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难之际显身手——北京赛生药业有限公司(论文文献综述)
王晋丽[1](2020)在《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伦理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任何商业辉煌都离不开商业伦理,不同文化孕育了不同商业伦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强调个人修养、重视团结合作,强调较强的责任意识和诚信经营、正确的义利观等观点使中国商人深受影响,形成了为世人称道的商业精神,明清时期的晋商与徽商即是典型代表。晋商在商界活跃了500多年,足迹不仅遍及国内各地,还出现在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执商界之牛耳”,在明清商业文明史上独放异彩,完全可以与世界着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犹太商人相媲美。徽商与晋商齐名,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曾活跃在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外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无徽不成商叫遍天下。晋商与徽商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并享誉海外,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晋商与徽商在中国历史上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其伦理方面的建树及对后世的影响更是值得深入探究的。特别是其中渗透的儒商精神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企业家精神不谋而合,显示出国人的大智慧。本文拟梳理两者在商业领域所表现出的伦理异同,通过深刻阐释晋商与徽商的管理伦理、义利观、诚信观及教育伦理观及其所蕴含的丰富儒商精神,以期揭示我国现代商业发展的伦理规范机制和道德价值体系。本文内容由绪论、七章主体部分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晋商与徽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进一步明晰了研究思路与方法,指出本文研究难点与创新。第一章论述了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伦理的形成基础。主要从晋商与徽商伦理形成的社会背景集中体现----“开中折色制”分析了晋商与徽商伦理形成的社会政治背景,揭示了晋商与徽商贾儒互动的价值取向;从地域环境相同点---地少人多分析了晋商与徽商自强不息的共同伦理基础,而地处边境使晋商从一开始就具备精明朴实的伦理特征,徽商四面环山,相对闭塞造就了其保守灵动的伦理底色;传统儒家文化是晋商与徽商的伦理基石,而“关公文化”是晋商伦理“义”的基础,“程朱理学”则是徽商伦理“儒”的根基;晋商个性特征表现出的外向明事使晋商伦理具有开拓进取的表征,徽商内敛明理的个性特征塑就了其自守向儒的伦理特点,而中华民族特有的重群体的精神使晋商与徽商伦理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第二章论述了晋商与徽商的贾儒观异同。贾儒互动是晋商与徽商官商关系的共同点,在此基础上晋商与徽商各有特色。晋商一心以商为职业,奉行“优则商”的贾儒观,徽商虽然是商人,但这是其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商只是其“齐家”的手段,实质上还是奉行“优则仕”信条。两者在官商关系选择上的异同,对现今企业有很大的启示。作为商人和政府,怎样处理好官商关系,关系着商业是否能长久发展。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构建“亲清”和谐政商关系完美诠释了政商间应有的格局。贾儒相通,政商良性互动,商人应具备独立人格,健全制度,政商“亲清”,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商畸形发展现象。第三章论述了晋商与徽商管理伦理的异同。总体上两者都奉行“情义结合”团结商帮的伦理规范,在人才选拔、商业激励及具体管理实践中践行仁爱信达、重德公正、情义并重的伦理表征,体现了管理中的人文气息。受传统影响,晋商以“地缘义”团结商帮,其人才激励机制中体现了同心同德,晋商独创的一系列管理制度践行了其“信和合一”伦理,创新意识强。而徽商则以“血缘情”聚集同宗同族进行商业活动,宗族管理体制也移植到商业管理,自然宗族伦理特征在徽商商业管理中比较浓厚。徽商管理中突出体现了责任意识及向仁重礼的特征。晋商与徽商重视人才、管理中激励机制体现的人才价值观及重视人文关怀等伦理思想对现代企业深层次发展有借鉴意义。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而在现代企业如何处理好管理中人的能动性等,势必需要伦理道德规范参与其间,发挥作用。晋商与徽商不囿于传统,实事求是,特别是晋商伦理中体现的创新意识值得现代企业借鉴,晋商与徽商在管理过程中的人才激励、凝聚向上等伦理内核是企业发展的宝贵经验。第四章论述了晋商与徽商义利观的异同。见义思利是晋商与徽商在义利观上共同的态度。介于两者在义利重心及求义追利态度方式上的不同,晋商与徽商秉持了不同的义利观。晋商遵循“利以义制”,“义以为上,以义制利,利而不污”贯穿于整个晋商义利实践;而徽商则是“义中取利”,“义利相通,以义取利,利而通德”是徽商义利实践的集中体现。毋庸置疑,商业发展不追求利,商业无法存续,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晋商与徽商在追利的道路上采取不同方式,其中渗透的伦理内涵使两者在商界造成不同印象,对现代商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归根结底,以义通利才是现代商业发展的双赢之路,在商业发展道路上如何平衡义与利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商业发展成败与企业声誉。晋商与徽商特别是晋商将“义”作为获利必须遵循的原则,符合中华民族传统义利观,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也是现代企业获利过程中必须考量的道德准则之一。第五章论述了晋商与徽商诚信观的异同。诚信是商业发展中的无形资本,晋商与徽商把诚实守信作为了双方共同恪守的道德准则,徽商的诚信较晋商更是一种自律理性和道德精神。遵循信誉第一,以信立足,以诚取胜,晋商把诚信作为了信用卡来获取商业利益,诚实不虚是晋商诚信观的集中体现。而诚实不欺则是徽商诚信观的集中体现。信实等价,诚恳不欺,至诚无私,徽商真正把诚信深入人心。在现代社会,应然之诚是现代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无论是商业发展还是社会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基于自律理性的诚信观是当前和谐社会追求的道德实践。第六章论述了晋商与徽商的教育伦理。晋商与徽商虽然不是教育家,但晋商与徽商中一些有识之士特别注重教育,有的直接办教育,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教育、家庭成员的教育,折射出教育伦理。受传统文化影响,尊师重道、务实求真是晋商与徽商教育活动中共同遵守的伦理规范。但晋商教育遵循注重实用的工具导向,与“学而优则商”具有高度一致性,徽商教育中秉持本真向儒的价值导向,同样与“学而优则仕”一致。晋商与徽商教育伦理中遵循本真发展,同样不失为当前教育典范。第七章承接晋商与徽商伦理异同,结合当代社会发展,论述了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伦理的当代启示。晋商与徽商伦理贾儒观印证了亲清和谐政商关系的正确合理性;晋商与徽商管理伦理中的重“人”规“制”仍是现代商业发展应遵循的伦理原则;晋商与徽商伦理中义利通德价值导向是现代商业长久发展的法宝;而晋商与徽商伦理中蕴含的“德性-契约”诚信伦理是现代商业生存发展之根基;晋商与徽商教育伦理中体现的本真发展使人为人,不失为现代社会教育之价值追求。结语部分进一步概括了晋商与徽商伦理异同之缘由,凝练其伦理精华,揭示其局限性,特别对其殊途同归---最终都未能逃脱商业衰败的原因进行再反思,以期为现代商业发展所借鉴。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市井画卷中浓墨重彩书华章。贾儒观异同成为其管理伦理、义利观、诚信观及教育伦理异同的底色,形成了各自具有鲜亮文化特色的商业伦理,成为明清时期商界最有历史意义的主流力量。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几乎同起同落的经商历程带给我们太多的思考,除了历史与时代的局限外,其伦理虽各有千秋,但最终殊途同归,这也许是晋商与徽商兴衰的深层次原因,对当代商业发展有深刻的启示。
