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月全国渔业生产形势分析

1-10月全国渔业生产形势分析

一、全国1-10月份渔业生产形势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镇昌[1](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学界对渔业企业的研究,多集中在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方面,较少涉及渔业企业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渔业企业的历时性研究。渔业企业是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连接鱼产品从渔船到餐桌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推动渔业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作用特点。文章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的渔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获得一手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的办法将北海市的渔业企业的发展脉络变迁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从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前以及进入21世纪后这三个时间阶段的不同时期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变迁进行分析,厘清渔业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任务、效能、遇到问题和应对措施,并通过梳理同时期国内不同海区渔业企业发展状况,尝试对北海渔业企业进行评价,提出新形势下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路径。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北海渔业企业为恢复和发展渔业经济奠定基础。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北海市渔业企业体系在建立后对恢复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却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凸显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第二部分,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前北海渔业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下逐步发展成熟,开拓了远洋渔业,提升了渔业经济发展质量。改革开放后,渔业企业需助推渔业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在完成该任务过程中,传统的渔业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发生了变化,同时期也衍生了新的乡镇渔业企业系统。在这一阶段,暴露出传统渔业企业出现竞争能力下降、涉外渔业事件影响企业发展以及海洋资源衰退等问题。究其原因,是企业内部管理,海域国际政治关系与该时期海洋过度捕捞等相关联。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渔业企业实行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国内外的贸易沟通、打开远洋渔业局面、延长渔业产业链和涉足非渔产业,加快构建侨港镇渔业企业体系等方面的应对措施。第三部分,21世纪后北海渔业企业有了发展新方向,渔业经济得到转型发展,成为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动力引擎。新时代下渔业企业有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走出去”的时代任务和条件,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下实现转型升级等发展目标定位,这一时期传统企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民营企业取而代之成为新时代渔业产业的主角。却也需要面对渔业资源衰退引发的连锁反应、传统企业没落、国家部分渔业政策紧缩下企业转型生产的阵痛和走向国际阻碍重重等问题,其中既有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缺陷,也有政府政策措施及落实力度不足和复杂的国内国际存在的社会原因。为突破新时代下的发展障碍,渔业企业自身从多元发展、科技创新、响应“走出去”战略、扩大交流圈、紧贴国家发展政策、回馈社会等六个方面提高企业发展质量进行自我解困。第四部分,分别阐述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东海、黄海和渤海这三大海区渔业企业发展的简要状况,同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构建与发展所发挥的社会功用从奠定北海在南海区的渔业地位、带动个体渔民发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话语权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最后,从政府政策施政、企业内部动力和构建渔民与渔业企业共同体等三个方面提出进一步促进渔业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柳直[2](2020)在《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文中研究表明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走向城市的重要转折期。多年的农村斗争环境使中共的城市经济管理经验近乎空白,因此,中共初入城市,如何做好城市经济建设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关于中共城市经济建设的研究,建国后的很丰富,解放战争时期的较少,且散见于城市接管研究中的经济管理部分。既无法展现历史的复杂面向,更看不到中共在初次接触城市经济时由稚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旅大作为中共最早接触的工业大城市,是中共进行经济管理的学习场所与试验场,为研究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而,本文以中共旅大经济重建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厘清其经过、述析其得失、总结其经验,借以探究中共最初是如何探索与学习,掌握管理城市经济的能力。旅大作为中共领导下的特殊解放区,既负有改善当地民众生活的责任,还担负着支援前线战争的任务,这一切都离不开旅大生产的发展。然而,中共的经济重建面临着三个挑战。一是中共接手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乱摊子”。二是中共干部长期在农村工作,对管理工业城市非常陌生,缺乏经验。三是旅大正处于苏军军事管制之下,如何与苏军和睦相处,取得苏军的信任,以便顺利开展工作,是旅大中共需要面对的崭新的问题。旅大中共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地着手旅大经济重建工作。解决民众基本生活问题,安定民生是经济建设的第一步,也是一切经济工作的前提。解放之初,社会经济处于停顿和混乱状态,严重威胁着民众的生存。其时旅大有三至五万人经常处于失业与半饥饿状态,居住环境更是破败不堪。为此,旅大中共采取整顿粮市、开荒等方式增加粮食;组织无业贫妇和老弱病残等做鞋、织网以解决其生活出路;发动住宅调整运动使贫苦民众迁入新居。民生问题的解决,维护了社会稳定,使初入旅大的中共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开动机器,开展工业生产既是保证本地民众充分就业的重要手段,亦是支援前线的内在需求。旅大中共与苏军充分沟通协商,从其手中陆续接收了一批日本遗留的大型工厂,先后克服了资金、技术、原料、管理等难题,恢复与发展了民用工业,组织与创办了军事工业。几年间,旅大中共大力发展公营工业,奖励与扶持私营工业,在中苏合营企业中虚心学习技术与管理经验。旅大工业生产逐步恢复,既保障了民众基本需求,大批军工产品又有力地支援了战争。旅大因港兴市,依靠外地粮食、原料的输入及加工品的输出得以发展并带动市内商业繁荣。可以说,对外贸易是旅大的生命线。解放之初,旅大对外受国民党封锁,海、陆交通断绝,市内摊贩充斥街头,奸商横行,市场秩序混乱。为此,旅大中共积极发展公营商业,保护与扶助正当私商,有计划地组织消费合作社以调剂市场,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同时,加强贸易管理,有计划地组织粮食与工业原料的进口及成品的推销。旅大商业步入正轨,保障了民生与生产的发展。作为苏军军管区,旅大的货币发行权掌握在苏军手中。由于红军票流通量过多,导致旅大物价不断上涨。为此,苏军决定实施货币“贴帖”,降低货币流通量以稳定币值。但是,效果并不显着,物价仍在缓慢增长。于是,随着东北全境解放,1948年11月中苏双方商定再次实行货币改革,以彻底解决物价与货币发行权问题。“关东币”的发行提高了币值,降低了物价,改善了民众生活。增强了中共的经济力量,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也表明苏方对旅大的经济控制逐步松动,中共在经济领域的发言权得到提升。城市与乡村互相依赖,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的支持。过去,旅大农民饱受殖民统治者与封建地富的双重剥削,亟需中共实行土地改革,改变生产关系。