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认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一、认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邹梦瑶,王俊华,秦鹏飞,钟伟华[1](2022)在《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治疗脑卒中的知识图谱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脑卒中因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已经成为全世界面临的棘手疾病之一,而传统的康复手段因见效慢、效率低、训练枯燥等问题对治疗脑卒中收效甚微,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具有简单高效、安全性高、趣味性强、价格低廉、实时反馈等特点,而且还能解决医患比例失衡等问题,促进了远程康复医疗的发展,对康复脑卒中患者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目的:利用CitespaceⅤ知识图谱软件把握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的研究热点和进展,同时厘清该领域的结构模式并预测可能的发展趋势。方法: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集合库和CNKI的核心期刊、CSSCI、CSCD数据库2007年以来收录的、研究主题为虚拟现实技术治疗脑卒中的共1 374篇核心文献为数据来源,通过CitespaceⅤ知识图谱软件利用知识图谱分析的方法研究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治疗的研究现状,并从学科、国家、作者、机构、研究热点等方面对比分析了国内外该治疗技术的差异,同时预测国内外未来虚拟现实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结果与结论:(1)国外在该领域形成了以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医学工程为主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交叉学科群;国内学科较为单调,未形成明显的学科群体。(2)国外各国家/地区、作者、机构间形成了交流密切的合作关系网络,形成了高中心性的国家、作者、机构;国内作者、团体、机构之间合作关系较差,存在地域限制,缺乏有影响力的学术团体和机构。(3)国内外研究内容存在差异,且国外该技术有4个发展阶段。(4)国外未来研究的可能趋势是远程康复医疗、机器人辅助疗法、虚拟康复系统的研发及评价、突出虚拟康复疗法的筛选;国内未来可能的研究主题或许是虚拟现实技术与其他方法对具体部位的联合治疗的效果及评价、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开发等。

张雪伊,刘瑞姣,许峰,万祥林[2](2022)在《基于步行的双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及平衡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疾病,拥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是我国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1],国内首次发病率平均每年增长8.3%[2],且首次卒中后1年的复发率高达12.4%[3]。脑卒中后会导致运动[4]、平衡[5—6]和认知[7—8]等一系列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通过各种康复手段帮助患者恢复相关功能至关重要。平衡与独立步行能力的恢复是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基础,也是患者康复训练计划的重点[9]。用于改善脑卒中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的常规康复训练有伸展练习、肌力练习和稳定性练习等[10],

章薇,娄必丹,李金香,石文英,刘小娟,唐健,陈成,刘民权,曹洋[3](2021)在《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文中提出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性疾病,在中医学里属"中风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步增高,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康复是改善其临床症状和预防复发的有效方法之一。基于循证医学理念与方法制定的脑梗死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规范脑梗死中医康复操作技术,取得更好的疗效。本指南从范围、术语、中西医诊断、康复评定、中医康复治疗和护理等方面对脑梗死的诊断与康复治疗流程进行规范,旨在为临床医师/康复医师提供诊疗指导和参考。(1)诊断:分为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2部分,其中中医诊断包括辨病诊断和辨证诊断(中经络、中脏腑);西医诊断包括诊断依据、临床分期、临床病情程度量化分型。(2)康复评定:主要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运动功能评定、平衡功能评定、言语功能评定、吞咽功能评定、认知功能评定、心理评定、生活质量评定等8个方面。(3)中医康复治疗:主要规定了脑梗死超早期、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疗法、传统功法、康复治疗及护理等方面的诊疗技术。该指南可为各级各类康复机构、其他中医医院或综合医院康复科的康复从业人员进行脑梗死的中医康复治疗提供指导,具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和有效性。

李俊[4](2021)在《脑卒中康复治疗研究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导致成年人残疾和死亡主要原因之一的疾病—脑卒中,患者发病三个月后,70.0 %的患者仍会存在各种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3]。患者的功能障碍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运动功能障碍、吞咽障碍、平衡功能障碍、认知障碍、言语障碍、感觉障碍等[4-5]。在临床上,针对脑卒中患者不同发病时期、不同功能障碍我们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如利用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手段等针对患者的功能障碍开展针对性的治疗,