刘青山[2](2020)在《央企“战疫”纪实》文中指出面对危难,中央企业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急难险重,首战用我,用我必胜!2020年2月8日,元宵节。武汉"封城"已经16天。黄鹤无语矗立,大江默默东流。那些本该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繁华胜地:江汉关、武汉江滩、长江大桥、户部巷、东湖、光谷广场、楚河汉街……门可罗雀、长风萧萧。这个元宵节,武汉的人民经历着刻骨铭心的创伤,驰援武汉的队伍心急如焚。此刻,这座九省通衢
赵国权[3](2017)在《社会大变局中的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两宋处于轴心后时代的一个社会大变革、大转型期,不仅深刻影响到当时的政治经济生态,也辐射到宋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更是对处于弱势群体的女子的教育生活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依据社会角色理论,运用大史料观及多学科视角,从自然、家庭、社会三个维度,对两宋女子各类角色的教育生活进行微观分析和深度描述,从中可以看到:在一个趋向理性、开放、包容的社会生活业态下,女子的教育生活亦呈现出多元、向上、自觉、自主之态势,在中国社会生活及教育生活史上可谓独领风骚。如此,其研究既可提升及丰富两宋女子教育理论,又能还原逼近真实的两宋女子教育场景,从中发现教育生活传承的历史轨迹,打通教育史与生活史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拓展女子教育史研究新领域。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论及选题缘由,即女子在教育史学中的边缘化、从生活史角度对两宋女子教育再解读、史学研究的生活转向等。对两宋女子教育史料分为文本、非文本两类进行系统梳理,对前辈研究成果进行学术回顾分析,大致划为三个发展阶段:即从酝酿走向局部或断续关注、从局部或断续关注通向整体研究、从整体研究迈向纵深研究。第二部分“社会大变局:女子教育生活的催化剂”,以社会大变局必然导致社会生活的吐故纳新为前提,从文化变迁与下移、制度建构与人文关怀、社会生活开放与交融、民族间的交融与冲突等几个方面,来阐释生成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的多元背景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第三部分“作为自然人的女子教育生活”,女子作为自然独立的个体,在其生存过程中必然要学会借助各种资源来满足衣食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与此同时,社会也会对其生存空间及行为予以规范,即通过性别规训、身体塑造以及成年礼等,使之合乎社会公众的角色期待。她们也会通过自身及生活体验,来感悟生死及生命之重。第四部分“作为家庭人的女子教育生活”,女子一生要经过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等多次重要的家庭角色建构。为人女,要接受入则孝父母、出则友爱兄弟姐妹之教,使为“孝女”;为人妻,要接受柔顺、不妒、相夫、守节之教,使为“贤妻”;为人母,要接受如何胎教及教子女识字、读书、交友、择业、为官等,使为“良母”;为人媳,要接受孝公婆、和娣姒、睦邻里及经营家庭产业之教,使为“顺妇”。她们忍辱负重,以其大爱及智慧,极力维系着家庭的稳定与和谐。第五部分“作为社会人的女子教育生活”,女子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既复杂又不固定,从社会对各种角色期待的共性上,分为五个方面加以解读,即在濡化中施与道德规训、在阅读中涵养知识、在做学中养成生存技艺、在与各层人士交往中丰富社会阅历、在信奉佛道中找寻寄托并超越自我。尤其她们在受教的同时,也在扮演着施教者的角色,以己所学及所能来回报家人和社会。第六部分“回馈大变局:女子教育生活样态与检视”,大变局中的文明理性开国与治国气象,使得女子教育生活也呈现出多元、开放之态势,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教育在生活中漫步,以角色引领生活,旨在学会如何生活;伴随教育生活的时空增温,女子身体从禁锢趋向重塑,读书从内闱步入学堂,交往从家内移到家外,治家从“主内”到“主外”;“母教”在生活中被拓展、被深化,她们敢于担当、以教为乐、捐资助教、爱及家国之壮举,使教育生活得以精彩而完美建构;教育生活的终极呈现便是才女辈出,在诗词、书画、制造、军事、商贸、竞技、说唱乃至科举等领域均有不让须眉者。“结语”部分是对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的历史地位及影响予以定位,主要论点为:一是以两宋史视野来审视女子教育生活,可以看出:两宋理性文明的开国气象所带来的社会生活新业态,直接催生出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的多元、开放、自主之态势,成为两宋社会生活中最具活力的一大场域,也构成两宋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相比较而言,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的同一性远大于差异性;二是以中国史视野来审视女子教育生活,可以看出:两宋女子教育生活上承汉唐多有超越,下启近世,又多为元明清三代所不及,实乃中国古代女子教育生活的黄金时代;三是以世界史视野来审视女子教育生活,同样会发现:轴心前时代的文明古国,唯独中国的教育文化没有出现中断而源远流长、绵延至今,也唯独中国两宋时期的女子教育生活在同时代的世界舞台上成为领跑者,因此它不独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彭金金[4](2016)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小说的叙事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知识分子的诞生、衍化与整个现代化过程相因相契,他们作为文化生产与传承的主体,始终承担着社会价值取向、人类终极意义的建构和阐释使命。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叙事在一定意义上是作家镜像式地反观自身的行为,折射出知识分子生存状态与精神境遇的变迁。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展开,知识分子从“文化英雄”滑落至社会边缘,作家的叙事策略发生了从建构到解构的骤变,文学中呈现出一系列价值失落、欲望沉沦的儒生百态图,主题意蕴也日趋多元,叙事风格从写实走向反讽,共同构成这一时期纷繁复杂的叙事景观。90年代以来的知识分子小说叙事不仅具有自身的审美内涵与阐释价值,同时与转型期的历史文化语境、作家主体的知识分子身份意识有着内在关联,兼具文学叙事、审美价值与思想文化价值。本文立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特定的时间概念所框定的论述空间,采取审美阐释与理论剖析,史与论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首次对90年代以来的知识分子叙事进行梳理与系统研究,在认真发掘其独特审美内涵的同时,廓清错综复杂的精神症候,透视当下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绪论部分,首先对“知识分子”进行谱系式溯源,其次对20世纪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做简要回顾,最后对论题的选题依据及研究现状做详致说明;第一章主要从悬空性、犬儒性与悲剧性着手,结合重点作品,归纳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形象审美内涵的衍变特征;第二章从主题学层面,以知识分子的生存性不安、信仰危机与重续启蒙精神为主线,集中探寻知识分子小说的弑父、逃离、疯癫、欲望、虚无、救赎等主题意蕴;第三章从祛魅化的反讽叙事、多元化的叙述视角两方面深入解析,力图凸显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叙事的总体风格。
