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32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32例疗效观察

一、中西药结合治疗抑郁症32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许咏思[1](2020)在《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文献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利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近10年有关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随机临床研究文献,寻找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现代循证学依据。2:根据“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理论及Meta分析结果,以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型妇女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浅刺头针配合体针、体针及中成药左归丸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型中的差异,探讨适合治疗本病的方法、针刺穴位、手法及刺激量,为“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理论指导临床提出依据,评价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文献研究(1)文献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近10年(2009~2019年)的中英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国外数据库有Pub Med、Science Direct、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所有检索时间由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2)筛选及评估: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收集的文献进行阅读及筛选,并将经排除及最终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信息内容汇入至Excel软件中,建立数据库。根据Cochrane Handbook所推荐的文献质量评价方法评价文献的发表偏倚风险。(3)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Cochrane所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3版统计软件。根据检索策略所搜集的文献,初检文献共有278篇,其中中文文献272篇,英文文献6篇;通过详细的阅读、筛选、回访等过程后,最终纳入有29篇,其中期刊临床文献有19篇,学位研究生论文10篇,当中28篇为中文文献,1篇为英文文献,共报告患者2238例。(4)纳入研究特点:(i)研究对象:为围绝经期妇女,年龄主要为45-55。(ii)干预措施:治疗的手法为针刺,被纳入的文献中有25篇是普通的针刺,4篇是加电针针刺,对照组主要为口服药物,有一例是采用心理干预。(iii)测量指标:纳入的29篇中,有4篇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有12篇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抑郁症状,有12篇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失眠症状结果。测量指标有Kupperman评分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量质量指数(PSQI)、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症状疗效标准及植物神经平衡指数。2.临床研究(1)招募及分组:本研究的病人来自于康柏中医医疗中心,并通过中心的伦理审查(参考编号:2019FT01),本临床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信封法作随机分组。招募期由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利用SPSS24.0统计软件,将96例数字放入,产生试验的随机号和分组结果,分为3组:第1组为中成药组;第2组为体针组;第3组为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共96人,每组33人。(2)干预方法:(i)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取穴:头针取百会,四神聪及额旁3线配合体针取三阴交、太溪、血海、足三里、内关、关元、太冲,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0.25mm×25mm毫针,快速进针深度至帽状腱膜下,轻微刮动针柄,手法柔和,不让病人感到痛感或轻微的痛感为度,体针采用捻转补泻作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5mins。(ii)体针组:取穴:三阴交、太溪、血海、足三里、内关、关元、太冲,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0.25mm×25mm毫针,体针采用捻转补泻作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5mins。(iii)中成药组:口服中成药左归丸,5g/次,2次/d。(3)治疗疗程:针刺组每周治疗2次,8周为1个疗程。中成药组治疗疗程同样为8周,每天服药。(4)观察项目与检测时点:观察项目有Kupperman量表评分、中医症状观察表及MENQOL观察表。Kupperman量表评分及中医症状观察表均由医师填写,检测时点:第1次于治疗前,第2次于治疗第1周后,第3次于治疗第5周后,第4次于治疗第8周后(即疗程结束时作评估);MENQOL观察表由病人自己填写,检测时点:第1次于治疗前,第2次于治疗第8周后。(5)疗效评定标准:参考Kupperman评分标准将各症状评分相加得出Kupperman指数,治疗前后各记录1次指数,对比治疗前后指数以确定疗效标准。中医症状评分方面则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并改良制定出计算公式对比治疗前后指数,疗程结束时填写安全性评价。(6)资料统计分析以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4.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怖,均数加减标准差以表示,方差齐时采用F检验,当数据呈正态分布时,三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有效率等级数据用Ridit检验,定立以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P<0.01为有极显着性差异。结果1.文献研究:本系统评价所纳入的随机对照研究共有29个,共治疗患者2238例,根据文献分析结果显示:(1)针刺对比其他的治疗手法(口服药物及心理宣教)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及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失眠和抑郁症状,其有效率均有差异性的统计学意义;(2)除HAMA外,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不论以那一种指标观察(Kupperman Index、HAMD、PSQI或内分泌激素),其有效率均优于其他治疗手法;(3)针刺选穴方面,针刺包含头针及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及单纯的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其有效率均优于其他治疗手法,包含头针及体针的治疗手法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01,单纯的体针(不包含头针)统计学差异为P=0.0004;(4)针刺手法及刺激量方面,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来说普通的手法针刺是优于电针,体针的刺激量一般采取平补平泻的刺激量,但对头针刺激量并没有统一性;(5)三阴交为最常被选取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穴位,其次为百会、内关、神门、太冲、经外奇穴、四神聪穴、印堂、太溪、足三里、关元等;(6)针刺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措施,不良反应比口服药物少。2.临床研究:本次临床研究的结果,整体的有效率与系统评价分析的结果相当,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率较高。(1)根据Kupperman评分针刺包括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的治疗方法较单纯的体针高,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有效率为97%,体针组有效率为93.3%,中成药组有效率为87%;根据中医症状评分,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的有效率为94%,体针组有效率为76.6%,中成药组有效率为67%。MENQOL评分中,血管及社会心理维度的结果为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效果优于中成药组或体针组;躯体维度的结果为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及体针组效果优于中成药组,另外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相对体针组更加优胜;性维度结果3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2)总结本次的临床观察,潮热汗出症状方面,经5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有统计学意义,而经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易激动及眩晕症状方面,经5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症状,经1、5及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头痛症状,从第1周开始,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经5周及8周治疗后,其差异仍然有统计意义。心悸、失眠症状,经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有统计学差异意义。骨关节肌肉痛、疲乏及肌肉抽搐症症状,经5及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及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均有统计学差异意义。(3)病程及病情对疗效影响方面,经过8周疗程后,病程≦3个月的病人评分均值低于病程为4-6个月以及病程≧7个月的病人评分均值。而且在治疗有效率方面,病程≦3个月的病人的治疗效果优于病程为4-6以及病程≧7个月的病人。而病程≦3个月的病人其疗效在第1周疗程后便开始出现,病程为4-6以及病程≧7个月的病人侧需在第5周治疗后,才有符合统计学差异的治疗效果。此外,病程轻度及中度的病人的治疗效果优于病情重度的病人。而病情轻度及中度的病人其疗效在第1周疗程后便开始出现,病情重度的疗效虽然趋于向好,但并没有符合统计学差异的治疗效果。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的治疗效果在病情轻度及中度组群中较为显着。结论:根据本次的Meta系统文献分析及临床研究,得出了以下的结论:(1)对于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提示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总有效率高于口服药品及心理宣教。头针配合体针的针刺治疗有效率亦优于单纯的体针治疗。(2)本研究以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对照组分别为体针组、中成药组。三组均能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的整体治疗效果优于体针对照组及中成药组,尤其针对神志及镇痛方面的症状,如失眠、情绪病、头痛及肌肉关节痛等症状效果更为显着。

