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平片与CT在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中的对比研究

X线平片与CT在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中的对比研究

一、股骨头无菌坏死MRI与X线平片、CT的对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帆[1](2021)在《基于“血瘀”理论探索股骨头坏死CT下低密度影改变的病理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因其较高的致残率、且在年轻人中发病率高的特点,保髋治疗方法被日趋重视。“逐瘀”法是针对贯穿ONFH始终的“血瘀”证而采用的中医治法,以达到瘀去新生的目的,而期间逐步出现的“瘀去”状态则在CT下表现为一种低密度影改变,是影响股骨头稳定性的潜在危险因素。本研究有如下目的:(1)探究低密度影改变在股骨头内的发生率、形态、分布位置等特点,分析它与ONFH预后的相关性及自身的转归。(2)通过对股骨头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测等方法,探究该低密度影改变的病理特点。方法:第一部分: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三大全球数据库,检索策略包括femur head necrosis,prognosis,collapse等,通过规范化、多人、独立、分步筛选文献,提取现有文献中关于判断ONFH预后的方法,并总结归纳其内容,评价其研究意义,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通过横断面研究,回顾性地观察ONFH的X线平片、CT、MRI影像结果,分析低密度影改变的发生率、形态、分布规律、与疼痛及分期分型之间的关系等。并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探索低密度影改变与ONFH预后的相关性,及其自身的转归,为临床实践提供证据支持。第三部分:通过对出现坏死的股骨头样本剖面观察、Micro-CT扫描、病理检测(HE染色、Trap染色、茜素红染色)等方法,探索低密度影改变周围骨小梁、内部软组织的病理特点,为临床研究部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第一部分:研究共纳入分析的文献15篇,所涉及判断ONFH预后的方法主要归纳为坏死区域的位置、坏死区域的大小、特殊病理改变这三方,具体包括以下12种方法:(1)坏死角测量:Kerboul角,Koo指数,Lafforue角测量;(2)坏死体积测量;(3)坏死位置评估:JIC分型(1986及2001版),蛙式侧位分型,“ABC”分型;(4)坏死形态评估:坏死正常区交界线形态,硬化带形态,硬化区百分比;(5)穿刺纤维化评估。第二部分:共138例影像学资料完整的ONFH病例(245髋)被纳入横断面研究,108髋(44%)在CT上出现了低密度影改变,其中78髋(72.22%)的低密度影改变集中在股骨头的前外侧区域,而发生在后、内或下方的情况较少。III期ONFH的低密度影改变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分期,C1型及C2型中出现的低密度影改变的概率要明显高于A型及B型,而疼痛也与低密度影改变的出现存在相关性。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平均随访26个月,提示低密度影改变的出现与塌陷进展2mm以上存在显着相关性,尤其以上外侧位置的低密度影改变最为明显,但综合考虑JIC分型、骨髓水肿、软骨下骨折等其他危险因素后,提示低密度影改变主要在判断C1型坏死的塌陷进展风险中有较大意义。经过对随访期间的CT观察,低密度影改变多数可出现密度逐渐升高、范围缩小,但少数也存在范围扩大的情况。第三部分:通过对股骨头样本的研究提示低密度影改变周围的骨小梁形态存在如下几种病理特点:(1)断裂改变:常发生在坏死的软骨下骨区域,较一般的软骨下骨折范围更大,内部通常分布有大量骨小梁碎片;(2)吸收改变:常发生在坏死区域与正常区域的交界处,或与硬化带相连,骨小梁分布稀疏,变细,其中分布少量骨小梁碎片,边缘可发现部分骨小梁断裂;(3)硬化改变:常发生在软骨下区域,贴近股骨头表面,或与硬化带相连,其中央通常填充有软组织,少数样本出现空腔样改变,内无填充物,周围伴有一定程度的硬化骨质包绕。而填充于其中的软组织有如下病理特点:分布靠近骨小梁的软组织内通常存在大量纤维组织填充,其间有钙化灶形成,周围被成骨细胞包绕,在硬化改变的边缘可见部分骨小梁向软组织内延伸,边缘附着有成骨细胞,部分区域可见毛细血管分布;低密度影改变区域的中央部分可见无活性的组织碎片,部分区域被吸收。以上病理改变通常混杂出现。结论:ONFH在CT下出现低密度影改变的概率较大(本研究中为44%),该特点的出现与疼痛及股骨头塌陷进展有明显正相关性,其中发生在股骨头前方和外侧的情况最多,导致疼痛及塌陷进展的概率也最大。但综合考虑JIC分型、骨髓水肿、初始塌陷程度、软骨下骨折等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提示低密度影改变在C1型坏死中判断塌陷进展风险的意义最大。低密度影改变区域内存在破骨、成骨、成血管活动,在早期主要以坏死骨吸收为主,周围骨质脆弱,是导致塌陷的危险因素,但作为坏死组织修复所导致的病理改变,这是ONFH病程中必要的部分,随着成骨活动的进行,新生的硬化骨质便会逐渐形成。但少数样本中出现了仅有瘢痕组织填充及空腔的情况,组织修复停滞,这也提示需要干预的介入。

薛志鹏[2](2020)在《基于核心指标集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与验证》文中提出背景股骨头坏死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已经在相关的共识和指南中得到推荐,尤其是早中期的优势更加明显。但是,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方法却较混乱且标准不一,不同文献报道的疗效可能会得到相反的结果,缺乏较为一致的、系统的疗效评价方法,进一步导致了临床与科学研究可重复性不高,且疗效之间难以横向比较,降低了原始研究之间的数据利用,不利于中医药的循证发展及为证据决策提供高质量证据。核心指标集理念的提出可以有效的解决临床实践中疗效评价结局指标选择的问题,它规范了特定疾病或特定病种必须测量的最小结局指标集合,既能有效的简化试验方案的设计,降低实施过程中的偏倚风险,又能增强临床研究的实用性。基于此,我们将核心指标集理念引入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中,开展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工作,形成临床可行性高的疗效评价方法并对其进行信度、效度、反应度的临床验证,旨在规范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提高原始研究的数据利用和向证据决策转化时的质量。研究目的1基于核心指标集“最重要、标准化、共识性”的理念,建立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方法;2通过横断面及前瞻随访研究,对疗效评价方法中的临床评价指标进行验证;3通过横断面和回顾性研究,对疗效评价方法中的影像评价指标进行验证。方法1基于核心指标集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首先,通过文献的系统评价,检索2015年—2017年中英文数据库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试验研究文献,提取原始文献中的结局指标,并进行规范化术语表达,按结局指标类别进行分类,形成原始结局指标清单;其次,设计德尔菲问卷调查,通过两轮德尔菲医师问卷和一轮患者问卷对结局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价,筛选,集中,获得关键利益相关群体对于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结局指标选择的意见与观点;最后,通过面对面的共识会议,确定最终构成核心指标集的结局指标及测量方法,形成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方法。2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评价指标验证通过横断面及前瞻随访研究,以2018年9月—2019年12月因实际病情需要自愿采用中医药多途径治疗的231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其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临床评价指标的得分,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测量所需时间,对临床评价指标的效标效度、反应度进行验证。