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组合”及其理论体系的建立

“中药组合”及其理论体系的建立

一、《组合中药学》及其理论系统的建立(论文文献综述)

罗林[1](2018)在《连翘提取物与连翘挥发油协同解热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主要研究连翘提取物和连翘挥发油对干酵母致大鼠急性炎症发热模型的解热作用,探讨连翘提取物和挥发油的协同解热作用机制。方法:1.对比分析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2,4-二硝基酚致大鼠发热模型和脂多糖(LPS)致大鼠发热模型三种模型,筛选最合适的模型考察连翘提取物和挥发油的解热作用;2.建立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当模型大鼠的体温升高0.8℃左右,分别灌胃给药连翘提取物、连翘挥发油、连翘提取物+挥发油,在给药后对大鼠每半小时测一次体温,持续4小时。并在给药后2小时,于大鼠眼眶内眦部取血测定测定血清IL-1β、IL-6、TNF-α的含量。另取一批大鼠建立发热模型,在分别灌胃给药连翘提取物、连翘挥发油、连翘提取物+挥发油后2小时处死,取下丘脑用于测定PGE2和cAMP水平。3.建立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灌胃给予连翘提取物、连翘挥发油后2小时,大鼠股动脉取血,收集血清。采用UPLC-Q-TOF-MS/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和模式识别技术对酵母致发热大鼠分别经连翘提取物和挥发油治疗后经行血清代谢组学分析,筛选潜在的代谢标志物,分析代谢通路。结果:1.相比2,4-二硝基酚致大鼠发热模型和脂多糖(LPS)致大鼠发热模型,干酵母致大鼠发热的热程长,发热稳定,故选用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用于考察连翘提取物和挥发油的解热作用;2.与模型组大鼠相比,连翘提取物、连翘挥发油以及连翘提取物+挥发油混合给药组均能抑制大鼠的体温升高趋势(*P<0.05或**P<0.01)。其中提取物组和混合给药组起效明显快于挥发油组,且混合给药组对大鼠体温升高的抑制作用明显好于提取物组和挥发油组。从血清指标中可看出,挥发油能降低大鼠血清IL-1β的含量,提取物能降低IL-1β、IL-6含量,提取物和挥发油混合给药后,对IL-1β、IL-6、TNF-α的含量均能明显降低。对于大鼠下丘脑中cAMP、PGE2的含量,提取物组显着降低(*P<0.05),提取物和挥发油混合给药后,cAMP、PGE2含量也显着降低(**P<0.01)。3.通过与模型大鼠的比较,发现连翘提取物和挥发油均能显着的扭转发热大鼠的代谢紊乱。共筛选出8种代谢差异物,包括鞘氨醇、胞嘧啶、亮氨酸、蛋氨酸、溶血磷脂胆碱、L-乳酸、已二酸和3-羟基丁酸。通过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连翘的解热机制可能涉及“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和降解”、“酮体的生成和降解”、“丁酸代谢”等通路。结论:实验结果显示,连翘提取物和挥发油混合给药对发热大鼠的解热作用明显好于两者单独给药。提示连翘的不同组分之间存在协同的解热作用。这跟中药多组分-多靶点协同发挥药效的作用特点相符。

冯向菲[2](2013)在《从单方成药到“分子中药学”和“组合中药学”》文中认为本研究探讨了中药学问题,对其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单方成药是直接根据传统中药煎煮和服用的方法使用药物,分子中药是指保留中药所有成分,并通过现代的制药技术,将其制备成颗粒状,并进行配制。组合中药是根据化学结构,将中药进行活体分解,使其简化成单味中药成分。

田景振,王厚伟[3](2011)在《基于中药方剂的中药多维组合药物研究模式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组合药物具有多成分、多靶点、抗耐药性和不良反应低以及较小剂量等特点,对治疗多基因调控的复杂疾病和需要长期用药的慢性疾病有着独到的优势,是新药研发的重要领域;中药方剂是发现新组合药物的优良资源,多维组合是基于中药方剂的组合药物研发的可行途径。具体的研究路线是:以药效为导向,通过零水平的实验设计,筛选出对药效有贡献的可分离的最小药效物质单元,在部位、组分、成分三个层面上优选药效物质的最佳配伍和最佳配伍比例,以发现中药多维组合药物。