马志翔[2](2020)在《中医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银屑病是一种以红色斑疹或丘疹上覆盖有银白色鳞屑为特征临床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依据临床症状不同,可以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及红皮病型四种类型,其中以寻常型银屑病最为常见。本病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西药主要以缓解症状为主,多数患者停药后复发率高,而且副作用反应较大;中医药相关疗法相对于西药疗法,较缓和,强调个体化治疗,因人施药,疗效较好且复发率低,副作用反应较少。然而,当前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疗法众多,且既往关于中医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研究普遍存在研究方法运用不恰当,多数停留在临床经验总结,疗效评价指标针对性不强,病例数较少,研究设计不规范等等。在循证医学的角度来分析,临床研究水平不高,临床文献报道缺乏规范性的问题。因而迫切需要寻求更多强有力的证据,指导临床实践。因此,本研究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医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中疗效更优的治疗干预措施的循证医学研究,获得可指导临床的高质量证据。方法:首先设定纳入排除标准,确立检索中英文关键词,中文关键词有:“银屑病”、“牛皮癣”、“白疕”、“风癣”、“中医疗法”、:“针刺”、“电针”、“温针”、“火针”、“耳针”、“灸”、“放血”、“拔罐”、“刺络”、“穴位”、“推拿”、“梅花针;英文关键词有:“Psoriasis”,“Papulosquamous”,“Palmoplantaris pustulosis”,“psoriaasics”,“acupuncture”,“electro-acupuncture”,“warming needling”,“fire needling”,“bloodletting”,“auriculoacupuncture”,“auricular”,“moxibustion”,“cupping”等,以主题词结合自由词的方式建立检索式,一是系统详细地检索国内外专业文献数据库,二是在人工检索临床试验注册系统、临床试验报告论文、文献综述等中追踪查阅相关文献。在中国知网(CNKI)、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 Fang data),Pub Med,Excerpta Medica Database(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01月01日;按照研究所需要的信息设计资料提取表,然后根据提取表内容,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临床研究与数据中心的两位研究者负责信息提取和依据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5.1.0版)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当两人提取的信息出现不一致时,先互相讨论解决,若仍然不能解决,则请示数据中心负责人处理);采用网状关系图对不同干预措施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PASI评分、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的文献情况进行评价。接着采用R语言(Version:3.6.1)下的“gemtc”(Version:0.8-2)包调用JAGS(Version:4.3.0)进行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模拟,当达到稳定收敛状态时进行估计和推断,将文献中不同针灸干预措施的疗效结局进行直接和间接比较,以节点分离法森林图进行展示,并在贝叶斯框架下以阶梯表比较各干预措施治疗寻常型银屑病PASI评分相对效应,再结合概率图,综合分析排序筛选出疗效最佳的干预措施,以期获得可指导临床的高质量证据。成果:纳入结果:通过系统检索国内和国外专业数据库,共获得15057篇结果。各数据库命中结果数目如下:Pub Med 1666篇,EMBASE 4046篇,Cochrane图书馆1638篇,知网CNKI 2302篇,维普524篇,万方1520篇;CBM 3361篇,其中中文文献7707篇,英文文献7350。对15057篇文献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剔除重复文献1139篇,通过阅读题目和摘要剔除8717篇,在剩下的5201篇文献中,通过阅读全文,剔除4992篇文献,最终纳入研究的有209篇文献。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资料提取表格,提取所纳入RCTs的基本信息、研究对象、样本量、干预措施、疗程、结局指标等。文献基本特征:所纳入的209篇文献发表时间为1997年到2019年,发表语言为中文或英文,经过质量评价后,发现文献普遍存在随机化不充分、忽略分配隐匿、盲法缺失以及未描述失访退出人数等缺陷,其中,结局指标涉及PASI的共154篇文献,涉及总有效率的共200篇文献,139篇文献提及了不良反应。从随机化看,明确提及采用了随机数字表法的共69篇文献,采用随机信封法、投掷硬币法、随机抽签法各有1篇,采用SPSS随机、SAS随机的各有1篇,采用区组随机有1篇,按就诊顺序的共有13篇,仅提及随机的共112篇文献,不清楚是否随机的共有9篇。从分配隐藏看,不完善的有1篇,交代不清楚的共有205篇,仅3篇进行了正确分配隐藏,其中3篇采用了密闭信封法实现隐蔽分组。从盲法运用看,正确运用盲法的有8篇,其中双盲4篇,而错误盲法有2篇,未提及盲法的共有199篇。从结果数据的完整性来看,大部分数据都有报告脱失病例情况,完整的共192篇,部分报道脱落和随访的情况未得到重视,不完整的共5篇,不清楚的共12篇。从选择性报告看,完整的有38篇,不清楚的共171篇,大部分未提及临床研究注册或protocol发表情况,信息不足,难以判断,大部分为风险未知。其他方面偏倚均不清楚。网状meta结果:(1)在PASI评分上,与安慰剂相比,只有火针[-4.79(-7.64,-1.96)]、走罐[-4.25(-7.58,-0.94)]、中药方[-3.77(-5.82,-1.71)]、中药浴[-4.13(-6.45,-1.80)]、雷公藤多甙[-4.04(-6.41,-1.68)]和白芍总苷[-4.29(-7.36,-1.25)]疗效较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总有效率方面,与安慰剂相比,只有火针[2.64(1.80,3.49)]、走罐[4.00(2.75,5.34)]、自血疗法[2.77(1.30,4.32)]、中药方[2.41(1.77,3.09)]、中成药[2.04(1.31,2.80)]、中药浴[2.80(2.06,3.55)]、中药膏[2.16(1.41,2.93)]、复方甘草酸苷[2.24(1.47,3.04)]和白芍总苷[2.53(1.30,3.83)]的有效率均较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此次纳入研究报道的不良反应以轻度胃肠道不适、皮肤干燥红斑、血脂异常、唇炎、头痛耳鸣、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为主,均属轻度反应,均可通过停止服用药物或者基本对症治疗后症状可自行恢复。与安慰剂相比,只有雷公藤多甙[-39.13(-86.49,-5.07)]、西药膏[-42.67(-123.27,-1.76)]和迪银片[2.14(0.26,4.16)]的不良反应率较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贝叶斯框架下,通过综合比较不同干预措施PASI评分的MD值、总有效率的OR值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OR值,对疗效及安全性的优劣进行排序,最终得到中医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PASI评分排序结果:中药方>紫外线照射>阿维A>迪银片>西药膏>中成药>复方甘草酸苷>电针>中药膏>苦参素>西药>安慰剂>雷公藤多甙>中药浴>白芍总苷>走罐法>火针>针刺>自血疗法;总有效率的排序结果:中药方>电针>中药浴>雷公藤多甙>火针>走罐法>苦参素>复方甘草酸苷>中药膏>中成药>白芍总苷>针刺>西药膏>紫外线照射>耳针>阿维A>迪银片>西药>放血疗法>自血疗法>安慰剂;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排序结果:雷公藤多甙>西药膏>火针>西药>中药方>中成药>安慰剂>中药浴>中药膏>苦参素>复方甘草酸苷>西药膏>白芍总苷>电针>阿维A>紫外线照射>迪银片>走罐法>耳针。结论:本研究收集了国内外数据库收集既往研究文献,通过运用贝叶斯框架下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对现有临床证据进行评估,结果发现众多中医药疗法中,以凉血解毒类药物为基础方的中药方汤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较好,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即相对其他疗法,其安全性较好。

陈懿琳[3](2016)在《基于数据库挖掘的经方治疗台湾人失眠与抑郁症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失眠和抑郁症之间的联系是双向的,由于失眠及抑郁有愈来愈严重的发病趋势,且西医用药有成瘾的副作用,基于中医几千年的用药经验,特别是经方在临床的运用,且现代之失眠及抑郁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许多方证中能体现出来,本研究试图挖掘更有效的用药方式帮助患者,也让西方了解中医的特殊有效疗法。方法第一,在这项回顾性人群研究辅助数据分析中,使用来自台湾的纵向医疗保险数据库(LHID)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中草药产品(CHPS)即(中成药),以经方称之,对台湾人失眠与抑郁症的治疗,探讨中国草药和西医的处方模式于睡眠障碍和抑郁症患者,此外,对单方(SH)和复方(HF)使用的频率进行分析。第二,以常用经方酸枣仁汤治疗失眠,及治疗抑郁症之常用经方甘麦大枣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进行了临床随机对照大样本资料的meta分析,并再对酸枣仁汤证,甘麦大枣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进行理论研究,对此三方的病因病机及方药特点深入探讨。结果第一章,理论研究分两大部分:1.有关失眠的条文,依据《伤寒论》六经辨证系统,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理论辨证施治,从条文之病机、症状、治则、方药及临床运用现状进行分析。2.有关抑郁症的条文,依据《伤寒论》六经辨证系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理论辨证施治,从条文之病机、症状、治则、方药及临床运用现状进行分析。第二章,基于数据库挖掘的经方治疗台湾人失眠与抑郁症的研究,目的:中草药产品(CHPS)是常用于睡眠障碍和抑郁症(MDD)的处方。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有这些疾病在台湾的患者调查其中草药产品和西医的处方模式,并分析使用单味草药(SHS)和复方草药配方(HFS)的频率。材料方法:在这项回顾性人群研究辅助数据分析中,是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使用来自台湾的纵向医疗保险数据库(LHID)的数据进行分析,从LHID百万受益者,随机从2010年的注册表选定为全国的网络健康保险研究数据库。睡眠障碍和抑郁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临床修改代码分别为307.40和311。第三章,经方治疗失眠、抑郁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之meta分析,酸枣仁汤治疗失眠及甘麦大枣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之meta分析。结论在这项回顾性人群研究辅助数据分析中,是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使用来自台湾的纵向医疗保险数据库(LHID)的数据进行分析,总共有11030睡眠障碍患者,9619名使用西药,1334名患者使用中国草药产品,77名中西药皆使用;总共有11157重度抑郁症患者,11389名使用西药,131名患者使用中国草药产品,51名中西药皆使用。无论睡眠障碍或重度抑郁症(MDD),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年龄在22-44岁的人数最多,月收入在NT$17281-22800有大量的病人,1级2级城市有最大量的患者。中草药使用,有1411人因睡眠障碍就诊中医5298次,有182人因重度抑郁症疾患就诊中医755次,失眠合并抑郁症最常用的前三名,用量比率最高的单味中药(SHs)是酸枣仁,夜交藤及远志,用量比率最高的复方(HFs)是加味逍遥散,酸枣仁汤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结果:中药复方及单方被广泛用于睡眠障碍与抑郁症。然而,中草药对睡眠障碍和抑郁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进一步评估;基于数据库的分析,对这些药物用于治疗睡眠障碍和抑郁症的,剂量-反应关系和功效是未知的,故继续深入了解经方治疗失眠与抑郁症其疗效的评估,本次Meta分析结果表明酸枣仁汤及其加减方治疗失眠的效果优于西药,甘麦大枣汤及其加减方治疗抑郁症的效果优于西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及其加减方在治疗抑郁症方面优于西药对照组,本研究得知经方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之使用,对失眠及抑郁症有很好疗效,以台湾卫生健保部门的数据库,得到的数据,更证明中医使用于失眠与抑郁症及失眠伴发抑郁症提供了参考数据,使用台湾全民健康保险研究数据库得到的结果,证明中药使用的安全性,希望有助失眠抑郁医疗质量的提升,同时藉由期刊之发表,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

