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治疗进展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治疗进展

一、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治疗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钟文津,景香香,唐海霞,刘丽莉,张洁[1](2021)在《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联合血清cTnI、CK-MB、NT-proBNP检测在老年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联合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检测在老年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老年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就诊情况,并将其作为病例组,均随访12个月,按照有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有不良心血管事件组(23例)与无不良心血管事件组(51例),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者66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指标,血清cTnI、CK-MB、NT-proBNP水平。结果病例组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室流出道压力、A峰流速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E峰流速、E/A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血清cTnI、CK-MB、NT-proBNP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有不良心血管事件患者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室流出道压力、A峰流速显着大于无不良心血管事件患者(P<0.05);病例组有不良心血管事件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F、E峰流速、E/A显着小于无不良心血管事件患者(P<0.05);病例组有不良心血管事件患者血清cTnI、CK-MB、NT-proBNP显着高于无不良心血管事件患者(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联合血清cTnI、CK-MB及NT-proBNP水平可为老年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诊断提供依据,且对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有一定预测作用。

张杨[2](2021)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基因型与外科手术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基因型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心肌切除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研究背景及目的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肌病,主要由肌小节基因突变导致。HCM患者中有约三分之二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obstructive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OHCM)。心肌切除术是治疗药物难治性OHCM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心肌切除术后大部分患者的手术效果满意,但仍有部分患者发生远期不良事件。既往研究已经发现一些术前临床危险因素可优化患者的危险分层和管理。本研究旨在探讨肌小节基因突变与OHCM患者行心肌切除术后的远期预后的关系。研究方法入组在本院接受了心肌切除术及基因检测的无亲缘关系OHCM患者。利用全外显子测序或基因组合测序方法对8个已知的肌小节(sarcomere,SARC)基因进行分析,并通过Sanger测序验证检测出的变异位点。并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会指南将罕见变异位点的致病性分为5类,“致病”、“可能致病”、“意义不明确”、“可能良性”和“良性”。被判定为“致病”、“可能致病”和“意义不明确”,且不存在健康对照人群的变异认定为致病突变。携带致病突变的患者被分到SARC+组,否则被分至SARC-组。研究两组人群的临床基线及手术特征。患者于术后接受规律随访调查,了解生存状态、是否发生不良事件。研究终点为心血管死亡、心衰再住院、新发心房颤动和新发卒中组成的复合终点事件。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两组患者免除复合终点事件的生存曲线。采用多因素Cox分析纳入年龄、性别等指标进入模型,以分析影响OHCM患者外科治疗术后远期疗效的因素。研究结果SARC+组的手术年龄(38.8±12.1岁vs.51.1±12.6岁,P<0.001)及诊断年龄(36.4± 11.9岁vs.48.1±12.5 岁,P<0.001)均较小,室间隔厚度较大(20.1±4.2mm vs.18.8±3.8mm,P=0.006),合并 HCM 家族史比例高(27.8%vs.4.5%,P<0.001)。经过平均36.8±21.1个月的随访,与SARC-组相比,SARC+组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较高(P=0.001)。多因素Cox分析表明,肌小节基因突变(风险比=6.912,95%可信区间=2.254-21.200,P=0.001)是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风险比=2.291,95%可信区间=1.034-5.007,P=0.041)和术前左房内径≥45mm(风险比=3.545,95%可信区间=1.316-9.551,P=0.012)也是OHCM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SARC基因突变可能是行隔间肌切除术后的OHCM患者远期生存质量不佳的潜在预测因子,可能适合作为评估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的重要危险分层因素。第二部分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二尖瓣病变与临床预后的相关研究第一节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同期行心肌切除术及二尖瓣手术的远期疗效观察研究背景及目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obstructive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OHCM)在行心肌切除术时,部分患者因左室流出道梗阻解除不满意或者存在二尖瓣自身病变需要同期进行二尖瓣手术。目前关于不同二尖瓣术式对OHCM患者的远期预后的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纳入同期行心肌切除术及二尖瓣手术的OHCM患者,探讨影响患者生存的相关因素,以期提升对OHCM患者行外科治疗的综合管理。研究方法筛选本中心2013年至2019年期间,入院同期行心肌切除术与二尖瓣手术的OHCM患者。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患者被分为二尖瓣成形术组及二尖瓣置换术组。研究两组人群的临床基线及手术特征。患者于术后接受规律随访调查,了解生存状态、是否发生不良事件。研究终点为多个不良事件组成的复合终点,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衰再住院,二次外科手术修复二尖瓣,新发卒中。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两组患者的免除复合终点事件的生存曲线。采用多因素Cox分析纳入年龄、性别、术前房颤、心功能等指标进入模型,以分析影响OHCM患者外科治疗术后远期疗效的因素。研究结果一共有213名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手术年龄为(49.7±11.8)岁,男性患者125(58.7)例。按照二尖瓣手术的术式,将患者分为两组,二尖瓣成形术组有183人,二尖瓣置换术组有30人。入组患者的手术年龄主要集中在35岁至65岁之间,其中二尖瓣置换术组的手术年龄显着大于二尖瓣成形术组(53.1±14.0岁vs.49.2±11.5岁,P=0.035),并且心功能Ⅲ/Ⅳ的患者比例较高(70%vs.47.5%,P=0.023)。二尖瓣成形术组中,最常见手术操作为瓣叶成形术及异常腱索处理。二尖瓣置换组中,机械瓣置换比例高。经过平均(35.4±23.9)个月的随访,Kaplan-Meier分析二尖瓣置换术组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显着高于二尖瓣成形术组(P=0.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二尖瓣置换术(风险比=3.551,95%可信区间=1.172-10.757,P=0.025)及术前肺动脉高压(风险比=5.219,95%可信区间=1.682-16.194,P=0.004)是复合终点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除心肌切除术外,二尖瓣手术也是治疗OHCM的有效方法,可有效减轻患者二尖瓣严重反流情况。