3疗效评价方法的影像评价指标验证影像评价指标的验证分为两部分:(1)一致性验证:通过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9月—2019年12月纳入的231例(231髋)患者的X线,对其进行等距抽样,选择6名骨科医师进行观察者间一致性和同一观察者的复测一致性验证;(2)影像评价指标动态观察:回顾2018年—2019年已接受人工关节置换,且置换前进行保关节治疗至少2年的病例X线片进行动态观察,由一名高级职称医师对股骨头形态、坏死面积及骨关节炎发生程度的变化进行评分,观察其动态变化并探索置换前的X线片与人工关节置换的关系。结果1 基于核心指标集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1.1 形成原始结局指标清单本研究共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文献共11697篇文献,去除重复文献3828篇,通过阅读题目及摘要,剔除综述、病案报道、动物实验等不符合要求文献,对1207篇文献进行全文阅读,最终纳入411篇文献符合要求的文献。对提取的149个结局指标按照症状体征评价,远期结局,生活质量,影像学评价,安全性事件,中医指标评价,满意度评价,理化指标评价,住院时间评价,手术相关评价10个类别进行分类,形成原始结局指标清单,并依据原始清单设计临床医师和患者的德尔菲问卷。1.2 关键利益相关群体的德尔菲调查两轮临床医师问卷调查:第一轮共发放问卷73份,回收67份,回复率为91.8%。采用Likert评分9分制对每项结局进行评价,将重要性评分均值≥4分的结局指标反馈给专家,共27个,包括VAS评分、关节活动度、行走距离、X线股骨头形态、关节置换率、Harris评分、影像稳定率(综合X线、CT、MRI)、股骨头生存时间、MRI坏死范围、X线股骨头坏死面积、X线骨关节炎发生程度、中医证候积分、跛行、行走能力、SF-36量表、ARCO分期改变、BMD、不良反应、总胆固醇、甘油三酯、MRI骨髓水肿、Harris评分优良率、并发症、血浆粘度、有效率、成骨细胞计数、破骨细胞计数,且有20个结局指标的变异系数CV>15%,说明专家评分离散度较大;协调系数检验W=0.255(χ2=495.411,p<0.000),说明专家协调系数一般,对于结局指标的评分较不一致;第二轮调查开始前反馈第一轮结果,参照专家意见,调整问卷结构,继续调查。共发放问卷73份,回收60份,回复率为82.2%。根据50%的专家认为该结局指标非常重要(7—9分)且重要性评分均值≥7分的原则,共8个结局指标作为潜在核心结局指标进入共识会议阶段,包括VAS评分、关节活动度、行走距离、X线股骨头形态、关节置换率、X线股骨头坏死面积、X线骨关节炎发生程度和中医证候积分。其中,变异系数CV均<15%,说明专家评分的离散度较小;且专家的协调系数W=0.504(χ2=237.995,p<0.000),一致性较好。患者问卷共调查103位,排名前10位的结局指标包括疼痛、关节活动、行走距离、跛行、影像学表现、上下楼梯、关节畸形、穿鞋袜、日常生活、扶拐。1.3共识会议确定疗效评价方法共识会议共两轮,第一轮投票共6个结局指标纳入核心指标集:VAS评分关节活动度、行走距离、X线股骨头形态、X线股骨头坏死面积和X线骨关节炎发生程度;第二轮投票确定了测量标准和计分方式,形成了疗效评价方法:包括临床评价指标和影像评价指标两部分,临床评价指标总分10分,包括VAS评分(0—10分,系数0.5),屈曲度数(0—10分,系数0.3)和行走距离(0—10分,系数0.2),分数越高,代表临床症状和体征越严重;影像评价指标总分10分,采用X线作为依据,包括股骨头形态(塌陷程度测量,0—3分,系数1),坏死面积(囊变范围测量,0—3分,系数1)和骨关节炎发生程度(K-L分级测量,0—4分,系数1),分数越高,代表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越严重。2临床评价指标验证纳入2018年9月—2019年12月的231例经过中医药多途径治疗的无需辅助工具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其中单侧发病148例,双侧发病且一侧稳定无症状83例,男151例,女80例,平均病程31.87±41.51月,年龄45.24±13.64岁。2.1效度检验通过与Harris评分的对比,治疗前后临床评价指标的屈曲分数与Harris评分的关节活动度分数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44、-0.768,说明两者具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临床评价指标中的行走分数与Harris评分的关节功能分数,治疗前后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25、-0.753,说明两者具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临床评价指标总分与Harris评分治疗前后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0.782、-0.767,与VAS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3、0.768,说明治疗前后总分与Harris评分具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与VAS评分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2.2反应度检验通过对临床评价指标中行走距离分数、VAS评分、屈曲度数和总分的治疗前后对比,治疗后行走距离评分降低,行走距离增加(p<0.000);VAS评分降低,疼痛减轻(p<0.000);屈曲度数评分降低,屈曲度数增加,活动范围增大(p<0.000);总分降低,整体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p<0.000)。Harris评分疼痛、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与总分治疗后分数均明显提高(p<0.000),说明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明显,两评分表现出了一致的变化。计算VAS评分、屈曲度数和临床指标总分进行治疗前后变化值,效应量和标准化反应均数的计算,得出其效应量分别为2.43,0.86,1.96,标准化反应均数分别为2.01,0.91,2.12,不论是分项还是临床指标总分间均具有较好的反应度。3影像评价指标验证3.1一致性验证对2018年9月—2019年12月纳入的231例单髋的X线片中抽样获得的47张进行独立性评价。统计不同医师间对于股骨头形态、坏死面积和骨关节炎发生程度的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864、0.714和0.727,表明不同医师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6位医师经过2周后再次对同一批编号的X线片进行影像指标独立性评价。统计同一医师对于股骨头形态、坏死面积和骨关节炎发生程度3个指标重复测量的加权kappa值,均在0.7以上水平,同样具有较高的一致性。3.2影像评价指标动态观察回顾2018年—2019年在我科接受人工关节置换的股骨头坏死患者,且置换前曾接受保髋治疗至少2年的20髋的X线片进行动态评分,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股骨头形态的塌陷程度越严重(p<0.000);股骨头坏死的囊变范围缩小(p<0.000),骨关节炎严重程度逐渐增加(p<0.000)。置换前最后一次影像评价总分平均值为5.95±0.887分,股骨头形态平均值2.85±0.366分,坏死面积平均值0.15±0.366分,骨关节炎发生程度平均值2.95±0.759分,即说明一般影像塌陷超过4mm,囊变区域几乎修复,骨关节炎发生在3级及以上程度,建议从影像学考虑人工关节置换。结论1 本研究基于核心指标集理念,通过混合研究方法,文献系统评价,临床医师和患者关键利益相关群体的德尔菲调查和最终的面对面共识会议,建立了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方法,分为临床评价指标和影像评价指标,临床评价指标包括VAS评分,屈曲度数和行走距离;影像评价指标采用髋关节X线片,包括股骨头形态、坏死面积和骨关节炎发生程度。2经过横断面及前瞻随访研究,证明了临床评价指标各分项与总分间具有良好的效度和反应度,且操作时间短,结局指标选择及权重系数设置合理,建议作为中间指标,用于近期或较短测量时点的疗效评价。3经过不同观察者间和同一观察者的重复测量,影像评价指标各项内容显示出较高的一致性,证明其用于评价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准确可靠。且从影像学角度为人工关节置换的选择提供了客观依据。因此,建议作为次要终点结局指标进行动态观察或较长观察周期内的疗效评价。