杨歆科[4](2012)在《产后抑郁大鼠行为学与激素水平、单胺递质变化及补益心脾法干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以产后抑郁模型动物为研究载体,采用具有补益心脾作用的参芪解郁方进行干预,从行为学、脑组织形态学、神经内分泌系统相关激素与受体、单胺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等方面,探讨产后抑郁症(PPD)神经生物学发病机制以及中医补益心脾法的干预作用,明确参芪解郁方治疗PPD的作用途径,进一步完善补益心脾法在PPD治疗方面的理论学说。方法:选用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假手术、模型、中药、西药组,每组均设处理后1、2、4、6w四个不同观察时点。模型、中药、西药组经去势手术后连续雌孕激素注射制备PPD模型,后分别予双蒸水、参芪解郁方、氟西汀灌胃干预。正常组给予等容积双蒸水,假手术组行假手术后予双蒸水灌胃。所有动物分别于1、2、4、6w不同时点予行为学测试。测试完毕后,行相关指标检测:①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脑前额皮质、海马、下丘脑神经细胞损伤情况;②采用酶联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HPA、HPG轴激素水平;③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脑前额皮质、海马、下丘脑ERα、β表达;④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脑前额皮质、海马单胺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结果:1.一般情况观察1.1外观与活动状态:模型大鼠精神、活动状态较正常、假手术组差,表现为皮毛晦暗,毛发梳理、寻觅探查等动作明显减少,自由活动度降低,于造模后1、2w时显着,4、6w时虽有好转,但仍较正常大鼠状态差。经药物干预后,中、西药组上述抑郁征象较模型组改善,6w时可基本恢复正常状态。1.2体重:模型组各时点均较正常、假手术组降低(P<0.01,P<0.05)。中药组2、4、6w及西药组各时点均较模型组升高(P<0.01,P<0.05)。模型、中药、西药组体重均呈增加趋势,但模型组较中、西药组增长幅度明显缓慢。2.行为学观察2.1蔗糖水消耗:模型组各时点较正常、假手术组降低(P<0.01,P<0.05)。西药组2w及中、西药组4、6w较模型组升高(P<0.01)。模型组显示为逐渐下降规律,中、西药组则表现逐渐上升趋势。2.2 OFT:模型组各时点水平与垂直得分均较正常、假手术组降低(P<0.01,P<0.05);中、西药组除1w外余各时点水平得分与中药组1w及中、西药组2、4w垂直得分均较模型组升高(P<0.01,P<0.05)。模型、中药、西药组水平得分及西药组垂直得分均呈升高趋势,模型、中药组垂直得分显示降低后又逐渐升高规律。2.3 FST:模型组各时点不动时间较正常、假手术组延长(P<0.01,P<0.05),各时点挣扎时间与2、4、6w游泳时间均较以上两组缩短(P<0.01)。中、西药组各时点不动时间较模型组缩短(P<0.01,P<0.05),二者各时点挣扎时间及2、4、6w游泳时间较模型组延长(P<0.01,P<0.05)。模型组不动时间呈增加后又减少趋势,挣扎时间呈稍减少后逐渐增加,此后又迅速减少趋势,游泳时间呈降低后又逐渐升高趋势;中、西药组不动时间呈逐渐减少趋势,挣扎时间表现为逐渐增加后又降低,游泳时间则表现逐渐升高趋势。3.脑组织病理结构观察正常、假手术组前额皮质、海马细胞数量多,排列整齐,胞浆饱满,核仁清晰;下丘脑细胞排列规律,形态正常。模型组上述三个部位病理损伤1、2w尤为显着,4、6w无明显恢复。前额皮质、海马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或呈萎缩状,间隙增大,排列疏松紊乱,细胞淡染,着色不匀,海马部分细胞亦出现空泡化及核固缩;下丘脑细胞肿胀明显,着色不均,部分细胞出现核固缩。中、西药组病理损伤1w较模型组有所减轻,2w改善明显,4、6w状况恢复基本接近正常水平。4.神经内分泌系统相关激素测定4.1 HPA轴激素:模型组各时点CRH、ACTH、Cor均较正常、假手术组升高(P<0.01,P<0.05)。西药组4、6w的CRH,除中、西药组1w及西药组4w外二者余各时点ACTH,中、西药组2、4、6w的Cor均较模型组降低(P<0.01,P<0.05)。中、西药组ACTH呈逐渐减少趋势;模型、中药、西药组Cor呈升高后又逐渐降低趋势,而模型组升高显着减低缓慢。4.2 HPG轴激素:模型组各时点GnRH、FSH,1w的LH,2、4、6w的E2均较正常、假手术组降低(P<0.01,P<0.05);2、4、6w的LH,1w的E2,各时点P均较以上两组升高(P<0.01,P<0.05)。西药组各时点GnRH、E2及2、4、6w的FSH、1w的LH,中药组2、4、6w的GnRH、FSH及各时点E2均较模型组升高(P<0.01,P<0.05);中、西药组2、4、6w的LH及各时点P均较模型组降低(P<0.01,P<0.05)。模型、中药、西药组GnRH、FSH、LH均呈逐渐升高趋势,E2、P呈明显下降趋势,上述指标经中、西药物干预后可基本恢复正常水平。5.ER表达变化5.1 ERα:模型组2、4、6w前额皮质、海马、下丘脑表达较正常、假手术组减少(P<0.01,P<0.05),1w海马、下丘脑表达较以上两组增加(P<0.01,P<0.05)。中药组4、6w前额皮质,西药组2、4、6w前额皮质、下丘脑,中、西药组2、4、6w海马,中药组各时点下丘脑表达均较模型组增加(P<0.01,P<0.05)。模型、中药、西药组三个部位表达均呈下降趋势,且以模型组下降更为明显。5.2 ERβ:模型组1w前额皮质,1、2w海马、下丘脑表达均较正常、假手术组增加(P<0.01,P<0.05),4、6w前额皮质、下丘脑及6w海马表达均较以上两组明显减少(P<0.01)。中、西药组6w前额皮质及4、6w海马,中药组4、6w及西药组2、4、6w下丘脑表达均较模型组增加(P<0.01,P<0.05)。各组三个部位表达变化与ERα相似。6.单胺递质及其代谢产物检测6.1单胺递质:模型组各时点前额皮质、海马5-HT、NE、DA均较正常、假手术组减少(P<0.01,P<0.05)。中药组2、4、6w及西药组各时点前额皮质,中、西药组各时点海马5-HT、NE均较模型组增加(P<0.01,P<0.05),中药组4、6w及西药组2、4、6w前额皮质,中药组1、6w及西药组1w海马DA均较模型组增加(P<0.01,P<0.05)。模型组前额皮质、海马5-HT,前额皮质NE、DA均呈逐渐下降趋势,海马NE呈明显下降后又轻度升高趋势,海马DA则表现为升高后逐渐下降规律。中药组前额皮质及中、西药组海马5-HT,西药组前额皮质及中药组海马NE均呈逐渐升高趋势;中药组前额皮质NE表现为稍下降后又逐渐上升规律;中、西药组海马DA则表现为下降趋势。6.2单胺递质代谢产物:模型组1w前额皮质、海马5-HIAA较正常、假手术组增加(P<0.01,P<0.05),余各时点两部位5-HIAA及各时点两部位DOPAC含量均较以上两组减少(P<0.01,P<0.05)。中、西药组1w前额皮质、海马5-HIAA较模型组减少(P<0.01,P<0.05);二者4、6w前额皮质5-HIAA,2、4、6w海马5-HIAA及前额皮质DOPAC均较模型组增加(P<0.01,P<0.05)。模型组前额皮质、海马5-HIAA均呈下降趋势,前额叶皮质DOPAC呈逐渐下降后又升高趋势。中、西药组前额皮质、海马5-HIAA则呈明显减少后又逐渐增加趋势;中药组海马DOPAC表现为升高后又逐渐下降规律。结论:1.采用去势后连续激素注射并突然停撤方法建立PPD动物模型,模型大鼠行为学方面可出现活动能力减弱、探索能力降低、面对绝望环境挣扎逃脱反应下降等改变,脑组织形态学方面亦有相应结构损伤发生。该模型在病因学上较好地模拟了PPD发病状态,且重复性好,可为深入探索PPD发病机制及新药研发等提供良好的研究平台。2.具有补益心脾作用的参芪解郁方对PPD模型大鼠抑郁行为有明显调节作用,同时可促进脑组织病理损伤的恢复。与对照药物SSRIs氟西汀相比,二者在大鼠抑郁行为及脑组织病理损伤方面疗效相当,此为中医补益心脾法治疗PPD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中药参芪解郁方的药效学研究奠定基础。3.建立的PPD模型大鼠血清HPA、HPG轴激素平衡紊乱,与E特异性结合ERα、β功能低下,脑内单胺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含量降低,上述系统的改变可能是PPD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神经生物学物质基础。4.中药参芪解郁方对模型大鼠神经内分泌系统相关激素水平、脑内ER表达及单胺递质与代谢产物含量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对上述各独立系统的平衡调节以及对各系统间的整体稳态调控可能是其效应发挥的主要途径。

叶金竹[5](2010)在《基于中医藏象整体观探讨抑郁症从心脾论治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病,以显着而持久的心境低落、忧郁不畅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等症状。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加大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发病呈上升趋势。抑郁症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公布的疾病负担表明,在中国抑郁症已跃居疾病负担的第2位,与世界上发达国家接近。目前抗抑郁治疗主要应用传统三环类和新型SSRI类抗抑郁药物。但传统抗抑郁药不良反应大,新型抗抑郁药成本却高达数十倍。而传统中医药具有“简、便、验、廉”的优势特点。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医药在抗抑郁治疗中的优势作用,本文从理论、临床及实验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理论研究:1、经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从中医整体观的理论角度,分析了心脾二脏在经络结构、五行关系、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等方面存在的密切联系。总结出抑郁症的发病基础为:脾失健运,神失所养。因此在治疗上以健脾益气,养心安神为主。代表方为归脾汤。结论:在对抑郁症从心脾论治的理、法、方、药进行探讨基础上,提出脾藏象在精神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生理状态下,脾主运化,主升清功能正常,后天气血生化有源,全身脏腑功能得以正常发挥,则情志活动正常。若情志刺激,或劳倦伤脾,或脾失健运,可导致各种抑郁症(如情志之郁、气郁、湿郁、食郁、痰郁、火郁等)的发生。此理论为治疗抑郁症开辟了新的思路,具有指导临床实践的现实意义。2、为分发挥中医药在抗抑郁治疗中的优势作用,扩大中成药的治疗范围,本文结合归脾丸治疗抑郁症探讨了药引的作用原理、功效和选用药引的基本原则。提出药引送服归脾丸的治疗方法,为推进中成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依据。二、临床研究:1、目的:为进一步证实抑郁症从心脾论治理法方药的正确性和脾藏象在情志病中的重要性,探讨中成药归脾丸治疗抑郁症的适应症,更好的发挥中医药治抑郁症的优势作用,本文进行了临床研究。2、方法步骤:确立研究方案(包括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诊疗标准、剔除和脱落标准等),自拟调查问卷和中医证候评分量表,并进行了预调查。在预调查结果上修订调查问卷和中医证候评分量表。收集120例心脾两虚型抑郁症病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三组。治疗组服用中成药归脾丸,并随兼证加用中成药或药引送服;西药对照组单纯服用氟西汀;中西药对照组服用归脾丸的同时加服抗抑郁西药氟西汀。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在服药前、服药4周、服药8周、服药12周时,进行观测。观测指标:一般情况(血压、体重、心率),临床症状表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和自拟中医证候评分表进行测评),不良反应。所有数据采用Excel电子表格录入,并进行核查。对结果采用SAS 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3、结果:三组样本经人口学资料和一般资料比较(性别、年龄)无差异;基线病情比较(病情程度、HRSD量表总分、中医症状评分量表总分)无差异。具有可比性。症状评价:三组HRSD量表单项症状平均改善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治疗组(83.67%)>中西药对照组(78.98%)>西药对照组(77%)。三组中医证候单项症状平均改善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治疗组(81.85%)>西药对照组(79.34%)>中西药对照组(71%)。疗效评价:从总体疗效分析,服药4周时,三组均开始有效,服药8周时,三组均有明显疗效,服药12周,三组疗效保持稳定上升态势。说明归脾丸在治疗抑郁症心脾两虚证的疗效与西药、中西药联用无明显差异性,疗效相当。从个体疗效分析,治疗4周时,三组HRSD评价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显着优于两个对照组;中医证候评价显效率比较,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说明归脾丸疗效优于两个对照组。治疗8周、12周时,HRSD评分改善率无明显差异,而中医症状评分显示三组痊愈率比较有显着差异。说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较为明显。4、不良事件:治疗过程中共出现9例不良事件,治疗组2例胃肠道症状可能与治疗措施有关,其余2例判定与治疗措施无关。西药对照组2例胃肠道症状和1例心慌可能与治疗措施有关,继续治疗后恢复。中西药对照组服药后出现的2例胃肠道症状经判定与治疗措施无关。5、结论:通过治脾,达到治疗情志病效果,佐证了脾藏象在情志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归脾丸治疗抑郁症的优势在于:疗效好,在总体疗效上与西药、中西药比较无明显差异,而个体疗效在中后期的痊愈率优于其他两组;起效时间早,副反应小。因此验证了抑郁症从心脾论治思路的正确性,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而随兼证合用中成药或药引送服归脾丸的治疗方法,则为中医整体观在治法中的体现,弥补中成药处方固定,不能随证加减变化的不足。通过分析120例病例症状出现的频次,提出归脾丸治疗抑郁症的适应症:主症:失眠、纳差、心悸、神疲、乏力;次症:食欲不振、多思、大便干、健忘、咽中异物感、胸闷、头晕、善太息、大便稀、脘腹胀;或有症:多梦、多汗、少气、烘热、背凉痛。除有情绪低落的精神症状外,还必须具备主症二个或以上症状;或具备一个主症+二个兼症者。三、实验研究:为探讨服用归脾丸的抑郁症患者血清皮质醇含量对抑郁症状的影响,随机抽取临床研究中服用归脾丸治疗3个疗程者24例作为治疗1组,新纳入病例24例作为治疗2组,随机采集24例同期体检的健康人样本为正常对照组,共72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进行血清皮质醇含量测定。治疗1组和正常对照组只测定一次,治疗2组于服药前、服药后4周分别测定血清皮质醇含量,共2次。三组间年龄、性别无差异。结果:抑郁症患者血清皮质醇含量较正常健康者增高,且随着服药后病情的减轻而血清皮质醇含量随之降低。结论:血清皮质醇水平与HRSD量表评分呈正相关,能反映抑郁症病情程度,临床中可用以辅助诊断,及推测抑郁症的复发率。归脾丸的抗抑郁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抑郁症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而发挥作用。四、本文创新点:1、提出归脾丸治疗抑郁症的适应症,及随兼证合用中成药或药引送服归脾丸之法。2、血清皮质醇水平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能反映病情程度,临床中可用以辅助诊断,及推测抑郁症的复发率。归脾丸的抗抑郁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抑郁症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而发挥作用。

