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激素在两栖动物变态过程中诱导细胞凋亡

甲状腺激素在两栖动物变态过程中诱导细胞凋亡

一、Thyroid hormone induced apoptosis during amphibian metamorphosis(论文文献综述)

李子璇,杨雪葳,任利翔,蔡磊明[1](2021)在《有机氯农药介导的内分泌干扰相关不良结局通路(AOP)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有机氯农药(OCP)是常见的内分泌干扰物和持久性环境污染物。这类农药(滴滴涕、狄氏剂、林丹等)被视为对人类健康最有威胁的化学品之一,确定它们对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是一项相当大的挑战。不良结局通路(Adverse outcome pathway,AOP)是近年发展的风险评估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旨在支持将通路特定的机理数据转化为与评估和管理化学品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风险相关的响应。通过整合来自人类和动物的数据及已公布的AOP信息,分析总结了OCP相关端点的AOP框架,确定了风险评估需要关注的领域。

唐韵[2](2021)在《虎纹蛙表型变异的温度和芳香化酶抑制剂影响及性腺转录组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等的影响,自然环境发生改变,两栖动物的表型可塑性极易被环境影响,同时也受到基因型的调控。据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科学问题:在变化的环境下,两栖动物的表型特征是否会发生变异?会发生怎样的变异?对整个种群是否会产生影响?基因如何对其表型可塑性进行调控?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选取了对两栖动物表型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温度、类固醇激素)进行实验,进一步了解环境对两栖动物表型可塑性的影响,同时选取较为直观的性别表型进行转录组分析,探究分子水平上两栖动物表型可塑性发生的机制。虎纹蛙(Hoplobatrachus rugulosus)在我国的分布范围较广,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经济价值。故本研究以虎纹蛙为实验对象开展了相关实验,得到如下结果:温度因子的实验中发现:(1)温度过低会影响虎纹蛙蝌蚪的变态率和存活率,并不利于虎纹蛙蝌蚪的生长发育,但低温下能产出更多个头较大的个体,且对于虎纹蛙来说,24℃已经属于低温环境。(2)温度越高,虎纹蛙蝌蚪发育成幼蛙的个体越小,变态时间越短,但29℃环境下发育的蝌蚪,生长和繁殖表现都更具有优势。(3)高温会影响虎纹蛙的性腺发育,导致虎纹蛙的性比偏雄,雌雄个体的体积存在二态性,雌性个体总是大于雄性个体。(4)虎纹蛙的发育温度在温和及偏高的时候对其后代影响并不显着,但是温度偏低会影响到虎纹蛙的繁殖,使其在繁殖期不能成功繁育后代。温度×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的两因子实验中发现:(1)34℃能加速虎纹蛙蝌蚪的生长发育,缩短变态时间,而29℃下饲养的蝌蚪虽然生长缓慢,但变态后的幼蛙具有较大的个体;来曲唑浓度、温度与来曲唑的交互作用对这些变量则无影响。(2)变态后虎纹蛙幼蛙的跳跃距离与肥满度呈正相关,在控制肥满度时,跳跃距离不受温度、来曲唑浓度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3)对照组(0mg/g来曲唑)在29℃时性比为1:1,在34℃时雄性较多。在来曲唑处理组中,在29℃和34℃环境下雄性比例均有显着偏倚,且雄性比随来曲唑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此外,在每个来曲唑浓度下,34℃也比29℃产生更多的雄性。虎纹蛙性腺转录组测序分析中发现:(1)不同性腺的基因表达存在显着差异。与卵巢相比,睾丸在发育过程中有更多的基因上调。(2)与雌性未成熟的卵巢相比,成熟卵巢有更多的基因参与表达;而在睾丸发育早期则有更多的基因上调。(3)类固醇激素在虎纹蛙性腺发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GO和KEGG差异基因富集分析,本研究确定了类固醇在性腺发育过程中的主要调控途径,揭示了cyp17α、hsd3β、hsd11β1、cyp19α和hsd17β12通过调控类固醇激素参与了虎纹蛙性腺发育过程。(4)cyp3α、cyp17α、hsd3β、hsd11β1、sox2、sox9、sox30、soat、cyp19α、hsd17β12和hspα1s都和性腺的发育和分化有关。综上所述,虎纹蛙个体的生长发育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而其性别发育则会受到环境温度和类固醇激素的影响,说明当今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的进一步加剧会对虎纹蛙的种群造成极大影响,甚至可能会造成物种灭绝。因此,加大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关注,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的工作刻不容缓。此外在分子水平上,也证实了类固醇激素在性腺发育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本研究得出的结果,可深入对所得基因进行进一步研究,探索性别发育及性腺分化过程中更具体的分子机制,细化基因作用,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孙昊[3](2021)在《非繁殖季花背蟾蜍自我维持策略对环境重金属胁迫的响应》文中研究说明动物的生活史对策由诸如生长、性成熟年龄及个体大小、繁殖投入以及存活等一系列相互权衡的生活史特征组成。由于可利用能量资源有限,动物必须在自我维持-繁殖-生长发育间进行权衡和能量合理分配。尤其在环境胁迫条件下,动物通过优化繁殖和自我维持过程中能量分配、改变繁殖策略等方式使自身适合度最大化,以维持种群在环境压力下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环境重金属胁迫已对花背蟾蜍(Bufo raddei)生长生存及种群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导致其生长-繁殖策略及窝卵数-卵大小权衡策略发生改变,这些策略的改变必然伴随着生活史过程中能量分配的权衡优化,而非繁殖季是两栖动物进行能量积聚和自我维持甚至损伤修复的关键时期,在环境重金属胁迫背景下,两栖动物在非繁殖季如何进行能量分配权衡,不同污染胁迫下两栖动物能量权衡策略又有何差异,目前尚未可知。本研究基于前期基础,继续在相对无污染地区刘家峡和重金属污染地区白银,于非繁殖季对花背蟾蜍重金属富集水平、自我维持指标和性腺生长发育水平等进行监测,通过比较两地间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个体在上述指标间的差异以探讨其自我维持和繁殖策略对环境重金属胁迫的响应机制,同时阐明自我维持与繁殖间的能量分配策略,以期探讨长期重金属胁迫对两栖动物生存及繁衍的影响效应及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地花背蟾蜍组织重金属浓度白银相同年龄、性别花背蟾蜍各器官及组织内重金属(Cu、Zn、Cd和Pb)浓度普遍高于刘家峡个体。随年龄增长,刘家峡个体器官及组织内Zn浓度呈升高趋势,而部分组织Cu和Cd(雄)浓度呈下降趋势。白银个体部分器官及组织内Cu浓度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除白银个体性腺中Pb的浓度随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外,白银个体体内Zn、Pb和Cd浓度整体与年龄无显着相关性。2.两地花背蟾蜍自我维持-繁殖投入间能量分配差异(1)生长发育指标差异:两地花背蟾蜍体况整体无显着差异,仅白银3龄雌性体况显着高于刘家峡同龄个体;两地花背蟾蜍体长、体重、体况均随年龄增长极显着升高。白银1-3龄个体肝脏、肾脏、脂肪体和胃的脏器系数均高于刘家峡同龄个体,但4龄个体反之;两地雄性花背蟾蜍脏器系数整体高于雌性。(2)营养及健康维持指标差异:白银1-3龄个体营养水平(脂肪体脏器系数、组织内脂肪及蛋白含量)整体高于刘家峡同龄个体,但4龄个体反之;雄性个体的营养水平整体高于雌性个体。刘家峡成体花背蟾蜍肝脏抗氧化酶活力和氧化应激水平较高,雌性亚成体结果反之,而白银个体肾脏抗氧化酶活力和氧化应激水平较高;随年龄增加,刘家峡个体肝脏抗氧化酶活力和氧化应激水平升高,但肾脏反之,白银个体肝脏(仅雌性)和肾脏抗氧化酶活力降低。刘家峡个体免疫水平特别是血浆免疫球蛋白Y(Immunoglobulin Y,Ig Y)水平显着高于白银个体,此外,刘家峡雄性个体Ig Y水平随年龄增加而显着降低,而白银个体Ig Y水平始终维持在相对稳定且显着偏低水平。(3)性腺发育指标差异:两地同年龄花背蟾蜍输卵管脏器系数、精巢脏器系数和精巢发育水平无显着差异;刘家峡雌雄和白银雄性个体性腺脏器系数均随年龄增长而显着升高,刘家峡雄性精巢发育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3.两地花背蟾蜍自我维持和繁殖投入能量权衡策略差异(1)自我维持与繁殖能量投入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刘家峡雌性和雄性以及白银雌性花背蟾蜍的脏器系数、营养水平、抗氧化指标及免疫水平与性腺脏器系数或性腺发育水平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对繁殖投入能量的增加降低了对个体自身生长与维持方面的能量投入,而该特征在白银雌性个体中尤为显着。