王光艳[5](2016)在《湖北当代纪录片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种独特的影像形式,纪录片担负着诸多重要功能:第一,它真实记录人类社会的历史,用直观的影像为社会的变迁留存一份珍贵的档案;第二,它通过影像传递某种思想,进而影响受众;第三,它通过文化传播,促进不同地域人们的相互了解;第四,它属于文化产业,可以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第五,纪录历史与现实,最终目的是启迪未来。作为地方纪录片的代表,湖北纪录片创作具有某种意义上的“标本”价值。一、起步较早。早在1905年,湖北人谭鑫培就参与了中国第一部舞台纪录片《定军山》的拍摄。1911年,朱连奎在武汉拍摄了辛亥革命。二、水平较高。湖北创作的纪录片屡屡斩获国内、国际大奖。三、思想活跃。湖北纪录片导演的创作思想十分活跃,既有坚持传统的一面,也有部分思想引起诸多的争议。四、产业待兴。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部分,湖北纪录片的振兴尚待时日。因此,研究湖北当代纪录片的发展有助于我们认识湖北地区在纪录片创作中的成就,也有利于我们“解剖麻雀”,充分认识地方纪录片创作中的巨大能量。本文着力研究的是湖北当代纪录片,力图通过纵、横两条脉络来揭示湖北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和创作特点。整篇论文分为“绪论”、“上篇”、“下篇”、“结语”等四个部分,主干是“上篇”和“下篇”。绪论部分是全文的总体说明,也是全文逻辑思路的集中表述,说明了选题的由来、研究现状、研究方案与学术创新、有关概念的界定等问题。论文的“上篇”是湖北纪录片发展史研究,分为五章。第一章是湖北当代纪录片创作的“前史”,介绍从纪录电影的传入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湖北纪录片创作的情况。第二章到第五章分别是“十七年”、“文革”期间、新时期、多元化时期的湖北纪录片创作。按照拉斯韦尔的5w模式,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纪录片的“谁拍摄/放映”、“放映/拍摄什么”、“通过什么渠道”、“谁观看”、“产生什么效果”的考察和研究,结合世界及中国影视的发展状况横向比较,构建基于传播学视野下的湖北纪录片发展史。这是历史纵向的湖北纪录片梳理。论文的“下篇”是湖北纪录片创作研究,也分为五章。依据纪录片的主题、内容倾向等把纪录片分成五大类,即:新闻纪录片、历史文化纪录片、文献纪录片、自然科学纪录片、人文社会纪录片等,从第六章到第十章按照纪录片的类型分别论述。在具体每章论述中,分成本类型纪录片创作概貌、创作特点、个案研究、本章小结等几个方面,力图建构一个从历史到现实、从面到点的研究模式。从整体来看,“下篇”是横向的湖北当代纪录片研究。结语部分是对湖北纪录片的若干思考,包括纪录片影像介入历史的意义、地域影像纪录与社会发展、湖北纪录片创作的启迪、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关于后续研究的思考等。需要说明的是,本人竭尽所能地将有代表性的、主流的湖北纪录片基本上都搜集在文中。但是,由于湖北纪录片在不同的年代,由不同的机构和个人拍摄,数量很大,不计其数,很难收全。因此,难免有遗漏,后续的研究可弥补其不足。此外,在文末,还附录了《湖北纪录片发展大事记》和《湖北纪录片获奖作品名录(部分)》。通过这种的形式,期望读者可以很便捷地了解各个不同时期湖北纪录片的发展状况。
李志强[6](2016)在《吴中贝氏家族研究》文中指出吴中贝氏家族自明中叶迁入苏州,历数代繁衍,家族求富与求贵的努力一直延续到近代,是苏州有名的世家大族。吴中贝氏在编修家谱、建祠祭祖及建立义庄等方面不遗余力,这是吴中贝氏作为苏州望族的一个体现,也是其加强宗族凝聚力,保持其望族地位的一种手段。面临少子、早殇与绝嗣的风险与挑战,贝氏家族主要采取过继、纳妾两种途径来维持家族的衍续和发展,但族内获得功名者与平民之间在两种途径的选择上有较大的差别,这也是家族建立义庄、周济族人、协调族人之间关系的内在原因。吴中贝氏家谱在家族源流、异姓继入与女性等方面的叙述上比较尊重客观事实,在家谱编写上受传统的宗法意识影响较弱,宗族意识体现出与时俱进的一面。家谱中宣扬的价值观多是传统伦理观念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但这种世俗价值观的宣扬并无强制性,宗族组织与族人之间的控制关系相对比较松散。贝氏义庄对族人的周济主要体现在“养”与“教”两方面,对教育的资助不仅体现在科举上,对于族人经商习业也同样重视。义庄的管理到近代以来出现了民主、科学的因素,这与商人在家族中地位的提升以及他们把近代企业的管理方法引入家族管理密切相关。苏沪两地之间的家族迁徙与互动对吴中贝氏家族在近代以来的兴盛和发展影响巨大。近代上海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的确立为贝氏家族发展方向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加广阔的空间。贝氏族人通过苏沪两地家族的迁徙与互动,将上海的资本和新的观念引入苏州,一方面继续维持贝氏在苏州的地位,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苏州城市近代化的发展,而这背后都离不开家族的支持和族人之间的相互联系。
卢明福[7](2013)在《新医改背景下福建医药流通企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全国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的民生问题。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新医改”的目标:“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保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这标志着我国第三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2012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推进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规范生产流通秩序,才能统筹规划医药卫生领域改革。医药流通企业是药品流通的载体,是连接药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桥梁。医药流通体制改革,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重点与主要切入点。当前,我国医药流通市场存在流通秩序混乱、管理体制失衡、资源配置不合理等诸多弊端。因此,在完善医药流通监管机制的同时,如何进一步规范医药流通市场,促进我国医药流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探讨。本文基于新医改的背景,以福建医药流通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商品流通与市场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企业并购重组理论以及波特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方法,对影响福建医药流通企业发展的各方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了我国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药流通概况,并通过调研,对福建医药流通行业当前所存在的行业集中度低、政策变动风险大、同质化竞争等突出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了新医改以来福建医药流通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对福建省的“两票制”及其影响作了详细的描述。由此,提出了福建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策略,如实施并购与重组提升竞争力及市场份额、实施差异化策略避免同质化竞争、转变医药流通企业经营模式、建立战略联盟提升竞争力、加强合作机制、积极参与行业政策制定等。通过实施本文提出的各项发展策略,在新医改后促进医药流通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的整合,加强企业配送覆盖能力、促进企业经营模式转型,拓展药事服务、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医药流通产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黄冬秀[8](2012)在《岭南晚清民初梁纪佩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梁纪佩,岭南晚清民初小说家。梁纪佩少时曾游历吉隆埠,回国后与潘侠魂、陈颖侣、曾少谷等友人合作创办小说社,活跃于辛亥革命期间的广东文坛。辛亥革命后他隐居着述,晚年在贫病中死去。本文按创作时间的顺序对所见之梁氏小说《刘华东故事》、《岑督征西》(上卷)、《禁烟伟人林则徐》、《七载繁华梦》、《革党赵声历史》、《广东黑幕大观》、《粤东新聊斋初集》、《粤东新聊斋二集》进行梳理和考订。晚清时期,梁纪佩以小说作为改良社会之武器。辛亥革命期间,他从旁观者的角度,在小说中以中立的态度评价革命。民国建立之后,他将小说视为寄托情志的载体。在他的小说里,岑春煊是一个勇于任事的官僚形象,苏警诸是一个金钱至上的商人形象,而赵声是一个德才兼备但得不到朝廷重用的革命党人形象。梁纪佩的小说保持着简单而朴素的道德批判,既有宏观上的对整个腐朽社会风气的暴露,也有微观上对堕落家庭伦理的揭示。他的小说反映了盗匪、赌博、水灾等社会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他的小说还以粤东名人、粤东古物和粤东风情为创作的主要对象,蕴含独特的地域特征。梁纪佩及其小说在岭南文学史上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其小说艺术性的缺失也是明显的。
