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对白背飞虱防御的一些生理反应

水稻对白背飞虱防御的一些生理反应

一、水稻植株防御白背飞虱为害的某些生理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黄钰,王玥,杨金睿,赵慧婷,陈斌,肖关丽[1](2021)在《云南哈尼梯田地方水稻品种月亮谷对白背飞虱取食的主要防御反应》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水稻地方品种月亮谷对白背飞虱取食胁迫的主要防御反应,明确月亮谷抗白背飞虱机制,为水稻抗虫育种及抗虫种质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元阳地方水稻品种月亮谷、感虫水稻品种Taichung Native 1(TN1)和抗虫品种Rathu Heenati(RHT)为材料,采用比色法测定3个水稻品种在白背飞虱取食胁迫0、3、6、12、24、48、72和96 h后稻株内营养物质可溶性糖、次生产物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及保护酶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白背飞虱取食胁迫3~96 h后,月亮谷稻株内可溶性糖平均含量增加率为93.19%,显着小于TN1(176.23%)(P<0.05,下同),而与RHT(89.16%)无显着差异(P>0.05,下同);H2O2平均含量增加率为44.13%,显着高于TN1(13.18%),而显着低于RHT(83.01%);MDA平均含量增加率为145.38%,显着高于TN1(36.84%)和RHT(57.06%);POD、CAT和PAL活性均增加,其中POD活性平均增加率(52.78%)与TN1(52.30%)无显着差异而显着低于RHT(154.53%),CAT活性平均增加率(26.24%)均显着高于RHT(-9.32%)和TN1(-14.18%),PAL活性平均增加率(3.80%)显着高于RHT(-32.01%)而显着低于TN1(74.03%)。【结论】月亮谷受白背飞虱取食胁迫后,其营养物质、次生产物及主要保护酶活性均较感虫品种TN1和抗虫品种RHT反应敏感,表现出强烈的防御反应,月亮谷可作为抗白背飞虱品种在田间应用。

曾文芳[2](2020)在《施氮对苜蓿抗蓟马的影响》文中指出为了探究施氮对苜蓿抗蓟马的影响,本试验以甘农3号和甘农9号两个苜蓿品种为材料,以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条件下,观测不同施氮苜蓿叶片饲喂条件下,牛角花齿蓟马成虫的产卵选择和若虫生长发育;在网室盆栽条件下,牛角花齿蓟马为害7 d和14 d后,评价不同施氮水平下苜蓿的受害程度,测定苜蓿植株的生长、叶片的光合以及根茎叶中的营养物质和矿质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1.随施氮量的增加,牛角花齿蓟马成虫在两个苜蓿品种叶片上的产卵量增加,在高氮水平下,甘农3号苜蓿叶片上的产卵量低于甘农9号;两个苜蓿叶片上蓟马卵的孵化率显着升高,在N3处理下,甘农3号和甘农9号苜蓿叶片上牛角花齿蓟马卵的孵化率分别较N0处理增加了16.88%和19.38%;1-2龄若虫成活率、3-4龄若虫成活率和总成活率均升高,各龄期若虫的发育历期无显着变化。相关性分析表明,牛角花齿蓟马成虫的产卵量、卵的孵化率和若虫成活率与施氮苜蓿叶片的氮、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与苜蓿叶片的可溶性糖、总酚含量呈负相关关系。施氮后两个苜蓿品种对牛角花齿蓟马无排趋性和抗生性。2.施氮后,两个苜蓿品种的受害指数升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两个苜蓿品种的受害指数先升高后降低;为害7 d后,株高、茎粗和地上生物量均在N2处理下最大,为害14 d后,株高和地上生物量均在N3处理下最大,但生物量的根冠比降低;苜蓿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增加,但随着为害程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为害7 d后,施氮苜蓿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率均增大,胞间CO2浓度降低,为害14 d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降低,水分利用率升高。施氮使苜蓿对蓟马的抗性降低;施氮促进了两个苜蓿品种的生长,但降低了苜蓿根冠比,致使苜蓿的再生能力和耐虫性下降;随着为害程度的加重,两个施氮苜蓿光合作用底物的来源受阻,进而导致苜蓿对蓟马的抗性降低。3.施氮后,两个苜蓿叶片的可溶性糖、淀粉、总酚含量降低,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增加,同时苜蓿根茎叶对氮磷钾的吸收增加。随着蓟马为害时间的持续和为害程度的加重,可溶性糖更多向茎秆转移,而向叶片和根系分配较少;叶片中的淀粉、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可溶性蛋白、氮、磷含量的分配由“叶>茎>根”转变为“叶>根>茎”,钾含量的分配无明显变化。施氮使苜蓿叶片合成防御物质的碳源不足,降低了苜蓿对蓟马的抗性,使苜蓿的受害程度加重。

李再园,许博,王福莲,田小海,马跃坤,钟裕俊,程世阳[3](2018)在《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植株在白背飞虱为害后的生理变化》文中认为【目的】为明确不同施氮水平调控水稻对白背飞虱抵御能力的生理机制,【方法】采用室内笼罩饲喂胁迫法,比较了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受白背飞虱为害后,体内叶绿素(SPAD)含量、含水量、伤流液含量和干物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等防御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水稻受白背飞虱为害后,水稻体内不同防御物质含量变化存在差异。水稻受白背飞虱为害后体内叶绿素含量、干物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有所下降,伤流液含量、相对含水量、含水量有所上升。随着水稻施氮水平的增加,受害水稻叶绿素含量、干物质量降幅呈上升趋势,含水量、伤流液含量增幅呈上升趋势,相对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增幅呈下降趋势。【结论】不同施氮水平可通过调控水稻体内叶绿素含量、相对含水量、含水量、干物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影响水稻对白背飞虱的抵御能力,从而影响白背飞虱种群数量。

