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与中国农业答疑(一)

WTO与中国农业答疑(一)

一、WTO与中国农业解答(一)(论文文献综述)

蔡鑫,陈永福[1](2017)在《日本农业补贴制度安排、绩效及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日本农业及其发展阶段和特征,对日本农业补贴的内容和成效进行分析和梳理,对其政策改革的要点和本质进行提炼,以期对中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发展方向提供借鉴和支撑,为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顶层框架设计提供有效的经验和启示。对日本农业补贴制度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和提炼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农业补贴的分类、结构及绩效进行了梳理、总结和解析,发现农业补贴政策应有一个整体的制度安排,即应协调好效率、稳定和公平之间的关系,同时具体到日本农业补贴实施的方式和效果来看,可以说优缺点共存。因此,中国在制定农业补贴政策时要有总体的制度安排,明确补贴目标,提高补贴的靶向性;同时结合日本经验,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和调整产业结构促发展。

张阳阳[2](2016)在《中国古代力学认识新探 ——以对大地稳定机制、“功”的计量、运动问题及转动现象的认识为例》文中提出作为中国古代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力学具有独特的知识系统和认识方法。本文分析了自先秦至清代中期,古代学者关于大地稳定机制、“功”的计量、运动学问题的解答、转动现象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梳理了传统文化框架下和西方天文学影响下,古代学者对大地稳定机制的论述和实物类比;指出古人通过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可以浮在水或气中的现象,来论证其所支持的大地稳定机制,而即使是已经接受地圆观念的明清士人,也依然回归传统的气载大地说来解释大地的稳定机制。古人对大地稳定机制的类比论证多以验证观点为主,取材于生活中的实物,具有“述”而不“做”的特点。第二,分析了中国古代搬运活动和其它活动中“功”的计量方法,指出古代搬运活动中的做功计量与近代物理中的做功计算,在计量对象、自变量的选取,以及对自变量间定量关系的处理上是一致的;在其它活动的做功计量中,古人需要综合考虑自变量是否可以定量表达、自变量的个数以及自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等多种条件,并在此基础上以折算、迭加、建立定量关系等方法处理自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三,以选自13本算书中的50个具有代表性的算题为例,系统地比较了它们的传统数学解法与近现代物理解法之间的异同,发现对于匀速运动问题,数学解法与物理解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匀变速运动和变加速运动问题,数学解法与物理解法则有本质的不同。由此反映了古人独特的物理认知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中国古人对运动现象的认知方式是数学性的,而非物理性的,因而未能提出一般性物理概念,提炼出一般性物理问题,长期停留在一个认识水平上,无法发展成一般的运动学理论。第四,分析了古人对各种转动现象的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发现古人的定性描述主要反映了其对于转动物体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变化规律的一些朴素认识:古人的定量描述则反映了他们对于转动和平动的区别与联系的认识,以及对齿轮系改变速度大小和动力作用方向的一些基本认识。

王楠[3](2015)在《美国跨国农业公司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到了一段相对和平、安全的时期,传统安全威胁弱化。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逐渐凸显,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各国的国家安全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1983年4月,“粮食安全”这一概念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委员会上被通过,并得到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粮食理事会、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和支持。粮食安全问题作为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仅是农业经济问题,也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关系着世界各国乃至全球的安全与稳定。在全球性粮食贸易的背景下,跨国公司资本对粮食供给、价格的操纵,使得粮食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资源,它也是一种经济资本,对国家来说更是一种政治外交战略的武器。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跨国农业公司成为美国实行粮食战略的工具。孟山都、杜邦公司、美国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公司、嘉吉公司是目前美国最大的四家跨国农业公司。它们分别在转基因技术的开发应用、粮食国际贸易、种子研发等方面形成了寡头垄断,并控制了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运输、销售各个环节,最终实现了公司发展战略的全球布局。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跨国农业公司逐步实现了与政府的配合。每一个跨国农业公司都有政府背景,也有国家支持的配套政策,依靠这些政策、资金、技术、市场等手段来实施美国的粮食战略。美国政府通过这些跨国公司来达到威胁、控制其他国家的目标,向全球输送美国霸权。201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提出了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粮食安全首次被提至“国家战略”的高度,而“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成为2014年经济工作最主要的任务。在此背景下,突出和强调农业安全、粮食安全是非常必要的,对新时期中国整体的国家安全建设是必要的补充。跨国农业公司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不可小觑,跨国公司正是基于其拥有经济和政治双重属性才成为中美关系发展中重要的关节点之一。中国的粮食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并与美国粮食安全战略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美国跨国农业公司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就使得中国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跨国公司的发展具有两面性,如何实现对跨国农业公司的合理利用、维护国内市场的粮食价格稳定、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避免跨国农业公司一些损害我国利益的行为,这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国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去,更好发挥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巨大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将以此来解读美国跨国农业公司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并结合中国粮食安全现状,提出应对美国跨国农业公司威胁中国粮食安全的办法与措施。

