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磷、铁养分浓度对三角褐指藻不同品系生长影响的比较研究

氮、磷、铁养分浓度对三角褐指藻不同品系生长影响的比较研究

一、氮磷铁营养浓度对不同品系三角褐指藻生长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鑫威[1](2019)在《温度波动和CO2浓度升高对典型浮游植物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是当前面临的最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未来海水表层温度的波动会随着全球变暖而增加,但是温度波动对浮游植物细胞生理活动及其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的研究还是鲜见报道。高CO2浓度引起的浮游植物生理响应已经被广泛研究,但是浮游植物应对高浓度CO2胁迫在基因表达层面的内在机制则未见系统的报道。本论文选择3种典型浮游植物:大洋定鞭藻类(球石藻类)-赫氏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近海岸硅藻类-威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Conticribra weissflogii)和广布硅藻类-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分别研究其对不同频率温度波动,随机温度波动以及高浓度CO2胁迫的响应。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赫氏颗石藻在低温(18.5℃)和高温(25.5℃)条件下,不同频率的温度波动(每天和每两天温度波动)对其生长以及钙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温度波动或者温度升高和波动交互作用都能抑制颗石藻的生长速率、钙化作用效率以及生理响应。高温加剧了温度波动对颗石藻生长以及生理的负面作用,高频波动和低频波动的生长速率分别下降了 38%和72%。高温条件下,每天温度波动实验组(高频波动)相较于每两天温度波动实验组(低频波动)生长速率更高,分别为0.52±0.02 d-1和0.20±0.02 d-1,说明高频温度波动能够抵消高温对颗石藻生长的抑制以及缓和一些极端高温所带来的的影响。颗石藻细胞内的化学元素组成以及钙化作用效率受到不同频率温度波动的影响,特别是在高温的时候,高频波动和低频波动的钙化作用效率分别降低了 46%和52%。2.探究了威氏海链藻在当前温度(16℃)以及未来海洋暖化(20℃)条件下,恒定波动(constantvariation)和随机温度波动(randomvariation)对其生长以及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来升温能够促进威氏海链藻生长速率的上升,但是降低细胞内以不同形式存在的主要化学元素(POC、PON、POP、BSi以及Chla)含量。温度波动能够降低威氏海链藻的生长速率,同时,随机温度波动能够降低威氏海链藻细胞内主要化学物质(POC、PON、POP、BSi以及Clla)含量,恒定波动则对威氏海链藻细胞内的化学元素含量没有显着影响。升温能够抵消温度波动对威氏海链藻生长速率带来的负面效应,并且在升温条件下,随机温度波动实验组的生长速率与恒温对照组的生长速率没有显着差别。升温与温度波动对威氏海链藻的生长和生理还具有交互作用。其中升温与随机温度波动对威氏海链藻的交互作用影响主要表现在生长速率和细胞内主要化学元素(如POC、PON、POP以及BSi)含量上,而升温与恒定波动的交互作用相对来说对威氏海链藻生理状态的影响较小。恒定波动和随机温度波动同升温的交互作用对光合作用没有显着的影响。3.分析了高浓度CO2胁迫条件下牟氏角毛藻转录组RNA-seq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高浓度CO2能够促进牟氏角毛藻卡尔文循环,三羧酸循环,糖酵解和丙酮酸代谢,脂肪酸从头合成和甘油酯生物合成等相关代谢通路基因的上调表达。但是抑制了 CCMs和C4途径中用于CO2固定的相关基因的表达,如eCA和PEPC。卡尔文循环和三羧酸循环途径中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能够促进牟氏角毛藻的生长。而糖酵解,丙酮酸代谢,脂肪酸以及甘油酯的生物合成通路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则促进牟氏角毛藻代谢产物的增加。高浓度CO2促进牟氏角毛藻甘油酯的生物合成,但是却下调表达了牟氏角毛藻指数生长期过程中TAG合成的关键酶基因DGAT,说明该生长期主要的基因表达是为了促进牟氏角毛藻的生长以及对高浓度CO2的适应。同时,牟氏角毛藻SQDG生物合成中的关键酶基因SQD的上调表达,说明牟氏角毛藻指数生长期的油脂合成倾向于具有生物学活性的SQDG,展现其对高浓度CO2响应的独特生物学特性。

曾晓鹏[2](2019)在《海洋浮游硅藻对多重海洋环境变化的生理学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洋浮游硅藻是海洋浮游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在海洋生态系统和全球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人类活动扰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作用下,海洋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海洋酸化、海洋升温、表层营养盐降低、上部混合层变浅等。而这些变化又会对海洋硅藻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本文以具有不同碳代谢途径的模式硅藻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和威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对全球变化相关环境因子的生理学响应,揭示其响应特征,并阐明响应机制,为预测全球变化下硅藻的变迁和演化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在自然水体中,海洋硅藻经常面临碳酸盐系统的急剧变动,而具有不同碳代谢途径的硅藻对这种变动的响应机制可能不同。我们的研究发现,在低CO2和HCO3-浓度下,威氏海链藻比三角褐指藻具有更高的光合放氧速率。这表明当环境中CO2和HCO3-的浓度不足以支持饱和光合作用和生长时,威氏海链藻对CO2或HCO3-有较高的亲和力。此外,我们发现三角褐指藻的碳酸酐酶活性(Carbonic anhydrase,CA)和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氧化酶(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Rubisco)活性是成正相关的,但威氏海链藻的CAs和Rubisco活性是成负相关的。以上结果表明,两种硅藻对海水中碳酸盐系统变化存在不同的应对策略,这种差异可能是影响硅藻分布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决定因素之一。在近岸水域,硅藻会受到重金属及海水酸化的双重影响,而它们对硅藻的耦合效应如何,尚不清楚。我们发现,重金属Cd(Ⅱ)会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造成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对于长期酸化适应(约300代)的三角褐指藻更为明显。酸化或Cd(Ⅱ)浓度的增加将会削弱三角褐指藻的光合作用和增加能量消耗,从而减少有机物的积累。此外,在酸化或Cd(Ⅱ)浓度增加的条件下,三角褐指藻的无机碳转运能力降低。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海洋硅藻在面临海洋酸化的同时,接受到的光强亦会增加。研究发现,酸化条件下,增加光强能够提高三角褐指藻光合作用,但对生长并无显着影响。CO2浓度的增加,导致eCA活性降低,Rubisco活性升高,表明三角褐指藻能够通过调整光合作用和CCM运行之间的能量分配来适应光强和CO2浓度的变化。海洋升温,上部混合层变浅,该层中的生活的硅藻受到温度升高和光强增加的双重影响。研究发现,在不同光强梯度条件下,三角褐指藻的生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然而,对于威氏海链藻而言,在低光条件下,威氏海链藻的生长并不受温度的影响,而在高光下,提高温度将对威氏海链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温度升高会降低两种硅藻的对光的捕获和光合作用。光和温度在不同程度上对两种硅藻的无机碳获取起调控作用,Rubisco活性随着光强和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以上结果表明,当光强和温度变化时,硅藻会通过调整光合生理过程适应以上变化。然而由于无机碳获取机制的不同,两种硅藻的响应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即:相比于三角褐指藻,威氏海链藻对温度变化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而三角褐指藻对温度升高更加敏感。海洋升温,上部混合层变浅,由该层底部向上输送的营养盐(如N、P、Si)浓度降低。本节探讨了光强与硅浓度对两种硅藻的耦合效应。研究结果发现,提高光强和硅的浓度均能促进两种硅藻的生长,其中硅浓度增加对威氏海链藻的生长影响更为显着。在高光强下,两种硅藻均能通过下调PSⅡ反应中心的开放程度和增加对过剩光能的热耗散以减少过饱和光带来的光损伤。硅浓度增加在减少PSⅡ的热耗散的同时,亦会提高其光能利用效率和光合作用速率。在低光下,硅浓度变化对两种硅藻CAs活性的影响较小,而当光能充足时,增加硅浓度有利于提高CAs活性。三角褐指藻的Rubsico活性受光强调控,而威氏海链藻的Rubsico活性受硅浓度调控。综上所述,三角褐指藻和威氏海链藻对海水中碳酸盐系统变化存在不同的应对策略,这种差异可能是影响硅藻分布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决定因素之一。相对于对照组来说,长期酸化适应的三角褐指藻对Cd(Ⅱ)的胁迫更加敏感。当环境中光强和CO2浓度变化时,三角褐指藻能够通过调整光合生理和碳浓缩机制运行过程中的能量分配来适应环境中光强和CO2浓度的变化。三角褐指藻和威氏海链藻对光强和温度的变化存在不同的响应,三角褐指藻对升温更加敏感,威氏海链藻对温度变化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光强和硅浓度变化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对两种硅藻的光合生理和固碳相关酶(CAs和Rubisco)活性造成影响,相比于三角褐指藻,硅限制对威氏海链藻的生长的影响更加明显。本研究表明,不同碳代谢途径的海洋浮游硅藻对全球变化的生理学响应是存在差异性的,这种差异可能是影响浮游硅藻丰度和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关键因子,并可能对海洋中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影响。