谢臻[4](2009)在《大承气汤方药物质基础及其配伍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承气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为泻下的代表方剂,本研究对其提取工艺、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和药效的变化规律、物质基础以及剂量配伍进行研究。(1)本实验首先建立了大黄蒽醌类成分(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HPLC含量测定方法,枳实黄酮类成分(柚皮苷、橙皮苷和新橙皮苷)HPLC含量测定方法以及厚朴类成分(和厚朴酚、厚朴酚)HPLC含量测定方法。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快速、数据真实、可靠、准确。在单因素考察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分别以大黄蒽醌类、枳实黄酮类、厚朴类成分为考察指标,对大承气汤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由实验数据所绘制的曲面图可以看出,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对考察指标的影响较大,而溶媒比对考察指标的影响相对较小。最终确定最佳工艺为60%乙醇、提取时间为90min,溶媒比为20倍量。(2)考察了大承气汤中单味药以及复方配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对大承气汤复方配伍的化学物质基础进行研究。针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对色谱流动相、比例,检测波长,色谱柱温度,进样量等色谱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全方HPLC统一分析方法,并对分析方法做了仪器精密度、样品稳定性和方法重复性等考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统一的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是进行复方配伍前后成分变化研究的基础。利用在该统一HPLC分析方法下得到的色谱图的保留时间对大承气汤中49个峰的来源进行归属,并对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说明:大承气汤配伍中有12个峰来自枳实,12个峰来自厚朴,17个峰来自大黄,1个峰是大黄、厚朴和枳实的共流出峰,5个峰是大黄、枳实的共流出峰,2个峰是大黄、厚朴的共流出峰,在目前的研究条件下考察,没有新峰产生。对全方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有24个峰的峰面积增加,8个峰的峰面积降低,这些含量发生变化的峰所对应的成分,可能就是大承气汤配伍作用的化学物质基础。全方配伍后柚皮苷、新橙皮苷、和厚朴酚、厚朴酚的峰面积没有变化,大黄素甲醚的峰面积降低,而橙皮苷、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的峰面积都是增加的,说明了大承气汤四味药材合煎后,能显着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率,达到增强药效的结果。(3)将大承气汤中的四味药,以君药大黄为核心,依次配伍其它两味中药,进行拆方药对设计,以及不同煎煮方法的实验,通过测定不同药对配伍,不同煎煮方法后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厚朴酚、和厚朴酚的含量变化,对药对配伍方法有效成分变化规律以及全方配伍中不同煎煮方法有效成分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药对配伍,以及不同煎煮方法对厚朴类成分和枳实黄酮类成分溶出的影响不大。但芒硝、大黄后下,在煎煮过程中可以提高蒽醌类成分的溶出率;厚朴、芒硝、枳实与大黄进行配伍,也能显着增加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溶出率。这说明了大承气汤传统煎法要求“先煎枳、朴,后下大黄,纳芒硝,溶化服”,其科学性就在于有效地提高主要有效成分的溶存量而为其药效作用提供物质基础,从而可以达到增强药效的目的。(4)实验利用黑色墨汁作为指示剂,观察墨汁在肠道的推进距离,对大承气汤泻下作用的配伍机制研究,同时,选用家兔离体肠,考察各给药组对肠平滑肌收缩的影响情况。本实验中,相对空白组,大承气汤各不同配伍组对小鼠小肠的推进率均较高,对家兔肠管张力、兔肠管收缩频率均有显着性差异或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P<0.05)。大黄+芒硝组的推进率、对家兔肠管张力、兔肠管收缩频率较高,说明了芒硝的芒硝与大黄配伍,有较强的泻下作用。经典煎煮方法的大承气汤,泻下作用最强。(5)研究了复方大承气汤的化学成分相应色谱峰与药效物质基础,对49个色谱峰与药效进行相关性分析,其中11个色谱峰与药理效应Y1(小鼠小肠碳末推进率)有显着性(P<0.05)或非常显着性(P<0.01);3个色谱峰与药理效应Y3显着性差异(P<0.05),2号峰为负相关。从实验的相关分析结果来看,可以说明厚朴酚、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等化学成分为大承气汤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也说明了这些化学成分作为质量控制和工艺优化指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6)应用Doehlert设计-渴求函数.响应曲面优化法,研究枳实、厚朴和芒硝的剂量配伍变化对大黄蒽醌类成分在整方中溶出的影响。通过对3个自变量(枳实,厚朴,芒硝)进行配伍试验及其结果预测,优化二项式方程的变量值,得到具有良好拟合性的模型,自变量的变化与指标性成分之间的相关分析说明3个自变量(枳实,厚朴,芒硝)对大黄蒽醌成分的提取百分含量有较高的显着性影响,特别是厚朴。以得到的方程为分析模型,可以得出当剂量配比为大黄:枳实:厚朴:芒硝(1∶4∶2.31∶2)时,D有预测的最大值0.85。本研究在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将中药学、分析化学、药理学、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优化了大承气汤的提取工艺,探讨了其复方的配伍机制、药效物质基础,为大承气汤方药配伍及中药复方配伍的方法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四旺,王剑波,谢艳华,肖会敏,缪珊,孙纪元[5](2008)在《综观中药研究新观点,试论药物开发新思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目前国内中药研究领域各学者推崇的主要研究新观点,即分子中药学、分子生药学、组合中药学、中药化学组学和中药基因组学。本文在阐明这些新观点的定义的同时,还比较了其含义的共性与差异。我们认为分子中药学概念的提出对于研究中药的分子组成、结构、理化性质及其药理活性,阐明组成中药的各分子对生物的反应性,即开发中药创新药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武志昂,毕开顺[6](2007)在《关于中药现代化思潮的评述(三)》文中研究说明2.3技术实施类2.3.1中药现代化与中药西药化辨析在现实中公开地宣称中药现代化就是中药西药化的言论,实际上是没有的,尤其是以文章的方式来直接表达这样的观点,更是鲜见。然而在现实中,在真实的关于中药现代化的研究中,这种观点还是存在的,这种观点的倾向还是很明显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1)