(2)生长与生存间能量投入差异:白银地区花背蟾蜍胃、肝脏和肾脏脏器系数均高于刘家峡同龄个体,说明在非繁殖季白银个体通过摄食量的增大更多的积聚营养。但白银地区花背蟾蜍面临更高的氧化胁迫,且机体免疫水平普遍偏低。此外,该地区高龄个体营养水平偏低。(3)不同性别间权衡策略差异:两地雌性花背蟾蜍自身生长发育、营养存储、抗氧化防御及免疫水平均值低于同龄雄性个体,表明雌性较高的繁殖能量投入限制了其对自我维持的能量投入。与刘家峡同龄个体及同地区低龄个体相比,白银地区雌性高龄个体营养水平及脏器系数显着较低,表明在环境重金属胁迫地区,雌性个体早期对繁殖和生长发育的能量投入极大限制了生命晚期阶段自我维持的能量投入。总之,在非繁殖季,污染地区花背蟾蜍在生活史早期对生长和能量存储的能量投入增高,对自我维持的其他项目特别是对免疫水平和抗氧化水平的能量投入降低,且其对生活史早期阶段自我维持的能量投入显着高于晚期阶段。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环境污染致两栖动物种群稳定性变化的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康新乐[4](2020)在《蜕皮激素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调控昆虫变态发育和易化扩散进入细胞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存在的科学问题及研究意义昆虫的生长发育由多种激素共同调控,包括20-羟基蜕皮酮(20E)、保幼激素(JH)和胰岛素,20E与JH和胰岛素相互作用调控昆虫生长发育和蜕皮变态。昆虫变态期间体内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如幼虫中肠的凋亡、成虫中肠的形成、脂肪体的解体和重构、成虫盘的生长和脑结构的重塑等,20E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蜕皮激素通过结合蜕皮激素的核受体(EcR)来发挥作用,起始20E早晚期基因的表达,启动变态程序,即20E基因组信号途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在经典的20E基因组信号途径之外,存在20E非基因组途径,即20E通过激活细胞膜上的受体引发胞内钙离子和cAMP水平的快速变化,进而引起一系列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调控基因转录和变态发育。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一类七次跨膜的蛋白家族,在传递各种信号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各种药物的作用靶标。研究发现GPCR作为固醇类激素的受体,在20E调控昆虫的变态发育中发挥作用。果蝇多巴胺蜕皮激素受体DmDopEcR可以结合20E类似物,被认为是20E的膜受体,但DopEcR在20E信号途径中的功能并不清楚,并且棉铃虫中还报道了另外两个传递20E信号的GPCR,但没有检测到它们结合20E。前期研究还发现20E进入细胞的量是受到控制的,但机制和生物学效应并不清楚。这些研究打破了 20E是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与核受体结合启动相关基因转录的经典理论,其尚待阐明的科学问题对于确立类固醇激素的细胞膜受体及其信号途径的新理论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本论文用重大农业害虫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为模型,研究DopEcR在20E信号途径中的功能并证明GPCR可以结合20E,GPCR控制20E进入细胞的机制和生物学效应,丰富和完善20E非基因组信号途径及调控昆虫变态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完全变态昆虫在末龄幼虫的最后阶段停止取食,然后发生变态。但是,幼虫停止取食的机制尚不清楚。使用农业害虫棉铃虫作为模型,揭示了 20E与多巴胺受体(DopEcR)(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以停止幼虫取食并促进化蛹。DopEcR在各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并在20E调节下的蜕皮变态过程中表达水平升高。幼虫取食阶段的20E滴度较低,而游走阶段的20E滴度较高。相比之下,多巴胺(DA)滴度在幼虫取食阶段较高,而在游走阶段较低。使用多巴胺受体抑制剂flupentixol阻断多巴胺受体或20E注射均可以减少幼虫的食物消耗和体重。敲降DopEcR可以抑制幼虫的取食、生长和化蛹。20E通过DopEcR促进细胞凋亡,DA通过DopEcR诱导细胞增殖。20E通过抑制DA诱导的细胞增殖和AKT的磷酸化来对抗DA功能。20E通过DopEcR诱导基因表达,并使细胞内钙离子和cAMP水平快速增加。20E诱导DopEcR与Gαs和Gαq相互作用。20E通过DopEcR诱导20E信号途径关键蛋白磷酸化和EcRB1-USP1转录复合物与蜕皮激素响应元件EcRE的结合。DopEcR可以在细胞膜或从细胞膜分离后结合20E。DopEcR结合20E位点的突变降低了 20E结合水平和相关的细胞快速反应。研究结果表明20E通过与DA竞争结合DopEcR,抑制幼虫进食并促进化蛹。在棉铃虫中阐明了一种GPCR(命名为GPCR-3)通过触发G蛋白介导的信号级联并形成四聚体促进20E进入细胞传递类固醇激素20E信号。通过虫体RNA干扰从棉铃虫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出GPCR-3参与20E信号途径。虫体干扰GPCR-3导致延迟化蛹或形成嵌合蛹,抑制幼虫中肠和脂肪体的降解,并抑制20E诱导的基因表达。20E诱导GPCR-3与Gαq和Gαs相互作用,并使细胞内钙离子、cAMP和蛋白磷酸化迅速增加。GPCR-3定位于细胞质膜中,20E诱导下被GPCR激酶2(GRK2)磷酸化后内化降解脱敏20E信号,β-arrestin-1和网格蛋白介导GPCR-3的内化。GPCR-3可在细胞膜中和分离后在体外结合20E。20E与GPCR-3的结合诱导GPCR-3的同源二聚体形成同源四聚体,GPCR-3的同源四聚体促进20E进入细胞并传递20E信号。GPCR-3同源四聚体作为20E细胞膜受体并促进20E扩散进入细胞,控制不同组织中20E的滴度,进而调节变态发育中不同组织的发育命运—调亡或增殖生长。结论及科学意义1.本论文研究了 DopEcR在昆虫取食和化蛹中的双重功能,DA通过DopEcR促进幼虫的进食和生长,20E与DA竞争结合DopEcR,并通过DopEcR作为细胞膜受体之一来传递20E信号,从而促进昆虫变态,揭示了类固醇激素与多巴胺系统的互作,阐明了 20E抑制鳞翅目昆虫取食并促进变态发育的分子机制,为类固醇激素信号途径及其与神经系统互作提供了新的理论,为害虫控制提供了新的生长调节剂的研制靶点。2.证明了 ErGPCR-2可以结合20E,支持了前面的研究结论—ErGPCR-2是20E的细胞膜受体。3.证明了 GPCR-3是20E的细胞膜受体,20E结合并诱导GPCR-3形成同源四聚体传导20E信号,并作为转运蛋白易化20E扩散进入细胞。首次发现GPCR可以通过形成同源四聚体促进20E的细胞导入。

疏义林[5](2020)在《凹耳臭蛙不同生活史阶段后肢大腿肌肉发育特征及分子调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中国特有的山溪蛙类——凹耳臭蛙为研究对象,以该物种生活史为主线,综合运用形态学、发育生物学、组织化学、转录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探讨凹耳臭蛙不同生活阶段后肢大腿肌肉发育特征及其分子调控机理,旨在揭示该物种后肢大腿肌肉发育模式、两性间的差异及其在关键生活史阶段(变态期、冬眠期等)的适应性变化。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凹耳臭蛙个体生长发育规律(1)雌雄两性从G26期(后肢芽)到成体阶段体长、体重、后肢长和后肢重整体上均呈现增长趋势,但变态期体重有所下降;变态后至冬眠前身体各指标均逐渐增加;冬眠期体重和后肢重均明显下降;冬眠结束后各指标增速加快,至2龄后增速逐渐降低。(2)两性从变态期开始,在体长、体重、后肢长和后肢重等方面开始出现差异,雌性各指标均略高于雄性;至14月龄时,两性各身体指标均出现显着差异,雌性明显大于雄性。2.不同生活史阶段后肢大腿肌肉的发育特征(1)后肢大腿肌肉发育一般模式:从G26期到G35期为肌原细胞增殖期。G36期至G41期为肌管融合期,G41期已经形成11个肌肉群。G42期到10月龄为肌管分化和肌纤维形成期。14月龄以后均以肌纤维形式存在。比较发现,蛙科不同物种后肢大腿肌生长方式存在差异。(2)后肢大腿肌肉群肌纤维直径和数量的两性差异:雌蛙在G42期有6个肌肉群开始出现初级肌纤维,而雄蛙只有4个肌肉群出现初级肌纤维。G43期到3月龄雄蛙的总肌纤维数目多于雌蛙,5月龄后雌蛙总肌纤维数目多于雄蛙;14月龄之前不同肌肉群的肌纤维直径在性别间存在不同差异,表明两性后肢大腿肌肉在变态期和幼蛙期组织形态就存在差异。(3)变态期和冬眠期后肢大腿肌肉不同肌肉群肌纤维数量变化:变态过程中,雌、雄分别有6个和5个肌肉群肌纤维数量减少。冬眠期雌蛙后肢大腿有3个肌肉群肌纤维减少,而雄蛙有6个肌肉群肌纤维减少。暗示该物种在变态期和冬眠期均通过降解特定肌群的肌纤维获取能量度过这两个特殊的生活史阶段。3.不同发育阶段后肢大腿肌肉m RNA表达谱分析不同发育阶段(主要以肌原细胞存在形式、肌管存在形式、变态前后、冬眠前、冬眠期、两性体型差异明显期、性成熟期)后肢大腿肌肉m RNA表达谱分析。