相较于接受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接受二尖瓣成形术的患者有更好的远期生存质量。对于OHCM患者,在行心肌切除术时,需要考虑其二尖瓣及瓣下组织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选择合理手术方式,以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第二节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二尖瓣瓣叶结构与非持续性室性心过速的相关性研究研究背景及目的二尖瓣瓣叶结构异常是肥厚型心肌病形态学表现之一,和左室流出道梗阻相关。目前针对二尖瓣瓣叶形态学和肥厚型心肌病的研究有限。既往研究发现,二尖瓣瓣叶异常和心律失常有一定相关性。二尖瓣形态学异常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发生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on-sustaine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NSVT)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为探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obstructive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OHCM)二尖瓣形态学异常与NSVT的关系。研究方法纳入2014年至2018年于本院住院,且术前至少有1次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和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检查的成年OHCM患者,将患者分为合并NSVT组及不合并NSVT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的CMR图像和动态心电图检查资料进行分析。通过CMR影像资料测量二尖瓣前叶及后叶长度,并比较合并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二尖瓣瓣叶长度对 OHCM 患者发生NSVT的预测能力。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将P值<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NVST的预测因子。研究结果根据入组标准,纳入符合标准的OHCM患者共316名,患者的平均年龄(46.1±14.2)岁,男性占 60.0%(189/316)。入组 OHCM 患者中有 50 例(16%)患者合并NSVT。与无NSVT患者相比,合并NSVT患者的二尖瓣前叶和二尖瓣后叶长度显着增加(前叶长度,32.0±5.0mm vs.26.1±4.8mm,P<0.001;后叶长度17.7±3.7mm vs.15.2±2.7mm,P<0.001)。合并 NSVT 的 OHCM 患者钆延迟增强阳性的比例增高,左房内径及最大左室室壁厚度均增大。相关性分析显示,二尖瓣前叶长度和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最大左室室壁厚度、钆延迟增强阳性呈正相关,和年龄及射血分数负相关。二尖瓣后叶长度和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左室质量正相关。单因素分析中,二尖瓣前叶长度和后叶长度被确定为NSVT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二尖瓣前叶长度和后叶长度仍然是NSVT的独立预测因素(前叶长度:风险比=1.261,95%可信区间=1.156-1.375,P<0.001;后叶长度:风险比=1.126,95%可信区间=1.001-1.265,P=0.047)。二尖瓣前叶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812,在瓣叶长度界值点为27.5mm时,灵敏度为86%,特异度为65%。结论二尖瓣瓣叶延长不仅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脏结构特征性改变,也和心律失常有一定相关性。OHCM患者的二尖瓣瓣叶长度受到年龄、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射血分数等多种临床因素影响。OHCM患者的二尖瓣瓣叶延长与NSVT独立相关。二尖瓣形态异常可作为形态学标记,帮助改善OHCM患者猝死危险分层,优化OHCM患者的手术管理策略。第三部分室间隔减容术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再次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疗效分析研究背景及目的室间隔减容手术(septal reduction therapy,SRT)是治疗药物难治性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obstructive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OHCM)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手术可分为室间隔心肌切除术(septal myectomy,SM)和室间隔酒精消融术(alcohol septal ablation,ASA)。SRT术后的大部分患者手术效果好,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但仍有少部分患者仍需要再次接受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本研究旨在总结SRT术后OHCM患者再次行SM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效果。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医院接受再次SRT手术的OHCM患者。根据患者首次进行SRT的手术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SM组和ASA组。总结并分析两组人群的临床基线及手术特征。患者于术后接受规律随访调查,了解生存状态、是否发生不良事件。研究结果共有31名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21名,平均年龄为(48.7±12.2)岁,SM组和ASA组分别有7名及24名患者。全部患者入院后均接受SM手术,其中18名(58.1%)行单纯SM手术,余下13名患者合并其他手术,术式包括二尖瓣手术(6例)、三尖瓣成形术(1例)、冠状动脉肌桥松解术(1例)、迷宫手术(5例)。术前心电图显示,SM组有4名患者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ASA组有7名患者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有4名患者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起搏器,其中3名患者为ASA组且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围术期术后除1名患者出现电风暴而死亡外,其余患者未见严重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术后左室流出道压差降低[(64.0±37.4)mmHg vs.(10.2±8.9)mmHg,P<0.001],室间隔厚度减低[(17.8±3.9)mm vs.(12.7±2.1)mm,P<0.001]。术后患者二尖瓣中/重度反流明显减轻(P<0.001),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消失。术后随访23.5±10.9个月,无远期死亡或再次手术治疗事件。随访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除2名患者再次出现流出道梗阻外,其余患者的左心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和左室流出道与主动脉峰值压力阶差均较术前明显降低。结论SRT术后OHCM患者症状复发,再次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可改善患者的流出道梗阻情况及临床症状。SM及ASA术后均有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因此对于二次SRT手术的患者,需要注意术前是否存在室内传导阻滞,以评估术后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需要永久起搏器治疗的风险,尤其是对于第一次SRT手术为ASA手术的患者,二次手术后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比例较高。