武志昂,毕开顺[7](2007)在《关于中药现代化思潮的评述(二)》文中研究指明2.2整体阐释类2.2.1中药活性成分组学张继勇等以系统生物学的原理来认识中药的系统性,认为(1)中药有效性的物质基础是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2)这些同类和不同类的化学成分相互配合才表现出了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药性;(3)组方后单味药的活性成分重新组合,构成了新的更高一层的系统;(4)进入人体后,发挥出系统对系统的强大作用。因此,不应当停留于中药"整

张英[8](2007)在《中药杜仲炮制配伍的化学研究》文中提出质谱技术,尤其是软电离质谱及其联用技术,由于其具有灵敏、快速、分辨率高、样品需求量少等特点使得质谱日益成为研究复杂生物分子和中药体系的有效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其他分离方法相比具有柱效高、灵敏度高、分离速度快等优点,在中药分析方面的应用日趋广泛。不仅用于含量测定、品种的鉴别和分类以及分离,还用于中药成分稳定性和加工炮制方法、产地、采收季节和储存条件等各个方面的研究。HPLC-ESI-MSn集液相色谱的高分辨能力与质谱的高灵敏度和高专属性于一体,已成为包括药物微量杂质、药物降解产物、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组合化学合成产物高通量分析以及天然产物化学筛选在内的现代药学研究领域最强有力的分析工具之一。毛细管电泳法具有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样品和试剂消耗量小、毛细管柱寿命长和容易清洗等优点,在中草药成分分析中备受青睐。本文首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传统中药杜仲炮制(盐制)前后的化学变化进行了研究,优化了中药杜仲的炮制工艺,确定了最佳炮制条件,并且建立了杜仲生品及炮制品中木脂素类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电喷雾质谱法联用技术对其中6个色谱峰进行了初步鉴定,为准确、全面评价杜仲的质量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并进一步从化学成分质和量的变化上说明了杜仲炮制的实际意义。其次,本文首次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对传统中药杜仲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绿原酸在炮制前后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为杜仲药材和含有杜仲药材的中成药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有效的分析方法。最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考察了杜仲与续断不同比例配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获得了大量重要的信息,为揭示中药复方配伍的科学内涵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刘炎[9](2007)在《中药黄芪炮制及复方配伍的化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电喷雾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研究黄芪炮制及与当归配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探讨其炮制配伍机理与药效物质基础。首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与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对黄芪中的异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研究,确定其中五种主要成分: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苷和毛蕊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6″-O-丙二酸酯。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以黄芪甲苷含量为考察指标,优选黄芪最佳炮制(蜜炙)工艺为A2B3C2D2,即药材:炼蜜(100:25),炼蜜:水(1:2),烘制温度90℃,烘制时间3h。采用电喷雾质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对黄芪炮制前后化学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黄芪经炮制后并未检测有新化合物生成,而上述五种主要异黄酮类成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对黄芪与当归以不同比例配伍后的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研究。测得阿魏酸含量随配伍比例中黄芪量的增加而升高;黄芪甲苷含量随配伍比例中当归量的增加而升高,黄芪与当归配伍可提高当归药材中阿魏酸和黄芪药材中黄芪甲苷的溶出。异黄酮苷含量随着配伍比例中当归量的增加而降低,而异黄酮含量随着配伍比例中当归量的增加而升高,当归可使黄芪中的异黄酮苷类成分水解为苷元。

