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引起胰岛素抵抗的机制

肥胖引起胰岛素抵抗的机制

一、肥胖致胰岛素抵抗的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振宇[1](2021)在《磷脂对肥胖诱导肾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近几年来,中国人群尤其是儿童肥胖的发生率明显上升,随之肥胖导致的肾病引起越来越多关注,也对其发病机制、病理特点、防治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除了药物疗法及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功能食品营养因子在缓解或防治慢性肾脏病方面也有一定应用,尤其功能性油脂磷脂,其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作为构成所有细胞膜的基本成分,与肾脏病相关病理活动有一定联系。本文对肥胖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及磷脂结构功能进行概述,综述了磷脂对肥胖导致肾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为开发针对肥胖引起的肾功能损伤的膳食补充剂或功能性食品提供了理论基础。

黄凯[2](2021)在《电针与穴位埋线治疗腹型肥胖合并胰岛素抵抗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运动饮食干预以及穴位选择相同的条件下,通过电针或穴位埋线治疗伴有胰岛素抵抗的腹型肥胖患者。观察比较患者在电针和穴位埋线两种不同治法下肥胖指相关标和部分血液指标的变化,探讨对比两种治法的优异性。方法:本实验从2020年7月-2021年1月至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患者中招募,腹型肥胖伴胰岛素抵抗患者共71例,并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电针组和埋线组。实验过程中电针组剔除2例,埋线组脱落1例,最终68例患者纳入观察统计分析,每组34例。电针组取穴为:腹部腧穴:天枢(双侧)、大横(双侧)、带脉(双侧)、中脘、水分、气海、关元;背部腧穴:脾俞(双侧)、胃俞(双侧);下肢腧穴:足三里(双侧)、丰隆(双侧)。电针刺激双侧带脉和天枢,留针30min/次,一周三次,1个疗程12次,共2个疗程。埋线组取穴与电针组一致。2周1次,1个疗程2次,共2个疗程。电针组和埋线组患者饮食和运动干预一致。分别于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记录相关肥胖指标、血液指标以及总有效率。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组内、组间进行并对比分析。结果:1.治疗后(1疗程、2疗程),电针组和埋线组BW、BMI、WC、HC、WHR、FINS、HOMR-IR、F%较前均有较为明显的下降(P<0.05或P<0.01)。2.治疗后(1疗程,2疗程),两组组间对比在体重指标上无显着差异(P>0.05),但从体重变化图分析,电针组在第1个疗程疗效较埋线组快,而埋线组第2个疗程疗效优于电针组。3.在臀围、腰围、腰臀比疗效上,电针组疗效明显优于埋线组(P<0.05),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在腰围、臀围疗效上电针组疗效速度逐渐变缓,而埋线组疗效速度较为稳定。4.在第1个疗程后,电针组对体脂率(F%)的改变较埋线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第2个疗程后与埋线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电针组在体脂率疗效上见效较埋线组快,但长期来看埋线组优于电针组。5.其余指标(BMI、FBG、FINS、HOMR-IR)组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疗效相当。结论:1.两种治疗方法(电针和穴位埋线)对于伴有胰岛素抵抗的腹型肥胖患者,在降低BW、BMI、WC、HC、WHR、FINS、HOMR-IR、F%均有效。2.电针组在BW、WC、HC、WHR、F%等指标疗效上前期快于埋线组,但长期上看,埋线组疗效预期优于电针组。

诸葛瑾慧[3](2021)在《哈萨克族肥胖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特点及HIF-1α中相关因子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哈萨克族成人肥胖人群2型糖尿病的患病和HIF-1α在其糖尿病发生中作用。方法:(1)选取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01-2019年18周岁以上的哈萨克族、汉族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哈萨克族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特点、危险因素。(2)选取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年龄在18岁及以上的哈萨克族、汉族需要进行腹腔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获取患者网膜下脂肪,分析其HIF-1α在糖尿病中的作用。结果:(1)总纳入16131人,哈萨克族1026人,汉族15105人,哈萨克族成人肥胖率为21.5%,中心性肥胖为14.4%,高于汉族的成人肥胖率(15.6%)、中心性肥胖患病率(11.1%)(P<0.01);哈萨克族糖尿病患病率为8.3%,低于汉族糖尿病的患病率(13.6%)(P<0.01)。哈萨克族肥胖、中心肥胖患者的糖尿病患病率为27.8%、21.6%,明显低于汉族(33.2%,32.5%)(P<0.01)。哈萨克族肥胖组有着较高的BMI、腰围、收缩压,而汉族肥胖人群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指标明显高于哈萨克族肥胖人群。(2)哈萨克族肥胖患者的脂肪细胞数量、淋巴细胞数量存在显着的差异(P<0.01);哈萨克族肥胖组、正常体重组脂肪组织TNF-α、IL-β、IL-6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低于汉族(P<0.01),且低氧信号通路相关因子PHD1、HIF-1α、VEGF表达低于汉族。且哈萨克族AKT蛋白表达高于汉族AKT蛋白表达。结论:哈萨克族肥胖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低于汉族肥胖人群,低氧信号的研究中发现,哈萨克族肥胖人群脂肪组织相关炎症因子、低氧信号相关因子的低表达,AKT蛋白磷酸化的高表达,提示哈萨克族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低与低氧信号通路的有关。