张旭吟[4](2015)在《农户固体废弃物排放行为影响因素及防控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不仅对大气环境、水环境以及土壤环境产生严重破坏,而且也会间接损害人体健康。本文以农户固体废弃物排放行为为切入点,探讨我国农村固体废弃污染治理的有效方式。本文在充分了解农户行为与农村固体废弃物排放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归纳和综合国内外关于固体废弃物排放行为的理论及实证等方面的研究,确定本研究关于农村废弃物排放理论方面的内涵,通过追踪历史数据,在宏观层面对我国农村固体废弃的排放和处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调研数据,在微观层面对农户实际固体废弃物排放和处理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全面而系统地对农村固体废弃物排放与处理现状进行总结。除此之外,本文基于TPB理论,结合理论研究和文献分析的结果,构建了农户固体废弃物排放行为研究的概念模型,并以山东省农户入户调查的结果为例,通过AMOS数据分析工具,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模型的相关假设进行了检验。从而发现在行为科学层面,对于农户排放废弃物行为最显着影响因素是农户对于排放固体废弃物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农户个体行为进行微观实证分析,运用ISM分析法发现除了态度以外,一些外部约束条件也在较重要的影响层级上对农户实际固体废弃物排放行为有影响。本文针对这些外部约束条件,提出地方政府行为对农户的环境行为有显着影响的假设。通过建立地方政府农村环境事务行政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深入探讨地方政府行为对于农户个体的污染行为影响路径与影响程度,检验了上述假设,并发现地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提高1000元时,农户个体排放行为概率将降低36%;地方政府行政效率得分每增加一分时,该地农户个体排放行为概率将降低0.5%;地方政府环境友善行为得分变动每增加一个标准差时,该地农户个体排放行为概率将降低37%。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将公共环境外部性内化为农户利益偏好选择行为的问题解决思路。并提供具体实施方案:农村固体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方案。该方案参考农村沼气建设、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地膜回收项目等相关做法,由政府牵头通过投资与政策导引,为农村居民提供居住环境改善服务,并采取由全体收益群体向实施方购买服务的模式逐步引入第三方进入该方案,从而逐步将农村固体废弃物改善行为产业化,实现缓解环境压力,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最终目标。同时针对该方案,使用虚拟市场评价法,研究了农户对农村固体废弃物治理工程带来的农村环境状况改善的支付意愿金额,发现普遍农户支持该方案,并且平均支付意愿为26元每年,全国每年总支付意愿为70亿元左右。此外通过对该方案的系统动力学模拟分析发现,当按量计算服务费用时,逐步提高服务费用到30%左右,将有效降低农户对于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从而达到缓解环境问题的目的。最后本文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提出进一步的解决建议,为日后农村公共环境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王洪会[5](2011)在《基于市场失灵的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一个发展中农业大国,历数我国60多年经济发展历程,每一次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几乎都发端于农业,而每次调整的成功也都是以农业发展形势得以好转为前提,可以说农业的增长和衰退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所以从1982年到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13次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日益重视对农业的支持,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农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2010年我国农林水务支出达8129亿元,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支持再次成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治理通货膨胀,保障经济长久稳定发展的基础,也为本论题的研究提供了现实背景。由于农业的基础性、弱质性、多功能性等产业特征,当今世界各国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对农业实施保护政策,政府通过种种方式支持本国农业的发展。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为了适应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对农业保护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变革。但是,从这些改革的具体内容上看,更多地体现为支持手段的调整,力度并没有减弱,其中尤以美国为代表。2002年美国农业法案将以后10年的农业补贴数额增加到1900亿美元,2008年美国农业法案不仅延续了2002年农业法案的保护趋势,而且进一步扩大了保护范围,加大了保护力度。凭借强大的农业支持措施,美国成为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是世界第一大玉米和大豆的生产国、出口国,是小麦和棉花的第一大出口国。因此,探讨以自由市场经济着称的美国,如何选择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工具,化解农业领域市场失灵,提高农业经济效率,为我国在WTO规则框架内完善相应的农业支持政策,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可资借鉴的途径方法,就成为本选题的初衷和意义所在。本选题的研究思路是基于市场失灵这一前提,在分析美国农业外部性、公共产品、信息不完全、收入分配不公平等领域市场失灵现实情况的基础上,研究美国政府如何通过不同的支持政策体系纠正市场失灵,评价其政策效应,总结其经验教训,进而得出对我国完善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体系的启示。论文逻辑思路上分六大部分,共九章。第一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是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以及论文思路、结构、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的总体介绍;第二部分第二章一般分析与相关理论,主要是对本文写作涉及到的重要概念、理论支撑进行阐述。包括市场失灵的相关概念,外部性、公共产品、不完全信息、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相关理论,农业保护与支持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等。第三部分第三章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历史演进,按照历史线索介绍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的发展阶段,根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把其划分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支持,强化政府干预,重新强化市场导向,农业保护与支持的回归四个阶段,分别论述其政策演进的背景、调整内容及政策特点等;第四部分为第四章到第七章,对不同市场失灵领域的政策体系及其运行效果的研究,是本选题的核心内容。第四章农业外部性及美国的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分析美国农业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对美国政府利用资源环境保护与支持政策体系将农业正负外部性内部化进行详细论述,并对其内部化效果进行评价。第五章农业公共产品及美国的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先界定农业公共产品的内涵和本文的研究口径,然后分析美国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等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及现状;最后详细论述了美国支持农业公共产品的财政、政策性金融、技术援助等政策工具,评价了其支持效果。第六章农业信息不完全及美国的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从经济学角度对农业信息不完全进行分析,然后论述了美国农业信息支持体系的信息收集、分析、发布制度,网络建设、数据库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投入等政策内容,之后分析了支持政策的特点,评价其在农业信息化、降低风险、精准农业等方面的支持效果。第七章社会公平分配视角的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首先通过数据对比分析美国社会分配中农业收入不公平的现实,然后重点论述美国增加农业收入的农场和商品计划、农业保险计划、农业税收、农产品出口市场支持政策体系,并从农业收入绝对规模、农户家庭收入、农业生产者内部收入角度对其效果进行评价。第五部分第八章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对我国的启示,总结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的经验和问题,提出在重点支持市场失灵、引导农业发展方向和法制化方面对我国的启示。第六部分为第九章结论,对全文的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