廖姿蓉[3](2019)在《三种典型海洋硅藻与海洋卡盾藻及锥状斯氏藻的种间竞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海洋卡盾藻、锥状斯氏藻和三种典型硅藻旋链角毛藻、三角褐指藻、中肋骨条藻作为研究对象,设定不同营养条件和不同初始密度,进行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实验,揭示了典型硅藻与甲藻锥状斯氏藻以及针胞藻海洋卡盾藻的生长及其种间竞争关系;研究了三种硅藻的无细胞滤液及细胞破碎液对锥状斯氏藻生长的影响,探讨了硅藻与甲藻之间的化感竞争作用;同时利用GC-MS对三种硅藻细胞破碎液中的挥发性代谢物质进行了定性半定量分析,探讨了硅藻次生代谢产物中不饱和醛类物质的组成,以揭示硅藻化感物质成分;此外还研究了典型不饱和醛癸二烯醛对锥状斯氏藻和三种硅藻生长的影响和毒性。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典型海洋浮游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种间竞争效应,阐明了硅藻次生代谢产物不饱和醛对甲藻和硅藻的毒性,研究结果可为赤潮灾害的防治以及海洋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单独培养下,海洋卡盾藻、锥状斯氏藻、旋链角毛藻、三角褐指藻、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均随着起始接种细胞密度的增加出现延滞期缩短,进入对数生长期和稳定期的时间提前,但不影响微藻种群的最大密度。然而微藻的生长明显受到营养盐的影响,低营养盐限制下微藻生长缓慢,最大细胞密度仅不到f/2加富培养基下的一半,结果表明低营养条件不利于海洋微藻的生长,营养盐条件决定着海洋微藻的最大种群密度。(2)三种典型硅藻在与海洋卡盾藻和锥状斯氏藻混合培养时,在f/2培养基营养条件下均能显着抑制甲藻和针胞藻等鞭毛藻类生长,在共培养后期海洋卡盾藻和锥状斯氏藻细胞密度逐渐下降直至细胞全部死亡。在低营养限制条件下混合培养,海洋卡盾藻和锥状斯氏藻的生长均被这三种硅藻明显抑制,但仍可保持一定的细胞密度;虽然三种硅藻的生长也受到明显影响,但仍能保持较高的细胞密度。结果表明硅藻在富营养化和营养盐限制条件下与海洋微藻共存时均具有极大的种间竞争优势。(3)三种硅藻的细胞滤液以及细胞破碎液培养锥状斯氏藻均能抑制锥状斯氏藻的生长,且旋链角毛藻和三角褐指藻处理组的抑制效果强于中肋骨条藻处理组;相比硅藻的无细胞滤液,硅藻细胞破碎液处理组对锥状斯氏藻的抑制作用更为显着。结果说明硅藻可通过化感作用来抑制锥状斯氏藻的生长。(4)利用GC-MS检测了三种硅藻细胞破碎液的挥发性代谢产物成分,其中旋链角毛藻共鉴定出46种物质,以醛类物质相对含量较高,占其总挥发性代谢物质的43.22%;中肋骨条藻共117种挥发性成分,以烃类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最为丰富;三角褐指藻鉴定出66种挥发性物质。总体来看每种硅藻的挥发性代谢产物成分组成和含量都不尽相同。(5)三种硅藻代谢过程产生的挥发性醛类物质共有14种,其中旋链角毛藻共鉴定出7种醛类物质,相对含量占其总挥发性物质的43.22%;中肋骨条藻鉴定出9种醛类物质,相对含量为8.82%;三角褐指藻共鉴定出6种醛类物质,相对含量仅为6.48%。旋链角毛藻以苯甲酰甲醛占据优势,三角褐指藻的优势醛则为癸二烯醛和甲基环戊烯醛;中肋骨条藻的醛物质以乙醛、辛二烯醛和庚二烯醛为主。而乙醛、2,6-二甲基-5-庚烯醛、β-环柠檬醛和癸二烯醛这4种醛类物质均在三种硅藻中被检测到,癸二烯醛和庚烯醛在旋链角毛藻中含量相对较高。(6)癸二烯醛能影响锥状斯氏藻、旋链角毛藻、三角褐指藻和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叶绿素含量以及光合活性参数Fv/Fm值。锥状斯氏藻对癸二烯醛的敏感性较强,1 mg/L的癸二烯醛即可对锥状斯氏藻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而三种硅藻受到显着抑制的浓度为>2 mg/L。癸二烯醛对锥状斯氏藻、旋链角毛藻、三角褐指藻、中肋骨条藻的96 h的EC50分别为:2.46 mg/L、3.27 mg/L、2.67 mg/L、3.78 mg/L,均属于高毒性等级。暴露在不同浓度癸二烯醛下,四种微藻细胞光合活性Fv/Fm值均受到胁迫下降,且随着浓度剂量和暴露时间抑制作用逐渐增强,结果说明癸二烯醛可通过影响藻类光合作用进而抑制藻细胞生长。

朱昔恩[4](2019)在《国审品种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桂海1号”生态育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态育苗技术指在饵料上选用对虾适口的天然生物饵料,在水质处理上使用微生物调控、物理吸附等生物物理方法,育苗各阶段采用复方中草药制剂进行病害防控,不使用任何抗生素药物培育出规格均一、活力强、抗应激性高、不带特定病原、无抗生素药物残留的高健康生态苗种。单细胞藻类是生态育苗的核心环节,特定种类的单胞藻不仅是对虾幼体适宜的开口饵料,而且能净化水质,维护良性的养殖生态环境。本文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和凡纳滨对虾生态育苗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目的在于:(1)探索接种密度、环境因子和营养因子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2)探索环境因素和饵料在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生态育苗中的影响。(3)研发建立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高健康生态育苗技术规范。1.采用单因子变量的方法研究盐度、温度、光照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不同环境因子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影响显着(P<0.05);牟氏角毛藻在5~40‰条件下均能生长,中盐度组(20~30‰)为牟氏角毛藻的最适生长条件,低盐度组(5‰,10‰)优于高盐度组(35‰,40‰),0‰条件下在经过环境适应之后藻细胞逐渐增加;31℃为牟氏角毛藻的达到最大藻细胞浓度,温度越低,生长速度越慢,稳定期越长,温度越高,生长速度越快,稳定期越短;4000Lx为最适合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光照强度,光照强度越高,稳定期越长。盐度为20‰、温度为31℃、光照强度为4000Lx时是牟氏角毛藻最佳生长条件,生长速度和藻细胞密度均达到最高,过高或过低的盐度、温度、光照均会抑制牟氏角毛藻的生长。2.采用单因子实验方法研究接种密度和氮源等五种营养盐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接种密度和五种营养盐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均影响显着(P<0.05),其中最佳接种密度为0.7×106cell/mL;适宜氮源依次为:NaNO3>CO(NH2)2>NH4HCO3,但CO(NH2)2和NH4HCO3在高浓度(>75mg/L)下对牟氏角毛藻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适宜磷源为KH2PO4,其最佳浓度为2.5mg/L;有机碳源(C6H12O6)的促长效果优于无机碳源(NaHCO3),其最适浓度为20mg/L;硅源(Na2SiO3)最适添加浓度为30mg/L;维生素B1和B12联用效果显着优于分别单独添加(P<0.05)。接种密度和筛选获得的五种营养盐在适宜浓度下均能显着促进牟氏角毛藻的生长,进而提高规模化培养的产量和稳定性,但高浓度下均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速度和藻细胞密度产生明显抑制作用。3.本研究采用单因子变量的方法,以生物饵料为主研究温度、盐度、密度、饵料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成活率和变态时间的影响,探索出适应凡纳滨对虾育苗的最佳环境条件及饵料搭配。结果表明:在生态育苗模式下,温度、盐度、密度和饵料对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影响显着;温度、密度对凡纳滨对虾的变态时间影响显着,盐度、饵料对凡纳滨对虾的变态时间影响不显着。生态育苗最佳温度、盐度、密度分别28~30℃、30‰、100尾/L;饵料实验中,CM+SC搭配出苗率最高,SP+FD组最低,CM的育苗效果显着优于SC,添加SC明显优于添加SP。在生态育苗模式下,控制温度为28~30℃、盐度为30%、密度为100尾/L可显着提高成活率。牟氏角毛藻可作为最佳开口饵料,添加牟氏角毛藻可显着提高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搭配中肋骨条藻效果更显着,且出苗率优于使用人工饲料。