袁梦格[4](2020)在《肥胖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风险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肥胖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病风险的影响,并分析肥胖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5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甲状腺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PTC及甲状腺良性结节的患者的病例资料。(1)收集患者基本临床及病理资料,如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原发癌灶直径、数量、位置、是否包膜外侵犯、是否淋巴结转移、是否远处转移、是否合并HT和BRAF基因突变;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 Ab)水平,TSH、FT4、FT3水平,并评估患者复发危险度分层及TNM分期;(2)采用中国肥胖标准以BMI对其肥胖程度进行评估,在总体及各性别、年龄分组中,分析BMI对PTC发病风险的影响;(3)分析BMI递增与PTC发病的关系;(4)比较不同分层中PTC与甲状腺良性结节BMI水平的差异;(5)多因素分析PTC发病危险因素;(6)在总体及各性别、年龄分组中分析BMI对P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影响;(7)分析BMI递增与病理特征的关系;(8)分析PTC患者各临床病理特征分组中BMI水平差异;(9)分析PTC患者不同BMI分组中甲状腺抗体、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差异。结果(1)入组患者1792例,其中PTC组1060例(59.15%),良性结节组732例(40.75%);以BMI对其肥胖程度进行评估,PTC患者中正常组369例(34.81%)、超重组481例(45.38%)、肥胖组210例(19.81%),良性结节组中正常组309例(42.21%),超重组307例(41.498%),肥胖组116例(15.85%);(2)在总体、男性组、男性年龄41-60岁组、男性≥61岁组中,超重组、肥胖组PTC发病风险均较正常组升高,且BMI水平每增加5kg/m2与PTC发病风险增加均呈正相关性(均P<0.05);在女性组中,超重组、肥胖组PTC发病风险均较正常组升高,在女性年龄41-60岁组、女性≥61岁组中超重组PTC发病风险较正常组升高,但BMI递增与PTC发病风险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在男性18-40岁组、女性18-40岁组,BMI与PTC发病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3)在男性组及男性41-60岁组中,PTC组BMI水平高于良性结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总体、女性组、男性其余年龄段组以及女性各年龄段组比较,良恶性组间BMI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多因素分析显示:相对于良性结节患者,PTC发生与男性、超重、肥胖、TPOAb、Tg Ab及TSH增高均呈正相关性,OR(95%CI)分别为1.530(1.212-2.060)、1.718(1.357-2.176)、1.875(1.383-2.544)、1.002(1.000-1.003)、1.001(1.000-1.001)及1.778(1.578-2.005)(均P<0.05);与年龄41-60岁、年龄≥60岁组及FT3增高呈负相关性,OR(95%CI)分别为0.339(0.256-0.451)、0.155(0.109-0.220)及0.702(0.601-0.820)(均P<0.05);(5)PTC患者中,超重组、肥胖组中男性、≥55岁、原发癌灶直径>1cm的风险均高于正常组;肥胖组原发癌灶多灶、原发癌灶双侧、包膜外侵犯的风险均高于正常组(均P<0.05);随着BMI每增加3kg/m2,男性、年龄≥55岁、原发癌灶多发、原发癌灶双侧、原发癌灶直径>1cm、包膜外侵犯风险逐渐增加(均P<0.05);(6)P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中BMI水平比较,男性高于女性、年龄≥55岁组高于年龄<55岁组、多灶组高于单灶组,双侧组高于单侧组、原发癌灶直径>1cm组高于≤1cm组、包膜外侵犯组高于无包膜外侵犯组、未合并HT组高于合并HT组(均P<0.05),而BMI增加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无BRAF基因突变及复发危险度分层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7)在男性PTC患者中,肥胖组原发癌灶双侧、原发癌灶直径>1cm以及包膜外侵犯的发生风险高于正常组,且随BMI每增加3kg/m2发生风险逐渐增加;在女性PTC患者中,超重组原发癌灶直径>1cm的发生风险高于正常组,肥胖组原发癌灶多发的发生风险高于正常组,且BMI每增加3kg/m2与癌灶多发存在明显相关性;(8)在年龄<55岁组PTC患者中,超重组原发癌灶直径>1cm的发生风险高于正常组,肥胖组原发癌灶多发、双侧、直径>1cm以及包膜外侵犯的发生风险高于正常组,且随BMI每增加3kg/m2其发生风险逐渐增加;在年龄≥55岁组中,超重组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高于正常组,且BMI每增加3kg/m2发生风险逐渐增加(均P<0.05);(9)PTC患者超重、肥胖组Tg Ab水平均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正常、超重、肥胖三组间TSH、FT4、FT3、TPOAb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1)超重、肥胖增加PTC的发病风险,且随BMI增加PTC发病风险逐渐增加,年龄40岁以上,特别是男性这种相关性更加明显。(2)男性、超重、肥胖、TSH、TPOAb及Tg Ab增高均是PT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FT3增高、年龄较高分组是PTC发病的保护因素。(3)肥胖PTC患者以男性、≥55岁多见,原发癌灶直径>1cm、多灶、双侧及包膜外侵犯风险增加,且随着BMI增加而风险增加。(4)PTC患者随BMI增加,男性癌灶双侧、直径>1cm及包膜外侵犯发生风险增加,而女性中癌灶多发风险增加;年龄<55岁中癌灶多发、双侧、直径>1cm及包膜外侵犯发生风险增加,而年龄≥55岁中淋巴结转移发生风险增加。