黄源[4](2018)在《水稻品种(系)对白背飞虱的抗性评价与抗性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是目前危害水稻(Oryza sativa L.)的重要害虫。利用优良的抗虫水稻品种是控制稻飞虱为害的重要措施,而阐明水稻抗飞虱的机理有助于水稻良种的筛选与培育。本研究测定了抗性水稻在分蘖期对白背飞虱的忌避性、耐虫性和抗生性方面的指标,并通过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进行了验证与评估;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抗虫水稻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结果对于综合评价水稻种质资源抗性,筛选和培育抗性品种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如下:(1)测定不同水稻品种(系)在分蘖期受白背飞虱取食胁迫前后叶绿素、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和叶片黄化天数来评价耐虫性;通过观测白背飞虱若虫发育历期,存活率与成虫寿命来评价抗生性;运用改进的―H‖型嗅觉仪来观测白背飞虱对水稻的选择行为以评价其忌避性;2016年盆栽试验,调查了飞虱产卵情况与种群数量,首次利用雷达图构建了水稻对稻飞虱的综合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叶片黄化天数与水稻的抗性等级显着负相关(R=-0.824);感虫水稻的黄化天数仅为6.53天,显着低于抗虫水稻;白背飞虱取食抗性水稻后的存活率明显低于感虫水稻TN1;相比抗虫水稻,感虫水稻TN1对白背飞虱的吸引力更强,平均被选择率大于60%;BG276-6和TN1在1h后的差异显着,不符合1:1的比例,具有忌避BG276-6的现象;G577和TN1的组合在1 h和2 h后均差异显着,表明G577也有较强忌避性;雷达图中感虫水稻TN1所展示的面积最小、其抗性也最弱,盆栽试验中受飞虱为害的产卵率为46.37%,显着高于抗性水稻,证实了该抗性评价方法的科学性。(2)2017年田间试验,验证了基于雷达图的抗性评价方法的科学性,田间试验中,抗虫水稻相比TN1,有虫量少、受害轻的优势,以水稻79-1163最为突出;白背飞虱数量高峰期时,主要以若虫形态对水稻进行为害,TN1上白背飞虱达到百丛30000头的种群密度,除79-1163低于百丛5000头外,其余水稻的飞虱密度在百丛10000~25000头,这些结果与2016年盆栽试验的结果有相似规律。研究也发现,不同田间抗性鉴定方法的结果稍有偏差,但大体趋势相同;飞虱种群数量与水稻的抗性水平、千粒重和产量有负相关的关系。(3)采用串联质谱标签(tandem mass tags,TMT)、高效液相色谱分级技术及基于质谱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筛选出的水稻抗白背飞虱材料79-1163和感虫水稻TN1的叶鞘组织进行定量蛋白组研究,鉴定出6645个蛋白质,其中5891个蛋白质包含定量信息,所定量的蛋白质中,比较组中有261个蛋白的表达上调,155个蛋白的表达下调。对包含定量信息的蛋白质进行蛋白注释、功能分类、功能富集及基于功能富集的聚类分析等生物信息学分析,为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沛[5](2018)在《寄主植物和介体共生菌对白背飞虱传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影响及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是近年来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严重的病毒,对我国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白背飞虱(White-backed planthopper,WBPH,Sogatella furcifera)是传播SRBSDV的唯一介体,以持久增殖循环方式传播SRBSDV。研究寄主植物-病毒-介体三者间的互作关系是理解植物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寄主植物种类、水稻的防御反应、介体内共生菌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传播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白背飞虱在水稻和玉米植株上刺吸行为的差异导致传毒效率的不同通过比较白背飞虱在不同寄主植物水稻和玉米间的传毒率,发现白背飞虱能够从毒源水稻高效传毒给寄主玉米,但仅有少量白背飞虱能够从毒源玉米上获毒。同时我们发现白背飞虱在生育期早的植株上传毒效率高。结合白背飞虱成虫和若虫在不同寄主上蜜露分泌量以及刺吸电位(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分析,发现白背飞虱(成虫和若虫)取食玉米的蜜露分泌量显着低于取食水稻,白背飞虱成虫取食水稻时N3(口针靠近韧皮部细胞)与N4a(口针刺入韧皮部细胞内,准备取食)波的出现频次以及N4a的持续时间显着低于取食玉米,N4b(取食韧皮部汁液)波的持续时间显着高于取食玉米;白背飞虱若虫取食水稻时N2(口针移动,分泌唾液)波持续时间、N3出现频次以及N4a出现频次显着低于取食玉米,而N4b持续时间显着高于取食玉米。在水稻和玉米上取食的行为的改变与白背飞虱在玉米上获毒率低和高死亡率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结果揭示了介体昆虫白背飞虱在不同寄主上取食行为的差异是导致其在不同寄主植物上传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效率存在差异的原因。2.带SRBSDV白背飞虱取食抑制其诱导的水稻防御反应测定了不同带毒状况白背飞虱为害后稻株叶鞘中植物内源激素水杨酸及茉莉酸含量以及基因相对表达量,比较不同带毒状况白背飞虱取食诱导的水稻防御反应。研究发现,无论带毒与否,白背飞虱取食后水杨酸含量呈上升趋势而茉莉酸含量呈下降趋势。带毒白背飞虱取食稻株48 h和72 h时,其叶鞘中水杨酸和茉莉酸含量比不带毒飞虱取食稻株显着降低。各处理时间段中,水杨酸途径相关基因ICS1和NPR1的表达量以及茉莉酸途径相关基因AOS2的表达量变化趋势均与植物内源激素水杨酸及茉莉酸含量变化趋势相符。测定了不同带毒状况白背飞虱为害后对无毒白背飞虱雌虫产卵量及寿命的影响。白背飞虱在不带毒飞虱为害过的稻株上雌虫产卵量及寿命略低于带毒白背飞虱为害过的稻株。这些结果表明,带毒白背飞虱取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水稻的防御反应,从而有利于提高后续白背飞虱的雌虫产卵量及寿命。3.介体和非介体为害对带SRBSDV稻株防御反应的影响测定了介体昆虫白背飞虱或(和)非介体昆虫褐飞虱取食SRBSDV不同带毒状况稻株引起的内源激素水杨酸和茉莉酸及其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发现,无论是否受到虫害,带毒稻株叶鞘中水杨酸含量以及茉莉酸含量显着高于不带毒稻株。白背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共同取食的带毒稻株,其水杨酸含量显着高于被取食的不带毒植株。褐飞虱为害后的带毒稻株和不带毒稻株,叶鞘中水杨酸含量无显着差异。从基因层面来看,水杨酸途径相关基因ICS1和茉莉酸途径相关基因AOS2的表达量均表现出与激素水平相一致的变化。综上所述,SRBSDV侵染稻株能够同时激发水稻的诱导性抗性(Induced systemic resistance,ISR)以及获得性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相比于非介体昆虫褐飞虱,介体昆虫白背飞虱在带毒稻株上能更大程度激活水杨酸途径,但介体和非介体为害对茉莉酸途径无显着影响。4.共生菌影响白背飞虱获毒率及SRBSDV在其体内的增殖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鉴定实验室白背飞虱种群Wolbachia菌株为B超组wStri株系。采用抗生素处理实验室白背飞虱种群,获得青霉素G和利福平处理的Wolbachia和Cardinium双不感种群各1个。上述2种群和对照种群3-4龄白背飞虱取食SRBSDV带毒稻株,在病毒循回期后检测,发现各种群间雄虫的获毒率无显着差异;而利福平处理种群雌虫的获毒率显着低于对照种群(即实验室种群)。将各种群白背飞虱取食带毒稻株48h后转移到不带毒稻株饲养0、3、6、9 d,测定飞虱体内病毒滴度,发现对照种群在取食后(即饲养0 d)的病毒滴度显着高于青霉素G处理种群,取食后饲养6d时病毒滴度显着高于利福平处理种群。各种群白背飞虱体内病毒的增殖随时间动态变化,取食后饲养9 d各种群间病毒滴度无显着差异。因此,共生菌增强白背飞虱的获毒能力,但在性别间存在差异,而且随着获毒后时间的推迟介体中的病毒量趋于一致。