潘利[9](2007)在《链网互动视角下中国产业集群升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形成了众多的产业集群,2005年已经达到748个。从地域分布看,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分布较为集中;从产业分布来看,我国产业集群覆盖领域既有传统产业,如五金、服装等,也有高新技术产业,如IT、光学等。这些产业集群有力地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增长,也有力的支撑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是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重要载体。但同时应当看到,这些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多数产业集群采取粗放式的增长方式,给我国的资源、环境等带来巨大的压力,连本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现在也显得短缺了;这些产业集群创新不足,相关产业的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现象严重,在销售上主要靠价格竞争,差异化竞争不足,产品上存在相当严重的仿冒,导致我国和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欧盟等贸易纠纷不断,产权纠葛不断。这些都要求我国产业集群进行全面的升级。如何对产业集群进行升级,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有人借用产业升级的概念来定义集群升级,也有人借用全球价值链的观点来定义产业集群升级,我本人认为这些观点都有局限性,我个人认为形成促进产业集群不断升级的机制比升级本身更重要,当然,这种机制本身就应该是产业集群升级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最主要的内容,所以我定义产业集群升级就是促进产业集群形成自我升级的机制,这种机制就是链网互动,即集群建立集群创新网络和嵌入全球价值链有机结合、形成互动的机制,至于通常讲的升级,我认为是产业集群升级的结果和表现。产业集群数量众多情况千差万别,本文认为不同的产业集群升级需要不同的方式,所以对产业集群升级首先要把产业集群分为不同类型。本文把产业集群区分为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并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进一步分为外资驱动型高科技产业集群和内资驱动型的高科技产业集群。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产业集群升级的理论有两个基本理论,即区域创新网络理论和嵌入全球价值链理论。这两种理论实际上代表两个方法,即一个是求诸产业集群内部力量,另一个是求诸产业集群外部力量。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点,如果仅仅依靠其中的一个理论,就会导致产业集群陷入“网络陷阱”或“价值链陷阱”。为了避免陷入陷阱,就需要新的理论突破,本文在充分吸收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尝试提出链网互动理论来指导产业集群升级,即产业集群要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构建和完善集群创新网络,并实现集群创新网络和全球价值链互动。链网互动的动力机制有三种:即集群创新网络和购买者驱动的价值链互动,集群创新网络和生产者驱动的价值链互动,以及价值链上的集群创新网络之间的互动。因此集群升级就存在三个方向,即外资驱动的产业集群要积极构建集群创新网络,内资驱动的产业集群要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以及实现两者互动。通过对硅谷、新竹、班加罗尔的考察发现这些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升级就是链网互动的机制在起作用,从总体上看合作竞争的区域创新网络促进产业集群顺利升级,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对集群升级起着很强的推动作用,最后演化的结果是集群实现了链网互动的机制。通过对意大利和拉美国家产业集群升级的考察,发现链网互动的机制仍然起作用,在拉美,由于仅仅嵌入全球价值链,导致部分拉美国家的产业集群升级受阻。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集群链网互动机制的考察,本文也发现许多有益的启示。根据链网互动理论,对我国传统产业集群即广东专业镇和浙江部分产业集群升级进行考察,发现我国传统产业集群升级,在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网络和嵌入全球价值链方面都要进一步努力,实现链网互动的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根据链网互动理论,对外资驱动型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即东莞和昆山的升级进行考察,发现这些地区的产业集群的升级主要是积极构建集群创新网络。根据对内资驱动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即中关村的升级进行考察,发现中关村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方式不断在变化,发现中关村的链网互动方面都要强化。通过对上述三个类型的产业集群升级的考察,得出结论是实现链网互动是产业集群升级的机制也是指导方法,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实现链网互动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
陈加奎[10](2006)在《我国民营企业危机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危机管理已经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门领域。企业危机管理的精髓是在危机来临之前如何识别、防范危机的发生,危机来临时如何管理危机以及将危机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机遇。 民营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自身条件的不断变化,导致企业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变化的不和谐进而引发企业危机,这是民营企业危机形成的根源。民营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深刻把握民营企业危机形成的机理;构建民营企业危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确定和对各指标进行定量化处理;利用本文构件的指标体系对民营企业危机状态进行识别、企业危机状态发展趋势的动态评估和导致企业危机因素的诊断;紧密结合民营企业危机形成的特点,总结民营企业进行危机管理的策略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企业危机管理理论是本研究的基础,本文根据企业危机管理的性质和特点把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科学地划分为三个学派:企业危机管理过程学派、企业危机管理技术学派和企业危机管理职能学派。在对三个学派的评述过程中发现,企业危机管理的过程学派相对比较成熟;技术学派主要从财务指标进行企业危机预警,难免具有片面性和滞后性;职能学派主要从企业管理单一职能定性的对企业危机进行研究。另外,企业危机管理三个学派中都缺乏对企业危机形成机理的系统研究,只有深刻把握企业危机形成机理才能抓住企业危机发生的根源,这是企业进行危机管理的基础。 我国民营企业具有一般企业特点的同时,其自身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只有深入把握民营企业的特点才能有效分析民营企业危机形成的机理。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条件是影响企业危机形成的两大基本要素。从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的内部条件两个层面能够系统、全面的考察民营企业危机形成的机理。民营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以及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之间的动态不平衡是企业产生危机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民营企业危机形成的机理模型。
二、危难之际显身手——北京赛生药业有限公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危难之际显身手——北京赛生药业有限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1)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伦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二、晋商与徽商伦理比较研究评析 |