毕蒙蒙,周甜甜,李星茹,舒越,张超[5](2021)在《双重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双重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INAHL、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建库至2019年9月公开发表的,关于双重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和平衡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包括460例患者。结果发现,与常规护理或单一任务训练相比,步长[MD=2.16,95%CI(0.61, 3.71),P=0.006];步频[MD=5.68, 95%CI(1.86, 9.50),P=0.004];步幅[MD=7.13,95%CI(4.86, 9.41),P<0.001];平衡功能[MD=3.79,95%CI(0.04, 7.54),P=0.05];10 m步行测试(10MWT)[MD=-2.06, 95% CI(-3.38,-0.74),P=0.002];下肢Fugl-Meyer运动评分[MD=0.77,95%CI(-1.02,2.56),P=0.40]。结论双重任务训练较单一任务训练或常规护理,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长、步频、步幅、步行能力,降低其跌倒的风险;但对平衡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

王晓艳[6](2021)在《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跑台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在脑卒中患者常规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跑台训练的干预,通过对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步行中各项时空参数等的分析,探讨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跑台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寻求更精准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和评估方法,为临床选择和实施康复训练的运动疗法提供理论依据和试验技术实践参考。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0年10月在山西省荣军医院入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自愿填写知情同意书情况下,随机募集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患者(25例完成试验,5例脱落),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试验组(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跑台训练结合常规运动疗法,13例完成试验,2例脱落)和对照组(常规运动疗法,12例完成试验,3例脱落)。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治疗12周后进行评估,其中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评估下肢功能,用Berg量表评估平衡功能,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估步行能力,用10米最大速度(10m WT)评估步速,用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跑台训练同时进行步态参数(跨步长、步宽、步频)评估。对试验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统计方法为t检验(计量数据)和秩和检验(等级数据),检验标准采用P<0.01,为非常显着性差异,P<0.05,为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平衡功能: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Berg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8周、12周后,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Berg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且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平衡功能改善更明显(P<0.05)。2.下肢运动功能: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8周、12周后,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且试验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3.步态时空参数: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步态参数(跨步长、步宽、步频、步速)无差异(P>0.05);治疗8周、12周后,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的步态参数(跨步长、步宽、步频、步速)均明显改善(P<0.01),且试验组患者的步态参数(跨步长、步宽、步频、步速)较对照组改善较明显(P<0.05)。4.步行能力: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功能性步行量表(FAC)无差异(P>0.05);治疗8周、12周后,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的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均明显提高(P<0.01),且与对照组对比,试验组患者步行能力提高更明显(P<0.05)。研究结论:1.常规运动疗法与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跑台训练均可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与下肢运动功能,且相比较于常规运动疗法,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跑台训练其改善效果更明显;2.常规运动疗法与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跑台训练均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态参数(跨步长、步宽、步频、步速)及步行能力,与常规运动疗法比较,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跑台训练在步态适应性的干预下尝试介入减重步行训练,其对脑卒中患者的步态参数(跨步长、步宽、步频、步速)及步行能力有更好的改善作用。

