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预后的因素

影响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预后的因素

一、影响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预后的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詹若愚[1](2021)在《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收集整理慢性HBV感染不同病程患者的中医体质资料并汇总分析,观察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病程进展对中医体质的影响,探讨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寻找不同体质可能代表的病情进展和预后,为临床辨证论治慢性HBV感染提供体质病理学依据。方法:以国家在2019年发布的最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为标准,收集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江西省南昌第九医院住院治疗并诊断为慢性HBV感染者的完整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筛选出301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慢性HBV感染的不同病程分为HBV携带组(96例)、慢乙肝组(106例)、乙肝肝硬化组(58例)、乙肝肝癌组(41例),比较首诊时四组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乙肝病毒载量(HBV-DNA)和中医体质类型,分析可能影响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和中医体质相关性的因素。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纳入研究的男性患者234例,女性患者67例,男女比例为3.49:1。(2)纳入研究的患者年龄区间为15~75岁,平均年龄为(39.71±13.92)岁。≤40岁有159例,占52.82%;41~59岁有115例,占38.21%;≥60岁有27例,占8.97%。(3)HBV携带组的平均年龄为(31.06±10.83)岁,慢乙肝组的平均年龄为(35.58±10.11)岁,乙肝肝硬化组的平均年龄为(51.07±10.67)岁,乙肝肝癌组的平均年龄为(54.39±10.37)岁。慢性HBV感染患者的病程进展随着年龄增长而加深,中老年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4)HBV携带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平和质(73.96%)、气虚质(8.33%)、气郁质(6.25%),慢乙肝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湿热质(27.36%)、平和质(16.98%)、阳虚质(16.04%)、气郁质(13.21%),乙肝肝硬化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阳虚质(29.31%)、湿热质(15.52%)、平和质(15.52%),乙肝肝癌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阳虚质(34.15%)、气虚质(12.20%)、湿热质(12.20%)。不同病程的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湿热质、平和质、痰湿质多见,男性慢性HBV感染患者更容易发展为重型肝炎。(6)不同性别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男性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湿热质、阳虚质、平和质多见,女性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则以阳虚质、气郁质、气虚质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乙肝肝癌组的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其中医体质类型在不同年龄段存在明显差异,青中年肝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痰湿质、气虚质、气郁质多见,中老年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则以阳虚质、湿热质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HBV感染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染HBV。(2)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进展与患者年龄密切相关,其病程进展随着年龄增长而加深,中老年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3)慢性HBV感染不同病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通过辨识体质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病情的进展和预后。

黎芬芬,邓鑫,文彬[2](2016)在《病毒性肝炎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人体感染肝炎病毒后,因机体的免疫状态、病毒及宿主基因型、病毒量等的不同可以出现迥异的结局,其预后可能是治愈或慢性化,或并发肝衰竭、腹水、肝肾综合征、肝硬化、肝癌等。研究病毒性肝炎预后的相关因素,不仅有利于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还益于科研抗病毒新药、基因治疗的研发及中医药的扩展应用。

刘效玉[3](2015)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对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39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基础支持治疗、护肝、并发症防治以及肝肾综合征防治等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9例患者治愈,8例患者好转,3例自动出院,19例死亡,死亡率为48.7%。结论为有效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并发症,进而提高生存质量,并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韩国桥[4](2014)在《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措施分析及预后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措施并进行预后观察。方法:选取2008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消化科和传染病科接受治疗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40例,按照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总结分析治疗措施并观察预后。结果:40例患者中,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死亡率为62.5%;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生率仅为7.5%,而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和慢性中毒性肝炎的发生率则比较高;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是HBV感染;死亡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着高于生存组(P<0.05)。结论:对重型病毒性肝炎应及时诊断,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并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可提高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

宋铭悦[5](2013)在《舌象的动态变化与慢重肝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探讨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舌象的动态变化(对苔色、舌苔面积及厚薄、舌体的大小、舌质颜色进行评分积分)与相关危险因素(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中医症状体征)的临床研究,以此判断舌象的动态变化在判断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通过观察2011年5月-2012年11月济南市传染病医院诊断为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的患者80例,根据临床结局将患者分为好转组与死亡组,将患者的舌象动态变化情况及症状体征进行评分积分,并同步记录患者总胆红素、总胆固醇、前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数值,将好转组与死亡组患者年龄、发病至入院前的时间、舌象积分、症状体征积分及相关的生化指标进行对照研究分析,并以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自变量,以预后好转和死亡为应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好转组与死亡组对比发现,慢重肝肝胆湿热证患者年龄与预后关系不明显(P>0.05);患者发病至入院前时间越长,死亡率越高;患者舌象积分、症状体征积分、TBIL越高,死亡率越高,患者PA、PTA、sTC越高,死亡率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与患者生存预后有关的指标为舌苔黄腻程度、舌质颜色、腹胀、黄疸、乏力、PA、PTA、TBIL。结论: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舌象的动态变化与症状体征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同等重要,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