考虑到旅大多市郊农村的现实情况与苏军军管的特殊性,中共将调整土地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前采取逐步削弱地富势力的方针;建国后,实施土地调剂。旅大土改成功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农副产品、工业原料等,并成为工业品的消费市场,促进了旅大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旅大作为中共最早尝试经济建设的大工业城市,对初来乍到的中共来说,是城市新环境。中共面临着管理大工业的挑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用,也找不到模式可以模仿。旅大中共边摸索边学习,经过四年多的建设,成效显着。经济上,农业生产逐年提高,工业恢复到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规模与水平,商业与贸易日渐繁荣,物价稳步下降,失业现象被彻底消灭,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性质上,基本确立了以公营企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而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也使旅大成为新中国生产型城市的典型。中共在旅大的经济重建表明,在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中,干部要转换思想,与时俱进。既要根据当地的情况与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推行中共的经济政策,将发展工业生产作为经济工作重点。又要积极开展方针政策宣传、妥善照顾各阶层利益以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为经济重建提供保障。

宋铁勇[3](2020)在《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文中研究说明“扎赉诺尔”地方之名来源于蒙古语对“达赉湖”(呼伦湖)的称呼,经俄语音译再转译为汉语后,演变为“扎赉诺尔”,地域表达范围也从整个达赉湖地区,定位于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历史上,位于多民族交错地带、濒临沙俄(苏联)的扎赉诺尔地区本是蒙古族游牧之地,因《中俄密约》的签订,清廷实质上主动抛弃包括扎赉诺尔煤矿经营权在内的中东铁路及其沿线附属地域、企业的主权与相应利权而被迫卷入“世界体系”。兹后,该地因煤而兴,进而形成文化与政治多元的边陲社会。从1902年扎赉诺尔煤矿开办至1952年扎赉诺尔煤矿随中长铁路一齐回归祖国这一期间,扎赉诺尔地区经历了“边疆民族游牧地——煤矿——矿区——城镇”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这一过程中,既可以管窥到殖民者或强权者对中国施行的资源掠夺、资本输出、产品倾销等政策,以及殖民地单一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特征,也能体察到该矿区社会由无到有,由小而大,多元复杂的样态。煤矿与矿区的发展变迁映射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国际关系、中外博弈、列强之间相互牵制、我国东北地区部分外来输入型能源工业与重工业特征,以及边疆地区各民族应对不同政权所产生的共处共生机理、不同时期的中国边疆治理范式等问题。同时,为探索地方社区形态变迁、殖民主义或强权主义统治下的矿区经济社会结构的调适、边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政治影响等问题提供了典型案例。论文分为“序章”“正文”“终章”三大部分。“序章”旨在提出问题、阐明研究意义并通过对先行研究成果的翔实评述,提出本文拟借助的理论范式、研究方法与拟达到的目标。正文分为七章,旨在对“序章”提出的问题予以实证、阐释与研讨。第一章以“近代边疆危机:民族交错地带资源所有权的丧失”为题,阐述本论文研究主要对象所处的时空背景;第二章以“被抛弃的边陲矿业: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掠夺”为题,细述东清铁路办矿、俄商包办时期,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及其矿区的掠夺;第三章以“中苏合办:苏联的隐蔽掠夺策略与其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早期试验”为题,通过对扎赉诺尔煤矿产量的统计,分析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资源的掠夺及相关政策和经营手段;第四章以“统制与统治:伪满时期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管控”为题,分析日本产业统制政策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施行的阶段性内容与影响。第五章以“中苏共管:工会制度与“一长制”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作用”为题,详述边陲经济社会国民经济的恢复与社会秩序的确立过程中,工会制度与“一长制”的作用;第六章以“回归祖国:扎赉诺尔煤矿国有化进程”为题,论述1952年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扎赉诺尔煤矿运营管理的调适。第七章以“遥远的边陲社会: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扎赉诺尔”为题,分析扎赉诺尔煤矿矿工社区的变迁和边陲社会的发展形态。“终章”重在回答“序章”提出的问题,总结全文并得出结论。本文认为扎赉诺尔的“地方性”显现出了汉族移民文化、俄(苏)日殖民者或强权者文化和本地蒙古族文化之间交汇融合的社会性表征。借助于煤矿的“单位”社会化和“地方社会”的单位化之间不间断的互动与互构,扎赉诺尔地方社会得以不断发展,最后进化为城镇。俄-苏占领或租借时期,虽然该地主权在国际法上仍属于中国,当地的中国地方政府仍然存在,俄-苏只是该地的租借者,但因当时中国国家力量羸弱,难以伸张应有的权利,故该地显现出了完全从属于俄-苏政府的“地方性”,该煤矿及地方秩序与中国国家秩序之间难以同调,中国人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中国地方政府始终居于被动地位。日伪统治时期,因中国在该地的主权被完全侵夺,中国的国家秩序自然是荡然无存。中国共产党自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该矿所做的一系列秘密和公开工作,卓有成效,事实上将“地方”和“单位”的语义逐渐导向了“国家单元”表意上,为地方秩序与国家秩序之间的渐趋一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至1953年苏联将该矿归还中国之际,“国家中心性”对“地方性”的整合过程随即完成。

吴建辉[4](2020)在《长江口中华鲟种群特征及栖息地鱼类群落结构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对长江口中华鲟自然种群特征、降海洄游习性,及其栖息地鱼类群落关系等方面开展长期跟踪监测和科学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中华鲟标志放流、人工驯养、海洋中华鲟洄游及分布等保护研究,保护长江口中华鲟种群和海洋中华鲟种群,以延续中华鲟种群。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人工驯养中华鲟野生幼鱼能够实现中华鲟个体救护、活体基因留存、种群多样性保存的中华鲟保护目的。2006年和2015年对误捕于长江口的160尾中华鲟野生幼鱼,开展人工驯养环境下的生物学特征研究。结果显示,2006年实验中华鲟,6~8月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分别从15.4±0.64cm和26±1.34g,增加到29.2±0.75cm和108±3.87g,日均增长1.54mm,日均增重0.9g。2015年实验中华鲟,经过3个月的人工驯养,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分别由14.90±0.22cm和22.25±1.34g,增加到28.32±0.84cm和148.65±3.02g,日均增长1.49mm,日均增重1.40g。拟合中华鲟幼鱼的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分别为:W2006=0.1215L2.0313(R2=0.9457)、W2015=0.0086L2.9051(R2=0.996),2015年人工驯养中华鲟幼鱼生长好于2006年的。当实验池水体水温超过24℃时,中华鲟幼鱼瞬时增长(重)率随水温升高而降低。人工驯养的野生中华鲟幼鱼个体体长、体重变异系数小,平均低于2.60%和3.66%,表明个体生长速度快、差异小、大小规格整齐,也说明了人工驯养的野生中华鲟幼鱼没有因为环境、饵料等变化而造成生长的停滞或缓慢。与同期野生环境下的中华鲟幼鱼比较,两者的生长存在差异性。总体上人工驯养环境下的野生中华鲟幼鱼生长状况要好于自然生长的。另外,实验中华鲟死亡率为5.0%,致死疾病包括肠炎、水霉病和细菌性烂鳃病。研究表明,野生中华鲟幼鱼对人工驯养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生长速度快,便于驯化养殖,说明人工驯养野生中华鲟幼鱼有助于中华鲟的保护。2.2004-2018年,在长江口采样固定监测网监测和全年的随机调查的方式,共计监测到中华鲟幼鱼6600尾,中华鲟成体(年龄>8岁)有10尾,中华鲟亚成体(年龄为2-8岁)74尾。监测结果表明,2004-2018年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补充量呈连续下降的趋势,2014年后出现补充量断裂的现象。2014、2016、2018年均未监测到中华鲟幼鱼,从而更加证实了中华鲟自然繁殖行为从连续转为偶发的变化。2015-2018年中华鲟幼鱼在长江口的时空分布特征则与文献记载有所变化,出现了首现时间提前(近一个月),终现时间延迟(约一个月)和出现时长由每年的5月到9月,变化成不连续年份的4月到10月的新特点,推论长江中可能形成新的产卵场,且距离长江口更近,或者中华鲟自然产卵时间提前。