李瑞璠[3](2020)在《富血小板血浆股骨头内局部应用对预防早期股骨头坏死进展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研究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在股骨头内局部应用对早期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手术保髋治疗中预防股骨头坏死持续进展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9年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共47例早期股骨头坏死并采取保髋手术治疗并且获得回访的患者,随机分为PRP治疗组(27例,28髋)和对照组(20例,25髋),两组患者均采取单孔道大直径髓芯减压联合打压植骨术术式,不同之处在于PRP治疗组将PRP与同种异体骨骨粒混合后,打入股骨头、颈髓腔内,而对照组仅将同种异体骨骨粒打入。其余所有治疗及康复过程相同。术后6周、3个月、1年及1年后分别定期随访,并记录两组病例所有患者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手术侧股骨头的影像学改变,对数据进行统计及对比分析,以评估股骨头内局部应用PRP的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保髋术后1年(内)均获得随访,1年以后每年定期门诊复查骨盆正位X线平片,随访时间12?33个月,平均15.8个月。术后随访及分析发现,术后1年HHS评分两组病例均高于术前(P均<0.01),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进行评价,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HHS评分评价为优+良)为78.5%,对照组为63.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周、3个月、1年,两组患者的髋关节疼痛VAS评分均呈梯度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6周、3个月、1年的髋关节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方面,组间单项并发症率比较均无差异,但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长期随访中发现,PRP组患者中仅有1例(1髋)保髋失败,对照组患者中则有4例(5髋)保髋失败,从而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两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单孔道大直径髓芯减压联合打压植骨术术式对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近期疗效确切,有助于缓解此类患者髋关节疼痛症状,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2、单孔道大直径髓芯减压联合打压植骨术并股骨头内局部应用PRP,能有效提高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手术保髋治疗的成功率,并对预防及延缓股骨头坏死进展具有积极意义。

王艳[4](2020)在《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系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MRI检查的多序列成像特点为基础,分析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Brucella Osteoarthritis,BOA)系列MRI表现,评价MRI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的价值并提高对BOA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238例BOA患者临床以及MRI扫描资料(序列包括TIWI,T2WI及STIR,包括8例T1WI增强扫描),由2位高年资中级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对收集的68例布鲁氏菌性骶髂关节炎(Brucellosis Sacroiliitis,BSI)、100布鲁氏菌性髋关节炎(Brucellosis Arthritis of the Hip,BAH)、52例儿童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及18例少见部位-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Brucellosis Symphysis Pubis,BSP)的临床资料与MRI图像进行分析,包括确定病变分期、病变发生部位、累及骨与关节(单侧/双侧)、T2WI关节软骨信号(增高/降低)、T1WI/T2WI/STIR序列骨髓信号(增高/降低)、骨质信号与形态改变(骨质增生硬化与破坏)、脂肪沉积、关节腔积液、周围软组织信号及脓肿形成与否。其中,依据发病部位将BAH又分为骨髓水肿型、滑膜型和全关节型进一步研究其MRI特点;儿童急性/亚急性期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分为骨髓炎型、关节炎型及脊柱炎型分别探讨。结果:本组收集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共计238例,男性187例,女性51例,平均年龄32.3岁。MRI检查发现BOA急性期病变167例,亚急性期病变60例,慢性期病变11例,其中,急性期/亚急性期BSI及急性期/亚急性期BAH分别与血培养布鲁氏杆菌结果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118;p=0.341);其重要特征以累及单侧关节多见,单侧/双侧BSI及单侧/双侧BAH分别与血培养布鲁氏杆菌结果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486;p=0.176);急性期/亚急性期BOA在MRI上主要表现为T2WI和STIR序列显示关节软骨及骨髓信号增高,T1WI序列骨髓信号减低,部分病变内见骨质增生硬化条状低信号,关节腔内少量积液,周围软组织炎性水肿、少数合并脓肿形成,增强后急性期/亚急性期骨与关节病变以均匀强化为主,周围脓肿呈环形强化,BAH较BSI软组织内形成脓肿更常见,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3);慢性期表现为关节面不光整及关节软骨小囊状破坏,边缘清楚,信号减低,出现骨质增生硬化,病变内脂肪沉积及部分形成慢性骨脓肿。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伴随布鲁氏菌病抗体滴度成倍增加,BOA病变无明显成比例进展趋势;MRI可清楚显示BOA治疗后转归情况。(1)BSI急性期47例,亚急性期17例,慢性期4例;单侧关节受累51例(2例左侧,30例右侧),构成比为75%(51/68);双侧关节受累17例,构成比为25%(17/68);单侧BSI中右侧发生率(58.9%)比左侧(41.1%)稍高。(2)本组BAH急性期68例,亚急性期26例,慢性期6例;单侧关节受累63例;双侧关节受累37例,构成比分别为63%、37%;BAH骨髓水肿型MRI检查急性期与亚急性期病变内见骨质硬化改变53例,慢性期股骨头内骨脓肿1例。(3)52例儿童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急性期37例,亚急性期15例,仅累及单一部位39例,累及两个以上部位13例,共计65个部位。儿童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分为三种类型,1)骨髓炎型,累及30个部位;2)关节炎型,累及30个部位;3)脊柱炎型,累及5个部位。MRI检查主要表现为发生于长骨骨骺及干骺端、单侧大关节及脊柱椎体的骨髓水肿、关节腔积液、周围软组织水肿,部分可见骨、软组织及椎旁、椎管内范围局限的脓肿形成。(4)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依据患者临床病史描述症状持续时间,分为急性期15例,亚急性期2例,慢性期1例;男性9例(左侧3例,右侧3例,双侧3例),女性9例(左侧1例,右侧2例,双侧6例);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以骨髓水肿改变为主,表现为耻骨联合一侧或双侧异常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及STIR呈高信号,以急性期和亚急性期骨髓水肿明显,可累及坐骨和/或耻骨支;耻骨联合周围软组织亦可明显水肿,肌间隙模糊,18例均未见明显骨质破坏;关节间隙:18例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关节横断最大层面间隙宽度为4-12毫米,平均关节间隙宽度为6.75毫米。结论: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以男性感染为主;多发生在较年轻年龄段,MRI检查通过多序列成像可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尽早清晰显示病变细节。无论成人还是儿童布鲁氏菌性关节炎以累及骶髂关节、周围单侧持重大关节为主,亦可见于关节少见部位,例如耻骨联合。另外,儿童布鲁氏菌性骨髓炎相较于成人更常见,以累及单侧长骨骨骺及干骺端为主;其累及上肢关节、脊柱相对于成人少见,脊柱以累及腰椎为主;由于儿童布鲁氏菌病临床症状重,病变发现早,发生骨质破坏更少见。MRI多序列多参数成像方式对尽早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具有明显优势。