卢晨君[3](2020)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疗效。方法:选取郑州市中医院124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收治时间均为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共分成两组,对照组(n=62)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观察组(n=62)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测定两组患者血清脑钠肽(BNP)、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7.10 %高于对照组的72.5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两组血清BNP、GDF–15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血清BNP、GDF–15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血清BNP、GDF–15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与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联合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能调节血清BNP、GDF–15水平,增进疗效。

费俊杰[4](2020)在《钠-葡萄糖共转运载体1(SGLT-1)在促进心肌肥厚中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探究钠-葡萄糖共转运载体1(SGLT-1)在不同条件下导致心肌肥厚的作用机理。[方 法]第一部分:收集2017年9月到2019年4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因“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行改良Morrow手术的病例作为实验组,术中取部分肥厚的室间隔组织。同期选择因“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行二尖瓣置换手术的病例作为对照组,术中取部分二尖瓣乳头肌组织。实验组、对照组各35例,组织标本HE染色观察心肌细胞镜下形态,Western Blot检测并比较两组SGLT-1表达情况。第二部分:构建两种不同类型的心肌肥厚小鼠模型。模型一:后负荷增加引起的心肌肥厚模型,采用高钠饮食诱发高血压。模型二:药物性心肌肥厚模型,尾静脉注射吡柔比星诱发心肌肥厚。两种模型分别设立对照组。模型建立成功后测量血压、心功能等指标后处死,取左心室心肌组织称重,并用Western blot测定组织中 SGLT-1、AKT、p-AKT、mTOR、p-mTOR、P70S6K1、p-P70S6K1 表达量。第三部分:构建两种大鼠心肌细胞H9c2模型。模型一: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实验组1:培养液+AngⅡ(1mmol/L)培养72小时;实验组2:培养液+AngⅡ(10mmol/L)培养72小时;实验组3:培养液+AngⅡ(100mmol/L)培养72小时;空白对照组:普通培养液培养72小时。模型二:吡柔比星诱导。实验组:吡柔比星5μmnol/L处理24小时。对照组:普通培养液培养24小时。MTT法检测细胞活性。镜下观察测量各组细胞形态与直径。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SGLT-1、AKT、p-AKT、mTOR、p-mTOR、P70S6K1、p-P70S6K1 蛋白含量。q-PCR检测模型二细胞中Bax、Bcl-2、caspase-3、caspase-9凋亡因子的表达情况。[结 果]1.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室间隔组织中SGLT-1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二尖瓣乳头肌组织),P<0.05。2.高钠饮食导致的高血压小鼠心肌组织中SGLT-1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p-AKT/AKT、p-mTOR/mTOR、p-P70S6K1/P70S6K1 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3.吡柔比星处理小鼠后,左心室心肌组织质量增加,心肌组织SGLT-1表达降低,p-AKT/AKT、p-mTOR/mTOR、p-P70S6K1/P70S6K1 比值降低,P<0.05。4.血管紧张素Ⅱ能诱导H9c2细胞肥大,细胞中SGLT-1表达增加,p-AKT/AKT、p-mTOR/mTOR、p-P70S6K1/P70S6K1 比值升高,P<0.05。5.吡柔比星处理H9c2细胞后,细胞直径降低,Bcl-2基因下调,Bax、caspase-3、caspase-9 基因上调,P<0.05。[结论]1.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肥厚的心肌组织中SGLT-1表达量增加。2.SGLT-1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参与高钠饮食引起的高血压心肌肥厚过程。3.SGLT-1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参与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H9c2细胞肥大过程。4.吡柔比星能增加在体心脏重量,但并不引起心肌细胞肥大,其能诱导心肌细胞凋亡,SGLT-1的表达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受到抑制。5.SGLT-1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参与多种病理情况导致的心肌肥厚,将来通过药物或其他途径抑制SGLT-1的表达,或阻断PI3K/AKT/mTOR信号通路,或许能有效控制病理性心肌肥厚,有望成为未来治疗心肌肥厚的新靶点。

朱昌盛[5](2020)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室间隔酒精消融(ASA)近来成为药物难治性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替代治疗方法,一部分先前接受过ASA治疗的HOCM患者,可能由于残余梗阻需要接受后续的外科室间隔心肌切除术(SSM)治疗。但是,ASA术后残余梗阻的机制及这一类患者后续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尚未确定。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既往ASA术后HOCM患者残余梗阻的机制,及其接受后续SSM治疗的效果。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7年6月,38例既往行ASA的HOCM患者(ASA组)在我院接受SSM治疗。通过1:2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匹配到76例在此时间段接受SSM作为初始治疗的HOCM患者(对照组)与之对比。结果:ASA组中14例可获得的心脏磁共振图像显示,12例患者ASA所致梗死心肌位置靠下,面积较小,而另外2例患者消融位置则位于目标区域之外。在随访期间(中位值2.4年;最大值7.8年),既往ASA组和对照组第7年的免除事件生存率分别为83.2%和94.6%(P=0.0378)。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提示,既往ASA史(危险比4.28,95%置信区间1.20-15.26;p=0.025)和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危险比1.14,95%置信区间1.05-1.23;p)=0.002)是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这项研究提示ASA引起的心肌梗死位置和范围的不可控制性,可能是既往ASA术后残余梗阻的原因,并且其接受后续SSM治疗后的远期免除事件生存率较差。这可能为ASA治疗中患者的选择和全球范围内快速增加的ASA治疗数量提供一定的警示作用。背景 当前有关青少年及儿童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经验非常有限。这项研究旨在总结青少年及儿童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及其外科手术结果。方法 本研究纳入2009年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外科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连续117例,年龄在18岁以下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并对其病历及其他相关数据进行了重新审阅。结果 在本研究中,青少年及儿童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解剖和表型特征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其中22例(18.8%)合并右室流出道梗阻,25例(21.4%)合并冠状动脉肌桥,以及61例(52.1%)合并左心室内解剖异常。术后左室或右室流出道峰值压差,室间隔厚度和二尖瓣反流程度明显降低。围术期死亡1例(0.85%)。在随访期间,3名患者猝死。1年和3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6.5%。1年和3年的免除再次手术生存率分别为99.1%和98.0%。结论 在本组接受外科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青少年及儿童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中,双心室梗阻、冠状动脉肌桥和左心室内解剖异常是其表型的常见组成部分。