王艳[7](2021)在《认知双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行控制能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为脑卒中患者设计了认知双任务训练方案,旨在通过为期8周的认知双任务训练,探究其对脑卒中患者在单任务和双任务条件下的步态功能、平衡功能、跌倒预测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有效性。尝试为脑卒中患者提供一种更接近日常生活的安全有效的临床步行功能训练。研究方法:本研究于2019.10-2020.11在华东医院康复医学科筛选脑卒中恢复期伴有步行控制功能障碍的患者26例,随机分为认知双任务训练组(DT组)和步行单任务训练组(ST组),每组各13例。DT组在C-Mill跑步机上进行的认知双任务训练,ST组接受同等次数的在C-Mill跑步机上进行的步行单任务训练,两组的步行任务是一致的。每组训练8周,每周训练5次,每日1次,每次35min。受试者在基线、训练后4周以及第8周进行功能评定,包括单任务条件下和两种双任务条件下的10米步行测试(10MWT)、Neurocom Balance Manager平衡测试系统中的感觉统合测试(SOT)、单任务条件下和两种双任务条件下的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IADL)。研究过程中无受试者中途退出,全部26例受试者完成了本研究。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方法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着性水平定义为P<0.05。研究结果:1.步行功能结果DT组和ST组训练后在步行单任务条件下的10MWT测试步速较基线均明显提高(p<0.001);存在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组间无显着性差异。两组训练后在认知双任务条件下的10MWT测试步速较基线均明显提高(p<0.001);存在组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第4、8周存在组间差异(p<0.05,p<0.05)。两组训练后在运动步行双任务条件下的10MWT测试步速较基线均明显提高(p<0.001);存在组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组间无显着性差异。两组训练后的CO-DTE%(执行认知双任务的能力)较基线均明显提高(p<0.001);存在组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第8周存在组间差异(p<0.05)。两组的MO-DTE%(执行运动步行双任务的能力)较基线均明显提高(p<0.001);存在组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组间无显着性差异。2.平衡功能结果感觉统合测试的静态平衡指标中,两组各项均衡得分和平衡策略得分随训练时间的延长均有所提高(p<0.001),其中均衡得分第3项存在组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第8周两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动态平衡指标中,两组各项均衡得分和平衡策略得分随训练时间的延长均有所提高(p<0.001),均衡得分各项均存在组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第6项DT组和ST组在第8周有显着性差异(p<0.05)。平衡策略得分各项均存在组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d、f项在第8周有组间差异(p<0.05,p<0.01)。3.跌倒预测结果两组在单任务TUGT用时较基线均有降低(p<0.001)。存在时间组别交互作用,组间无差异。两组训练后认知任务条件下的TUGT用时较基线均有降低(p<0.001,p<0.001)。存在时间组别交互作用,组间无差异。两组训练后运动任务条件下的TUGT用时较基线均有降低(p<0.001,p<0.001)。存在时间组别交互作用,组间无差异。两组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随训练时间的延长均有所增加(p<0.001)。存在时间组别交互作用,第8周有组间差异(p<0.05)。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训练后IADL量表评分较基线均有增加(p<0.001)。存在时间组别交互作用,第8周有组间差异(p<0.05)。研究结论:1.与单任务步行训练相比,认知双任务训练能够更加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包括单任务步行能力和双任务步行能力。2.认知双任务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提高姿势稳定性。3.认知双任务训练能够有效预防脑卒中患者的跌倒,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能帮助患者更好的回顾家庭和社会。4.认知双任务训练是一种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优于单任务条件下的步行训练,值得进行临床推广使用。

钱璟[8](2021)在《解痉纠偏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解痉纠偏针法联合康复训练与常规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疗效,为临床提供治疗该病新方法。方法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山西省针灸医院康复科6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住院患者分普通针刺组和解痉纠偏组,每组33例。普通针刺组选用常规针刺联合康复治疗,解痉纠偏组选用解痉纠偏针法结合康复治疗。治疗6周后,通过比较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评估其对中风后痉挛状态的平衡障碍临床疗效,比较两组康复科的患者平衡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经统计学分析,在性别方面、年龄方面、病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2)按Berg平衡量表评分比较:医治前,将选取的2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P=0.2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治后,两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高于之前(P<0.05),且解痉纠偏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高于普通针刺组(P<0.05)。(3)按下肢Fugl-meyer评分比较:进行医治前,将选取的2组患者Fugl-meyer评分比较,P=0.8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治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均高于之前(P<0.05),且解痉纠偏组Fugl-meyer评分高于普通针刺组(P<0.05)。(4)按改良Barthel评分比较:医治前,将选取的2组患者Barthel评分比较,P=0.8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治后,两组患者Barthel评分均高于之前(P<0.05),且解痉纠偏组Barthel评分高于普通针刺组(P<0.05)。(5)疗效分析比较:医治前后,解痉纠偏组患者总有效率各自分别为96.9%、普通针刺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1.3%,表明两种方法均可以有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且解痉纠偏组有效率大于普通针刺组。结论(1)普通针刺组采取常规针刺联合康复训练以及解痉纠偏组采取解痉纠偏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医治均能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2)解痉纠偏针法配合康复训练医治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效果优于采取常规针刺配合康复训练。