(1)GO富集不同生活史阶段与后肢大腿肌肉发育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G36期与G40期比较有11482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富集筛选出与肌肉生长和运动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141个,如Myo D、MYF6和OBSCN等。在G40期上调的基因可能与该物种后肢大腿肌肉肌管融合和分化相关。G40期与G42期比较有8352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富集筛选出与肌肉生长和运动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149个,如MYF6、MEF2D、和FLOT2等。在G42期上调的基因可能与该物种后肢大腿肌肉肌管分化和初级肌纤维形成相关。此外,在G42期,与血氧运输与结合、糖原代谢、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上调,这些基因可能与维持变态期(不进食)能量供应,以及由水环境向陆地环境转换过程中的能量代谢增强等有关。G42期与G45期比较有125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与肌肉发育和运动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55个,如CSRP3和NPC1等。G45期上调的基因可能与该物种后肢大腿肌肉肌群肌纤维增殖或分化相关。G45期与3月龄比较有191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与肌肉生长和运动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49个,如SYNE1和TTN。3月龄期上调的相关基因可能与该物种后肢肌肉肌纤维增殖或肥大相关。此外,在G45期,GO富集获得9个可能与糖原代谢条目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暗示在变态期,机体可能通过降解部分后肢大腿肌肉的肌纤维来补充糖原,以满足这个过程中的能量代谢需求。3月龄与5月龄比较有686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44个差异表达基因可能与肌肉发育和运动相关,如FLOT2和PDGFRA等。在深冬眠期,与氧运输、糖原合成、糖代谢、线粒体和能量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下调,暗示机体可能通过降低自身能量代谢水平,以适应性长达4个月的低温环境。此外,在5月龄(深冬眠期),溶酶体和泛素化代谢途径的蛋白质降解相关差异表达基因上调,表现为促进蛋白降解。与冬眠前期相比,深冬眠期有6个后肢大腿肌肉群的肌纤维明显减少,这些肌纤维可能通过溶酶体和泛素化途径降解产生能量,以满足机体顺利度过冬眠期的能量需要。14月龄与2龄比较有505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92个可能与后肢大腿肌肉肌纤维成熟、再生和运动能力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如CAPZA1、MEF2D和FBXO40等。14月龄雌、雄比较组有803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07个差异表达基因可能与肌肉发育和运动相关,如HES4、SIX4和MYOD-1A等。在雌性,分别有72个可能与蛋白合成、50个可能与蛋白降解相关的基因表达量上调,表现促进作用。此外,在雌性,与糖原合成和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也表现为上调,表现促进作用。这些数据表明,与同一发育时期的雄性相比,体型较大的雌性可能具有较强的物质周转、能量储存和能量代谢水平,以满足后肢大腿肌肉的快速生长。(2)通过Pathway富集后获得不同发育阶段与后肢大腿肌肉生长和适应特有生活史相关的通路,如粘着斑、紧密连接、Notch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m TOR信号通路和ECM-受体相互作用等。这些通路在不同组间存在差异,在该物种不同发育阶段发挥特异性调节作用。4.构建无参RRBS方法评估不同发育阶段后肢大腿肌肉的DNA甲基化水平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无参基因组RRBS方法,用以评估该物种不同发育阶段后肢大腿肌肉的DNA甲基化水平。结果表明,凹耳臭蛙后肢大腿肌肉DNA甲基化主要表现为CG型;基因上游2K区域的甲基化水平显着低于geneboby区;8个发育阶段两两比较,分别获得DMRs相关的基因分别为4836、4558、4781、4795、4116、4745、5018和5494个基因。DMRs基因GO富集主要包括发育过程、泛素化蛋白作用、黏着斑、多细胞生物发育、肌动活动等条目,这些条目在不同组别间均存在差异。5.后肢大腿肌肉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甲基化相关基因之间的关联分析差异表达基因与差异甲基化相关基因关联分析结果显示,8个比较组分别获得负相关DMR的差异表达基因为558个、424个、61个、102个、302个、493个、216个和296个。不同比较组DMR的差异表达基因Pathway富集获得部分与生长和发育相关的通路,包括黏着斑、紧密连接、ECM受体相互作用和甲状腺激素合成等,这些通路在不同比较组间均存在差异,暗示DNA甲基化修饰对该物种后肢大腿肌肉的生长和发育具有调节作用。不同比较组均存在与肌肉生长、发育和运动相关的DMR的差异表达基因,如TNNI2、MYOC和OBSCN等,进一步表明DNA甲基化修饰可能直接调控该物种后肢大腿肌肉的生长和发育。此外,甲基化差异水平与糖代谢、能量代谢、蛋白合成和降解等相关基因差异表达也具相关性,如G40(水生)与G42(陆生)比较组中与能量代谢相关的SDHAF2;冬眠前期(3月龄)与冬眠期(5月龄)比较组中与氧运输相关的NGB;与线粒体代谢相关的GCDH;与蛋白降解相关PSMD8;14月龄雄性与雌性比较组中与糖原生物合成相关PGM5;与蛋白合成的翻译延伸因子相关Eef1a2;与蛋白降解泛素化途径相关基因KLHL40和溶酶体途径相关CD164等,这些结果暗示DNA甲基化修饰对凹耳臭蛙后肢大腿肌肉的生长、发育以及机体适应关键生活史阶段的生理代谢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系统的研究了凹耳臭蛙不同生活史阶段后肢大腿肌的发育特征及其分子调控机制,为后续深入研究该物种两性表型差异及其进化适应奠定基础。

陈珂[6](2020)在《α2肾上腺素受体和五羟色胺2A受体在厚壳贻贝变态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肾上腺素和五羟色胺作为重要的神经递质,广泛分布在生物体内,在神经元、感受器间的化学突触中发挥着重要的信使作用,参与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在调节内环境稳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肾上腺素和五羟色胺可以诱导多种软体动物包括厚壳贻贝幼虫发生变态,但对它们的分子通路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为研究对象,对肾上腺素诱导变态前后幼虫的蛋白质组学进行了探究,并研究了肾上腺素受体和五羟色胺受体在厚壳贻贝幼虫变态中的功能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肾上腺素诱导厚壳贻贝幼虫变态前后蛋白质组差异分析本研究利用Label-free技术分离筛选厚壳贻贝幼虫变态过程中的差异表达的蛋白,进一步利用PRM技术鉴定幼虫变态过程中发育相关的关键蛋白,共筛选出458个差异蛋白。涉及的信号通路包括肾上腺素信号通路,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信号通路,并涉及到细胞骨架,能量代谢和转录翻译等基本细胞结构和生理活动。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肾上腺素信号通路在厚壳贻贝变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为全面解析变态过程的蛋白响应机制提供基础,为了解海洋双壳类变态机制提供参考。2.厚壳贻贝α2肾上腺素受体和五羟色胺2A受体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根据厚壳贻贝外套膜转录组数据初步筛选并克隆得到了厚壳贻贝α2肾上腺素受体和五羟色胺2A受体,分别命名为α2AR和5-HT2AR,这两个受体均是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GPCRs),都包含一个七次跨膜结构域。其中α2AR c DNA包含一个5’端未翻译区(UTR)长73个bp,一个3’端UTR(66个bp)和一个poly(a)尾,以及一个开放阅读框(ORF)1359bp,编码了452个氨基酸。厚壳贻贝雌雄成体各组织中均有α2AR基因表达,其中血淋巴表达量较高;α2AR基因在厚壳贻贝幼虫的各发育阶段也均有表达,在眼点幼虫到变态后幼虫中,α2AR基因表达量显着上升,推测α2AR基因可能参与了调控厚壳贻贝幼虫的变态发育过程。5-HT2AR基因全长2636 bp,开放阅读框(ORF)2124 bp,共编码707个氨基酸。厚壳贻贝雌雄成体各组织中均有5-HT2AR基因表达,雄性组织中的鳃表达量最高,而在雌性中性腺表达量较高;推测该基因可能与厚壳贻贝的摄食、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及促进卵母细胞成熟有关。5-HT2AR基因在厚壳贻贝幼虫的各发育阶段均有表达但无显着性差异,说明5-HT2AR可能在厚壳贻贝幼虫发育的整个过程中发挥作用。3.α2肾上腺素受体基因在厚壳贻贝幼虫变态中的作用研究本研究利用RNA干扰技术检测了AR基因在厚壳贻贝幼虫变态过程中的作用。敲除Mcα2AR后,Mcα2AR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降低,干扰组表达量相较对照组降低84%,并显着抑制了厚壳贻贝幼虫的变态,干扰组变态率相较对照组降低38%,但各组间幼虫存活率无显着差异。这些发现为AR基因调控厚壳贻贝幼虫变态提供了新的分子基础。