朱昔恩,黎大勇,熊建华,彭金霞,韦嫔媛,陈晓汉,谢达祥,张彬[5](2018)在《接种密度、氮、磷、碳、硅、维生素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接种密度和氮、磷、碳、硅、维生素营养盐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筛选获得最佳营养盐配方及方法,以期为其规模化培养提供基础资料。采用单因子实验方法研究接种密度和氮源等5种营养盐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接种密度和5种营养盐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均影响显着(P<0.05),其中最佳接种密度为0.7×106cell/m L;适宜氮源依次为:NaNO3>CO(NH2)2>NH4HCO3,但CO(NH2)2和NH4HCO3在高浓度(>75mg/L)下对牟氏角毛藻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适宜磷源为KH2PO4,其最佳浓度为2.5mg/L;有机碳源(C6H12O6)的促长效果优于无机碳源(NaHCO3),其最适浓度为20mg/L;硅源(Na2Si O3)最适添加浓度为30mg/L;维生素B1和B12联用效果显着优于分别单独添加(P<0.05)。接种密度和筛选获得的5种营养盐在适宜浓度下均能显着促进牟氏角毛藻的生长,进而提高规模化培养的产量和稳定性,但高浓度下均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速度和藻细胞浓度产生明显抑制作用。

郑世燕[6](2017)在《海带渣提取物对四种微藻油脂积累及组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海带渣在微藻培养上的应用,尤其是在微藻产油上的效果,本研究针对海带渣本身的特性,采用酶解法制备海带渣提取物(Kelp waste extracts,KWE),通过测定分析KWE处理后供试微藻的细胞密度、生物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中性脂、油脂产率、脂肪酸组成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油脂合成途径上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对微藻生长及油脂积累的影响,以期为微藻和海带渣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 KWE的主要成分。本研究采用纤维素酶、果胶酶、木瓜蛋白酶制备KWE,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分析发现,KWE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和矿质元素,其中有机物质以可溶性糖、褐藻酸和氨基酸为主,含量分别为23.19 g/L、6.09 g/L和0.19 g/L;可溶性糖中以葡萄糖为主,含量为12.05 g/L;氨基酸中以丙氨酸(Ala)含量最高,其次为苯丙氨酸(Phe),分别为39.35 μg/mL和27.03 μg/mL;矿质元素中以氮含量最高,其次为磷,分别为5.72 g/L和5.53 g/L。2.明确了 KWE对四种微藻生长及产油的影响。本研究以北极小球藻(The Arctic Chlorella sp.)、小球藻 F-275(Chlorella sorokiniana FACHB-275)、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极大螺旋藻(Spirulina maxima)为供试微藻,通过分析比较其在不同浓度KWE处理下的生理生化响应发现,KWE可有效促进两株供试小球藻的生长,缩短其生长周期。与对照相比,8.0%KWE可分别提高两株供试小球藻的生物量产率1.83倍和31.86倍,油脂含量20.78%和25.91%。三角褐指藻和极大螺旋藻分别在1.0%和4.0%KWE处理下表现出更好的生长趋势,但不能提高其总脂含量。高浓度KWE(6.0-8.0%)可显着提两株小球藻以及三角褐指藻的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MUFA)的比例,显着降低其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的比例。3.明确了 KWE中引起供试微藻产生不同生理响应的关键营养因子。本研究针对KWE本身的特性以葡萄糖、硝酸铵、磷酸氢二钾为供试碳、氮、磷源,通过分析在不同浓度碳、氮、磷源处理下供试微藻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发现:(1)KWE中丰富的可溶性糖是促进小球藻F-275细胞生长、改善脂肪酸组成的关键因素;可溶性糖、氮、磷的联合作用促进小球藻F-275中性脂的提高;可溶性糖和氮的相互作用贡献其高总脂含量。(2)KWE中大量的氮、磷源明显不利于三角褐指藻细胞的生长;1.0-2.0%KWE促进三角褐指藻生长以及4.0-8.0%KWE提高其中性脂和总脂含量的关键因子是KWE中丰富的可溶性糖。(3)KWE中丰富的可溶性糖、磷营养对极大螺旋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氮营养对其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4.0-8.0%KWE明显促进极大螺旋藻中性脂累积的关键因素是KWE中的可溶性糖和磷营养。4.KWE与乙酸钠联合作用可进一步提高小球藻F-275的生物柴油特性。本研究通过分析比较乙酸钠单独作用以及KWE与乙酸钠联合作用下小球藻F-275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发现,KWE与乙酸钠联合作用可进一步显着提高小球藻F-275的生物量、单位细胞中性脂含量和油脂产率,与乙酸钠单独作用相比,其最大值分别可被提高102.57%、16.32%和129.03%;与KWE单独作用相比,其分别可被提高35.32%、253.35%和70.74%。8.0%KWE与3.0 g/L乙酸钠联合作用可将小球藻F-275 C16:0和C18:ln9c的比例分别提高至28.71%和37.76%,C18:2n6c和C18:3n3的比例分别降低至 11.88%和 4.90%。5.明确了 KWE处理下小球藻F-275油脂、脂肪酸等指标的积累规律。通过系统地分析在葡萄糖、KWE、乙酸钠以及KWE与乙酸钠联合作用处理下培养14d内小球藻F-275的油脂、脂肪酸等生化成分的变化情况发现:(1)随培养时间的延长,不同处理小球藻F-275中性脂、总脂含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油脂产率呈明显降低的趋势,均在KWE与乙酸钠联合作用处理下获得最大值。(2)随培养时间的延长,KWE与乙酸钠联合作用下C16:0和C18:ln9c的比例呈显着增加的趋势,C18:2n6c和C18:3n3呈显着降低的趋势,C16:1和C18:0的比例变化相对较小;SFA和MUFA的含量呈明显增加,PUFA的含量呈明显降低的趋势。(3)随培养时间的延长,KWE与乙酸钠联合作用下小球藻F-275胞内可溶性糖、蛋白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该处理可显着提高培养6-14 d小球藻F-275的单位细胞可溶性糖含量和单位体积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培养14 d分别比KWE单独处理高1.70倍和22.43%,比乙酸钠单独作用高3.09倍和45.39%。6.初步明确了 KWE作用下小球藻F-275部分油脂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通过分析不同处理下培养2、8、12 d(分别代表对数期、稳定初期和稳定期)部分油脂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KWE及其与乙酸钠联合作用对编码小球藻F-275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苹果酸脱氢酶、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等酶基因的上调作用主要表现在稳定初期和稳定期,对编码乙酰辅酶A羧化酶基因的上调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数期。7.明确了 KWE处理下小球藻F-275培养液的pH、可溶性糖、总氮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小球藻F-275在pH值为6.26-10.43的培养环境中均可快速的生长。随培养时间的延长,不同处理培养液中可溶性糖和总氮的含量呈显着降低的趋势;KWE及其与乙酸钠联合作用处理的总氮含量分别在培养第2、3d就降低至零,可显着提高培养液的碳氮比。通过测定分析培养14 d内不同处理小球藻F-275的光合特性以及培养2、8、12 d溶解氧的变化情况发现,基于KWE的培养可显着提高小球藻F-275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KWE作用下可实现小球藻F-275的高生物量、高油脂产率培养,与适量的乙酸钠联合作用效果更显着,脂肪酸组成更加适合生物柴油的生产,同时还可显着提高其单位细胞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单位体积可溶性蛋白含量。KWE及其与乙酸钠联合作用可能主要通过调节培养液的碳氮比,影响其光合、呼吸速率以及部分油脂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从而调控小球藻F-275的碳源分配、促进油脂的合成。