桑晶晶[5](2019)在《芪灵方改善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观察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在维持原基线治疗(符合入组标准)的基础上联合芪灵方前后体重指数、腰围、血压、糖脂代谢水平、空腹胰岛素、餐后两小时胰岛素、空腹C肽、餐后两小时C肽、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评价其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与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关系。2.观察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在维持原基线治疗(符合入组标准)的基础上联合芪灵方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及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达标情况。方法:根据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2018-2019年来自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2型糖尿病(T2DM)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芪灵组34例和安慰剂组34例,在维持原基线治疗及饮食控制与运动治疗的基础上,分别予芪灵方颗粒、安慰剂(为含十分之一有效药物成分的颗粒剂),疗程12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腰围、血压、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h FINS)、空腹C肽(C-P)、餐后2h C肽(2h C-P)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TG、TC、HDL-C及LDL-C的变化,观察并对比两组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及主要症状的变化情况来评价其临床治疗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BMI、腰围、TG、TC、HDL-C、LDL-C、血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两小时胰岛素、空腹C肽、餐后两小时C肽、HOMA-IR、入组前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达标的情况、中医证候积分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芪灵组治疗后BMI明显降低(P<0.01),安慰剂组治疗前后BMI无明显差别(P>0.05),芪灵组BMI比安慰剂组降低幅度更为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腰围均较前明显下降(P<0.01),芪灵组比安慰剂组更能显着减小腰围(P<0.01)。两组治疗后,芪灵组TG、TC、LDL-C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DL-C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P<0.01);安慰剂组治疗后TG、TC、LDL-C较前有所下降(P<0.05),HDL-C治疗前后则无明显差异(P>0.05),芪灵组较安慰剂组能进一步降低患者TG、TC、LDL-C水平,升高患者HDL-C水平(P<0.01)。芪灵组治疗后SBP及DBP均明显下降(P<0.01),安慰剂组治疗后SBP、DBP均有所下降(P<0.05),芪灵组可进一步控制患者SBP及DBP水平。两组治疗后Hb A1c均明显下降(P<0.01),芪灵组Hb A1c较安慰剂组下降更为显着(P<0.01)。两组空腹血糖随时间变化基本呈逐渐降低趋势(P<0.01),且芪灵组治疗后空腹血糖整体降低幅度较安慰剂组更为明显(P<0.01);两组治疗后餐后两小时血糖随时间变化明显呈逐渐降低趋势(P<0.01),且芪灵组餐后两小时血糖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安慰剂组(P<0.05)。两组治疗后FINS、2h FINS、C-P、2h C-P均显着下降(P<0.01),芪灵组FINS、C-P水平下降幅度较安慰剂组均更为明显(P<0.01),而两组治疗后2h FINS、2h C-P下降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治疗后LN(HOMA-IR)均较前明显下降(P<0.01),芪灵组比安慰剂组更能明显降低患者的LN(HOMA-IR)(P<0.01)。两组治疗后,芪灵组达标的血糖、达标的Hb A1c、达标的BMI、达标的血压、达标的TG、达标的TC、达标的HDL-C、达标的LDL-C的病例数均高于安慰剂组。尤其在血糖、Hb A1c、BMI、血压、TG、TC、HDL-C的达标情况明显优于安慰剂组(P<0.01)。两组治疗后中医主症状积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下降均较为显着(P<0.01),两组治疗后口渴多饮、倦怠乏力的主症状及入组后所观察的相关证候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芪灵组在证候总积分上较安慰剂组显着降低(P<0.01)。其中在口渴多饮症状的改善上,芪灵组疗效明显优于安慰剂组(P<0.01),在倦怠乏力症状的改善上,芪灵组疗效也优于安慰剂组(P<0.05)。芪灵组中医证候积分的总有效率为84.84%,安慰剂组总有效率为45.45%,芪灵组疗效明显高于安慰剂组(P<0.01)。结论:1.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在维持原基线治疗(符合入组标准)的基础上联合芪灵方后,可大幅改善患者糖脂代谢紊乱状态,降低患者血糖,控制患者体重,控制患者血压,显着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减轻机体胰岛素抵抗程度,而且在安全性及延缓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及进展方面独具优势。2.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在维持原基线治疗(符合入组标准)的基础上联合芪灵方后,通过益气养阴,健脾化浊,清热泻实之法,而达到改善胰岛素抵抗,有效缓解患者中医证候之功效。3.由于条件的限制,本研究并未进一步探讨芪灵方改善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具体机制,有待进行更深入地研究。