宋磊,丁安伟[10](2005)在《中药现代化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阐述了中药现代化中的思路和已取得的成绩,对中药现代化研究进行了思考。

二、《组合中药学》及其理论系统的建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组合中药学》及其理论系统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连翘提取物与连翘挥发油协同解热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研究
    1.发热模型的选择
        1.1 仪器与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2.协同解热机制的研究
        2.1 仪器与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3.代谢组学方法研究连翘提取物及挥发油对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的作用机制
        3.1 仪器与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总结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近几年连翘的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2)从单方成药到“分子中药学”和“组合中药学”(论文提纲范文)

1 原始的单方成药———传承和保留
2 分子中药学———问题的简化
3 组合中药学———在探索中继续发展
4 讨论

(3)基于中药方剂的中药多维组合药物研究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中药所含物质的分析
    1.1 药效成分
    1.2 辅助成分
    1.3 无用成分
    1.4 有毒成分
2 中药方剂是发现组合药物的优良资源
    2.1 现代单成分药物研究存在的问题
    2.2 组合药物研究的意义
    2.3 中药方剂是发现组合药物的优良资源
3 多维组合是基于中药方剂的组合药物研发的可行途径
4 基于中药方剂的中药多维组合创新药物的研究模式
    4.1 建立基于中药方剂的中药多维组合创新药物研究模式的必要性
    4.2 基于中药方剂的中药多维组合创新药物的研究模式

(4)大承气汤方药物质基础及其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
    2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3 大承气汤方源考证
    4 各单味药的来源和成分研究
    5 大承气汤的化学成分、质量控制研究
    6 大承气汤泻下作用的研究
    7 数学模型在药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大承气汤提取工艺的研究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2 干膏制备
        3 大黄蒽醌类成分HPLC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4 枳实黄酮类成分HPLC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5 厚朴类成分HPLC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6 星点设计-响应面优化法优选大承气汤提取工艺
        6.1 星点设计-响应面优化法概述
        6.2 单因素考察法确定星点设计考察因素
        6.3 选择提取因素及相关水平
        6.4 星点设计矩阵
        6.5 以大黄蒽醌类成分为指标的拟合模型
        6.6 以枳实黄酮类成分为指标的拟合模型
        6.7 以厚朴类成分为指标的拟合模型
        6.8 验证实验
        7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承气汤复方配伍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2 样品提取液的制备
        3 全方HPLC统一分析方法的建立
        4 大黄、厚朴和枳实在全方中各峰归属
        5 大承气汤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分析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大承气汤中不同配伍方法有效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大承气汤不同配伍方法的药理实验研究
        1 对小鼠小肠推进的影响(墨汁法)
        2 对家兔肠的影响(离体平滑肌实验)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大承气汤的化学成分与药效相关性研究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2 样品提取液的制备
        3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5 HPLC分析
        6 大承气汤化学成分与药效相关性分析
        7 讨论
    第六章 基于Doehlert设计法的大承气汤配伍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性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综观中药研究新观点,试论药物开发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药新理论的内涵
    1.分子中药学:
    2.分子生药学:
    3.组合中药学:
    4.中药化学组学:
    5.中药基因组学:
二、中药新理论的关联性
三、分子中药学理论指导创新药物研究的意义
    1.分子中药学概念是创新中药研究的理论基础:
    2.分子中药学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具体实践:
    3.分子中药学理论是多学科技术发展的产物:
    4.分子中药学指导中药产业化的意义:
四、我们的实践与展望