李艳青[9](2021)在《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全身振动训练(Whole body vibration,WBV)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效果,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更好应用推广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建库至2020年10月关于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康复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两名研究者独立在数据库中检索、进行文章的筛选、评价、提取文献信息及原始数据资料并进行核对,有异议时协商或请教本课题组年资高的导师。使用Revman5.3统计软件及进行Meta分析数据合并,不能进行合并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检索到4573篇,中文1317篇,英文3256篇。最终纳入19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92例患者,其中实验组466例,对照组426例。与常规康复锻炼相比,全身振动训练在改善脑卒中患者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评分、肌张力、Berg平衡量表评分、膝关节过伸情况、步速、步幅和步频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伸肌肌力、下肢屈肌肌力、简易平衡评定系统测试评分、单腿站立时间、活动平衡信心量表、计时起立-行走试验、10米步行试验、6分钟步行试验、功能性步行量表评分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康复锻炼相比,全身振动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肌张力、平衡能力、改善膝过伸以及步行能力。但由于本研究部分指标纳入研究少、样本量少,检验效能低;部分结局指标有异质性,未来仍需要开展更严谨的多中心、大样本的RCT实验进一步探讨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刘传淮[10](2021)在《带脉穴不同针刺深度对中风偏瘫患者核心肌群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超声观察偏瘫患者两侧腹肌募集能力的对称性及其与姿势控制能力的相关性,探讨带脉穴不同针刺深度对偏瘫患者腹肌募集能力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1)招募中风后左侧偏瘫患者30例、右侧30例为观察组,健康人30例为对照组,超声测量两侧Tra、IO、EO在收缩过程的厚度变化以量化肌肉募集能力,对比两侧腹肌募集能力的对称性;(2)选取96例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超声评价双侧Tra、IO、EO的募集能力,采用PASS、BBS、ADL量表评估姿势控制、平衡及日常生活能力;(3)将96例脑卒中随机为对照组、浅剌组、深刺组。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浅刺组在基础治疗上加双侧带脉穴针刺至IO肌腹;深刺组则加双侧带脉穴针刺至Tra肌腹。以腹肌募集能力与PASS、BBS、FAC评分为评价指标,在治疗前、3周后进行评价,三部分实验均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静息状态下偏瘫患者的患侧EO比健侧明显较厚(P<0.05),对照组双侧Tra比偏瘫患者明显较薄(P<0.05);在运动过程中对照组两侧Tra、IO及EO的收缩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偏瘫患者两侧腹部肌肉的收缩比例均有显着差异(P<0.05)。(2)PASS、BBS及ADL评分与患侧Tra、IO的收缩比例呈正相关,与EO的收缩比例呈负相关;PASS量表中的姿势维持评分与健、患两侧的Tra与患侧IO的收缩比例呈正相关,与EO的收缩比例呈负相关。姿势变换评分与完成ADIM时患侧IO的收缩比例呈正相关,与患侧EO的收缩比例呈负相关,与完成AC时健、患侧的Tra和IO的收缩比例呈正相关,与患侧EO的收缩比例呈负相关。(3)治疗后深刺组和浅刺组完成ADIM时患侧的Tra收缩比与治疗前对比明显升高(P<0.05),完成AC时深刺组健患两侧和浅刺组患侧的Tra收缩比与治疗前对比明显升高(P<0.05);深刺组健患两侧Tra收缩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深刺组患侧Tra收缩明显高于浅刺组、对照组(P<0.05);治疗后深刺组和浅刺组完成ADIM和AC时患侧的IO收缩比与治疗前对比明显升高(P<0.05),深刺组、浅刺组两侧IO收缩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深刺组、浅刺组病例的患侧IO收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深刺组和浅刺组完成ADIM时患侧EO的收缩比与治疗前对比明显降低(P<0.05),完成AC时三组健侧的EO收缩比与治疗前对比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深刺组、浅刺组两侧EO收缩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完成ADIM时深刺组、浅刺组病例的患侧EO收缩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完成AC时深刺组患侧EO收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病例的PASS、BBS、FAC评分治疗前与治疗3周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刺组病例在治疗后PASS、BBS、ADL评分明显高于浅刺组、对照组(P<0.05);三组PASS量表中两部分得分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深刺组在治疗后姿势维持得分明显高于浅刺组、对照组(P<0.05),深刺组、浅刺组在治疗后姿势变换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健康人群两侧的腹部肌肉运动时总体变化趋势都是增厚(收缩比例>1),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完成收缩动作时,健、患两侧腹部肌肉的收缩比例有着明显差异,健侧与正常人收缩比例相似,但患侧明显较差,甚至有部分患者出现逆收缩(收缩比例<1)。(2)脑卒中偏瘫患者姿势控制能力受嗜烟史、嗜酒史、病变类型、偏瘫侧、病程、高脂血症史、心血管病史和是否康复指导、继发肺部感染史因素影响;卒中患者患侧腹部肌群收缩比例受嗜烟史、病变类型、偏瘫侧、病程、高脂血症史和是否康复指导、继发肺部感染史等因素影响。PASS、BBS、ADL量表评分与患侧Tra、IO的收缩比例呈正相关,与EO的收缩比例呈负相关,患侧Tra、IO收缩比例越高,EO的代偿性收缩越低,量表得分越高。(3)深刺带脉穴能有效提高卒中偏瘫患者患侧Tra、IO的收缩比例,使健患两侧Tra、IO、EO的厚度与收缩比例趋于平衡。从而改善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静态和动态稳定)、平衡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步行功能的恢复;浅刺带脉穴能提高患者IO的收缩比例,使健患两侧的IO、EO的收缩收缩比例相对平衡,从而改善脑卒中患者动态平衡能力。