长江口中华鲟幼鱼多年平均体长为22.7cm,多年平均体重为99.0g,两者均呈逐年减少的趋势;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肥满度的变化规律和生长指数b的变化呈显着关系。从网具对中华鲟幼鱼的损害性分析,致死率由高到低的网具分别为定置张网(24.84%)、刺网(18.45%)、浮动张网(9.33%)、插网(3.05%)。通过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补充量、时空分布、生长特征等方面的变化研究,为长江口及长江流域中华鲟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方向。3.2004年至2014年在长江口水域标志放流中华鲟12570尾,开展中华鲟降海洄游习性和海洋中分布的研究,以提高海洋中华鲟种群的保护能力。标志放流野生中华鲟872尾,人工繁育F1中华鲟11698尾,年龄包含1~25龄中的11个年龄段。2004-2009年以放流1龄人工繁育F1中华鲟为主,2010年以后逐步以放流大规格的6龄人工繁育F1中华鲟为主。放流前1个月开始对中华鲟实施盐度、摄食和波浪驯化,并逐步植入标志。放流中华鲟均进行了体内体外双重标志,标志类型包括射频综合标志(Passive Integrated Transponder tags,PIT)、体外银牌(Silver brand tag,SBT)、飘带(Plastic streamer tag,PST)、骨板标志(Plastic bone armor tag,PBT)、锚标(Plastic tipped dart tag,PDT)5种常规标志,以及脱落式卫星数据回收标志(POP-UP satellite archival tag,PAT)1种卫星标志。运输过程中,放流中华鲟采用单体充氧打包运输,放流时,使用连续活水放流槽和滑梯投放中华鲟,以减少中华鲟的伤害。研究结果显示:(1)共收集到24尾次常规标志中华鲟回捕信息,以及18尾PAT标志中华鲟的标志信息,常规标志回捕率为0.19%,PAT标志回收率为52.9%。(2)标志回捕或标志信息回收的时间在1~198d范围内,总体上呈现放流初期回捕率高,随着放流时间增长回捕率下降的趋势。表明长江口放流中华鲟在野外条件下可以存活至少半年,同时放流后初期的回捕是放流中华鲟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设置脱落时间与PAT标志回收数量和回收率成反比,设置脱落时间越短,PAT回收数量越多、标志信息回收率越高。PAT标志的短期效果要高于长期效果。(3)标志放流中华鲟的年龄越大,回捕率越高。回捕率最高的是12龄和16龄中华鲟,达到50.00%,其次是11龄,为25.00%,再次之是9龄,为16.00%。其他年龄段的回捕率均低于10%。回捕率最低的是1龄中华鲟,仅为0.11%。(4)回捕中华鲟中,PAT标志中华鲟全部进入海洋,50.00%常规标志中华鲟进入海洋。(5)长江口南支北港水道是标志中华鲟主要逗留场所和主要入海通道。(6)长江口标志放流中华鲟可于短期内(≥5d)适应咸水环境,7d内即可从淡水环境的长江口水域洄游到海洋中。回捕于东海海域的有18尾,黄海海域的有12尾,降海洄游方向具有不确定性,随机分布于黄海和东海,可在东海、黄海之间折返洄游。(7)长江口标志放流中华鲟分布于经度跨度7°,纬度跨度为9°的长江口水域和东海、黄海沿海大陆架海域。标志中华鲟最北到达朝鲜半岛西海岸,直线洄游距离697km,最东回捕日本长崎县五岛列岛海域,直线洄游距离630km,最南到达台湾海峡的福建宁德海域,直线洄游距离640km。(8)长江口水域和舟山群岛海域是长江口标志放流中华鲟的主要聚集分布区。(9)PAT标志和常规标志中华鲟的平均直线游速分别为7.89km/d、6.21km/d,洄游速度与洄游距离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10)通过分析回捕中华鲟生长数据和胃含物,发现长江口标志放流的人工繁育中华鲟仍具有野外摄食的本能,能在放流后立即恢复主动捕食的能力,且能够摄食海洋生物和河口生物。放流后能够至少存活6个月以上,能够很快的适应盐度而进入海洋,且可以正常摄食和生长。研究表明长江口标志放流中华鲟能够适应海洋环境并在海洋中生存和生长,因而长江口中华鲟增殖放流对人工增加中华鲟种群资源具有一定贡献。4.根据2012~2014年在长江口的中华鲟等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数据,采用概率模型、网络分析方法对长江口中华鲟栖息地鱼类群落物种空间共现模式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分别使用GAM模型和BRT模型建立各站点水域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和时空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长江口鱼类群落模式主要为物种的随机共现,群落构建中以中性元素的影响占主导地位,环境变化驱动的随机因素对种间共现的影响大于种间相互关系;种间共现模式有显着的季节差异,这种季节差异主要与海洋洄游型鱼类和河口定居型鱼类的季节更替有关;高物种权度和中间中心性种类的季节更替影响种间共存模式的随机性,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对群落内信息交换的控制能力较强,在长江口鱼类群落中处核心地位。研究结果对长江口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2)盐度、p H值和叶绿素a对多样性指数贡献最高,而p H值、溶解氧和叶绿素a是对丰富度指数贡献率最高的环境因子。BRT模型对于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的拟合和预测均要优于GAM模型。空间分布预测显示,相较于GAM模型,BRT模型能够对长江口小面积水域间的鱼类群落多样性作更好地区分,河口外水域的鱼类群落多样性明显高于河口内侧水域,而长江口北支水域的多样性要高于南支水域。

张建伟[5](2020)在《山东省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经济形势与对策建议》文中提出2019年前三季度,山东省经济总体呈现工业增长基本停滞但新动能发展强劲、投资下降总体放缓但三产投资不断加速、财政收入增长变缓、市场消费稳定增长和消费升级趋势明显等情况。通过与华东地区和周边省份的发展相比,山东省经济存在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工业增长基本停滞,固定资产投资下降速度大等特征。在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础上,给出了增加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投资带动作用、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改善营商环境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和提升消费水平等发展山东经济的政策建议。

薛慧敏[6](2019)在《珠江大眼鳜早期资源发生的温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江河渔业资源持续衰退。鳜属鱼类是肉食性鱼类,处于水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最高端,环境变化对鳜资源的影响更为严重。鳜属鱼类(Siniperca),在中国分布有3属9种,常见分布于黑龙江、长江、淮河、黄河、钱塘江、珠江等水系,其中在珠江水系最常见的为大眼鳜(S.kneri)和斑鳜(S.scherzeri)。鳜产漂浮性卵,属多次产卵型鱼类,受精卵从产卵场顺水漂流发育孵化出膜,成为仔鱼。研究鳜对环境压力的响应机制,对鳜资源的保护、江河生态系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珠江高要江段固定采样点多年连续监测大眼鳜仔鱼为研究对象,分析产卵场江段温度(水温、气温)等对监测江段早期补充资源发生的关系,研究温度对大眼鳜早期补充的影响机理,以期为鳜属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表明鳜属鱼类分布在松花江、辽河、淮河、海河、黄河、长江、东南诸河、珠江等水系,栖息地最低温度的区域为松花江流域的漠河,其气温范围为-5.1-8.7℃,长江以南栖息地气温范围为13.2-25.2℃,珠江水系鳜属鱼类的主要种类组成为大眼鳜和斑鳜。2015-2016年各季度6个采样点的成鱼捕捞数据表明,在六个采样点中石龙的鳜属鱼类最多,德庆无鳜属鱼类出现;珠江流域鳜属鱼类的季节变化明显,在采样点石龙鳜属鱼类每船数量占比中,冬季最高(0.54%),夏季最低(0.27%),且在个体大小上,冬季鳜属鱼类的个体大小(181.8±74.0kg)远大于春季鳜属鱼类的个体大小(118.5±47.2kg)。(2)用大湟江口水文站的水温数据拟合肇庆鳜采样点水温,结果如拟合方程所示:y=1.0341x-0.3391(R2=0.9839),通过拟合方程以及大湟江口 2006-2013年连续水温数据推求出肇庆采样点相应时间2006-2013年的连续水温。(3)珠江肇庆高要江段大眼鳜仔鱼首次出现的水温一般在19℃以上,高频出现的水温范围为25.2-30.0℃。相关性分析表明,月尺度和季尺度的平均水温与相对应的平均仔鱼密度存在极其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385**和0.656**。而19℃水温不是发生卵苗的唯一条件,大眼鳜初次卵苗发生仍与季节性有关,如珠江流域大部分区域3月中旬-4月初水温均达到19℃,但大眼鳜仔鱼的出现时间仍出现在4月底-5月初以后。(4)使用肇庆的气温与大眼鳜仔鱼发生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大眼鳜仔鱼初次出现时的气温均大于19℃,高频出现的气温范围为25.9℃-31.1℃,且在日尺度、月尺度以及季尺度上,平均气温与对应平均鱼苗密度存在极其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153*、0.542**和0.777**。采样点气温对大眼鳜出现的影响结果与水温的影响结果一致。(5)根据珠江大眼鳜苗发生于水温19℃-30.0℃,气温19℃~31.1℃,以及各流域气温及水温背景资料进行经验判断,松花江流域鳜仔鱼可能出现时间可能在6-8月;辽河流域鳜仔鱼可能出现时间可能在6-9月;海河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以及长江流域鳜仔鱼可能出现时间可能在5-9月;东南诸河鳜仔鱼可能出现时间可能在4-11月;结果对其他流域鳜属鱼类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6)尝试使用KNN模型判断大眼鳜仔鱼是否发生,结果表明:单因子气温不能判断监测点大眼鳜仔鱼发生,加入径流量为特征属性时,模型精度明显提高,说明KNN模型分析需要多因子。初步建立大眼鳜仔鱼多度与气温的回归方程:(?)=0.0038ML2-0.1069ML+0.71.其中MD为鳜仔鱼月平均密度;ML为最低气温月平均值;对大眼鳜仔鱼月均密度与气温的平均值、最高值及最低值依次进行多度分析,其中月均密度与气温平均值的拟合曲线的R2=0.67,P<0.01,回归效果显着,基本实现用气温的平均值可以实现对大眼鳜仔鱼月均密度的预测。