张连涛,梁贤栋,周文亮,任志强[6](2013)在《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治疗方法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140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①重型病毒性肝炎病发年龄主要集中于3050岁,且年龄与病死率成正比,老年患者病死率高达70%;②单纯HBV感染是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致病原因,占65.7%,病死率为45.7%。重叠病毒感染能明显加重患者病情;③重型病毒性肝炎按照脑病型、腹水型、混合型以及其他型分型,治疗效果有效率差异明显,分别为28.6%、41.1%、11.9%及55.6%;④肝炎治疗中并发症与转归有明显的关联;⑤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常伴有胰腺炎(2.1%)、糖尿病(22.1%)及胆结石胆囊炎(27.9%)等。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为肝性脑病,占55.0%;肝肾综合征,占37.1%;以及电解质紊乱,占46.4%。结论患者年龄、病因、临床类型、并发症以及伴随疾病的有无都会影响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转归。

陈敬成[7](2012)在《妊娠合并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及胎儿结局分析》文中提出病毒性肝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妊娠期孕妇尤其易感染。妊娠期肝脏负担加重,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及分娩过程又往往加重肝脏损害,可能导致肝细胞大片坏死引起重型肝炎,对母体及胎儿均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但目前尚没有有效的可评估疾病预后的方法,往往患者就诊时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深入认识可能影响母体及胎儿转归的一般危险因素及治疗过程中病情的监测评估,具有巨大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第一部分初步探讨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对孕妇及胎儿结局影响——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201例临床分析【研究目的】初步探讨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对孕妇及胎儿结局影响。【研究方法】收集记录在我院观察治疗的201例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炎组),同时选取周期健康且无合并症的孕妇200名(非肝炎组)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之间孕妇结局及胎儿不良结局情况。【结果】肝炎组病例中,病原学感染以乙肝病毒相关为主,有157例,占78.1%(157/201),其重型肝炎的发生率为14.6%(23/157);肝炎组孕妇死亡30例,病死率为14.9%,均为重型肝炎患者。对照组无一例死亡;肝炎组腹水、肝性脑病、感染、电解质紊乱、出血倾向、肝肾综合征、DIC等并发症明显高于非肝炎组,且肝炎组发生并发症的病例主要来自重型肝炎患者;非肝炎组无发生流产、死胎、随母体死亡等胎儿不良结局,仅12例早产,且全部存活。肝炎组流产、死胎、早产、随母体死亡等明显高于非肝炎组,且主要来自重型肝炎患者。【结论】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妊娠期肝脏负担加重,母体生理情况的变化、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及分娩过程往往加重肝脏损害,其相当一部分有可能发展成为重型肝炎,对母体及胎儿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因此深刻认识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尤其是其发展成为重型肝炎的有关危险因素及病情检测评估对于改善孕妇及胎儿预后尤为重要。第二部分进一步探讨妊娠合并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及胎儿结局预后因素的分析【研究目的】通过对64例妊娠合并重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初步认识了解影响孕妇及胎儿转归的一般危险因素及病情监测评估的意义,从而为有效的妊娠合并重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提供临床指导,降低孕妇及胎儿的病死率。【研究方法】在64例妊娠合并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34例好转病例为好转组,30例死亡病例为死亡组。采用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均数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者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跟多因素分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可能影响妊娠合并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一般相关因素中,孕妇年龄、孕妇职业、孕妇文化程度、产妇类型及所感染病原学类型与孕妇的死亡风险无明显相关性;妊娠孕周时期越晚、并发症越多、疾病进展越急、胆-酶分离现象明显及肝脏B超结果提示缩小者,孕妇的死亡风险增加,而有正规定期产检意识者及分娩时使用剖宫产者,孕妇死亡风险降低。在治疗监测病情变化的过程中,ALT、AST、ALT/AST比值、GLB、A/G、CHE、TBIL、DBIL、TBA、NH3等,好转组与死亡组组间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PTA、TP、ALB、CHOL、WBC、AFP、Scr、GLU、Ca+比较,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研究资料的64例妊娠合并重型病毒性肝炎孕妇中,患者共孕育胎儿64例,死亡28例,存活36例,胎儿总死亡率为43.8%(28/64),胎儿以早产儿为主,占48.4%(31/64)。乙型肝炎HBV相关感染多达71.88%(46/64)。母体乙肝组,孕育胎儿46例,死亡23例,存活25例(其中7例为胎儿娩出前母体死亡,胎儿经及时剖宫产术后存活),胎儿死亡率为50%(23/46);母体非乙肝组,孕育胎儿18例,死亡5例,存活13例,胎儿死亡率为27.8%(5/18),两组胎儿结局比较经检验具有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妊娠孕周时期越晚、并发症越多、疾病进展越急、胆-酶分离现象明显及肝脏B超结果提示缩小者,孕妇的死亡风险增加,而有正规定期产检意识者及分娩时使用剖宫产者,孕妇死亡风险降低。出现肝性脑病Ⅳ期、肝肾综合征、DIC、肝性脑病、出血倾向、感染、电解质紊乱、腹水等并发症死亡风险增加,且并发症越多风险越高。CHOL<2.9mmol/L,ALB<30g/L,TBIL>350umol/L,PTA<20%,GLU <2.8mmol/L,Ca+<2.03mmol/L等检查结果均是预后不良指标。