尽管这一类人群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临床特征非常复杂,通过选择合适的患者,外科手术仍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研究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的壁内冠状动脉(ICA)的发生率和形态特征。背景 HOCM患者中ICA的发生率和形态特征尚不完全清楚。方法 自2015年9月至2019年6月,在阜外医院等待行外科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HOCM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对其安排术前冠状动脉CT和造影,并前瞻性收集其临床资料。结果 在455例接受冠状动脉CT的患者中,有106例(23.3%)观察到ICA,其中有87例(19.1%)在冠状动脉造影中出现了冠状动脉的动态压缩。在98例(92.5%)的患者中,ICA被心肌完全包裹,最常见的为深肌桥(MB)(P=0.005)。所有存在冠状动脉动态压缩患者均有ICA。在整个队列中,有77例患者(16.9%)的动态管腔压缩程度≥50%。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表明,动态压缩的长度和程度与MB深度和长度显着相关(Pearson相关性r分别为0.241、0.581、0.316和0.209;P分别为 0.014,<0.001、0.002 和 0.032)。结论 ICA在HOCM患者中很常见,冠状动脉CT可很好显现MB。深或长的MB更有可能产生冠状动脉动态压缩。术前确定这种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可能会有助于制定手术计划。

高一鸣[6](2020)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二尖瓣器异常的超声心动图相关研究》文中提出一:超声心动图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二尖瓣器质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合并二尖瓣器质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并总结诊断经验。[方法]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阜外医院由同一有经验术者对480例HOCM患者行扩大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其中22例(4.6%)同期进行了二尖瓣成形(MVP)或二尖瓣置换(MVR)。将这22例患者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对二尖瓣器质性病变的诊断描述,与术中探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TTE及TEE对HOCM患者二尖瓣器质性病变的漏误诊原因,总结诊断经验。[结果]480例HOCM患者,术后IVS、LAD、MI及LVOT-PG均较术前明显减低,LVEF较术前也有所减低,LVEDD较术前增大(P均<0.01)。95.4%(458例)HOCM患者的二尖瓣反流为SAM相关,经过充分的室间隔心肌切除,均明显改善。4.6%(22例)患者同时合并二尖瓣器质性病变,以后叶受累常见。非炎性改变共16例,其中瓣叶脱垂12例(占比54.5%),退行性变4例(占比18.2%);炎性改变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占比18.2%),风湿性改变2例(占比9.1%)。7例后叶脱垂的患者中,6例患者合并瓣下腱索断裂。22例患者中,术前TTE共识别出二尖瓣器质性病变12例,术中体外循环转机前TEE补充识别2例,术中首次外科探查补充识别病变4例,二次外科探查补充识别病变4例。对后叶脱垂合并腱索断裂的检出率低(16.7%)。[结论]HOCM患者绝大部分的二尖瓣反流为SAM相关,经过充分的室间隔心肌切除、乳头肌松解,均能得到明显改善。只有小部分患者同时合并二尖瓣器质性病变,需同期处理二尖瓣。超声心动图能够较准确地判断HOCM患者二尖瓣反流的发生机制,识别合并存在的二尖瓣器质性病变,对手术策略的抉择至关重要。二: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二尖瓣叶长度及对合形态异常的超声心动图随访研究[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随访观察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行扩大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二尖瓣反流的变化趋势,以及术前、术后二尖瓣叶长度及对合形态的改变。[方法]入组2012至2017年间阜外医院由单一有经验术者行扩大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HOCM患者52例,术前二尖瓣各参数与正常对照组及术后对比。随访观察术中未行特殊处理的二尖瓣叶,术后各参数的变化情况,以及中期随访中是否出现新发的、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二尖瓣反流,或原有的二尖瓣反流加重。[结果]52例HOCM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术前其左房前后径(LAD)增大,室间隔(IVS)明显增厚,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减小(P<0.01);二尖瓣瓣环前后径(Ann D)扩大,前、后瓣叶(ALL、PLL)均延长,前、后乳头肌直径(APM、PPM)均增大(P<0.01),前叶在瓣环上的投影长度及投影比例(Pro L、Pro R)均减小(P<0.01),瓣叶对合高度(Ten H)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瓣叶对合点到室间隔的最近距离(C-sept)及乳头肌连线平面与室间隔的距离(S-P)均明显减小(P<0.01)。扩大室间隔切除术后,与术前比较左室流出道最大压差(LVOT-PG)明显减低,二尖瓣反流(MI)明显减少(P<0.01);二尖瓣瓣环前后径(Ann D),前叶在瓣环上的投影及投影比例(Pro L、Pro R),瓣叶对合高度(Ten H)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1),瓣叶对合点到室间隔的最近距离(C-sept)及前后乳头肌平面与室间隔的距离(S-P)较术前均明显增大(P<0.01);左房前后径(LAD)、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均明显减小,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较术前增大(P<0.01)。[结论]HOCM患者二尖瓣及瓣下结构存在一系列特征性改变,包括瓣叶延长,乳头肌前移,异常连接的腱索和(或)肌束等。经过充分的室间隔心肌切除,乳头肌松解及异常连接切除,SAM相关的二尖瓣反流均能得到明显改善。虽然二尖瓣叶延长未经特殊处理,但术后中期随访结果未见新发的,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二尖瓣反流,亦未见原有二尖瓣反流的加重。而HOCM患者二尖瓣对合形态的异常、对合点的前移,在梗阻解除后,未见明显恢复。

周越[7](2020)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律失常及左室重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心外膜脂肪组织容积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房颤的预测价值目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能增加HCM患者脑栓塞风险和加速其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进程。近来研究表明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与普通人群房颤密切相关。然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EAT与房颤的关系仍未明确。本研究通过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测定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患者 EAT 容积,以明确其与房颤是否相关及对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共连续纳入了 93名HOCM患者,其中18名(19.4%)患者有房颤病史,75名患者无房颤病史。所有HOCM患者都接受了包括人口学资料及病史采集、常规12导联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抽血化验和心脏磁共振检查在内的临床评估。EAT容积和左心房容积(leftatrialvolume,LAV)是由E-3D医学建模软件测定并通过除以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进行标准化。结果:患者的平均心外膜脂肪容积指数(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 volume index,EATVI)为 132.0±33.7mL/m2。