二、认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认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治疗脑卒中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 资料来源
        1.1.1 检索人及检索时间
        1.1.2 检索文献时限
        1.1.3 检索数据库
        1.1.4 检索词
        1.1.5 检索文献类型
        1.1.6 检索文献量
        1 317篇英文文献;
    1.2 入选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结果信效度控制
2 结果Results
    2.1 虚拟现实技术治疗脑卒中研究的主要学科
    2.3 虚拟现实技术治疗脑卒中研究的作者分析
    2.4 虚拟现实技术治疗脑卒中研究的机构分析
    2.5 虚拟现实技术治疗脑卒中的研究热点分析
        2.5.1 关键词热点
        2.5.2 文献共被引热点
3 小结与启示Conclusions and prospects
    3.1 小结
    3.2 启示
作者贡献:
经费支持:
利益冲突:
写作指南:
文章查重:
文章外审:
文章版权:
开放获取声明:

(2)基于步行的双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及平衡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纳入标准:
        1.1.2排除标准:
    1.2文献检索策略
    1.3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5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2.3 meta分析结果
        2.3.1步态指标:
        2.3.2平衡指标:
    2.4亚组分析
    2.5发表偏倚分析
3讨论

(3)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论文提纲范文)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诊断
    4.1 中医诊断
        4.1.1 中医辨病诊断
        4.1.2 中医辨证诊断
    4.2 西医诊断
        4.2.1 诊断依据
        4.2.2 临床分期
        4.2.3 临床病情程度量化分型
5 康复评定
    5.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
    5.2 运动功能评定
    5.3 平衡功能评定
    5.4 言语功能评定
    5.5 吞咽功能评定
    5.6 认知功能评定
    5.7 心理评定
    5.8 生活质量评定
6 中医康复治疗
    6.1 超早期
        6.1.1 中药治疗
        6.1.1. 1 痰热内闭证
        6.1.1. 2 元气败脱证
        6.1.2 针灸治疗
        6.1.3 护理
    6.2 急性期
        6.2.1 中药治疗
        6.2.1. 1 中经络
        6.2.1. 2 中脏腑
        6.2.2 中成药
        6.2.3 针灸治疗
        6.2.4 推拿
        6.2.5 康复治疗
        6.2.5. 1 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和关节活动度训练
        6.2.5. 2 言语功能障碍康复训练
        6.2.5. 3 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
        6.2.5. 4 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2]:
        6.2.6 护理
    6.3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6.3.1 中药治疗
        6.3.2 中成药治疗
        6.3.2. 1 丹参类
        6.3.2. 2 红花类
        6.3.2. 3 三七类
        6.3.2.4银杏类
        6.3.3 针灸治疗
        6.3.4 推拿疗法
        6.3.5 传统功法
        6.3.5. 1 八段锦
        6.3.5. 2 五禽戏
        6.3.5. 3 太极拳
        6.3.5. 4 易筋经
        6.3.6 康复技术
        6.3.6. 1 运动疗法
        6.3.6. 2 Bobath技术
        6.3.6. 3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6.3.6. 4 肌力训练
        6.3.6. 5 减重步行训练
        6.3.6. 6 强制性运动疗法
        6.3.6.7认知训练
        6.3.6. 8 虚拟现实技术
        6.3.6. 9 经颅直流电刺激
        6.3.6. 1 0 计算机辅助治疗
        6.3.6.11冰刺激治疗
        6.3.7 其他外治法
        6.3.8 康复护理