刘冰,邓存良[8](2012)在《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重型肝炎(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引起肝细胞的严重损害,以进行性黄疸升高、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是肝脏发生大块或亚大块坏死所致肝功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重型肝炎(重肝)分急性重型肝炎(急重肝,acute severe hepatitis)、亚急性重型肝炎(亚重肝,Sub-a-cute severe hepatitis)和慢性重型肝炎(慢重肝,Chronic severehepatitis)3种。在中国由乙型肝炎病毒导致者占重型肝炎

樊翠翠[9](2012)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皮质醇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皮质醇浓度变化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在慢性乙型肝病基础上发生的严重肝功能损害,出现以黄疸、肝性脑病和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HBV相关ACLF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发病急,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准确判断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对指导临床治疗,进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中皮质醇水平,探讨HBV相关ACLF竭患者外周血中皮质醇浓度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并为临床应用皮质醇治疗HBV相关ACLF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和石家庄市第五医院住院治疗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45例(早、中、晚期各15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例。研究经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入选人群标本采集均经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检测患者生化指标、凝血功能、HBV血清学标志物及HVB DNA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皮质醇浓度。并计算MELD评分,公式为:MELD=3.78×[Ln TB(mg/dl)]+11.2×[Ln INR]+9.57×[Ln Scr(mg/dl)]+6.43×病因(胆汁淤积或酒精性为0,其他为1)。比较外周血中皮质醇浓度在HBV相关ACLF患者各组间的差异及其变化趋势,并与相关实验室指标及MELD评分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皮质醇浓度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临床预后的关系,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出对HBV相关ACLF患者预后有影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ACLF患者外周血皮质醇浓度降低ACLF组外周血皮质醇浓度(11.78±5.54μg/dl)明显低于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组(21.58±4.13μg/d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早期ACLF组皮质醇浓度(17.97±3.16μg/dl)明显高于中期ACLF组(11.01±2.94μg/dl)和晚期ACLF组(6.66±2.60μg/d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5)。而中期ACLF组与晚期ACLF组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外周血皮质醇浓度与临床实验室指标及MELD评分的相关性在HBV相关ACLF患者中,外周血中皮质醇浓度与PTA成正相关(r=0.83, P<0.001),与TB(r=-0.34, P<0.05)、MELD评分(r=-0.60,P<0.001)、AST/ALT(r=-0.35, P<0.05)、INR(r=-0.59, P<0.001)均呈负相关,而与ALB、ALT、AST、HBV DNA载量无关。3外周血中皮质醇浓度在不同MELD评分分组中的比较将45例HBV相关ACLF患者依据MELD分值分为:<30分、30-40分、>40分三组。低于30分组患者外周血中皮质醇浓度(14.91±4.50μg/dl),30-40分组患者外周血中皮质醇浓度(11.38±5.62μg/dl),40分以上组患者外周血中皮质醇浓度(6.81±2.52μg/dl),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不同预后的HBV相关ACLF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的动态变化规律根据患者第30天的生存情况,将HBV相关ACLF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存活组患者第1天血清血清皮质醇浓度(16.58±4.40μg/dl)高于死亡组患者(9.53±3.93μg/dl, P<0.01),并且其在第7天(15.38±4.27μg/dl)、14天(15.74±4.91μg/dl)、21天(18.10±4.32μg/dl)、28天(23.43±4.06μg/dl)呈上升趋势。死亡组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第7天(8.72±2.94μg/dl)、14天(8.11±2.45μg/dl)、21天(6.55±1.80μg/dl)、28天(5.30±1.06μg/dl)呈逐渐下降趋势。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根据住院30天的预后将45例HBV相关ACLF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进一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出对HBV相关ACLF患者预后有影响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的20个变量分别是:性别、年龄、家族史、是否抗病毒治疗、E抗原阳性与否、HBV DNA、皮质醇、WBC、ALB、AST/ALT、TB、TC、TG、血钠、血钾、肌酐、PTA、MELD评分、AFP、并发症。对每个变量做单因素分析,显示,皮质醇、E抗原阳性与否、ALB、AST/ALT、TB、TC、肌酐、PTA、MELD评分、并发症存在显着差异(P<0.05)。对有差异的变量进一步做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B、MELD、TC、皮质醇是HBV相关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建立的Logistic逐步回归方程为logitP=-21.378+2.213ALB+2.705MELD+2.3TC+1.979皮质醇。