伍松翠[7](2016)在《三角褐指藻对不同浓度CO2的生理响应及其固碳机制》文中研究说明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是可进行光合自养的真核微藻,具备由卡尔文循环、三羧酸循环、磷酸戊糖途经及糖酵解过程组成的中心碳代谢网络。中心碳代谢过程为脂肪酸的合成提供碳骨架和还原力。三角褐指藻具备光合固碳能力强、生长旺盛、富含不饱和脂肪酸(EPA和DHA)及岩藻黄素等优点,已成为微藻养殖工业的热门物种。三角褐指藻的全基因组测序已完成,是硅藻的模式物种,也是研究光合作用机制的理想物种。本论文以三角褐指藻为对象,系统研究了其响应环境中不同浓度CO2的生理生化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测定了正常及缺氮培养下三角褐指藻中性脂含量及相对荧光值的变化,建立了可实时快速检测三角褐指藻胞内油脂含量的荧光染色方法(Nile Red染色法及BODIPY515/505染色法)。结果显示,两种染色方法均能快速、灵敏地测定三角褐指藻胞内中性脂的含量,发现培养3、5、7、9、11日时三角褐指藻胞内中性脂变化趋势,与棒状薄层色谱法测定的三角褐指藻胞内中性脂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且三角褐指藻中性脂含量及染色后相对荧光值之间存在线性关系。(2)比较分析了不同碳浓度下三角褐指藻中心碳代谢网络关键酶的酶活及mRN A水平表达,探究了三角褐指藻在不同CO2浓度培养下生长及油脂含量差异产生的原因。结果显示,高碳条件下,三角褐指藻不仅生长速度快,油脂含量也同时升高。测定卡尔文循环中三个关键酶(Rubisco、PRK、PGK)及磷酸戊糖途经中的两个关键酶G6PDH、6PGDH的酶活及mRNA水平表达,结果显示5个酶的酶活性及mRNA水平表达在高碳条件下均显着升高。卡尔文循环相关酶活性及mRNA水平表达的升高表明卡尔文循环活性的升高,这可能与高碳条件下三角褐指藻的高速生长有关。而G6PDH及6PGDH是两步催化生成NADPH反应的酶,酶活性升高意味着氧化型磷酸戊糖途经活性上调,因此推测氧化型磷酸戊糖途经可能为胞质中脂肪酸碳链的延伸及油脂的合成提供NADPH,也可以说,氧化型磷酸戊糖途径参与了高碳条件下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及油脂积累。(3)测定了低碳及正常培养下三角褐指藻C4途径相关关键酶的酶活及mRNA水平表达。酶活及实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与正常培养相比,三角褐指藻C4途径相关酶NAD-ME、PEPCK、PEPC以及NAD-MDH在低碳培养时酶活性显着升高,同时定位于线粒体中的pepc2、mdh以及pyc1在低碳条件下均表达上调。结果表明,在低碳培养条件下,三角褐指藻的固碳过程涉及了NAD-ME型C4途径中的部分反应过程以及PEPCK型C4途径的全部反应过程,暗示三角褐指藻中可能同时存在NAD-ME型和PEPCK型两种C4光合作用途径。本论文着重研究了三角褐指藻在不同CO2浓度下生理生化水平的变化,发现在高碳培养下,氧化型磷酸戊糖途径的活性增强,可能参与了高碳条件下三角褐指藻的高速生长及油脂合成过程;低碳培养时,三角褐指藻中可能同时存在NAD-ME型和PEPCK型C4光合作用途径。

叶丽[8](2014)在《3种富EPA海洋微藻的诱变育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获得高产EPA的海洋微藻良种,本文以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oculata)、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新月菱形藻(Nitzschiaclosterium)为材料,研究了紫外诱变和NTG诱变对微藻的生长、总脂和脂肪酸的影响,筛选出优良藻株,并对其进行生长、总脂和EPA的培养条件优化。主要结果如下:3种藻经紫外辐射处理后,藻细胞的生长速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从中得到7株比出发株生长更快的诱变株。从生长速率、总脂含量和EPA含量综合考虑,三角褐指藻的诱变株MP-2的改良较成功,其生长速率为(0.503±0.021),是出发株的1.12倍,总脂含量增加了23%,EPA含量也有所提高。三角褐指藻诱变株MP-2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为该藻的温度阈值。该藻在20℃下总脂含量最高。15℃下EPA和PUFA含量最高,10℃下DHA含量最高。诱变株MP-2在20120μmol/(m2·s)的光照范围内,光强为40μmol/(m2·s)生物量最大。低光照有利于该藻总脂的积累,在20和40μmol/(m2·s)光照条件下总脂含量最高。高光强有利于该藻EPA和DHA的积累,在100μmol/(m2·s)光照强度下,该藻细胞中EPA和DHA的含量均达到最高。诱变株MP-2在盐度25时,生长速率最高(0.447±0.013),在盐度30和35下,该藻总脂含量显着高于其它组,分别达到(36.66±1.07)%和(36.54±1.32)%。盐度25时DHA含量最高。诱变株MP-2在氮浓度为20mg/L生长速率最大;在氮浓度30mg/L时藻的总脂含量最大。氮浓度达到25mg/L,PUFA和EPA含量达到最大。诱变株MP-2在磷浓度2.5mg/L时生长速率最大;低磷利于该藻总脂的积累,磷浓度1.0mg/L时,总脂含量最高。磷浓度2.5mg/L,该藻EPA和PUFA含量显着高于其它组。诱变株MP-2的适宜铁源是FeSO4,铁浓度为5.0mg/L时生长速率最大。该藻的最佳产脂铁浓度为2.5mg/L,铁浓度10.0mg/L时,EPA和PUFA的含量均达到最大;缺铁或低铁条件下,该藻中EPA和DHA的含量为极低,甚至检测不到,PUFA的含量也极低。该藻无法以葡萄糖、乙酸钠和甘油为碳源进行异养培养。从生产角度而言,该藻培养在20℃,光照强度40μmol/(m2·s),盐度25,以20mg/L的KNO3为氮源,2.5mg/L的KH2PO4为磷源,2.5mg/L的FeSO4为铁源可以获得高最产量的EPA和PUFA。