刘蕊,刘春晓,刁金玲,周志强[7](2019)在《农药类内分泌干扰物对无尾两栖动物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药类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威胁。无尾两栖动物因其处于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的过渡阶段,在食物链中具有重要位置,同时也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美国环保局(USEPA)识别和评估化合物影响的常见模式生物。因此开展农药类EDCs对无尾两栖动物影响的研究可进一步评价农药的生态风险,有助于全面认识农药类EDCs。本文综述了农药类内分泌干扰物对无尾两栖动物甲状腺及性腺干扰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研究农药类EDCs对无尾两栖动物影响的深远意义,旨在为全面的农药生态风险评价及为农药安全性评价体系引入更加全面、科学的试验方法和评价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姚鸿州[8](2019)在《三种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近年来杀菌剂,尤其是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杀菌剂获得快速发展。杀菌剂在长期使用后可能有残留物迁移到水体环境,有必要就其对水生生物的潜在风险进行研究。SDHI类杀菌剂对鱼类具有潜在的毒性,然而关于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和机制的信息还很有限。鉴于此,本文通过应用斑马鱼胚胎和成鱼作为模式生物开展SDHI类杀菌剂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的水生生物毒性实验,探讨它们对非靶标生物斑马鱼的潜在毒性和作用机制。(1)通过96小时急性暴露试验,揭示这三种杀菌剂导致斑马鱼胚胎产生形态变化,孵化失败和死亡。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对胚胎孵化抑制的96小时半数效应浓度值分别是0.039,0.21和3.41 mg/L,对胚胎的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值分别是0.041,0.24和3.69 mg/L。(2)通过急性发育毒性试验,揭示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多个方面造成影响。(1)干扰胚胎发育相关基因bmp2b,gh1,ghra和igf1的表达,导致仔鱼体长较短。(2)干扰仔鱼ATP,NO,NOS,CaN,AChE和EPI,影响胚胎的自主运动和仔鱼的自由运动。(3)干扰心脏发育相关基因cyp26a1和myh7的表达,扰乱心跳速率。(4)干扰仔鱼细胞凋亡相关基因apaf1,baxa,bbc3,bcl2a,casp3a,caspb和tp53,诱导细胞凋亡。(5)影响仔鱼中抗氧化标志物CAT,GST,POD和SOD的活性以及GSH含量,引起ROS和MDA含量增加。(6)抑制仔鱼中SDH活性。(7)对仔鱼中T4和T3含量产生干扰。(8)干扰仔鱼先天免疫相关基因ccl34a.4,cxcl18b,ifnphi1,il6,il6r,loxa,nos2a和tnfa的表达。(3)通过对成年斑马鱼的4天急性毒性试验和7天暴露后检测氧化应激相关指示物,探讨这三种杀菌剂急性暴露对成鱼生存和氧化应激的影响。(1)急性暴露影响成鱼的形态和运动,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对成鱼的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值分别为0.065,0.33和2.60 mg/L。(2)7天毒性暴露影响成鱼中抗氧化标志物CAT,GST,POD和SOD的活性以及GSH的含量,引起MDA含量增加。(4)通过对成年雌性斑马鱼的30天慢性暴露试验,探讨这三种杀菌剂对雌鱼的慢性毒性效应。试验表明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的30天暴露对成年雌鱼的氧化应激,内分泌,神经系统,能量代谢和肠道组织形态造成影响。(1)影响雌鱼中抗氧化标志物CAT,GST,POD和SOD的活性以及GSH含量,引起MDA含量增加。(2)引起T4含量升高,T3含量下降。(3)导致T,E2含量下降。(4)诱导NO,NOS,CaN和EPI增加,抑制ATP和AChE活性。(5)抑制SDH活性。(6)引起肠道绒毛损伤。综上,SDHI类杀菌剂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对斑马鱼胚胎和成鱼均表现出毒性。在本文中其毒性主要表现为急性致死、发育抑制、诱导氧化应激、神经毒性、内分泌干扰和肠道损伤等。因此,这类杀菌剂对水生生物的潜在毒性可能通过多种途径表现出来,它们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影响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季文瑶[9](2019)在《甲状腺激素调控牙鲆仔鱼感光系统发育的分子网络研究》文中认为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典型的变态鱼类。变态期间,右眼迁移至鱼体左侧并且生活习性由浮游性转变为底栖性生活,导致其感光系统发生改变已适应生态变化。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TH)在牙鲆变态过程中具有关键的调控作用,通过甲状腺素受体(thyroid hormone receptor,TR)诱导加快仔鱼的变态。此外,MicroRNA(miRNAs)也是其变态中的重要调控因子,并且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控,其中miR-124/96/182/183是脊椎动物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因子。牙鲆视蛋白(Opsin)基因主要包括Rhodopsin、Red opsin、Green opsin、Blue opsin和UV opsin,是一类含有350个氨基酸残基的跨膜蛋白,主要功能是与生色团构成视色素,调节鱼类对外界光环境的适应,是生物体接受外部信息的重要途径。为了探讨在牙鲆变态期间TH、miRNAs、opsin三者如何调控牙鲆仔鱼感光系统的发育,本研究首先通过荧光RT-PCR技术检测牙鲆视蛋白基因在仔鱼早期发育的表达水平,初步筛选受TH调控的视蛋白基因;然后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该视蛋白启动子调控区的作用元件以及TRE结合位点,构建报告基因载体与TRαA表达载体共转染293T细胞,验证其是否受TRαA的调控;最后通过miRNAs靶基因验证实验验证miRNAs对该视蛋白的转录后调控水平,初步揭示TH、opsin、miRNAs三者在牙鲆感光系统发育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更为牙鲆变态发育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1.视蛋白基因在牙鲆早期变态发育中表达差异的分析本实验中以牙鲆为实验材料,通过荧光RT-PCR检测了牙鲆视蛋白基因在成鱼各组织、变态发育各时期的表达情况以及甲状腺激素和硫脲对其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牙鲆视蛋白基因在成鱼各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但均在眼睛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五个视蛋白基因在变态发育期间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Rhodopsin、Red opsin和UV opsin的表达量从17dph开始逐渐升高并在28dph到达峰值,变态后期逐渐下降;Green opsin表达量则在变态前期24dph时最高,随着变态的进行表达量逐渐下降;而Blue opsin表达量从17dph逐渐升高直到变态后期32dph达到最高值,随后逐渐下降且41dph变态结束表达量仍显着高于变态初期。TH、TU处理变态期仔鱼的结果显示:在TH、TU的作用下,Rhodopsin、Green opsin和UV opsin均受到不同程度无规律的上调或抑制,但外源性TH对Red opsin、Blue ospin的调控明显,具有显着的正向调控作用,而TU则对Red、Blue opsin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拯救实验进一步验证TH对Red opsin、Blue ospin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TU组仔鱼完成变态后Red opsin表达量降低,Blue opsin表达量升高,表明TH可以调控Red opsin和Blue opsin的表达。