陈恩赐[5](2019)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与CT影像诊断分析对比》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比较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与CT影像诊断。方法从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该院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中根据盲选的方法从中方便选择80例进行分析比较,根据诊断的方法并随机分组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运用X线平片进行诊断,而观察组则是运用CT进行诊断。对比两组之间确诊的概率。结果 CT检查组37.50%明显高于X线平片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9,P<0.05);X线平片组、CT检查组2期确诊率、3期确诊率25.00%、30.00%,7.50%、12.5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0、0.521,P>0.05).CT总确诊率80.00%明显高于X线平片组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86,P<0.05)。结论 CT检查总诊断符合率高于X线平片,具有显着的准确度,可作为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常用方法,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张耀[6](2019)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静脉血运变化表征的研究及治疗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按照致病因素可以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大多具有引起血管损伤的明确外伤性因素,而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很难找到“缺血”的明确病因,或因致病因素错综复杂导致难以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其发生。股骨头坏死发生后若无任何干预措施,几乎都会进展至髋关节疼痛严重、关节功能明显受限的晚期。虽然关节置换可以解除患者髋部疼痛并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度,然而鉴于人工关节的使用期限及关节置换的诸多并发症,该方法并非理想的治疗措施。因此如何通过合理治疗以阻止或延缓坏死进展,从而保留患者髋关节成为治疗方面追求的目标。掌握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不同时期的病理生理特点,是进行有效治疗的前提条件。股骨头血运情况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起病及发展演变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基于股骨头血运变化的研究对于治疗该病至关重要。本研究在剖析犬股骨头血运的基础上,成功制备了犬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实验动物模型。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用于股骨头血运变化的原位动态表征,并与股骨头的血管灌注技术、组织病理学、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相结合,从股骨头内的血运变化过程探究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机制和病程演变。以此为理论依据,按照股骨头坏死血运变化的分期情况指导临床治疗。本研究主要内容和取得成果如下:(1)将DSA技术用于股骨头血运变化的原位动态表征,创建了动脉相、静脉相和微循环相的定量表征方法,并发现:股骨头坏死发展过程中,早期(药物诱导4周后)首先出现静脉相延长,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药物诱导后8周),先后出现微循环相延长、动脉相延长。据此将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病变过程基于血运变化归纳为静脉淤滞—动脉缺血—动脉闭塞的动态过程。MRI检查也辅助证实了上述结论。(2)对实验动物模型进行股骨头血管灌注,经Micro-CT扫描三维构图后测算发现,坏死的股骨头内血管数量明显减少,大量的血管终末支消失,血管体积分数明显降低。通过动物模型的股骨头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股骨头动脉和静脉系统也出现与DSA结果相对应的病理变化过程,具体表现为:在病变早期,静脉系统最先呈现出病理变化,股骨头静脉系统血管内膜增厚,管腔显着缩窄,呈静脉瘀滞表现;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病变才开始累积到动脉系统,表现为动脉内膜增厚,动脉管腔缩窄度显着增高。该病理学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股骨头坏死早期血供障碍以静脉系统病变为主,病情进一步发展后才出现动脉系统病变。(3)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血运分型基础上,针对早期静脉疲滞期患者,髓芯减压术能有效缓解早期坏死股骨头内的静脉淤滞,从而改善股骨头内血液循环,促进血管及骨组织再生,从而避免或延缓股骨头发生塌陷。采用髓芯减压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坏死按照ARCO分期(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均为Ⅱ期,采用DSA进行术前评估,按股骨头血运情况分为静脉瘀滞型和动脉缺血型。临床病例结果分析显示,髓芯减压术能显着推迟静脉瘀滞型股骨头坏死病程的进展。(4)对于已处于动脉闭塞期的中晚期股骨头坏死,采用带血管蒂骨瓣移植联合钽棒植入术对青壮年患者进行保髋治疗,临床结果显示总体保髋成功率为87.5%,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9%。影像学评价显示所有病例中移植骨瓣与股骨头愈合良好,76%的股骨头保持ARCO分期稳定无进展。带血管蒂骨瓣移植联合钽棒植入术既可以改善股骨头内血运,又可以增强股骨头力学强度及恢复股骨头轮廓,综合修复和重建股骨头的功能,从而延缓或避免髋关节置换,为中晚期股骨头坏死的保髋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薛梅鸿[7](2019)在《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医英译实践 ——以《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一篇基于《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项目的汉英翻译实践报告,在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的指导下,笔者完成了第二章节和第六章节部分内容的翻译工作,并选取了其中部分内容进行翻译案例分析。该文本系医学临床手册,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且该文本中既有大量西医知识,又包含中医传统医学理论,因此要求译者在用语规范、表达精准的同时,保留中医特色表达,以促进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本篇报告共包括翻译项目概述、译前准备工作、翻译案例分析以及翻译实践总结四个部分。本报告应用了阐释学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即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和补偿(restitution)这四个步骤,对比中英语言差异,在翻译实践中最大程度地提升译文质量。