高秀芝[9](2014)在《富EPA海洋微藻的分离、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于2012年4月~6月从浙江近海海域采用浮游植物网拖采,利用平板分离法和水滴分离法等分离海洋微藻。从中筛选出富EPA(二十碳五烯酸)的藻株,分别研究了生态因子(温度、光照、盐度)、营养盐因子(氮、磷、铁、硅)及不同生长时期对目标藻株的生长、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旨在优化目标藻株生产EPA和PUFA(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培养条件,为大规模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分离出10株海洋微藻,从中筛选出5株易培养且生长快的藻株,分别为大龙骨藻(Tropidoneis maxima)、咖啡双眉藻(Amphora coffeaeformis)、曼氏骨条藻(Skeletonema.munzelii)SM-1、曼氏骨条藻SM-2、成对海链藻(Thalassiosirabinata)。利用MAV培养基对这5株海洋微藻进行单种培养,培养条件:水温17~25℃,盐度25,自然光照,不充气,并对生长速率、总脂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最终筛选出2株富EPA的藻株,分别是曼氏骨条藻SM-1(24.83%)和SM-2(27.74%)。在pH8.05、光暗比12h:12h、MAV培养基、不充气培养条件下,进行温度、光照、盐度单因素试验,分别设置温度为10℃、15℃、20℃、25℃、30℃,光照20μmol m-2s-1、40μ mol m-2s-1、60μ mol m-2s-1、80μ mol m-2s-1、100μ mol m-2s-1、120μ molm-2s-1,盐度10、15、20、25、30、35、40,结果表明SM-1、SM-2藻株生长的最适条件分别为温度20~25℃、20℃,光强60μ mol m-2s-1,盐度30。利于2株藻总脂积累的最适条件:温度10℃,光强20μ mol m-2s-1,盐度15。利于2株藻PUFA积累的最适条件:温度15℃,光强20μmol m-2s-1,盐度15,PUFA含量最高时SM-1为46.92%、SM-2为53.01%;EPA含量最高时SM-1为19.39%、SM-2为21.31%。在温度25℃、光强60μmol m-2s-1、盐度25、pH8.05、光暗比12h:12h、充气培养条件下,进行营养盐单因素试验。在氮源为硝酸钾、氯化铵、硫酸铵和尿素,铁源为柠檬酸铁、硫酸亚铁、三氯化铁研究中,SM-1、SM-2藻株适宜氮源为硝酸钾和尿素,适宜铁源为硫酸亚铁。分别设置氮浓度为0mg/L、5mg/L、10mg/L、15mg/L、20mg/L、25mg/L、30mg/L,磷浓度0mg/L、0.5mg/L、1mg/L、1.5mg/L、2mg/L、2.5mg/L、3mg/L,铁浓度0mg/L、0.1mg/L、0.25mg/L、0.5mg/L、1mg/L,硅浓度0mg/L、0.5mg/L、1mg/L、2mg/L、4mg/L。结果表明:SM-1、SM-2藻株生长的最适条件分别为氮浓度20~25mg/L、25~30mg/L,磷浓度1.5mg/L、2mg/L,铁浓度0.5mg/L,硅浓度2mg/L~4mg/L、1mg/L。2株藻总脂积累的营养调控条件分别为缺氮,缺磷,缺硅,铁浓度0.25mg/L、1mg/L;2株藻PUFA积累的营养调控条件分别为缺硅,氮浓度10mg/L、30mg/L,磷浓度3mg/L、2.5~3mg/L,铁浓度0.25mg/L、0.5mg/L。PUFA含量最高时SM-1为49.11%,SM-2为50.48%;EPA含量最高时SM-1为17.12%,SM-2为18.39%。在温度25℃、光照60μ mol m-2s-1、光暗周期12h:12h、盐度25、pH8.05、MAV培养基,不充气培养条件下,确定SM-1、SM-2藻株的指数初期为第3天,指数末期为第5天,静止期为第7天。利于2株藻总脂积累的生长时期均为指数末期。利于EPA和PUFA积累的生长时期均为指数初期,EPA含量最高时SM-1为17.40%、SM-2为18.43%;PUFA含量最高时SM-1为32.71%、SM-2为34.84%。

丁刚,于晓清,詹冬梅,张少春,卢晓,李美真,吴海一[10](2014)在《不同氮、磷浓度及配比对鼠尾藻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采用鼠尾藻幼苗,对其在不同氮、磷质量质量浓度的人工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研究不同氮、磷质量浓度及氮、磷比的差异对鼠尾藻生长发育的影响。单因素试验中,氮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2、4、6、8、10mg/L,磷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0.2、0.4、0.6、0.8、1.0mg/L,之后进行双因子试验。氮、磷比试验中两者质量浓度比分别为5∶1、10∶1、15∶1、20∶1、25∶1、30∶1、35∶1、40∶1,其中磷质量浓度为0.4mg/L。试验时间为7d。试验结果表明,氮和磷对鼠尾藻幼苗的生长影响极显着(P<0.01),且交互作用影响显着(P<0.05)。随着氮质量浓度的升高,鼠尾藻幼苗的特定生长率呈上升趋势;在磷质量浓度为0.40mg/L时,鼠尾藻幼苗特定生长率最高。不同氮、磷质量浓度比对鼠尾藻幼苗特定生长率的影响极显着(P<0.01),在氮、磷质量浓度比为20∶1时,鼠尾藻幼苗特定生长率最高。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鼠尾藻幼苗的培育过程中,对培育环境的营养物质进行有目的性的调控,设置适宜的营养盐浓度及配比,可以实现较高的生长速率。

二、氮磷铁营养浓度对不同品系三角褐指藻生长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氮磷铁营养浓度对不同品系三角褐指藻生长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温度波动和CO2浓度升高对典型浮游植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全球气候变化的概述
        1.2 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1.3 海洋暖化对海洋浮游植物的影响
        1.4 海水温度波动对海洋浮游植物的影响
        1.5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以及海洋酸化对海洋浮游植物的影响
    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赫氏颗石藻对海洋暖化和海水温度波动的响应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计
        2.2.3 样品分析
        2.2.4 数据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赫氏颗石藻对温度升高的响应——生长以及生理
        2.3.2 赫氏颗石藻对温度波动的响应——生长速率
        2.3.3 赫氏颗石藻对温度波动的响应——单位细胞内PIC和POC的含量与比值
        2.3.4 赫氏颗石藻对温度波动的响应——光合作用效率和钙化作用效率及其比值
        2.3.5 赫氏颗石藻对温度波动的响应——单位细胞内化学元素含及其比值
        2.3.6 赫氏颗石藻温度波动条件下的温度响应曲线的预测及分析
    2.4 讨论
        2.4.1 温度升高对赫氏颗石藻生长速率以及细胞元素比的影响
        2.4.2 温度波动对赫氏颗石藻生长速率以及细胞元素比的影响
        2.4.2.1 温度波动与恒温培养的差异
        2.4.2.2 高频波动与低频波动的差异
        2.4.3 赫氏颗石藻响应温度波动的预测以及模型
    2.5 小结
第三章 温度波动对加州近海硅藻威氏海链藻生理生态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计
        3.2.3 样品分析
        3.2.4 数据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温度升高和波动条件下威氏海链藻生长速率的变化
        3.3.2 温度升高和波动条件下威氏海链藻光合作用效率的变化
        3.3.3 温度升高和波动条件下威氏海链藻主要化学元素含量的变化
        3.3.4 温度升高和波动条件下威氏海链藻细胞内主要元素比值的变化情况
        3.3.5 温度升高和波动条件下威氏海链藻颗粒有机碳(POC)生产力的变化
        3.3.6 温度升高和温度波动的交互作用对威氏海链藻生理指标的影响
    3.4 讨论
        3.4.1 温度升高和波动对威氏海链藻生长速率的影响
        3.4.2 温度升高和波动对威氏海链藻光合作用效率和POC生产力的影响
        3.4.3 温度升高和波动对威氏海链藻细胞内化学元素含量和比值的影响
        3.4.4 温度升高和波动交互作用对威氏海链藻生理生态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转录组揭示牟氏角毛藻对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响应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牟氏角毛藻高浓度CO_2的培养与收集
        4.2.3 牟氏角毛藻生物量,PSII最大光合效率(Fv/Fm)以及培养基pH的测定
        4.2.4 牟氏角毛藻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各营养盐浓度测定
        4.2.5 牟氏角毛藻总RNA的提取以及检测
        4.2.6 牟氏角毛藻高通量RNA-seq的实验流程
        4.2.7 数据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牟氏角毛藻高浓度CO_2培养生长以及生理的变化
        4.3.2 牟氏角毛藻高浓度CO_2培养转录组分析
        4.3.2.1 转录组测序、短序列组装以及基因注释
        4.3.2.2 基因表达趋势及功能聚类分析
        4.3.2.3 中心碳代谢通路分析
        4.3.2.4 CO_2-72h vs Air-24h中心碳代谢通路比较分析
    4.4 讨论
        4.4.1 高浓度CO_2对牟氏角毛藻生理的影响
        4.4.2 高浓度CO_2对牟氏角毛藻CCMs和C4途径相关基因的影响
        4.4.3 高浓度CO_2对牟氏角毛藻卡尔文循环、三羧酸循环以及糖酵解等相关基因的影响
        4.4.4 高浓度CO_2对牟氏角毛藻脂肪酸合成以及甘油酯代谢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展望与创新点
    5.1 研究总结
    5.2 展望
    5.3 本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与课题
致谢
附录