农保选[6](2018)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苗期抗性基因的关联分析、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文中指出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有超过一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RBSDV)的爆发给水稻生产造成极大损失。实践证明,发掘利用新抗源、培育抗病新品种,是控制水稻病害最经济有效、最环保的措施。然而,迄今为止,尚无与SRBSDV抗性相关的基因或QTL的报道。本研究利用SNP标记,对广西地方稻种资源核心种质的SRBSDV苗期抗性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同时对普通野生稻导入系D4的SRBSDV苗期抗性主效QTL进行精细定位,结合基因表达量分析鉴定出候选基因,为抗SRBSDV水稻分子育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和可靠的分子标记,为该基因的图位克隆和功能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1.广西地方稻种资源核心种质SRBSDV苗期抗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利用人工接种方法,对广西地方稻种资源核心种质进行SRBSDV苗期抗性鉴定,结果显示,419个地方品种的SRBSDV苗期抗性表现出明显差异,发病率变异范围为6.11-100%,平均值为84.80%。利用211,818个SNP标记,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共检测到5个与水稻SRBSDV苗期抗性相关的QTL,分别为qSRBSDV1、qSRBSDV4、qSRBSDV5、qSRBSDV11及qSRBSDV12,单个QTL可解释7.84-17.80%的表型变异。在所有的关联SNP位点中,共检测到221个候选基因,其中46个候选基因在籼稻群体和总体样本群体中均被检测到。2.普通野生稻导入系D4的SRBSDV的抗性特征及其遗传分析D4为含有普通野生稻血缘的高抗SRBSDV材料,本研究采用排驱性及抗生性测验分析了 D4对传毒介体白背飞虱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D4对传毒介体白背飞虱既无排驱性也无抗生性,表明其对SRBSDV的抗性为抗病毒性而非抗虫性。同时,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对广恢998/D4 F2代进行SRBSDV苗期抗性遗传分析,结果显示,F2群体的水稻SRBSDV苗期抗性呈偏正态分布,表明抗源D4的SRBSDV苗期抗性受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共同控制。3.利用基于高通量测序的QTL-seq技术定位与水稻SRBSDV苗期抗性相关的主效QTL通过对357份998/D4 F2代衍生的F2:3家系进行SRBSDV人工接种鉴定,选取极端抗、感各50 个F2单株的DNA等量混合,构建抗、感池,与双亲一起进行重测序。采用SNP-index关联分析法,将与水稻SRBSDV苗期抗性相关的主效QTL定位于第9染色体上1.40M的范围内,其物理距离为16,300,001-17,700,001bp,区间内包含218个预测基因,命名为qSRBSDV9。4.水稻SRBSDV苗期抗性主效QTLqSRBSDV9的验证及精细定位利用InDel标记,对SRBSDV苗期抗性主效QTL进行连锁遗传分析,利用区间作图法,检测到与SRBSDV苗期抗性相关的QTL位于第9染色体上的分子标记Indel7和Indel40之间,与QTL-seq检测出来的qSRBSDV9位置相吻合,该区域的LOD值为4.8,可以解释34.6%的表型变异。根据qSRBSDV9的定位区间,设计InDel引物,扩增亲本和分离群体单株,先筛选在双亲间具有多态性的InDel标记,利用双亲间具有多态性的InDel标记筛选近等基因系,最终找到12个重组单株,比较重组单株与抗、感亲本的标记差异,采用代换作图法,最终将qSRBSDV9定位于分子标记ID32和ID35之间(物理距离为17,393,019-17,495,354bp)102.3kb的范围内,该区间仅包含21个预测基因。5.水稻SRBSDV苗期抗性相关候选基因分析通过参考水稻基因组的注释信息,对qSRBSDV9区域内的预测基因进行功能注释。通过对抗、感亲本进行人工接种SRBSDV,对qSRBSDV9区域内的21个候选基因进行接种前后表达量分析,最终鉴定出两个参与水稻SRBSDV苗期抗性调控的最优候选基因 LOCOs09g28690 和 LOCOs09g28730。6.水稻SRBSDV苗期抗性主效QTLqSRBSDV9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其育种评价利用田间自然鉴定法,对桂育7号/D4构建的BC3F3代衍生的BC3F3:4群体进行SRBSDV苗期抗性鉴定,利用与SRBSDV苗期抗性位点qSRBSDV9紧密连锁的InDel标记ID32和ID35对抗、感株系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两个标记的扩增条带均清晰、稳定,基因型与表型的吻合率均达到90%以上。与此同时,利用这两个标记筛选含有qSRBSDV9的近等基因系,其抗病性比感病亲本有了显着的提升。研究结果表明,水稻SRBSDV苗期抗性主效QTLqSRBSDV9及其连锁分子标记ID32和ID35可以应用于水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王佳妮[7](2018)在《OsRCI-1调控水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诱导抗性的分子和生化机理》文中研究表明植物脂氧合酶(linoleate:oxygen oxidoreductase,EC 1.13.11.12,LOX)是脂氧合素(十八碳酸)途径中的关键酶,其代谢产物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且在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起重要作用,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水稻(Oryza sativa)是全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和质量关乎绝大部分人口的生计,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BPH)和白背飞虱(Sogatela furcifera Horvath,WBPH)是水稻生产中重要的害虫之一。本文探究了一个受飞虱胁迫诱导的水稻脂氧合酶基因OsRCI-1,通过反向遗传的方法,研究了其在水稻中对BPH和WBPH防御反应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结果如下:(1)机械损伤、茉莉酸、水杨酸以及BPH成虫取食均能够诱导水稻脂氧合酶基因OsRCI-1的表达。(2)OsRCI-1正调控水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直接和间接防御反应。水稻过量表达OsRCI-1提高了对两种飞虱的耐害性;显着影响了白背飞虱取食和产卵;白背飞虱若虫的发育历期显着延长,羽化率、羽化体重以及F1代单雌产卵量、卵孵化率等显着下降。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wasps)在过量表达OsRCI-1突变体上的寄生率显着增加。(3)过量表达OsRCI-1突变体水稻中的茉莉酸(JA)、茉莉酸-异亮氨酸偶联物(JA-Ile)含量及其合成相关基因OsHI-LOX、OsAOS2、OsJAR1和OsJAR2的表达量在受褐飞虱为害后较野生型水稻显着增加。水稻LOX活性水平及虫害诱导水稻胰蛋白酶抑制剂(TrypPIs)含量在突变体中明显高于对照水稻秀水11。(4)对过氧化氢和乙烯含量的影响:BPH和WBPH胁迫后的OsRCI-1突变体植株中,过氧化氢和乙烯含量显着高于同样处理的对照组;药物学方法证实,升高的过氧化氢至少部分由NADPH-oxidase途径产生。此外,突变体中部分挥发物的释放量在受到两种飞虱危害后显着增加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OsRCI-1在两种飞虱介导的诱导防御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OsRCI-1通过对茉莉酸、乙烯、过氧化氢的综合调控,影响水稻的直接防御和间接防御。