结论:1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中皮质醇水平较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明显降低,并随着疾病进展逐渐下降。2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中皮质醇浓度与肝脏损害程度、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3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中皮质醇浓度的基线水平及动态变化趋势可作为评价短期预后的指标。4皮质醇、白蛋白、MELD评分、总胆固醇是影响HBV相关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建立的Logistic逐步回归方程为logitP=-21.378+2.213ALB+2.705MELD+2.3TC+1.979皮质醇。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在PubMed(1966~2011)、EMCC(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服务系统1995~2011)、Springer全文数据库,CNKI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公开发表的中、英文文献,并辅以文献追述和手工检索的方法,对相关的参考文献严格按照文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研究范围,采用Cochran图书馆提供的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二分类资料使用相对危险度(RR)进行评估,对单位相同的连续性变量通过计算加权均数差值(WMD)和95%可信区间(CI)进行评估。并应用森林图、漏斗图对判定指标进行检验、发表偏倚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23个研究,1457例病例。疗效判定指标:病死率RR=0.39,95%CI(0.32,0.47),Z=9.75(P<0.00001);TB WMD=-88.03,95%CI(-112.80,-63.26),Z=6.97(P<0.00001);ALT WMD=-25.04,95%CI(-42.23,-7.84),Z=2.85(P<0.05);PTA WMD=21.56,95%CI(6.52,36.60),Z=2.81(P<0.05)。结论: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能够明显降低ALT、TB水平,改善PTA水平,从而降低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死率。

郭建琼,程玲,刘洪利,张长江,蒋黎,毛青[10](2011)在《163例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临床特点,以提高疗效和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的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400例,合并SBP患者163例,男性137例,女性26例,年龄(44.21±11.30)岁。观察临床表现、血液检查、腹腔积液常规及细菌培养等情况,根据药敏及临床经验予抗生素治疗,观察疗效及转归因素分析。结果 163例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SBP患者主要表现腹部压痛(75.46%)、腹胀(61.35%)、腹痛(52.15%)、反跳痛(47.24%),主要并发症为肝性脑病(30.06%)、肾功能不全(19.63%),少数表现为消化道出血、休克、发热。腹腔积液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者分别为17.79%(29/163)和16.56%(27/163);腹腔积液或血液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仅为2.35%或23.53%,几乎为革兰染色阴性杆菌。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SBP的住院期间死亡率为4.29%,除外自动出院患者,其住院期间死亡率上升至15.56%,治愈率84.44%。年龄、肝性脑病、肾功能不全、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在治愈组和无效组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SBP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及时、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可提高患者治愈率。

二、影响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预后的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预后的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古代中医学对肝脏病变的认识
    2 古代中医学对体质的论述和研究
    3 中医体质学的现代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研究对象分组
        1.5 临床资料收集方法
        1.6 研究内容
        1.7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患者性别、年龄和中医体质类型的总体分布
        2.2 HBV携带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3 慢乙肝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4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5 乙肝肝硬化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6 乙肝肝癌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7 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体质相关因素分析
    3 讨论
    4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中医体质量表
附图1 DS01-A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报告单(正面)
附图2 DS01-A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报告单(背面)
文献综述
    1 中医体质学的概念及研究概况
    2 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的相关性研究
    3 慢性HBV感染人群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进展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2)病毒性肝炎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病毒基因及宿主基因均影响病毒性肝炎预后
    1.1病毒基因分型与病毒性肝炎预后
    1.2宿主基因与病毒性肝炎预后
2病毒载量及相关抗原与病毒性肝炎预后相关
3机体免疫状态影响病毒性肝炎预后
4病毒重叠感染加重病毒性肝炎预后
5年龄、性别与病毒性肝炎预后
6中医辨证分型型及体质因素与病毒性肝炎预后