刘灿[6](2019)在《TREM2调控脂肪组织重塑改善肥胖致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TREM2在肥胖致胰岛素抵抗小鼠模型附睾脂肪组织中的动态表达变化研究目的: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trigger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2,TREM2)最早发现于巨噬细胞等髓系细胞,调控多种生物学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TREM2基因也表达于成熟的脂肪细胞。在肥胖动物模型的脂肪组织中,TREM2基因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众所周知,脂肪组织重塑在肥胖致胰岛素抵抗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而其重塑过程又以对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和功能的调节最为重要。然而,上述两种细胞的TREM2是否参与了脂肪组织的重塑过程,进而调控了肥胖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尚未见研究报道。本部分研究,旨在通过对6周龄C57BL/6野生型小鼠予以60%脂肪热能高脂饲料,饲养16周,诱导肥胖致胰岛素抵抗小鼠模型,观察附睾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TREM2基因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并初步探讨TREM2基因表达与脂肪组织重塑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1.6周龄C57BL/6野生型小鼠随机分为高脂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60%脂肪热能高脂饲料和10%脂肪热能对照饲料,饲养16周。2.分别于饲养第0、4、8、12和16周取两组小鼠的附睾脂肪组织,采用差速离心的方法,分离纯化脂肪细胞;采用贴壁培养的方法,获取附睾脂肪组织中的巨噬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测定两组小鼠附睾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TREM2基因的动态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高脂组小鼠饲养第4、8、12和16周体重显着增加(p<0.0001),附睾脂肪组织重量显着增加(p<0.0001);饲养第8、12和16周肝脏重量显着增加(p<0.01)。自饲养第12周开始,高脂组小鼠附睾脂肪组织开始出现脂肪细胞肥大、脂肪细胞坏死,巨噬细胞浸润,冠状结构形成等典型的脂肪组织重塑病理学特征;同时小鼠肝脏发生脂肪变性,出现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和炎性灶形成等病理学表现,提示异位脂质沉积。进一步研究发现,饲养第12周,高脂组小鼠空腹血糖水平显着升高(4.92±0.32mmol/L vs.14.17±1.54mmol/L,p<0.01),对胰岛素敏感性显着下降(p<0.0001)。2.饲养第12、16周,高脂组小鼠附睾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TREM2基因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饲养第12周,高脂组小鼠巨噬细胞TREM2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01)。研究结论:1.本研究采用高脂饲养成功构建肥胖致胰岛素抵抗小鼠模型,饲养第12周,小鼠附睾脂肪组织开始出现典型的脂肪组织重塑病理学特征。2.饲养第12周,高脂组小鼠附睾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TREM2基因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第二部分 TREM2在肥胖致胰岛素抵抗小鼠模型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研究目的:第一部分研究发现,高脂饲养诱导的肥胖致胰岛素抵抗小鼠模型附睾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TREM2基因表达水平升高,于饲养第12周达到最大值,同时小鼠附睾脂肪组织开始表现出典型的脂肪组织重塑病理学特征。上述结果提示,在肥胖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中,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的TREM2可能通过调控脂肪组织重塑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部分研究在TREM2全身敲除小鼠(TREM2-/-小鼠)中,采用高脂饲养构建肥胖致胰岛素抵抗模型,证实该假设,从而阐明TREM2在肥胖致胰岛素抵抗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研究方法:1.将6周龄C57BL/6野生型和TREM2-/-小鼠配对后随机分为高脂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60%脂肪热能高脂饲料和10%脂肪热能对照饲料,饲养12周,构建肥胖致胰岛素抵抗小鼠模型。饲养期间,观察小鼠的体重变化和摄食量高低。2.饲养12周后,称量小鼠附睾脂肪组织及肝脏的重量,并计算其所占体重的比例;对脂肪组织和肝脏进行HE染色,评估其病理学改变。测定小鼠空腹血糖、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和胆固醇,评估其糖脂代谢水平。对小鼠进行葡萄糖耐受试验和胰岛素耐受试验,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附睾脂肪组织胰岛素信号通路的活化水平,评估其胰岛素抵抗程度。3.采用ImageJ图像分析软件测量高脂组小鼠附睾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的截面积大小,并统计不同大小脂肪细胞在附睾脂肪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对附睾脂肪组织进行脂滴包被蛋白(Perilipin)染色,评估脂肪细胞坏死的情况。对附睾脂肪组织进行F4/80染色,并结合流式细胞分析,评估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数量和表型的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检测小鼠附睾脂肪组织、其脂肪细胞MCP-1的表达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脂肪细胞MCP-1的蛋白水平,并通过ELISA检测小鼠循环中MCP-1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测定两组小鼠附睾脂肪组织及其巨噬细胞TNF-α、IL-1β、IL-6和iNOS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对照饲料饲养下,与野生型小鼠相比,TREM2-/-小鼠体重、附睾脂肪组织和肝脏病理学特征以及胰岛素敏感性无显着差异。高脂饲料饲养下,与野生型小鼠相比,TREM2-/-小鼠体重显着增加(p<0.01),肝脏脂肪变性程度显着加重,空腹血糖水平显着升高(14.33±0.90mmol/L vs.17.49±1.19mmol/L,p<0.05),胰岛素敏感性显着下降(p<0.01)。2.高脂饲养12周后,TREM2-/-小鼠附睾脂肪组织重量显着减轻(2.38±0.09g vs.1.99±0.09g,p<0.01),所占体重比例显着降低(5.23±0.23%vs.4.15±0.20%,p<0.01)。TREM2-/-小鼠附睾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截面积显着增大(2.1±0.1 ×104μm2 vs 5.0±0.2×104μm2,p<0.0001);且小体积脂肪细胞所占比例降低,大体积脂肪细胞所占比例升高。TREM2-/-小鼠附睾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坏死比例显着增加(p<0.001),且坏死脂肪细胞周围无巨噬细胞浸润,冠状结构基本消失。3.高脂饲养12周后,TREM2-/-小鼠附睾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MCP-1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蛋白水平显着降低;脂肪组织整体MCP-1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TREM2-/-小鼠循环中MCP-1水平显着降低(176.8±13.9pg/ml vs.126.1±7.0pg/ml,p<0.01)。4.高脂饲养12周后,TREM2-/-小鼠附睾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所占比例显着降低(56.7±2.8%vs.48.1±1.7%,p<0.05);数量显着减少(每克脂肪组织含巨噬细胞6.57±0.42×105 2.85±0.58×105,p<0.001)。TREM2-/-小鼠附睾脂肪组织中F4/80+CD11c+巨噬细胞(即募集的巨噬细胞)比例显着降低(36.5±3.1%vs.7.8±0.6%,p<0.001);F4/80+CD206+巨噬细胞(即原驻的巨噬细胞)比例显着升高(36.7±2.6%vs.43.1±1.3%,p<0.05)。5.高脂饲养12周后,与野生型小鼠相比,TREM2-/-小鼠附睾脂肪组织及其巨噬细胞IL-1β、IL-6和iNOS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研究结论:1.TREM2调控了高脂饲养下小鼠附睾脂肪组织的重塑过程。2.可能机制如下:1)TREM2促进脂肪细胞增殖,抑制脂肪细胞肥大和脂肪细胞坏死;2)TREM2诱导脂肪细胞合成MCP-1,募集F4/80+CD11c+巨噬细胞浸润,对坏死的脂肪细胞进行包裹隔离和有效清理;3)TREM2减少巨噬细胞炎性介质释放。通过上述途径,TREM2调控脂肪组织重塑,降低了脂肪组织整体的炎症反应。3.TREM2在肥胖致胰岛素抵抗小鼠模型中发挥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张冰玉,邓显忠,朱平宇[7](2017)在《肥胖与肾癌相关性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肾癌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我国近年来发病率也不断上升。肾癌的病因尚未清楚。目前,许多研究表明肥胖与肾癌之间存在关联,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复杂,且具体机制并不清楚,可能与脂肪因子异常表达、慢性炎症反应、内分泌环境改变等有关。本文围绕肥胖与肾癌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以期为肾癌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