杨航,杨洪,金道超,戴仁怀,周操[8](2017)在《噻虫嗪对白背飞虱试验种群繁殖力的亚致死效应》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究噻虫嗪对白背飞虱的亚致死效应,采用稻茎浸渍法以噻虫嗪亚致死浓度LC10和LC25胁迫白背飞虱3龄若虫,测定了F0代和F1代若虫的存活率、雌成虫寿命和产卵量,并组建了F1代种群相对适合度生命表。结果表明,经噻虫嗪亚致死浓度胁迫后,F0代白背飞虱若虫的发育历期延长,存活率降低,并且LC10处理组的F0代雌成虫寿命比对照组显着延长,而成虫产卵量无显着变化;F1代的若虫发育历期比对照组显着延长,且产卵量有所减少,LC10处理组雌成虫产卵量比对照组减少了22.24,LC25处理组比对照组减少了69.96,且差异显着;LC10和LC25亚致死浓度处理后F1代的种群增长趋势指数均下降,种群相对适合度分别下降了0.12和0.36。研究表明,噻虫嗪亚致死浓度胁迫均可抑制白背飞虱的种群增长。

李再园,王福莲,田小海[9](2017)在《水稻对稻飞虱抵御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为更好地利用水稻自身抵御能力遏制稻飞虱为害,综述了水稻抵御稻飞虱的物理、生化效应和机制的研究现状。水稻抵御稻飞虱的物理机制包括宏观的水稻叶脉间距、宽度,钩毛和纤细毛密度、长度,硅含量和微观的粗纤维、胼胝质含量及叶绿体膜稳定性;生化机制涉及水分、可溶性糖、叶绿素、游离氨基、酶物质活性及挥发物的含量。国内外虽广泛涉及水稻自身固有的物理结构及体内生理生化物质对稻飞虱的抵御效应研究,但其分子机理研究较为匮乏,尚需深入系统的研究。

弓少龙,侯茂林[10](2017)在《水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作物品种抗虫性是害虫综合治理中重要的技术措施。筛选抗性材料和评价其抗性机制是作物育种和害虫综合治理的关键所在。本文综述了水稻品种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及其机制,并介绍了抗稻飞虱的基因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可为水稻抗稻飞虱品种的选育和利用以及稻飞虱的综合治理提供借鉴。

二、水稻植株防御白背飞虱为害的某些生理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植株防御白背飞虱为害的某些生理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哈尼梯田地方水稻品种月亮谷对白背飞虱取食的主要防御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水稻材料
        1.1.2 供试虫源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处理
        1.2.2 水稻营养物质含量测定
        1.2.3 水稻次生产物含量测定
        1.2.3. 1 MDA含量测定
        1.2.3. 2 H2O2含量测定
        1.2.4 水稻保护酶活性测定
        1.2.4. 1 POD活性测定
        1.2.4. 2 PAL活性测定
        1.2.4. 3 CAT活性测定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背飞虱取食胁迫后水稻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2.2 白背飞虱取食胁迫后水稻MDA含量变化
    2.3 白背飞虱取食胁迫后水稻H2O2含量变化
    2.4 白背飞虱取食后水稻主要保护酶活性变化
        2.4.1 POD活性变化
        2.4.2 CAT活性变化
        2.4.3 PAL活性变化
3 讨论
4 结论

(2)施氮对苜蓿抗蓟马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氮对植物的影响
        1.1.1 氮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1.2 施氮对植物光合及营养物质的影响
        1.1.3 施氮对植物矿物质利用的影响
        1.1.4 施氮对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的影响
    1.2 氮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
        1.2.1 氮对植食性昆虫寄主选择的影响
        1.2.2 氮对植食性昆虫生长发育和繁殖力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施氮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产卵选择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施氮对牛角花齿蓟马产卵选择的影响
        2.2.2 施氮对牛角花齿蓟马各时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2.2.3 施氮对苜蓿叶片营养含量的影响
        2.2.4 不同施氮水平下苜蓿叶片总酚含量的变化
        2.2.5 不同施氮水平下苜蓿叶片内含物与蓟马产卵量、各虫期发育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施氮对紫花苜蓿光合、生长及抗蓟马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施氮水平下苜蓿受害指数的变化
        3.2.2 不同施氮水平下受害苜蓿株高和茎粗的变化
        3.2.3 不同施氮水平下苜蓿生物量、叶茎比、根冠比的变化
        3.2.4 蓟马为害后不同施氮水平下苜蓿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3.2.5 蓟马为害后不同施氮水平下苜蓿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变化
    3.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施氮对紫花苜蓿营养物质含量及抗蓟马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施氮水平下苜蓿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4.2.2 不同施氮水平下苜蓿淀粉含量的变化
        4.2.3 不同施氮水平下苜蓿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4.2.4 不同施氮水平下苜蓿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4.2.5 不同施氮水平下苜蓿矿物含量的变化
    4.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导师简介

(3)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植株在白背飞虱为害后的生理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水稻品种
    1.2 虫源
    1.3 不同施氮水平稻苗培育与接种
    1.4 叶绿素含量 (SPAD) 的测定
    1.5 主茎相对含水量、含水量和干物质含量的测定
    1.6 主茎伤流液量测定
    1.7 叶鞘可溶性糖量测定
    1.8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氮水平下白背飞虱为害后水稻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2.2 白背飞虱为害后不同施氮水平水稻主茎相对含水量及含水量的变化
    2.3 不同施氮水平下白背飞虱为害后水稻主茎伤流液量的变化
    2.4 不同施氮水平下白背飞虱为害后水稻主茎干物质量的变化
    2.5 不同施氮水平下白背飞虱为害后水稻叶鞘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2.6 水稻受白背飞虱为害后生理物质含量与施氮水平的相关性
3 结论与讨论