庹梦婷[7](2019)在《渔场社会与湖泊生态 ——乌伦古湖地方渔场的个案》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新疆福海地方渔场这个“小社会”与乌伦古湖生态环境的关系及其变迁做了民族志式的描述。这个“小社会”流淌着渔场职工的记忆,承载着他们的生活。人们生活中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层面总是与乌伦古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总是不断对乌伦古湖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渔场社会与乌伦古湖生态环境的关系经历了多阶段的持续变迁,其主要动因源自于渔场的体制及其变革,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渔场人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的策略性行动。本论文以渔场的生命史为主线,以生命周期中人们行为抉择为分析焦点,用民族志的手法去记录、呈现过去几十年渔场社会与湖泊生态关系的变迁。论文的第一章介绍了本项研究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等内容。从第二章开始以福海地方渔场的历史为主线,对体制、人口规模与结构、资源利用方式与乌伦古湖生态环境变迁的复杂关系做了较为细致的人类学描述。同时交代了地方渔场社区的生态环境与资源条件、人口与民族结构以及地方渔场的历史概况。在第三章中主要对渔场人的进入及其早期生活状态进行描述,以此来分析渔场社会发育和生成的过程。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支边青年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口再生产模式,由此呈现渔场的发展图景。第五章叙述了地方渔场的体制发展历程,以关键性事件为线索呈现国家制度、政策变化等因素对渔场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职工生活带来的变化。第六章介绍了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赫勒社区的居民是如何调适自我找寻生存与发展之路。第七章围绕着灾害、湿地建设等关键性事件,描述了赫勒社区的变化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主要运用个案将该社区发展、人群与湖泊生态环境的复杂动态关系呈现出来。论文结论部分对渔场社会与乌伦古湖生态环境的关系及其变迁机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论文发现,渔场社会的生成与发展、渔场人的生产生活始终与乌伦古湖的生态环境相生相伴,彼此影响,相互构建,相互强化。渔场社会与乌伦古湖生态环境的关系又始终嵌入于国家与区域的社会大变革之中,渔场人在变革时代与社会情境中的决策和行为则不断推动关系的变迁。本论文的个案揭示出,地方社会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故事总是“既在地方之内,又在地方之外”。生态人类学家既应在大社会的纵横脉络中书写特定地方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精彩故事,又应通过“地方”来呈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及发展趋势。

白林[8](2019)在《中国赴蒙援建工人研究(1949-1964)》文中提出本文主要利用蒙古国对外关系中央档案馆、蒙古国中央档案馆、蒙古人民革命党档案馆以及中国外交部档案馆、地方省档案馆解密的档案资料,以1949年至1964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派遣工人援助蒙古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为研究主线,重点探讨中国援建工人历年在蒙古工作和生活状况及其演变过程,力图借此反映出作为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兄弟国家,中蒙在建交后双方外交及经济关系的发展脉络。文章主体共分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叙述中国派遣援建工人赴蒙的历史过程。1949年中蒙建交后,只因首任中国驻蒙古大使吉雅泰误解周恩来的语意,与蒙方交涉在蒙华侨问题时主动提出派遣中国工人赴蒙的问题。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经济百废待兴和朝鲜战争爆发以及中国派兵参战等原因,中蒙双方派遣工人的交涉暂停。直到1955年,中蒙两国签订协定,中国派遣大批工人赴蒙参加生产建设。受中蒙关系变化的影响,1963年中国停止派遣援建工人,1964年中国在蒙援建工人全部回国。第二章主要考察中国援建工人在蒙古的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情况。蒙古领导人既需要大批中国工人赴蒙援建,又对他们持有“猜忌”、“警惕”的矛盾心理。而这种矛盾心理均表现在蒙方分配中国工人工作及其生活条件等方面。例如,给中国工人过于分散分配工作;与苏联工人和蒙古工人比较起来看,中国工人工作待遇和生活条件有明显的差距。但是,中国工人在中国政府的宣传和教育下,援建工作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第三章分析中蒙双方如何处理两国工人之间的矛盾及其处理方针的演变过程。针对中国工人违法乱纪的行为与两国工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中国政府主动要求之下,经中蒙双方协商决定,按照蒙古法律处理工人之间的司法问题。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等原因,蒙古司法机关和警察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经常出现偏袒或袒护本国人的现象。因此,在中方要求下,中蒙双方进行商讨并调整为共同协商解决司法问题。中蒙关系恶化后,蒙方不顾中方的反对,单方面强行处理工人之间的司法问题。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窦海玉、于深水事件”。第四章探讨中蒙两国关系的变化及其中国援建工人回国的过程。1955年中国援建工人抵达蒙古后,因各种原因及其3年工作期满等原因,部分中国工人提前陆续回国。中苏关系恶化后,由于蒙古采取“等距离”外交政策,在1959年至1961年初期间,期满和提前回国的工人很少。受中苏关系的影响,中蒙关系恶化后,中国工人期满和提前回国人数剧增。特别是1962年访华期间,泽登巴尔与周恩来发生意识形态争论,加剧了中蒙两党和两国关系。蒙古政府全面调整对华政策,1964年单方面宣布运送中国工人全部回国。第五章讨论中国援建工人在蒙古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五年计划中的影响。1955年开始,蒙方引进大批中国工人,使其参加国民经济建设当中。与此同时,针对蒙古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中蒙双方签订经济援助协定,中国向蒙古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蒙古领导人不顾苏联反对,不仅学习中国“大跃进”运动,而且1959年在全国范围内也开展了“大跃进”运动。中国工人积极参加其中创造出了很多成果。直到1964年,中国工人全部回国而中国提供的援建项目被迫暂停。中国对蒙古派遣劳动力和提供经济援助的行为,与对其他国家提供的援助有较大的区别。中国对蒙古援助行为不仅输出自身经济发展模式,它还具有排除或消减苏联在蒙古的影响力的这一政治任务。中国通过提供经济援助,扩大在蒙古的政治影响,以此将来与苏联角逐蒙古问题。但是,中国派遣劳动力援蒙的行为,不仅影响中蒙双方领导人做出有关两国关系的决策,而且在1960年代初期促进了中蒙两国关系恶化的进程。

余红俐[9](2018)在《江苏洪泽县肃反运动研究(1956-1959)》文中研究说明洪泽县是江苏省北部的一个渔民县,1956年根据“按湖设治”的原则,由国务院批准设立。设立伊始,洪泽县便迎来了建县后的第一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肃清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运动,即“肃反运动”。1955年7月1日,中共中央下达《关于展开斗争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即“七一”指示),随即肃反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洪泽县肃反运动自1956年9月开始,至1959年8月基本结束,共历时三年,由中共洪泽县委五人小组领导开展。全县261个单位、七千多人先后被分为四批开展运动,囊括了政府机关、文化卫生机构、基层生产经营单位以及乡、镇(人民公社)基层管理机构等等。洪泽县肃反运动经过了开始、全面展开、结束善后三个阶段,其中每批肃反任务基本按照调查排队、群众斗争运动、专案工作、甄别定案工作四个部分来开展。在肃反结束阶段,主要对照中央和省、市委的肃反政策,开展复查、检查验收工作和一系列善后工作,以善始善终地结束肃反运动。本文重点围绕洪泽县的社会生态演变史,对全国背景下的洪泽县肃反运动进行详细的梳理和阐述,并结合“社会整合”这一社会学理论,试图探析50年代作为中国苏北一个普通县域的洪泽县的政治运动及其社会影响。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正文共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洪泽地区自民国以来的社会生态演变历史,简要介绍了这一地区的自然、政治、经济等因素,以及建国后洪泽县的设立与基本情况,为研究当地的肃反运动提供社会背景知识。第二章简要概述了全国肃反运动的缘起及发展,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洪泽县肃反运动的开始工作,主要介绍了洪泽县在设立伊始便投入肃反运动的情况,包括建立肃反领导机构、组织运动力量和开展材料准备工作等内容。第三章主要对洪泽县肃反运动的展开阶段进行了梳理,详细地论述了洪泽县四批肃反任务开展及方法,对各批肃反运动的参与对象、组织力量、运动步骤等各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突显洪泽县各批肃反运动的特征与变化。第四章则对洪泽县肃反运动的结束工作进行了分类总结,结合中央肃反政策,探析地方肃反专案和甄别定案工作、对肃反任务的检查验收工作及肃反对象处理、材料档案归档、团结教育善后工作的具体做法。结语部分则主要对洪泽县肃反运动的过程、特性进行归纳总结,并尝试结合“社会整合”理论来探析肃反运动对50年代新成立的洪泽县的地方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整合等方面的影响。江苏洪泽县的肃反是50年代全国肃反运动的一个缩影,本文拟通过个案研究来探析地方肃反运动的真实情况及其影响。