董明广,何林,邢金常,宋敏花,骆彬[6](2002)在《中西药结合治疗抑郁症32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

李令康[7](2020)在《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心医学,即心理心脏病学(psychocardiacology),是心身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心理疾患与心脏病的深层联系,也包括情绪与心血管系统之间的关联。基于中医学“形神一体”的观念,以及“心主血脉”、“心藏神”的藏象理论,所谓“双心”本是一个整体,中医一直在实践着“双心”同治。近年来,中医在双心医学领域的开展了一定的临床实践和理论阐释工作。目前中医对双心疾病病机主要有营卫不和、肝失疏泄、五脏互损几种认识,治疗上以脏腑辨证为主,但尚缺乏深入和系统的理论体系构建。本研究通过研究《伤寒杂病论》中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为运用经方治疗双心疾病开拓思路,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有益的借鉴。本研究第一部分论述了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中医学对心脏与心神关系的认识。第二部分对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进行系统梳理,整理出心神病症伴发心胸病症的双心疾病相关证候,分析其证候规律和病机特点。第三部分是对《伤寒杂病论》中基于原方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的研究。第四部分是对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研究,通过文献检索《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双心疾病、常见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研究类文献,从中筛选出治疗双心疾病的潜在有效方剂。在讨论部分,着重总结和提炼双心疾病的病机和证治规律。本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伤寒杂病论》中的双心疾病相关证候有:胸中窒,烦;胸满,默默,心烦;胸满,烦惊,谵语;悸;烦,悸;惊,悸;心痛,烦;胸中痛,喜太息。2.基于原方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有:桂枝甘草汤证、栀子豉汤证、小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小建中汤证、炙甘草汤证、四逆散证。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有:桂枝汤证、黄芪桂枝五物汤证、当归四逆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人参汤/理中丸证、四逆汤证、真武汤证、半夏泻心汤证、半夏厚朴汤证、黄连阿胶汤证、乌梅丸证、桂枝茯苓丸证。3.双心疾病是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常在“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两方面的反映,发病过程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其病机可归纳为四类:(1)营卫不和,心气受损;(2)枢机不利,气滞心胸;(3)本经自病,心君受邪;(4)痰瘀内阻,使道不通。4.治法上,双心疾病初期注重调和营卫;发展期注重解郁疏机,顾护中焦;深入期一方面注重扶助真阳,交通心肾;另一方面扶正驱邪,利水、活血、化痰以恢复使道、经脉之通畅。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次系统梳理《伤寒杂病论》中双心疾病相关病症、方证,阐明了证候特征与证治规律。首次系统挖掘现代临床运用《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双心疾病的潜在有效方剂,为运用经方治疗本病开拓了思路。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研究双心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中医病机演变,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吴冬[8](2020)在《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症状中的一项或多项,且上述症状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产生这些慢行消化不良症状原因的一种疾病。本课题组根据耳穴区特定的解剖部位,多年来一直开展耳甲电针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评价耳甲电针对FD的治疗效果,同时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阐释其疗效机制。方法研究一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研究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耳甲电针组和对照刺激组各45例。耳甲电针组刺激区域为耳甲腔,对照刺激组刺激区域为外耳缘中部,即上耳舟部。使用华佗牌SDZ-ⅡB电子针疗仪进行治疗,脉冲为疏密波,其中密波频率为20 Hz,疏波频率为4 Hz,刺激强度为8-20 mA,患者每周治疗5次,每次30 min,临床试验疗程4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使用主要症状评分表、功能性消化不良生活质量量表(FDDQL)、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并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制定的疗效评估方法,对比分析耳甲电针组与对照刺激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应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研究二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31只成年SPF级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各组大鼠适应性喂养5天。本研究采用夹尾刺激法对模型组、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进行FD模型复制。造模结束后,空白组、模型组动物自由摄食摄水,不予任何处理;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FD模型大鼠麻醉后,采用华佗牌SDZ-ⅡB型电子针疗仪进行干预,耳甲电针组刺激区域为大鼠双侧耳甲腔,对照刺激组刺激区域为大鼠双侧耳缘,脉冲为疏密波,其中密波频率为20 Hz,疏波频率为4 Hz,刺激强度为4 mA,每天干预30 min,连续14天。分别于造模后和干预后,使用一般情况评分、体重、3h进食量、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以评估各组大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动物行为。结束干预后大鼠禁食不禁水24 h,取大鼠胃及十二指肠组织,应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与十二指肠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研究三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的影响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乙酰胆碱(ACh)、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评价不同干预方法对FD模型大鼠血清乙酰胆碱(ACh)、炎症因子、脑肠肽的影响。研究四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使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胃和十二指肠的p38 MAPK、IκB-α、p65 NF-κB蛋白表达水平,探讨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耳甲电针治疗FD的效应机制.结果研究一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基线方面耳甲电针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方面,较对照刺激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耳甲电针组在主要症状评分表、FDDQL、HAMA、HAMD、SDS、中医症状量化评分,较对照刺激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耳甲电针组治疗有效率是91.11%,高于对照刺激组治疗有效率6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耳甲电针组临床痊愈4例,显效29例,有效8例,有效率91.11%,对照刺激组临床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29例,有效率 68.89%。研究二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造模后大鼠呈现毛发粗糙、枯黄,便溏,进食量、饮水量减少,活动度、灵敏度降低,静卧扎堆乃至蜷缩于鼠笼角落,情志抑郁不安,易受惊。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评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一般情况评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一般情况评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体重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体重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体重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3h进食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3h进食量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3h进食量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降低(P<0.05);耳甲电针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HE染色胃病理切片显示,模型组胃粘膜上皮细胞有明显微损伤和脱落、排列无序,腺体明显水肿、排列不规则,有炎性细胞浸润;耳甲电针组:胃黏膜上皮细胞未见明显损伤,腺体结构完整、排列较整齐,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十二指肠模型组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紊乱,高矮不一,部分倒伏、融合,黏膜层有炎性细胞浸润;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较整齐,部分绒毛尖端破溃,黏膜层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研究三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的影响模型组大鼠血清ACh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大鼠血清ACh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ACh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2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IL-2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IL-2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6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IL-6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IL-6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TNF-α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5-HT含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5-HT含量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5-HT含量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VIP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VIP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VIP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研究四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IκB-α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65 NF-κB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结论1、耳甲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2、耳甲电针可影响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和组织形态。