2.TRαA受体对Red opsin和Blue opsin视蛋白调控关系的验证本实验中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Red opsin和Blue opsin的启动子调控区的元件以及转录因子TR的结合位点-甲状腺激素应答元件(TRE),通过PCR扩增的方法克隆视蛋白基因的启动子调控区序列,分别连接到无启动子的pGL3-basic载体中构建pGL3-basic-Red opsin和pGL3-basic-Blue opsin重组质粒,与内参质粒pRL-TK,p3×flag-TRαA表达载体共转染293T细胞,检测其荧光素酶活性。结果显示:只转染重组质粒和内参质粒的荧光素酶活性均高于空载体转染组,表明均具启动子活性。pGL3-basic-Red opsin、pGL3-basic-Blue opsin和过表达载体p3×flag-TRαA共转染组的荧光素酶活性分别是对照组的1.25倍和1.95倍。为进一步验证在T3刺激作用下,TRαA是否可以促进Red opsin和Blue opsin的转录,在转染239T的过程中外源性添加终浓度为75nM的T3溶液并设置实验对照组。结果显示:在T3的刺激作用下,pGL3-basic-Red opsin、pGL3-basic-Blue opsin分别和过表达载体p3×flag-TRαA共转染组的荧光素酶活性均显着生高;并且与未加T3组相比,活性分别增加0.4倍、2倍。表明Red opsin、Blue opsin受TRαA的调控,但对Blue opsin的调控作用更强,其可能通过T3-TRαA-Blue opsin的甲状腺激素调控通路进行的。3.miR-124/96/183/182的靶基因预测与验证本实验中通过靶基因验证的方法验证miRNAs对感光系统相关基因转录后水平的调控。首先利用靶基因在线预测网站预测miR-124/96/183/182的靶基因,并筛选出与感光系统发育相关的基因Red opsin、Blue opsin、Otx2,克隆这三个基因的3’UTR区序列,连接到pmir-GLO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转染293T细胞系检测荧光素酶活性,结果显示,pol-miR-124能够靶向负调控Blue opsin、Otx2基因的表达,pol-miR-182则靶向负调控Blue opsin基因。表明pol-miR-124/182可以对Blue opsin、Otx2进行转录后调控。总之,本研究分析了五个视蛋白在牙鲆各组织和发育时期的表达谱,以及外源甲状腺激素对视蛋白在牙鲆变态时期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启动子报告基因实验验证了在T3的作用下,Red opsin、Blue opsin受TRαA的调控;最后通过靶基因验证实验了pol-miR-124的靶基因Blue opsin、Otx2,pol-miR-182的靶基因Blue opsin,初步探讨了TH、opsin以及miRNAs三者在牙鲆感光系统发育中的相互作用关系,为牙鲆变态发育机制的提供新的基础性资料。

杜琼霞[10](2019)在《典型双酚A类污染物对黑斑蛙蝌蚪发育及成蛙雄性生殖毒效应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溴双酚A(Tetrabromobisphenol A,TBBPA)和四氯双酚A(Tetrachlorobisphenol A,TCBPA)是典型的持久性有毒环境污染物,主要用作阻燃剂且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中。TBBPA和TCBPA已经被证明对动物有潜在的发育毒性和生殖毒性。以TBBPA和TCBPA为目标污染物,以黑斑蛙蝌蚪为研究对象,采用体内暴露的方法,研究TCBPA与TBBPA暴露对黑斑蛙蝌蚪外部形态参数、发育阶段、甲状腺激素含量和甲状腺激素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雄性黑斑蛙为研究对象,采用体内暴露的方法,研究TCBPA与TBBPA暴露对雄性黑斑蛙精巢功能、精巢组织结构形态、精巢氧化应激指标、性激素含量、性激素合成相关基因以及性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Gosner 26期黑斑蛙蝌蚪暴露于100、250μg/L TBBPA与TCBPA 7,14和21天,黑斑蛙蝌蚪外部形态参数、发育阶段结果表明:(1)250μg/L TBBPA与TCBPA处理21天导致蝌蚪后肢长,尾长分别显着降低0.351倍与0.346倍,0.110倍与0.099倍。250μg/L TBBPA与TCBPA处理21天抑制了蝌蚪的生长;(2)250μg/L TBBPA与TCBPA处理21天后蝌蚪的平均发育阶段达到Gosner 34,与对照组相比,均延迟了2个发育阶段。Gosner 26期黑斑蛙蝌蚪暴露于100、250μg/L TBBPA与TCBPA 7,14和21天,黑斑蛙蝌蚪甲状腺激素含量和甲状腺激素相关基因表达结果表明:(1)250μg/L TBBPA与TCBPA处理21天诱导蝌蚪头部T4含量显着降低了0.45倍与0.39倍。TBBPA与TCBPA对黑斑蛙蝌蚪产生甲状腺内分泌干扰作用;(2)250μg/L TBBPA与TCBPA处理21天导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TP轴)相关基因Dio2、TRα和TRβ相对表达量分别下调40.8%与24.2%、28.6%与20.9%、36.9%与25.3%。TBBPA和TCBPA通过Dio2的低水平表达限制蝌蚪脑组织产生TH,降低了激素调节的TR活性,导致了TRα和TRβ基因相对表达量降低,从而延迟了蝌蚪变态发育。雄性黑斑蛙暴露于0.001、0.01、0.1和1 mg/L TBBPA与TCBPA 14天,雄性黑斑蛙精巢功能、精巢组织结构形态以及氧化应激指标结果表明:(1)与相应对照组相比,1 mg/L TBBPA与TCBPA处理组精子活力、精子数量分别显着降低了10.3%与29.3%、51.5%与46.9%,1 mg/L TBBPA与TCBPA处理导致精子畸形率分别显着增加了39.7%与54.9%;(2)与相应对照组相比,1 mg/L TBBPA与TCBPA导致精巢组织ROS水平分别显着降低了21.17%与20.31%,1 mg/L TBBPA与TCBPA导致MDA、GSH含量分别显着下降了39.7%与9.36%、44.7%与37.7%;相关抗氧化酶CAT、GSH-PX活性分别显着降低了33.42%与24.29%、58.47%与41.93%,1 mg/L TBBPA与TCBPA导致抗氧化酶T-SOD活性显着增加了68.31%与43.35%,TBBPA与TCBPA导致ROS水平降低,并破坏了黑斑蛙精巢抗氧化系统稳态,表现出抗氧化特征;(3)HE染色结果发现TBBPA与TCBPA处理导致精子颈部肿胀,尾部异常凝集和缺失,溶酶体增多,大量液泡产生等;(4)透射电镜结果发现精子出现异常的液泡,生精细胞排列紊乱、分散脱落等情况。雄性黑斑蛙暴露于0.001、0.01、0.1和1 mg/L TBBPA与TCBPA 14天,雄性黑斑蛙精巢性激素含量、性激素合成相关基因以及性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结果表明:(1)TBBPA与TCBPA诱导血清中T和E2激素含量显着增加,诱导LH和FSH含量显着降低,其中1 mg/L TBBPA与TCBPA处理血清中T、E2含量显着增加了72.16%与10.19%、24.29%与8.48%,1 mg/L TBBPA与TCBPA诱导血清中LH、FSH激素含量显着降低了42.83%与86.8%、26.67%与8.02%;扰乱了内分泌系统,导致精子形成障碍;(2)1 mg/L TBBPA与TCBPA导致性激素合成相关基因CYP11A1、CYP17A1和CYP19A1表达量分别显着上升了33.06%与89.24%、31.77%与8.71%、57.18%与26.04%;HSD17B3表达量显着下降了64.6%与50.7%,破坏了下丘脑-垂体-性腺(HTG轴)信号通路。TBBPA和TCBPA通过下调黑斑蛙精巢中HSD17B3的基因表达量反而增加了T的合成,通过上调CYP19A1的基因表达量增加了E2的合成;(3)1 mg/L TBBPA与TCBPA导致性激素受体基因AR表达量分别显着下降了84.55%与60.10%,ESR1表达量显着上升了65.2%与61.79%。TBBPA和TCBPA通过AR、ESR1基因表达异常引起黑斑蛙精巢内分泌紊乱,影响其精子形成,造成了严重生殖毒性。综上所述,TBBPA和TCBPA抑制蝌蚪后肢长、尾长的增长,延迟发育阶段,诱导甲状腺激素分泌紊乱以及HTP轴相关基因Dio2、TRα和TRβ表达异常,干扰了甲状腺内分泌系统,造成蝌蚪发育延迟。TBBPA和TCBPA导致精子形成障碍,造成精巢组织病理学损伤,破坏黑斑蛙精巢抗氧化系统稳态,诱导激素分泌紊乱,造成了严重生殖毒性。本研究结果为TBBPA和TCBPA对两栖动物种群的毒性作用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和理论依据。

二、Thyroid hormone induced apoptosis during amphibian metamorphosi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yroid hormone induced apoptosis during amphibian metamorphosis(论文提纲范文)

(1)有机氯农药介导的内分泌干扰相关不良结局通路(AOP)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有机氯农药
2 有机氯农药的内分泌干扰机制
    2.1 有机氯农药对雌性生殖系统的毒性
    2.2 有机氯农药对雄性生殖系统的毒性
3 有机氯农药介导的内分泌干扰AOP路径
    3.1 内分泌干扰物相关的AOP路径
    3.2 与雌性生殖系统相关的AOP路径
    3.3 与雄性生殖系统有关的AOP路径
4 展望

(2)虎纹蛙表型变异的温度和芳香化酶抑制剂影响及性腺转录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重要环境因子对两栖动物表型可塑性的影响
        1.1.1 温度
        1.1.2 环境激素
        1.1.3 其他因子
    1.2 两栖动物表型可塑性响应的分子机制