合并房颤的 HOCM 患者有更高的 EATVI(156.4±29.0mL/m2 vs.126.1±32.2 mL/m2,P<0.001)、左心房容积指数(left atrial volume index,LAVI,91.3±30.9 mL/m2 vs.66.2±21.3 mL/m2,P<0.001)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e volume index,LVESVI,91.3±30.9 mL/m2 vs.66.2±21.3 mL/m2,P<0.001)和更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59.5±8.6%vs.66.4±8.4%,P=0.002)。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EATVI、LAVI 和 LVEF 均是房颤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OR=1.023,95%CI,1.003-1.043,P=0.023;OR=1.043,95%CI,1.012-1.075,P=0.006;OR=0.887,95%CI,0.818-0.962,P=0.004)。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发现,联合 EATVI、LAVI 和 LVEF三项指标对HOCM患者房颤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0.864,95%CI,0.771-0.958,P<0.001),其敏感性为94.4%,特异性为69.3%。结论:EATVI是HOCM患者房颤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联合心脏磁共振测定的EATVI、LVEF和LAVI三项指标能更好地预测HOCM患者房颤的发生。因此,对接受心脏磁共振检查的HOCM患者通过测定EAT容积来评估其房颤的发生风险是合理且有益的。第二部分:肌钙蛋白I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非持续性室速相关性研究目的:肌钙蛋白是一种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其被证实与肥厚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的多种临床指标相关。然而,HCM患者的血清肌钙蛋白与非持续性室速(non-sustaine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NSVT)的关系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患者的血清肌钙蛋白 I(cardiac troponin I,cTNI)与NSVT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连续纳入309名HOCM患者。所有患者都接受了包括人口学资料及病史采集、抽血化验、常规12导联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在内的临床评估。结果:本研究共发现53名(17.2%)HOCM患者有NSVT,256名HOCM患者无NSVT。与无NSVT患者相比,NSVT患者血清cTNI(P<0.001)水平和血浆氨基末端 B 型钠尿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P=0.042)水平明显增加;且log cTNI和log NT-proBNP与左心房内径、最大室壁厚度(maximumwallthickness,MWT),左心室容积指数及左心室质量指数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正可能存在的混在因素后发现,log cTNI(OR=2.408,95%CI,1.108-5.325,P=0.027)、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e diameter,LVEDD,OR=0.922,95%CI,0.856-0.994,P=0.034)、MWT(OR=1.131,95%CI,1.035-1.235,P=0.006)和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eftventricular end-systole volume index,LVESVI,OR=1.131,95%CI,1.035-1.235,P=0.001)均是 HOCM 患者发生NSVT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本研究表明,在HOCM患者中升高的血清cTNI水平与NSVT的发生独立相关。因此,对血清cTNI水平升高的HOCM患者延长动态心电图监测时间是合理的。第三部分:原发性高血压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左室重构影响的性别差异目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合并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的临床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使HOCM患者的临床诊断极富挑战,临床治疗进退维谷。然而,原发性高血压对HOCM患者是否有影响及这种影响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仍不明确。方法:本研究共连续纳入453名HOCM患者。患者平均年龄为48.7±12.8岁,其中男性252名,占55.6%。150名(33.1%)HOCM患者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良好,其中男性81名,女性69名。所有患者都接受了人口学资料及病史采集、常规12导联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抽血化验和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检查。左室重构指数(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index,LVRI)由心脏磁共振测定并经计算得出。LVRI>1.3 g/mL被定义为病理性左室重构。结果:与女性HOCM患者相比,男性HOCM患者的LVRI明显更大(1.40±0.54g/mL vs.1.15±0.38 g/mL,P<0.001)且LVRI>1.3 g/mL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02)。在晕厥发生李和5年心源性猝死风险评分方面,HOCM合并高血压患者比未合并高血压患者明显降低。与未合并高血压的男性HOCM患者相比,合并高血压的男性HOCM患者LVRI(P=0.003)明显更小且LVRI>1.3 g/mL(P=0.007)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但原发性高血压对女性HOCM患者未有此种影响。在男性和女性HOCM患者中,log cTNI(cardiac troponin I)和 log NT-proBNP(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与LVRI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性高血压仅为男性HOCM患者病理性左室重构的独立预测因素(OR=0.172,95%CI,0.056-0.528,P=0.002)。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对HOCM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控制良好的原发性高血压仅可改善男性HOCM患者的左室重构。

慈晓伟[8](2020)在《不同病程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行化学消融治疗的临床预后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比较不同病程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治疗的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对照研究,共收集200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于辽宁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行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的211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首次发病到行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的时间(Time to Ablation,TTA)分为TTA<3年、3年≤TTA≤5年、TTA>5年三组。收集整理其临床资料和化学消融结果,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比较三组间PTSMA术后室间隔厚度、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NYHA心功能分级及PTSMA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再次行PTSMA或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发生率、心源性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有无差异。结果:共纳入211例患者,其中TTA<3年组112例(53.08%)、3年≤TTA≤5年组42例(19.91%)和TTA>5年组57例(27.01%)。