陈东辉[8](2017)在《静息心率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静息心率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相关性。方法1、本项目研究对象来自于“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综合防治队列研究”,在排除饮酒史、肿瘤、肝脏疾病、心率异常后,共纳入12431名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流行病学信息,同时对其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2、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数据经逻辑检错无误后转换为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将调查对象的静息心率进行三分位(≤72bmp,73bpm-80bpm,≥81bpm),以低分位组为对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静息心率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关系关联分析。全部统计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12431名研究对象中,NAFLD患者有1690名,患病率为13.60%。NAFLD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体质指数水平均显着高于非NAFLD人群,而NAFLD患者的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着低于非NAFLD人群(P<0.05)。2.随着静息心率的增加,NAFLD的患病率呈显着上升趋势(趋势x2=7.05,P=0.008)。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整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腹型肥胖,高脂血症指标后,静息心率与NAFLD仍然显着相关,与静息心率低分位组的人群相比,中分位组和高分位组的OR(95%CI)分别为1.16(1.01-1.33)和1.25(1.08-1.44)。3.将研究对象按照性别、年龄、吸烟、超重肥胖、腹型肥胖等因素进行分层分析的结果显示:女性、≥45岁、高血压患者、非糖尿病患者、非血脂异常患者及腹型肥胖组,随着静息心率的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也显着增加(P<0.05)。4.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排除高血压、糖尿病、服用降脂药的研究对象后,静息心率与NAFLD仍然显着相关,且在调整性别,年龄,超重肥胖,腹型肥胖,血脂异常等因素后,结果仍具有统计学意义[OR(95%CI)中分位组vs低分位组:1.19(1.02-1.45),OR(95%CI)高分位组vs低分位组:1.25(1.04-1.58)]。结论静息心率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之间存在显着关联,随着静息心率的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李义嘉[9](2017)在《雷公藤红素及其类似物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雷公藤红素、熊果酸、齐墩果酸、科罗索酸和山楂酸等五环三萜酸的体外和细胞模型抗氧化能力;构建细胞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模型和动物IR模型,研究受试药物改善IR的作用并初步探索其分子机理。方法: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评价药物体外抗氧化能力;通过AAPH诱导人主动脉内皮细胞(Human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HAEC)氧化应激损伤模型,研究受试药物改善氧化应激致细胞损伤的作用。通过高浓度胰岛素诱导HAEC细胞IR模型及高脂饲料诱导C57BL/6小鼠肥胖模型致IR,研究药物改善细胞和动物IR的作用。提取细胞和小鼠的肝脏、血管以及脂肪组织的总RNA和总蛋白,利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法分析I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在0.4、0.6、0.8、1mg/mL浓度梯度下,雷公藤红素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均达90%以上,其它受试药物也均达60%以上;它们的抗氧化能力与其分子结构中活泼的双键、羟基、羧基官能团相关联。2、确定了 AAPH造模浓度5mmol/L;除齐墩果酸和山楂酸外,其它药物对细胞内ROS都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有氧化应激损伤保护作用。雷公藤红素在0.125、0.25、0.5 μg/mL系列剂量下均具有显着保护(P<0.05)作用。3、确定了胰岛素造模浓度10-6molL;药物都能显着提高(P<0.05)IR模型的糖耗量,改善IR。确定了后续机理研究中的药物浓度:雷公藤红素0.5 μg/mL、熊果酸和齐墩果酸10μg/mL、科罗索酸和山楂酸2μg/mL;在此浓度下,提取细胞总RNA和总蛋白。4、改善细胞IR的可能机理:雷公藤红素及其类似物可上调胰岛素信号传导相关基因 InsR、IRS1、PI3-K、GLUT4 以及 PDE3B 的 mRNA 转录水平,提高 AKT 和 PPAR-γ的蛋白表达水平,改善细胞的IR。5、高脂饲料诱导C57BL/6小鼠IR模型,雷公藤红素给药剂量2mg/kg/day,枇杷叶总三萜酸(熊果酸、齐墩果酸、科罗索酸和山楂酸)给药剂量200和400mg/kg/day,灌胃给药。借助空腹血糖检测、口服糖耐量和胰岛素耐受性实验,确定制备了肥胖型IR小鼠模型,且受试药物均能显着改善小鼠IR的作用;通过体重分析、血清中生化指标检测、器官HE染色和Lee’s指数测定,结果表明受试药物可能通过降低肥胖导致的肝损伤、脂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和瘦素抵抗对机体的损害改善小鼠的IR,且雷公红素有显着抑制肥胖作用(P<0.01)。结论:氧化应激是导致IR的重要因素,雷公藤红素及其类似物能清除自由基,有良好的体外和细胞抗氧化能力,说明药物有潜在改善IR的作用;细胞和动物实验表明,雷公藤红素及其类似物有改善HAEC细胞及小鼠的IR的作用;初步机理研究表明受试药物可能通过调节胰岛素信号通路中相关元件mRNA的转录和蛋白质的表达改善IR。