李洁瑜[6](2011)在《我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转基因技术是生物技术的重要内容,在对其运用的基础上培育出的转基因水稻等转基因作物,其中很多品种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我国在转基因水稻方面的研究已属世界领先地位,但囿于国家政策、风险评价要求以及民众对转基因水稻的认知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直至2009年,转基因水稻才获国家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能够在湖北省进行种植,这标志着我国即将进行转基因水稻的产业化种植。事实上,种植具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水稻对于缓解我国的粮食危机、保障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中,知识产权体系的完善是其中的基础性工作,而此种完善应当在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及《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导下进行。因此,进行转基因水稻知识产权研究,就是要对在转基因水稻产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基础性知识产权问题进行解答,并从知识产权战略所要求的创造、运用、管理与保护四方面加以完善,从而为我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同时也为其他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提供一定的借鉴。为完成以上目标,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实证调研法等分析方法,并以法学、生命科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在对转基因作物的发展现状进行考察的基础上,从转基因水稻知识产权的基础理论入手,并结合我国转基因水稻专利检索的数据分析,对在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中知识产权方面产生的争议问题进行了解答。在我国知识产权总体战略的指导下,在对国外先进经验进行借鉴的基础上,从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与保护四方面着手研究,分析我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知识产权体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进行相应的转基因水稻专利检索,首先是要对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中有关知识产权的争议问题进行解答;其次则是通过对转基因水稻专利申请的国别、权利要求、专利的技术内容及技术的年度变化等内容进行的分析,了解我国及世界各国在转基因水稻领域所进行的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及市场的发展动向。通过专利检索,可以了解他国的知识产权战略布局,可以为我国政府出台政策及企业进行经营决策提供最有力的技术情报支持,是我国进行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知识产权具体战略布局的重要依据。转基因水稻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与保护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以推动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的顺利实施为共同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统一而又协调的知识产权体系。在创造方面通过对我国现行专利法制度及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考察,明确我国已为转基因水稻的产业化提供了相应的知识产权制度支持,而在对这两个制度的比较以及对植物是否具有可专利性的分析基础上,进行我国转基因水稻知识产权的模式选择,并提出在建立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依赖性派生品种制度的构建等。在运用方面通过对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中专利权及品种权的权利内容以及权利限制制度、使用许可制度、权利转让制度的研究,明确我国进行转基因水稻知识产权运用的方式,针对我国转基因水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率低的现状提出对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合理运用以及建立知识产权合作联盟的建议,但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农民权益的保护、注重对转基因水稻及其产品与非转基因水稻及其产品混杂的管制等。在管理方面,根据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知识产权的国家管理、科研机构管理和企业管理。在对这三方管理的完善上,应将它们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以进一步加强转基因水稻的自主知识产权建设为中心,在注重与国际的竞争与交流的同时,进行社会中间层的完善,进行知识产权市场价值评估机制、预警机制、激励机制的建设,进行知识产权良好文化氛围和人文氛围的营造。在保护方面,我国采用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双轨制形式,能够很好地进行这两种保护方式之间的取长补短。在进行行政保护的执法机构、执法程序、执法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完善的同时,还要注重转基因水稻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并从侵权认定标准、司法鉴定方法、法律救济、责任追究等方面进行转基因水稻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完善。

李琳[7](2009)在《中亚经济一体化合作模式之法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区域的经济合作达到了新的高潮。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部分,在当今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浪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合理利用和配置各国资源,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共同促进区域内各国经济的发展。而经济一体化的作用是否能够有效发挥,还取决于经济一体化组织具体合作模式的选择和相关法律制度的设计。因此,如何根据区域内成员国的历史特点、人文背景来构建适合本区域的合作模式和法律制度,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本文综合运用了比较法学、历史法学以及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法律问题分析入手,围绕中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状况,剖析中亚经济一体化目前发展的不足,通过对目前世界上几种有代表性的经济一体化合作模式进行充分比较与分析,提出了中亚经济一体化应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平台,建立适合中亚的混合软、硬法法律模式,对中亚经济一体化的合作路径进行了构建。最后,本文还就新疆在我国与中亚经济一体化组织合作过程中重要意义进行了简要分析。

刘波[8](2003)在《国外对我国产品反倾销原因及对策分析》文中指出国外对我反倾销愈演愈烈 ,我国企业深受其害。入世后 ,这方面的情况不会减弱 ,我们应当高度重视 ,尽快熟悉WTO规则 ,加强研究 ,采取相应措施 ,以应对国外反倾销给我出口带来的冲击