        1.2.1 两栖动物表型可塑性分子机制概述
        1.2.2 两栖动物性别表型发育的分子机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环境温度对虎纹蛙蝌蚪生长发育、性别表型和繁殖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蝌蚪的采集和处理
        2.2.2 数据测量
        2.2.3 数据统计
    2.3 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温度和来曲唑浓度对虎纹蛙蝌蚪变态、生长、运动和性比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蝌蚪的采集和处理
        3.2.2 数据测量
        3.2.3 数据统计
    3.3 结果
    3.4 讨论
第4章 虎纹蛙性腺转录组的重新组装与分析:性别发育相关基因的鉴定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品采集和处理
        4.2.2 RNA提取、文库构建和测序
        4.2.3 测序序列的从头组装
        4.2.4 功能注释和差异表达基因(DEGs)
        4.2.5 GO富集分析
        4.2.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4.2.7 实时定量PCR(qRT-PCR)
    4.3 结果
        4.3.1 睾丸、卵巢解剖观察及组织学分析
        4.3.2 序列分析与装配
        4.3.3 功能注释和表达分析
        4.3.4 差异基因富集分析
        4.3.5 qRT-PCR结果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3)非繁殖季花背蟾蜍自我维持策略对环境重金属胁迫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无尾目面临的环境胁迫
    1.2 自我维持对环境胁迫的响应
    1.3 自我维持与繁殖的权衡
    1.4 繁殖对策对环境胁迫的响应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研究样地和研究对象
    2.3 实验样本的采集、处理和测量
    2.4 样品的检测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两地重金属浓度差异
    3.2 重金属胁迫对自我维持的影响
    3.3 重金属胁迫对性腺生长发育的影响
    3.4 重金属富集、自我维持和性腺生长发育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3.5 自我维持指标与性腺生长发育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环境重金属胁迫对花背蟾蜍体内重金属富集特征的影响
    4.2 自我维持和性腺生长发育对长期环境重金属胁迫的响应
    4.3 环境重金属胁迫下自我维持和性腺生长发育随年龄的变化
    4.4 环境重金属胁迫下自我维持与性腺生长发育的相关性
    4.5 白银高龄雌性花背蟾蜍自我维持的能量投入的变化
    4.6 雌性和雄性个体能量分配策略的差异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4)蜕皮激素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调控昆虫变态发育和易化扩散进入细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 激素调控昆虫变态发育
    2 20E作用的分子机制
        2.1 蜕皮激素及其对蜕皮变态的调控
        2.2 20E基因组信号途径
        2.3 20E非基因组信号途径
        2.4 20E的运输方式
    3 存在的科学问题,研究方案和意义
第二章 蜕皮激素竞争结合多巴胺/蜕皮激素受体抑制鳞翅目昆虫取食并促进化蛹的研究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在20E调节下,DopEcR在大脑中高表达
        3.2 20E抑制幼虫取食,DA参与幼虫取食
        3.3 干扰DopEcR可以减少幼虫进食并延迟化蛹
        3.4 20E拮抗多巴胺功能
        3.5 DopEcR参与20E信号途径
        3.6 DopEcR与Gαq和Gαs相互作用以调节蛋白质的磷酸化
        3.7 DopEcR结合20E的结构模拟
        3.8 DopEcR结合20E
    4 讨论
        4.1 20E与DopEcR结合导致幼虫停止进食并传导化蛹信号
        4.2 GPCR结合20E
        4.3 20E上调DopEcR表达
        4.4 多个GPCR传输20E信号
    5 结论
第三章 蜕皮激素诱导G蛋白偶联受体3形成同源四聚体传递信号并通过该受体易化扩散进入细胞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GPCR-3参与20E信号途径
        3.2 GPCR-3变态过程中表达上调
        3.3 GPCR-3干扰抑制20E诱导的化蛹、组织重塑和基因表达
        3.4 GPCR-3参与了20E诱导的快速细胞反应和蛋白质磷酸化
        3.5 20E诱导GPCR-3的磷酸化和内化
        3.6 GPCR-3结合20E
        3.7 GPCR-3以同源二聚体存在,并通过20E诱导为同源四聚体
        3.8 GPCR-3促进20E进入细胞
    4 讨论
        4.1 20E通过GPCR-3传输信号和终止信号
        4.2 多个GPCR结合20E的细胞膜受体
        4.3 20E促进GPCR-3形成同源四聚体易化20E进入细胞
        4.4 GPCR-3四聚体增加组织中20E滴度进而促进细胞凋亡
    5 结论
第四章 论文创新点总结及意义
    4.1 论文创新点总结及意义
    4.2 后期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凹耳臭蛙不同生活史阶段后肢大腿肌肉发育特征及分子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脊椎动物肌肉组织研究概述
        1.1 脊椎动物肌肉发育模式
        1.2 脊椎动物骨骼肌肌纤维的分类
        1.3 骨骼肌发育调控有关的主要基因家族
        1.4 调节骨骼肌形成的信号通路
        1.5 肌肉内脂的发育
        1.6 DNA甲基化对肌肉发育的调控研究
    2 两栖动物两性异形及后肢肌肉研究概述
        2.1 两性异形及其进化假说
        2.2 最佳运动表现与雄性繁殖适合度
        2.3 两栖动物后肢肌肉研究概况
    3 凹耳臭蛙研究概况及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3.1 凹耳臭蛙研究概况
        3.2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凹耳臭蛙体型形态生长规律研究
    1 实验动物样本获取
        1.1 饲养方法
        1.2 成体蛙样本获取
    2 实验方法
        2.1 形态数据的测量方法
        2.2 性别的鉴定方法
        2.3 骨龄鉴定方法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凹耳臭蛙的饲养结果
        3.2 性别的鉴定结果
        3.3 年龄鉴定结果
        3.4 凹耳臭蛙不同发育时期的体型指标生长规律
    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凹耳臭蛙不同发育阶段后肢大腿肌肉组织特征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与耗材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样品
    2 实验方法
        2.1 肌肉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
        2.2 蝌蚪期运动特征观测方法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凹耳臭蛙不同发育阶段后肢大腿肌肉组织形态特征
        3.2 蝌蚪期到幼蛙的运动特征
    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发育阶段后肢大腿肌肉mRNA表达谱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数据库及在线分析平台
        1.4 实验样品
        1.5 mRNA测序文库构建
        1.6 mRNA测序结果质量评估
        1.7 mRNA测序结果组装与注释
        1.8 基因表达水平和不同发育阶段后肢大腿肌肉mRNA差异表达谱分析
        1.9 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基因表达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录组测序RNA样品质量检测
        2.2 mRNA测序质量评估
        2.3 基因组装结果
        2.4 基因功能注释和分类
