实验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克氏针在多段耻骨支骨折合并髋臼前柱骨折手术治疗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纳入标准
        1.2 病例排除标准
        1.3 病例资料
    2. 诊断及骨折分型
        2.1 诊断方法
        2.2 骨折分型
    3. 治疗方法
        3.1 典型病例
        3.2 手术治疗方法
        3.2.1 克氏针使用方法
    4.术后处理
    5.临床疗效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克氏针在多段耻骨支骨折合并髋臼前柱骨折手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8)PVP和PKP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的有限元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脊柱胸腰段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PVP和PKP治疗脊柱三明治骨折的有限元生物力学评估
    1 引言
    2 材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PKP治疗脊柱三明治骨折术中骨水泥弥散、渗漏及预防性强化的有限元生物力学评估
    1 引言
    2 材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PVP和PKP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的临床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一 椎体强化术的相关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5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椎体强化术后邻近椎骨折的相关临床研究进展
        8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9)多节段脊柱骨折伴多发伤6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围手术期治疗
    1.3手术方法
    1.4观察及随访指标
    1.5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讨论

(10)漫漫百年路:关于回医文化传承人张宝玉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简介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情况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骨”
    第一节 回医与回医正骨的起源
    第二节 张氏回医正骨的起源
第二章 万事开头难
    第一节 电话两头的距离
    第二节 喝水拉近距离
    第三节 工地上匆匆初见
第三章 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第一节 父母那不浪漫的爱情故事
    第二节 对病痛的初次接触
    第三节 美好的童年学堂
    第四节 穷人孩子早当家
    第五节 二入学堂
第四章 从接骨匠到医生
    第一节 “非法”行医的那些年
    第二节 脱离黑户
    第三节 越幸运,越努力
第五章 患者也是亲人
    第一节 老病人马钧福
    第二节 90后小夫妻
第六章 边走边学
    第一节 不惑之年回校园
    第二节 读书,是最重要的事
    第三节 听人劝,吃饱饭
    第四节 他的人生哲学
第七章 这些都是秘密
    第一节 制药的神秘仪式
    第二节 核心技术的传承
    第三节 比羽毛轻的心脏
    第四节 羡慕嫉妒恨
    第五节 可怕的老爸
第八章 生命中的她
    第一节 让张老落泪的那个人
    第二节 窄窄的脸
    第三节 昂贵的工分
    第四节 泼辣羞涩的她
    第五节 起早贪黑两头跑
    第六节 她和她们
    第七节 不用言明的温柔
第九章 医者的江湖
    第一节 流派是一种身份
    第二节 正骨界的后起之秀
第十章 “小老三”的春天
    第一节 心中的执念——非遗
    第二节 往北300米的新医院
    第三节 中阿论坛上的绽放
结束语
    第一节 对其他非遗项目保护与发展的启示
    第二节 “他者”的心路历程
参考文献
谢辞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附件

四、对“对《Hangman骨折的外科治疗》的一些看法”的回复(论文参考文献)

  • [1]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梁龙.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2]不同手术策略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和多节段颈椎病的生物力学分析及临床研究[D]. 尚子琨.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3]龟鹿三黄汤调节机体炎症微环境改善骨代谢防治乳腺癌骨质疏松临床对照研究[D]. 郭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快速成型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进展[J]. 白宇哲,朱加亮,杨林,杨润功.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8(12)
  • [5]足部镍钛记忆合金三角固定器的设计及生物力学分析[D]. 李亮.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1)
  • [6]疑云重重[J]. 约瑟夫·芬德,孔雁. 译林, 2017(06)
  • [7]克氏针在多段耻骨支骨折合并髋臼前柱骨折手术治疗应用[D]. 麻俊超.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8)
  • [8]PVP和PKP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三明治骨折的有限元及临床研究[D]. 管华清. 苏州大学, 2016(08)
  • [9]多节段脊柱骨折伴多发伤62例临床分析[J]. 苏纪权,于士龙,张巨彬,孟祥宇,解学详,焦雪峰,王世龙. 海南医学, 2016(06)
  • [10]漫漫百年路:关于回医文化传承人张宝玉的田野调查[D]. 魏远莹. 宁夏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回复“关于“刽子手骨折的手术治疗”的一些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