伍延基[9](2003)在《因特网支持下的旅游市场营销研究》文中指出旅游市场营销是指以赢利为目的,识别、预测和满足旅游者需求的管理过程。作为沟通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媒介,旅游市场营销在现代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旅游营销战略和管理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讲,自从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而将所生产的东西卖出去的时候,市场营销就一直存在着。然而,近几十年来受经济、科技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的是企业实践市场营销的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营销观念的变化。这就是本论文研究的起点。 目前,旅游营销战略和管理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也是影响我国旅游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信息网络化以及现代旅游者正在成为“新旅游者”的背景下,旅游市场营销创新已经成为摆脱国内旅游业发展困境、提高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战略,也是我国旅游理论界和旅游实业界迫切需要解答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便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 信息技术及旅游电子商务代表了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以因特网技术为支撑的旅游市场营销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关键技术和手段。因此,传统的旅游营销面临着信息化的变革,面临着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收集信息、沟通市场、降低成本、改善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问题。这正是本论文的切入点。 国内有关旅游市场营销的主要理论是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为此,本论文首先综述了目前国内旅游市场营销研究的主要理论,并剖析了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国内旅游市场营销研究的理论体系渐趋完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旅游服务营销、旅游市场研究、旅游营销战略与策略、旅游营销管理等4个方面。但同时也存在着理论研究缺乏创新、脱离实践需求和忽视营销技术研究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阶段国内旅游市场营销理论研究的滞后性。 对国内旅游市场营销实践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研究是旅游营销创新的现实根据。目前,在国内旅游市场营销实践中,按照参与旅游营销主体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政府主导下的目的地营销和市场主导下的旅游企业营销两种类型;政府过多地参与旅游营销正在越来越多地受到各方面的质疑,市场主导下的旅游企业营销应该是国内旅游市场营销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从国内旅游市场营销的实践看,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其中所反映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即旅游企业的营销手段单一、分散、传统、落后,不仅忽视了信息技术在旅游营销领域的应用,而且也忽视了旅游营销效果的评估和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阶段国内旅游营销实践的低层次性、趋同性、盲目性和随意性。上述营销理论和营销实践的现状特征表明,国内旅游营销理论急需创新,营销方式亟待突破,因而构建国内旅游企业在因特网支持下的旅游市场营销模式就更具现实意义。 构建国内旅游企业在因特网支持下的旅游市场营销模式是本论文研究的归宿。为此,本论文先后分析与探讨了因特网支持旅游市场营销的理论和现实根据、国内旅游企业市场营销环境、旅游市场营销在旅游企业管理中职能地位的变化,以及旅游市场营销的技术及其变化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信息网络化以及现代旅游者正在成为“新旅游者”为研究背景,以旅游营销创新为目的,以国内旅游市场营销理论和营销实践的现状特征为基础,以因特网技术为支持,构建了国内旅游企业在因特网支持下的旅游市场营销模式。 最后,本论文以中国信用卡酒店网络销售联盟(简称CCH)在因特网支持下的营销实践为案例,对上述营销模式初步展开了实证分析。

曾时[10](2002)在《中国履行WTO农业贸易承诺的弊与利》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履行WTO农业贸易承诺面临着国际农产品的剧烈竞争,在中国弱质农业的条件下,一方面必须接受外来的冲击,而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应对措施,利用有利因素,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WTO框架下,如何遵循国际规范途径解决中国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农业贸易争端,如何适应WTO的规则,改变政府的职能,促进中国农业的市场化,逐步形成的农业市场经济体制与世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协调和接轨,创造自身农业的成长机会是中国的当务之急。

二、WTO与中国农业解答(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TO与中国农业解答(一)(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农业补贴制度安排、绩效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日本农业补贴分析的理论框架
三、日本农业补贴类型结构及运作机制
    1. 农业补贴总体分类
    2. 主要农业补贴种类的具体类型和补贴方式
四、农业补贴政策的绩效分析
    1. 农业GDP所占比重止跌回升
    2. 规模经营继续推进
    3. 农产品出口额波动上涨
    4. 主要农产品价格变动幅度变小
五、日本农业补贴政策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启示