(2)海洋浮游硅藻对多重海洋环境变化的生理学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全球变化与海洋环境变化
        1.2.1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与海水碳酸盐系统
        1.2.2 全球变暖与海洋环境变化因子
    1.3 藻类的光合作用
    1.4 藻类的碳浓缩机制
    1.5 藻类的固碳相关酶
        1.5.1 碳酸酐酶
        1.5.2 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氧化酶
    1.6 环境因子对碳浓缩机制的影响
    1.7 环境因子对藻类光合生理的影响
    1.8 环境因子对藻类固碳相关酶的影响
        1.8.1 环境因子对碳酸酐酶的影响
        1.8.2 环境因子对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氧化酶
        1.8.3 碳酸酐酶和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氧化酶的相关性
    1.9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海水碳酸盐系统
        2.2.2 细胞计数
        2.2.3 色素测定
        2.2.4 可溶性蛋白
        2.2.5 叶绿素荧光
        2.2.6 光合作用和暗呼吸
        2.2.7 碳酸酐酶活性
        2.2.8 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氧化酶活性测定
第三章 海洋浮游硅藻对海水碳酸盐系统变化的生理学响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培养方法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生长和碳酸盐系统
        3.2.2 光合速率和CO_2或HCO_(3-)的关系
        3.2.3 Rubisco活性和CO_2或HCO_(3-)的关系
        3.2.4 Rubisco和 CA活性的关系
    3.3 讨论
        3.3.1 光合作用
        3.3.2 酶活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洋酸化条件下三角褐指藻对重金属镉的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培养方法
        4.1.2 实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生长
        4.2.2 生化组分
        4.2.3 叶绿素荧光
        4.2.4 P-I曲线
        4.2.5 碳酸酐酶活性
    4.3 讨论
        4.3.1 生长
        4.3.2 光合作用和酶活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光调控三角褐指藻对海洋酸化的生理学响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与培养方法
        5.1.2 实验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
        5.2.1 生长
        5.2.2 生化组分
        5.2.3 光合作用
        5.2.4 碳酸酐酶活性
        5.2.5 Rubisco活性
    5.3 讨论
        5.3.1 生长与光合作用
        5.3.2 酶活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光调控海洋浮游硅藻对海洋升温的生理学响应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与培养方法
        6.1.2 实验方法
        6.1.3 数据分析
    6.2 结果
        6.2.1 生长
        6.2.2 叶绿素荧光
        6.2.3 P-I曲线
        6.2.4 碳酸酐酶活性
        6.2.5 Rubisco活性
    6.3 讨论
        6.3.1 生长
        6.3.2 光合生理特性
        6.3.3 酶活性
        6.3.4 生态学意义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光和硅对海洋浮游硅藻生理学的耦合效应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与培养方法
        7.1.2 实验方法
        7.1.3 数据分析
    7.2 结果
        7.2.1 生长
        7.2.2 叶绿素荧光
        7.2.3 P-I曲线
        7.2.4 碳酸酐酶活性
        7.2.5 Rubisco活性
    7.3 讨论
        7.3.1 生长
        7.3.2 光合生理特性
        7.3.3 酶活性
        7.3.4 生态学意义
    7.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总结
    2.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三种典型海洋硅藻与海洋卡盾藻及锥状斯氏藻的种间竞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海洋浮游植物概述
        1.1.1 海洋浮游植物及生态意义
        1.1.2 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1.1.3 浮游植物爆发性增长与赤潮
    1.2 浮游植物的种间竞争
        1.2.1 营养竞争
        1.2.2 化感作用
    1.3 海洋浮游硅藻
        1.3.1 硅藻及其生态意义
        1.3.2 硅藻的种间竞争优势
    1.4 硅藻代谢产物不饱和醛及其影响
        1.4.1 硅藻代谢产物不饱和醛(PUAs)
        1.4.2 不饱和醛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三种典型海洋硅藻与海洋卡盾藻及锥状斯氏藻的种间竞争生长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藻种来源
        2.2.2 藻种培养
        2.2.3 实验设计
        2.2.4 实验观察与计数
        2.2.5 数据处理
        2.2.6 统计与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三种典型海洋硅藻与海洋卡盾藻的种间竞争生长
        2.3.2 三种典型海洋硅藻与海锥状斯氏藻的种间竞争生长
    2.4 讨论
    2.5 小结
3 三种典型硅藻对锥状斯氏藻的化感作用及其挥发性代谢物质初步检测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藻种来源及培养
        3.2.2 三种海洋硅藻的细胞破碎液和去藻细胞滤液对锥状斯氏藻的生长影响
        3.2.3 三种海洋硅藻的挥发性代谢物质检测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硅藻细胞滤液以及硅藻细胞破碎液对锥状斯氏藻的生长影响
        3.3.2 三种硅藻的挥发性代谢物质分析
        3.3.3 三种硅藻细胞破碎液挥发性代谢产物醛类物质比较
    3.4 讨论
        3.4.1 硅藻与甲藻间的化感作用
        3.4.2 硅藻产生挥发性代谢产物不饱和醛
    3.5 小结
4 癸二烯醛对锥状斯氏藻和三种典型硅藻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藻种的来源与培养
        4.2.2 实验设计
        4.2.3 观察取样与计数测定
        4.2.4 数据处理
        4.2.5 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癸二烯醛对四种微藻生长的影响
        4.3.2 癸二烯醛对四种微藻的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4.3.3 癸二烯醛对四种微藻的光合活性参数Fv/Fm的影响
        4.3.4 癸二烯醛对四种微藻的毒性效应
    4.4 讨论
    4.5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国审品种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桂海1号”生态育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微藻研究概述
        1.1 微藻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研究概述
        1.2 环境因子和营养盐条件下牟氏角毛藻的研究现状
    2 凡纳滨对虾生态育苗技术研究概述
        2.1 生态育苗技术在对虾产业中的研究现状
        2.2 影响凡纳滨对虾育苗因素的研究现状
    3 研究意义与目的
第二章 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生态育苗中核心生物饵料—单细胞藻类的研究
    第1节 温度、盐度光照强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测定方法
        2 结果
        2.1 盐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2.2 温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2.3 光照强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3 分析与讨论
        3.1 盐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及差异分析
        3.2 温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及差异分析
        3.3 光照强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及差异分析
        4 结论
    第2节 接种密度、氮、磷、硅、碳和维生素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藻类培养
        1.3 试验设计及计算
        2 结果
        2.1 接种密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2.2 氮源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2.3 磷源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影响
        2.4 碳源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影响
        2.5 硅源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影响
        2.6 维生素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影响
        3 分析与讨论
        3.1 接种密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及差异分析
        3.2 氮源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及差异分析
        3.3 磷源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及差异分析
        3.4 碳源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及差异分析
        3.5 硅源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及差异分析
        3.6 维生素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及差异分析
        4 结论
第三章 温度、盐度、密度和饵料对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生态育苗效果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饵料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设计
        2.3.2 日常管理
        2.4 检测方法
        2.4.1 成活率和变态时间
        2.4.2 水质指标
        2.4.3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不同因素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的影响分析
        3.1.1 温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的影响
        3.1.2 盐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的影响
        3.1.3 密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的影响
        3.1.4 饵料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的影响
        3.2 不同因素对凡纳滨对虾育苗过程中水质的影响
        3.2.1 温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过程中水质的影响
        3.2.2 盐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过程中水质的影响
        3.2.3 密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过程中水质的影响
        3.2.4 饵料对凡纳滨对虾育苗过程中水质的影响
    4 分析与讨论
        4.1 不同因素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分析
        4.1.1 温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分析
        4.1.2 盐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分析
        4.1.3 密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分析
        4.1.4 饵料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分析
        4.2 不同因素对凡纳滨对虾育苗过程中水质的影响
    5 结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5)接种密度、氮、磷、碳、硅、维生素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藻类培养
    1.3 试验设计及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接种密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2.2 氮源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2.4 碳源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影响
    2.5 硅源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影响
    2.6 维生素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6)海带渣提取物对四种微藻油脂积累及组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微藻在生物柴油上的应用
    2 环境条件对微藻生长及油脂积累的影响
        2.1 环境条件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2.2 环境条件对微藻油脂积累的影响
    3 微藻油脂的合成机理
        3.1 脂肪酸的合成
        3.2 TAG的合成
        3.3 微藻细胞中调控油脂合成的关键酶
        3.4 微藻细胞中调控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
    4 环境条件对微藻产油的调控机理
        4.1 外源提供碳源对微藻油脂积累的调控机理
        4.2 氮胁迫对微藻油脂积累的调控机理
        4.3 其他环境因素对微藻油脂的调控机理
    5 海带渣的产生与应用
        5.1 海带渣的产生及营养价值
        5.2 海带渣的应用
    6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海带渣提取物的制备及成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1.3 仪器
        1.4 海带渣提取物的制备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海带渣的主要成分分析
        2.2 海带渣提取物的主要成分分析
        2.3 海带渣及其海带渣提取物中氨基酸的组成分析
        2.4 海带渣提取物中可溶性糖的成分分析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带渣提取物对微藻生长及油脂积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1.3 仪器
        1.4 实验设计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海带渣提取物对四种微藻生长的影响
        2.2 海带渣提取物对四种微藻光合特性的影响
        2.3 海带渣提取物对四种微藻油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4 海带渣提取物对四种微藻胞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5 海带渣提取物对四种微藻胞内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2.6 海带渣提取物对四种微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碳、氮、磷水平对微藻生长及油脂积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1.3 仪器
        1.4 实验设计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碳、氮、磷水平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碳、氮、磷水平对微藻胞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3 不同碳、氮、磷水平对微藻胞内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2.4 不同碳、氮、磷水平对微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5 不同碳、氮、磷水平对微藻中性脂和总脂含量的影响
        2.6 不同碳水平对小球藻F-275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带渣提取物与乙酸钠联合作用对小球藻F-275生长及油脂积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1.3 仪器
        1.4 实验设计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KWE与乙酸钠联合作用对小球藻F-275生长的影响
        2.2 KWE与乙酸钠联合作用对小球藻F-275油脂和脂肪酸的影响
        2.3 KWE与乙酸钠联合作用对小球藻F-275生化组成的影响
        2.4 KWE与乙酸钠联合作用对小球藻F-275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海带渣提取物作用下小球藻F-275的油脂积累机制探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1.3 仪器
        1.4 实验设计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小球藻F-275生物量的变化情况分析
        2.2 不同处理小球藻F-275叶绿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分析
        2.3 不同处理小球藻F-275碳水性化合物的积累情况分析
        2.4 不同处理小球藻F-275胞内可溶性蛋白的积累情况分析
        2.5 不同处理培养液中pH值、总氮的变化情况分析
        2.6 不同处理小球藻F-275中性脂含量的变化情况分析
        2.7 不同处理小球藻F-275总脂含量的变化情况分析
        2.8 不同处理小球藻F-275中性脂、糖脂和磷脂含量的变化情况
        2.9 不同处理小球藻F-275主要脂肪酸含量的变化情况分析
        2.10 不同处理小球藻F-275主要生化成分的积累情况分析
        2.11 不同处理小球藻F-275的光合特性分析
        2.12 不同处理小球藻F-275溶解氧的变化情况分析
        2.13 不同处理小球藻F-275油脂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三角褐指藻对不同浓度CO2的生理响应及其固碳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硅藻概述
        1.1.1 硅藻的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
        1.1.2 硅藻代表性物种—三角褐指藻
    1.2 微藻产油概述
        1.2.1 产油微藻的筛选方法
        1.2.2 微藻油脂的生物合成过程
        1.2.3 影响微藻油脂合成的因素
    1.3 真核微藻中心碳代谢
        1.3.1 中心碳代谢网络的组成
        1.3.2 中心碳代谢网络对不同培养条件的响应
    1.4 微藻光合固碳方式
        1.4.1 微藻CO_2浓缩机制(CCM)
        1.4.2 硅藻CCMs及C_4光合固碳机制假说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快速检测三角褐指藻胞内中性脂含量方法的建立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2.1 藻种与培养方法
        2.2.2 Nile Red和BODIPY 505/515染色预试验
        2.2.3 Nile Red染色条件优化
        2.2.4 BODIPY 505/515染色条件优化
        2.2.5 正常及缺氮培养藻细胞生长速度和中性脂相对荧光值测定
        2.2.6 棒状薄层色谱/氢火焰离子检测器(TLC/FID)测定中性脂含量
        2.2.7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与拍照
        2.2.8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Nile red和BODIPY 505/515染色方法优化
        2.2.2 生长速度测定
        2.2.3 Nile red和BODIPY 505/515染色法测定中性脂相对荧光值
        2.2.4 中性脂含量测定
        2.2.5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2.3 讨论
        2.3.1 细胞壁结构和组成影响染料通透性
        2.3.2 三角褐指藻Nile red与BODIPY 505/515染色方法的建立
        2.3.3 Nile red与BODIPY 505/515染色方法比较
第三章 磷酸戊糖途经参与三角褐指藻对高浓度CO_2的响应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藻种培养
        3.1.2 CO_2通气培养
        3.1.3 生长及光合活性测定
        3.1.4 中性脂及总脂含量测定
        3.1.5 酶活测定
        3.1.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3.1.7 色素提取及检测
        3.1.8 淀粉含量测定
        3.1.9 水溶性蛋白质提取
        3.1.10 蛋白定量
        3.1.11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生长速度、光合活性以及pH在不同CO_2浓度下的变化
        3.2.2 不同CO_2浓度培养下三角褐指藻中性脂及油脂的变化
        3.2.3 不同CO_2浓度下胞内含物的变化
        3.2.4 卡尔文循环对不同浓度CO_2的响应
        3.2.5 磷酸戊糖途径对不同浓度CO_2的响应
        3.2.6 三羧酸循环在不同浓度CO_2下的变化
        3.2.7 淀粉含量在不同CO_2浓度下的变化
    3.3 讨论
        3.3.1 三角褐指藻光合作用应对不同浓度CO_2的方式
        3.3.2 High-CO_2对胞内C/N比率的影响
        3.3.3 三角褐指藻应对不同浓度CO_2时淀粉代谢的情况
        3.3.4 氧化型磷酸戊糖途径参与三角褐指藻对不同浓度CO_2的响应
第四章 不同浓度CO_2培养下三角褐指藻光合固碳方式的变化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藻体培养
        4.1.2 CO_2通气培养
        4.1.3 生长速度及光合活性测定
        4.1.4 酶活测定
        4.1.5 实时荧光定量PCR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生长速度及光合活性的变化
        4.2.2 不同浓度CO_2培养下C_4途径相关酶的酶活变化
        4.2.3 C_4途径相关酶在mRNA水平表达的差异
结论
论文的后续研究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已发表或完成的论文目录