三、晋商与徽商伦理比较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晋商与徽商伦理比较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晋商与徽商伦理比较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三节 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伦理的形成基础 |
1.1 晋商与徽商伦理形成的社会政治背景 |
1.2 晋商与徽商伦理形成的地域环境 |
1.2.1 自强不息:晋商与徽商地少人多孕育的伦理实质 |
1.2.2 进取果敢:晋商地处边境在边贸中折射出的伦理特征 |
1.2.3 保守向儒:徽商相对封闭的地域环境沉淀出的伦理特色 |
1.3 晋商与徽商伦理形成的文化根基 |
1.3.1 儒家传统文化:晋商与徽商伦理的基石 |
1.3.2 关公文化:晋商伦理中“义勇”的基石 |
1.3.3 朱子之理:徽商伦理“儒礼”特色之根基 |
第二章 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的贾儒观 |
2.1 贾儒互动:晋商与徽商共同的价值指向 |
2.1.1 向儒通仕:贾儒互动的利益轴心 |
2.1.2 向儒用仕:贾儒互动的利益实现 |
2.1.3 向儒依仕:贾儒互动的利益保障 |
2.2 优则商:晋商的价值诉求 |
2.2.1 重义向仁:晋商官商结合主要方式 |
2.2.2 贾儒分明:晋商官商关系中“清”的萌芽 |
2.2.3 “优则商”:晋商官商关系折射的价值观 |
2.3 优则仕:徽商的价值诉求 |
2.3.1 诚恳向儒:徽商官商结合主要方式 |
2.3.2 贾儒互济:徽商官商互动主要特点 |
2.3.3 “优则仕”:徽商官商关系折射的价值观 |
第三章 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的管理伦理 |
3.1 情义股:晋商与徽商管理机制的软实力 |
3.1.1 仁爱信达:晋商与徽商人才选拔过程中以人为本的伦理实质 |
3.1.2 重徳公正:晋商与徽商管理中商业激励伦理的主要特征 |
3.1.3 情义并重:晋商与徽商管理实践中人文关怀的价值追求 |
3.2 地缘“义”:晋商经营管理的道德架构 |
3.2.1 地缘关公“义”:历史大迁徙促成的晋商管理伦理特色 |
3.2.2 同心同德:晋商管理中选人、用人、交人的伦理原则 |
3.2.3 信和合一:晋商管理制度伦理内生出的创新激励源头 |
3.3 血缘“情”:徽商经营管理的道德框约 |
3.3.1 血缘同宗情:相对封闭的徽商管理伦理特色 |
3.3.2 向仁重礼:徽商传统宗族制中管理伦理的集中体现 |
3.3.3 责任意识:隐性契约制在徽商宗族管理中的伦理体现 |
第四章 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的义利观 |
4.1 见利思义:晋商与徽商在义利观上的共同特质 |
4.1.1 义缘利取:明清时期有关义利观的思想引领 |
4.1.2 见利思义:晋商与徽商义利观的一致态度 |
4.1.3 义利并举:晋商与徽商共同的社会道德认同 |
4.2 “利以义制”:晋商的义利观 |
4.2.1 义以为上:晋商义利价值导向 |
4.2.2 以义制利:晋商践行义利的行为理念 |
4.2.3 利而不污:晋商之于义利的修养信条 |
4.3 “义中取利”:徽商的义利观 |
4.3.1 义利相通:徽商义利价值导向 |
4.3.2 以义取利:徽商践行义利的行为理念 |
4.3.3 利而通德:徽商之于义利的修养信条 |
第五章 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的诚信观 |
5.1 诚实守信:晋商与徽商共同恪守的道德准则 |
5.1.1 诚信传统:晋商与徽商诚实守信之根基 |
5.1.2 诚信为本:晋商与徽商安身立命之道德本源 |
5.1.3 道法则:晋商与徽商诚实守信的三境界 |
5.2 诚信如介石:晋商诚信观的集中体现 |
5.2.1 信誉第一:晋商诚信之客商关系 |
5.2.2 诚信立足:晋商诚信之同行关系 |
5.2.3 诚实不虚:晋商诚信之自我剖析 |
5.3 诚实戒欺:徽商诚信观的集中体现 |
5.3.1 信实等价:徽商诚信之客商关系 |
5.3.2 诚恳合作:徽商诚信之同行关系 |
5.3.3 至诚无私:徽商诚信之社会关系 |
第六章 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的教育伦理 |
6.1 尊师重道:晋商与徽商教育活动中共同的教育价值取向 |
6.1.1 以教促长:通过教育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 |
6.1.2 尊师重教:重教育、报社会之价值取向义举 |
6.1.3 德智并重:传承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 |
6.2 崇实拙华:晋商教育活动的价值导向 |
6.2.1 重实用:提倡实用之学,为商所用 |
6.2.2 学而优则商:晋商对传统教育价值观的突破 |
6.2.3 器与不器:晋商对传统人才观的颠覆 |
6.3 内圣外王:徽商教育活动的价值导向 |
6.3.1 圣贤之学:徽商教育重儒学经典,为入仕做铺垫 |
6.3.2 学而优则仕:徽商教育价值观归宿 |
6.3.3 内圣外王:徽商教育人才观的集中体现 |
第七章 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伦理的当代启示 |
7.1 亲清和谐:政商关系的当代启示 |
7.1.1 健全制度,摒弃官商不分之土壤 |
7.1.2 崇尚企业家精神,独立人格,开拓创新 |
7.1.3 贾儒互通,政商“亲清”,良性互动 |
7.2 重“人”规“制”:商业管理的当代启示 |
7.2.1 立足实际:商业经营管理的关键 |
7.2.2 创新发展:商业发展的核心 |
7.2.3 以人为本:现代管理的催化剂 |
7.3 大义通利:商业发展义利观的当代启示 |
7.3.1 义利统一:正确价值导向促进商业发展 |
7.3.2 义利相济:商业健康有序运行的道德规约 |
7.3.3 义利通德:商业长久发展的法宝 |
7.4 德性-契约:商业社会诚信的当代启示 |
7.4.1 诚保发展:商业生存之根基 |
7.4.2 契约信用:商业何以诚信之思考 |
7.4.3 应然之诚:商业追求的终极目标 |
7.5 本真发展:社会教育的当代启示 |
7.5.1 全面发展:现代教育功能观 |
7.5.2 德能并重:现代企业教育人才观 |
7.5.3 使人为人:现代企业教育价值观之追求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央企“战疫”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央企担当:倚天万里须长剑 |
央企力量:长缨在手缚苍龙 |
央企效率:快马加鞭不下鞍 |
央企责任:但愿苍生俱保暖 |
(3)社会大变局中的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价值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理论、思路与方法 |
六、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社会大变局:女子教育生活的催化剂 |
一、文化变迁与下移:从重文到重女教 |
(一) “重文”之策促成劝学兴教态势 |
(二) 书籍印刷促使文化普及与下移 |
(三) 学术论争促动社会对女教的特别关注 |
二、制度建构与人文关怀:从意识觉醒到独自维权 |
(一) 对婚姻的自主与自决 |
(二) 对财产的拥有和支配 |
(三) 可独为一户之主 |
(四) 用法律申诉维权 |
(五) 社会对女子的救助 |
三、社会生活的变迁:从角色固化到重塑 |
(一) 生活空间的开放与自我 |
(二) 女子生活中的角色趋向多元 |
四、民族间的交融与冲突:从忠君到生成爱国情怀 |
(一) 交融中的文化包容与生活 |
(二) 冲突中的女子爱国情怀 |
第二章 作为自然人的女子教育生活 |
一、性别之教:予以性别规训与认同 |
二、饮食之教:形成习惯及自觉 |
三、佩饰之教:传统与时尚交汇 |
四、强身之教:从戏玩到竞技 |
五、“成人”之教:“笄礼”与“乞巧” |
六、生死之悟:求生与释然 |
第三章 作为家庭人的女子教育生活 |
一、为人女之教:立身处世做“孝女” |
(一) 入则孝父母 |
(二) 出则友兄弟姊妹 |
(三) 及笄婚姻第一课 |
二、为人妻之教:柔顺事夫做“贤妻” |
(一) 妻以“柔顺”为美 |
(二) 妻以“不妒”为德 |
(三) 妻以“相夫”为功 |
(四) 夫亡守节或可再嫁 |
三、为人母之教:养育子女做“良母” |
(一) 孕育中的祈愿 |
(二) 对新生命的呵护 |
(三) 生活中的倾心教导 |
四、为人媳之教:孝公婆勤理家使为“顺媳” |
(一) 事公婆如事父母 |
(二) 谦顺于叔妹及娣姒 |
(三) 以和、义睦族邻 |
(四) 以法度、智慧经家理业 |
第四章 作为社会人的女子教育生活 |
一、道德规训:在濡化中成人 |
(一) 社会意志的表达 |
(二) 家庭中的熏陶 |
(三) 生活中的自觉践行 |
二、知识涵养:在阅读中沉淀 |
(一) 走进阅读 |
(二) 时时乃至终身阅读 |
(三) 经史百科无不涉足 |