(4)水稻品种(系)对白背飞虱的抗性评价与抗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白背飞虱的研究概述
        1.1.1 白背飞虱的分布与为害
        1.1.2 白背飞虱的发生规律与防治
        1.1.3 白背飞虱的采集与饲养
    1.2 水稻对稻飞虱抗性的研究概述
        1.2.1 抗性鉴定与抗虫材料的筛选
        1.2.2 水稻的抗性机制
    1.3 雷达图的应用原理与方法
    1.4 蛋白质组学与串联质谱标签
    1.5 生物信息学概念
        1.5.1 Gene Ontology分析
        1.5.2 蛋白结构域注释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水稻品种(系)对白背飞虱的抗性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供试仪器与药剂
        2.1.3 耐虫性试验
        2.1.4 忌避性试验
        2.1.5 抗生性试验
        2.1.6 室外盆栽试验
        2.1.7 水稻抗性的综合评价
        2.1.8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耐虫性分析
        2.2.2 忌避性分析
        2.2.3 抗生性分析
        2.2.4 室外盆栽试验结果
        2.2.5 水稻品种(系)对白背飞虱的抗性综合评价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水稻品种(系)对白背飞虱的田间抗虫性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供试仪器
        3.1.3 田间室外试验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白背飞虱种群动态
        3.2.2 田间抗性鉴定结果
        3.2.3 白背飞虱种群数量与水稻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3.2.4 水稻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水稻组织串联质谱标签定量蛋白质组学初探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供试仪器与药剂
        4.1.3 蛋白提取与浓度测定
        4.1.4 胰蛋白酶酶解
        4.1.5 TMT标记与HPLC分级
        4.1.6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4.1.7 数据库搜索
        4.1.8 生物信息学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质控结果
        4.2.2 生物信息学分析
    4.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寄主植物和介体共生菌对白背飞虱传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影响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研究概况
        1.2.1 病毒的发生与危害
        1.2.2 SRBSDV病害特症
        1.2.3 SRBSDV寄主范围
        1.2.4 病原特性
        1.2.5 病原检测
    1.3 传毒介体——白背飞虱
        1.3.1 白背飞虱概述
        1.3.2 白背飞虱传毒特性
        1.3.3 白背飞虱传毒机制
        1.3.4 SRBSDV与白背飞虱的互作关系
    1.4 影响介体昆虫传毒的因素
        1.4.1 植物防御的信号物质
        1.4.2 昆虫体内共生菌
        1.4.3 寄主植物
        1.4.4 其它环境因素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寄主植物对白背飞虱传播SRBSDV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植株
        2.1.2 供试昆虫
        2.1.3 寄主植物生育期对白背飞虱传毒效率的影响
        2.1.4 寄主植物对白背飞虱取食的影响
        2.1.5 寄主植物对白背飞虱取食行为的影响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水稻和玉米间白背飞虱传毒效率
        2.2.2 白背飞虱在不同寄主植物上取食量
        2.2.3 白背飞虱取食行为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带SRBSDV白背飞虱取食对稻株防御反应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不同带毒状况白背飞虱取食植株对后续白背飞虱产卵量和寿命的影响
        3.1.2 白背飞虱带毒状况对其诱导防御反应的影响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带毒状况白背飞虱取食稻株对后续白背飞虱产卵量和寿命的影响
        3.2.2 白背飞虱带毒状况对其诱导相关植物激素影响
        3.2.3 白背飞虱带毒状况对其诱导相关防御基因的影响
        3.2.4 白背飞虱带毒状况取食对其诱导水稻蛋白酶抑制剂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介体和非介体为害对感SRBSDV稻株防御反应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稻苗
        4.1.2 供试虫源
        4.1.3 实验设计
        4.1.4 植物激素(水杨酸/茉莉酸)含量测定
        4.1.5 植物相关防御基因的表达量
        4.1.6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感SRBSDV植株对白背飞虱或(和)褐飞虱取食诱导稻株内源激素的影响
        4.2.2 白背飞虱或(和)褐飞虱对不同带毒状况稻株相关防御基因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内共生菌对白背飞虱传播SRBSDV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昆虫
        5.1.2 白背飞虱基因组DNA的提取以及共生菌的检测方法
        5.1.3 Wolbachia的鉴定以及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
        5.1.4 白背飞虱获毒率以及病毒增殖状况差异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PCR检测共生菌去除效果
        5.2.2 Wolbchia鉴定及MLST多位点分析结果
        5.2.3 不同种群白背飞虱获毒率的差异
        5.2.4 不同种群白背飞虱SRBSDV增殖情况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苗期抗性基因的关联分析、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第一章 前言
    1 SRBSDV概述
        1.1 SRBSDV的发病症状
        1.2 SRBSDV的发生和流行
        1.3 SRBSDV的传播介体及寄主范围
        1.4 SRBSDV传毒介体——白背飞虱的传毒特点
        1.5 SRBSDV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1.5.1 SRBSDV发病规律
        1.5.1.1 初侵染源
        1.5.1.2 早稻发病规律
        1.5.1.3 中、晚稻发病规律
        1.5.1.4 田间发病主要特点
        1.5.2 SRBSDV的防治措施
        1.5.2.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加强对传毒介体的监测
        1.5.2.2 化学防治、防虫治病
        1.5.2.3 生物和物理防治结合