根据斯坦纳的阐释理论,译者的通过理解与解释来进行翻译活动,中医文本艰涩,为了促进理解,译者势必对原文进行再解读和必要的阐释,因此笔者认为该理论在中医骨伤翻译中也具有适用性。基于此,在本报告中,笔者分析了中医文本的特点,并根据翻译实践中的难点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选取具体例证进行分析,归纳在医学翻译英译实践中该理论的应用,希望在今后为同类型文本的英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孙淑玮[8](2019)在《CEUS定量分析早期兔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不同时间节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兔模型的股骨头,观察其声像图特点并与空白组比较声像图差异。2.运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检查空白组和各阶段早期ONFH兔的股骨头表面造影剂灌注形态,并用TIC曲线分析软件得出定量参数,与病理对照探讨CEUS对早期兔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1.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和模型组(12只)。其中造模3周和造模5周的模型兔各6只,空白对照兔各4只。模型组应用内毒素(LPS)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方法建立早期的兔股骨头坏死模型。2.首先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空白组、造模3周和造模5周三组实验兔不同时期的股骨头,比较三组股骨头声像图的差异。3.运用CEUS检测三组兔股骨头表面的造影剂灌注状态和形式,通过TIC曲线分析软件获得增强强度EI(dB)、始增至达峰时间TTP(s)、曲线灌注斜率AS、衰减斜率DS、平均渡越时间mTT(s)CEUS参数,分析三组各参数之间的统计学差异。4.三组实验兔在造影结束后处死,并解剖股骨头。比较三组兔股骨头的病理学变化,分析三组不同时期兔股骨头HE染色后的病理形态学分期并计算MVD和空骨陷窝数,将病理结果与CEUS作相关性分析,探讨CEUS诊断早期兔ONFH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结果:1.空白组与模型组3组间兔股骨头的形态结构和声像图均未见明显差异。2.CEUS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造模第3周,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增强强度EI明显增加,二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AS、DS、mTT、TTP,2组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AS:P=0.21,P>0.05;DS:P=0.29,P>0.05;mTT:P=0.98,P>0.05;TTP:P=0.44,P>0.05)。造模第 5 周,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AS、DS、mTT、TTP均有统计学差异(AS:P=0.02,P<0.05;DS:P=0.03,P<0.05;mTT:P=0.00,P<0.05;TTP:P=0.01,P<0.05),但 EI 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21,P>0.05)。3.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造模3周组共6只兔(12个股骨头),2个为骨坏死病理Ⅱ期,其余病理分期为Ⅱ期之前。造模5周组共6只兔(12个股骨头),病理分期均属于Ⅱ期之前。空骨陷窝率结果显示,造模3周组和造模5周组空骨陷窝数均较空白组增多,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P<0.05)。MVD显示2组模型组微血管数均较空白组减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P<0.05),两组造模组之间MVD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P<0.05)。4.MVD与CEUS定量分析各参数相关性分析显示,MVD与DS呈弱的正相关(r=0.36,P=0.02,P<0.05),与 EI 呈弱的负相关(r=-0.39,P=0.01,P<0.05)。与 AS(P=0.24,P>0.05)、mTT(P=0.32,P>0.05)、TTP(P=0.65,P>0.05)均无相关性。结论:1.造模3周组以及造模5周组的股骨头坏死,在未出现关节腔积液时,股骨头的形态学改变甚微,超声难以作出鉴别。2.CEUS能够定量分析股骨头坏死早期的股骨头表面微小血管分布。通过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发现造模5周组的ONFH股骨头的达峰时间、灌注斜率、衰减斜率和平均渡越时间较空白组均呈显着的下降趋势,提示早期坏死股骨头内的血流有效灌注时间下降,血流灌注呈“快进快出”的表现。3.造模3周组以及造模5周组的股骨头坏死组织病理学可见MVD均有显着的减少,此变化与CEUS的结果有一定的相关性。

岳彩真[9](2019)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平片、CT、MR影像诊断价值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平片、CT、MR影像诊断价值对比。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该组40例研究对象均行X线平片、CT、MR影像检查,对比三种诊断方法股骨头缺血坏死不同分期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CT检查组与MR检查组Ⅰ期诊断符合率42.50%、55.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27 0,P>0.05);CT检查组与MR检查组Ⅰ期诊断符合率42.50%、55.00%明显高于X线平片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48 5、18.750 0,P<0.05);X线平片组、CT检查组、MR检查组Ⅱ期诊断符合率、Ⅲ期诊断符合率25.00%、25.00%、30.00%,7.50%、10.00%、12.5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0 0、0.627 0、0.627 0、0.391 4、1.388 9、0.313 0,P>0.05);MR检查组总诊断符合率97.50%明显高于X线平片组、CT检查组57.50%、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78 1、18.285 7,P<0.05);CT检查组总诊断符合率77.50%明显高于X线平片组5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16 8,P<0.05)。结论 CT检查总诊断符合率高于X线平片,而MR检查总诊断符合率高于又CT检查。

唐琪[10](2016)在《股骨头坏死疾病的力学评价及塌陷风险预测》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股骨头坏死是一种严重的骨科疾病,可导致股骨头区域骨质塌陷。股骨头坏死早期(ARCO I-II期)一般采取保守治疗,随着病情发展,股骨头坏死晚期(ARCO III-IV期)出现骨骼塌陷,人工髋关节置换不可避免。髋关节置换术对于机体骨骼有一定损耗,且人工关节使用寿命有限。因此,对股骨头坏死早期有效、安全的保守治疗对于改善疾病发展,保持病人髋关节运动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这取决于对治疗效果的有效评价和对骨骼塌陷风险的准确预测。目前,股骨头坏死疾病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估和塌陷风险的预测依赖于医学影像技术、病人感受和医生经验。医学影像技术可提供骨骼的形态学信息,病人感受和医生经验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观性。而事实上,直接反应骨骼结构能力的力学信息难以被直接获取,因此,本研究针对股骨头坏死疾病进行生物力学研究,确定与药物治疗有效性和骨骼塌陷有关的力学参数,为治疗效果评价和塌陷风险预测提供帮助。方法:获得股骨近端区域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次随访中的CT影像。