3、耳甲电针具有抗炎、调控脑肠肽的效应。4、耳甲电针可以下调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即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可能通过调控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陈忆莲[9](2020)在《中药养阴益气活血方改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焦虑抑郁状态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研究养阴益气活血方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患者病情、生活质量以及焦虑抑郁状态的改善作用,以期为临床治疗本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新药的开发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 将符合研究标准的pSS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中西药组34例和西药组37例。西药组予硫酸羟氯喹片0.2g,每日两次口服治疗,中西药组在此基础上加予养阴益气活血方治疗,每日1剂,每剂水煎成200ml一袋,早晚餐后半小时各温服一袋,两组均比较服药治疗12周后时患者中医症状、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SF-36 健康调查表、SS 活动指数等积分各疗效性指标的变化和总有效率。结果 1.中西药组治疗总有效率(97.1%)大于西药组(78.4%),疗效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在中医症状积分、SAS、SDS和ESSDAI积分改善方面,中西药组积分改善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3.在SF-36积分中,两组治疗后八项积分均有较好的改善,其中在生理机能和躯体疼痛项上积分改善相当;在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项上,中西药组积分改善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 养阴益气活血方对干燥综合征合并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显着,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疾病活动指数、抑郁、焦虑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具有显着临床疗效。

于姚[10](2020)在《基于肠道微生态失衡探讨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症的效应机制》文中提出1.临床研究目的观察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症患者肠道菌群、肠粘膜通透性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初步揭示醒脾解郁方的效应机制。方法纳入肝郁脾虚抑郁症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肝郁脾虚抑郁症患者予中药醒脾解郁方颗粒剂,疗程6周,治疗过程中进行安全性检测,治疗前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患者健康问卷躯体症状群量表(PHQ-15)测评。肝郁脾虚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志愿者均采集血液及粪便,采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检测粪便肠道菌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肠粘膜屏障功能指标及炎性细胞因子,包括:脂多糖(LPS)、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1)疗效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肝郁脾虚抑郁症组治疗后HAMD-17评分与PHQ-15评分均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肠道菌群测序结果:①α多样性:健康对照组与肝郁脾虚抑郁症组之间以及肝郁脾虚抑郁症组治疗前后相比,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Chao1指数、ACE指数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β多样性:PCoA及NMDS图示肝郁脾虚抑郁症组(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样本分别聚类,样本的微生物组成存在差异,肝郁脾虚抑郁症组治疗前后样本存在交叠,治疗后样本聚类更为明显。③物种组成分析:组间进行T检验得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肝郁脾虚抑郁症组Verrucomicrobia、Clostridia、Verrucomicrobiae、Clostridiales、Verrucomicrobiales、Akkermansiaceae、Faecalibacterium、phascolarctobacterium、Akkermansia 相对丰度减少(P<0.05),Corynebacteriales、Nocardiaceae、Roseburia、Butyricicoccus、Rhodococcus、Turicibacter 相对丰度增加(P<0.05)。与治疗前相比,肝郁脾虚抑郁症组治疗后Negativicutes、Coriobacteriia、Selenomonadales、Coriobacteriales、veillionellaceae、Coriobacteriaceae、Clostridiales、Dialister、Collinsella、Clostridiales中未鉴定的菌群、Turicibacter中未鉴定菌群相对丰度减少(P<0.05),Corynebacteriales相对丰度增加(P<0.05)。④LefSe分析得出健康对照组富集 Clostridia、Clostridiales、Faecalibacterium、Blautia、Bacteroides stercoris;肝郁脾虚抑郁症组富集Actinobacteria、Ruminococcus。治疗前后相比,治疗前最优势菌群为 Selenomonadales 纲,Negativicutes目,Veillonellaceae 科。(3)血清LPS、D-乳酸及DAO水平变化: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肝郁脾虚抑郁症组(治疗前)血清LPS、D-乳酸、DAO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与治疗前相比,肝郁脾虚抑郁症组治疗后血清LPS、D-乳酸、DAO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4)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水平变化: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肝郁脾虚抑郁症组(治疗前)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与治疗前相比,肝郁脾虚抑郁症组治疗后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结论肝郁脾虚抑郁症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肠粘膜通透性改变及外周血炎性因子的增高,醒脾解郁方可通过降低致病菌相对丰度、改善肠粘膜通透性、减轻外周炎症反应发挥其抗抑郁作用。2.实验研究目的进一步验证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症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并通过对肠道、大脑TLR4/NF-κB通路关键蛋白的检测,深入探讨醒脾解郁方对肠道微生态失衡介导的炎症反应的具体调节机制,同时加入西药阳性药对照,揭示中西药的不同效应机制。方法将8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各7只,中药组、西药组各8只。采用慢性束缚的方法复制肝郁脾虚抑郁大鼠模型,造模同时灌胃给药,连续应激21天时进行模型评价,采集粪便样本,分离结肠组织、脑组织。采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检测粪便肠道菌群,采用Western blot及Q-PCR检测结肠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蛋白及mRNA表达,以及结肠、前额叶皮层TLR4、NF-κ B蛋白及mRNA表达,Elisa检测结肠、前额叶皮层LPS、IL-6、TNF-α 表达。结果(1)模型评价:造模后期,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明显缓慢,精神倦怠,喜扎堆或蜷缩,对束缚无明显抵抗,毛发干枯发黄;糖水偏好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此外通过醒脾解郁方反证,表明肝郁脾虚抑郁大鼠造模成功。(2)肠道菌群测序结果:①α多样性分析:各组大鼠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Chao1指数与ACE指数均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大鼠Chao1指数与ACE指数均显着升高(P<0.01),西药组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相比,中药组大鼠Chao1指数与ACE指数均显着升高(P<0.01)。②β多样性分析:PCoA及NMDS图示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微生物组成存在显着差异,中药组与空白对照组菌群结构相似,西药组菌群结构与模型组更为相近。③物种组成分析:各组均以Firmicutes、Bacteroidetes为绝对优势菌,但比例不同,在各分类水平上均存在差异菌属。④物种差异分析: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的差异菌群主要为Proteobacteria、Chloroflexi、Deltaproteobacteria、Desulfovibrionales、Lachnospiraceae、Desulfovibrionaceae、Gammaproteobacteria、Roseburia、Oscillibacter丰度减少(P<0.05),Peptostreptococcaceae、Romboutsia丰度增加(P<0.05)。中药干预后与模型组的差异菌群为 Actinobacteria、Lachnospiraceae、Anaerostipes、Lachnoclostridium 丰度增加(P<0.05),Peptostreptococcaceae、Clostridiales、Romboutsia丰度减少(P<0.05)。西药干预后与模型组的差异菌群为 Bacilli、Lactobacillales、Lachnopiraceae、Lactobacillus、Roseburia丰度增加(P<0.05),Tenericutes、Mollicutes、Muribaculaceae、Peptostreptococcaceae、Romboutsia、Dubosiella、Clostridiales 丰度降低(P<0.05)。