        1.5.2.4 合理改变水稻栽培技术
        1.5.2.5 培育和推广抗(耐)病品种
        1.6 SRBSDV的分子生物学概述
        1.6.1 SRBSDV的病原及其特征
        1.6.2 SRBSDV的分类地位
        1.6.3 SRBSDV的基因组结构及功能
        1.6.4 SRBSDV抗性资源的筛选、鉴定及遗传分析
    2 SRBSDV与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区别
    3 数量性状的定位方法
        3.1 连锁分析
        3.2 关联分析
        3.2.1 关联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3.2.2 关联分析的理论基础——连锁不平衡
        3.2.3 关联分析的影响因素
        3.2.3.1 连锁不平衡程度
        3.2.3.2 群体结构
        3.2.4 关联分析的应用
        3.2.4.1 功能基因的验证
        3.2.4.2 功能标记的开发
        3.2.4.3 数量性状的研究
    4 BSA结合高通量测序方法在数量性状定位上的应用
    5 植物的抗病机制
        5.1 组成型防御机制
        5.2 诱导型防御机制
        5.2.1 基础型防御机制
        5.2.2 R基因介导的防御机制
    6 植物的抗病毒机制研究
    7 本研究意义
第二章 广西地方稻种资源核心种质SRBSDV苗期抗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接种鉴定方法
        1.2.1 供试毒源及传毒介体
        1.2.2 传毒介体及待测植株的带毒率检测
        1.2.3 抗病性鉴定
        1.2.4 发病率调查
        1.3 表型数据统计与分析
        1.4 基因型分析
        1.4.1 建库及测序
        1.4.2 数据信息分析
        1.4.3 进化结构分析
        1.4.3.1 水稻群体进化分析
        1.4.3.2 群体结构分析
        1.4.3.3 PCA分析
        1.5 目标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6 候选基因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广西地方稻种资源核心种质的SRBSDV苗期抗性水平
        2.2 SNP标记基因型分析
        2.3 亲缘关系分析、进化树构建及主成分分析
        2.4 群体结构分析
        2.5 水稻SRBSDV苗期抗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5.1 籼稻群体中的GWAS分析
        2.5.2 总体样本群体中的GWAS分析
        2.6 关联SNPS位点的候选基因分析
    3 讨论
        3.1 水稻SRBSDV苗期抗性的GWAS分析
        3.2 群体结构对GWAS分析的影响
        3.3 候选基因分析
        3.4 广西地方稻种资源核心种质的SRBSDV苗期抗性水平
第三章 水稻SRBSDV苗期抗性主效QTL的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
    第一节 SRBSDV的抗性特征及其遗传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供试材料
        1.1.2 白背飞虱抗性鉴定
        1.1.2.1 排驱性测验
        1.1.2.2 抗生性测验
        1.1.3 接种鉴定方法(同第二章1.2接种鉴定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D4对传毒介体白背飞虱和SRBSDV的抗性表现
        1.2.2 D4对水稻SRBSDV苗期抗性的遗传分析
    第二节 利用QTL-SEQ技术定位水稻SRBSDV苗期抗性主效QTI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接种鉴定方法(同第二章1.2接种鉴定方法)
        2.1.3 DNA提取方法
        2.1.4 QTL-SEQ分析
        2.1.4.1 抗、感基因池构建
        2.1.4.2 重测序分析
        2.1.4.3 关联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重测序数据质量检测
        2.2.1.1 重测序碱基组成与质量分析
        2.2.1.2 重测序碱基分布
        2.2.2 重测序数据统计
        2.2.3 SNP-INDEX关联分析
    第三节 水稻SRBSDV苗期抗性主效QTL QSRBSDV9的.验证与精细定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SRBSDV接种鉴定(同第二章12接种鉴定方法)
        3.1.3 INDEL标记的设计
        3.1.4 实验方法
        3.1.4.1 DNA提取方法(同第三章第二节21.3材料DNA提取方法)
        3.1.4.2 PCR体系及反应程序
        3.1.4.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3.1.4.4 聚丙烯酰胺凝胶染色及结果记录
        3.1.5 QTL分析
        3.1.6 QSRBSDV9的精细定位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位点QSRBSDV9的验证
        3.2.2 QSRBSDV9的精细定位
    第四节 D4的SRBSDV苗期抗性相关候选基因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基因注释
        4.1.2 候选基因表达量的分析
        4.1.2.1 供试材料
        4.1.2.2 RNA提取
        4.1.2.3 反转录
        4.1.2.4 荧光定量PCR检测
        4.1.2.5 定量PCR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因注释结果
        4.2.2 候选基因表达量分析
    第五节 QSRBSD V9的连锁标记与辅助选择育种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SRBSDV抗性鉴定方法
        5.1.3 分子标记的连锁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第六节 讨论
        6.1 野生稻导入系D4的苗期SRBSDV抗性特征
        6.2 水稻SRBSDV苗期抗性主效QTL QSRBSDV9的精细定位
        6.3 水稻SRBSDV苗期抗性相关候选基因分析
        6.4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QTL-SEQ定位的可行性及优势
        6.5 QSRBSDV9位点及连锁分子标记的育种应用前景
第四章 全文总结
    第一节 全文结论
        1.1 从栽培稻资源中挖掘到了5个与水稻SRBSDV苗期抗性相关的QTL
        1.2 明确了野生稻导入系D4 SRBSDV抗性的抗性特征及遗传特性
        1.3 利用基于高通量测序的QTL-SEQ技术快速定位了与SRBSDV苗期抗性相关的主效QTL
        1.4 利用INDEL标记对QSRBSDV9进行了验证与精细定位
        1.5 鉴定出了2个参与水稻SRBSDV苗期抗性调控的最优候选基因
        1.6 评价了水稻SRBSDV苗期抗性主效QTL QSRBSDV9及其连锁分子标记的育种应用价值
    第二节 本研究创新性
        2.1 首次完成了水稻SRBSDV抗性主效QTL的精细定位,并鉴定出了最优候选基因
        2.2 利用GWAS分析方法,在栽培稻资源中挖掘到了5个与水稻苗期SRBSDV抗性相关的QTL
        2.3 对SRBSDV抗源材料D4进行抗性特征分析,明确了D4的SRBSDV抗性为抗病毒性而非抗虫性
        2.4 获得了与水稻苗期SRBSDV抗性主效QTL QSRBSDV9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论文发表情况