(2)中国古代力学认识新探 ——以对大地稳定机制、“功”的计量、运动问题及转动现象的认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意义与背景
    2 前人研究综述
    3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4 研究视角和思路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古人对大地稳定机制的认识
    1.1 对天地结构稳定性的早期思考
    1.2 传统知识背景下关于大地稳定机制的主要论述
        1.2.1 水载大地说
        1.2.2 气载大地说
        1.2.2.1 关于载地之气运动的主要论述
        1.2.2.2 气载大地的实物类比
    1.3 西方天文学影响下关于大地稳定机制的主要论述
        1.3.1 “明清士人”关于大地稳定机制的理论表述
        1.3.2 “明清士人”关于“脬丸之喻”的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古人对“功”的计量
    2.1 搬运活动中功的计量
        2.1.1 运费计算中功的计量
        2.1.1.1 《九章算术》中的运输劳费计量
        2.1.1.2 其它典籍中的运输劳费计量
        2.1.2 徭役分派中功的计量
        2.1.3 工程营造中“搬运功”的计量
    2.2 其它活动中功的计量
        2.2.1 一个自变量的用功计量
        2.2.2 两个自变量的用功计量
        2.2.3 多个自变量的用功计量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古人对匀速运动问题的解答
    3.1 单体匀速运动问题
        3.1.1 单体单一速度问题
        3.1.2 单体多个速度问题
    3.2 两体匀速运动问题
        3.2.1 重车空车同程往返问题
        3.2.2 追及问题
        3.2.3 相遇问题
    3.3 多体匀速运动问题
        3.3.1 多体同速问题
        3.3.2 多体相遇问题
        3.3.3 多体追及问题
    3.4 其它匀速运动问题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古人对变速运动问题的解答
    4.1 匀变速运动问题
        4.1.1 单体匀变速运动问题
        4.1.2 两体匀变速运动问题
    4.2 变加速运动问题
        4.2.1 单体变加速运动问题
        4.2.2 两体变加速运动问题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古人对转动现象的认识
    5.1 对转动现象的定性描述
        5.1.1 对生活中常见转动现象的定性描述
        5.1.1.1 对转动中心的关注
        5.1.1.2 对转动周期性的认识
        5.1.1.3 对转动快慢的定性描述
        5.1.2 以磨、轮为喻对天体视运动的定性描述
        5.1.2.1 磨、轮之喻的提出
        5.1.2.2 明代黄润玉和王廷相对磨、轮之喻的运用
        5.1.2.3 清代梅文鼎和戴震对磨、轮之喻的改造
    5.2 对转动现象的定量描述
        5.2.1 对生活器具转动的定量描述
        5.2.2 对天转动的定量描述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美国跨国农业公司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第二章 粮食安全与跨国公司
    2.1 非传统安全视角下的粮食安全
    2.2 非国家行为体中的跨国公司
第三章 美国跨国农业公司扩张下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现状
    3.1 美国跨国农业公司在中国的扩张
    3.2 中国的粮食安全现状
第四章 美国跨国农业公司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4.1 美国跨国农业公司对中国粮食安全的积极影响
    4.2 美国跨国农业公司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消极影响
第五章 中国确保粮食安全的应对措施
    5.1 建立完善的粮食安全政策法规体系
    5.2 成立大型的中国粮食跨国公司
    5.3 提高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
    5.4 加强粮食安全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农户固体废弃物排放行为影响因素及防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1.2.2 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2.3 提高农户生活质量
        1.2.4 改变农户固体废弃物排放行为
    1.3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描述
    1.6 研究设计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农户行为研究
        2.1.1 行为经济理论
        2.1.2 农户行为理论
        2.1.3 农户行为研究方法
        2.1.4 国内农户行为研究
    2.2 农村面源污染与固体废弃物污染研究
        2.2.1 农村面源污染国际研究进展
        2.2.2 农村面源污染国内研究进展
        2.2.3 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研究进展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我国农村固体废弃物排放及处理现状
    3.1 固体废弃物定义
    3.2 农村固体废弃物的分类
    3.3 研究范畴的界定
    3.4 农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和处置现状
        3.4.1 农村生活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和处理现状
        3.4.2 农业生产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和处理现状
    3.5 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理现状的实证研究
        3.5.1 调查问卷设计
        3.5.2 样本情况
        3.5.3 农村常见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分析
        3.5.4 农户对常见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3.5.5 结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农户固体废弃物排放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4.1 农户固体废弃物排放行为研究理论分析
        4.1.1 主观效用理论
        4.1.2 理性行为理论
        4.1.3 计划行为理论
    4.2 农户固体废弃物排放行为概念模型构建与假设
    4.3 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4.4 农户固体废弃物排放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4.4.1 问卷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数据分析
        4.4.3 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4.5 研究结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微观视角的农户固体废弃物排放行为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3 数据来源与实证研究模型选择
        5.3.1 数据来源
        5.3.2 模型的构建
    5.4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5.5 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中观视角的农户固体废弃物排放行为研究
    6.1 问题的提出
    6.2 概念与研究尺度的界定
    6.3 研究方法
        6.3.1 分层模型原理
        6.3.2 变量的选取
        6.3.3 模型建立
    6.4 数据分析
    6.5 实证结果解释
    6.6 农户对于政府的看法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村固体废弃物防控策略方案及仿真
    7.1. 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解决方案的提出
    7.2 环境资源评估方法
    7.3 支付意愿计算原理
    7.4 变量的选取与说明
    7.5 样本数据描述性分析
        7.5.1 被调查者人口统计学特征描述
        7.5.2 受访者对农村地区环境的认知
    7.6 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7.6.1 受访者对支付的态度
        7.6.2 农户社会经济变量对支付意愿的影响
        7.6.3 农户环境认知程度对支付意愿的影响
        7.6.4 被调查者对于投标金额的选择
    7.7 农村居民固体废弃物治理支付意愿分析
        7.7.1 农村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理方案抗议支付决定模型
        7.7.2 农村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理方案抗议支付决定影响因素分析
        7.7.3 开放式支付意愿模型
        7.7.4 多边界二分式支付意愿模型
        7.7.5 投标卡支付意愿模型
    7.8 支付意愿的测算
    7.9 农村固体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方案系统动力分析
        7.9.1 农村固体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方案系统分析
        7.9.2 农村固体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方案系统模型设计及关系结构分析
        7.9.3 农村固体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方案系统动力简化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农村固体废弃物防控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作者简历