TTA<3年组vs 3年≤TTA≤5年组vs TTA>5年组在发病年龄(49.94±12.46 vs 44.07±13.77 vs 40.00±16.38,p=0.00)、手术年龄(50.19±12.51 vs 48.14±13.75 vs 54.18±11.63,p=0.04)及房颤病史(10.71%vs 9.52%vs 24.56%,p=0.03),有统计学差异。三组之间其他临床基线特征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行PTSMA的酒精用量(2.06±0.96 vs 2.09±0.98 vs2.15±1.09,p=0.86),消融血管数(1.15±0.36 vs 1.17±0.38 vs 1.21±0.50,p=0.67),无统计学差异。PTSMA围手术期,TTA>5年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有高于另外两组的倾向,TTA>5年组vs TTA<3年组vs 3年≤TTA≤5年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5.4%vs 4.8%vs 8.77%,p=0.63),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PTSMA围手术期相关室间隔穿孔,心包填塞,短阵室速,室颤,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等并发症,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TTA<3年组中有1例82岁女患在术中未注入无水酒精之前出现心包填塞,经抢救无效而死亡,未行PTSMA治疗。TTA>5年组vs TTA<3年组vs 3年≤TTA≤5年组在术后室间隔厚度(22.11±2.98 vs22.67±3.93 vs 23.53±3.66,p=0.04)、LVOTG[23(18,27)vs 26(20,32)vs 24(21,29),p=0.02]及LVOTG降低幅度百分比[58(47,75)vs 52(39,60)vs 49(42,62),p=0.01]有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间左心房内径(42.75±6.54 vs 43.52±4.50 vs 44.23±5.14,p=0.29)和射血分数[60(59,65)vs 60(57,62)vs 60(58,65),p=0.37],无统计学差异。随访期间三组患者临床症状(胸痛、黑朦或晕厥)及心功能分级均较术前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TTA>5年组再次行PTSMA或室间隔心肌切除术(0vs 2.38%vs5.26%,p=0.03)和植入永久起搏器的发生率(1.79%vs 2.38%vs 10.5%,p=0.03)较TTA<3年组及3年≤TTA≤5年组高,三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TTA>5年组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最高(2.68%vs 4.76%vs 8.77%,p=0.19),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TTA>5年组发生脑卒中2例,其中脑栓塞1例,脑出血1例。随访过程中共有5例患者死亡,TTA<3年组2例,3年≤TTA≤5年组1例,TTA>5年组2例,无统计学差异(p=0.41)。随访期间TTA>5年组MACE事件总发生率明显高于TTA<3年组和3年≤TTA≤5年组(5.36%vs 11.9%vs 31.58%,p=0.00)。两两比较时,TTA>5年组与TTA<3年组和3年≤TTA≤5年组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TTA<3年组与3年≤TTA≤5年组MACE事件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的术前病程对术后临床预后有重要影响,早期行PTSMA可以改善临床预后,延迟行PTSMA,尤其是TTA>5年的患者,即使手术成功,随访期间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仍较高。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应及时行PTSMA,解除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高负荷,以改善临床预后。

然鋆[9](2020)在《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室中部梗阻及左室心尖部室壁瘤外科手术预后的分析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左心室中部梗阻(Midventricular obstruction,MVO)及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Left ventricular apical aneurysm,LVAA)的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的手术治疗结果少有研究。我们调查了MVO患者近期和远期的手术结果,并分析了影响患者术后远期发生主要心脏或脑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or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这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评估了2010年9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外科治疗的连续67例合并了MVO的HCM患者的手术结果。所有患者均在规范的药物治疗后仍然有不同程度的症状。我们收集了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资料、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参数、术中术后相关指标等,并对患者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统计患者的生存状态以及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生存分析。根据MVO患者是否合并LVAA进而分成了两个亚组,并对两个亚组的结果进行了比较:M组(MVO不合并LVAA,n=56)和MA组(MVO合并LVAA,n=1 1),用来分析合并LVAA的MVO患者手术预后的相关情况。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索影响MVO患者术后远期发生MACCE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入选患者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46.3±15.2岁(11-73岁),男性为67.2%。随访时间为4.0±2.3年(1.0-9.3年),没有病人失访。在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合并了MVO的HCM患者具有良好的手术近期及远期结果。在远期随访中左心室流出道(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LVOT)和左心室中部梗阻的静息压差在最近一次的超声心动图评估中较术前均显着降低(P<0.001)。患者在随访时的症状和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脏功能分级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01)。本研究共有2例(3.0%)患者死亡,每组分别有1例死亡。心源性死亡相关的生存率在术后1、4和7年分别约为98.5%、98.5%、90.3%。随访期间共有6例(9.0%)患者发生过MACCE事件。MA组患者的MACCE事件累积发生率明显高于M组(P=0.015)。在Cox多变量分析中,LVAA的存在是MVO患者术后远期发生MAC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7.471;95%CI,1.484-37.626;P=0.015)。结论:手术治疗合并MVO的HCM患者具有良好的近期及远期预后。在这类患者中合并了 LVAA是术后远期发生MAC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因为合并MVO及LVAA会严重影响HCM患者的自然预后,并且MVO患者发展出LVAA的几率很高,所以我们认为MVO患者应该在更早的阶段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以降低未来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目的:接受过经皮室间隔消融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myocardial ablation,PTSMA)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患者日益增多,部分患者术后心腔内压差及症状缓解并不满意,而且会因消融手术造成的心肌坏死损伤心脏传导系统,这类患者需要行外科手术治疗但其结果目前尚不清晰,本研究旨在分析经皮室间隔消融术后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我们回顾性研究了 2002-12至2015-9年我院外科手术治疗的27例经皮室间隔消融术后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接受了规范的药物治疗和PTSMA手术后仍存在比较明显的临床症状和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我们调查了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门诊复查记录并对患者进行了电话随访。