(7)关于中药现代化思潮的评述(二)(论文提纲范文)

2.2整体阐释类
    2.2.1中药活性成分组学
    2.2.2混沌理论的应用
    2.2.3中药系统原理
    2.2.4《组合中药学》的假说
    2.2.5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论点

(8)中药杜仲炮制配伍的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中药化学研究进展
        1.1.1 中药化学研究的意义
        1.1.2 中药化学在中药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
    §1.2 中药炮制的研究进展
        1.2.1 中药炮制对药效影响的研究进展
        1.2.2 中药炮制的质量研究
    §1.3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与中药复方化学研究
    §1.4 中药现代化简介
    §1.5 现代质谱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1.5.1 质谱仪器简介
        1.5.2 电喷雾质谱仪原理简介
        1.5.3 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
    §1.6 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1.7 中药杜仲研究进展
        1.7.1 中药杜仲的化学成分
        1.7.2 中药杜仲的药理作用
    §1.8 本论文的总体研究思路
第二章 杜仲炮制工艺及主要化学成分HPLC分离的研究
    §2.1 引言
        2.1.1 中药炮制的研究进展
        2.1.2 杜仲炮制研究现状
    §2.2 杜仲炮制的工艺研究
        2.2.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杜仲中绿原酸方法的建立
        2.2.2 杜仲炮制工艺的优化
        2.2.3 杜仲质量检测
    §2.3 杜仲生品及炮制品中木脂素类物质HPLC研究
        2.3.1 液相色谱条件
        2.3.2 杜仲炮制前后木脂素类成分的HPLC色谱图
        2.3.3 高效液相色谱与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对色谱峰的初步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杜仲炮制前后绿原酸的毛细管区带电泳研究
    §3.1 引言
    §3.2 毛细管区带电泳测定炮制前后杜仲中绿原酸方法的建立
        3.2.1 主要仪器设备和操作条件
        3.2.2 试剂
        3.2.3 标准溶液及样品溶液的制备
        3.2.4 实验条件的优化
        3.2.5 方法学考察
        3.2.6 杜仲生品与炮制品绿原酸含量比较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杜仲复方配伍的化学成分研究
    §4.1 引言
    §4.2 杜仲与续断不同比例配伍后绿原酸含量的测定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试验条件
        4.2.3 标准溶液及样品溶液的制备
        4.2.4 方法学考察
        4.2.5 样品测定与分析
        4.2.6 实验结果
    §4.3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9)中药黄芪炮制及复方配伍的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中药炮制的质量研究
    1.2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与中药复方化学研究
    1.3 中药黄芪的研究概况
        1.3.1 化学成分研究
        1.3.2 提取工艺研究
        1.3.3 质量控制研究
        1.3.4 炮制方法研究
        1.3.5 药理学研究
    1.4 中药黄芪的配伍研究
        1.4.1 中药配伍的研究方向与方法
        1.4.2 黄芪的配伍
        1.4.3 黄芪配伍当归的研究概况
        1.4.3.1 配伍学研究
        1.4.3.2 药物化学研究
        1.4.3.3 药理学研究方法
        1.4.3.4 药理作用及机理研究
    1.5 论文的总体研究思路
第二章 黄芪中异黄酮类成分的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HPLC-ESI-MS~n)研究
    2.1 引言
    2.2 仪器与试药
    2.3 流动相的选择
    2.4 检测波长的选择
    2.5 色谱条件
    2.6 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条件
    2.7 供试品溶液制备
    2.8 试验结果
        2.8.1 液相色谱图与总离子流图
        2.8.2 化合物的电喷雾串联质谱(ESI-MS~n)分析