依照骨骼塌陷情况和随访效果,对病例进行分类,分别运用治疗效果力学评价和骨骼塌陷风险评估研究。对上述案例进行图像分割,重建三维病人股骨个体化模型;对模型进行离散化获得三维有限元模型;基于CT值对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密度及力学属性赋值;结合病人个体数据确定股骨头受力边界条件;通过有限元方法求解静力学模型,获得各力学参数分布情况。结合医学随访数据,建立力学数据与临床实际的对应关系,初步提出可辅助临床判断治疗效果及预测塌陷风险的力学参数。结果:(1)治疗效果评价研究:本研究对纳入病例在治疗前后的形态学和力学变化进行了分析。在与随访情况的对比中,形态学参数(如坏死区域体积比等)未呈现与随访结果良好的对应性,而部分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则与随访结果一致,例如沃德氏三角区域的等效应力变化。此外,本研究提出了相对应力指数,即平均SI与平均等效应力的比值。此参数的大小与骨骼压力强度有关,在针对现有案例的研究中,此参数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规律与随访结果一致。(2)塌陷预测研究:本研究对纳入病例进行了力学分析。发现未塌陷组病例模型的股骨颈上方均存在高应力集中区,预示着股骨头塌陷过程中,股骨颈骨折风险的增加。此外,本研究提出了应力-变形比,即等效应力与总形变的比值。通过计算和比较塌陷组与未塌陷组此力学参数的变化,本研究发现,未塌陷组各模型应力-变形比均小于0.80。特别地,对于坏死区位于股骨头前内侧(不在负重区)的病人,此参数小于0.30。对于塌陷组,各模型的应力-变形比均大于0.90。因此,基于现有病例,可初步得出应力-变形比0.80为股骨头坏死疾病股骨头区域塌陷高风险评估的参考值。结论:本研究表明在评估股骨头坏死药物治疗效果时不但需要考虑骨骼形态信息,更需要考虑骨骼力学性能的变化,坏死区的大小、位置、密度等都会对股骨的力学性能产生影响。此外,股骨头坏死前期(股骨头未塌陷)与后期(股骨头塌陷)坏死区的形态变化微小,但力学性能却有较大差异,对塌陷风险的力学评估不可忽略。本研究提出了相对应力指数和应力-变形比两力学参数,初步研究表明,两力学参数可分别应用于对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和对股骨头塌陷高风险的评估。

二、股骨头无菌坏死MRI与X线平片、CT的对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股骨头无菌坏死MRI与X线平片、CT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血瘀”理论探索股骨头坏死CT下低密度影改变的病理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股骨头坏死简介
    1.2 ONFH的自然病程进展
    1.3 .影响ONFH预后的危险因素
        1.3.1 坏死位置相关的危险因素评估方法
        1.3.2 坏死大小相关的危险因素评估方法
        1.3.3 其他的危险因素评估方法
        1.3.4 塌陷在ONFH预后中的意义
    1.4 .ONFH的病理改变
        1.4.1 ONFH病理改变导致的塌陷
        1.4.2 CT下出现的股骨头内低密度影改变
    1.5 .ONFH中低密度影改变的生物力学特点
        1.5.1 低密度影改变的成因
        1.5.2 髋关节的形态学及生物力学特点
        1.5.3 ONFH的生物力学特点及其与塌陷的关系
        1.5.4 低密度影改变对股骨头力学稳定性的影响
    1.6 中医对股骨头坏死的认识
        1.6.1 中医“血瘀”理论在ONFH上的应用
        1.6.2 “态靶结合”理论与ONFH
        1.6.3 “血瘀”理论中的ONFH低密度影改变
        1.6.4 “态靶结合”理论中的ONFH低密度影改变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ONFH预后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
        2.1.1 检索策略
        2.1.2 纳入排除标准
        2.1.3 数据提取
        2.1.4 定性分析
    2.2 .CT低密度影改变对ONFH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
        2.2.1 患者纳入排除标准
        2.2.2 结局指标
        2.2.3 评估流程
        2.2.4 横断面研究
        2.2.5 病例对照研究
        2.2.6 统计学方法
    2.3 低密度影改变的形态学及病理学分析
        2.3.1 股骨头样本的临床数据收集
        2.3.2 股骨头外形及冠状剖面观察
        2.3.3 Micro-CT扫描
        2.3.4 病理切片制作
        2.3.5 HE染色
        2.3.6 Trap染色
        2.3.7 茜素红染色
第三章 结果
    3.1 ONFH预后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
        3.1.1 研究基本信息
        3.1.2 ONFH预后判断方法及分析评价
    3.2 .CT下低密度影改变对ONFH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
        3.2.1 纳入患者的基本信息
        3.2.2 评估者间一致性
        3.2.3 低密度影改变的形态特点
        3.2.4 横断面研究
        3.2.5 病例对照研究
    3.3 .股骨头样本上低密度影改变所对应区域的观察
        3.3.1 股骨头样本的低密度影改变情况
        3.3.2 股骨头样本的剖面观察
        3.3.3 Micro-CT分析
        3.3.4 病理检测
第四章 讨论
    4.1 .既往对于判断ONFH预后方法的特点与局限
    4.2 .ONFH病理改变的前期探索
    4.3 .低密度影改变的分布特点
    4.4 .低密度影改变与疼痛及预后的相关性
        4.4.1 低密度影改变与疼痛的相关性
        4.4.2 低密度影改变与ARCO分期及JIC分型的相关性
        4.4.3 低密度影改变与ONFH预后的相关性
    4.5 .低密度影改变的病理特点
        4.5.1 低密度影改变周围的骨小梁特点
        4.5.2 低密度影改变中的软组织特点
    4.6 .低密度影改变的转归
    4.7 .“血瘀”理论与“态靶结合”理论在对低密度影改变治疗中的意义
        4.7.1 明确低密度影改变所处之“态”(血瘀证),“打靶”需先“调态”(逐瘀法)
        4.7.2 瞄准低密度影改变之“靶”,“打靶”不能“脱靶”
    4.8 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2)基于核心指标集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一 核心指标集的研究概况、方法学及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股骨头坏死流行病学、诊治与疗效评价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核心指标集理念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构建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结局指标清单
        1.2 德尔菲法实施
        1.3 共识会议过程
        1.4 形成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方法
    2 结果
        2.1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结局指标清单
        2.2 德尔菲调查问卷结果
        2.3 共识会议
        2.4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
    3 讨论
        3.1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核心指标集构建的必要性
        3.2 基于核心指标集理念的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质量与价值
    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评价指标验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分期标准