刘鹏昊[10](2016)在《线粒体介导的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在肥胖相关性血管损伤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NLRP3炎症小体活化在OLETF大鼠血管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肥胖导致的血管损伤与慢性系统性炎症相关。NLRP3炎症小体被认为是介导炎症的关键分子之一,但其在肥胖相关性血管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我们在肥胖OLETF大鼠中,探讨NLRP3炎症小体活化是否参与了肥胖导致的血管损伤。方法:选用3月龄和12月龄雄性OLETF大鼠及其同系正常对照LETO大鼠,应用血管环实验检测胸主动脉舒张功能;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血管超微结构的改变;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主动脉eNOS、NLRP3炎症小体及线粒体动态演变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分别比较3月龄和12月龄大鼠,发现12月龄OLETF大鼠呈现高血脂、高血糖的特征;胸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较同月龄LETO大鼠显着下降,同时伴随主动脉eNOS表达减少、巨噬细胞浸润及内膜增厚。这些效应与NLRP3炎症小体活化相关,表现为肥胖OLETF大鼠主动脉NLRP3、Caspase-1及IL-1β的表达增加。此外,伴随着血管壁组织氧化应激水平的增加,OLETF大鼠主动脉的线粒体融合相关蛋白OPA1表达降低,线粒体分裂相关蛋白DRP1、自噬相关蛋白ATG5和LC3B表达增加,结论:实验结果表明肥胖相关的代谢紊乱可诱导线粒体融合分裂动态失衡和NLRP3炎症小体活化,导致血管炎症和内皮损伤。第二部分SIRT3介导的NLRP3炎症小体活化在肥胖相关性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在肥胖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NLRP3作为胞内感受危险信号的模式识别受体参与了血管炎性损伤的发展进程。已有的研究表明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而SIRT3作为调控线粒体能量代谢和自由基代谢的关键酶,对于线粒体稳态的维持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巨噬细胞线粒体功能研究为切入点,探讨SIRT3介导的线粒体稳态参与调节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在肥胖相关性内皮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分离提取受试者(超重/肥胖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检测SIRT3、NLRP3炎症小体、脂质过氧化物、抗氧化酶及线粒体动态演变相关蛋白的表达。在THP-1巨噬细胞中转染SIRT3基因慢病毒过表达载体,检测SIRT3过表达对于棕榈酸(palmitate)诱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和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影响;收集THP-1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作用于人主动脉内皮细胞(HAECs),检测胶原I(Collagen-I),平滑肌肌动蛋白α(α-SMA),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表达。结果:我们收集了24例超重/肥胖人群和24例正常体重人群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发现与正常体重人群相比,超重/肥胖人群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SIRT3表达下降,而NLRP3及Capase-1的表达升高;且线粒体分裂相关蛋白DRP1、自噬相关蛋白ATG5及LC3II表达下调。应用棕榈酸刺激THP-1单核/巨噬细胞株建立炎症模型,发现SIRT3下降伴随NLRP3炎症小体表达的升高,且线粒体活性氧增加,应用过表达SIRT3慢病毒转染细胞或应用线粒体活性氧清除剂Mito-TEMPO,可显着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组装,增加线粒体的分裂,促进细胞自噬。进一步收集经上述处理的条件培养基,孵育内皮细胞,棕榈酸处理组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可促进内皮细胞Collagen-I,α-SMA,ICAM-1及VCAM-1的表达,应用IL-1β中和抗体可有效逆转上述效应,表明内皮损伤的部分效应由IL-1β介导;同时过表达SIRT3的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可显着逆转内皮细胞Collagen-I,α-SMA,ICAM-1及VCAM-1的表达。结论:研究结果表明SIRT3通过调控线粒体的动态演变,改善线粒体功能进而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从而改善肥胖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

二、肥胖致胰岛素抵抗的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肥胖致胰岛素抵抗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磷脂对肥胖诱导肾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肥胖引起肾损伤的机制
    1.1 肥胖定义
    1.2 肥胖诱导肾损伤机制
        1.2.1 肾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1.2.2 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素对抗
        1.2.3 高瘦素血症
        1.2.4 肥胖导致微炎症状态
2 磷脂及其功能
3 磷脂对肥胖致肾损伤的保护研究
    3.1 大豆卵磷脂
    3.2 溶血磷脂酸
    3.3 n-3多不饱和脂肪酸磷脂
4 展望