        2.5 不同样本基因总体表达水平相关性分析
        2.6 不同发育时期基因表达趋势聚类分析
        2.7 不同发育阶段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2.8 差异基因表达富集分析
    3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发育阶段后肢大腿肌肉DNA甲基化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样品
        1.4 减容代表亚硫酸氢盐(RRBS)测序文库构建
        1.5 上机测序与测序数据质量优化
        1.6 无参考基因组RRBS数据分析
        1.7 甲基化位点检测及分析
        1.8 全基因组平均甲基化水平
        1.9 差异甲基化和DMR-mRNA整合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DNA样品检测结果
        2.2 原始数据质量评估
        2.3 对构建的参考基因组的评估与校正
        2.4 数据比对分析
        2.5 测序深度5X时C位点的覆盖度统计
        2.6 甲基化位点检测及分析
        2.7 全基因组平均甲基化水平
        2.8 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主成分分析和在不同基因功能元件上的分布
        2.9 甲基化时间趋势分析
        2.10 差异甲基化分析
        2.11 基因甲基化和差异表达基因联合分析
    3 讨论
    本章小节
创新点及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6)α2肾上腺素受体和五羟色胺2A受体在厚壳贻贝变态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海洋无脊椎动物变态发育相关分子机制研究
    1.1 海洋无脊椎动物变态发育
        1.1.1 什么是变态
        1.1.2 海洋无脊椎动物幼虫的变态
        1.1.3 海洋幼虫的变态和发育
    1.2 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变态分子机制
        1.2.1 模式生物:果蝇
        1.2.2 两栖动物:青蛙
        1.2.3 脊索动物:海鞘
        1.2.4 节肢动物门:藤壶
    1.3 肾上腺素受体和五羟色胺受体在附着变态中的调控作用
        1.3.1 肾上腺素受体在附着变态中的调控作用
        1.3.2 5 -羟色胺受体在附着变态中的调控作用
    1.4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科学问题
        1.4.3 预期成果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肾上腺素诱导厚壳贻贝幼虫变态前后蛋白质组差异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幼虫培育与样品采集
        2.2.2 Label-free定量的实验流程
        2.2.3 PRM定量蛋白质组检测
        2.2.4 蛋白质鉴定和定量
        2.2.5 差异蛋白的功能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蛋白质数据统计分析
        2.3.2 差异蛋白分析
        2.3.3 通过GO通路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评估差异表达的蛋白质
        2.3.4 通过PRM验证差异表达的蛋白质
    2.4 讨论
第三章 厚壳贻贝α_2肾上腺素受体和五羟色胺2A受体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1.1 实验所用厚壳贻贝成贝和幼虫
        3.1.1.2 实验仪器
        3.1.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3.1.2 实验方法
        3.1.2.1 厚壳贻贝各组织及发育阶段总RNA的提取及c DNA第一链的合成
        3.1.2.2 α_2AR 和 5HT2A 基因片段扩增、克隆和测序
        3.1.2.3 序列分析
        3.1.2.4 荧光定量 PCR(RT-q PCR)
        3.1.2.5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α_2AR基因全长c DNA序列特征和系统进化分析
        3.2.2 厚壳贻贝5-HT2AR基因全长序列及其分析
        3.2.3 α_2AR基因和5-HT2AR基因在成体各组织的表达分析
        3.2.4 α_2AR基因和5-HT2AR基因在厚壳贻贝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α_2肾上腺素受体基因在厚壳贻贝幼虫变态中的作用
    4.1 实验材料
        4.1.1 厚壳贻贝幼虫
    4.2 实验方法
        4.2.1 siRNA合成
        4.2.2 siRNA电转染厚壳贻贝眼点幼虫
        4.2.3 荧光定量PCR检测α_2AR基因变化
        4.2.4 眼点幼虫变态实验
        4.2.5 眼点幼虫存活率实验
        4.2.6 数据处理
    4.3 实验结果
        4.3.1 siRNA电穿孔转染效果
        4.3.2 幼虫变态
        4.3.3 幼虫存活率
    4.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三种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农药对水体环境的污染
    1.3 农药对水生生物的毒性
    1.4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
        1.4.1 概述
        1.4.2 苯并烯氟菌唑
        1.4.3 吡唑萘菌胺
        1.4.4 氟唑环菌胺
        1.4.5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毒理学研究情况
    1.5 斑马鱼及其胚胎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1.5.1 水生模式生物斑马鱼
        1.5.2 斑马鱼在水生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6 课题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三种杀菌剂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斑马鱼的培养
        2.3.2 斑马鱼胚胎的获取
        2.3.3 胚胎急性暴露试验
        2.3.4 统计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胚胎形态
        2.4.2 胚胎孵化
        2.4.3 胚胎存活率
    2.5 小结
第三章 三种杀菌剂对斑马鱼胚胎的发育毒性及机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斑马鱼的培养与胚胎的获取
        3.3.2 仔鱼体长
        3.3.3 胚胎运动
        3.3.4 胚胎心脏
        3.3.5 胚胎细胞凋亡
        3.3.6 胚胎氧化应激
        3.3.7 胚胎琥珀酸脱氢酶
        3.3.8 胚胎甲状腺激素
        3.3.9 胚胎免疫相关基因
        3.3.10 统计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仔鱼体长
        3.4.2 胚胎运动
        3.4.3 胚胎心脏
        3.4.4 胚胎细胞凋亡
        3.4.5 胚胎氧化应激
        3.4.6 胚胎琥珀酸脱氢酶
        3.4.7 胚胎甲状腺激素
        3.4.8 胚胎免疫相关基因
    3.5 小结
第四章 三种杀菌剂对斑马鱼成鱼的急性毒性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斑马鱼的培养
        4.3.2 成鱼急性致死试验
        4.3.3 成鱼氧化应激
        4.3.4 统计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成鱼存活率
        4.4.2 成鱼氧化应激
    4.5 小结
第五章 三种杀菌剂对斑马鱼成年雌鱼的慢性毒性及机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斑马鱼的培养
        5.3.2 雌鱼慢性暴露试验
        5.3.3 雌鱼氧化应激
        5.3.4 雌鱼甲状腺激素
        5.3.5 雌鱼性激素
        5.3.6 雌鱼神经系统
        5.3.7 雌鱼琥珀酸脱氢酶
        5.3.8 组织病理学观察
        5.3.9 统计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雌鱼氧化应激