张茂春[10](2018)在《国际工程史视角下的加纳沃尔特河项目研究(1915-1966)》文中提出加纳沃尔特河项目是20世纪60年代非洲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工程,其发展历程颇为漫长和复杂。自澳大利亚人艾伯特·凯特森在1915年提出沃尔特河项目构想后,吸引了很多私人公司的积极参与,其中又以南非工程师邓肯·罗斯领导下的西非铝业有限公司为首,同时也引起了英国及其黄金海岸殖民地政府的高度关注,他们推动着沃尔特河项目的早期发展。1953年,黄金海岸殖民地政府建立了以罗伯特·杰克逊为主席的沃尔特河项目筹备委员会,对沃尔特河流域进行了全面调查,并于1956年公布了非常详细的调查报告,沃尔特河项目发展日趋成熟,但由于之后四方会谈失败和黄金海岸政治独立进程加快,沃尔特河项目暂时被搁置起来。加纳在1957年独立后,恩克鲁玛政府开始全力推进这个项目,利用美苏激烈争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有利国际形势,恩克鲁玛同美国政府展开了长期反复的谈判,也使得沃尔特河项目成为当时美苏英等各种国内、国际政治势力博弈的大舞台。出于各种政治考量,肯尼迪政府最终于1961年年底决定援建沃尔特河项目,1962年1月美加两国签订援助协议,沃尔特河项目进入正式实施运营阶段,经过4年建设时间,沃尔特河项目在1966年1月顺利竣工完成。沃尔特河项目不单单是一项商业项目,其实它的政治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其经济意义,沃尔特河项目是高度政治化的产物。正是由于沃尔特河项目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落成后的沃尔特河项目是否成功,引起了广泛争议。本文的结论是,从工程本身和长远利益来说,沃尔特河项目无疑是成功的,今天沃尔特水库产生的重大经济效益已经完全证明了这一点,但就促成该项目成功实施的初衷来看,恩克鲁玛政府和肯尼迪政府是失败的,美国凯泽投资公司则是沃尔特河项目的最大赢家。希望本文能为中国参与非洲大型国际工程合作方面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全国1-10月份渔业生产形势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1-10月份渔业生产形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学术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关于海洋渔业经济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渔业企业的研究
        (三)关于国外渔业企业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地调查法
    五、相关问题的必要说明
        (一)渔业企业的概念界定
        (二)选取北海市作为研究点的缘由
        (三)文章中涉及的主要渔业企业信息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北海渔业企业的基础奠定
    一、构建渔业企业体系的必要性
        (一)恢复和发展渔业经济
        (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现实需要
        (三)构建渔业经济体系是重要任务
    二、北海渔业企业体系的构建完善
        (一)水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
        (二)渔船修造体系的构建
        (三)综合性国有海洋捕捞企业的成立与成长
    三、北海渔业企业在渔业生产中的社会效用、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渔业企业产生的社会效用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问题
        (三)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改革开放后至21 世纪前北海渔业企业的突破
    一、改革开放后的新任务
        (一)助推渔业经济的市场化转型
        (二)推动渔民就业,释放生产活力
        (三)顺应改革开放时代潮流,焕发新生活力
    二、改革开放后至21 世纪前北海渔业企业体系的变化
        (一)改革开放以来至21 世纪前传统渔业企业的新变化
        (二)形成新的乡镇渔业企业体系
    三、经济体制改革中渔业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国有企业优势下降
        (二)渔业涉外事件的损失和海洋资源减少
        (三)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四、经济体制改革中渔业企业的应对措施
        (一)改革管理制度
        (二)加强与国内外的贸易沟通
        (三)开拓远洋捕捞新局面
        (四)渔业产业链延伸和非渔产业拓展的发展实践
        (五)努力建构新兴乡镇渔业企业体系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转型发展
    一、21 世纪以来渔业企业的历史定位和新形势
        (一)渔业企业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力量
        (二)时代为渔业企业发展创造新的历史条件
        (三)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催生渔业企业转型升级
    二、21 世纪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特征
        (一)传统企业为时代所淘汰
        (二)民营企业成为行业产业的龙头引领
    三、渔业企业在困境中前行
        (一)渔业企业发展中所遇问题
        (二)渔业企业所遇问题的原因
        (三)渔业企业自我解困的主要举措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其他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概况及对北海渔业企业的评价和建议
    一、国内其他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情形
        (一)东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
        (二)黄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状况
        (三)渤海区渔业企业的状况
    二、北海渔业企业发展的区域地位和现实作用
        (一)有利于奠定北海在南海地区渔业地位
        (二)有利于带动个体渔民发展
        (三)有利于维护国家在海洋权益中的话语权
    三、新形势下北海渔业企业发展的路径
        (一)政府须加强对渔业企业政策等的支持
        (二)渔业企业自身要提升发展的内力
        (三)构建渔民与渔业企业命运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2)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解放初期旅大经济困境
    第一节 中共旅大政权之建立
        一、“旅大”简介
        二、苏军进驻旅大
        三、中共建党建政
    第二节 历史遗产与新生问题
        一、殖民地城市经济遗产
        二、诸多棘手的经济问题
    第三节 重建经济的挑战
        一、苏军接收后的旅大经济
        二、管理城市经验的稚嫩
        三、不得不考虑的苏联因素
第二章 保障民生:解决民众基本生存问题
    第一节 整顿粮市和开荒增产
        一、整顿市场以规范粮市
        二、开垦荒地以增加粮产
    第二节 为贫困民众创造就业机会
        一、订购军鞋——为无业妇女谋生计
        二、生产自救——为失业工人找出路
    第三节 调整住宅为民安居
        一、两级分化的居住场所
        二、调剂优劣住房的努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建工业:民用与军需并重
    第一节 恢复与发展民用工业
        一、工业停废与市场旺需
        二、适时整顿公营和私营工业
        三、民用工业成绩检视
    第二节 发展军工企业满足军需
        一、解放战争提出的新任务
        二、军工企业的贡献与经验