结果:在全部的27例患者中手术方式包括了单纯的改良扩大Morrow术17例(63.0%)、9例(33.3%)患者同期进行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以及1例(3.7%)患者合并了外科房颤射频消融术。术后远期随访时间共计19(13-38)月,2例患者失访,随访率为92.6%。术后经胸超声结果显示LVOTPG、IVS、LVEF、LAD、MI程度与术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随访期LVOTPG较术后更低,结果有显着性差异(P=0.046)。术后心电图显示共有2例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产生。在随访中有21例(77.7%)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心功能NYHA分级为I级者占92.6%,随访心功能NYHA分级为1.2±0.6级较术前的2.8±0.5级有显着改善(P<0.01)。全组围手术期有1例患者死亡,随访期无患者死亡,全组总死亡率为3.7%(n=1)。预计的全组患者1年及3年生存率约为96.3%和96.3%。结论:对于曾行经皮室间隔消融术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改良扩大Morrow术具有较好的近中期生存率。手术可以安全的解除患者左心室流出道的梗阻,明确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等级。与手术相关的心脏传导系统损伤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刘媛媚[10](2020)在《合并房颤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化学消融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合并心房颤动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行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近期疗效,总结合并心房颤动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心肌化学消融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入辽宁省人民医院自1999年1月至2019年1月间行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共283例,将这些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心房颤动分成两组:合并心房颤动组(A-HOCM),未合并心房颤动组(N-HOCM),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行心肌化学消融治疗后的结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并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探讨合并心房颤动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心肌化学消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心肌化学消融术结果:合并心房颤动组患者术后静息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及早搏后的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较术前明显下降{[12(4.00,20.00)vs72(29.00,104.50)]mm Hg,[39(27.50,47.50)vs109(85.00,130.00)]mm Hg,P均<0.05},术后左心室流出道的内径较术前明显增加{[15(11,16)vs10(7,11)]mm,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合并心房颤动组术后静息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及早搏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较术前明显下降[(21.81±16.61 vs 68.26±35.53)mm Hg,(37.67±21.91 vs 119.13±38.15)mm Hg,P均<0.05],术后左心室流出道内径较术前明显增加[15(11,18)vs9(7,11)mm,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心肌化学消融术结果有效性比较:两组术前术后静息及早搏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变化值{[⊿60(25.00,89.50)]mm Hg vs[⊿44(23.75,63.00)]mm Hg,P=0.051;⊿(70.18±50.83)mm Hg vs⊿(81.11±42.25)mm Hg,P=0.180}及左心室流出道内径变化值{[⊿4.6(0,7)]mm vs[⊿4.5(2,9)]mm,P=0.125}无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静息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降低幅度百分比均超过50%[77(57,100)%vs71(53,85)%,P=0.095],早搏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降低幅度百分比均超过30%[(47±43)%vs(58±25)%,P=0.216],且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提示两组患者行心肌化学消融术结果均有疗效。2.短期随访结果:合并心房颤动组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未合并心房颤动组[17.8%(8/45)vs 9.7%(23/238),P>0.05],但无统计学差异。3.长期随访结果:合并心房颤动组术后全因死亡率较未合并心房颤动组明显增高[13.3%(6/45)vs2.1%(5/238),P<0.05],合并心房颤动组术后长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未合并心房颤动组[22.2%(10/45)vs9.7%(23/238),P<0.05],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无论是否合并心房颤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均可获得疗效,且效果较好。2.合并心房颤动较未合并心房颤动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死亡率更高,行化学消融术更易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需要慎重,治疗心房颤动对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或许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二、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治疗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联合血清cTnI、CK-MB、NT-proBNP检测在老年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检查
    1.3 血清指标测定
    1.4 随访观察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指标对比
    2.2 两组血清cTnI、CK-MB、NT-proBNP对比
    2.3 病例组有无不良心血管事件患者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指标对比
    2.4 病例组有无不良心血管事件患者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指标对比
    2.5 影像学
3 讨 论

(2)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基因型与外科手术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基因型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心肌切除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
    摘要1
    Abstract1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二尖瓣病变与临床预后的相关研究
    第一节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同期行心肌切除术及二尖瓣手术的远期疗效观察
        摘要2
        Abstract2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二尖瓣瓣叶结构与非持续性室性心过速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3