(3)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ZO-1、Occludin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Occludin蛋白表达升高,有显着差异(P<0.01),ZO-1蛋白表达有升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组ZO-1、Occludin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P<0.01);与西药组相比,中药组ZO-1蛋白表达有升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ccludin蛋白表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Q-PCR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ZO-1、Occludin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ZO-1、OccludinmRNA 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P<0.01),中药组 ZO-1、Occludin mRNA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与西药组相比,中药组ZO-1 mRNA表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OccludinmRNA表达有升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结肠、前额叶LPS、IL-6、TNF-α含量:①结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LPS、IL-6、TNF-α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LPS、IL-6、TNF-α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西药组LPS、IL-6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P<0.05),TNF-α含量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西药组相比,中药组LPS、IL-6、TNF-α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②前额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LPS、IL-6、TNF-α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LPS、IL-6、TNF-α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西药组LPS、IL-6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TNF-α含量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西药组相比,中药组LPS、IL-6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5)结肠、前额叶TLR4/NF-K 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①结肠: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结肠TLR4、NF-κB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结肠TLR4蛋白表达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F-κB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中药组TLR4、NF-κB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与西药组相比,中药组TLR4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Q-PCR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结肠TLR4mRNA、NF-κB mRNA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结肠TLR4 mRNA表达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F-K B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中药组TLR4 mRNA、NF-K B 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与西药组相比,中药组TLR4 mRNA、NF-κB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②前额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前额叶TLR4、NF-κB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前额叶TLR4、NF-κB蛋白表达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组TLR4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NF-κB蛋白表达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西药组间相比无明显差异。Q-PCR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前额叶TLR4、NF-κB mRNA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前额叶TLR4、NF-K B 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P<0.01),中药组TLR4、NF-K B 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与西药组相比,中药组前额叶皮层TLR4 mRNA、NF-κB 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结论(1)肝郁脾虚抑郁大鼠存在肠道菌群紊乱,肠粘膜屏障损伤,肠道及前额叶皮层炎症反应;醒脾解郁方可增加肠道菌群丰度,将肝郁脾虚抑郁大鼠肠道菌群结构调整至接近正常状态,同时能够增加肠紧密连接蛋白,减轻结肠及前额叶皮层的炎症反应,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优于艾司西酞普兰。(2)醒脾解郁方在改善肠道微生态的同时可显着降低TLR4/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提示醒脾解郁方的效应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从而改善机体低度炎症状态发挥防治抑郁效应。

二、中西药结合治疗抑郁症32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药结合治疗抑郁症32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文献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概况
        一、围绝经期综合征定义
        二、绝经期的分期
        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四、围绝经期的临床症状
        五、现代医学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进展
        六、中医治疗绝经期综合征
        七、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
        八、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九、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十、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十一、其他中医治疗
        十二、围绝经期综合征评价量表
        十三、小结
    第二节 “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
        一、“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基础
        二、“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与经、带、胎、产的关系
        三、调节“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临床用药
        四、调节“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针灸临床
        五、“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治疗妇科疾病
        六、小结
    第三节 头针及针刺量效研究概况
        一、头针研究概况
        二、针刺激量的研究
第二章 文献系统分析 近10 年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ta系统分析
    一、资料和方法
    二、文献检索结果
    三、纳入研究特点
    四、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五、有效率比较
    六、纳入文献中有关针刺手法及刺激量的分析
    七、辨证分型对针刺疗效分析
    八、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穴位选择
    九、针刺与对照组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不良反应率
    十、结果
第三章 临床研究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设计类型及研究步骤
    四、病例选择
    五、研究方法
    六、观察项目与检测时点
    七、疗效评定标准
    八、不良事件的观察及病例追踪
    九、统计学处理
    十、结果
        (一)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潮热汗出症状的结果
        (二)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失眠症状的结果
        (三)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易激动症状的结果
        (四)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抑郁症状的结果
        (五)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眩晕症状的结果
        (六)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头痛症状的结果
        (七)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心悸症状的结果
        (八)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症Kupperman Index骨关节及肌肉痛症状的结果
        (九)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Kupperman Index征肌肉抽搐症状的结果
        (十)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疲乏症状的结果
        (十一)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症状评分结果
        (十二)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血管维度评分结果
        (十三)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社会心理维度评分结果
        (十四)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躯体维度评分结果
        (十五)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 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性维度评分结果
        (十六) 不同治疗时间段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结果
        (十七)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不同病程的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结果
        (十八)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不同病情轻重的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结果
        (十九) 安全性评价
第四章 讨论
    一、 Meta文献分析
    二、 临床疗效分析
    三、 穴位作用分析
    四、 中成药左归丸作用分析
    五、 针刺刺激量分析
    六、 副作用及安全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风险评价
    附录:(二) 症状评估
    附录:(三) 针刺安全性评价