(8)3种富EPA海洋微藻的诱变育种(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of Thesis
引言
1 综述
    1.1 EPA 的功能及研究进展
    1.2 海洋微藻产 EPA 的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1.3 海洋微藻育种技术的研究
        1.3.1 化学诱变育种
        1.3.2 物理诱变育种
        1.3.3 生物学诱变育种
    1.4 影响微藻 EPA 含量的影响因子
        1.4.1 微藻自身的影响
        1.4.2 营养因子
        1.4.3 物理因子
        1.4.4 培养方式
        1.4.5 其它影响因子
    1.5 研究前景
    1.6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紫外诱变对微藻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藻种及其培养
        2.1.2 紫外诱变处理方法
        2.1.3 突变株筛选与扩大培养
        2.1.4 细胞密度与生长速率的测定
        2.1.5 藻体收集与保存
        2.1.6 成分测定
        2.1.7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紫外辐射对 3 种微藻生长速率的影响
        2.2.2 3 种微藻突变株与出发株生物量的比较
        2.2.3 3 种微藻突变株与出发株胞内组分的比较
        2.2.4 3 种微藻突变株与出发株脂肪酸的比较
    2.3 讨论
        2.3.1 紫外辐射对微藻的诱变
        2.3.2 紫外辐射诱变对微藻的生物量、多糖和总脂的影响
        2.3.3 紫外辐射诱变对微藻脂肪酸的影响
    2.4 小结
3 亚硝基胍(NTG)诱变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藻种及其培养
        3.1.2 亚硝基胍(NTG)诱变处理方法
        3.1.3 突变株筛选
        3.1.4 细胞密度与生长速率的测定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NTG 诱变处理对微绿球藻生长的影响
        3.2.2 NTG 诱变处理对三角褐指藻生长的影响
        3.2.3 NTG 诱变处理对新月菱形藻生长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4 温、光、盐对三角褐指藻诱变株 MP-2 生长、总脂及脂肪酸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藻种及培养
        4.1.2 实验方法
        4.1.3 细胞密度与生长速率的测定
        4.1.4 藻体收集与保存
        4.1.5 成分测定
        4.1.6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温度对三角褐指藻诱变株 MP-2 生长、总脂及脂肪酸的影响
        4.2.2 光照强度对三角褐指藻突变株 MP-2 生长、总脂及脂肪酸的影响
        4.2.3 盐度对三角褐指藻诱变株 MP-2 生长、总脂及脂肪酸的影响
    4.3 讨论
        4.3.1 温度的影响
        4.3.2 光照强度的影响
        4.3.3 盐度的影响
    4.4 小结
5 营养因子对三角褐指藻诱变株 MP-2 生长、总脂及脂肪酸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藻种及培养
        5.1.2 实验方法
        5.1.3 藻细胞密度与生长速率的测定
        5.1.4 藻体收集与保存
        5.1.5 成分测定
        5.1.6 数据处理
    5.2 结果
        5.2.1 氮浓度对三角褐指藻诱变株 MP-2 生长、总脂及脂肪酸的影响
        5.2.2 磷浓度对三角褐指藻诱变株 MP-2 生长、总脂及脂肪酸的影响
        5.2.3 铁源对三角褐指藻诱变株 MP-2 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
        5.2.4 铁浓度对三角褐指藻诱变株 MP-2 生长、总脂和脂肪酸的影响
    5.3 讨论
        5.3.1 氮浓度对藻的生长和组分影响
        5.3.2 磷浓度对藻生长和组分的影响
        5.3.3 铁源及其浓度对藻的生长和组分影响
    5.4 小结
6 三角褐指藻诱变株 MP-2 的异养培养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藻种及培养
        6.1.2 试验方法
        6.1.3 细胞密度与生长速率的测定
        6.1.4 成分测定
        6.1.5 数据处理
    6.2 结果
        6.2.1 葡萄糖对三角褐指藻诱变株 MP-2 的影响
        6.2.2 甘油对三角褐指藻诱变株 MP-2 的影响
        6.2.3 乙酸钠对三角褐指藻诱变株 MP-2 的影响
    6.3 讨论
    6.4 小结
7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富EPA海洋微藻的分离、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综述
    1.1 EPA 的生理功能及生物来源
        1.1.1 EPA 的生理功能
        1.1.2 EPA 的生物来源
    1.2 利用微藻生产 EPA 的现状及前景
        1.2.1 研究的微藻主要种类及 EPA 含量
        1.2.2 培养条件对 EPA 含量的影响
        1.2.3 利用微藻生产 EPA 的现状及前景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富EPA 海洋微藻的分离与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水样采集
        2.1.2 微藻的分离
        2.1.3 微藻的培养
        2.1.4 微藻的鉴定
        2.1.5 总脂的测定
        2.1.6 脂肪酸的测定
        2.1.7 数据处理与统计
    2.2 结果
        2.2.1 分离藻株的形态特征
        2.2.2 5 株微藻的生长特性
        2.2.3 5 株微藻的生物量
        2.2.4 5 株微藻的脂肪含量
        2.2.5 5 株微藻的脂肪酸组成
    2.3 讨论
        2.3.1 微藻总脂
        2.3.2 微藻脂肪酸组成
    2.4 小结
3 温光盐对2 株曼氏骨条藻生长、总脂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藻种
        3.1.2 温度试验
        3.1.3 光照强度试验
        3.1.4 盐度试验
        3.1.5 测定指标和测定方法
        3.1.6 数据处理与统计
    3.2 结果
        3.2.1 温度试验
        3.2.2 光照强度试验
        3.2.3 盐度试验
    3.3 讨论
        3.3.1 温度对藻生长、总脂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3.2 光照强度对藻生长、总脂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3.3 盐度对藻生长、总脂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4 小结
4 几种营养因子对 2 株曼氏骨条藻生长、总脂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藻种
        4.1.2 试验方法
        4.1.3 测定指标和测定方法
        4.1.4 数据处理与统计
    4.2 结果
        4.2.1 氮源及氮浓度试验
        4.2.2 磷浓度试验
        4.2.3 铁源及铁浓度试验
        4.2.4 硅浓度试验
    4.3 讨论
        4.3.1 氮源及氮浓度对藻生长、总脂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3.2 磷浓度对藻生长、总脂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3.3 铁源及铁浓度对藻生长、总脂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3.4 硅浓度对藻生长、总脂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4 小结
5 不同生长时期对 2 株曼氏骨条藻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藻种
        5.1.2 微藻的培养
        5.1.3 测定指标和测定方法
        5.1.4 数据处理与统计
    5.2 结果
        5.2.1 2 株藻的生长特性
        5.2.2 不同生长时期 2 株藻的总脂含量
        5.2.3 不同生长时期 2 株藻的脂肪酸组成
    5.3 讨论
        5.3.1 不同生长时期对藻总脂含量的影响
        5.3.2 不同生长时期对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4 小结
6 小结与创新点
    6.1 小结
        6.1.1 分离、筛选获 2 株富 EPA 海洋硅藻
        6.1.2 温光盐对 2 株曼氏骨条藻生长、总脂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6.1.3 几种营养因子对 2 株曼氏骨条藻生长、总脂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6.1.4 生长时期对 2 株曼氏骨条藻总脂和 PUFA 含量的影响
    6.2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10)不同氮、磷浓度及配比对鼠尾藻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质量浓度氮对鼠尾藻幼苗生长速率的影响
    2.2 不同质量浓度磷对鼠尾藻幼苗生长速率的影响
    2.3 不同质量浓度氮、磷对鼠尾藻幼苗生长速率的交互影响
    2.4 氮、磷不同质量浓度比对鼠尾藻幼苗生长速率的影响
3 讨论
    3.1 氮、磷不同质量浓度对鼠尾藻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2 不同氮磷比对鼠尾藻幼苗生长速率的影响
    3.3 不同营养盐水平影响研究对鼠尾藻幼苗培育的意义