(5)基于市场失灵的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及框架安排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历史分析与现实分析
        1.4.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1.4.3 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
    1.5 创新及不足
        1.5.1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市场失灵及农业保护与支持的一般分析与相关理论
    2.1 市场失灵及农业保护与支持的一般分析
        2.1.1 市场失灵的溯源、表征及政府干预手段
        2.1.2 农业保护与支持的涵义、动因及手段
    2.2 市场失灵及农业保护与支持的相关理论
        2.2.1 市场失灵的相关理论
        2.2.2 农业保护与支持的相关理论
第3章 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的历史演进
    3.1 着力构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阶段(建国初期~20 世纪20 年代)
        3.1.1 农业保护与支持的背景
        3.1.2 农业保护与支持的政策措施
    3.2 强化政府干预的农业保护阶段(20 世纪30 年代~90 年代中期)
        3.2.1 强化政府干预的背景
        3.2.2 农业保护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
        3.2.3 农业保护政策调整的特点
    3.3 重新强化市场导向阶段(1996 年~2002 年)
        3.3.1 加强农业保护政策市场导向的背景
        3.3.2 注重市场导向的政策调整措施
        3.3.3 强化市场导向政策的运行实践
    3.4 农业保护与支持的回归阶段(2002 年~现在)
        3.4.1 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回归的原因
        3.4.2 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内容的调整
        3.4.3 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的特点
第4章 农业外部性及美国的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
    4.1 农业的正外部性分析
        4.1.1 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正外部性
        4.1.2 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正外部性
        4.1.3 人文社会环境的正外部性
    4.2 农业的负外部性分析
        4.2.1 污染和破坏水、土、空气资源
        4.2.2 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2.3 弱化遗传和生物多样性
    4.3 农业外部性内部化的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
        4.3.1 外部性传统解对农业外部性的适用性
        4.3.2 农业外部性内部化的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
    4.4 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的内部化效应
        4.4.1 农业环境保护补贴提高内部化激励效应
        4.4.2 项目组合多视角进行内部化调节
        4.4.3 弥补农业正外部性利益外溢
        4.4.4 抑制农业负外部性福利损失
第5章 农业公共产品及美国的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
    5.1 农业公共产品的内涵及研究口径
        5.1.1 农业公共产品的含义及类型
        5.1.2 本文农业公共产品的研究口径
    5.2 美国农业公共产品的供给分析
        5.2.1 农业基础设施的供给模式及规模
        5.2.2 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的供给模式及运行实践
    5.3 美国农业公共产品保护与支持政策体系
        5.3.1 财税支持政策
        5.3.2 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政策
        5.3.3 其他支持政策
    5.4 美国农业公共产品保护与支持政策的效应
        5.4.1 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5.4.2 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
        5.4.3 促进农业科技发展
        5.4.4 提高农业产出和劳动生产率水平
第6章 农业信息不完全及美国的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
    6.1 农业信息不完全的经济学分析
        6.1.1 信息的内涵
        6.1.2 农业信息的内涵
        6.1.3 农业信息不完全的经济学分析
    6.2 美国农业信息保护与支持政策体系
        6.2.1 美国农业信息保护与支持政策的内容
        6.2.2 美国农业信息保护与支持政策的特点
    6.3 美国农业信息保护与支持政策的效应
        6.3.1 提高农业信息化程度
        6.3.2 弱化农业风险强度
        6.3.3 推进农业向精准化方向发展
第7章 社会公平分配视角的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
    7.1 美国社会分配中农业收入不公平的现实
        7.1.1 农业生产投入和产出价格指数分析
        7.1.2 农业净收入和人均收入规模分析
        7.1.3 城乡人口贫困率对比分析
    7.2 社会公平分配目标下的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
        7.2.1 农场和商品支持政策
        7.2.2 农业保险支持政策
        7.2.3 农业税收支持政策
        7.2.4 农产品出口市场援助政策
    7.3 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的社会公平效应
        7.3.1 对农业和农场收入绝对规模的贡献度
        7.3.2 对农户家庭收入相对规模的提高效应
        7.3.3 对农业生产者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
第8章 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1 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的经验
        8.1.1 以纠正市场失灵作为保护与支持的内在逻辑
        8.1.2 适时调整完善政策体系引导农业发展
        8.1.3 以农业法律体系为保护与支持提供制度保障
    8.2 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的问题
        8.2.1 增加政府财政负担
        8.2.2 扭曲市场机制作用
        8.2.3 提高发生农产品贸易摩擦的机率
        8.2.4 有导致农业内部收入两极分化的风险
    8.3 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3.1 保护与支持以农业市场失灵领域为重点
        8.3.2 通过保护与支持政策带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8.3.3 健全农业保护与支持法律体系
第9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我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现有研究评述
    1.3 研究设计与逻辑思路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设计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难点
2. 转基因水稻产业化发展现状及知识产权理论基础
    2.1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发展现状
        2.1.1 全球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发展现状
        2.1.2 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发展现状
    2.2 我国知识产权战略下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的必要性
        2.2.1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粮食主权
        2.2.2 有效参与国际贸易与科技竞争
        2.2.3 加快水稻育种技术的研发与运用
        2.2.4 维护研发者的合法权益,增加社会财富
    2.3 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中知识产权的基础理论
        2.3.1 利益平衡理论
        2.3.1.1 利益平衡理论的内涵
        2.3.1.2 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利益平衡
        2.3.1.3 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中的利益平衡
        2.3.2 开放式创新理论
        2.3.2.1 开放式创新理论的内涵
        2.3.2.2 开放式创新理论指导下的转基因水稻产业化
    2.4 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中知识产权制度的基本原则
        2.4.1 利益平衡原则
        2.4.2 保护农业遗传资源原则
        2.4.3 国际合作原则
3. 域外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中知识产权制度的分析与借鉴
    3.1 国际公约有关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的知识产权制度
        3.1.1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3.1.2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
        3.1.3 《生物多样性公约》
    3.2 有关国家和地区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的知识产权制度
        3.2.1 典型的发达国家和地区
        3.2.1.1 美国
        3.2.1.2 欧盟
        3.2.1.3 日本
        3.2.2 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3.2.2.1 印度
        3.2.2.2 巴西
        3.2.2.3 非洲联盟
    3.3 域外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知识产权制度的经验及启示
        3.3.1 域外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知识产权制度基本经验
        3.3.2 域外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知识产权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3.3.2.1 立足本国国情,适时制定及修改法律
        3.3.2.2 明确知识产权战略,政府积极推动
        3.3.2.3 保护农业遗传资源,平衡各方利益
        3.3.2.4 借鉴国际规则,完善知识产权体系
4. 转基因水稻知识产权分布现状
    4.1 转基因水稻知识产权中的专利布局
        4.1.1 转基因水稻专利检索样本分析
        4.1.1.1 不同年度转基因水稻专利申请分布情况
        4.1.1.2 转基因水稻专利申请国家分布情况
        4.1.1.3 不同年度转基因水稻专利申请国别情况
        4.1.1.4 转基因水稻专利申请件数前十名机构分布情况
        4.1.1.5 转基因水稻专利申请件数前五名机构的年度分布情况
        4.1.1.6 在中国申请转基因水稻专利的国外申请人情况
        4.1.1.7 在中国申请转基因水稻专利的国内申请人情况
        4.1.1.8 申请转基因水稻专利技术类型的年度变化
        4.1.2 转基因水稻专利检索数据分析
        4.1.2.1 中日美三国转基因水稻专利申请情况比较分析
        4.1.2.2 国外申请人在我国进行转基因水稻专利申请的情况分析
        4.1.2.3 国内申请人在我国进行转基因水稻专利申请的情况分析
    4.2 转基因水稻知识产权中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概况
    4.3 我国已获安全评价证书的转基因水稻品种知识产权状况
5. 我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中的知识产权创造
    5.1 我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知识产权创造的立法支持
        5.1.1 专利法
        5.1.2 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
        5.1.3 其他知识产权保护方式
        5.1.4 其他相关法律
    5.2 专利法模式与植物新品种保护模式的比较分析
        5.2.1 我国专利法保护与植物新品种保护的不同之处
        5.2.2 转基因植物的可专利性分析
        5.2.3 品种权制度中的依赖性派生品种制度
    5.3 我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知识产权创造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5.3.1 立法层次不高
        5.3.2 受保护品种及品种权范围过窄
        5.3.3 部分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5.3.4 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力度不够
    5.4 我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知识产权创造法律制度的完善
        5.4.1 合理选择知识产权的保护模式
        5.4.2 提升法律位阶
        5.4.3 适当扩大保护范围,丰富品种权内容
        5.4.4 完善配套法律,提高可操作性
        5.4.5 逐步建立农业遗传资源制度和依赖性派生品种制度
6. 我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中的知识产权运用
    6.1 我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知识产权运用的法律规定
        6.1.1 专利权与植物新品种权权利内容的规定
        6.1.2 权利限制制度
        6.1.3 许可使用制度
        6.1.4 转让制度
    6.2 我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知识产权运用存在的问题
        6.2.1 农民留种权制度的两难困境
        6.2.2 对国外先进技术的运用不足
        6.2.3 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率低
    6.3 我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知识产权运用的策略选择
        6.3.1 尊重农民育种习惯,切实维护农民留种权
        6.3.2 鼓励合法利用国外先进转基因水稻技术
        6.3.3 建立转基因水稻知识产权合作联盟
7. 我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中的知识产权管理
    7.1 我国转基因水稻知识产权管理的现状
    7.2 我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7.2.1 国家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7.2.2 科研机构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7.2.3 社会中间层存在的问题
    7.3 我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知识产权管理的完善
        7.3.1 国家知识产权管理的完善
        7.3.1.1 调整投资方向,推行配套措施
        7.3.1.2 注重国际层面上的竞争与合作
        7.3.1.3 加强知识产权的文化战略建设
        7.3.1.4 注重知识产权的人才战略建设
        7.3.2 科研机构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完善
        7.3.3 社会中间层的完善
        7.3.3.1 建立知识产权市场价值评估机构及机制
        7.3.3.2 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
8. 我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8.1 我国转基因水稻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8.1.1 机构设置
        8.1.2 运行现状
    8.2 我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
        8.2.1 行政保护存在的问题
        8.2.1.1 执法程序不规范
        8.2.1.2 执法能力不足
        8.2.1.3 知识产权海关保护不健全
        8.2.2 完善行政保护的对策建议
        8.2.2.1 规范执法程序
        8.2.2.2 加强执法能力建设
        8.2.2.3 健全知识产权海关保护
    8.3 我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
        8.3.1 司法保护存在的问题
        8.3.1.1 侵权行为认定判断标准不详实
        8.3.1.2 司法鉴定方法不明确
        8.3.1.3 责任追究力度不够
        8.3.2 完善司法保护的对策建议
        8.3.2.1 明确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
        8.3.2.2 扩大法律救济的范围
        8.3.2.3 加强法律责任追究
9. 结束语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二: 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活动及获奖情况
致谢