(7)OsRCI-1调控水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诱导抗性的分子和生化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水稻抗虫功能研究
        1.1.1 水稻抗虫的生理机制
        1.1.2 水稻抗虫的分子机制
    1.2 水稻抗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研究进展
        1.2.1 两种飞虱为害后水稻抗性机理差异
        1.2.2 水稻抗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基因的定位
    1.3 水稻脂氧合酶研究进展
        1.3.1 脂氧合酶概述
        1.3.2 水稻中脂氧合酶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意义
2 OsRCI-1 调控水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水稻和实验试虫
        2.1.2 水稻处理
        2.1.3 总RNA的提取及cDNA合成
        2.1.4 实时荧光定量PCR
        2.1.5 褐飞虱/白背飞虱的生物学特性测定
        2.1.6 稻虱缨小蜂的生物测定
        2.1.7 水稻耐害性测定
        2.1.8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OsRCI-1 诱导表达特征分析
        2.2.2 稻飞虱的生物学特性测定
        2.2.3 稻虱缨小蜂的寄生和行为选择性
        2.2.4 水稻植株的耐害性测定结果
    2.3 讨论
3 OsRCI-1 对水稻防御信号分子、防御蛋白、挥发物等含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植物和昆虫
        3.1.2 褐飞虱、白背飞虱处理
        3.1.3 总RNA的提取及cDNA合成
        3.1.4 实时荧光定量PCR
        3.1.5 防御信号分子含量测定
        3.1.6 胰蛋白酶抑制剂(TrypPIs)测定
        3.1.7 脂氧合酶LOX酶活性测定
        3.1.8 水稻挥发物的捕集和分析
        3.1.9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OsRCI-1 调控对水稻植株防御信号分子含量影响结果
        3.2.2 OsRCI-1 调控对水稻LOX及TrypPIs的活性影响结果
        3.2.3 OsRCI-1 调控水稻内挥发物的释放影响结果
    3.3 讨论
4 总结和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创新之处
    4.3 下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噻虫嗪对白背飞虱试验种群繁殖力的亚致死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噻虫嗪对白背飞虱F0代的亚致死效应
        1.2.2 噻虫嗪对白背飞虱F1代的亚致死效应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噻虫嗪亚致死浓度对白背飞虱F0代的影响
    2.2 噻虫嗪亚致死浓度对白背飞虱F1代的影响
    2.3 噻虫嗪亚致死浓度对F1代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3 讨论