第四章 商业探索:服务生活与生产
    第一节 整顿畸形繁荣的市场
        一、混乱无序的低端商业
        二、多方整顿成效初显
    第二节 创办消费合作社的新举措
        一、创建与整理
        二、成效与不足
    第三节 促外贸服务生活与生产
        一、贸易对旅大的重要性
        二、促进外贸的举措与成效
第五章 货币改革:为经济重建护航
    第一节 第一次币改——货币“贴帖”
        一、解放前后旅大货币金融状况与问题
        二、货币“贴帖”过程
    第二节 第二次币改——关东币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二、币改经过与问题处理
    第三节 货币改革的影响
        一、对旅大经济的作用
        二、经济之外的多重效应
第六章 市郊土改:发展农村与服务城市
    第一节 建国前的温和土改
        一、土改的特殊背景
        二、削弱地富土地和调整雇佣关系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土改深化——土地调剂
        一、进一步土改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二、土地调剂的运作与博弈
    第三节 土地改革成效
        一、旅大农村土改的经济绩效
        二、土改对旅大城市的影响
结语
    一、旅大经济重建成绩
        (一) 经济层面
        (二) 经济之外层面
    二、经济重建的经验
        (一) 稳固政权是前提
        (二) 对苏关系是基础
        (三) 工业建设是重点
        (四) 宣传动员是推力
        (五) 统一战线是法宝
        (六) 干部思想是保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章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先行研究述评
        一、1934 年以前沙俄与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的调查研究
        二、日本占领及伪满洲国统治时期对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
        三、中苏共管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边疆危机:民族交错地带资源所有权的丧失
    引言
    第一节 近代边疆危机态势
        一、列强对中国边疆大面积领土强占与资源掠夺
        二、俄国攫取中国东北大片领土及其将东北残存领土“俄罗斯化”企图
        三、英国强行牛庄开港及其在东北的利益
        四、日本对东北边疆地区的觊觎与渗透
        五、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第二节 列强对中国民族交错地带的矿产资源调查
        一、俄国在中东铁路沿线的资源调查
        二、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资源的调查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被抛弃的边陲矿业: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掠夺
    引言
    第一节 东清铁路计划出笼及沙俄对矿权的掠夺
        一、东清铁路计划出笼与实施
        二、沙俄对东清铁路沿线矿权的侵夺
    第二节 扎赉诺尔煤矿开设与运营
        一、扎赉诺尔煤矿开设与东清铁路的初期经营
        二、俄商包办下的扎赉诺尔煤矿
    第三节 中东铁路燃料供应与煤矿的掠夺式开采
        一、中东铁路的燃料需求
        二、东清铁路公司与俄商对煤炭资源的掠夺
        三、煤炭资源开采于呼伦贝尔地方的经济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苏合办:苏联的隐蔽掠夺策略与其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早期试验
    引言
    第一节 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炭的掠夺
        一、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田的地质探查
        二、中东路事件前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的掠夺
        三、中东路事件后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抛弃
    第二节 中苏合办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影响
        一、苏联工矿企业运营经验的引入
        二、中东路事件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统制与统治: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管控
    引言
    第一节 日本产业统制政策下的扎赉诺尔煤矿
        一、日苏交接扎赉诺尔煤矿过程
        二、满炭系统对扎赉诺尔煤矿的统制
        三、日本殖民后期统制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伪满洲国统治下的煤炭资源掠夺
        一、日本人对扎赉诺尔煤田的地质勘测
        二、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炭的掠夺
        三、日本煤炭资源掠夺对“兴安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苏共管:工会制度与“一长制”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作用
    引言
    第一节 扎赉诺尔光复与中国共产党对煤矿的军事接管
        一、扎赉诺尔光复
        二、中国共产党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军事接管
        三、秘密建党建政背景下的煤矿恢复
    第二节 煤矿工会在中苏共管期间的作用
        一、煤矿工会的筹建与基层动员
        二、苏联一长制与工会在煤矿运营中的协调
        三、煤矿公开建党与工会面向的转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回归祖国:扎赉诺尔煤矿国有化的进程
    引言
    第一节 中苏关于交还中长铁路的谈判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交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苏谈判
    第二节 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
        一、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的具体过程
        二、扎赉诺尔煤矿在回归缓冲期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回归祖国初期扎赉诺尔煤矿的调整与发展
        一、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的调整
        二、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遥远的边陲社会:20世纪上半叶的扎赉诺尔
    引言
    第一节 扎赉诺尔地方早期历史与矿区的形成
        一、扎赉诺尔地方早期历史
        二、扎赉诺尔行政建置变迁
        三、扎赉诺尔矿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煤矿招工与扎赉诺尔移民社会的形成根源
        一、扎赉诺尔煤矿招工与地方人口结构演变
        二、扎赉诺尔地方经济结构
        三、扎赉诺尔社会生活
    第三节 以煤矿为核心的单位体制形成
        一、煤矿的“单位”化进程
        二、单位制社区
    本章小结
终章
    第一节 扎赉诺尔煤矿与扎赉诺尔地方社会发展过程中显现的社会表征
    第二节 “国家中心性”对于“地方性”的整合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4)长江口中华鲟种群特征及栖息地鱼类群落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华鲟产卵亲体和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资源现状
        1.2.2 中华鲟种群生存现状
        1.2.3 中华鲟人工养殖技术
        1.2.4 中华鲟等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与标志放流
        1.2.5 长江口中华鲟保护研究的工作基础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人工驯养的长江口中华鲟野生幼鱼种群特征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用鱼
        2.1.2 实验周期
        2.1.3 实验地点
        2.1.4 实验水池与用水
        2.1.5 日常管理
        2.1.6 生长测定
    2.2 结果
        2.2.1 人工驯养环境中华鲟的生长
        2.2.2 自然环境中华鲟的生长
        2.2.3 体长与人工驯养天数的关系
        2.2.4 体重与人工驯养天数的关系
        2.2.5 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2.2.6 生长与水温的关系