(3)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基础支持治疗
        1.2.2 护肝疗法
        1.2.3 并发症防治治疗
        1.2.4 肝肾综合征防治
2 结果
3 讨论

(4)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措施分析及预后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基础支持治疗:
        1.2.2 护肝治疗:
        1.2.3 防治并发症: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5)舌象的动态变化与慢重肝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
    一、 观察资料及方法
        (一) 观察对象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方法
    二、 观察项目
        (一) 舌象观察
        (二) 症状体征观察、询问
        (三) 肝功能检查
    三、 治疗措施
    四、 统计学方法
    五、 观察结果
        (一) 病例性别及年龄情况
        (二) 年龄与预后的关系
        (三) 发病至入院前间隔时间与预后的关系
        (四) 舌质颜色、舌体大小在好转组与死亡组间变化与比较
        (五) 舌苔黄腻程度、舌苔面积厚度在好转组与死亡组间变化与比较
        (六) 乏力、纳差积分在好转组与死亡组间变化与比较
        (七) 腹胀、黄疸积分在好转组与死亡组间变化与比较
        (八) PTA、sTC 在好转组与死亡组间变化与比较
        (九) PA、TBIL 在好转组与死亡组间变化与比较
        (十) 好转组舌象积分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十一)死亡组舌象积分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十二)好转组症状体征积分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十三)死亡组症状体征积分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十四)好转组与死亡组舌象积分与症状体征积分的相关性分析
        (十五)二分类 Logistic 回归分析
结论
讨论
    一、 舌诊是古今医家重要的诊疗手段
        (一) 舌的构造与脏腑之间的联系
        (二) 舌诊是古代医家重要的诊疗手段
        (三) 现代医家在肝病诊疗活动中舌诊的应用研究
    二、 祖国医学对慢重肝肝胆湿热证的认识
    三、 现代医学对重型肝炎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
    四、 慢重肝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与年龄、发病至入院前时间的相关性
    五、 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与生化指标具有相关性
        (一) 总胆红素与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二) 总胆固醇与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三) 前白蛋白与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四) 凝血酶原活动度与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六、 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与症状体征具有相关性
        (一) 乏力程度与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二) 腹胀程度与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三) 纳差程度与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四) 黄疸程度与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七、 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与舌象动态变化具有相关性
        (一) 舌质颜色的变化与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二) 舌苔的苔质、苔色变化与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三) 舌苔的面积、厚薄变化与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四) 舌体大小的变化与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6)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治疗方法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判定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年龄与患者转归情况的关系
    2.2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原学分型及病死率对比
    2.3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分型的转归情况
    2.4 并发症和转归之间的关系
3 讨论

(7)妊娠合并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及胎儿结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专业名词缩写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初步探讨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对孕妇及胎儿结局影响——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201 例临床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进一步探讨妊娠合并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及胎儿结局预后因素的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评价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9)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皮质醇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HBV 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皮质醇浓度变化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疗效及安全性的 Meta 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肝衰竭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影响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预后的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詹若愚.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病毒性肝炎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 黎芬芬,邓鑫,文彬. 辽宁中医杂志, 2016(03)
  • [3]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 刘效玉. 当代医学, 2015(19)
  • [4]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措施分析及预后观察[J]. 韩国桥.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03)
  • [5]舌象的动态变化与慢重肝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宋铭悦.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6]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治疗方法及预后分析[J]. 张连涛,梁贤栋,周文亮,任志强. 中国医药指南, 2013(07)
  • [7]妊娠合并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及胎儿结局分析[D]. 陈敬成. 广州医学院, 2012(08)
  • [8]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因素[J]. 刘冰,邓存良. 中国基层医药, 2012(05)
  • [9]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皮质醇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D]. 樊翠翠. 河北医科大学, 2012(12)
  • [10]163例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分析[J]. 郭建琼,程玲,刘洪利,张长江,蒋黎,毛青.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1(21)

标签:;  ;  ;  ;  ;  

影响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预后的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