(9)水稻对稻飞虱抵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理抵御机制
    1.1 水稻宏观结构抵御机制
    1.2 水稻微观结构抵御机制
2 化学抵御机制
    2.1 水分因子
    2.2 糖类物质
    2.3 氮含量
    2.4 游离氨基酸
    2.5 酶物质活性
    2.6 水稻挥发物抵御机制
3 问题与展望

(10)水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抗性鉴定
2 水稻品种抗稻飞虱的机制
    2.1 水稻品种对稻飞虱的抗生性
        2.1.1 取食量
        2.1.2 若虫存活与发育
        2.1.3 产卵量及卵孵化率
    2.2 稻飞虱对水稻品种的选择性
    2.3 水稻品种对稻飞虱的耐害性
3 水稻品种对稻飞虱抗生性的生理机制
    3.1 稻飞虱体内抗逆酶活性
    3.2 稻株氨基酸含量
    3.3 稻株可溶性糖含量
    3.4 胼胝质积累
4 抗稻飞虱基因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4.1 抗褐飞虱的基因
    4.2 抗褐飞虱基因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4.3 抗白背飞虱的主效基因
    4.4 抗白背飞虱基因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5 结论与展望

四、水稻植株防御白背飞虱为害的某些生理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哈尼梯田地方水稻品种月亮谷对白背飞虱取食的主要防御反应[J]. 黄钰,王玥,杨金睿,赵慧婷,陈斌,肖关丽. 南方农业学报, 2021(01)
  • [2]施氮对苜蓿抗蓟马的影响[D]. 曾文芳.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3]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植株在白背飞虱为害后的生理变化[J]. 李再园,许博,王福莲,田小海,马跃坤,钟裕俊,程世阳. 中国水稻科学, 2018(05)
  • [4]水稻品种(系)对白背飞虱的抗性评价与抗性机理研究[D]. 黄源.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4)
  • [5]寄主植物和介体共生菌对白背飞虱传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影响及机制[D]. 李沛. 湖南农业大学, 2018(10)
  • [6]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苗期抗性基因的关联分析、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D]. 农保选. 广西大学, 2018(12)
  • [7]OsRCI-1调控水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诱导抗性的分子和生化机理[D]. 王佳妮.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7)
  • [8]噻虫嗪对白背飞虱试验种群繁殖力的亚致死效应[J]. 杨航,杨洪,金道超,戴仁怀,周操. 植物保护学报, 2017(03)
  • [9]水稻对稻飞虱抵御机制研究[J]. 李再园,王福莲,田小海. 热带作物学报, 2017(04)
  • [10]水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 弓少龙,侯茂林. 植物保护, 2017(01)

标签:;  ;  ;  ;  

水稻对白背飞虱防御的一些生理反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