(4)脑卒中康复治疗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时机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1.1 早期康复
    1.2 出院后康复
2 不同地点康复治疗研究新进展
3 不同功能障碍研究治疗新进展
    3.1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3.2 认知功能障碍
    3.3 心理功能障碍
    3.4 呼吸障碍
4 不同治疗技术治疗脑卒中研究新进展
    4.1 虚拟现实技术
    4.2 康复机器人
    4.3 镜像训练
    4.4 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治疗
    4.5 贴扎技术
    4.6 悬吊训练技术
    4.7 新Bobath技术
5 小结

(6)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跑台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脑卒中功能障碍概述
        1.2.2 减重步行训练
        1.2.3 虚拟现实技术
        1.2.4 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训练跑台
    1.3 创新点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来源
        2.1.2 研究对象选择
        2.1.3 突发情况应急方案
        2.1.4 临床质量控制
        2.1.5 知情同意事项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临床试验法
        2.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BS评分的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下肢)评分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行能力指标评分的比较
        3.3.1 步行功能指标---基本时空参数
        3.3.2 步行能力指标---FAC功能性步行结果比较
        3.3.3 步行速度指标---10 米步行速度(10m WT)结果比较
4 分析与讨论
    4.1 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跑台训练对患者平衡功能的促进作用
    4.2 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跑台训练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促进作用
    4.3 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跑台训练对患者步行参数及步行能力的促进作用
        4.3.1 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跑台训练对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
        4.3.2 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跑台训练对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7)认知双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行控制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词缩略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综述
    2.1. 双任务的相关概念
        2.1.1. 步行对认知资源的需求
        2.1.2. 认知运动干扰(CMI)的机制
        2.1.3. 影响认知运动干扰(CMI)的因素
    2.2. 脑卒中中认知-步行双任务训练的应用
        2.2.1. 认知-步行双任务训练的设计方案
        2.2.2. 认知-步行双任务训练的治疗效果
        2.2.3. 认知-步行双任务训练改善步行功能的机制
    2.3. 总结与展望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一般资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3.1.3. 伦理
        3.1.4. 随机方法
        3.1.5. 盲法
    3.2. 研究方法
        3.2.1. 训练器材
        3.2.2. 训练方案
    3.3. 评估方法
        3.3.1. 评估仪器
        3.3.2. 评估结果指标
    3.4. 统计学分析
    3.5. 技术流程图
4. 研究结果
    4.1. 受试者基本信息
    4.2. 两组训练前后的步行功能结果
        4.2.1. 两组训练前后10米步行测试(10MWT)结果
        4.2.2. 两组训练前后对执行双重任务能力(Dual task effect,DTE%)的影响
    4.3. 两组训练前后的平衡功能结果
        4.3.1. 感觉统合测试中均衡得分
        4.3.2. 感觉统合测试中平衡策略得分
    4.4. 两组训练前后跌倒预测评估结果
        4.4.1. 两组训练前后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结果
        4.4.2. 两组训练前后的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评分
    4.5. 两组训练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5. 分析与讨论
    5.1. 两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分析
        5.1.1. 单任务和双任务步行测试速度的分析讨论
        5.1.2. 不同双任务训练之间的转移效应
    5.2. 两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分析
        5.2.1. 静态平衡功能
        5.2.2. 动态平衡功能
    5.3. 两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跌倒预测的影响分析
    5.4. 两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分析
6. 研究结论和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局限性和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