        2.8.3 化合物的电喷雾多级串联质谱(ESI-MS~n)裂解分析
    2.9 小结
第三章 黄芪的炮制工艺及炮制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正交试验优选蜜制黄芪炮制工艺研究
        3.2.1 仪器与试药
        3.2.2 蜜制黄芪炮制方法
        3.2.3 液相色谱条件
        3.2.4 对照品溶液制备
        3.2.5 供试品溶液制备
        3.2.6 方法学考察
        3.2.6.1 线性关系考察
        3.2.6.2 稳定性试验
        3.2.6.3 精密度试验
        3.2.6.4 重复性试验
        3.2.6.5 回收率试验
        3.2.7 试验结果
        3.2.8 小结
    3.3 黄芪炮制前后的电喷雾质谱分析
        3.3.1 仪器与试药
        3.3.2 质谱条件
        3.3.3 供试品溶液制备
        3.3.4 试验结果
        3.3.5 小结
    3.4 黄芪炮制前后异黄酮类化合物的变化研究
        3.4.1 仪器与试药
        3.4.2 液相色谱条件
        3.4.3 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条件
        3.4.4 供试品溶液制备
        3.4.5 试验结果
        3.4.6 对比验证实验
        3.4.6.1 供试液制备
        3.4.6.2 试验结果
        3.4.7 小结
第四章 黄芪配伍当归(当归补血汤)的物质基础研究
    4.1 引言
    4.2 黄芪配伍当归阿魏酸含量测定
        4.2.1 仪器与试药
        4.2.2 色谱条件
        4.2.3 对照品溶液制备
        4.2.4 供试品溶液制备
        4.2.5 方法学考察
        4.2.5.1 线性关系考察
        4.2.5.2 稳定性试验
        4.2.5.3 精密度试验
        4.2.5.4 重复性试验
        4.2.5.5 回收率试验
        4.2.6 试验结果
        4.2.7 小结
    4.3 黄芪配伍当归黄芪甲苷含量测定
        4.3.1 仪器与试药
        4.3.2 色谱条件
        4.3.3 对照品溶液制备
        4.3.4 供试品溶液制备
        4.3.5 方法学考察
        4.3.5.1 线性关系考察
        4.3.5.2 稳定性试验
        4.3.5.3 精密度试验
        4.3.5.4 重复性试验
        4.3.5.5 回收率试验
        4.3.6 试验结果
        4.3.7 小结
    4.4 黄芪配伍当归异黄酮类化合物的变化研究
        4.4.1 仪器与试药
        4.4.2 色谱条件
        4.4.3 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条件
        4.4.4 供试品溶液制备
        4.4.5 试验结果
    4.5 讨论
    4.6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组合中药学》及其理论系统的建立(论文参考文献)

  • [1]连翘提取物与连翘挥发油协同解热作用机制研究[D]. 罗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12)
  • [2]从单方成药到“分子中药学”和“组合中药学”[J]. 冯向菲. 中国保健营养, 2013(03)
  • [3]基于中药方剂的中药多维组合药物研究模式探讨[J]. 田景振,王厚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02)
  • [4]大承气汤方药物质基础及其配伍规律研究[D]. 谢臻.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5]综观中药研究新观点,试论药物开发新思路[J]. 王四旺,王剑波,谢艳华,肖会敏,缪珊,孙纪元. 医学研究杂志, 2008(02)
  • [6]关于中药现代化思潮的评述(三)[J]. 武志昂,毕开顺. 中国医药导刊, 2007(06)
  • [7]关于中药现代化思潮的评述(二)[J]. 武志昂,毕开顺. 中国医药导刊, 2007(05)
  • [8]中药杜仲炮制配伍的化学研究[D]. 张英.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7(04)
  • [9]中药黄芪炮制及复方配伍的化学研究[D]. 刘炎.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7(04)
  • [10]中药现代化的思考[A]. 宋磊,丁安伟.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届中药炮制分会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5

标签:;  ;  ;  ;  ;  

“中药组合”及其理论体系的建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