(四) 让阅读改变自我 |
三、生存技艺:在做学中养成 |
(一) 桑蚕织紝之教 |
(二) 诗词书画歌舞之教 |
(三) 雇工及经营技能之教 |
四、社会阅历:在交游中丰富 |
(一) 士庶女子之交游 |
(二) 风尘女子之交游 |
五、宗教信仰:在修行中超越自我 |
(一) 奉佛事佛之教 |
(二) 崇道修道之教 |
第五章 回应大变局:女子教育生活样态与检视 |
一、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书写女子教育的“本真” |
(一) 教育在生活中漫步 |
(二) 以角色引领教育生活 |
(三) 旨在学会生活 |
二、教育生活的时空增温:传承中的开放与时尚 |
(一) 身体从禁锢趋向重塑 |
(二) 读书从内闱步入学堂 |
(三) 交往从家内移到家外 |
(四) 治家从“主内”到“主外” |
三、“母教”在生活中拓展与深化:教育生活的完美建构 |
(一) 敢于担当 |
(二) 以教为乐 |
(三) 捐资助教 |
(四) 爱及家国 |
四、巾帼不让须眉:女子教育生活的终极呈现 |
(一) 善诗词多成一家 |
(二) 工书画有章有法 |
(三) 懂技术造福闾里 |
(四) 知军事保家卫国 |
(五) 应科举惊动朝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小说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何为士 |
一、西方语境中的知识分子 |
二、中国语境中的知识分子 |
第二节 20世纪知识分子形象书写 |
第三节 选题依据 |
第四节 研究现状 |
第一章 90年代以来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梳理 |
第一节 悬空性:传统价值颠覆的神魅之失 |
一、文化资本旁落的失语者 |
二、社会边缘游移的流浪者 |
三、身份认同焦虑的分裂者 |
第二节 犬儒化:世俗围城中的生命之轻 |
一、诗性迷失:“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
二、灵魂失重:象牙塔中的灵肉剥离 |
第三节 悲剧性:时代裹挟下的精神之殇 |
一、“向死而生”的父辈 |
二、“宿命”式的精神贵族 |
三、甘为“工具”的“从势”者 |
第二章 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小说的叙事主题 |
第一节 知识分子的“存在性不安” |
一、弑父:精神无根的“爆聚焦虑” |
二、逃离:抵御“吞没焦虑”的自我放逐 |
三、疯癫:反叛“僵化与非人化”的荒诞存在 |
第二节 知识分子的信仰困境 |
一、欲望:人性本源的感性回归 |
二、虚无:存在意义的贫乏 |
三、死亡:主体精神的溃败 |
第三节 知识分子“启蒙”精神的重续 |
一、反思:自我批判的新向度 |
二、救赎:人文精神的呼唤 |
第三章 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小说的叙事策略 |
第一节 祛魅化的反讽叙事 |
一、话语反讽 |
二、情境反讽 |
三、戏仿反讽 |
第二节 多元化的叙述视角 |
一、“复调”中的多重对话 |
二、错位的异叙述视角 |
三、“我”的“内聚焦”呈现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湖北当代纪录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湖北纪录片研究现状分析 |
三、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纪录片”及“湖北纪录片”的界定 |
上篇:湖北纪录片发展史研究 |
第一章 晚清民国时期湖北影视纪录(1895—1949) |
第一节 纪录片的传入与萌发 |
一、影像生意:纪录片的诞生 |
二、西风东渐:纪录片传入中国 |
第二节 纪录片在湖北的早期传播 |
一、登陆汉口:湖北人初会纪录片 |
二、立足武汉:纪录片带来的“欧风美雨” |
第三节 辛亥战火催生的纪录片 |
一、巧遇辛亥:武昌首义遭逢“纪录” |
二、辐射各地:纪录片在湖北境内传播 |
第四节 抗日烽火中的湖北影视纪录 |
一、风云际会:艰苦卓绝的抗战纪录 |
二、热血奔涌:基于影像的抗战宣传 |
三、管中窥豹:魂牵中国的大师纪录 |
第五节 解放战争中的湖北影视纪录 |
一、战火洗礼:如影随形的战争纪录 |
二、迎接胜利:大军南下的湖北纪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十七年”的湖北纪录片创作(1949—1966) |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湖北纪录片(1949—1953) |
一、机构整合:创作机构重新洗牌 |
二、欢庆建国:庆祝新中国诞生的湖北影像 |
三、关注发展:解放初期的湖北影像纪录 |
第二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纪录片(1956—1966) |
一、发展电影:湖北纪录片创作有了自己的阵地 |
二、建立电视:湖北纪录片有了电视舞台 |
三、史海拾珠:省外电影厂镜头下的湖北纪录片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革”时期湖北纪录片创作(1966-1976) |
第一节 “文革”初期的湖北纪录片(1966-1969) |
一、山雨欲来:创作机构遭遇“夺权”风暴 |
二、乱中蓄势:纪录片创作蹒跚起步 |
第二节 “文革”中期的湖北纪录片(1969—1973) |
一、风雨飘摇:创作机构乱中求生 |
二、艰难跋涉:湖北电影纪录片登上舞台 |
第三节 “文革”末期的湖北纪录片(1973—1976) |
一、风潇雨晦:创作机构渐成规模 |
二、逆境成长:纪录片创作初显成效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时期湖北纪录片创作(1976—1992) |
第一节 徘徊期与拨乱反正期湖北纪录片(1977—1982) |
一、调整巩固:地市开始建立电视台 |
二、蓄势待发:纪录片创作影、视并进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期湖北纪录片(1983—1992) |
一、发展壮大:地市电视台纷纷成立 |
二、扬帆起航:纪录片创作影、视双丰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跨世纪发展期湖北纪录片(1993—今) |
第一节 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期湖北纪录片(1993—2002) |
一、合流发展:创作机构初步整合 |
二、阔步向前:纪录片创作“影退视进” |
第二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期的湖北纪录片(2003—) |
一、整合发展:创作机构多次重组 |
二、开放多元:纪录片创作接轨市场 |
本章小结 |
下篇:湖北纪录片创作研究 |
第六章 现实的写作:湖北新闻纪录片创作 |
第一节 湖北新闻纪录片创作概貌 |
一、新闻纪录片的概念 |
二、湖北新闻纪录片发展概述 |
第二节 湖北新闻纪录片创作特点 |
一、深入纪录重大历史事件,及时向外传播 |
二、围绕社会热点,注重思想性表达 |
三、立足现实问题,挖掘新闻背后的真相 |
第三节 个案分析《三峡移民备忘录》:工程移民的当代画卷 |
一、纪实视野下的人文关怀 |
二、宏大叙事中面与点的平衡 |
三、生存视野下的纵横对比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文化的坐标:湖北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 |
第一节 湖北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概貌 |
一、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概念 |
二、湖北历史文化纪录片发展概述 |
第二节 湖北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特点 |
一、凸显宏大的历史文化观 |
二、聚焦荆楚文化的特色 |
三、渗透文化担当的思考 |
第三节 个案分析《楚国八百年》:荡气回肠的楚国史诗 |
一、历史与文化:抽丝剥茧的追问 |
二、写实与写意:多维叙事的表达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共时与历时的交响:湖北文献纪录片创作 |
第一节 湖北文献纪录片创作概貌 |
一、文献纪录片的概念 |
二、湖北文献纪录片发展概述 |
第二节 湖北文献纪录片创作特点 |
一、小投入,大视野 |
二、小题材,大文章 |
三、小细节,大格局 |
第三节 个案分析《情系长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武汉》:用文献还原历史 |
一、文献:有温度的历史 |
二、遗址:有见证的历史 |
三、声音:有回想的历史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生命的平等:湖北自然科学纪录片创作 |
第一节 湖北自然科学纪录片创作概貌 |
一、自然科学纪录片的概念 |
二、湖北自然科学纪录片发展概述 |
第二节 湖北自然科学纪录片创作特点 |
一、用平等的视角关注自然界的生命 |
二、从关注单个科学现象发展到关注生态环境 |