    2.3 分析与讨论
        2.3.1 人工驯养与自然环境下野生中华鲟幼鱼的生长差异性
        2.3.2 不同生长环境下中华鲟幼鱼生长差异性原因探讨
        2.3.3 人工驯养中华鲟幼鱼生长变异系数分析
        2.3.4 人工驯养中华鲟幼鱼病害与死亡率分析
        2.3.5 野生中华鲟幼鱼人工驯养的探讨
第三章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种群特征及补充量变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调查方法与网具
        3.1.2 调查范围与站点
        3.1.3 调查时间与内容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种群补充量及年间变动
        3.2.2 长江口1龄以上中华鲟监测数量及年间变动
        3.2.3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降海洄游特征及年间变动
        3.2.4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生长特征和年间变动
        3.2.5 时间特征变量与资源补充量、生物学特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补充量的特征变化及影响因素
        3.3.2 中华鲟幼鱼在长江口活动时间的特征变化及影响因素
        3.3.3 长江口中华鲟的组成与原因分析
        3.3.4 网具的对中华鲟幼鱼的损害性分析
第四章 基于长江口中华鲟标志放流的中华鲟降海洄游与分布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标志放流中华鲟来源与组成
        4.1.2 标志放流时间
        4.1.3 标志放流地点
        4.1.4 放流前驯化
        4.1.5 放流装置
        4.1.6 放流标志及标志方法
        4.1.7 标志信息回收
    4.2 结果
        4.2.1 标志回捕和标志信息回收数量
        4.2.2 常规标志回捕时间
        4.2.3 PAT信息回收时间
        4.2.4 回捕中华鲟的年龄组成
        4.2.5 PAT标志中华鲟的海洋分布与降海洄游距离
        4.2.6 PAT标志中华鲟直线洄游速度
        4.2.7 常规标志回捕中华鲟的分布、洄游距离与速度
    4.3 讨论
        4.3.1 标志放流中华鲟在海洋中的分布与洄游分析
        4.3.2 标志保持时间与保持率
        4.3.3 不同年龄中华鲟的标志放流效果分析
        4.3.4 标志放流中华鲟的野外生存能力评价
        4.3.5 长江口中华鲟标志放流的优势
        4.3.6 长江口中华鲟标志放流的社会效益
第五章 长江口中华鲟栖息地鱼类群落结构分析与研究
    5.1 基于概率模型的长江口鱼类空间共现模式分析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
        5.1.3 讨论
    5.2 GAM模型和BRT模型在长江口鱼类群落多样性预测中的比较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
        5.2.3 讨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
    6.4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学术活动情况
    参与课题研究
    发表学术论文
    参与发表论文
    参与学术活动
致谢

(5)山东省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经济形势与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9年前三季度山东省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一)工业增长基本停滞,但新动能发展强劲
    (二)投资下降总体放缓,三产投资不断加速
    (三)财政收入增长变缓
    (四)市场消费稳定增长,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二、山东省经济数据与华东地区和周边省份的对比分析
    (一)经济总量较大,但增速明显放缓
    (二)工业增长基本停滞
    (三)固定资产投资下降速度大
    (四)市场消费上升乏力,收入水平偏低
三、2019年下半年和2020年上半年山东省经济形势预测
    (一)需求形势分析
    (二)供给形势分析
    (三)财政收入形势分析
    (四)金融形势分析
四、对策建议
    (一)调整投资结构,增加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投资带动作用
    (二)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
    (三)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促进民营企业提质换挡
    (四)改善营商环境,破除“藩篱”、“桎梏”,释放创新创业活力
    (五)多措并举,提升消费水平

(6)珠江大眼鳜早期资源发生的温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温度与仔鱼关系的研究现状
        1.2.2 大眼鳜的研究现状
        1.2.3 KNN算法的研究现状
        1.2.4 积温的研究现状
    1.3 流域的基本介绍
        1.3.1 中国基本流域介绍
        1.3.2 珠江流域概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小结
第2章 鳜属鱼类的分布特征
    2.1 引言
    2.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2.1 大眼鳜仔鱼数据
        2.2.2 成鱼捕捞数据
        2.2.3 珠江流域采样点设置
        2.2.4 全国鳜属鱼类的种类组成与历史分布
    2.3 大眼鳜生物学特征介绍
    2.4 结果分析
        2.4.1 种类组成
        2.4.2 季节变化规律
        2.4.3 鳜属鱼类的空间分布
        2.4.4 大眼鳜仔鱼年度与季节的变化规律
        2.4.5 大眼鳜仔鱼多度与相对多度
    2.5 讨论
第3章 水温对大眼鳜仔鱼发生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大眼鳜仔鱼数据
        3.2.2 水温数据
        3.2.3 数据集说明
        3.2.4 肇庆水温与仔鱼发生关系的分析方法介绍
    3.3 结果分析
        3.3.1 水温对西江肇庆江段大眼鳜仔鱼出现的影响
        3.3.2 不同尺度水温与鱼苗密度的相关关系
        3.3.3 积温对大眼鳜鱼类产卵繁殖的影响
    3.4 讨论
第4章 气温对大眼鳜仔鱼发生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肇庆采样点气温分析
    4.4 气温对西江肇庆江段大眼鳜仔鱼出现的影响
        4.4.1 不同尺度气温与鱼苗密度的相关关系
        4.4.2 积温对大眼鳜产卵繁殖的影响
    4.5 水温、气温与仔鱼发生的比较分析
    4.6 结果分析
        4.6.1 水温与气温的关系分析
    4.7 各流域适宜鳜仔鱼发生的时间预测
    4.8 讨论
第5章 KNN模型的建立以及多度的曲线回归
    5.1 引言
    5.2 KNN模型的构建
        5.2.1 数据与特征向量提取
        5.2.2 KNN算法实现过程
        5.2.3 K值的选取
        5.2.4 混淆矩阵模型
    5.3 数据处理
    5.4 结果分析
        5.4.1 KNN模型
        5.4.2 月水平的多度
    5.5 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致谢

(7)渔场社会与湖泊生态 ——乌伦古湖地方渔场的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相关研究回顾
    四、研究视角
    五、研究思路、方法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乌伦古湖与地方渔场
    一、生态环境与资源条件
    二、人口与民族结构
    三、地方渔场的概况
第三章 渔场社会的生成
    一、渔场人的进入
    二、渔场人的扎根
    三、社会关系的生成
    四、小结
第四章 地方渔场的辉煌时期
    一、地方渔场的组织结构
    二、渔场的生产体系
    三、职工的社会生活
    四、人口与居住格局的变化
    五、小结
第五章 渔场改制与职工抉择
    一、渔场体制的发展历程
    二、职工的抉择
    三、“变革时期”的家庭与婚姻
    四、小结
第六章 道路、旅游与渔场的新生
    一、“三不管”:无序的“社区”
    二、道路与“渔场”的新生
    三、人们的生活与生计
    四、小结
第七章 灾害、湿地建设与渔场的消失
    一、灾害与下岗职工的发展
    二、湖泊湿地建设与居民的未来
    三、走出渔场
    四、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访谈对象目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中国赴蒙援建工人研究(1949-1964)(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三、史料来源
    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本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援建工人的交涉派遣经过