(7)中亚经济一体化合作模式之法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理论
    (一) 经济一体化概述
        1、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2、经济一体化的法律分析
    (二)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及特征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法律分析
        3、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二、中亚经济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
    (一) 中亚及其发展状况
        1、中亚的定义
        2、中亚的发展情况
    (二) 中亚经济一体化的产生及历史发展
        1、历史背景
        2、历史进程
    (三) 影响中亚经济一体化的相关因素及其发展前景
        1、中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积极因素
        2、中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消极因素
        3、中亚经济一体化发展前景的展望
三、法学视角下中亚经济一体化合作模式的构建
    (一) 典型经济一体化合作模式的分析与比较
        1、“硬法模式”——欧洲联盟
        2、“软法模式”——都南亚国家联盟的自由贸易区
        3、混合模式——北美自由贸易区
    (二) 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有机制
        1、中亚国家的多边一体化合作机制
        2、中亚国家的双边一体化合作机制
    (三) 上海合作组织对中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1、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2、上海合作组织对中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四)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亚经济一体化的合作模式构建
        1、中亚经济一体化合作模式的选择
        2、中亚经济一体化合作路径的构建
        3、中亚经济一体化法律模式三要素的完善
        4、推动中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其它相关建议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8)国外对我国产品反倾销原因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外对我国产品反倾销的状况
    1.近年来中国产品不断遭受国外反倾销调查, 我国成为全球反倾销最大的受害国
    2.针对我国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不断增多, 产品范围不断扩大
    3.我国产品遭反倾销调查后征高额反倾销税, 被迫退出辛勤开拓的国际市场
二、WTO反倾销协议
    1.如何认定倾销。
    2.如何认定损害。
    3.反倾销的主要程序。
三、国外对我国产品实施反倾销的原因
    1.国外对华实施歧视性反倾销政策, 认定我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2.许多国家巧妙利用世贸组织规则, 反倾销成为各国普遍采用的保护本国产业的策略
    3.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快速发展, 使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4.企业普遍缺乏反倾销的运行机制和法律法规知识, 法律应诉不力纵容国外反倾销
    5.出口无序竞争和价格战, 诱发反倾销
四、应对国外反倾销的对策
    1.了解世贸组织反倾销机制及相关内容
    2.提高反倾销意识, 积极配合调查, 主动应诉和及时抗辩
    3.加强企业内部规范管理, 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商务档案
    4.加强行业自律, 规范出口秩序
    5.提高产品质量, 调整出口结构, 增强品牌意识, 改变产品形象
    6.要多了解国外市场, 搞好市场调研
    7.积极培养反倾销专门人才, 提高反倾销人员综合素质, 以应对更多的国外反倾销