        1.4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试验类型设计
        1.8 样本量计算
        1.9 治疗方案
        1.10 观察时间节点
        1.11 观察指标及采集方法
        1.12 统计分析
        1.13 伦理审查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效度检验
        2.3 反应度检验
        2.4 录入时间
    3 讨论
        3.1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评价指标的意义
        3.2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评价指标的效度分析
        3.3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评价指标的反应度分析
    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影像评价指标验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资料
        1.3 评价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致性评价
        2.2 影像评价指标动态观察
    3 讨论
        3.1 影像评价指标的一致性分析
        3.2 影像评价指标的动态观察分析
    4 结语
    参考文献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件

(3)富血小板血浆股骨头内局部应用对预防早期股骨头坏死进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临床研究与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骶髂关节炎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1.3 骶髂关节炎MRI图像判定与分析
        1.4 仪器与扫描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髋关节炎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1.3 仪器及扫描方法
        1.4 MRI图像分析与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MRI诊断儿童急性/亚急性期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1.3 仪器及扫描方法
        1.4 MRI图像分析与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少见部位-MRI 诊断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1.3 仪器及扫描方法
        1.4 MRI图像分析与质量控制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5)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与CT影像诊断分析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静脉血运变化表征的研究及治疗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股骨头坏死实验动物模型的构建
        1.2.2 股骨头坏死的病理
        1.2.3 影像学在股骨头坏死中的应用
        1.2.4 股骨头坏死的分期
        1.2.5 股骨头坏死的治疗
    1.3 本研究主要研究思路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内容
2 犬股骨头血供研究及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的构建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3 实验仪器
        2.2.4 主要实验试剂/药品
    2.3 实验方法
        2.3.1 犬股骨头动脉的在体灌注方法
        2.3.2 犬股骨头动脉的Micro-CT扫描
        2.3.3 犬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的构建
        2.3.4 犬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2.4 结果
        2.4.1 犬股骨头的血供解剖结构
        2.4.2 犬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检测结果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3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血运变化的原位动态表征及分型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设备
        3.2.2 犬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建立
        3.2.3 犬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静脉系统的DSA检查
        3.2.4 犬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动态变化的MRI检查
    3.3 结果
        3.3.1 犬股骨头血管的DSA动态表征
        3.3.2 犬股骨头动态变化的MRI检查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血管灌注和动静脉的病理学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设备
        4.2.2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血管灌注及观测
        4.2.3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静脉系统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4.3 结果
        4.3.1 股骨头内血管形态及定量分析
        4.3.2 动静脉系统病理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髓芯减压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疗效分析
    5.1 引言
    5.2 研究对象
        5.2.1 纳入标准
        5.2.2 患者一般资料
    5.3 研究方法
        5.3.1 髓芯减压手术操作
        5.3.2 术后处理
        5.3.3 术后随访及评价
    5.4 结果
        5.4.1 总体治疗结果
        5.4.2 按照ARCO分期的疗效分析
        5.4.3 按照血运分型的疗效分析
    5.5 讨论
        5.5.1 髓芯减压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背景
        5.5.2 髓芯减压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
        5.5.3 步态分析在髋关节功能评价中的价值
        5.5.4 髓芯减压术适应征的选择
    5.6 本章小结
6 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联合钽棒植入治疗中晚期股骨头坏死
    6.1 引言
    6.2 研究对象
    6.3 研究方法
        6.3.1 术前准备
        6.3.2 手术技术
        6.3.3 术后处理
        6.3.4 评估方法和统计方法
    6.4 结果
        6.4.1 保髋成功率
        6.4.2 髋关节Harris评分
        6.4.3 影像学评估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医英译实践 ——以《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翻译项目概述