        5.4.2 雌鱼甲状腺激素
        5.4.3 雌鱼性激素
        5.4.4 雌鱼神经系统
        5.4.5 雌鱼琥珀酸脱氢酶
        5.4.6 雌鱼肠道组织形态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甲状腺激素调控牙鲆仔鱼感光系统发育的分子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牙鲆的研究概述
    2.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激素受体的研究概述
        2.1 甲状腺激素
        2.2 甲状腺激素受体
    3 感光系统的研究概述
        3.1 视网膜的结构
        3.2 转录因子调控感光细胞分化
        3.3 视蛋白的研究概述
    4.MicroRNA研究概述
    5.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视蛋白基因在牙鲆变态过程中表达差异的分析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1.1 样品采集
        1.1.2 实验试剂
        1.1.3 相关试剂配置
        1.1.4 主要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总RNA的提取
        1.2.2 牙鲆总RNA的逆转录
        1.2.3 PCR引物设计及合成
        1.2.4 荧光定量PCR
        1.2.5 数据分析
        1.2.6 牙鲆视蛋白基因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1.3 实验结果
        1.3.1 牙鲆视蛋白基因进化树分析
        1.3.2 视蛋白基因在牙鲆成鱼组织中的表达
        1.3.3 视蛋白基因在牙鲆变态过程中的表达水平
        1.3.4 外源性TH、TU对牙鲆变态期间视蛋白表达的影响
        1.3.5 视蛋白基因在拯救实验中的表达
    1.4 讨论
第二章 TRαA受体对Red opsin和Blue opsin视蛋白调控关系的验证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相关实验试剂配置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启动子调控区的预测分析
        2.2.2 重组报告载体的构建
        2.2.3 细胞培养与转染实验
    2.3 实验结果
        2.3.1 启动子预测
        2.3.2 重组报告载体的构建
        2.3.3 启动子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2.4 讨论
第三章 miR-124/96/183/182的靶基因预测与验证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miR-124/96/182/183靶基因预测
        3.2.2 引物设计
        3.2.3 双荧光报告载体构建
        3.2.4 靶位点验证
    3.3 实验结果
        3.3.1 靶基因重组载体的构建
        3.3.2 靶基因验证
    3.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10)典型双酚A类污染物对黑斑蛙蝌蚪发育及成蛙雄性生殖毒效应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双酚A类污染物概述
        1.2.1 双酚A类污染物来源与应用
        1.2.2 双酚A类污染物的理化性质
        1.2.3 双酚A类污染物在多介质环境中的分布
    1.3 双酚A类污染物的毒效应
        1.3.1 发育毒性
        1.3.2 生殖毒性
        1.3.3 免疫毒性
        1.3.4 神经毒性
    1.4 本文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TBBPA与TCBPA对黑斑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胚胎的获取与蝌蚪的饲养
        2.2.3 暴露实验
        2.2.4 蝌蚪体长、尾长、体重和后肢长的检测
        2.2.5 蝌蚪发育阶段的统计
        2.2.6 统计方法
    2.3 结果
        2.3.1 TCBPA与TBBPA对黑斑蛙蝌蚪生长的影响
        2.3.2 TCBPA与TBBPA对黑斑蛙蝌蚪发育阶段的影响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TBBPA与TCBPA对黑斑蛙蝌蚪生长发育影响的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胚胎的获取与蝌蚪的饲养
        3.2.3 暴露实验
        3.2.4 甲状腺激素T3和T4 的测定
        3.2.5 HTP轴涉及的相关基因表达的测定
        3.2.6 统计方法
    3.3 结果
        3.3.1 TCBPA与TBBPA对黑斑蛙蝌蚪甲状腺激素T3和T4 的影响
        3.3.2 TCBPA与TBBPA对Dio2和Dio3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3.3.3 TCBPA与TBBPA对TRα和TRβ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TBBPA与TCBPA对雄性黑斑蛙精巢功能及组织学损伤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实验动物及处理
        4.2.3 精子数量、活力和畸形率分析
        4.2.4 精巢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4.2.5 精巢组织形态学观察
        4.2.6 精巢氧化损伤相关指标的测定
        4.2.7 统计方法
    4.3 结果
        4.3.1 精子数量、活力与畸形率分析
        4.3.2 生精支持细胞微结构观察
        4.3.3 精巢组织形态学的观察
        4.3.4 对精巢组织氧化损伤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TBBPA与TCBPA对雄性黑斑蛙生殖内分泌干扰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材料
        5.2.2 实验动物及处理
        5.2.3 血清中激素含量的测定
        5.2.4 精巢中生殖相关基因表达的测定
        5.2.5 统计方法
    5.3 结果
        5.3.1 血清中激素水平的分析
        5.3.2 CYP11A1、CYP17A1、HSD17B3、CYP19A1 性激素合成基因表达
        5.3.3 雄激素受体AR与雌激素受体ESR1 基因表达
    5.4 讨论
    5.5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Thyroid hormone induced apoptosis during amphibian metamorphosis(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机氯农药介导的内分泌干扰相关不良结局通路(AOP)的研究进展[J]. 李子璇,杨雪葳,任利翔,蔡磊明. 农药, 2021(10)
  • [2]虎纹蛙表型变异的温度和芳香化酶抑制剂影响及性腺转录组学分析[D]. 唐韵.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非繁殖季花背蟾蜍自我维持策略对环境重金属胁迫的响应[D]. 孙昊. 兰州大学, 2021(09)
  • [4]蜕皮激素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调控昆虫变态发育和易化扩散进入细胞的研究[D]. 康新乐. 山东大学, 2020(08)
  • [5]凹耳臭蛙不同生活史阶段后肢大腿肌肉发育特征及分子调控[D]. 疏义林. 安徽师范大学, 2020
  • [6]α2肾上腺素受体和五羟色胺2A受体在厚壳贻贝变态中的作用[D]. 陈珂.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7]农药类内分泌干扰物对无尾两栖动物影响的研究进展[J]. 刘蕊,刘春晓,刁金玲,周志强. 农药学学报, 2019(Z1)
  • [8]三种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研究[D]. 姚鸿州.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9]甲状腺激素调控牙鲆仔鱼感光系统发育的分子网络研究[D]. 季文瑶.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10]典型双酚A类污染物对黑斑蛙蝌蚪发育及成蛙雄性生殖毒效应机理的研究[D]. 杜琼霞.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甲状腺激素在两栖动物变态过程中诱导细胞凋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