(8)解痉纠偏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疗效观察
讨论
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Berg 平衡量表
    附录 B 简化下肢 FMA 运动功能评分法
    附录 C Barthel 指数评分
    综述 脑卒中偏瘫痉挛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文献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5 方法学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分析
    1.7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2.3 方法学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5 描述性分析
3 讨论
    3.1 纳入RCT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3.2 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3.3 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3.4 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3.5 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局限性
    4.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卒中后运动障碍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带脉穴不同针刺深度对中风偏瘫患者核心肌群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脑卒中偏瘫患者两侧腹部核心肌群收缩对称性的研究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2.1 脑卒中偏瘫患者
        2.2 健康对照组
        2.3 脑卒中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3.1 纳入标准(偏瘫患者)
        3.2 纳入标准(对照组)
        3.3 排除标准(偏瘫患者)
        3.4 排除标准(对照组)
    4 超声检查方法与募集能力指标
        4.1 检测仪器与观察指标
        4.2 检测肌肉
        4.3 检测操作
        4.4 检测动作
        4.5 注意事项
    5 统计学分析
    6 技术路线图
    7 研究结果
        7.1 一般资料比较
        7.2 各组受试者肌骨超声结果
    8 讨论
        8.1 偏瘫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腹部肌群肌肉厚度的差异
        8.2 偏瘫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腹部肌群收缩比例的差异
第二部分 脑卒中偏瘫患者腹部核心肌群收缩情况与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研究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3 研究工具
        3.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3.2 肌骨超声检测
        3.3 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量表
        3.4 Berg平衡量表
        3.5 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4 研究过程
        4.1 资料收集
        4.2 统计方法
        4.3 技术路线图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
        5.2 姿势控制能力相关量表评分情况
        5.3 脑卒中偏瘫患者腹部核心肌群功能情况
        5.4 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能力的单因素分析
        5.5 脑卒中偏瘫患者姿势控制能力影响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5.6 脑卒中患者腹部核心肌群功能的单因素分析
        5.7 脑卒中患者腹部核心肌群功能影响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5.8 脑卒中患者腹部核心肌群收缩情况与姿势控制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6 分析与讨论
        6.1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分析
        6.2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6.3 脑卒中偏瘫患者姿势控制、平衡及生活功能现状
        6.4 脑卒中偏瘫患者姿势控制、平衡及生活功能的影响因素
        6.5 脑卒中偏瘫患者腹部肌群收缩功能现状
        6.6 脑卒中偏瘫患者腹部肌群收缩功能的影响因素
        6.7 脑卒中偏瘫患者腹部肌群收缩情况与姿势控制能力的相关性
第三部分 带脉穴不同针刺深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腹部核心肌群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与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组与盲法
        2.3 针刺用品
        2.4 研究方法
        2.5 疗效评价
        2.6 质量控制
        2.7 数据分析
        2.8 技术路线图
    3 医学伦理问题
    4 研究结果
        4.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及脱落病例
        4.2 基线比较
        4.3 临床指标观察结果
    5 分析与讨论
        5.1 课题设计分析
        5.1.1 中医对中风偏瘫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障碍的认识
        5.1.2 康复医学对卒中后姿势控制障碍的认识
        5.1.3 带脉穴选穴理论支持
        5.1.4 针刺深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与安全性
        5.1.5 腹部肌群测量动作的选择与依据
        5.1.6 肌骨超声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5.1.7 量表的选择与依据
        5.2 研究结果分析和讨论
        5.2.1 基线情况分析
        5.2.2 静息状态下腹部肌群厚度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5.2.3 完成ADIM和 AC时腹肌收缩比例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5.2.4 脑卒中姿势控制量表(PASS)评分结果分析与讨论
        5.2.5 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结果分析与讨论
        5.2.6 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分结果分析与讨论
        5.2.7 针刺带脉穴的安全深度分析
    6 课题创新点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卒中后姿势控制障碍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的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认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治疗脑卒中的知识图谱分析[J]. 邹梦瑶,王俊华,秦鹏飞,钟伟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26)
  • [2]基于步行的双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及平衡影响的meta分析[J]. 张雪伊,刘瑞姣,许峰,万祥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2
  • [3]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J]. 章薇,娄必丹,李金香,石文英,刘小娟,唐健,陈成,刘民权,曹洋. 康复学报, 2021(06)
  • [4]脑卒中康复治疗研究新进展[J]. 李俊.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1(07)
  • [5]双重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J]. 毕蒙蒙,周甜甜,李星茹,舒越,张超.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1(06)
  • [6]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跑台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D]. 王晓艳. 沈阳体育学院, 2021(09)
  • [7]认知双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行控制能力的影响[D]. 王艳.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8]解痉纠偏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疗效观察[D]. 钱璟.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9]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D]. 李艳青.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带脉穴不同针刺深度对中风偏瘫患者核心肌群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D]. 刘传淮.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认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