    1.1 项目来源
    1.2 项目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2.1 文本类型解读
    2.2 翻译原则制定
    2.3 平行文本参考
    2.4 翻译辅助工具使用
    2.5 翻译计划拟定
第三章 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的骨伤英译案例分析
    3.1 中医术语的翻译
        3.1.1 音意结合法
        3.1.2 英意结合法
        3.1.3 增译法
    3.2 句子的翻译
        3.2.1 切换语态
        3.2.2 使用复合句
        3.2.3 变通句式结构
        3.2.4 转换词性
    3.3 小结
第四章 翻译项目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阐释学翻译理论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摘要
附录3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附录4 翻译原文
附录5 翻译译文

(8)CEUS定量分析早期兔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股骨头坏死的研究进展
        一、股骨头坏死的病因
        二、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
        三、股骨头坏死的分期和治疗
    第二节 股骨头检查的主要影像学方法
        一、X线平片
        二、计算机体层成像
        三、放射性核素骨扫描
        四、磁共振成像
        五、股骨头血管造影
    第三节 超声检测股骨头坏死现状
        一、二维超声的检查特点
        二、CDFI的检查特点
    第四节 超声造影在微小血管检测方面的进展
        一、CEUS在肿瘤新生血管中的运用
        二、CEUS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运用
    第五节 早期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
        二、造模方法的选择
    第六节 诊断早期兔股骨头坏死的主要方法
        一、组织病理学
        二、影像诊断学
        三、血清生化学
        四、血流动力学
    第七节 中医在股骨头坏死方面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CEUS评价早期兔股骨头坏死血管灌注的实验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内容与方法
        一、实验动物及分组
        二、造模
        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四、超声造影检查
        五、病理学检查
        六、统计学处理
    第三节 结果
        一、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二、超声造影定量分析
        三、组织病理学观察
        四、微血管密度计数
        五、微血管密度计数与各参数相关性
    第四节 分析与讨论
        一、超声造影观察股骨头微血管的优势与可行性
        二、实验结果分析
        三、实验的创新性
        四、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平片、CT、MR影像诊断价值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股骨头坏死疾病的力学评价及塌陷风险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和治疗及治疗效果评估
        1.2.2 股骨头坏死塌陷风险的预测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2章 骨科生物力学及研究方法
    2.1 骨科生物力学概述
    2.2 骨的生物力学特性
    2.3 骨松质的生物力学
        2.3.1 松质骨的生物力学特性
        2.3.2 影响松质骨力学特性的因素
    2.4 固体力学研究方法
        2.4.1 物理学守恒定律
        2.4.2 连续介质模型
        2.4.3 弹性力学的解析方法
        2.4.4 讨论生物力学问题的一般思路
    2.5 有限元方法
        2.5.1 有限元方法的发展历程
        2.5.2 有限元方法的分析步骤
        2.5.3 有限元方程的建立
第3章 股骨头坏死药物治疗效果的力学评估
    3.1 模型的建立
        3.1.1 病人CT图形的获取
        3.1.2 股骨三维模型的建立
        3.1.3 模型的润滑与布尔运算
    3.2 三维模型的网格划分
    3.3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材料赋值
    3.4 边界条件的施加
    3.5 计算和实验结果
        3.5.1 药物治疗前后坏死区的形态变化
        3.5.2 股骨近端载荷的分布
        3.5.3 坏死区的力学性能
    3.6 不足之处
    3.7 结论
第4章 股骨头塌陷的生物力学预测
    4.1 数据的获取及股骨三维模型的建立
    4.2 模拟结果和讨论
        4.2.1 股骨近端等效应力与总形变的分布
        4.2.2 坏死区的力学性能
        4.2.3 等效应力与总形变的比值
    4.3 总结与讨论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四、股骨头无菌坏死MRI与X线平片、CT的对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血瘀”理论探索股骨头坏死CT下低密度影改变的病理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D]. 杨帆.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核心指标集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与验证[D]. 薛志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12)
  • [3]富血小板血浆股骨头内局部应用对预防早期股骨头坏死进展的研究[D]. 李瑞璠. 山东大学, 2020(09)
  • [4]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系列研究[D]. 王艳.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5]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与CT影像诊断分析对比[J]. 陈恩赐. 中外医疗, 2019(33)
  • [6]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静脉血运变化表征的研究及治疗应用[D]. 张耀.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7]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医英译实践 ——以《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项目为例[D]. 薛梅鸿.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CEUS定量分析早期兔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实验研究[D]. 孙淑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平片、CT、MR影像诊断价值对比分析[J]. 岳彩真. 系统医学, 2019(02)
  • [10]股骨头坏死疾病的力学评价及塌陷风险预测[D]. 唐琪.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X线平片与CT在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中的对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