(9)因特网支持下的旅游市场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2 国内旅游市场营销理论研究综述与实践发展分析
    2.1 国内旅游市场营销理论研究综述
    2.2 国内旅游市场营销实践发展分析
3 因特网支持旅游市场营销的理论和现实根据
    3.1 因特网与旅游电子商务
    3.2 因特网支持旅游市场营销的理论根据
    3.3 因特网支持旅游市场营销的现实根据
4 因特网支持下的旅游市场营销模式研究
    4.1 国内旅游企业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4.2 因特网支持下的旅游市场营销模式构建
    4.3 案例分析:汇融酒店网--掀起酒店客房前所未有的销售浪潮
5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履行WTO农业贸易承诺的弊与利(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对WTO农业贸易的承诺
    1. 市场准入。
    2. 国内支持。
    3. 出口补贴。
    4. 非贸易影响。
二、农产品国际贸易纠纷不止限于中国与其他成员国之间
三、中国履行WTO农业贸易承诺需承受的负面压力
    1. 降低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
    2. 冲击中国农民的分配体系
四、中国履行承诺的利益所在与对策
    1. 利益所在
    2.中国政府需要采取的对策
        (1)转变政府职能
        (2)完善法规政策
        (3)调整投资结构
        (4)重视农民教育
        (5)建立农业保险体系

四、WTO与中国农业解答(一)(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农业补贴制度安排、绩效及启示[J]. 蔡鑫,陈永福. 农村经济, 2017(02)
  • [2]中国古代力学认识新探 ——以对大地稳定机制、“功”的计量、运动问题及转动现象的认识为例[D]. 张阳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09)
  • [3]美国跨国农业公司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D]. 王楠. 延边大学, 2015(01)
  • [4]农户固体废弃物排放行为影响因素及防控策略研究[D]. 张旭吟.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8)
  • [5]基于市场失灵的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研究[D]. 王洪会. 吉林大学, 2011(04)
  • [6]我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D]. 李洁瑜.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5)
  • [7]中亚经济一体化合作模式之法律研究[D]. 李琳. 新疆大学, 2009(01)
  • [8]国外对我国产品反倾销原因及对策分析[J]. 刘波.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3(06)
  • [9]因特网支持下的旅游市场营销研究[D]. 伍延基. 西北师范大学, 2003(03)
  • [10]中国履行WTO农业贸易承诺的弊与利[J]. 曾时. 世界经济研究, 2002(04)

标签:;  ;  ;  ;  ;  

WTO与中国农业答疑(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