    附录:(四)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五) SPSS数字随机分组表
    附录:(六) 英文缩略语
致谢
附件

(2)中医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祖国传统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分型
        三、治则治法
    第二节 银屑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一、银屑病病因及发病
        二、银屑病的临床特征与分类
        三、银屑病的合并症
        四、与生活方式和治疗有关的合并症
        五、银屑病的治疗与管理
第二章 中医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网状meta分析
    第一节 文献基本特征及偏倚风险评估
        一、资料来源
        二、检索方法
        三、研究的筛选
        四、数据提取
    第二节 纳入研究情况概述
        一、检索结果
        二、文献筛选、纳入过程及结果
        三、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
        四、合并干预措施分组
        五、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第三节 基于贝叶斯框架的网状meta分析
    第四节 网状meta分析结果
        一、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评分)情况
        二、总有效率
        三、不良反应情况
第三章 讨论
    一、银屑病
    二、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分析
    三、网状meta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3)基于数据库挖掘的经方治疗台湾人失眠与抑郁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中医对睡眠障碍与抑郁症的现况分析
    第一章 中医对睡眠障碍的现况分析
        1 睡眠障碍的理论现况分析
        1.1 睡眠障碍与中医体质证型及性别年龄的关系分析
        1.2 失眠的病因病机
        2 临床研究现状
        2.1 中医治疗进展
        2.2 中医特色疗法
        2.3 亚健康失眠临床研究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医对抑郁症的现况分析
        1 理论研究现状
        1.1 中医郁证与抑郁症之别
        1.2 中医狭义和广义郁证之分
        1.3 抑郁症中医体质证型及性别年龄分析
        1.4 病因病机
        2 临床研究现状
        2.1 中医治疗进展
        2.2 中医特色疗法
        2.3 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库挖掘的经方治疗台湾人失眠与抑郁症的研究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失眠证溯源
        1.1 《黄帝内经》失眠证探讨
        1.2 《伤寒论》失眠证条文探讨
        太阳篇
        阳明篇
        少阳篇
        太阴篇
        少阴篇
        厥阴篇
        1.3 《金匮要略》失眠证条文探讨
        小结
        参考文献
        2 《伤寒杂病论》郁证之探讨
        2.1 《伤寒论》郁证条文探讨
        太阳篇
        阳明篇与太阴篇
        少阳篇
        少阴篇
        厥阴篇
        2.2 《金匮要略》郁证条文探讨
        2.3 导师对论治伤寒六经病的指导与解读
        2.3.1 导师对从“郁”论治伤寒六经病的指导
        2.3.2 导师对六经之郁证的解读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数据库挖掘的经方治疗台湾人失眠与抑郁症的研究
        1 研究方法与内容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研究限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经方治疗失眠、抑郁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之meta分析
        1 酸枣仁汤治疗失眠meta分析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参考文献
        2 甘麦大枣汤治疗抑郁症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参考文献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症meta分析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参考文献
        4 酸枣仁汤证、甘麦大枣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理论研究
        4.1 酸枣仁汤证的理论研究
        4.2 甘麦大枣汤证的理论研究
        4.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理论研究
        4.4 今后的展望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产后抑郁大鼠行为学与激素水平、单胺递质变化及补益心脾法干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产后抑郁症生物学相关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产后抑郁症中医辨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产后抑郁症“补虚祛瘀,颐脑醒神”治法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流程图
    实验一 产后抑郁大鼠行为学与脑组织形态学变化及补益心脾法干预作用的研究#53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处理
        2.2 模型建立
        2.2.1 去势手术操作
        2.2.2 阴道涂片筛查
        2.2.3 雌、孕激素注射
        2.3 药物干预
        2.4 指标测定
        2.4.1 一般情况观察
        2.4.2 行为学观察
        2.4.2.1 蔗糖水消耗
        2.4.2.2 敞箱测试
        2.4.2.3 强迫游泳测试
        2.4.3 脑组织病理形态观察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
        3.1.1 大鼠外观与活动状态
        3.1.2 体重
        3.2 行为学观察
        3.2.1 蔗糖水消耗实验
        3.2.2 OFT
        3.2.2.1 水平得分
        3.2.2.2 垂直得分
        3.2.3 FST
        3.2.3.1 不动时间
        3.2.3.2 挣扎时间
        3.2.3.3 游泳时间
        3.3 脑组织病理形态观察
        3.3.1 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形态学改变
        3.3.2 各组大鼠海马形态学改变
        3.3.3 各组大鼠下丘脑形态学改变
        4 讨论
        4.1 PPD动物模型建立的思路及理论依据
        4.2 中医补益心脾法治疗PPD的理论依据
        4.3 参芪解郁方对PPD模型大鼠一般情况及行为学的调节作用
        4.4 参芪解郁方对PPD模型大鼠脑组织形态学的改善效果
        参考文献
    实验二 产后抑郁大鼠神经内分泌系统相关激素与受体变化及补益心脾法干预作用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处理
        2.2 模型建立
        2.3 药物干预
        2.4 指标测定
        2.4.1 血清HPA、HPG轴激素水平检测
        2.4.2 ERα与β的免疫组化测定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HPA轴激素水平变化
        3.1.1 CRH
        3.1.2 ACTH
        3.1.3 Cor
        3.2 HPG轴激素水平变化
        3.2.1 GnRH
        3.2.2 FSH
        3.2.3 LH
        3.2.4 E_2
        3.2.5 P
        3.3 ER表达变化
        3.3.1 ER α
        3.3.1.1 前额叶皮质表达变化
        3.3.1.2 海马表达变化
        3.3.1.3 下丘脑表达变化
        3.3.2 ER β
        3.3.2.1 前额叶皮质表达变化
        3.3.2.2 海马表达变化
        3.3.2.3 下丘脑表达变化
        4 讨论
        4.1 PPD疾病过程神经内分泌系统变化及补益心脾法的干预机制
        4.1.1 HPG轴变化及参芪解郁方调节作用
        4.1.2 HPA轴变化及参芪解郁方调节作用
        4.2 PPD疾病过程ER表达变化及补益心脾法的干预机制
        4.3 HPG、HPA轴相关激素与ER改变在PPD发生发展中的相互影响
        参考文献
    实验三 产后抑郁大鼠单胺递质与代谢产物变化及补益心脾法干预作用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处理
        2.2 模型建立
        2.3 药物干预
        2.4 指标测定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单胺类神经递质变化
        3.1.1 5-HT
        3.1.1.1 前额叶皮质含量变化
        3.1.1.2 海马含量变化
        3.1.2 NE
        3.1.2.1 前额叶皮质含量变化
        3.1.2.2 海马含量变化
        3.1.3 DA
        3.1.3.1 前额叶皮质含量变化
        3.1.3.2 海马含量变化
        3.2 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产物变化
        3.2.1 5-HIAA
        3.2.1.1 前额叶皮质含量变化
        3.2.1.2 海马含量变化
        3.2.2 DOPAC
        3.2.2.1 前额叶皮质含量变化
        3.2.2.2 海马含量变化
        4 讨论
        4.1 PPD疾病过程单胺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变化及补益心脾法的干预机制
        4.1.1 单胺递质变化及参芪解郁方调节作用
        4.1.2 单胺递质代谢产物变化及参芪解郁方调节作用
        4.2 PPD单胺递质与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变在PPD发生发展中的相互影响
        4.3 PPD神经-生殖-内分泌网络病机系统间变化规律的相互关联与影响及补益心脾法的作用途径理论假说
        PPD病机假说示意图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中医藏象整体观探讨抑郁症从心脾论治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
        1 古代文献研究
        2 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归脾方的研究进展
        1 古代文献研究
        2 归脾丸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第三节 血清皮质醇与抑郁的研究进展
        1 实验研究
        2 临床研究
        3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理论研究
    第一节 抑郁症从心脾论治的理论探讨
        1 抑郁症与郁病的关系
        2 中医整体观
        3 心脾藏象的生理
        4 心脾藏象与抑郁症
        5 抑郁症从心脾论治
        6 归脾汤方证解析
        7 整体观在抑郁症诊治中的体现
        8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试析药引送服归脾丸治疗抑郁症
        1 临床常见丸剂类型
        2 药引的概念
        3 药引的源流
        4 药引的功效
        5 选用药引的原则
        6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归脾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案
    2 研究方法
    3 观测指标
    4 疗效标准
    5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6 质量控制