三、将人类的命运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
第三节 个案分析《麇鹿家园》:人与动物的命运共同体 |
一、灭绝与再生:环境变迁中的高歌 |
二、觅食与繁殖:四季更替中的轮回 |
三、竞争与合作:人与动物的相处 |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生存的范本:湖北人文社会纪录片创作 |
第一节 湖北人文社会纪录片创作概貌 |
一、人文社会纪录片的概念 |
二、湖北人文社会纪录片发展概述 |
第二节 湖北人文社会纪录片创作特点 |
一、保持平等视角 |
二、凸显人文关怀 |
三、贯穿理性思考 |
第三节 个案分析《舟舟的世界》:生命的尊严 |
一、镜子:反观自我 |
二、故事:人文关照 |
第四节 个案分析《请为我投票》:人性的折光 |
一、标本:班级的透视 |
二、视角:社会的映射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湖北纪录片发展大事记 |
附录2:湖北纪录片获奖作品名录(部分) |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后记 |
(6)吴中贝氏家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史学理论与方法 |
四、创新之点与难点 |
第一章 吴中贝氏家族概况 |
第一节 吴中贝氏家族概述 |
一、吴中贝氏家族的源流与支系 |
二、求富与求贵 |
第二节 吴中贝氏家族的宗族观念与实践 |
一、编修家谱 |
二、建祠堂、祭祖先 |
三、建义庄、置族产 |
第三节 吴中贝氏家族的人口分析 |
一、人口数量和寿命 |
二、生育状况 |
三、继嗣与纳妾 |
第二章 吴中贝氏宗族观念的发展与变迁 |
第一节 家谱编修中求实与尚虚的矛盾 |
一、对家族源流的叙述 |
二、对异姓继入的书写 |
三、对于女性及两性关系的写法 |
第二节 家谱编修中的价值取向 |
一、对忠君、节孝思想的宣扬 |
二、家族传说与积善积德的宣扬 |
三、家训中的文化传承 |
第三节 不同时期族产的运用与管理 |
一、族产的建设与运用 |
二、义庄的管理 |
小结 |
第三章 苏沪两地间贝氏家族的迁徙与互动 |
第一节 吴中贝氏的上海开拓历程——以贝润生为中心 |
一、把握时遇,闻名上海 |
二、善于交际,加入商会 |
三、积极参与上海的公益事业 |
第二节 贝润生与苏州旅沪同乡会 |
一、苏州旅沪同乡会的创建与早期发展 |
二、苏州旅沪同乡会初期的公益事业 |
第三节 贝氏家族与苏州的城市发展 |
一、地方利益的维护——以苏州总商会为中心 |
二、现代市政建设——以苏州救火会为中心 |
三、昆曲传承与保护——以苏州昆剧传习所为中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新医改背景下福建医药流通企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基本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基本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分析方法 |
2.1 商品流通与市场 |
2.1.1 商品流通的一般原理 |
2.1.2 市场与市场机制 |
2.1.3 市场规则与市场秩序 |
2.2 规模经济理论 |
2.2.1 规模经济的理论模型 |
2.2.2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产生原因 |
2.3 企业经营策略与SWOT分析方法 |
2.3.1 企业经营策略 |
2.3.2 波特五力模型与SWOT分析方法 |
2.4 企业并购与资产重组 |
2.4.1 企业并购策略 |
2.4.2 资产重组策略 |
第三章 我国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药流通概况 |
3.1 我国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及内容 |
3.1.1 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概况 |
3.1.2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进程 |
3.1.3 我国新医改的社会背景 |
3.1.4 我国新医改的政策解读 |
3.2 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和监管概况 |
3.2.1 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发展概况及特点 |
3.2.2 我国的医药流通模式的发展变革 |
3.2.3 我国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 |
3.2.4 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监管变革 |
第四章 福建药品流通行业的发展概况与面临的问题 |
4.1 福建省药品流通业的发展概况 |
4.1.1 福建省药品流通行业的发展特点 |
4.1.2 福建省药品流通行业的五力分析 |
4.2 当前福建医药流通行业面临的问题 |
4.2.1 医药流通行业的集中度有待提升 |
4.2.2 医药流通行业的政策变动风险大 |
4.2.3 医药流通行业的回款账期长导致资金需求大 |
4.2.4 医药流通行业的业务模式相同导致竞争同质化 |
4.2.5 福建医药流通行业的其它问题 |
第五章 新医改给福建医药流通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5.1 福建省新医改政策的解读 |
5.1.1 医药流通企业准入门槛提升 |
5.1.2 “两票制”对医药流通企业运作的影响 |
5.2 新医改政策给福建医药流通企业带来的机遇 |
5.2.1 便于医药流通企业与医院进行开户 |
5.2.2 为医药流通企业参与行业并购重组提供了机遇 |
5.2.3 有利于促进医药流通企业之间的有序竞争 |
5.3 新医改政策给福建医药流通企业带来的挑战 |
5.3.1 医药流通企业的配送品种竞争加剧 |
5.3.2 医药流通企业的资金需求量激增 |
5.3.3 医药流通企业的配送能力倍受考验 |
5.3.4 医药流通企业的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
第六章 新医改背景下福建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策略 |
6.1 加快实施医药流通企业的并购与重组策略 |
6.1.1 实施企业并购策略 |
6.1.2 实施资产重组策略 |
6.2 实施医药流通企业的差异化策略 |
6.2.1 产品差异化——经营范围的调整 |
6.2.2 客户差异化——经营特定细分市场 |
6.3 转变医药流通企业经营模式 |
6.3.1 实现从配送业务到营销服务的转变 |
6.3.2 实现从配送业务到药事服务的转变 |
6.3.3 放弃配送业务,推进业务转型 |
6.4 建立战略联盟提升竞争力 |
6.4.1 组建业务合作战略联盟 |
6.4.2 组建校企合作战略联盟 |
6.5 加强行业合作机制,积极参与政策制定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岭南晚清民初梁纪佩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意义 |
2. 研究现状 |
3. 研究方法 |
4.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梁纪佩生平着作 |
1.1 姓名、生卒年 |
1.2 世系和交游索隐 |
1.3 生平经历及创作活动 |
1.4 现存小说及其版本 |
1.5 其他着作 |
第二章 梁纪佩小说的创作思想 |
2.1 晚清时期,以小说作为改良社会之武器 |
2.2 辛亥革命期间,以中立的态度评价革命 |
2.3 民国时期,将小说视为寄托情志的载体 |
第三章 梁纪佩小说的人物形象 |
3.1 岑春煊:勇于任事的官僚形象 |
3.2 苏警诸:金钱至上的商人形象 |
3.3 赵声:德才兼备的革命党人形象 |
第四章 梁纪佩小说的道德批判 |
4.1 暴露腐朽的社会风气 |
4.2 揭示堕落的家庭伦理 |
第五章 梁纪佩小说的时代色彩 |
5.1 盗匪横生 |
5.2 禁赌 |
5.3 赈济水灾 |
5.4 黄花岗起义 |
第六章 梁纪佩小说的地域特征 |
6.1 粤东名人 |
6.2 粤东名物 |
6.3 粤东风情 |
第七章 梁纪佩小说的价值和缺陷 |
7.1 文学史上的贡献 |
7.2 艺术趣味的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附录一、梁纪佩作品编年 |
附录二、梁纪佩之小说八种 |
(9)链网互动视角下中国产业集群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方法 |
三、主要内容和框架 |
四、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五、写作意义 |
第一章、产业集群相关研究概述 |
第一节、产业集群的概念、特征、作用 |
第二节、产业集群的分类 |
第三节、产业集群升级的概念界定 |
第四节、产业集群的文献中涉及升级的文献综述 |
小结 |
第二章、产业集群升级的基础理论(一):全球价值链理论 |