        Abstract3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室间隔减容术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再次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疗效分析
    摘要4
    Abstract4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伴心律失常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个人简历

(3)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BNP、GDF–15水平比较
3 讨 论

(4)钠-葡萄糖共转运载体1(SGLT-1)在促进心肌肥厚中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SGLT-1在人肥厚心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SGLT-1在小鼠肥厚心肌中表达情况及作用机理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SGLT-1在离体肥厚心肌细胞中表达情况及作用机理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钠-葡萄糖共转运载体在心脏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酒精消融术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外科治疗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青少年及儿童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手术疗效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中冠状动脉肌桥的发生率及影像学特征比较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中二尖瓣处理策略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个人简历
致谢

(6)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二尖瓣器异常的超声心动图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breviations)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超声心动图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二尖瓣器质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二尖瓣叶长度及对合形态异常的超声心动图随访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二尖瓣器异常的超声心动图研究进展及外科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律失常及左室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心外膜脂肪组织容积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房颤的预测价值
    1 引言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肌钙蛋白I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非持续性室速相关性研究
    1 引言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原发性高血压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左室重构影响的性别差异
    1 引言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心脏磁共振在肥厚型心肌病中的应用及进展
    参考文献
主要缩略词表
个人简历
致谢

(8)不同病程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行化学消融治疗的临床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入选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资料收集
    2.分组
    3.随访
    4.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1.一般资料
    2.术前心脏超声结果
    3.PTSMA术及围手术期并发症
    4.出院前心脏超声结果
    5.随访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9)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室中部梗阻及左室心尖部室壁瘤外科手术预后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左室中部梗阻的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室心尖部室壁瘤的外科手术结果及远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外科手术治疗经皮室间隔酒精消融术后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室中部梗阻及左室心尖部室壁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10)合并房颤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化学消融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PTSMA操作方法
    1.3 疗效判断标准和成功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三)研究结果
    1.1 临床基线资料
    1.2 PTSMA结果
    1.3 A-HOCM组与N-HOCM组患者PTSMA有效性比较
    1.4 随访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肥厚型心肌病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及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治疗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联合血清cTnI、CK-MB、NT-proBNP检测在老年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J]. 钟文津,景香香,唐海霞,刘丽莉,张洁.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16)
  • [2]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基因型与外科手术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张杨.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疗效观察[J]. 卢晨君.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21)
  • [4]钠-葡萄糖共转运载体1(SGLT-1)在促进心肌肥厚中作用机理的研究[D]. 费俊杰.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5]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研究[D]. 朱昌盛.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二尖瓣器异常的超声心动图相关研究[D]. 高一鸣.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7]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律失常及左室重构研究[D]. 周越.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不同病程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行化学消融治疗的临床预后研究[D]. 慈晓伟.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9]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室中部梗阻及左室心尖部室壁瘤外科手术预后的分析研究[D]. 然鋆.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10]合并房颤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化学消融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D]. 刘媛媚.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治疗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