    7 统计分析
    8 结果
    9 讨论
    10 体会
第四章 归脾丸对抑郁症患者血清皮质醇的影响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1:西医诊断标准
    附录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
    附录3:郁病心脾两虚中医证候评分表
    附录4:自拟调查问卷

(7)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双心疾病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中医学对“双心”的认识
    1.1 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临床特点
    1.2 中医学对心脏与心神关系的认识
2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研究
    2.1 《伤寒论》中心神症状与心胸症状
    2.2 《金匮要略》中心神病症与心胸病症
        2.2.1 心神症状与心胸症状
        2.2.2 心神疾病
        2.2.3 心胸疾病
    2.3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原文证候分析
        2.3.1 胸中窒,烦
        2.3.2 胸满,默默,心烦
        2.3.3 胸满,烦惊,谵语
        2.3.4 悸
        2.3.5 烦,悸
        2.3.6 惊,悸
        2.3.7 心痛,烦
        2.3.8 胸中痛,喜太息
3 基于《伤寒杂病论》原文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研究
    3.1 桂枝甘草汤证
    3.2 栀子豉汤证
    3.3 小柴胡汤证
    3.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3.5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3.6 小建中汤证
    3.7 炙甘草汤证
4 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
    4.1 桂枝汤证
    4.2 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4.3 当归四逆汤证
    4.4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4.5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4.6 大柴胡汤证
    4.7 柴胡桂枝汤证
    4.8 人参汤/理中丸证
    4.9 四逆汤证
    4.10 真武汤证
    4.11 四逆散证
    4.12 半夏泻心汤证
    4.13 半夏厚朴汤证
    4.14 黄连阿胶汤证
    4.15 乌梅丸证
    4.16 桂枝茯苓丸证
讨论
    1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的规律与特点
        1.1 心神、心胸病症与六经病
        1.2 心神、心胸病症与杂病
    2 《伤寒杂病论》方在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领域应用规律
    3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方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3.1 营卫不和,心气受损
        3.1.1 营卫不和与心脏病证
        3.1.2 营卫不和与心神病证
        3.1.3 辨治絜要
        3.2 枢机不利,气滞心胸
        3.2.1 枢机不利与心脏病证
        3.2.2 枢机不利与心神病证
        3.2.3 气机郁滞与火热内郁
        3.2.4 辨治絜要
        3.3 本经自病,心君受邪
        3.3.1 本经自病与心脏病证
        3.3.2 本经自病与心神病证
        3.3.3 辨治絜要
        3.4 痰瘀内阻,使道不通
        3.4.1 水饮
        3.4.2 血瘀
        3.4.3 痰饮
        3.4.4 辨治絜要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伤寒论》心神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二 《伤寒论》心胸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三 《金匮要略》心神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四 《金匮要略》心胸症状相关原文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综述部分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念与诊断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4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炎症的关系
        5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脑肠轴的关系
        6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现状
        7 小结
        8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古代文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3 小结
        4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针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针灸古代文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3 耳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4 参考文献
    综述四 耳迷走神经刺激的研究现状
        1 耳迷走神经刺激与耳穴的关系
        2 迷走神经的概念
        3 耳迷走神经的概念
        4 迷走神经刺激的分类
        5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疾病的治疗
        6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炎症的治疗
        7 小结
        8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部分
    研究一 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1 研究方案与设计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四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1 临床试验研究随机数字表
    附录2 伦理审批件
    附录3 病例报告表和知情同意书

(9)中药养阴益气活血方改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焦虑抑郁状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临床研究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3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及说明
        5 中医疗效判定标准
        6 安全性观察指标
        7 统计学方法
    (三)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2 中医症状积分和证候疗效比较
        3 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积分比较
        4 生活治疗SF-36积分比较
        5 疾病活动指数(ESSDAI积分)比较
        6 安全性指标
二、讨论
    (一) SS的中医认识
        1 文献记载
        2 病因病机
        3 治则治法
    (二) pSS的现代医学研究
        1 流行病学
        2 发病机制
        3 西医治疗和预后
        4 疾病病情和疗效评价标准
        5 pSS与焦虑抑郁的研究现状
    (三) 中医对焦虑抑郁的认识
    (四) 养阴益气活血方治疗SS的理论依据
        1 病机演变
        2 组方原则和方义
        3 作用机制研究
    (五) 研究结果分析
    (六)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文献综述 中医药改善干燥综合征焦虑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10)基于肠道微生态失衡探讨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症的效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抑郁症肝郁脾虚证的现代研究概况
        1 抑郁症肝郁脾虚证的流行病学
        2 抑郁症肝郁脾虚证的诊断
        3 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及评价标准
        4 抑郁症肝郁脾虚证的中药治疗及效应机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抑郁症与肠道微生态相关性研究进展
        1 肠道微生态概述
        2 抑郁症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密切相关
        3 肠道微生态失衡与抑郁症发生机制的研究
        4 调整肠道微生态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中医药调节肠道微生态防治情志疾病研究概况
        1 从中医理论认识肠道微生态
        2 中医药调节肠道微生态在情志疾病中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症患者肠道微生态及外周血炎性因子的影响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大鼠肠道菌群及肠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大鼠LPS及其诱导的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附录1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
    附录2 患者健康问卷躯体症状群量表(PHQ-15)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中西药结合治疗抑郁症32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文献及临床研究[D]. 许咏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2]中医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网状meta分析[D]. 马志翔.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基于数据库挖掘的经方治疗台湾人失眠与抑郁症的研究[D]. 陈懿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4]产后抑郁大鼠行为学与激素水平、单胺递质变化及补益心脾法干预机制研究[D]. 杨歆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8)
  • [5]基于中医藏象整体观探讨抑郁症从心脾论治的理论和应用研究[D]. 叶金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9)
  • [6]中西药结合治疗抑郁症32例疗效观察[J]. 董明广,何林,邢金常,宋敏花,骆彬.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24)
  • [7]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D]. 李令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D]. 吴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
  • [9]中药养阴益气活血方改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焦虑抑郁状态临床研究[D]. 陈忆莲.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基于肠道微生态失衡探讨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症的效应机制[D]. 于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32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