四、氮磷铁营养浓度对不同品系三角褐指藻生长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温度波动和CO2浓度升高对典型浮游植物的影响[D]. 王鑫威. 厦门大学, 2019(01)
  • [2]海洋浮游硅藻对多重海洋环境变化的生理学响应研究[D]. 曾晓鹏.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3]三种典型海洋硅藻与海洋卡盾藻及锥状斯氏藻的种间竞争研究[D]. 廖姿蓉. 暨南大学, 2019(02)
  • [4]国审品种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桂海1号”生态育苗技术研究[D]. 朱昔恩.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5]接种密度、氮、磷、碳、硅、维生素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J]. 朱昔恩,黎大勇,熊建华,彭金霞,韦嫔媛,陈晓汉,谢达祥,张彬. 普洱学院学报, 2018(06)
  • [6]海带渣提取物对四种微藻油脂积累及组成的影响[D]. 郑世燕.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7]三角褐指藻对不同浓度CO2的生理响应及其固碳机制[D]. 伍松翠.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6(08)
  • [8]3种富EPA海洋微藻的诱变育种[D]. 叶丽. 宁波大学, 2014(03)
  • [9]富EPA海洋微藻的分离、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D]. 高秀芝. 宁波大学, 2014(03)
  • [10]不同氮、磷浓度及配比对鼠尾藻幼苗生长的影响[J]. 丁刚,于晓清,詹冬梅,张少春,卢晓,李美真,吴海一. 水产科学, 2014(04)

标签:;  ;  ;  

氮、磷、铁养分浓度对三角褐指藻不同品系生长影响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