(2)电针与穴位埋线治疗腹型肥胖合并胰岛素抵抗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西医对腹型肥胖的认识
        1.1 腹型肥胖的国内外流行病学特征
        1.2 腹型肥胖的概念
        1.3 腹型肥胖的评估方式和标准
        1.4 腹型肥胖的危害
        1.5 肥胖病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
    2. 西医对胰岛素的认识
        2.1 胰岛素抵抗的定义
        2.2 胰岛素抵抗的评估
        2.3 高胰岛素血症的相关危害
    3. 胰岛素抵抗与腹型肥胖的相关性
        3.1 腹型肥胖致胰岛素抵抗的临床证据
        3.2 腹型肥胖致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假说
    4. 中医学对腹型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的病因病机认识
        5.1 腹型肥胖的中医病因病机
        5.2 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病因病机
        5.3 中医疗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及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注意事项及处理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定标准
        2.6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对比
        3.2 肥胖指标对比
        3.3 生化指标对比
        3.4 总有效率对比
        3.5 安全性分析
    4. 疗效总结
第三部分 讨论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二、电针和穴位埋线治疗腹型肥胖伴胰岛素抵抗的理论依据
    三、选穴分析
    四、关于埋线和电针治疗腹型肥胖伴胰岛素抵抗的思考
    五、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就
致谢

(3)哈萨克族肥胖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特点及HIF-1α中相关因子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人群选择
    1.2 相关诊断标准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哈萨克族、汉族人群2 型糖尿病患病特征分析基本信息的收集
    2.2 哈萨克族、汉族肥胖人群HIF-1α分析研究
3 试剂与器材
4 质量控制
    4.1 研究对象筛选
    4.2 基本资料收集
    4.3 生化(血液)指标收集
    4.4 脂肪组织收集及处理
    4.5 PCR及蛋白提取
5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院健康评估表
综述 肥胖和2型糖尿病流行现状及信号通路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4)肥胖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风险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入选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1.3 纳入对象
        1.1.4 临床资料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2.1 主要试剂盒
        1.2.2 主要仪器
    1.3 研究方法
        1.3.1 资料收集
        1.3.2 诊断方法
        1.3.3 主要检测指标及范围
        1.3.4 肥胖程度评估
        1.3.5 PTC恶性程度评估
        1.3.6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2.1 BMI与PTC发病的相关性
        2.1.1 不同BMI组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分布比较
        2.1.2 BMI与PTC发病风险分析
        2.1.3 PTC与甲状腺良性结节组间BMI水平的比较
        2.1.4 PTC与甲状腺良性结节组间临床特征及甲状腺功能比较
        2.1.5 影响PTC发病相关的多因素分析
    2.2 BMI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2.2.1 PTC患者不同BMI组临床病理特征分布比较
        2.2.2 PTC患者不同BMI组临床病理特征多因素回归分析
        2.2.3 PTC患者BMI递增与临床病理特征发生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2.2.4 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组间BMI水平的比较
        2.2.5 男性组PTC患者BMI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2.2.6 女性组PTC患者BMI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2.2.8 年龄≥55岁组PTC患者BMI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2.2.9 PTC患者不同BMI组甲状腺功能水平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BMI对PTC发病风险的影响
    3.2 影响PTC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3.3 BMI对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影响
    3.4 总结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肥胖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5)芪灵方改善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病例剔除与脱落
    1.5 终止实验标准
2.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方案
    2.2 确定样本量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4.1 检验指标
        2.4.2 中医证候积分
        2.4.3 中医证候疗效的评定标准
        2.4.4 安全性观测
        2.4.5 统计方法
3.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两组治疗前后BMI及腰围的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TG、TC、HDL-C及 LDL-C的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SBP及 DBP的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HbA1c的比较
    3.6 两组治疗前后FPG、2h PG的比较
    3.7 两组治疗前后FINS、2h FINS、C-P、2h C-P的比较
    3.8 两组治疗前后HOMA-IR的比较
    3.9 两组治疗前后 2 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达标情况的比较
    3.10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3.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3.12 安全性评价
4.分析与讨论
    4.1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西医发生机制
        4.1.1 遗传机制
        4.1.2 介导胰岛素抵抗的两种假说
        4.1.3 其他机制
    4.2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病因病机
    4.3 芪灵方组方原理分析
    4.4 芪灵方临床疗效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胰岛素抵抗的诊断(李光伟等提出的临床积分法)
    附录3 中医消渴证候积分

(6)TREM2调控脂肪组织重塑改善肥胖致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表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TREM2在肥胖致胰岛素抵抗小鼠模型附睾脂肪组织中的动态表达变化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REM2在肥胖致胰岛素抵抗小鼠模型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肥胖与肾癌相关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肾癌及肥胖的流行病学
2 肥胖致肾癌发生的可能机制
    2.1 脂肪因子异常表达
    2.2 慢性炎症反应
    2.3 内分泌环境改变
        2.3.1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
        2.3.2 性激素
    2.4 其他
3 总结及展望

(8)静息心率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问卷调查
1.3 外周全血的采集与处理
1.4 生化指标测定及人体基本参数测量
1.5 病例及相关危险因素定义
    1.5.1 NAFLD病例定义
    1.5.2 相关危险因素定义
1.6 统计分析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2.1.1 研究对象总体临床特征
    2.1.2 静息心率≤72次/分组基线一般情况及临床特征比较
    2.1.3 研究对象静息心率(73-80)次/分组基线一般情况及临床特征比较
    2.1.4 研究对象静息心率≥81次/分组基线一般情况及临床特征比较
2.2 静息心率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性分析
2.3 静息心率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性分层分析
    2.3.1 按性别、年龄、吸烟情况分层分析
    2.3.2 按超重肥胖、腹型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患病情况分层分析
    2.3.3 按血脂异常及各分型患病情况分层分析
2.4 敏感性分析(排除高血压、糖尿病、服用降脂药的4694例)
2.5 敏感性分析(排除高血压、糖尿病、服用降脂药、超重肥胖的6793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中英文缩写词语对照表 致谢