第一节、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演进 |
第二节、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 |
第三节、全球价值链的治理 |
第四节、全球价值链的空间等级体系 |
第五节、地方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 |
小结 |
第三章、产业集群升级的基础理论(二):区域创新网络理论 |
第一节、网络的定义和演变 |
第二节、网络的形成原因分析 |
第三节、区域创新网络的运行 |
第四节、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 |
第五节、区域创新网络的政策含义 |
小结 |
第四章、链网互动理论:产业集群升级的新视角 |
第一节:网络陷阱和全球价值链陷阱 |
第二节、链网互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三节、链网互动理论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升级内容 |
小结 |
第五章、国外链网互动理论的实践(一) |
第一节、硅谷的产业集群升级经验 |
第二节、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
第三节、台湾省新竹科学园区IT 产业集群升级 |
小结 |
第六章、国外链网互动理论的实践(二) |
第一节、意大利产业集群升级的经验 |
第二节、拉美国家产业集群升级经验 |
小结 |
第七章、链网互动视角下中国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研究——以广东、浙江为例 |
第一节、广东专业镇升级研究 |
第二节、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
小结 |
第八章、链网互动视角下外资驱动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研究——以东莞、昆山为例 |
第一节、东莞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
第二节、昆山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
小结 |
第九章、链网互动视角下内资驱动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研究——以中关村为例 |
第一节、中关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第二节、中关村产业集群升级路径 |
第三节、中关村产业集群升级具体做法 |
第四节、中关村科技园区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五节、运用链网互动理论,进一步促进中关村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
小结 |
第十章、总结与展望 |
一、总结 |
二、展望 |
中文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我国民营企业危机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现实意义 |
1.2 论文研究的内容、思路及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论文研究思路 |
1.2.3 论文研究方法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国内外危机和危机管理理论的文献回顾 |
2.1 我国古代危机管理思想 |
2.1.1 居安思危的系统思想 |
2.1.2 事物相互联系的思想 |
2.1.3 盛极而衰的辩证观点 |
2.1.4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管理理念 |
2.1.5 因时因地制宜的权变思想 |
2.2 危机理论回顾 |
2.2.1 危机的分类理论 |
2.2.2 危机的诱因理论 |
2.2.3 危机生命周期理论 |
2.3 企业危机管理的理论回顾 |
2.3.1 企业危机管理的概念回顾 |
2.3.2 关于企业危机管理理论三个学派的划分 |
2.3.3 对三个理论学派研究的评述 |
第三章 我国民营企业危机形成机理 |
3.1 民营企业危机的内涵及特征 |
3.1.1 民营企业危机的内涵界定 |
3.1.2 民营企业危机形成的特殊性 |
3.2 民营企业危机因素的判断准则 |
3.3 我国民营企业危机形成机理 |
3.3.1 民营企业危机形成机理模型分析 |
3.3.2 我国民营企业危机要素内部构成以及危机形成机理分析 |
第四章 民营企业危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确定 |
4.1 影响民营企业危机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指标的选取原则 |
4.1.2 指标选择的方法 |
4.1.3 民营企业危机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
4.2 我国民营企业危机评价指标权重的AHP分析 |
4.2.1 AHP简介 |
4.2.2 AHP确定各指标权重 |
4.2.3 关于指标体系运用的说明 |
4.3 民营企业危机评价指标属性空间划分方法 |
4.3.1 评价指标定量化的处理方法 |
4.3.2 指标定量化 |
第五章 我国民营企业危机识别、评估和诊断技术 |
5.1 民营企业危机识别技术 |
5.1.1 单指标属性的测度分析 |
5.1.2 多指标属性的综合测度分析 |
5.1.3 属性识别分析方法 |
5.1.4 民营企业危机的静、动态识别技术 |
5.2 民营企业危机的评估技术 |
5.2.1 民营企业危机的静态评估技术 |
5.2.2 民营企业危机的动态评估技术 |
5.3 民营企业危机的专家诊断技术 |
第六章 我国民营企业危机管理策略研究 |
6.1 民营企业危机防范策略 |
6.1.1 民营企业外部环境危机的防范策略 |
6.1.2 民营企业内部条件危机防范策略 |
6.2 民营企业危机处理策略 |
6.2.1 处理的一般方法 |
6.2.2 民营企业危机处理原则 |
6.2.3 民营企业危机处理的效果分析 |
6.3 民营企业危机管理机制 |
第七章 力诺集团公司危机管理案例研究 |
7.1 力诺集团公司相关背景简介 |
7.1.1 力诺集团公司发展历史轨迹与现状特征 |
7.1.2 力诺集团公司的现行管理体系 |
7.2 力诺集团公司危机状态识别 |
7.3 力诺集团公司危机状态静态、动态评估分析 |
7.3.1 力诺集团的静态危机状态评估 |
7.3.2 力诺集团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危机状态评估 |
7.3.3 力诺集团公司危机状态评估的比较分析 |
7.4 力诺集团公司危机影响要素的专家诊断 |
7.4.1 力诺集团公司外部环境危机要素诊断 |
7.4.2 力诺集团公司内部条件危机要素诊断 |
7.5 力诺集团公司危机要素的综合分析 |
7.6 力诺集团公司危机防范策略 |
7.6.1 企业外部环境危机防范策略 |
7.6.2 企业内部条件危机防范策略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
8.1 结论 |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民营企业危机评价指标体系(问卷设计)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危难之际显身手——北京赛生药业有限公司(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伦理比较研究[D]. 王晋丽. 山西大学, 2020(12)
- [2]央企“战疫”纪实[J]. 刘青山. 国资报告, 2020(02)
- [3]社会大变局中的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研究[D]. 赵国权.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4]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小说的叙事研究[D]. 彭金金. 江南大学, 2016(02)
- [5]湖北当代纪录片研究[D]. 王光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 [6]吴中贝氏家族研究[D]. 李志强. 上海师范大学, 2016(12)
- [7]新医改背景下福建医药流通企业发展策略研究[D]. 卢明福. 福州大学, 2013(09)
- [8]岭南晚清民初梁纪佩小说研究[D]. 黄冬秀. 广州大学, 2012(02)
- [9]链网互动视角下中国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 潘利.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7(03)
- [10]我国民营企业危机管理研究[D]. 陈加奎. 山东大学,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