    第一节 中蒙两国关系的历史背景
        一、20世纪20年代中蒙两党关系
        二、中共对蒙古独立态度之转变
        三、中蒙两国建交与互派大使
    第二节 中国援建工人问题的缘起
        一、派遣援建工人的初步交涉
        二、援建工人交涉中断的原因
        三、重启派遣援建工人的交涉
    第三节 中国援建工人的派遣过程
        一、派遣和引进工人的前期工作
        二、第一批援建工人赴蒙古
        三、援建工人陆续来到蒙古
        四、派遣援建工人逐渐减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援建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状况
    第一节 对中国援建工人的管理和分配
        一、对中国援建工人的管理
        二、中国援建工人的工作分配
    第二节 中国援建工人在蒙古的工作状况
        一、援建工人工作基本步入正轨
        二、援建工人超额完成生产任务
        三、援建工人生产工作量的减少
    第三节 中国援建工人在蒙古的生活状况
        一、援建工人抵达蒙古后的生活
        二、蒙古对中国援建工人的福利政策
        三、中蒙关系恶化与对援建工人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援建工人在蒙司法问题及其处理
    第一节 早期援建工人的“违法乱纪”及处理
        一、早期援建工人违法乱纪行为及其原因
        二、援建工人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理方针
        三、中蒙两国工人之间的友谊及其冲突
    第二节 中蒙关系恶化与司法纠纷的加剧
        一、蒙古民众对援建工人的态度
        二、中、蒙两国工人之间矛盾的加剧
        三、援建工人生存环境恶化与双方谈判
    第三节 “窦海玉、于深水事件”的发酵及其解决
        一、双方在援建工人问题上的矛盾激化
        二、“窦海玉、于深水事件”发生的经过
        三、双方对“窦海玉、于深水事件”的交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赴蒙援建工人的回国过程
    第一节 蒙古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对援建工人的影响
        一、中苏分裂与蒙古“等距离”外交政策
        二、蒙古公开攻击中共与泽登巴尔访华
        三、蒙古外交政策变化及其对援建工人的影响
    第二节 援建工人回国的决策及过程
        一、援建工人提前回国及其原因
        二、双方动员援建工人期满后继续留蒙
        三、援建工人期满回国的谈判及工人回国
    第三节 援建工人全部回国及其双方的争论
        一、援建工人全部回国的交涉
        二、援建工人全部回国的过程
        三、援建工人全部回国的余波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经济援助与中国援建工人的成效
    第一节 蒙古第二个五年计划与中国的援助
        一、二五计划与经济援助的初步交涉
        二、双方经济援助谈判及协定的签订
        三、二五计划中援建工人的建设成就
    第二节 蒙古三年计划与中国的援助
        一、三年计划的制定与中国的经济援助
        二、蒙古政府对中国“大跃进”的态度
        三、全面开展“大跃进”与援建工人
    第三节 蒙古第三个五年计划与中国的援助
        一、三五计划的拟定与周恩来访问蒙古
        二、对“大跃进”态度转变与苏联的经援
        三、援建工人建设状况及其援建项目中断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江苏洪泽县肃反运动研究(1956-195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及意义
    三、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江苏洪泽地区社会生态的变迁
    第一节 民国前期洪泽地区的社会生态
        一、舴艋为家西复东: 洪泽地区的渔民生活
        二、水患与人祸: 洪泽地区的危机
    第二节 战争时期洪泽地区复杂的政治形势
        一、1930-40年代洪泽地区的地方武装
        二、洪泽地区的中共力量及国共较量
    第三节 建国后洪泽县的设立及基本情况
第二章 江苏洪泽县肃反运动的发动
    第一节 肃反运动概述
        一、肃反运动的缘起
        二、全国肃反运动的开展
    第二节 洪泽县肃反运动的开抬
        一、组建洪泽县肃反机构
        二、首批摸底排队和调查工作
第三章 江苏洪泽县肃反运动的过程
    第一节 县直基层机关肃反
        一、县直基层机关肃反运动的开展
        二、县直基层机关肃反运动的主要方法
        三、县直基层机关肃反运动中的群众反应
    第二节 中、小学暑期肃反
        一、中、小学教职员肃反的准备
        二、中、小学教职员肃反的开展
        三、中、小学教职员肃反的主要方法
    第三节 基层生产经营单位肃反
        一、基层生产经营单位肃反的范围
        二、基层生产经营单位肃反的准备
        三、基层生产经营单位肃反的开展及方法
    第四节 新建、扩建单位肃反
        一、新建、扩建单位肃反的准备
        二、新建、扩建单位肃反的开展及方法
第四章 江苏洪泽县肃反运动的结束
    第一节 洪泽县肃反运动的专、定案工作
        一、专、定案组织与工作方法
        二、专、定案工作的开展
    第二节 洪泽县肃反运动的复查、验收
        一、肃反任务复查工作
        二、第一次肃反检查验收工作
        三、第二次肃反检查验收工作
    第三节 洪泽县肃反运动的善后工作
        一、反、坏分子处理安置和监督改造
        二、肃反人群的善后团结教育
        三、肃反材料文件的归档和处理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10)国际工程史视角下的加纳沃尔特河项目研究(1915-1966)(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项目的缘起(1915-1952)——沃尔特河项目的初步发展
    第一节 沃尔特河流域地理概况
    第二节 项目修建的必要性
    第三节 私人商业公司对沃尔特河项目的大力推动
    第四节 黄金海岸殖民地政府对沃尔特河项目的关注
    第五节 英国政府积极介入沃尔特河项目
第二章 项目的筹备(1953-1956)——沃尔特河项目逐步走向成熟
    第一节 黄金海岸立法会激烈争论和相关人事任命
    第二节 罗伯特·杰克逊的早期准备工作
    第三节 筹备委员会调查工作的开展
    第四节 筹备委员会调查报告发布
    第五节 筹备委员会调查报告公布后的四方会谈
第三章 各方的角逐(1957-1961)——围绕沃尔特河项目的相关协商与谈判
    第一节 艾森豪威尔政府关于沃尔特河项目的初步谈判
    第二节 艾森豪威尔政府关于沃尔特河项目的继续协商
    第三节 刚果危机对沃尔特河项目进展的影响
    第四节 肯尼迪政府关于沃尔特河项目的重新协商
    第五节 恩克鲁玛东欧之旅后的反复谈判
    第六节 沃尔特河项目贷款协议的最后签定
第四章 项目的建设(1962-1966)
    第一节 沃尔特河项目建设的组织筹备工作
    第二节 阿科松博大坝工程建设的顺利进展
    第三节 阿科松博城镇的现代化建设
    第四节 移民安置问题的高效解决
第五章 项目成功实施的原因
    第一节 对项目成功实施的有利国际形势
    第二节 恩克鲁玛的沃尔特河项目个人情怀
    第三节 肯尼迪政府对沃尔特河项目的高度重视
    第四节 英国政府长期不懈的支持
    第五节 私人企业的大力推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全国1-10月份渔业生产形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研究[D]. 张镇昌.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D]. 柳直. 山东大学, 2020(04)
  • [3]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D]. 宋铁勇.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4]长江口中华鲟种群特征及栖息地鱼类群落结构的研究[D]. 吴建辉.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5]山东省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经济形势与对策建议[J]. 张建伟.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0(01)
  • [6]珠江大眼鳜早期资源发生的温度机制研究[D]. 薛慧敏.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7]渔场社会与湖泊生态 ——乌伦古湖地方渔场的个案[D]. 庹梦婷.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6)
  • [8]中国赴蒙援建工人研究(1949-1964)[D]. 白林.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9]江苏洪泽县肃反运动研究(1956-1959)[D]. 余红俐. 南京大学, 2018(01)
  • [10]国际工程史视角下的加纳沃尔特河项目研究(1915-1966)[D]. 张茂春.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1-10月全国渔业生产形势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