(9)雷公藤红素及其类似物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胰岛素抵抗
        1.1.1 胰岛素抵抗的认识历史
        1.1.2 胰岛素抵抗的病因学研究
        1.1.3 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
    1.2 胰岛素抵抗产生机制
        1.2.1 胰岛素信号通路元件异常致胰岛素抵抗
        1.2.1.1 胰岛素受体前水平
        1.2.1.2 胰岛素受体水平
        1.2.1.3 胰岛素受体后水平
        1.2.2 肥胖致胰岛素抵抗机制
        1.2.2.1 炎性介质
        1.2.2.2 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
        1.2.2.3 内分泌因素
        1.2.2.4 其他因素
    1.3 胰岛素抵抗的防治
    1.4 雷公藤红素及其类似物
        1.4.1 木栓烷型
        1.4.2 乌苏烷型
        1.4.3 齐墩果烷型
        1.4.4 羽扇豆烷型
    1.5 雷公藤红素及其类似物的生物活性
        1.5.1 抗肿瘤
        1.5.2 保肝作用
        1.5.3 抗炎、抗菌作用
        1.5.4 降糖作用
        1.5.5 其他生物活性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实验仪器、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材料和试剂配制
        2.2.1 实验材料
        2.2.1.1 细胞株和实验动物
        2.2.1.2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2.2.2 实验试剂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基本操作
        2.3.1.1 细胞复苏、传代培养、换液及保种
        2.3.1.2 细胞计数
        2.3.2 MTT法检测细胞活性、药物安全浓度范围
        2.3.3 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2.3.4 细胞模型抗氧化活性评价
        2.3.4.1 HAEC细胞的培养
        2.3.4.2 AAPH对HAEC细胞活性影响
        2.3.4.3 受试药物改善HAEC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保护作用研究
        2.3.5 受试药物改善HAEC细胞胰岛素抵抗作用研究
        2.3.5.1 HAEC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的建立
        2.3.5.2 受试药物改善HAEC细胞胰岛素抵抗作用研究
        2.3.6 受试药物改善C57BL/6胰岛素抵抗作用研究
        2.3.6.1 IR小鼠模型的建立
        2.3.6.2 空腹血糖指标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2.3.6.3 胰岛素敏感性评价试验
        2.3.6.4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2.3.6.5 Lee's指数测定
        2.3.6.6 脏器(脂肪)指数
        2.3.6.7 组织化学分析
        2.3.7 细胞及动物组织实时定量PCR (RT-qPCR)
        2.3.7.1 组织和细胞总RNA提取
        2.3.7.2 逆转录合成cDNA模板
        2.3.7.3 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
        2.3.8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2.3.8.1 细胞和组织总蛋白提取
        2.3.8.2 蛋白质定量
        2.3.8.3 蛋白质电泳(SDS-PAGE)
        2.3.8.4 免疫印迹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 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3.2 细胞模型抗氧化活性评价
        3.2.1 AAPH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3.2.2 药物安全浓度范围
        3.2.3 保护HAEC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研究
    3.3 受试药物改善HAEC细胞IR作用研究
        3.3.1 胰岛素诱导HAEC细胞IR模型的建立
        3.3.2 药物改善HAEC细胞IR的作用研究
    3.4 受试药物改善HAEC细胞IR作用机理研究
        3.4.1 HAEC细胞总RNA提取
        3.4.2 RT-qPCR法分析细胞IR相关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
        3.4.3 HAEC细胞总蛋白提取
        3.4.4 Western Blot法分析细胞IR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3.5 受试药物改善C57BL/6小鼠IR作用研究
        3.5.1 小鼠体重变化趋势
        3.5.2 空腹血糖值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3.5.3 胰岛素耐受性试验(ITT)
        3.5.4 生化指标测定
        3.5.4.1 血脂分析
        3.5.4.2 血清氧化应激水平分析
        3.5.4.3 血清中肝功能指标测定
        3.5.4.4 血清中胰岛素和瘦素含量测定
        3.5.5 Lee's指数测定
        3.5.6 脏器、脂肪指数
        3.5.7 组织化学分析
        3.5.8 动物实验总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10)线粒体介导的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在肥胖相关性血管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说明
绪论
第一部分 NLRP3 炎症小体活化在OLETF大鼠血管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部分 SIRT3 介导的NLRP3 炎症小体活化在肥胖相关性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肥胖致胰岛素抵抗的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磷脂对肥胖诱导肾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 张振宇.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08)
  • [2]电针与穴位埋线治疗腹型肥胖合并胰岛素抵抗的临床对比研究[D]. 黄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哈萨克族肥胖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特点及HIF-1α中相关因子作用研究[D]. 诸葛瑾慧.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4]肥胖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风险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D]. 袁梦格. 青岛大学, 2020(01)
  • [5]芪灵方改善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D]. 桑晶晶.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TREM2调控脂肪组织重塑改善肥胖致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D]. 刘灿. 浙江大学, 2019(03)
  • [7]肥胖与肾癌相关性研究进展[J]. 张冰玉,邓显忠,朱平宇.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7(12)
  • [8]静息心率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研究[D]. 陈东辉. 苏州大学, 2017(06)
  • [9]雷公藤红素及其类似物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研究[D]. 李义嘉. 福州大学, 2017(04)
  • [10]线粒体介导的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在肥胖相关性血管损伤中的作用研究[D]. 刘鹏昊.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肥胖引起胰岛素抵抗的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